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7:49:07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优秀16篇)
时间:2023-11-29 07:49:07     小编:FS文字使者

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和作者思想的个人理解和反思。想要写一篇个人风格独特的读后感?下面整理了一些写作要点,希望对您有所启示。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一

谈谈你对文中“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一句中“奇异的感情”的理解。(3分)。

答:“奇异的感情”是面对“长宜子孙”这种封建思想十八年之久都不曾改变的惊讶,是一种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感。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

答:。

(2)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

答:。

(1)运用排比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再次走出小家,来到“广大的世界”的快乐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满怀的信心和期待。

(2)“意外”二字加上引号,反映出旧式家庭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姐姐之死对自己的打击十分沉重。(每句3分,手法1分,效果分析2分)。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长宜子孙”四个字,有何用意?(6分)。

答:。

作者在首段用“长宜子孙”四字引起对旧式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2分)。所谓的“长宜子孙”恰恰是摧残子孙、囚禁子孙思想的枷锁。文中多次提及,强调指出其所代表的封建思想是顽固的,这四字是对封建势力的辛辣的讽刺(2分)。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顽固性的清醒认识,以及与旧家庭决裂,寻求光明的决心(2分)。

这篇散文中,作者写到了三种不同的灯光,分别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6分)。

答:。

旧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象征着走向没落、崩溃的旧家庭、旧势力。

爱尔克的灯光,既象征着姐弟亲情,又象征着旧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心灵的灯光,象征着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6分,每点2分)。

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1)分析文章标题。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

阅读理解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二

前段时间,我学习了一篇课文——《灯光》,我感慨万千。

《灯光》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郝副营长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郝副营长望了一眼图画,说:赶明儿我们胜利了,用上电灯了,让孩子们都能用上这么亮的灯光,该有多好啊!”郝副营长是多么不求索取,无私奉献啊!读到这里,我不禁惭愧万分。平时,长辈让我做点事情,我不是敷衍了事,就是索取报酬。课外,妈妈给我布置点作业,我不是叫苦连天,就是乱做一通。课后,同学来向我请教问题,我总是推三阻四,拖拖拉拉。

“这位年轻的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在电灯下学习,牺牲了性命。”他是多么伟大啊!可我还不珍惜。读到这里,我更加惭愧。平时,饭菜只要有一点我不满意,我就不吃。衣服只要有一点褪色,我就不穿。玩具只要有一点破旧,我就扔掉。我的草稿纸上,没有一页是满满的竖式,更多的是寥寥无几的算式。

《灯光》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三

我已经上六年级了。在六个春夏秋冬中,我不知学过了多少篇使我感动的课文,而最使我感动的还是《灯光》。

《灯光》这篇课文最使我受感动的是:在突击队和后续总部队失去联系的危急时刻,是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破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突击队和后续部队消灭了全部敌人,可是也因为这亮光,郝副营长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我读到这里,热泪簌簌地顺着面颊滚落下来。

我们现在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难道还不应该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为祖国而献身的先烈们吗?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玩,老师叫我把一桶脏水倒掉,我撇撇嘴,很不情愿地去拎桶。这时,老师好像看出我的心思,拍拍我的头,和蔼地对我说:“那些先烈们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国家的富强,他们宁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你是一名少先队员,连这么一点小事都不想去做,应该吗?”听了老师的话,我感到脸上一阵阵发烧,赶忙拎起桶跑了。一路上我想,老师说得对,我连这么一点小事都不想做,太不应该了。这时郝副营长举起那本点燃了的破书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人家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而不怕牺牲,我连这点小事都怕去做!唉!……我悔恨,悔恨自己的行为。

从那以后,我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郝副营长和为祖国献身的先烈们,是他们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我要好好学习,助人为乐,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

学习《灯光》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也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每当我做一件事时,郝副营长举着燃烧的破书的一幕,便浮现在我的眼前,那火光为我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四

我读了《冬夜的灯光》,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我们班里也有无尽的暖流。

那是我走进初中军训时,我和许多陌生的同学一起合作,大家在这五天里用顽强的意志,刻苦的拼搏精神坚持了五天。最后在比赛时,我们都有相同的心理——为“班级的荣誉”争光,整场下来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失误。虽然只是离成功差一小步(只拿了第二名),但是我知道每一个同学都努力做了。我想班级的团结、坚强、乐观、拼搏,这就是班级的`温暖吧!

