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及感受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一种文学作品,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我觉得我读完这本书后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想要写一篇个人风格独特的读后感?下面整理了一些写作要点,希望对您有所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在这些范文中,作者们通过深入思考和精彩的表达,将自己的感受与书中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思路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写读后感的能力,使自己的读后感更加出彩。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迟到读后感篇一
在我们的语文书里面,有一篇课文叫《迟到的奖励》。
这课文主要讲述的是蒂姆发明了万维网,而且并没有申请专利,这样让大家都可以方便使用。但就在这件事情的十几年后,蒂姆就获得了“千年技术奖”。蒂姆获奖是当之无愧的,假如蒂姆当初申请了专利,恐怕我们还不能随便用万维网干事情呢!
记得以前,发杂志时,我发现我订的杂志上有两个配套送的公仔,分别是——“高飞”公仔、“布鲁托”公仔。我很高兴,这时,杨铖见了,就求我给他一个,我给了他一个“高飞”的公仔,他很高兴地说了声:“谢谢!”。本来说好的我送给他了,可是,一倒了放学的时候,我立刻就翻脸了。我让杨铖还给我,杨铖听了之后很气愤地把那个“高飞”公仔放在了我的手里。
至今,我不断地想起这件事就后悔,因为我失信了。
现在,我在逐渐长大,我早已不像以前那样了,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品德优良的五年级小学生了,我已经学会了善待他人帮助他人了。就例如那一次。
我坐在公交车上,这时,一个留着白胡子的驼背老爷爷上了车来,他面容憔悴,衣服,鞋子和裤子看上去都很旧。看着这样一位老爷爷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怎么叫人不痛心呢?我二话不说,从位子上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这位老爷爷。就这样,周围传来了一阵阵表扬的声音,我听了之后心里甜滋滋的,比吃了蜜还甜,一直给我甜到了心眼儿里。从此我就知道了帮助别人自己也会收获一份快乐。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是社会在保护你,长大了一定要回报社会,回报帮助你的那些人。
迟到读后感篇二
《迟到大王》是一个关于人与人之间要有信任的故事。全文的围绕师生之间的对话展开情节,小约翰在去上学的路上遇见了种种突发情况,导致他经常迟到。
小约翰步行去上学,整个插画的色彩以黑灰色为基调,太阳刚露出地平线,为了上学,说明他起的很早。接下来就遇见了野蛮的鳄鱼,它拼命的抢夺约翰的书包,机智的约翰丢出手套,转移了它的注意力,夺回了书包。可是,第一次的迟到就这样发生了。
到了学校,面对老师,小约翰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怕老师挨骂,胆战心惊的向老师诉说自己吃饭的原因。听完理由的老师,神情和面色都变了,显然是很生气。留下小约翰在那罚抄300遍的作业。
新的一天,小约翰依然向着阳光出发去上学。这一次来了一只凶狠的大狮子,它死死地咬着约翰裤子不松口,聪明的约翰赶紧爬到树上去了,直到狮子离开才下来。
回到学校,老师看见约翰又迟到了,都没等他说明理由,就已经露出不愉快的情绪了。等他说完,更是暴跳如雷,小约翰面对老师的反应惊呆了。
迟到读后感篇三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父亲对作者如此地严厉,作者因为窗外下起了雨而耽误了上学,父亲又不准乘车去学校,所以作者心里肯定没了底气。此时我非常理解作者的心情,赞同作者的做法,又不是有意不上学,而是赶不到了,这样的特殊情况总会遇到一次吧,当看到作者和父亲对话的时候我在心里想作者的父亲就不能宽容一点,体谅一下作者,作者也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做。
看着作者被宋妈抱上汽车心中才好受些,最起码作者不会带着伤痕顶着倾盆大雨走着去学校,作者在文中形容他(她)的伤痕时,我都有点吃惊因为作者身上有多少条伤痕啊!作者心里应该充满了不情愿和伤心被这样毒打过谁心里能好受。看了之后,我都为作者感到伤心哪!
