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写的一份详细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结构和要点,提升自己的教案编写能力。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方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观察并思考:
1、汽车、自行车等在水平面上转弯时,为什么速度不能过大?
2、滑冰运动员及摩托车运动员在弯道处的姿势,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二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合理.。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2.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
3.向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观察法、讲练结合法.。
(一)重点与难点。
根据简单应用题的题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疑点。
正确找出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两个相等关系,并把它们表示成两个方程.。
(三)解决办法。
通过反复读题、审题,分析出题目中存在的两个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组的关键.。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三
(2)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对比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电解质溶液的电解,结合电解原理分析,通过教师的设疑、释。
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猜测并分析推理实验现象,通过实验验证,归纳总结基本规律,使学生掌握电解装置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电解知识的学习,发现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
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知识线:从电解水的现象入手,引出电解原理,电解池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能力线: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发问题的思考及解决,最后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引入】大多数的便携式移动电源并不会让你在离开电源的情况下超过两天。我们不仅每天要为手机充电,同时还要为移动电源充电,而普通的移动电源也不能让我们尽情的使用手机。不过现在,一款名叫bruntonhydrogenreactor的氢燃料移动电源终于从概念变成了现实。虽然之前氢燃料电池技术在航天、交通、军事、生产等诸多领域已经有了不少应用,但是出现在电子科技产品中还是破天荒的头一回。这是一款专门为野外求生玩家准备的产品,套件中的电池可给手机充电五六次,每次充电时间1小时左右,它有望成为露营、地震期间、紧急救援的新利器。大家是否也需要这样一款移动电源呢?我们知道,氢氧燃料电池是将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为用电器使用,同时生成水,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把水再分解,原料就可以循环利用了,如何将水分解呢?生:电解。
【问】那么电解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原理是什么呢?又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探讨电解的原理及其应用。
【板书】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讲】让我们先回顾一下电解水的装置图。
生:检验氢气可以用点燃的方法,检验氧气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使其复燃。
师:氢气和氧气是从哪种粒子来的呢?他们是如何产生的呢?请大家思考:1.通电前,氢离子和氢氧根是怎样运动的2.通电以后呢?3.结合电路中电子的流向,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氢离子和氢氧根发生了怎样的反应,试着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师:电子从负极流出到阴极,这样阴极就会富集电子,吸引氢离子移动到阴极得电子生成氢气。同时,阳极材料上电子会源源不断的流到正极,阳极上就处于一种缺电子的状态,氢氧根离子就会定向移动到阳极。溶液当中的带电微粒产生了定向移动就可以产生电流。在阴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从氧化还原的角度上来看,发生的是---还原反应,而在阳极发生的是得电子的氧化反应。
【板书】。
一、电解原理:阴极(还原反应),阳极(氧化反应)。
师:像这样的,电流作用与电解质,使其在阴阳两极发生还原氧化反应的过程,我们就称之为电解。
【板书】。
三、电解池。
1、定义: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师:请同学们对比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分析一下电解池需要哪些构成要素呢?生:电池,电极,导线,水,试管(容器等)。
师:电池属于直流电源,还需要两个电极,其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称之为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称之为阴极。水起到什么作用?(能够导电)换成其他的溶液可以么?能够导电的溶液是什么溶液?(电解质溶液)导线的作用是形成闭合回路。(边讲解边出ppt,对学生的回答要做适当的修正)。
【板书】。
2、构成要素:
师:大家是否还记得初中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如果电解的是纯水产生气泡的'速度是怎样的呢?那么如何增强溶液的导电性呢?加入氯化钠等电解质是否会影响水的电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探究实验来说明。
友情提醒。
请小组汇报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在刚才的实验中,电解氯化铜得到了铜单质,但是电解氯化钠溶液没有得到金属钠,这是为什么呢?怎样通过电解的方法得到金属钠呢?其实大家跟著名化学家戴维的想法是一致的。
今天我们从电解水入手,了解了电解的原理,在阴极发生的电子的还原反应,在阳极反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并继续深入讨论电解电解质溶液的情况,通过实验的手段验证了电极产物,并书写了电极反应方程式。想必大家收获不少。下面我们来看两个练习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
电解其他的溶液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给大家留一个课下思考作业:下节课我们会就这一问题继续深入讨论。
四、教学反思。
五、小组分配表:全班共八组,每组七人。(详细名单)。
组长:负责组织组员一切活动。组内分工:实验记录员,回答问题代表(语言流畅),书写代表(字迹工整,写字快)。
(各司其职,明确分工,团结合作,实验提前培训,操作规范准确速度快)。
六、学案设计和小组实验记录表。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四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维他命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应用题练习。
三、
四、作业。
1、说出下面每个比表示的具体含义。
苹果和梨的重量比是2∶3;
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台数比是5∶2;
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人数比是1∶25。
2、口答。
练习136;说说是怎样想的?