还有一次,我们来到初中八周了。英语老师给我们考试,要知道这一张卷子我们考了两篇了,我只要不粗心百分之一万一百分。而这一次老师却说会有意外的奖励,就这样,开始考试······两天后,卷子发了下来,我是一百分,可这不足为奇,因为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是一百。可就在这时,老师就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了一个大酒瓶,老师往外一倒——一座饼干小山形成了,大家都馋的口水流下三千尺呀!一人一个,这香甜的饼干用它的酥给予了我们无穷的温暖!更是老师对任何一个同学的不放弃!对我们点滴进步的用心鼓励!

我在期中考试后,写了一篇《语文考试麻辣烫》得了一百分,而一百分并不是最令我感动的,而是老师的批语:“好样的,孩子!你很优秀,看看失误在哪里?”看着老师的批语,我留下了眼泪,敬爱的老师,您的话我会记住的,我会更努力的!我找到失误点并改正,争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绩,不让老师的鼓励成为泡沫!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五

暑假里,我和妈妈每天晚上去广场上散步,每次散步时,我心里都会想“多好啊!”多好啊这句话并不是我说的,是我学过的一遍文章,《灯光》里的郝副营长说的:战斗前夕,郝副营长正倚着胸墙。借着微弱的亮光看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小孩,正在明亮的灯光低下聚精会神得看书。郝副营长看完后,深情地对旁边的战地记者说:赶明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半个小时后,战斗打响了,郝副营长为了给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于是点燃了那本书,同时也点燃了自己生命的火光。郝副营长就这样牺牲了,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能让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而他却没来得及见一眼电灯。

今天,我又看到霓虹灯在闪烁,我又想起了郝副营长的这句话:“多好啊!”忽然我听见几声蛐蛐叫,难道它也爱上了现在的幸福生活;难道它也爱上了这明亮的灯光;难道它也爱上了这一个个快乐的身影吗?广场上的小花和小草仿佛都在为现在的'幸福生活鼓掌,为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到自豪。咦,那一伙子人是要干什么呀?哦,原来是跳广场舞呀!

我来到水池边看到一条条在水池里游来游去,我不禁一笑,小鱼也在快乐的长大。灯光一直在闪烁着,它照耀着广场上的万物,照耀着人们快乐的身影。

如果郝副营长也能看到这些该多好啊!如果那写为人们利益而死的英雄们也能看到今天这宏伟的景象该多好啊!我们现在的小康生活,都是那些英雄们用无数条性命换来的。

让我们一起珍惜现在的辛福生活,好好学习,努力拼搏,做一个有作为的当代少年,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六

每当夜幕降临,在灯光下读书和写作业时,我就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灯光》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郝副营长。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而真实的故事啊!记得读篇文章时,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的童年是金色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我出生在新中国,吃穿根本就不用发愁,每天和同学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在我的房间里,有台灯、壁灯,还有吊灯,让我的学习、看书,感觉到十分舒适。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才知晓,那普普通通的“灯光”里还有这样一个惊人动魄、感人肺腑的故事呢!

类似郝副营长那样的英雄,何止一个呢?我终于明白,今天美好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他们呢?21世纪是知识科技竞争的年代,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才能报效祖国,才能告慰长眠在九泉之下的先烈。

“灯光”如航标,指引着我的人生方向,郝副营长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七

今天,我读到了一篇叫《灯光》的红色故事,令我深有感触。

文章讲述的是,一名战地记者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回想起了战争年代牺牲了的年轻的英雄郝副营长。战斗前,郝副营长倚在墙边,划亮了一根火柴,照着一幅插图:一个孩子正在一盏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郝副营长是多么渴望这幅图的情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啊!那电灯一按电钮就亮了,那东西一定很亮吧!