在作者到学校时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思考时,作者的父亲来了,我心里很担心怕父亲把今天早晨他和作者发生的事情给老师再说一遍,告诉老师他(她)不想上学了,就因为下了场大雨,不想来了,此时我心里砰砰直跳怕老师是不是听到父亲说的话就要把作者罚站,抄课文等等。太不可思议了!父亲竟然给了作者一件花夹袄和两个铜板。
我被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明白了我一开始的理解就是错误的,原来父亲鸡毛掸子打下的都是深深的爱,父亲对作者的感情可是深厚的,他每打一下不光作者感到痛,父亲的心里也重重地挨了一击,打着自己的孩子父亲的心里肯定比谁都难受。父亲打作者是爱,父亲给作者送衣服和两个铜板也是爱。作者明白了只有父亲的管教才能使自己在成长中更加出色,我也明白了父亲做得这件事是对的,有时候我们多理解一下父亲,想一想父亲的话有没有道理,这会在我们的成长中是一大关键。
迟到读后感篇四
今天看完了《迟到的间隔年》,多看上买的电子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星期,其实静下心来看的话可能一天就能看完了,内容不多,读着也轻松。看完了需要写写读后感,但我仍在纠结于一个读后感视角的问题。我写读后感写来写去还是写自己的`笔墨最多,基本上真的是“感”,通过书中阐述的道理来对照自己,感悟自己应该如何如何。这种视角我姑且称之为对照视角。还有一类视角是上帝视角,上帝眼中当然事件的一切都是图样图森破了。采取上帝视角的话可以尽情的剖析作者的身世背景,写作意图,架构手法和局限等等,常为文学评论家所采用。我认为自己写这样的东西阅历和知识积累还是不足的,虽然已经以这样的手法写过很多次了,写完之后看看总是觉得漏洞百出不值一驳。还有一种视角就是代入的视角,采用这个视角来写读后感的时候你仿佛就是书中的主人翁,但你又是现世界中的一个人,所以两个身份的结合使你可以用不同的风格和架构将书中的内容再复述一遍。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一本书的话,三种视角的读后感都采取一下,而且顺序应该是3——1——2、只是对于我这种笔墨贫乏的人来说,倒完全可以将三种类型的读后感合在一篇里面。
作者孙东纯从性情根子上来说就是属于那种云游四方的人,工作后他总是和一些五湖四海的背包客们混在一起,而且总是会问自己生命的意义。这种人就是属于杨绛所说的那种想得太多而读书不多的人吧。孙东纯对于工作并不是特别地上心,当发现自己有两万多块钱存款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居然是:可以走了。也就是说,可以实现自己的间隔年梦想了,虽然他一开始计划的间隔年时间只有三个月,并且由于老板的信任和理解,还答应他给他保留工作职位三个月,等到他三个月回来后可以继续工作。孙东纯本来也是这么打算的,只是他的间隔年旅游快到三个月的时候他意识到三个月的时间只够他从正常人的那种工作生活中走出来,并且真正意义上的间隔年才刚开始。他在间隔年刚开始的三个月里基本都待在东南亚,作者本来的打算是途径东南亚诸国走马观花,然后到印度去做义工的,根本没计划在东南亚滞留那么长时间。所谓义工就是志愿者之类,去帮忙照顾生老病死的人。后来作者在西藏也以此为目标,但是中国人的西藏找不到提供这类志愿者劳动的场所。后来他去了尼泊尔才找到的。我其实比较难理解义工的价值在哪里,跑那么老远的路去照顾几个快死的外国人,爱心泛滥了还是猪油蒙了眼?如果从为社会贡献爱心的角度去理解显然不成立,这和跑到山东去品尝正宗的上海本帮菜差不多一个调调。但是这却显然可以成为一个远行的理由,人做事情要是没什么目的的话就会觉得难受。而且这个目的得有价值,在作者看来,这份义工的价值就是教会了他“爱”的意义。我承认这可能是真的,帮小区里的老头老太们义务洗衣遛狗,中间会夹杂很多复杂的社会成分,可能会让自己觉得不舒服。而且语言上太相通了也不好,很多感悟和思想还没来得及在自己的脑海里酝酿成型便已经在和周围人或主动或被动的交流中变形了。
作者在东南亚那些闷热的国家里历经了各种磨难艰辛,见识了很多形形色色的旅行者。这些旅行者和他的共同特征就是穷游,绝不是仅为了旅游而来,更多的是行走、经历和感受,所以钱多钱少是个比较次要的问题。作者一路上住最便宜的旅馆,控制每天的吃喝花销,两万块钱居然让他撑了13个月。作者英语并不好,不过到旅行到6、7个月的时候他已经可以非常流利地用英语和各个国家的人交流了。以上两点足以让我敬佩。生活并不缺乏精彩,但是我们却常常缺乏勇气。缺乏勇气所以才做过多的准备,准备是无止境的,越是准备越是觉得准备不足,等到发现自己其实不用准备那么多的时候也同时发现自己已经老了,或者心境已经变了。作者在旅途中结识的很多人都属于那种follow·heart类型,想走就走,想到了就去做,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有些他旅途中碰到的人连英语都不会说,却已经周游世界了;有些人洗个脸的功夫就消失去远方了,然后忽然又觉得背包太重不想走了。换言之,都是一帮不靠谱青年。也幸亏这是在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要是搁100年前,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从整本书的文字看来作者孙东纯是个比较真诚的人,他忠实的记录了自己的行程,没有过多记录自己的感想,也没有怎么渲染自己的经历,甚至和日*女人沙弥香的恋情笔墨也不多,这可比那些旅游泡妞的精子过剩男强多了。他在旅游途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有两个月)是和一个叫家宝的东北女人在一起的,睡一个帐篷,在一块吃饭、逛街,一起游历和倾吐心事。不过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这很难想象。虽然作者没有在书中放上家宝的照片,但我想八成的原因是那个叫家宝的长得不好看。或者是发生了什么,但是作者没写出来,毕竟背着沙弥香和其他女人搞一块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间隔年的意义作者到最后也没说明白。或许间隔年这种经历也不用去追寻什么意义,至少用不着在间隔年结束的时候去得出意义。秦始皇那书同文车同轨的意义也是经历了两千年才为大家所意识到的,一个人年轻时的经历和决定的意义要在人生余下的日子里才能彰显出来。所以,任何经历的意义我认为不是一种照耀人生余下日子的纲领,而是一种和人生剩下的经历混合发酵后的总结提炼。
