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以从总结中找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要注重自我评价和对未来的展望;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论文,供大家对照学习、参考和借鉴。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2.学生通过推算、操作、讨论、交流、猜测、验证,提高信息技术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进行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等品德教育。教学重难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建立学生的数感。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的大数、教学课件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学生两人一组把搜集到的信息读给对方听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回顾知识,为探究夯实基础。
十、()个一。
师:1亿很大,也很抽象,要知道它有多大,必须有一个实物来作比较。
3.思考探究内容的可行性。
师:我们真的要找1亿张纸来测量吗?真的要称1亿粒米吗?生:我们可以先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厚度,先称100粒或1000粒米,再进行推算。
4.教师提示帮助。
师:老师课前做了一个调查,100张纸约1厘米,100粒米约重2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5.出示活动要求。
6.制定具体的探究方法。
(1)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操作和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1亿粒米的重量。
(2)小组汇报活动1结果。
生1:首先我们测量了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1000张纸高度就是10厘米,依次类推1亿就是1000000厘米=10000米。生2:还可以这样想:1亿里面有1000000个100,100厘米约厚1厘米,因此1亿就有1000000厘米厚,合10000米。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为优化,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渗透数学优化知识)。
师:刚才有同学猜测1亿张纸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你想象的山有多高呢?1亿张纸摞起来可以和哪座山峰比高低?(3)体验1万米米的高度。(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同时字模打出:海拔8844多米)。
师:你能结合生活中的某些事物说说1亿的大小吗?
(4)小组汇报活动2结果。
生1:1亿粒米约重2000000克合2000千克,如果每袋装25千克,可装80袋,用的方法是逐步推算。
生2:有更优化的方法,先看1亿里面有多少个100,就有多少个2克,因此得出2000000克,合2000千克。
师:我们学校约有3000人,每人每天按400克大米算这1亿粒米够我们吃多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三阶段:实践阶段。
1.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人每天按500克大米算,1亿粒米大约能够()人一天的口粮。
2.一亿粒大米大约够一个人吃()年。生:第2题有难度,不会解答。
师:引导学生思考;第1题得出1亿粒大米可以够4000人吃一天,也就是1人能够吃4000天,一年按365天计算,估算得出11年。(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课件显示:我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每天就要浪费13亿粒米.按每人每天吃500克米计算,13亿粒米约够52000人吃一天,约够一个人吃143年。
每年造一次性筷子需砍伐树木2500棵!而且这些树木必须年龄在50—60年!但这些筷子的用处并不大,只是为了用餐。餐后它便没有用了!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双!正因为这样,鸟儿没有了家。
每秒钟浪费一滴水,那么一个月将要浪费1219200滴。每年将流失4亿多滴水!正因为这样,鱼儿没有了家。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想?(渗透思想教育)3.读一读有关1亿有多大的信息(再次感受1亿的大小)。
1亿个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的赤道3圈半。
一分钟如果心跳是90次心跳,1亿次心跳大约要有2年多。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4辆大型运水车。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我们是怎么样来进行研究的?
师:1亿确实很大,不管它多大,都是由基数1组成的。惊人的大总是起源于细微的小,如果每天我们学习努力一点点,习惯养成好一点点,效果会让人惊讶的,希望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每一天。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二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用10枚5角的硬币排成一排(如下图),量一量一共长多少厘米。
(1)照这样计算,一亿枚5角硬币排成一排,有多长?你能列表填一填吗?
(2)一亿枚5角硬币排成一排的长度为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3.先用计算器计算,再探索规律。
(1)123456789×9=。
123456789×18=。
123456789×27=。
根据规律,你能直接写出下列各题得数吗?
123456789×54=。
123456789×72=。
123456789×81=。
(2)45×101=123×101=。
39×101=245×101=。
根据规律,你能直接写出下列各题得数吗?
88×101=234×101=。
96×101=728×101=。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二、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三、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四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和图片。
2、(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四、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理清层次。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三、布置作业。
1、抄第一课的词语组三词。
2、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笼罩薄雾。
钱塘江大潮潮来时(远)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声)。
(天下奇观)(近)一条白线一堵水墙白浪翻滚(形)。
潮来后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五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
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让学生猜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
(学生讨论)师引导出设计方案。
把1亿粒大米称一下。
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重,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2、数一数。(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反馈,指名读得数。(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2、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指名说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读一读,并说一说自已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五、说一说。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想研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可能的情况:1亿张纸的厚度、1亿个一元硬币的厚度、1亿个人的质量、1亿秒有多长……)。
一亿枚硬币的重量比成年的蓝鲸3头还多4倍;一亿粒大米,可让3.5万人填饱肚子;
一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3圈半;一亿是个不小的数字!