电灯在我们现在的年代,实在是太普通了,可是在战争年代,为了见上电灯,是郝副营长一生的愿望呀!如果没有前辈们的奋力拼搏,就没有今天兴盛的中国;没有他们的英勇牺牲,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落后、无知、黑暗的世界里,我们将饱受战火纷争的痛苦。正是在一个又一个的郝副营长的`努力下,他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我们黑暗的生活终于迎来了光明,我们终于过上了拥有电灯的幸福、安定的生活。

同学们,让我们不负前辈们的奋斗,让我们从我做起,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吾辈当自强!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八

今天我们学习了灯光这一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回想起以前的郝副营长。每当他看见北京天安门灯光通明、璀璨。他就会想起以前的郝副营长。郝副营长是一位英雄,虽然我们都不太了解,但是当你读过这篇课文以后你就会慢慢的了解。郝副营长是他让我们拥有了灯光,而他的理想就是看到灯光,可是他为了我们把看到灯光的机会留给了我们,留给了中国儿女。它的牺牲是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的。

郝副营长22岁就骁勇善战打过许多的胜仗。郝副营长年仅22岁,年仅22岁就有着这样的态度、这样的精神这时有些比他大很多的人所体会不到了、所领悟到的。郝副营长22岁就有着报效祖国、为祖国效力的决心,当郝副营长冲进敌人战壕是他心里就没有想过自己会活着出去,他是抱着必死的信心冲过去。他冲过去的时候什么也没有,他想的只是要让孩子们拥有电灯这有孩子们因为没有灯光而看不成书,不会没有灯光而烦恼了。郝副营长他为什么会那么的骁勇善战,因为郝副营长有着一颗要替祖国效力的决心,还抱着必死的决心。重要在于他非常的`有信心有把握的胜利。

郝副营长为了我们的将来都可以牺牲掉自己的性命。但是我们呢?只是无所谓罢了、只会徘徊罢了。郝副营长为我们做的一切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吗?如果不是郝副营长我们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吗?所以好好珍惜眼下的一切吧!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消失。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九

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每夜每夜都燃着一盏灯。灯光就亮在她的窗前,她要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兄弟指路,她怕他那远航的兄弟找不到回家的门。可是直到可怜的姐姐爱尔克失望地进了坟墓,也没能等到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

1941年的巴金,是怎样的忧伤。他在眼泪和欢笑里找寻着同样一个和姐姐有关的忧伤记忆,在黑暗里,他也是满怀希望地在找寻着那盏能够指引他回家的灯光。他回来了,可是他的姐姐却已经死了。只留下“甜蜜的家”上,那永恒不变的“长宜子孙”四个冷冷的字无声无息地扑过来。

有时候我会这样想,也许阅读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在文字里,我仿佛一直陪同着一位孤独的身影,彷徨在清冷的街道上。灯光一直在梦里出现,走过了很多很多路的那位孤独的寻梦人,他回到故乡,但没有找到他梦想的灯光,相反内心却更是一片黑暗。在所有记忆的深处,传来的是我和作者一样痛苦的叫喊。可是,即便是在某种痛苦的情绪里挣扎,我似乎也无法拒绝这样一种心灵的对话。也许,在无数次不同的文字里徜徉的我,其实也是为了找寻可以指引我走出黑暗的一盏灯。在阅读或者阅读之外寻找,我不知道这样的路有多长,我甚至不知道这样一条路是否真的可以引我找到那盏灯。但,我却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下去,不管是嘲笑还是蔑视,都无关我的抉择。

那时候,我不知道巴金,不知道有那位姐姐爱尔克的灯光,不知道人生的路有多漫长。很多年了,我再也不是那个会怕黑的无知少年了;很多年了,我懂得了很多事,我目睹了一幕一幕人生的悲喜;很多年了,或者经历或者旁观,我也在一次又一次自己和别人的欢笑与眼泪里将平凡的人生走过;很多年了,我终于知道,心灵在黑暗里迷路远比失掉生命本身还可怕;很多年了,我终于知道,一盏灯,对于奔走在漫漫人生路上的我,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我也在找寻一盏灯,一盏不会熄灭的灯。它可以指引我找到爱情,找到活着的意义,找到精神的家园。可是,我不知道,谁将会是那位不变的执灯人?姐姐爱尔克死了,可是她盼望的心并没有死掉。她那位再也没有回来的兄弟,在茫茫的大海里,在他活着的每分每秒里,是否还能遥望到那盏灯的光芒?回到故乡的巴金,他的姐姐早已死去,可是在悲伤的记忆里,他那颗找寻的心也没有死掉,他还可以看到爱尔克的灯光在他的心灵深处闪耀。

