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所思读后感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9:11:16
百岁所思读后感大全(19篇)
时间:2023-11-29 09:11:16     小编:笔砚

读后感是对于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体验、情感及内心戏剧性改变的一种记录和表达。写读后感时,可以先提炼出书中的核心思想和主题,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一

买这本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好奇一百岁的老人他在想什么。至于周有光这个名字也是没有听说过的,现在想来只能说明自己孤陋寡闻了。周有光生于1906年,2017年去世。名副其实的世纪老人,长寿老人。经济学家、汉语拼音之父,是合肥四姐妹张允和的丈夫,与沈从文是连襟。这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老人百岁前后的作品。

老人是世界主义者。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老人说今天应该说:“登喜马拉雅山而小东亚,登月球而小地球。”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啊!有这样高度、视野、胸怀的人数量应该不是很多吧!过去是从中国看世界,现在要学会从世界看中国,我们不仅背靠身后的历史,而且面向开放的未来!老人对中西方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104岁时写的那篇“大同理想与小康社会”,读来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

“在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篇中老人表达了自己平实又朴素的人生观。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年轻时候,我健康不佳。生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结婚时候,算命先生说我只能活到35岁。现在早已超过两个35岁了。算命先生算错了吗?算命先生没有算错。是医学进步改变了我的寿命。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补品。当我无力改变环境的时候,我就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如果既不能改变环境,又不能适应环境,我就不可能愉快。虽然不能改变环境,可是能够适应环境也就愉快了。这就是“我与我”的生活方式。

人患其弊,我乐其利。六十多岁下放宁夏平罗的国务院“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只许劳动,不许看书。他带了二三十本各国文字的《毛主席语录》,空闲时用它们做比较文字的研究,还带了一本《新华字典》做字形的分析,许多年后里他利用当时的研究成果写成《汉语声旁读音便查》。长期失眠症就此不治自愈了。用芨芨草自制牙签、在干校和大家种出了好吃的黄瓜和各类蔬菜,经历了“大雁粪雨”,总结了“白菜理论”,任何事有利有弊,关注点在利,定是利大于弊。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老人85岁才从语言文字的专业领域退休,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中,每天大量阅读中英文书籍、报刊,将读后的文化思考写成一篇篇散文、随笔、杂文。百岁前后的十几年中,他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篇文章问世,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本文化散文集结集出版。在这些文章中,他提出了“科学的一元性”“双文化论”以及人类历史演进“三分法”等新的理论观点,理清了一些复杂的世纪难题,振聋发聩。回顾我们周边的老人,到八九十岁脑袋不糊涂,能生活自理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敢奢望还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这是长寿最好的打开方式,高质量的生命,在老人这里学习就是法宝,当抛开一切名利只为自己学习时,上天是眷顾的,会还你一个长寿又健康的身体,自然而然也会置换出利于人类家国的宝贵财富。

这位亲戚来看望爷爷,话题不外乎大肆告状,控诉其邻居如何不仁不义。正巧隔日那位已成为教授的学生也来看望爷爷,他对邻里纠纷只字未提,与老人畅怀叙旧,作别时主动问爷爷有什么事情可以帮忙。爷爷说想看点儿书,不料次日该教授竟从其所在大学图书馆扛来十几本砖头般厚的书籍,进门时满头大汗。事后,爷爷找我谈话,严肃(回忆文章中满满都是宠爱应该是唯一的一回严肃)地说:“这两天的事情你都看到了,做人需要厚道,在别人背后指指点点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再说,做事要讲求效果,我管不了房子的事情,也没办法解决他们的矛盾,跟我说这些事情太浪费时间......

孙女想不起他发表过对什么人的不满,他总是说“这个人很好”“这个人很有学问”,“这个人很了不起”,如果谁提到他不喜欢的人或事,他会说:“不要讲啦,浪费时间!”文革后,他成了文改会的“外事接待员”,外宾送的礼品他都让司机拿回去交给领导。美国大使馆、政协等处将送给爷爷的电影票、招待券寄到文改会办公室,常常到了爷爷手里就只剩下一个空信封;邻居有人曾经把小厨房盖在我们家通往厕所的必经之路上;单位应该分给爷爷的房子屡屡被别人抢走......爷爷对生活中发生的这一切,从来都是淡淡地付之一笑;说不要为这些事情浪费,要把时间和心思放在做学问上。一言一行胜留金留银。