总体来讲这本书不错,讲了一个好故事,起码可以使读者见识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我们经常需要改变,因为单调的生活会扼杀一个人的生命。也许这种改变并非一定得需要通过间隔年这种极端方式来实现。再者大多数人都是有妻儿老小的,需要养家糊口,脱离职场一年两年不太现实。但是生活负担却不应该成为一种拒绝改变的理由,因为没那么难。
迟到读后感篇五
昨天在回家的地铁上看完了最后一章,合上书,思绪良多。
相比较石田裕辅《不去会死》里在轻松诙谐谈笑风生中经历的人生沧桑世事万千,孙东纯在这个书里经过13个月经历6个国家体验到一切却更让我沉思和感同身受。东东不是在旅游,不是“游”,而是体验、感受、亲历以及融入当地的一切,并且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与当地的人打交道,在经历中找寻他自己要在间隔年里找寻的东西。最后他心态改变了,重回正常人生活后价值观、世界观都有所改变,并且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结局是很完满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圆满不是么?像他遇到的那个norriko,旅行了依旧在行走,而且说在旅行中永远找不到答案;像家宝,这个皈依了上帝的女孩子也一直在行走,并且继续行走;还有他在西藏遇到的几个人,那个满口宣扬“儒家思想”,但却在一次喝酒后失声痛哭说对不住父母亲的男子……每个人都在寻找,都试图在旅行中寻找让自己内心平静并可以执着追求的东西,只是很多人不像东东这样幸福,对于他已经是完成式,而对于其他很多人这是个“ing”,而且不知道何时何日可以完成,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完满。
对于大多数人,每日吃饭上班,下班睡觉,攒钱买车买楼,结婚生子,平平淡淡直到生老病死,这才是正常人眼中正常的生活轨迹。就像东东遇到的那个一直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做玉石生意的中国中年男人。找到又如何?找不到又如何?不如就随了大众,平淡正常的生活一辈子。这种不追求也是一种态度。怕的就是在两种之间。就像那众多旅人,就像我。
迷茫的人更想找寻,于是这世界多了很多旅人,多了很多佛教徒、道教徒、基督徒。藉着行走、找寻或者祈祷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这也是我现在的状态,即将开始我的信仰,亦或不久之后也即将踏上我找寻的旅程。
因为我不是那个中国商人,我也是和家宝、亚瞳一样的人,并且我也希望像东东一样幸运。
迟到读后感篇六
自己读完这本书已经很长时间了,本来打算写篇心得的,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到现在才能发表出来。首先是当初读完的时候自己所谓的没有时间,而后自己写完之后手机崩溃了。我想大概是想让我再次重温一下这本书,让自己有不同的心得吧。
在书的封面上面写着这样的一句话:用一年的时间去远足,世界没变,我变了。这句话虽然不长但是他即激励着我们这群有着远足想法的人去行动,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当中我们也在变着,只不过这个变是在无形中的,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正在变得社会化,而渐渐的迷失了自我。
看着东子的行程路线,觉得他真的很牛本,对于这么长的时间、路线来说一本书绝不能完全的将其展示出来,但是这其中的一些话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而更深层次的感悟只有我们真正的踏上旅途我们才能体会到。
看着东子姐姐写的序,虽然忘记了上面具体的内容,但是还是能感受到其中的那份姐弟之情。虽然每个姐姐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有个姐姐真的很幸福。
salina的:wedon‘tneedyourhelp,butyouneedtobehere.似乎道出了慈善的真正意义:慈善不是单方面的,慈善应该是再给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当然这个提高并不是给你的一个慈善证什么的,而是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提高。我想慈善就是应该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慈善。
曼谷街头那只虽然腿残,但是有人给安装上了“义肢”、猫狗的那份和谐、化缘的僧旅......这些都折射着这里的和谐。在仁爱之家的第二条不成文的规定上面所说的不许给病人任何特殊的照顾,以免引起他人的嫉妒。这一条跟老子的无为而治一样。那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对东子的信任更是让人深有感触。
对于东子的远足的探索中,其中有对信仰的描述,在其中的一句话是:连我自己都欺骗的时候,没人能帮的了我,可是就是有好多的人明天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欺骗自己,我们可以问下自己,今天你欺骗自己了吗?对于信仰的问题,东子认为所谓的神之类的东西是我们心理脆弱的时候需要一个祈祷的对象而已。我也是无神论者,我也相信我们人生中的大部分事情只要我们去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要是没成功的话,就是自己努力不够。当然,我们努力并不是一味的用蛮力,而是应该思想与行动的共同努力。
现在的感触就是这么深了,或许下次再重新读的时候会有新的心得。现在似乎有点明白那句话了:我们必不可以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便是我们重回起点,并且对起点有初次般的了解。