其实无论是生是死,爱尔克的灯光一直没有熄灭掉。在人生的大海里,它的光芒,永远是远航迷路的人归航的方向。

当我又一次深读巴金的散文《爱尔克的灯光》时,那微弱的灯光焚烧着深沉的黑暗,渐渐闪射一束灰蒙蒙的光线,散发一点细细小小的声响。那形状如豆如拳,那声音似泣似叹。继尔似浪翻涌,似星火燎原之势,在一片冉冉升起的红日中,却突然雷鸣般地爆响……是谁为夜行人点燃一线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爱尔克点燃?还是18年前早已夭折的姐姐点燃?巴金的散文讲究写景、抒情、述事和寓意。此文在这四个层面上有机地渗透一起,而且形成情景交融,寓理寓事,事事关情的艺术效果,这便是古人所说的“象外之象”。从欣赏角度来说,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我们要看作品的社会价值如何。而贯穿全文的“长宜子孙”便充满一种深刻折思的社会价值。这尤其体现在“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

我总认为情由诗内出,更多的时候我把这篇文章当作散文诗来欣赏,巴金文中象诗一样优美的句子太让我如醉如痴,使我在作家的神思和灵视中看到了为夜行人指点迷津而点燃的那束不灭的灯光。作者在文章开始所看到的“长宜子孙”四个字,是原样地嵌在那里,“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作家把“长宜子孙”的聚光点始终贯穿于全文的特殊位置中,从客观上讲父辈们艰辛创业,为子孙留下殷实的财富绝没有什么有悖伦理之处,但是在封建的梏桎社会,这个已流传几代的贤贵富家实实在在已变成了后代的地狱。“长宜子孙”变成了长害子孙,所以作者在低沉的悲愤中只能“自己又一次离开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述事和写景的目的在于抒发情感,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协调着意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因相生的,情似景浓,景以情显,意以情景交织而寓,非大家手笔不可为之。作家置身于世俗生活中又面向黑暗社会的反动政压抑,只能跻身于大众生活状态里孤独于这种社会之上。巴金伟大的散文胸怀使他的思想和灵魂同时与人间的黑暗对话,因而对生存的世界有所领悟,对生活世俗的超越站出自身并意味着作家的生活实践在经验世界里扩展,将全部情感在生活中反思,从心的最深处“慨叹着一个家族的盛衰”。巴金的散文一般都是采用曲笔和象征的手法。一桩事件,一段经历,或一种意念,都同个人的审美经验发生关联。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十

我读了《冬夜的灯光》这篇文章后,很为那个小镇上那冬夜的灯光感动。荒凉的小镇,沉沉的冬夜,肆虐的风雪,陌生的道路,一个“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的医生,在寒冷和黑夜中他感受了这里的人送给的温暖、友谊和乐观。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我们班里也有无尽的暖流。

那是我走进初中军训时,我和许多陌生的同学一起合作,大家在这五天里用顽强的意志,刻苦的拼搏精神坚持了五天。最后在比赛时,我们都有相同的心理——为“班级的荣誉”争光,整场下来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失误。虽然只是离成功差一小步(只拿了第二名),但是我知道每一个同学都努力做了。我想班级的团结、坚强、乐观、拼搏,这就是班级的.温暖吧!