3、揭示课题。
1、练习137。
找一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道题里的40棵各与比里哪个份数相对应?
这两道题,哪一道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哪一道不是?为什么?
按比和分数的关系想一想,这两道题会解答吗?
上下练习;
2、题组练习。
(1)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白兔有15只,黑兔有多少只?
(2)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黑兔有12只,白兔有多少只?
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与按比例分配问题相同吗?有什么不同?
3、补充练习。
出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女生有多少人?
1)学生说说上面比的具体含义。
2)口头补充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3)口头补充成已知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应用题,并口头列式。
练习139。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五
1、能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能正确的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能根据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让学生说说“每组人数、组数和总人数”这三个量的关系,每组人数、组数成什么比例关系。
(3)、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4)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列出式子吗?
1、指导分析,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想办法解答。
3、师生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a、这道题中涉及到的量有哪些?
b、哪种量一定(不变)?从哪里知道的?
c、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小时和140千米相对应,5小时和x千米相对应,即可以列出比例:
140:2=x :5
e、学生列式并解答。
f、说说怎样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呢?
4、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交换,又该怎样来解答呢?
学生自己解答,老师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1、引导分析,理解题意,找到相关的量。
2、准确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3、学生解答,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比较例1、例2的异同。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准确的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答。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六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学生课前作调查;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七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八
知识目标: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方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
1、汽车、自行车等在水平面上转弯时,为什么速度不能过大?
2、滑冰运动员及摩托车运动员在弯道处的姿势,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九
一、创设情境: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
科书第107页的“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收集解决问题的数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关键: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口算卡:
8+3=9+4=9+5=8+3=。
9+6=8+7=10+8=7+5=。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同学们,你们家养了什么动物?(学生说:小狗、小猫、小马、牛、兔等)。今天老师把我们最好的朋友小兔子请来了。出示课件1。它们是带着问题来的。请同学们读题。“一共有多少只兔?”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室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流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a)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1,2,3,……;一共15只。
(b)按左右两群记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____(只),然后算出得数。
(c)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教师板书:
10+5=15。
4.小结。
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显然,这两种算法比较好。同学们你们真的太聪明了,你们真棒!要学生明白,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同学们,你们还愿意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吗?(学生:愿意)。出示课件2。图中有小鸟、小松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道题比较难,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做完指名说题意和算法。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2.同学们,还想做吗?接着出示课件3。树上有9只小猴,又跑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3.同学们还想做。出示课件4。是一道减法题。先看有()条鱼,再看游走了几只,问还剩几只?指名汇报,想法、做法。其他学生评价。
4.同学们还想做呀?出示课件5鸡图。上面有公鸡和母鸡,有白鸡和红鸡。是根据所学知识来安排的。看学生能不能根据所学例题的方法,找出本题的不同解法。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解答。学生评价方法是否合理。
5.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实际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数学了?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的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什么知识?(生: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出示课题:用数学)数学知识可重要了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十一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 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十二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维他命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1、说出下面每个比表示的具体含义。
苹果和梨的重量比是2∶3;
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台数比是5∶2;
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人数比是1∶25。
2、口答
练习136;说说是怎样想的?
3、揭示课题
1、练习137
找一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道题里的40棵各与比里哪个份数相对应?
这两道题,哪一道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哪一道不是?为什么?
按比和分数的关系想一想,这两道题会解答吗?
上下练习;
2、题组练习
(1)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白兔有15只,黑兔有多少只?
(2)学校饲养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5∶4。黑兔有12只,白兔有多少只?