篇二:
昨天在回家的地铁上看完了最后一章,合上书,思绪良多。
相比较石田裕辅《不去会死》里在轻松诙谐谈笑风生中经历的人生沧桑世事万千,孙东纯在这个书里经过13个月经历6个国家体验到一切却更让我沉思和感同身受。东东不是在旅游,不是“游”,而是体验、感受、亲历以及融入当地的一切,并且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与当地的人打交道,在经历中找寻他自己要在间隔年里找寻的东西。最后他心态改变了,重回正常人生活后价值观、世界观都有所改变,并且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结局是很完满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圆满不是么?像他遇到的那个norriko,旅行了13年依旧在行走,而且说在旅行中永远找不到答案;像家宝,这个皈依了上帝的女孩子也一直在行走,并且继续行走;还有他在西藏遇到的几个人,那个满口宣扬“儒家思想”,但却在一次喝酒后失声痛哭说对不住父母亲的男子……每个人都在寻找,都试图在旅行中寻找让自己内心平静并可以执着追求的东西,只是很多人不像东东这样幸福,对于他已经是完成式,而对于其他很多人这是个“ing”,而且不知道何时何日可以完成,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完满。
对于大多数人,每日吃饭上班,下班睡觉,攒钱买车买楼,结婚生子,平平淡淡直到生老病死,这才是正常人眼中正常的生活轨迹。就像东东遇到的那个一直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做玉石生意的中国中年男人。找到又如何?找不到又如何?不如就随了大众,平淡正常的生活一辈子。这种不追求也是一种态度。怕的就是在两种之间。就像那众多旅人,就像我。
迷茫的人更想找寻,于是这世界多了很多旅人,多了很多佛教徒、道教徒、基督徒。藉着行走、找寻或者祈祷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也是我现在的状态,即将开始我的信仰,亦或不久之后也即将踏上我找寻的旅程。
因为我不是那个中国商人,我也是和家宝、亚瞳一样的人,并且我也希望像东东一样幸运。
你有迷离的失落吗。
你有挣脱的欲望吗。
你有远走的梦想吗。
感慨那么多眼泪那么多喜悦那么多欣慰那么多。
一个人一个背包一张银行卡就这样即刻启程。
我想说这是我一直想要体验的生活方式在未来的日子。
因为在当下我感受不到乱世浮华间那种浩茫的大气。
因为在当下我体会不到灯红酒绿间那种纯净的唯美。
在路上我可以找寻陌生世界里更真的自己。
在路上我可以碰见陌生世界里更多的感动。
在路上我可以会面陌生世界里更纯的友谊。
我这么这么期待着自己的某一天也能够那样地走在路上。
书中东东在印度做义工的那段曾让我因为他有这样的经历而激动万分。
在“垂死之家”他感受着生命的如此轻薄的重量让我之为撼然。
因为对生命的辩证我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看法。
我开始对印度有着极度的向往虽然不仅仅是源于这本书。
在印度这样的国家我想要去感受宗教的力量。
因为在我生命中一直未曾有过强烈的宗教思想冲撞。
篇四:
间隔年(gapyear)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在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
因为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天涯侠医》,突然一股强烈的兴趣涌上心头。然后就使劲去找相关的资料,后来看到了《迟到的间隔年》一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书像是一本游记,但读着更像是一本哲学书。因为读的过程中,除了跟着作者体验那特殊的旅行生活,更多的会让你反思自己,反思生活。
羡慕作者放弃美好工作和生活的勇气,羡慕作者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羡慕作者一路上的传奇际遇。读完最大的感慨就是羡慕。这样反思自己,羡慕别人就是自己做不到的或者不敢去做的事情。
有时,我们也应该会有出去流浪的念头。但是思来想去,更多的是被现实,不!应该说是被自己打败了。我们总是考虑的太多,意志不够坚定,借口总是会有的。不敢去冒险,不敢去放弃,所以我的生活始终风平浪静,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
体验着作者那一幕幕的挫折和艰险,总是在内心深处责问自己是否也能做到。做不到就一遍一遍的给自己找理由开脱,感觉自己是个懦夫。
希望能有个多彩的人生,却又不敢去尝试;希望自己能有个美好的明天,却又不愿意去努力。人们的抱怨应该就是这样产生的吧。
“迟到的间隔年”,只要勇敢的用心的去做,我相信,我们的间隔年应该都不会算晚。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反思;少一点羡慕,多一点行动,相信我们会无怨无悔。
祝福作者,祝福有行动的人。
篇五:为青春寻找一个迟到的答案——读《迟到的间隔年》有感。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对这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我们的多数提问,在课堂上一一得到了解答;可有一些提问,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有的人得不到解答便渐渐把它抛之脑后,还有些人一直难以释怀,把它变成了对自己、对人生的心灵叩问,始终尝试解答,等待着一个柳暗花明的彻悟。
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翻开了《迟到的间隔年》。这本书的作者东东,就是这样一个始终怀揣疑问的孩子。在工作了一年多后,他请了3个月的假,就这样踏上了他的心灵之旅。这个在姐姐眼里从小就爱提问的孩子,在青春的尾巴上,又倔犟了一次。