每年造一次性筷子需砍伐树木2500棵!而且这些树木必须年龄在50—60年!但这些筷子的用处并不大,只是为了用餐。餐后,它便没有用了!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双!正因为这样,鸟儿没有了家。
每秒钟浪费一滴水,那么一个月将要浪费1219200滴。每年将流失4亿多滴水!正因为这样,鱼儿没有了家。
这些都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正因为那些不懂文化,小时没有上过学的人。但这也不能怪他们,如果他们有学习的机会,知道保护环境,懂得更多的知识,就不会这样了!
将来,人类到底会是怎样的,这必须靠人类环保,改进了。
来吧!来吧!让我们环保,让我们改进吧!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六
【设计片段一】感受对比物,估计实验结果,大胆猜测。
1、感受珠穆朗玛峰的高。
提问:我们金坛有个著名的山峰你们知道吗?你爬过吗?你们觉得它高吗?它大约高400米。
师:茅山是我们金坛最高的山,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介绍的是世界最高的山。(出示珠穆朗玛峰课件图并配话音:10月12日,我们中国自行测量出了珠穆朗玛峰的最新身高8844.43米,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准确的数据,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又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相当于多少茅山叠起来的高?(学生估算)。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想象一下,用20几座茅山叠起来,你们觉得珠穆朗玛峰高吗?选择高度组的同学你们先估计猜想一亿张纸或一亿本书叠起来的高度和珠穆朗玛峰比,结果会是什么呢?(学生猜想)。
2、感受大象的重。
师:我们班的陈江龙又高又壮,能告诉我们你的体重是多少吗?有没有人愿意当当大力士背一背他。指名学生背一背,背后说一说背的感觉……课件出示大象图:(我是陆地上最重的动物,我的体重是4000千克……)。
师:4000千克有多重呢?它相当几个陈江龙同学的重量?(学生估算)。
师:大象的体重相当于90几个学生的重量,确实很重,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和大象比,结果又会是什么呢?(学生猜想)。
3、感受天安门广场的大。
(略)……。
师:到底结果是什么我们只好等这几组测出结果我们在来看看。
【评析】一亿这个数对学生、甚至是对成人来说,是很大,也很抽象的。因此,选择参照物时,戴老师首先考虑到的是接近学生活动结果。于是选择了珠穆朗玛峰、大象、天安门等大的参照物。虽然这些参照物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实际上它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是很远的,并不一定真正属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可能仅仅停留在图片上,并没有真正感受它们的具体大小,如果按教材的意图先算出一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1万米高,再与珠穆朗玛峰比较,学生并不会产生惊讶的感觉,对一亿这个数的感受仍是不深。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起点,戴老师在这里又巧妙的借助学生周围的'茅山、班上的学生和学习环境,作为认识参照物的铺垫,真正做到利用学生的可想象素材,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加强了学生对参照物的感受,在感受参照物前加进了真正属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山、人和校园作为过渡物,使本来离学生生活距离遥远的参照物变成了学生脑海中可想象的素材。同时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估测结果,在心理上造成参照物庞大不可逾越的定向心理。最后在得出结果时的发现,与已形成的心理反应造成了极大的落差,这样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一亿这个数之大。
【设计片段二】小组汇报交流,感受一亿这个数的大小。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办法每一组进行交流,我们就每个课题中选一组来进行交流。
师:从材料来看,你们觉得高度组那一种材料测出来的结果会最矮。(学生实验测算的有一亿张纸、一亿本书的高度和一亿枝铅笔的长)让测算一亿张纸张高度的小组汇报活动计算过程,师板书计算结果,并引导学生与珠穆朗玛峰进行比较。
【评析】片段二比较高度时戴老师选择一亿张纸的高度与珠穆朗玛峰比而不选一亿本书的高度或一亿枝铅笔的程度跟珠穆朗玛峰比,是因为一张纸是很薄的,在学生原来心理认识中一亿张的高度再高也不可能比珠穆朗玛峰高。再通一亿本书的书面面积,与天安门广场的比较,结果是不仅比它大,而且是能铺满315个天安门广场。过这样,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哇”、“吓死人了”“太不可思议了”等等感叹。内心也才会产生了惊异感。这样,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浓了、探究的空间更大了、达到了最真切的感受到一亿这个数大小。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2.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方法:谈话法;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玩中学。
1.引导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数据信息。
如教室面积的大小,课桌面积的大小及学校操场跑道的长短等。
2.小组活动1。
a.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描述1万平方米、20万平方米的大小。
b.统计学校的学生数,明确“一万”“十万”的大小。
c.对于10万人,20万平方米,小组内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进行描述吗?