说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与按比例分配问题相同吗?有什么不同?
3、补充练习
出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女生有多少人?
1)学生说说上面比的具体含义。
2)口头补充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3)口头补充成已知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应用题,并口头列式。
练习139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相关应用题。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十三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反思、总结。
小黑板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十四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 展示主题网站,布置学生观察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 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比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观看,并对作品的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针对作品,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 利用课件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加强成像规律有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通过课件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 利用几个问题,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的回顾。 作业 修改自己的作品。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你认为哪一个你觉得最好或者最适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 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 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十五
科书第107页的“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收集解决问题的数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 、投影仪、课件。
8 + 3= 9 + 4 = 9 + 5 = 8 + 3 =
9 + 6 = 8 + 7 = 10 + 8 = 7 + 5 =
1.同学们,你们家养了什么动物?(学生说:小狗、小猫、小马、牛、兔等)。今天老师把我们最好的朋友小兔子请来了。出示课件1。它们是带着问题来的。请同学们读题。“一共有多少只兔?”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室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流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a)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1,2,3,……;一共15只。
(b)按左右两群记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 + 7 =____(只),然后算出得数。
(c)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教师板书:
10 + 5 = 1 5
4.小结。
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显然,这两种算法比较好。同学们你们真的太聪明了,你们真棒!要学生明白,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1.同学们,你们还愿意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吗?(学生:愿意)。出示课件2。图中有小鸟、小松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道题比较难,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做完指名说题意和算法。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2.同学们,还想做吗?接着出示课件3。树上有9只小猴,又跑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3.同学们还想做。出示课件4。是一道减法题。先看有( )条鱼,再看游走了几只,问还剩几只?指名汇报,想法、做法。其他学生评价。
4.同学们还想做呀?出示课件5鸡图。上面有公鸡和母鸡,有白鸡和红鸡。是根据所学知识来安排的。看学生能不能根据所学例题的方法,找出本题的不同解法。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解答。学生评价方法是否合理。
5.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实际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数学了?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的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什么知识?(生: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出示课题:用数学)数学知识可重要了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十六
1、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滤镜对于增强图像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掌握两种以上的滤镜使用方法。
3、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滤镜制作图像效果。
重点:掌握两种以上的滤镜使用方法。
难点:创造性地使用滤镜制作图像效果。
多媒体网络教室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利用图层样式命令制作了精美的文字特效,这些文字更好地表现了图像的主题,丰富了图像的内容。在photoshop处理图像的过程中,怎样能创建各种唯美的图像特效。这就离不开滤镜的使用,滤镜不但可以创作出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电脑艺术作品,而且它更为初学者带来广阔的想像和创作空间。
下面让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用滤镜做的图片。
1、这是铅笔素描画的效果,是用素描炭笔滤镜做的。
2、这个是山水画的效果,这个怀旧的效果,这个电影胶片的效果,应用不同的滤镜一张画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效果。
看了这么多张用滤镜做出来的图片,是不是我们也对滤镜充满了好奇呢!好的,现在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实践操作
1、学生自己根据课本p93的“操作提示”制作水波效果图像,遇到问题左右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交流解决。
2、问题疏导
如果要处理的图像有多个图层,在使用滤镜时,它只对当前图层起作用,如果当前图层中有选定的区域,则只对选定区域起作用。
我们使用滤镜是为了增强图像的感染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处理时要尽量自然一点。
3、滤镜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组合使用,甚至还可以与图层样式命令组合使用。现在我们就通过滤镜的组合使用来制作油画效果。
学生根据课本p94的“操作提示”制作油画效果
4、问题疏导
同一种滤镜多次使用可以增强这种滤镜的效果,可以用ctrl+f来实现。
图层的合并:图层—合并图层
三、巩固提升
1、自选一张图像,使用一种或多种滤镜,自创不同图像效果。
2、组内交流其创作心得。
四、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动手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photoshop的滤镜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点,我们要完全掌握滤镜的使用,是需要在不断地创作实践中去归纳总结,我相信大家通过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掌握滤镜的精髓,并且能够灵活的使用滤镜创作出眩目的图像效果,完成各种“不可能完成的”设计任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09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