老人百岁前后的杂文小品文,用笔精湛,思想开朗,充满了信息时代的朝气,连年轻人都自叹弗如。这本书是我少数读了还想再读的书,感恩世纪智慧老人,于兴趣于生活注入了不一样的色彩动力。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二

加入《人和感悟人生》小组差不多5年了,从天天上线,留连忘返,到蜻蜓点水,难得露面,只因近2年工作繁忙,挤不出时间上外网。

去年初正式启用数字档案系统,转眼到夏天又启用了信息采集系统,这2个系统与内网的工作系统关联,有形和无形的工作量增加了许多,所以每天上班有做不完的单子,点不完的流程。由于操作电脑过程中不能有差错,长时间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导致眼睛不舒服,颈椎痛,手腕肌肉酸胀……疲惫不堪的时候,只想闭目养神,或者听听音乐,藉片刻的休憩、充电后,继续投入工作。

这时候真羡慕那些退休人士,不用上班,悠闲自在。虽说女职工的退休年限最低,即便如此,我仍要工作n年之久。话又说回来,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每个人来说,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从这点来看,我们需要工作,也离不开工作,并且要认真、努力、圆满地干好工作。

虽然在工作时间里,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人的专注程度会随之下降,于是工作效率会越来越低,这时候需要开个小差来调节精神状态。比如适度适时的泡外网,让身体、心情得到放松,快速充电,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充其量只是浏览网页,撰写帖文则时间不够,如果潜心写帖花费时间长了会影响工作。工作与泡网谁重要?当然是工作重要!

那么业余时间呢?有足够的时间写帖了吧?话虽这样说,但业余时间好像也不够用。中午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并不长,很快晃过去了。下午下班后的时间相对充裕,但是要做的事情特别多,比如复习,看业务书和做题库的习题,所花的时间最多,还有看小说,出去散步……更何况人和网会员有数百万人,感悟人生小组成员有数千人,不差我一个。

就这样,写帖被抛诸脑后,但我并没有忘记《人和感悟人生》小组。偶尔上线,没有时间一一回应朋友们的跟帖,匆匆看看站内信,顺便也看看其他大型网站的时事新闻。一次,无意之中看到“截止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三

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一张简朴的木桌,摆一卷微微泛黄的的书籍,伴一杯素盏在侧,上方回旋着的袅袅白雾,沉淀出岁月的厚重感。

我,已许久没有此番闲情雅致,在灿美的阳光下,捧一本书籍潸然泪下。我吮吸着这淡淡的书香,从那微晕的墨色中,隐约扬起一场我与书的邂逅,我与杨绛先生的邂逅,我与《一百岁感言》的邂逅。那便是一场场逾越灵魂深处的精彩。

她,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人们眼中“最美的百岁老人”;她,是我眼中不愠不怒、不卑不亢的传奇女子。丈夫早逝,她又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但即使一个踽踽独行在冗长的时光中,她也只独自整理尘封的旧忆,于光阴的荒芜中淡然,于她的世纪优雅一生。

20xx年,她一百岁,已独自在光阴中行走了许久,然后,她停了下来,嘴角挂着慈祥淡然的微笑,用微微颤抖的手执起笔,写下《一百岁感言》。她一百岁了,似乎已走到人生的尽头,这一生,她将自己的唯一一场大戏——人生导演得淋漓尽致,用自己最喜欢的姿态走过漫长岁月,似水流年。优雅着,走过一生。

她的文字衰而不伤,怨而不怒,安静得难以表达的优伤渗透入字里行间。对我而言,这一行行字迹,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与安慰,洗心涤虑,悦情悦性,让我能品味这世事的不易,那份处事时难得的豁达与安然。

这本书在曾经的.我最坚难时给了我鼓励。

窗外的雨连绵不绝,滴滴答答的声音仿佛渗进我的心,怎么也停却不了。同学们议论纷纷:“她还是班干部,就考了这么点分?还没我考得高。”我攥着试卷的手隐隐出汗。不知过了多久,一双温暖的手拍了拍我的肩,将一篇《一百岁感言》置于我的桌上,于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是杨绛先生《一百岁感言》中的一句话,也是我生命中何其重要的一句话。我读到这一句感到幸运又遗憾。何其幸于遇见了这句话,又何不幸地如此迟才遇见它。