“我不是为了摒弃大众的生活,更不是在崇尚另类,我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地准备出去寻找一些什么的人。”间隔年,原是一些欧美学生在升学后的一次体验社会的旅行。而对于东东来说,这个间隔年是迟到了的,也是必须的。
只为寻找一个信仰、一个答案,却收获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财富。在路上学习爱与理解,收获感动。一路走,一路困惑,却渐渐地不再执迷自己所寻找的纯粹的答案。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这些问题或许太难解答,也太过抽象。但在这一次次抽象的思考背后,却有一个正日臻成熟的生命之果。随着百转千回的体验和一次次洗礼,我们看这个世界的视角也正在慢慢扩展。
“我在间隔年的路上学习了爱,而在我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中,我要将这份爱,带给我的妻子,我的家人,我的身边朋友。”我开始想象作者写下这段话时,一笔一画的认真和嘴角淡淡的微笑。
特立独行的东东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个戴着鸭舌帽的骂骂咧咧的霍尔顿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霍尔顿是作家塞林格笔下的叛逆少年,也曾游离于成人世界的大门外。他也是那样纯粹,怀揣着一望无际的麦田梦。他也曾迷茫,逃学的他过了一段“疯狂”的间隔期。最终的结局虽然也是绕了个圈,又回到了日常生活的轨道中,但这期间有过挣扎,有过妥协,更有顿悟,都在为破茧成蝶积蓄着力量。他的青春所承载的重量非同一般。
东东和霍尔顿,不是他们的特立独行,而是这种直面人生困惑的勇气,让我肃然起敬。
也许,现在的我们不可能奢侈到拥有一个间隔年的时光,间隔月、间隔日也难以实现。可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时间,可以静静地沉淀自我,反观自身,让你的灵魂跟上匆忙的脚步。
要怎样去生活?一叠叠作业无从解答。唯有思索可以让心灵明澈。
思索,就像是东东笔下的旅行一样,它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如果旅行是催人在路上思索,那思索则是在心灵上的一次旅行。
篇六:
看完了作者图文并茂的著作,文字虽平淡无奇,确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用心走了13个月,书中记录的不是游山玩水,不是异域趣闻,而是灵魂的洗涤,精神的砥砺。
作者真实的用心地通过旅行思索生命和人生的写照。有几名话很值得思考。
作者说:“旅行以及义工等等都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
nirriko说:“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篇七:
08年,一个名为《迟到的间隔年》的帖子在磨房、天涯等论坛大热,两年后,它出了书,直接推动了“间隔年”概念在网上走红。有人追随作者孙东纯的足迹,也踏上了异国旅途,而且豪情万丈,“时间不是问题!学生有假期,我们有五一、有国庆、有春节,没有了我们有年假,没有年假了我们提要求,老板不同意我们辞职。金钱不是问题!在路上,一切的开支并没有我们想像中昂贵,只要你有节省的决心和执行的勇气,甚至,没有钱也可以上路。”当然,也有人有心无力,只能临渊羡鱼,为自己未曾拥有过的间隔年黯然神伤。
间隔年是英语gapyear的音译,本来是指学生毕业之后先不忙着找固定工作,而是做一次为期一年的长途旅行,途中以打零工、做志愿者等等方式换取食宿。在被社会塑造成螺丝钉之前,先把自己从熟悉的环境中移植到别处,感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也重新发现自己。
孙东纯的间隔年,是在毕业两年之后。他这时已经在广州谋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每天对着电脑上班,工作强度不算大,上司为人很好,收入尚佳,在单位得到重用,周末跟朋友兜风爬山吃饭唱k,回家弹吉他听音乐看碟上网……多么安定滋润的状态。但他想去旅行兼做义工。于是他请了3个月的假,带着一张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出发了。
因为许多始料未及,3个月的假期变成了13个月的长途旅行,辞职也成为必然。走过了泰国、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他没多少钱,没什么规划,一点小计划也总是被突发状况改变,走一步看一步,边走边怀疑这场旅行有何意义。这怀疑与追问几乎贯穿他的整个间隔年。大部分时间,他乐于孤身上路。
为了省钱,有时候过得像苦行僧,住便宜的多人间,或者借助在别人家里。旁人这样描述他,“他乱发披肩,胡须垂胸,身着一件肮脏的t恤衫,还扛着一把吉他!”那是因为在印度被小偷光顾过,警察抓到小偷的时候,钱已经被小偷买了吉他,要不回钱来,他也就只好带着吉他上路。
旅途中,欣赏自然风光、旅游名胜,都不是最重要的。在泰国泰姬陵,他甚至因为票价太高根本没有进去。这会让大多数旅游者愤愤吧:浪费资源,都到了门口还不进去,这算什么旅游。
本来就不是旅游,是旅行。逃离喧嚣,寻找意义。
在恒河边上,这个80后的年轻人终于肯定了自己的间隔年是有意义的,“虽然放弃了很多东西,身上的钱已经少得可怜,可是比起在广州工作有收入时大吃大喝的日子,我此刻的心情却踏实平静许多。”
旅途中,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让人印象最深的是3个女人。
第一个,是跟孙东纯一起在特蕾莎修女创办的“仁爱之家”当义工的日本女孩沙弥香,间隔年结束的时候,女孩成了他的妻子。
第二位,是个修女。那是孙东纯参加义工面试时,一直微笑的修女收起了笑容,问他最后一个问题:“whydoyoucomehere?”他很坦然地回答“iwannahelppeople”,修女却笑了,对他说:“wedon’tneedyourhelp,butyouneedtobehere.”
