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门外语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不同的文化。坚持锻炼身体是保持健康和追求美的重要途径。如果你正为写总结而犯愁,不妨看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也许可以解决你的困惑。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一
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常识。
2、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
能够概括出山市的形成顺序,描绘其神奇壮丽的幻境。情感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朗读、讨论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
1、查阅与作者蒲松龄相关的资料,简单了解《聊斋志异》。
2、读课文至少三遍,给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注音并抄写。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随着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龄来观赏一次山市的出现过程吧!
2、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记住这些号)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an邑yi冥ming甍meng垣yuan睥bi睨ni亘gen莽mang霄xiao扉fei缥piao缈miao逾yu倏shu2、学生两人一组,再将课文读给自己的前后桌听。
3、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1、自己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并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及词语。
2、班中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
3、比赛翻译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的读音、意义。
2、翻译课文。(抄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3、查阅相关材料,看山市、海市是怎样形成的?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二
2、掌握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师助: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的基本信息。
一读课文,读字音,读节奏。
基本思路:1、让学生自己先来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标出困惑。
2、小组内部交流个人遇到的困惑,记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全班交流各小组遇到的困惑。
4、一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听读完后指出还有哪些字音与节奏存在不足。
5、听朗诵录音带,在与名家朗读的对比中找出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并作出重点标注。
师出示重点字读音:窘苫少时暇寐黠。
少:多少;少年。
暇、遐、瑕、瑕的区别。
师出示重点句子节奏划分: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转折词“而”后需停顿)(后置状语“如故”前需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主谓之间需停顿)。
盖以诱敌(句首发语词“盖”后需停顿)。
师结:学习文言文,生字宜多关注多音字以及形似字。
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主谓之间要停顿。
转折词后要停顿。
状语后置要停顿。
基本思路:1、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主要内容,划出难以解释的字、句。
2、小组内部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好组内未能解决的困惑。
3、全班交流各组内的困惑。
师出示重点实词:缀、窘、敌、去、久之、几何。
洞、隧、犬。
止有剩骨的“止”
生揣摩:每一行字,有什么共同点?
其一,古今意义不同;其二,词性发生了变化;其三,是通假字。
师出示重点虚词:以:投以骨盖以诱敌。
之:久之又数刀毙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出示重点译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倒装)。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词类活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词类活用)。
3、明确翻译后,试着复述故事情节,以便检测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把握。
三读课文,读情节,读形象。
1、读课文,读出故事的情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分析狼和屠户的性格特点。
示例: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
四读课文,读中心,读寓意。
3、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的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借助上面两则材料中的红色字体,让学生明确狼这一形象在文中所代表的寓意,笔触直指贪官污吏一类的恶人。
师结:本文采取了先叙事,后议论抒情的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一事一议”,其好处在于可以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考。
五、堂清检测。
1、作者?代表作?
2、释词:缀敌洞隧几何犬。
3、译句:其一犬坐于前。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六、布置作业。
1、我当出题人。
要求:实词以及句子的选择要与本课提到的方法规律相吻合。
要求:用上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三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背诵两则文言文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二、合作交流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三、品读感悟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教案《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四、扩展延伸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二、合作交流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四、品读感悟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四
1、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学生能品味出人们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的方式和感情态度。
3、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从文本入手,激发学生问题探讨的热情,并由文本联系实际,发挥创造性思维,以史为鉴,学以至用。
一、激发阅读兴趣,调动探究欲望。
在前一课时结束时,出示一首小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让学生猜写的是历史上的哪家父子。学生当然明白老师的意图,一猜就猜出来。马上指出三人文学成就很高,父亲写过《六国论》,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写过《六国论》,就在《读本》上,不失时机的布置阅读苏辙《六国论》的任务:
1、找出苏辙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2、编写文章的论证结构。
二、比较阅读,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
(一)师生对话,弄清苏辙的观点及论证过程。
苏辙的观点: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即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六国的谋士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战略眼光,并且不知道天下的形势,不援助韩魏而互相残杀。
论证过程:
提出观点: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分析论证:
1、秦与诸侯争夺的不在齐、楚、燕、赵,而在韩魏之郊。
2、秦进攻燕、赵,不曾有韩魏两国袭击的忧虑,因为韩魏抵挡秦国受挫后依附了秦国
3、韩和魏不能单独抵抗秦国,可是天下的诸侯却依靠它来抵挡秦国
总结六国诸侯不知定出协助韩魏抗击秦国的策略,却贪图好处,背弃盟约,互相残杀。
苏询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论证过程:
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析论证: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二)学生讨论,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
两人的观点各不相同,而论证过程都很严密,都能自圆其说,对同一段历史,父子两人的看法迥然有别。其实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清代的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不采用孟子的仁义学说,不施行仁政。你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讨论。
【附】讨论结果:
1、一个国家和朝代的兴亡,首先在于人君的素质。秦始皇胸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其他六国的国君要么是碌碌之辈,要么没有雄才大略。
2、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为它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六国虽有改革,但不彻底。
3、秦王恨毒,不留后患,不放虎归山。长平之战40多万降秦赵军被活埋。
4、六国不诚信,“合纵”不彻底,尤其楚国只图眼前利益。
5、六国没有认清共同的敌人。
6、天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是必然趋势。
……
(三)活用文本,探讨现代社会如何以史为鉴。
总结历史经验借古讽今,向统治阶级发出建言或警言,是历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和精神。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学里已经学过不少,我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文章中史论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以激发爱国热情,并指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也存在这种种弊端,我们如何以史为鉴,革除社会弊端,让社会机体能无障碍运转,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附】讨论结果
1、六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没有坚持“合纵”政策而被秦所灭中,我们可以明白,在商业经济中,大家遵守行业行规非常重要。不至于导致不公平竞争,反而让某个企业吞并。
2、六国经常受利益的诱惑,彼此缺乏诚信,反而害了自己。现代社会提倡诚信也非常重要。
3、秦由于改革,实力增强,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内部也应该苦练内功,增强实力,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4、楚国因贪图小利,而上了秦国的当。腐败贪污分子应该从中获取教训。
5、作为领导者,应该耳根坚定,不能轻信。对方经常会用反间计。
6、“有勇无谋者,莽夫也”,秦王就是个懂得用脑子的人,作为领导者应该善于找出矛盾所在,才能够各个击破。
……
我之所以组织《六国论》的探究学习,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发展人的素质为基点,以全面提高人的社会效能为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要转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二要转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第三要转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究实践能力。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体验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自我的力量,感受到自己创造的冲动与潜力,把学习看成是“我要学”的快乐事。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五