窗外的雨停了,我知道我生命中的雨季也终于结束了,我开始回过头仔细品味这本书,每当我迷茫亦或是挫败,脑海中总会想起杨绛先生说过的话,写过的字,似一种有形又像是无形的力量,无时不刻激励我走向人生舞台。我始终感谢杨绛先生给我的启迪,以及她的文字还给我的震撼与感动。

眼光是他人的,生命却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来这世间走这一遭,不容易。如果错过了生命中本该由自己主宰的精彩,多么可惜。前行吧,不畏他人的眼光,向着心中的月亮。“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坐看天边云卷云舒。”像杨绛先生一般,坦然而对一切,想必我们便多了一份超于常人的脱俗与感动吧。

雁过无声,岁月无痕。先生已不在人世,但她的精神,她的人格,她的作品,她的《一百岁感言》必将永垂不朽。此情不关风与月,百年杨绛不了情。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四

近日,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颇有感触。杨绛在文章中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文中的.两个“到最后”,是她内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读,也是她对人生过往的归纳和总结,句句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

也许你认为,她的观点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许你觉得,这只是她的一管之见,没有什么代表性。可是,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她的这种领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体验,如果说够不上你所认为的什么人生真谛,那它至少是真话实话,她不会参假。

杨绛曾著有《我们仨》一书,书里记载和讲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人们知道钱钟书,却未必知道杨绛。杨绛贤淑聪慧,甘为嫁衣。钱钟书是个书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是夫人杨绛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终融入并拥抱着钱钟书这个“围城”,没有也不愿意走出来。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酸甜苦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杨绛终身与书为伴,平生喜爱看书与写作,孤单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单,精神却非常丰富和充实,内心强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装着一个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个特立的世界。她凝结人生精华,所散发出的,始终是知识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与世无争,心静如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把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归于精神。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我们是否也能够炼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来?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五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炎热的夏季,读到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如醍醐灌顶,清凉直入心扉。全文一如杨先生文章的风格,朴实无华,字字珠玑。一位百岁老人的人生感悟,那是一个世纪的生命感悟。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与先生相比,我还在红尘之中,喜怒哀乐都是不由自主,很多事看不破,想不开,猜不透,所以烦恼忧愁不寻自来。常常让自己的生活有时会暗淡无光。想想先生的话;世界是自己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吧,用心装点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好了。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读到这里,想,先生真是活明白了。有时我们会怨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够富有、不够聪明,想想这千百年来恒古不变的定律,就明白了,人不可太贪心。珍惜自己拥有的,知足常乐吧。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六

读完此书,我的观念虽没有得到太大的推翻,但是也遭到了其中观念的局部影响。至少我觉得我要追逐更具冒险性的人生,即便不活到一百岁,我们也应该英勇地突破三阶段式的人生。三阶段人生的存续可能有数百年以至数千年有其合理之处,它背后蕴藏的逻辑实践上是中规中矩,尽可能地躲避风险,以及先苦后甜的思想。但这其实关于我们当下曾经不再适用了,中规中矩会疾速地被这个时期淘汰,只要不时坚持学习的才能才干够成为常青树,高科技的社会更是高风险,风险曾经避无可避,倒不如迎难而上。把幸福寄予于简直看不见的以后和暮年来得太过于虚无缥缈,不如好好地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感遭到的鲜活的苦与乐。其实我觉得过多阶段人生是很有意义的,想象本人到四十多岁再从零开端,重新步入新范畴,迎接新应战,像个冒险家那样去探究。经历不再与年龄挂钩,每个人都在走本人的路,做本人的规划,由于再没有先例可循。哇哦,cool!