别给自己贴金了。你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来,是为了自我救赎。需要帮助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
第三位,是已经旅行了15年的老驴友,日本女人norriko。15年间只回过日本三次,每次不超过一个月。她热爱的是老挝北部临近越南一个在旅游指南上都找不到的村庄,那里的农民依然用水牛农耕劳作,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对于人生的问题,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说: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旅行归来的孙东纯的确多了选择。他没有回到广州谋生,而是去了日本静冈县的一个海滨小城,跟新婚妻子沙弥香一起生活。职业是在一家语言机构担任中文老师,也为国内的一些杂志撰稿。
他的旅行本来很容易被常识质疑:辞职旅行13个月,除了徒耗时间和金钱,有什么明显用处和收益吗?辞职去读mba充电,就是常识中“很有用”的选项,而辞职去旅行?会被指责说“不成熟”,“不现实”,“不负责任”。
间隔年是一次连根拔起的移植,结果会有三个:一是找到新的土壤,健康成长;二是找不到归属,最终还是回到出发的地方,回到初始状态;更有第三种,找不到也回不去,像沙漠中随风滚动的草,在新与旧之间进退失据,更加迷茫。
不过,就像norriko说的,比起懵懵懂懂的笃定,这份迷茫完全值得。
迟到读后感篇七
两个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少机会相遇?若如几何图形中两条平行线,无论等待多少轮回,终究有缘无份;若如十字路口,在人群车辆穿梭定格的瞬间,彼此认出对方,这一生已无憾;若如人桥,彼此相遇却不觉对方,然而背对着朝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生活走去,有份无缘。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迟到》。
从小青梅竹马,一路相扶到长大。他说,有一天我会把水蓝色的婚纱穿在你身上,因为你是世界上最美的新娘。她,为了一句承诺,一句年少是玩笑的承诺,她等待,她泪眼看者不同的女人在他的生命进进出出,她始终相信她会等到,即使他总是迟到。一辈子的生命究竟有多长?当他终于买到那套水蓝色的婚纱狂奔到医院,他终究还是迟到了,而她,一生的等待无果,眼角的泪痕还未干。
这是一段让人哀伤的故事,于是我也为她流下眼泪。倘若要问爱情究竟有多坚强?我想这是最好的答案。
很多人都不相信命运,然而很多事却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手中抓住的幸福,往往总是不曾看到,眼光从不施舍给眼前的幸福,总是抬起头,想要抓住沿途的幸福。
人的一生就是一趟单向旅程,不能退票,更不能转票。沿途无论有什么吸引你的事物,如若不能抓住,下一秒你就永远失去。但是就像一些野花,这里错过,下一站或许还在等你。
当烟卷了手里的花儿,去摘玫瑰,去摘百合,但结束的时候,才发现手里满是腥红的血,才发现自己怀恋的是那淡淡的野花香。但毕竟已是终点,该下车了。
如果你正在迟到,那就加快步伐吧!如果你正在拥有,那就珍惜吧!记住,珍惜和把握。
迟到读后感篇八
今天,我怀着愧疚给您写下这份保证书,以向您表示我上课玩手木几的不良行为,深刻认识改正错误的决心!
我以后上课注意听讲记好笔记,下课钻研问题的勤奋精神.上课不搞小动作,不玩弄手木几.平时对这类事情认识不深.导致这类事情发生,在写这份保证书的同时,我真正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再次,我这种行为还在学校同学间造成了及其坏的影响,破坏了学校的形象。同学之间本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而我这种表现,给同学们带了一个坏头,不利于学校和院系的学风建设老师是非常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所以我今后要听老师的话,充分领会理解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并保证不会在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望老师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老师是希望我们成为社会的栋梁,通过这件事情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师对我们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使我心理感到非常的愧疚,我太感谢老师对我的这次深刻的教育。
我真诚地接受批评,我保证以后上课不搞小动作.不玩手木几,认真上课!恳请老师相信我能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
保证人:
日期:[…]年[…]月[…]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迟到读后感篇九
有时候多一次解释,就少一个误会。
《迟到大王》这本书主要讲了:小主人公约翰迟到了三次,每一次的原因都各不相同。结果,老师没有相信约翰。最后,老师也遇到了相似的麻烦,他向约翰求助,约翰也象以前老师不信认自己那样不信认老师,所以并没有帮助他。
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想到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我和爸爸解一道题,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而爸爸的说法我想都不想就反对,最后爸爸证明了他的说法是正确的,我才恍然大悟。
所以换位思考下别人的处境,给对方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迟到读后感篇十
哇!睡得好舒服啊!我伸伸懒腰,从温暖的棉被中爬起来,太阳从窗外照进,照亮了我睡眼惺忪的脸庞,正想好整以暇的刷牙洗脸,一瞥到墙上的时钟,天啊!怎么这么晚了!我迟到了啦!”
我真想向全世界大叫:“怎么办?怎么办?”我走右边又走左边,搔搔头又搔搔屁股,真不到该如何是好?怎么会睡过头啊?我可不要再度成为学校的迟到大王纪录保持人!管他三七二一,我匆匆忙忙的刷牙洗脸,七手八脚的换好衣服,就拿着书包往外冲,我三步并作两步的往外冲,平常懒懒散散、跑步不快的我,现在冲的比高铁还快,加足马力,踩着油门,全力冲刺的往学校大门冲。
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连红绿灯都要捉弄我,每次来学校都一路畅通无比,偏偏今天却一路红灯!红灯!红灯!而且又哪么多车闯红灯,害得我过马路时都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捏一把冷汗。
终于踏进校门的第一步,我顿时松了一口气!说也奇怪,我观望了四周,到处都静悄悄,一点儿声息也没有,我暗自偷笑,原来不是只有我睡过头,而且我还算早呢!我兴高采烈的和警卫伯伯借钥使开门,在教室左等又等,都不见同学的踪影。我的肚子“咕噜!咕噜!”的叫着,哎呀!早餐也忘了吃,真是迷糊蛋,自作自受啊!同学怎么还不来啊?我开始显得烦躁!我走来走去,又看了看时钟,走来走去,又看了看时钟……天哪!是我眼睛花了,还是时钟坏了,我揉揉眼睛,瞧个清楚,都八点了,同学怎么还没来啊?我突然灵光一闪,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星期天,学校放假啊!