还有一次,我们来到初中八周了。英语老师给我们考试,要知道这一张卷子我们考了两篇了,我只要不粗心百分之一万一百分。而这一次老师却说会有意外的奖励,就这样,开始考试……两天后,卷子发了下来,我是一百分,可这不足为奇,因为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是一百。可就在这时,老师就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了一个大酒瓶,老师往外一倒——一座饼干小山形成了,大家都馋的口水流下三千尺呀!一人一个,这香甜的饼干用它的酥给予了我们无穷的温暖!更是老师对任何一个同学的不放弃!对我们点滴进步的用心鼓励!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十一

这篇课文以灯光为线索,通过郝副营长给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道路而英勇牺牲的,赞扬了革命烈士为了理想,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勇于献身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高度赞扬和纪念。当我读到“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的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未来的憧憬里。”的时候,我感觉到郝副营长是一心要孩子们在光亮的灯光下学习,就算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也使我明白,我们之所以可以在那么亮的灯光下学习,是革命烈士拼命战斗,用性命换取回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些用生命换回来的幸福。

又当我读到“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地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可是,火光暴露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的时候,郝副营长那种勇于牺牲的精神更加使我感到我们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以的。郝副营长的更是牺牲了自己,夺得了战斗的胜利,换得人民的幸福。

现在,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电灯,但却没有人想过,现在我们能用上电灯,而其中有多少人为此而亡,那些革命勇士,民族英雄,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我们这些后辈的明天,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那些英雄是如此英勇,他们换来了我们的今天,所以,我们应该永远把他们铭记在心中。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十二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文章。作者通过姐姐的悲剧,以及关在家这个小圈子里而发生的许多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囚禁了许多年轻有为的心灵,摧残了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从而从理性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作者高兴于自己走上了冲破封建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道路,认为这才是一条光明之路。下面是本站的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关于《爱尔克的灯光》的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

巴金。

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的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作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终于到了用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

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里,我度过了五十个傍晚。我花费了自己不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的眼泪和欢笑。我匆匆地来,也将匆匆地去。我不会像我的一个姑母或者嫂嫂,设法进到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馆,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慨叹着一个家族的盛衰。几次走过这个地方,我所看见的还只是那四个字:“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吧。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注:巴金(1904—2019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15.谈谈你对文中“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一句中“奇异的感情”的理解。(3分)。

15答:“奇异的感情”是面对“长宜子孙”这种封建思想十八年之久都不曾改变的惊讶,是一种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感。

16.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

答:

(2)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

答:

16.(1)运用排比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再次走出小家,来到“广大的世界”的快乐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满怀的信心和期待。

(2)“意外”二字加上引号,反映出旧式家庭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姐姐之死对自己的打击十分沉重。(每句3分,手法1分,效果分析2分)。

17.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长宜子孙”四个字,有何用意?(6分)。

17.作者在首段用“长宜子孙”四字引起对旧式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2分)。所谓的“长宜子孙”恰恰是摧残子孙、囚禁子孙思想的枷锁。文中多次提及,强调指出其所代表的封建思想是顽固的,这四字是对封建势力的辛辣的讽刺(2分)。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顽固性的清醒认识,以及与旧家庭决裂,寻求光明的决心(2分)。

18.这篇。

散文。

中,作者写到了三种不同的灯光,分别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6分)。

答:

18.旧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象征着走向没落、崩溃的旧家庭、旧势力。

爱尔克的灯光,既象征着姐弟亲情,又象征着旧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心灵的灯光,象征着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6分,每点2分)。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十三

生产复习实施方案主持词;随笔先进个人资格考试答复班会的报告随笔朗诵稿廉洁的说明书国培发言稿!作文推荐稿件了思想品德道歉信教学法协议的知识点管理制度乐府党课贺信,党课检测了工作打算颁奖寄语:文明说明书道歉信离职报告先进。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十四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哦!冬夜下的灯光》。

这篇文章是英国的莫里斯·吉布森写的。主要写了作者为了给农民的一个婴儿治病,沿着农家的灯光,终于到了婴儿家的事。

一看标题,我很自然地推断出作者重点写的是“灯光”。那么作者是怎样写灯光的呢?为了协助医生找到农夫的家,救助生病的婴儿,尽管那时候农家夜里用灯光是很节约的,但沿途的农家还是全部把灯打开了。而回来的路上,“沿途的农家的灯都依然开着,通明闪亮的灯光仿佛在向我致意,人们用他们的灯光送我前行。我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而前面的灯光还亮着,在等待着我……”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段含义深刻的话,终于知道了这里表面是写灯光,而实际上写的是灯光下的农民们——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友谊,他们会发光的心灵——这就呼应了开头那一段里作者所说的,“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