《百岁人生》一书也有让人觉得缺乏的中央,那样的将来可能是推翻性的,可是作者仍旧用老套、激进的观念来剖析那么有意义的事情。将来不可预测,什么也抓不住。而作者觉得面对在如此充溢不肯定性的将来,我们的'生存之道仍旧是可把握的——尽可能积聚本身财富,安享暮年。然后再在书中若无其事地计算将来的生活本钱以及给出了一些倡议。在我看来,都是扯淡。简是最贴近我们的例子,但是她的开展是极少数人可以做到的,完整不具有普适性。即便她已有那样多的优越的条件,但面临百岁人生到来之时还是充溢了困难,这其实已与作者写下此书时由于用数据与运算简化了人生的自觉悲观相抵触。百岁人生是大数据下的结论,但是作为社会的一颗小小螺钉,我们还是更照顾本人的生命,不由的说这也是加缪说的“人类的局限性正是人类自身”。这大约也是我对百岁人生存有的“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的缘由吧。

阖上此书,还是等待着将来吧,或许在将来,有的人会活得很好,而有的则不那么好,但人类,总有方法活下去。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七

更晚退休带来的财务问题。三阶段式人生在长寿时代已经不适用了,21岁大学毕业,打算65岁退休,但他无法获得企业养老金,假设只能获得10%的政府养老金,他必须还要每年存下17%的储蓄,因为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太多了,而缴纳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少。政府可能会通过降低养老金发放金额,延长退休年龄来平衡养老金的.收支,他可能需要延长工作年龄到70岁或者更高,很多国家其实已经这么做了。

长寿时代的就业形势。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农业份额下降,服务业上升,小企业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灵活城市和智慧城市兴起,人口向高科技和创意城市聚拢,高技能工人更容易找到工作、更容易找到伴侣、办公室办公转为居家办公。新技术革新意味着旧职业消失、新角色的创造,工作技能挑战会越来越多,每隔5-10年你的工作技能就会遇到挑战,现在的47%的工作岗位会面临失业挑战。同时,工作的中空化,未来高端技能人才和一般的服务人才紧缺,比如你要招个年薪50万的cto高管和招一个能够和机器对话的高技能人才,或者招一个月嫂、保洁人员、快递员等,都很难招到。而坐办公室的人——中间的工作岗位会更多的被人工智能替代。

长寿时代婚姻生活的改变。长寿时代,人们对结婚伴侣的选择会更加谨慎。长寿时代,人们的受教育年限拉长,或者很多人觉得还没玩够,所以婚育年龄会推迟;同时,人们在找对象的时候考虑的会更多,因为未来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未来的离婚率会更高,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力,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很多人没那个耐心了,不愿意承受更长时间的不快乐。同时,未来离婚和再婚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老人结婚可以省很多生活成本,当然再婚的歧视会越来越少。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八

用了三天时间,终于读完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掩卷闭目冥想,我收获了什么?一路读来,一路思考,其实读书也应做到读有所思,我们并不是一味单纯地无条件接受别人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岂能用别人的套路来充当自己的灯塔。我们可以去借鉴,去汲取,但不必全盘接受,不是有句俗语说的好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争取做独立且有特色的自己。

一、微观品教育。

之所以说“微观”,是因为我还有自知之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与名师们相差甚远,岂能相提并论。我只能一叶障目似的看到自己眼前的教育,并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和高度,高屋建瓴或跳出教育之外看教育。虽目之所及之处充其量还算不上冰山一角,但我依然热衷于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也不止一次的去品读、去背诵,只有牢记在心,才能运乎于行,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其实这就是让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生,而且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正所谓“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写到这里,不知为何倏然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做法,应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听、说、读、写、思。可试看当下的课堂,还有多少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把一篇篇文章嚼碎吐给学生,为什么不把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怕浪费时间。虽然课堂上学生说得乱七八糟,但恰恰暴露了孩子们不会学习的这一现象,也正说明为师者对于课堂上的收放还不能做到自如。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应能在学生不愤时启,不悱处发。课堂如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二、静心做教师。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九

其中内容,发现那散文式的叙述我颇为喜欢,决定细细研读。从此,一有时间我就认真阅读,经常被其中的一些文章所感动。当读到《寻找杨老师》、《姨妈》、《铁皮鼓印象》等文章时,心里总禁不住地说:教有所思》读后感很早就听说过李镇西老师的大名,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班主任,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由于之前我所教的专业与他相离太远,因此没有去拜读他的文章。直至今年寒假前期,我无意中看到了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选集《教有所思》,随手翻阅,没想到被书中那一个个小标题吸引住了,继而翻看其中内容,发现那散文式的叙述我颇为喜欢,决定细细研读。从此,一有时间我就认真阅读,经常被其中的一些文章所感动。当读到《寻找杨老师》、《姨妈》、《铁皮鼓印象》等文章时,心里总禁不住地说》中李老师提到对于学生来讲,他的真正成才,教师或者说学校教育的功劳最多占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其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以及勤奋,也就是说,成功的学生=1/3老师的教育+1/3天赋+1/3家教。是啊,孩子是社会人,生活于社会群体中,与组成社会的各个群体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只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孩子。当我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中的这些话语: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中的这些话语》中他说到:师生内心深处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要在课堂上流淌与飞扬,让课堂呈现富于变的蓬勃生机。要让语文课有灵气与活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师要让自己成为自化己教学的主人,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个性。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