全班交流。
3.说一说。
介绍日常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以亿为单位的数。
4.小组活动2。
a.不间断地从1数到1亿要多长时间?
b.1万字的书占多少页?1亿字的书大约有多厚?
c.估计自己1步的长度。
d.估计一亿粒大米的有多重。“亿”的大小,巩固建立的表象。
三、学中做。
出示一组收集到的数据。
1.海洋里各种鱼虾的种类超过15亿种,每年我们从海洋里捕捞约1亿吨鱼虾。
2.我国冰川和永久性积雪的覆盖面积约7亿平方千米。
体会15亿、1亿、7亿的多少,同时,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做中得。
回家后收集一些较大数的相关信息,与同学交流,谈感受。
单元反思:对于本单元的重点学生都掌握的很好,能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写万以内的,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他的近似数。并且认识了计算工具,学会应用了计算器计算。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都达到了熟练的程度。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八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重点。
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
纸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情境导入:
你们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猜想一下,这节课上一节实践课:“一亿有多大”活动设计(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阶段一:确立问题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1、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叙说所要研究的课题。
学生研究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分别测量100张纸和1000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的环节。
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1、活动小结。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三、小节。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
验证猜想。推出一万张纸和一亿张纸的高度。
交流感受,进行评价。
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习惯。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九
2.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合作,学习估算,学习交流。【讨论方案】※选取一个你们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小组内商量你们的研究方案和步骤。学生个体进行汇报,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学习状态很好。
在40位同学分成的5个小组中认真的在寻找1亿有多大?
(二)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灵活。
“没有写完的用你的语言进行补充”。1小组汇报完了,我看5小组和1小组听的非常认真。第一小组汇报:1000000c,是10000的确比珠穆朗玛峰要高,8840.43,高出1000多。与安徽的黄山比,相当于5个黄山的高度。第二小组汇报:1亿颗唐相当于6个大象的重量。第三小组汇报:1亿步约有5万千米。徐老师测量的是6万。这个地方老师的解释和学生思考有出入。我们是小孩,你们是大人。1亿步真是太长了。
1.到底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说话当中,在思考当中,在操作当中,在交流当中,最能体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还是让学生静静的思考。
3.用部分推算整体的办法来研究一亿有多大?但我总感觉,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让学生接触到数。似乎有些问题呀。
准备比较多,活动比较多,驾驭比较难。由局部到全面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综述实践是研究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通过研究方案,真正找到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比知道结果更重要。
如果从数感来衡量,数感不能只是表示大的数,还要讲小的意义。1亿不仅表示大数,还表示小数。数感要有意义,离开了意义的数感就只有数没有感了。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中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教学思想方法。如一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测量一百张或一千张纸的高度,再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一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以测量,就以测量一本书的面积,在推算一亿本书的面积,这样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有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教学反思:这节活动课,我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等过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一开始上课,我设计了猜想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有的学生说:“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小山那么高吧!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个房间吧!有的学生说:“大米粒太小,能装满一个衣柜吧!”还有些想法不合实际,但我并未扼杀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十一
数学新课程标准将一亿有多大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且安排在认数和计算器教学之后,其目的是相当的明显的。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在“认数”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二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新课程数学教材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一亿有多大》。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各种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如:“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生乐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的。
重点:经过探究1亿有多大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四,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既我的教法和学法学法)。
1、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大米由少到多的感性体验引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本课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无疑,这将是学生理想的数学学习起点。
2、学科知识综合化。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因而数学应体现综合的思想。我们应用“大数学观”的理念将数学与其它学科有机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数学与学校生活、自然、社会、常识、人文地理等知识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这一人文理念。
3、学习方式多样化。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标准》也极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故本课设计时极力凸显这一教学理念。
4、学习过程体验化。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过程是一个课程目标。“学生要想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活动一。
情境引入,发展数感。
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引入了“1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米粒由少到多的变化,直观反映出学生对数的认识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并且质疑1亿粒大米有多少,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凸显生活实际,力图给学生创造一个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活动二。
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方案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方案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第三步: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第四步:学生分组计算。第五步: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第六步: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己去建构知识而形成“知识链”的过程。因此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开放化的教学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并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六,说预设实施效果。
本课的立意始终围绕着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让数学的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的原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之初,学生通过多媒体感受米粒由少到多的变换,建立了对一亿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伙伴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逐步地完善了对一亿的理解,形成了比较准确的理性认识;最后,学生带着这些理性的思维去发掘生活,对一亿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想。整个学习的过程,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从生活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十二
《1亿有多大》是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教师以“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为研究素材,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上。“怎样才能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这种思想,学生再遇到像“1亿粒米有多重”、“一亿枚硬币摞起来有多高”这样的问题,便可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新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