我漫不经心的踏着脚步和饿扁扁的肚子,往回家的路走去。一边回想着自己怎么那么粗心,真是越想越可笑。一回到家,打开冰箱,一阵狼吞虎咽后,一进房,瞌睡虫又出来了!我才躺上床,周公就来找我,引我进入美好的梦乡。
迟到读后感篇十一
昨天晚上,女儿听樊登小读者的《到乌龟国去》,我忽然联想到这本书。兔子走进乌龟的国家,一切都是慢悠悠。即便一个航班晚点,至少需要延迟半年后起飞。想一想,嘴角不自觉上扬了。是啊,正是因为慢,才可以给我们安静的时间与理由,进而拥有充足的时间观察、思考与体会。对于人生这场行程,没必要每天像追赶班车一样,准时准点。慢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也何尝不是一种美。
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早在十年之前曾著《世界是平的》,影响深远。这本书是有关于他人生的故事。在我们这个加速变化的时代,我们特别焦虑,每个人恨不得告诉自己必须努力,必须加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慢不是倒退,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静下来去思考一些事情,理清思路,是应对这个变化世界的不变之道。
从不确定中获益,同时也有一层隐喻是关于未来世界的变化。加速变化的时代,3m法则:技术手段的力量,市场化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变化如此迅猛,要求我们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台风眼。要有自己的一块根据地。不管走多远,都需要重新汲取能量,重塑思想。
当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退后两步看一下全局,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只有一技之能,需要学习各种能力,不能靠自己的存量技能生存,把自己打造成一支队伍,再加入一个好的团队,以特种兵的思维方式存在,以培养自己成为瑞士军刀的目标而持续学习。
迟到读后感篇十二
我读过一篇文章,名叫《迟到大王》。它使我明白了要珍惜时间,不要“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拖不得的道理。时间是怎么没的'?时间是拖没的。
文章讲的是有些人总爱拖,像有钱却拖着不还债、心想反正迟了干脆破罐子破摔、总觉得时间宽裕而拖......最后总是因为拖这个坏毛病而失去机会和宝贵的光阴。不能拖,拖就会搞砸事情,总给自己找个理由去拖,即使起个大早,也只能赶个晚集。凡事都赶在时间前面,就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干好所有事。如果心想不着急,今天赶不上还有明天、后天、大后天,那永远也没法成功喽。
我认为,什么忘了、懒得做、还早呢都是拖的借口。拖不得,不能拖!时间不等人,生命也有限。古话说得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总想时间很宽裕,不去做而一直拖,什么事也干不成。
有一次,我上书法班起床晚了,心里想到:“哎呦,反正晚了,再拖一小下又有什么关系嘛。”于是拖了又拖,慢吞吞地收拾,结果当我到班上时都已经十点了,马上要下课了。还有一次,我为了上早市“淘宝”而五点多就兴奋不已地起了床,心想时间还早,就这儿玩玩,那儿看看,左瞧瞧右瞅瞅,去逛市场时集都快散了。嘿,可憎的拖拉!
拖拉真是个烦人精,是个讨厌的习惯,不拖,相反要效率高点,勤快一点。永别了,拖拉!
迟到读后感篇十三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一些错误,但是如果我们不会正确面对错误,迎难而上,知错就改,那么成功就会不断向我们招手。每当我上学迟到后,脑海中就会想起林海音的文章《迟到》。
课文中,作者林海音从经常迟到到改掉错误,经历了父亲的鞭打、送花夹袄和铜板两件事,也正是这两件事,让作者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既严厉又和蔼的人,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才使她彻彻底底的改正了错误,并且每天都到校很早。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迟到的时候。
有一次,早上我一睁开眼已经是7点15左右了,爸爸正拿着手机懒洋洋地看时间,这一看不要紧,之后的一秒钟,他变得严肃起来,迅速从床上爬起来,“快点起!赶紧,快点!”每当这时候总是最令人恐惧了,起吧,又嫌太晚,到了学校得挨骂,不起吧,又说服不了爸爸,还耽误了课程,所以,我经常磨磨蹭蹭地在爸爸的骂声中穿好衣服,忍受着到学校继续被老师批评的尴尬,真烦!
到了教室,老师经常会用“严厉”的眼光瞪着我们这些迟到的人,同学们也一个个向你投过来异样的眼光,有的冷笑,有的诅咒……我已经几次下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但总是半途而废,知难而退。
学了《迟到》后,我开始佩服课文中的主人公,敬佩他那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改正错误的决心,如果还有迟到坏毛病的同学,一定要向林海音学习,尽快地改掉,包括我自己!