突然看到此书,预言能活到接近100岁,振奋呐,原来还是青年一枚呐,人到中年都不算,哈哈。突然有种青春焕发之感,突然感觉在青春年华,再添二宝,是多么明智的选择,要不然漫漫余生,只有一个儿子将是多么寂聊。

啊,啊,我总不能一个工作干它五十年吧?也太枯燥乏味了吧?我要多姿多彩的人生,我要活出好几辈子的人生感来,才对得起这百年长寿呐。

我要改变三段式人生,即成长学习+工作+退休三段式模式,我要中途暂休工作去环游世界,玩到我累了,等工作成为我的刚需才回来接着工作。

四十正年轻呐,正年轻,或者我还可以换个活法,活出全然不同的自己。梦想呢,可以有,未来呢,可以期待。

书中说未来很多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我得跑过机器人的迭代速度呐,可不能被机器人抢了饭碗,苟延残喘。我要做个终身学习者,碎片化学习者,我要做个与时共进者,我才不要被长江后浪一把拍死在沙滩上呢。

我要打破年龄的疆界,做个高龄青年,活出无龄感,80,90,00,10后,放马过来,你们说啥啥,我都懂得,不输于你们。来,来,来,我们做个无代沟的忘年交。

想着就好玩呢,打鸡血了呢,我要做个百岁老顽童。

百岁人生该切割成几段呢?三段?绝对不可能!很多段呐,很多段!七年一辈子还是十年一辈子呢?我得活多少个轮回呢?我得好好想想。

你的百岁人生即将开启,朋友们,你们想好了吗?如何开启你们的多段式人生呢!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一

曾经有幸拜读过周国平先生的很多篇散文,大多数都是与哲学思考有关,比较偏向于理性的思考。给我的感觉就是仿佛看见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思想者。

但是,今天看完这本书后,周国平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有了一个巨大的刷新。因为在这本书里不仅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人生是一个过程,结果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因为有死亡的背景,所以生命才应该得到认真的尊重。

妞妞,多么可爱的一个小生命,宛若从天国降临下来的天使。天真,率真,一尘不染。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才刚刚萌芽的生命,却被死亡画上了诡异的诅咒,落入了无边黑暗的陷阱。

“宁可做平庸的父亲,不做杰出的哲学家。”妞妞的生父周国平愿意放弃其他人所遥不可及的身份来换取一次当父亲的权利。尽心竭力的照顾,一丝不苟的关心,直到妞妞闭上双眼的最后一刻。一个父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儿一步一步的渐行渐远,这需要多磨大的勇气和爱呀!

一个人只有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才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从一开始的激动盼望,到新儿出生时的喜悦,照顾时的辛苦而幸福,再到得知噩耗时的绝望,手术前的犹豫徘徊,和女儿离世前的深痛诀别。一幅幅揪心的画面一次次敲击着我们躯壳之内的灵魂。生命如此美好却又是如此脆弱。

读完这篇文章,热泪盈眶,虽然年龄小,不可能有感同身受的体会,但是,这熠熠生辉的人性却是能产生共鸣。世间是一片苦海,每个人都是一片孤岛。只有爱,才是这孤岛之间唯一的联系吧。

最后再把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为之共勉。

“人生不可挽回的事情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与承受苦难是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二

用了三天时间,终于读完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掩卷闭目冥想,我收获了什么?一路读来,一路思考,其实读书也应做到读有所思,我们并不是一味单纯地无条件接受别人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岂能用别人的套路来充当自己的灯塔。我们可以去借鉴,去汲取,但不必全盘接受,不是有句俗语说的好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争取做独立且有特色的自己。