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文言文教学:《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教案。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文言文教学:《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教案》。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六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学生标划生字词。然后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遍,力争读得通畅。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生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时间8分钟。
3、检查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4、深化领悟阶段:
5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进入角色,放飞想象,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请学生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七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教案《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三、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八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3、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一)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公安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
1、整体把握文章
(1)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4)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5)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2)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柳——柳条将……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3)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波色()明清()见底()然如拭鲜()明媚泉而()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九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
二要读出诗文韵味;
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十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十一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十二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在当时有明确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答司马谏议书》等;有些是载道,如《劝学》、《师说》、《病梅馆记》等;有些是言志,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等。言志与载道的作品有游记散文、抒情小品,也有主旋律。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
(三)“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
文言文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1、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劝学》借重比喻论证,《师说》借重类比论证,都体现出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3、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这是显见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
4、文言文所传达的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习文言文,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曾得出如下结论:
1、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
2、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与载道。
3、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
4、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这些结论,把我们指引到“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和“所言志所载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而这些要落实到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文言。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文的字词句,处理原则如下:
1、放过。文言文中的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处理。这样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
2、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
3、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有两种情况:第一,集中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
4、分离。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
(三)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
文言文阅读教学,当然需要学习文言的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文言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讲解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要防止为“讲知识”而“讲知识”的倾向。
(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方法。
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方法。适时适地使用,可以促成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适时适地,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把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
2、多数情况下,对重要字词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作翻译。
3、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
4、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往往无需翻译(也翻译不出)。有时,翻译了反而有害。
(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与“背诵”是两项有区别的学习活动。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诵读”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写出”。“诵读‘与记背、默写有联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滋味索然,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不是真正意义的“诵读”。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十三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习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学生课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
2、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引入激趣。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温故知新,复习课内文言文。
1、谈谈对文言文的认识: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习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
5、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三、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四、拓展延伸,交流课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课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轮美奂。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妙文我们来不及看,同学们可以下课后继续交流。
五、总结。
板书设计:(略)。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十四
1.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1.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像空间的技巧。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了解写法,品味语言,培养写作能力。
教师:准备《洛桑学艺》光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查阅有关口技的音像资料,记录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做口技练习,体会口技表演。
表演激趣。
1.检查预习,把握读音。
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2.讨论学习,了解大意。
学生讨论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感知语言,领悟特点。
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刻画了哪些声响,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
(具体声响略)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变化情形:小——大——小——大。
学生讨论:当我们观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
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找课文中原句来印证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
内容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观众反应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结论表演精彩善。
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善。
质疑问难。
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交学生下来分小组讨论研究。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十五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疏通文意,揣摩对话语气,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3.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揣摩语气,分析人物。
【教材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初读课文,白文断句。
1.试读课文和注释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2.分小组探究无标点无注释的白文,给白文断句。
3.交流展示断句成果,点拨断句的简单方法。
4.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5.齐读课文。
四、二读课文,理解文意。
1.对照注释,独立译文,若有疑问,在小组内合作探究。
2.生提出未解决的疑难或教师出示文中重难点字词。
3.译读课文,并把课文分两层.