6.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读后感。
迟到读后感篇十四
作者用心走了13个月,书中记录的不是游山玩水,不是异域趣闻,而是灵魂的洗涤,精神的砥砺。
作者真实的用心地通过旅行思索生命和人生的写照。有几名话很值得思考。
作者说:“旅行以及义工等等都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
nirriko说:“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迟到读后感篇十五
自己读完这本书已经很长时间了,本来打算写篇心得的,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到现在才能发表出来。首先是当初读完的时候自己所谓的没有时间,而后自己写完之后手机崩溃了。我想大概是想让我再次重温一下这本书,让自己有不同的心得吧。
在书的封面上面写着这样的一句话:用一年的时间去远足,世界没变,我变了。这句话虽然不长但是他即激励着我们这群有着远足想法的人去行动,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当中我们也在变着,只不过这个变是在无形中的,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正在变得社会化,而渐渐的迷失了自我。
看着东子的行程路线,觉得他真的很牛本,对于这么长的时间、路线来说一本书绝不能完全的将其展示出来,但是这其中的一些话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而更深层次的感悟只有我们真正的踏上旅途我们才能体会到。
看着东子姐姐写的序,虽然忘记了上面具体的内容,但是还是能感受到其中的那份姐弟之情。虽然每个姐姐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有个姐姐真的很幸福。
salina的:wedon‘tneedyourhelp,butyouneedtobehere.似乎道出了慈善的真正意义:慈善不是单方面的,慈善应该是再给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当然这个提高并不是给你的一个慈善证什么的,而是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提高。我想慈善就是应该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慈善。
曼谷街头那只虽然腿残,但是有人给安装上了“义肢”、猫狗的那份和谐、化缘的僧旅......这些都折射着这里的和谐。在仁爱之家的第二条不成文的规定上面所说的不许给病人任何特殊的照顾,以免引起他人的嫉妒。这一条跟老子的无为而治一样。那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对东子的信任更是让人深有感触。
对于东子的远足的探索中,其中有对信仰的描述,在其中的一句话是:连我自己都欺骗的时候,没人能帮的了我,可是就是有好多的人明天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欺骗自己,我们可以问下自己,今天你欺骗自己了吗?对于信仰的问题,东子认为所谓的神之类的东西是我们心理脆弱的时候需要一个祈祷的对象而已。我也是无神论者,我也相信我们人生中的大部分事情只要我们去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要是没成功的话,就是自己努力不够。当然,我们努力并不是一味的用蛮力,而是应该思想与行动的共同努力。
现在的感触就是这么深了,或许下次再重新读的时候会有新的心得。现在似乎有点明白那句话了:我们必不可以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便是我们重回起点,并且对起点有初次般的了解。
迟到读后感篇十六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学习了林海音的一篇文章《迟到》。
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小时候有一个赖床的坏习惯,一次因下大雨又起晚了,不想上学遭父亲打,事后父亲又给作者送夹袄和铜板,感动了作者,从此以后,作者再也没有迟到过的故事。
当我读完这句话:“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真正理解了作者所说的'“父亲管教他很严很严”的意思。父亲对作者的关心,首先体现在了“严”这个字中。而后来父亲给我送花夹袄和铜板,又让我再次感受到父亲对作者的关心。父女之间就这样在无声中相互理解,相互原谅,作者也因此而大彻大悟,从此改掉了迟到的坏毛病。
同学们,一些名人之所以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关键在于他们面对错误的态度,他们犯了错能及时改正,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错误,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他们学习呢?好习惯成就一生,让我们就从今天开始做起吧。
迟到读后感篇十七
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是个小男孩,他在上学路上遇到了很多奇怪的事情:鳄鱼叼走了他的手套,狮子咬破了他的裤子,河里的巨浪把他的衣服冲得湿透了――害他迟到了三次,老师也罚他很多次,让他抄几百个句子、罚站。
有一天老师被毛绒绒的大猩猩抓到房顶上了,还让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救他下来。可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却转身走了――因为老师不相信他,他也不相信老师。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不要因为自己没遇到过,就不相信它的'存在;第二,人和人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老师不恰当的惩罚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很庆幸我有一群有爱心的老师。
迟到读后感篇十八
文章说一次她在一年级的时候,她有了赖床的毛病,每天早晨该起床的时候犯愁,因为她知道自己起床之后就不早了,走到教室被罚站在门边,心情非常恐惧。
有一次,外面下起了大雨,她早上自己醒来已经很晚了,心里愁的不得了,但是她却勇敢的赖在床上不起。她向妈妈请求不去上学,但是转眼间爸爸来了,听了我的话,生气极了,抄起一把鸡毛掸子,狠打了好几下,但最后还是去上学了。
老师叫我们静默5分钟,说了一些关于爸妈和功课的话,自己听了鼻子酸了一下。
但是在静默当中,有人碰我睁开了眼睛,原来是老师来暗示我向窗外看,我看见了爸爸的身影。我征求了老师的意见,去爸爸身边。爸爸什么话都没说,给我一个花夹袄和两个铜板。
从今以后,我来的特别早,是全校第一个进校学生。
在“抄起鸡毛掸子狠打了几下”能看出爸爸很凶。在“给我一个花夹袄和两个铜板”能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在这件事情上让我懂得:做错了事马上改正才是一个好学生,不能屡教不改。
曹澜蓝。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父亲对作者如此地严厉,作者因为窗外下起了雨而耽误了上学,父亲又不准乘车去学校,所以作者心里肯定没了底气。此时我非常理解作者的心情,赞同作者的做法,又不是有意不上学,而是赶不到了,这样的特殊情况总会遇到一次吧,当看到作者和父亲对话的`时候我在心里想作者的父亲就不能宽容一点,体谅一下作者,作者也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做。
看着作者被宋妈抱上汽车心中才好受些,最起码作者不会带着伤痕顶着倾盆大雨走着去学校,作者在文中形容他(她)的伤痕时,我都有点吃惊因为作者身上有多少条伤痕啊!作者心里应该充满了不情愿和伤心被这样毒打过谁心里能好受。看了之后,我都为作者感到伤心哪!
在作者到学校时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思考时,作者的父亲来了,我心里很担心怕父亲把今天早晨他和作者发生的事情给老师再说一遍,告诉老师他(她)不想上学了,就因为下了场大雨,不想来了,此时我心里砰砰直跳怕老师是不是听到父亲说的话就要把作者罚站,抄课文等等。()太不可思议了!父亲竟然给了作者一件花夹袄和两个铜板。
我被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明白了我一开始的理解就是错误的,原来父亲鸡毛掸子打下的都是深深的爱,父亲对作者的感情可是深厚的,他每打一下不光作者感到痛,父亲的心里也重重地挨了一击,打着自己的孩子父亲的心里肯定比谁都难受。父亲打作者是爱,父亲给作者送衣服和两个铜板也是爱。作者明白了只有父亲的管教才能使自己在成长中更加出色,我也明白了父亲做得这件事是对的,有时候我们多理解一下父亲,想一想父亲的话有没有道理,这会在我们的成长中是一大关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78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