之所以说“微观”,是因为我还有自知之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与名师们相差甚远,岂能相提并论。我只能一叶障目似的看到自己眼前的教育,并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和高度,高屋建瓴或跳出教育之外看教育。虽目之所及之处充其量还算不上冰山一角,但我依然热衷于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也不止一次的去品读、去背诵,只有牢记在心,才能运乎于行,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其实这就是让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生,而且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正所谓“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写到这里,不知为何倏然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做法,应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听、说、读、写、思。可试看当下的课堂,还有多少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把一篇篇文章嚼碎吐给学生,为什么不把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怕浪费时间。虽然课堂上学生说得乱七八糟,但恰恰暴露了孩子们不会学习的这一现象,也正说明为师者对于课堂上的收放还不能做到自如。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应能在学生不愤时启,不悱处发。课堂如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三

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学随笔丛书――《教有所思》,颇有感悟。

令我惊讶的是,书中那一个个清新的小标题一下子吸引了我。再随意浏览文章,那种散文味的文体正是我喜欢的,没有枯涩的论述,就像朋友一样娓娓道来,不经意间却感悟到了李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感受。

每次阅读,我的眼睛总会湿湿的,每看完一篇文章,心里总会禁不住地说:“好感动!”李老师的文章亲切感人,坦率直白;看不到一丝虚伪和做作。他善良,富有童心;他爱思索,身边的每一细微的事物都能引发他沉思;他是一位有自己教育个性的特级教师!读完他的书,我才真正体会到: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真是名副其实,毫不夸张。

“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这就是李老师的理想教育,读了这本书,我似乎听到了他从心底里发出的呼吁:在这个教育理想失落的时代,让我们重建理想!让中国教育走出困境,走向未来,这是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天然使命,也是我们民族现代化成功的希望。他的教育理想使多少中国教师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憧憬。

如果一个老师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不会以师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他不会只求让学生得一个高分,他不会用金钱去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李镇西就是这样的老师。正是缘于此,他与学生的关系可谓融洽,“有人不相信现在居然还有这样的师生关系!”这让李镇西老师感到非常自豪。时下,有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师生关系很难处理,我想,作为教师应该用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学生。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四

杨绛被人们尊称为先生。一位高知女性,被这样尊称,是因为人们由衷地敬仰她的学识、品德和修养。

说到杨绛先生,就不能不提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妻两个,我们最早知道的,是钱钟书,是他诙谐幽默的《围城》,是他那段围城理论。他的渊博和聪颖光芒四射,以至于盖住了他的身后那个温柔敦厚的才女杨绛。

《干校六记》和《我们仨》沉定简洁的文字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位淡定从容的学者。

活了一个多世纪的她,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惨烈和风暴,今天都落满尘埃,定格成画面。她亲身经历的那一段段痛苦,今天都被她用诙谐幽默的文字表达出来,少了当时的凌厉和残酷。

在她玲珑瘦弱的身体里,有着怎样的胸怀?在她淡然微笑的眼睛背后,有着怎样的睿智?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五

在我校今年开展的教师读书活动中,我读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

这是李镇西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录,“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我想,李老师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成为专家,才有如此累累的收获的。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李镇西老师就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自己却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呢?这时的我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态度。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其中一篇《老师,用我的笔吧!》我感受特别深刻,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时急需用笔向学生借这是常有的事,而且我们向学生借笔时,我们也有李镇西老师的待遇,即享受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这人是个马大哈,往往借了学生的笔就忘了还。但我很荣幸,我的学生很理解我,说是老师事多所以忘了还,每次还是热情的借笔给我,学生的宽容又助长了我有借无还的坏习惯,甚至每次享受这种习以为常的待遇时连思维也迟钝了,从来都没有像李老师那样从小事中往深处思考: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细细反思自己这几年对待学生的行为,虽然没有恶劣到体罚学生的地步,但在生活中却对学生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自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后,让我觉得很惭愧。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我冷漠、自私的一面,让我明白真爱从小事做起,明白了润物细无声的真谛,我明白了李老师与很多庸碌无为的老师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李老师懂得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有思考才能闪现个性的光芒。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李老师反思自己为什么不会亲自倒杯水给学生,这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自古以来就有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表面上是尊重老师,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完全服从老师。如果不服从便有了体罚,体罚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爱学生,我想理解了爱的真正含义,你绝不会说体罚是爱,不平等也是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流。无论是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还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无论是被誉为“爱的化身”的斯霞,还是机敏而敢说真话的李镇西,他们都追求实现师与生的交流,心对心的陶冶,用精神塑造精神,以智慧之火引燃智慧之火。李老师这样的教育名家是一棵高大的树,一本厚重的书、一首凝练的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永远盛满鲜活的爱,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六