如果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尽力帮助别人,大家彼此坦诚相待,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行动不便的人让座;在马路上,扶着残疾人过马路……这些都是大家力所能及的。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尽力帮助别人,那我们生活的地方也会充满着温暖、友谊和乐观。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十五

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能力目标: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德育目标:学习文章诗意的情感,掌握对封建专制的愤恨,并感悟文中动人的力量。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春》和《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他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乡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走时没有什么两样,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题解(见学习提示)。

三、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作者回到故居的所忆、所思、所感,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封建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腐朽没落的家庭和封建制度摧残人才,吞噬青年,青年应该走出狭小的“家”,冲破就家庭、旧礼教,到广大世界中去寻找光明。文章所着力揭示的这种彻底否定旧家庭和旧礼教的思想内涵,是和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家》等长篇巨著相一致的,是巴金创作的一个主旋律。

四、文章的结构。

“灯光”是统领全文的线索。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随着灯光的依次闪现而逐层向前推进。

课文共15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作者满怀希望的回到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时故居已几易主人。从外观看,巍巍的门墙已代替了太平缸,卫兵也代替了原来的石狮子。但通过敞开的大门,作家却看到了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而且那完全是18年前见过的样子。作者受到震动,感到万般的失望。然后由阴暗中亮起的一线微光,想起了欧洲古老传说中关于“爱尔克的灯光”的故事。

第二部分(5—9)回忆姐姐的悲剧。姐姐曾给作家以温暖,对于她的出走他乡也寄寓过很大的希望。但姐姐“寂寞的死去”了,她的命运“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她的悲剧也只是故乡上演的.无数个悲剧中的一个。18年来,姐姐的身影和希望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常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他思念故乡,希望看到故乡的变化。但是“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他深感痛心和失落。

第三部分(10—12段),质疑“长宜子孙”,进行理性思考。作者指出这四个字曾经摧残过“许多可爱的生命”,囚禁过“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老家换汤不换药的变化,促使他冷静地深沉地思考,悟出了一条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利益上面”。

第四部分(13—15段),作者斩断了对旧家庭的留恋,“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作者找到了“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爱尔克点起的灯,为航海的弟弟指引回家的路。作者的姐姐也曾希望弟弟回来,希望他带点新鲜的.东西,使这里有所改变。可是,18年过去了,家乡的一切并无变化,姐姐却已经去世了,“爱尔克的灯光”熄灭了。即使姐姐活着,相信她也不希望作者回到这个死气沉沉的家。至此,从对“爱尔克的灯光”的追念,到下决心舍弃对“爱尔克灯光”的留恋,到高举起“心灵的灯”,走到广阔的世界中去追求光明,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次升华和飞跃。

五、写作特点。

1、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意蕴深远。象征就是要通过某个具体形象表现一种深远的含意。课文以三种灯光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因其象征内蕴的不同而使文章充满诗意:故居大门里微弱的灯光,象征着旧家庭和旧礼教的败落与瓦解;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希望破灭的悲剧性的旧生活;“我心灵的灯”象征主人公对新的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2、作者善于将叙事与抒情融合无间。事情的叙述在感情与思绪湍流的推进、加深中呈现,情感的抒发伴随或引导着情节的展开,叙议结合,虚实相生。

3、语言朴素而流畅,舒缓而富于节奏。

爱尔克的灯光读后感篇十六

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的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作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终于到了用鸦片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

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里,我度过了五十个傍晚。我花费了自己不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的眼泪和欢笑。我匆匆地来,也将匆匆地去。我不会像我的一个姑母或者嫂嫂,设法进到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馆,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慨叹着一个家族的盛衰。几次走过这个地方,我所看见的还只是那四个字:“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吧。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注:巴金(1904—),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9811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