4.分角色表演课文,探究对话。
五、三读课文,探究主旨。
1.思考:。
(1)文中的人物,文中的三个人物,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你更喜欢谁?说说理由。
(2)从文中的故事里,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2.交流展示。
3.归纳提升。
(1)孙权:关爱部下善劝;吕蒙:听取意见;鲁肃:爱才敬才。
(2)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学有所成等。
六、四读课文,尝试背诵。
七、教师结语,寄托希望。
同学们,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黄金时期,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但愿大家趁着好时光,多读书,收获成长!
八、布置作业。
1.设计微型试题(出题者要有正确答案),并在小组内展开互测互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五个字,每个字2分,共10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者词语。(十个字词,每个字4分,共40分)。
(3)翻译下面的句子。(两个句子,每句15分,共30分)。
(4)结合课文提一个有创意的问题。(一个问题20分,共20分)。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十六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文言文》教学设计(最新2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二、合作交流。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三、品读感悟。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四、扩展延伸。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二、合作交流。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四、品读感悟。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十七
教学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2、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3、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十八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1.课后练习三、四题。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十九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2、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3、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孙权劝学》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交流研讨课,也是一堂常规教学课,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了备好这节课,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指导用书,还积极了解所要授课班级的学情,从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于是,我将“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品味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文言文的教学需要,采用诵读和探究发现法展开教学,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自主质疑,读懂文意-品读语言,分析人物-诵读课文,反思领悟。
反思这一节课,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
1、检查预习情况包括对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的了解,难字的读写,落实基础;
2、“自主质疑,读懂文意”能够给足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读课文注释,同桌互相翻译,并将不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我注意到所有学生都能认真读书、互译。
不足之处:
1、在“自主质疑”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原本担心会不会有学生质疑,出乎意料的是就这篇简短的文章的字词理解这一点,学生连连举手竟提出不少问题,所以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
2、在检查句子翻译的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懂翻译,教师反复讲解,耗费时间,可以说是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简洁。
3、由于在上一个环节花去至少22分钟的时间,所以以致于在“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环节,上得不够从容。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给学生背诵。所以在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品析人物的性格时,给学生“品”的时间不够,所以学生对于孙权、吕蒙、鲁肃这几个不同人物对话的情味体会得不够深刻。
受益之处:
我对于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又有新的启发:
1、授课时教师要满怀激情。文言文教学注重朗读,最好教师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
2、对于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集中训练,落实知识点。
3、不管文言文的篇幅长短,都应寻找教学的突破点,如本文“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就是突破点。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二十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1、字词。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1课时。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二十一
5课时。
1、而。
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会考复习—文言虚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
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
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
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
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
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
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因果。
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
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
3、其。
一、代词。
二、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表揣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选择。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还也,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会考复习—文言虚词.》。
5、表期许、强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
神乎其神微乎其微。
4、且。
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副词。
1、暂且,姑且。
苟且偷生。
2、将近。
不出,火且尽。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6、为。
一、动词。
(wei)。
二、介词。
(wei)。
1、表示对象。
译作:“给”、“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为国捐躯。
3、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之一振。
各为其主。
4、表被动。
(wei)。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过?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感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三课时。
7、焉。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硿硿焉。
盘盘焉,囷囷焉。
二、兼词。
相当于“于何”、“于此”。
可译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如乐作焉。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二十二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演课本剧等,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三)说教学目标。
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方法。
精心制作ppt课件,让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文言文山市教学设计书篇二十三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习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2、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温故知新,复习课内文言文。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习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
5、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三、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四、拓展延伸,交流课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课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轮美奂。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妙文我们来不及看,同学们可以下课后继续交流。
五、总结。
板书设计:(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8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