合上这本书,书后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李镇西思想精华所在,《教有所思》果真是教有所思,他的思考不仅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更是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孔子也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一直对此深信不疑。作者诚然肯定了这些观点,然而这真的是绝对真理吗?在《也说“教不好”和“不会教”》这一章中,作者对此进行了更加完备的补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教师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些都决定了学校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好。当然,这也说明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校合力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在孩子们成长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教育,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依然热爱它。虽然我没有高深的思想,但我可以朴素地思考。只要思考,就会有行动;只要行动,就会有希望。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七

有没有想过自己可能活一百岁?为什么要考虑这件事?因为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越长寿是人类的趋势。现在在广州八九十岁还依然独立生活的老人很多,很多七十多岁的老人像刚退休一样健朗。

长寿是享受还是诅咒?

对于有经济条件和良好身体状况的人无疑长寿是一种享受。事实上也是经济状况好的人更容易健康的活的更久,想到了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对于老年经济困顿,没有退休金或者退休金不足以维持生计的老年人来说,活的越久越痛苦,很可能会为后辈们添负担,而不能享受长寿。这样的长寿无异于诅咒。

万一我们长寿,需要做好什么准备?

1、做好心理准备。

为长寿人生做好规划。生命越长意味着变化越多,一成不变就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一生从事两个甚至几个不同的职业是很有可能的。四十岁开始从事一个新的行业将不再新鲜,甚至六十岁还可以开启新职业。

2、做好经济上的准备。

3、做好无形资产的积累。

无形资产有很多,我最在意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拥有谈的来的好朋友,和谐的伴侣关系、亲子关系,甚至和孙辈的关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老年生活的幸福程度。

当然,好朋友有些是一辈子的,有些可能是一阵子。在人生不同阶段能结识不同的人群也很正常。

总之,要做好心理建设,做好关于职业的储备。最好财务规划,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富人更容易活的长久。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八

我以为,人世间最充满智慧的人其实是孩子和老人,孩子天真烂漫,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老人饱经风霜,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而那些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的青壮年们,许多被红尘迷花了眼,使尽了浑身解数,对身外之物汲汲而求。

古人云“人之将老,其言也善”,谚语也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因此,我敬重人瑞们的真言,愿借以犀利自己迟钝的目光、宽广自己狭隘的心胸。

杨绛,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所工作。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以及96岁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杨绛生于1911年7月17日,属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发生辛亥革命,她于是和中华民国同岁。在她102岁生日之际,能读读《一百岁感言》,应该是人生快事。

然而,读着读着,越读越觉矛盾和不对劲,除“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这种略为积极的心态我比较认同,余者许多不敢恭维。例如,当一个百岁老人,连衣食住行也要仰仗他人照料,怎么还可能说出“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之类不合时宜的话?既然“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又怎么会愤世嫉俗的感叹“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云云?至于“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之类的话,更不是一个尊重自己名节的大家说得出口的,难道她暮年发《感言》也是“自欺欺人”不成?再说,即使真有《杨绛百岁感言》,也该2011年发表,不该最近才出现呀。

终于看到有消息说,人民文学出版社通过官方微博澄清,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确实是来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但后面诸多人生感悟系拼凑而成。

我从未认真读过杨先生的著作,因此也无法从她的写作风格来分辨其真伪。但细读再三,越发感觉人文社的说法成立。

我喜欢阅读,但不喜欢读流行。据说,此《感言》在网络上疯狂流传,也与其被李开复等大v转载有关。呵呵,国情如此!

我热爱文学,但受够现代作品瞒和骗的肆虐后,宁肯陪伴古代的文豪们,屈原、陶潜、李白、苏轼、辛弃疾,嬉笑怒骂,直抒胸臆,何等痛快。

经此一事,又长一智。为便于与天马兄日后一起交流,看来,我应该虔诚地拜读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了,那才是她的作品。

百岁所思读后感篇十九

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让我激动,激动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彼、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让我感叹,感叹的是“现实存在的教育与理想意义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让我醒悟,醒悟的是:“难怪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218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