教学中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教学思想方法。如一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测量一百张或一千张纸的高度,再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一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以测量,就以测量一本书的面积,在推算一亿本书的面积,这样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有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教学反思:这节活动课,我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等过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一开始上课,我设计了猜想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有的学生说:“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小山那么高吧!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个房间吧!有的学生说:“大米粒太小,能装满一个衣柜吧!”还有些想法不合实际,但我并未扼杀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给学生10条鱼,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1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高度,再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1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测量,就测量一本书的面积,这样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1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1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有的学生准备了一定数量的稿纸、有的学生准备米粒、或一定数量的1元硬币……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准备的东西自由结合成活动小组,各组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等,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事实说明,学生的内在潜力是很大的。
通过实验他们推算出了:1亿张纸有6000多米高;1亿本数学书的面积约315公顷;1亿粒大米约1吨重……。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些结果比较抽象,很难想象出来,我适时出示了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学生不禁唏嘘一片。一亿张纸摞起来竟然有3个多王屋的天坛峰那么高;1亿本数学书有74个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学生直观的感受了1亿的大小。整节课,我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去探究,切实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课中我有点遗憾:就是当有学生问用数学书整本数的页数研究的问题,我却说: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我如果再放手一点,让他按自己的方案研究那课应该更精彩,亮点也会更多的吧!就是确定研究方案、载体、方式这一环节没能与学生深入讨论,大胆让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研究,今后要多灵变,灵通些,课上得更好些。
以上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亿有多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十三
今天听了韩老师的《一亿有多大》一课,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这是一节综合活动课,由于平时我自己在上这类课型时,困惑较多,不知道如何组织课堂结构和流程,不明确老师该在这节课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韩老师的这节课给我指明了方向,我明白综合活动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探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开课形式新颖。
韩老师首先让学生阅读有关“亿”的文字材料,接着提问:你听完这些材料后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想知道一亿有多大。老师:一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学生平时知道亿这个数词,但是不知道亿的确切概念,所以很想知道一亿到底有多大,因此一下就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语言精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韩老师拿出一张纸说这张纸很薄,但是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呢?语言很简短,但是一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张纸和一亿张纸中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学生实践操作3个主题时,每个主题都突出了小的数量聚集多了就成了很大的数了,韩老师用了两个准确的成语:积少成多,集沙成丘,只有八个字,却告诉学生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三、注重研究方法的训练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韩老师以“1亿有多大?”为研究素材,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上。“怎样才能知道1亿个物品有多大?”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一种数学思想。有了这种思想,学生再遇到像“1亿粒米有多重”、“一亿根筷子铺起来有多高”这样的问题,便可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注重引导学生组织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教学中韩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等,韩老师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
五、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韩老师在引导学生完成3个主题的探讨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分别让学生不浪费粮食,不乱花钱以支助山区的贫困学生,不滥砍滥伐以保护环境。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德育知识。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韩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时,如果学生的参与面再广一些,学生活动的热情再高一些,就真正体现了综合活动课的特点了。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十四
给学生10条鱼,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1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高度,再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1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测量,就测量一本书的面积,这样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一、创设宽松空间。
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虽有些想法不合实际,但我并未扼制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二、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悟、体验,建立数感。
一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我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学生想到可选测量数50本的时间,再推算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这样就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十五
1亿有多大是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一、重研究方法的训练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以“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为研究素材,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上。“怎样才能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这种思想,学生再遇到像“1亿粒米有多重”、“一亿枚硬币摞起来有多高”这样的问题,便可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引导学生组织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材安排了一个各小组间互相交流实验方案的环节。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1.允许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1亿有多大的时候,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例如: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等等。而且对同一种事物的猜想可能是不同的,争论可能会非常激烈。例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1亿粒大米能装满1间房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大米粒那么小,一个大衣柜就装下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大胆的想像,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让学生充分的争论,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适时进行指导。在学生所猜想的事物当中,可能有一些超出了学生能够实验测量并进行推理的范围。但教师此时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选择容易找到,并容易测量的材料。在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对实验的精确度会有影响。
3.提供帮助学生对照感受的素材。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个结果可能也是比较抽象的,很难想像得出来。教师应提供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小,进而体会1亿有多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8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