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总结不应该简单复述已有的信息,而应该进行思考和概括。下面是一些总结的步骤和要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上册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平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习,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适时进行练习。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二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三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使我受益,感受颇深,现粗浅的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所思。
1、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认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分东西来引入,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2、通过操作将余数概念教学直观化。
余数的产生和意义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先让学生感知能够平均分的现象,然后进而安排了:“有23盆花,为装扮教室想把这些花平均分成5组,每组最多摆几盆,还剩几盆?”,让学生体验不能平均分的现象----余数的产生。刘老师教学这个环节中并不是让学生凭空的去想、去算,而是通过用圆片代表花,让学生去摆去操作,自己发现什么时候能平均分,什么时候不能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时候就产生了余数,余数就是平均分后剩下的数。教学过程中通过摆一摆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让学生形象化得理解了余数概念,学生对余数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恰当。
在整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
4、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竖式的学习中可以适当的渗透试商的方法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要求,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三
x月x日数学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此次由三年级陈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同样作为新教师的我觉得这次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想要开好一节课,必须经历备课、磨课,那过程是如此的辛苦。陈老师的这节课我已经听过两次,在磨课的过程中她非常认真,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讲课、被听课到今天在大教室里开课,我看到了她的进步,看到了她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天气较闷热,在场听课的老师都有些按耐不住,但陈老师的“淡定”让我佩服。先抛开课的效果,能站在讲台上,她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者。借用当天评课老师的话语:“新手开车,把车开直了,并开到目的地,那就成功了。”现在我就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是一节探索味极浓的课,这对于新教师而言较难把握。陈老师首先以15÷5=3(组)这一算式引入,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再从16、17、18、19盆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列式,这样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给予学生探索的一个支点。第一次试教时的陈老师就像刚踏上征途一样,一心想赶快到达目的地,而忽视了周围美丽的风景;而今天的陈老师关注到了身边的风景,停下脚步慢慢欣赏,原来每一朵花都是那样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出示了四个有余数除法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当发现“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增加,余数也一个比一个增加”时,陈老师因势利导,追问学生:“如果有20盆花进行分组,余数会不会也增加变成5呢?”意味深长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感知余数不能为5。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余数会不会是6、7?余数都是哪些数?”一连串的追问与学生的思维擦出了火花,此时无声胜有声。
“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两个反问:“是不是所有除数是5的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如果除数不是5,还会存在余数比除数小吗?”通过反问引发学生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猜想。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给予学生充分验证的机会,利用汇报单(一)、(二),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中进一步理解,最后达到知识的建构。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听课时比较注重细节。细节一:陈老师课前摆了16颗珠子,但没有实施,原因是她忘记了,这一点引发我的思考。听课的老师能够一眼看穿珠子的用意,而我们则更应该将它做足做透。忘记不要紧,这一环节错过了,我们也是可以留在后续的探究中。早用晚用总归是用了,但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这也是我们新教师所缺少的教学机智。细节二:如何评价学生。好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简单的“你真棒”已经跟不上教育的节奏。如何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看来还得下一番功夫。
爱拼才会赢!迈出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以后路会慢慢平坦的。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四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己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
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
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
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五
案例:
谈话:那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我们一起小组讨论一下,先来看要求(出示要求:一、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二、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三、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或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把7.98÷4.2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79.8÷42。
追问:转化的依据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
讨论:上面的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
那比较这两种方法,谈谈你的观点。
引导学生理解:两种方法都正确,但方法1有局限性,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一般采用方法2,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所有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的方法及道理,懂得选择的目的,并在对比分析中找出简便的、使用更具有普遍性的方法。教师首先站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了解学生的立场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反思,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提示反思,相互启发,相互互补,逐步通过辨证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领悟知识的本质过程。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体验到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新知的快乐。在计算教学中,虽然通过学生的尝试探究,最终筛选择优得到计算的方法,但是必要的巩固练习是必须的。这就要求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有所调整。尝试,探索的过程是花费时间的,要保证在一堂课中有练习的时间,就要老师设计有层次,有组织的练习,达到探究与练习两不误。而且也给予学生发现自我,相互合作交往的机会。恰如成人世界中在学术上的争论对事不对人,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的培养。真正创造浓浓人文情感的课堂氛围。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六
从王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试教课到校级公开课,一路听下来,感觉王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是既秉承了良好的传统,也融入了自己的创新之举。
王老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伊始,王老师先用两个小组的同学起立游戏展开,既是游戏又是初步让学生感知了有余数,第一组两个两个起立,多出了一个小朋友,而第二组两个两个起立,小朋友刚刚好。接着新知教学用了“巧分草莓”的情境开展,从认识有余数除法到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都很好地利用了草莓这个生活素材,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理一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在本节课中,有两个环节提供给了学生探索空间,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时,让学生把小棒当作草莓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为什么会有余数。第二环节是在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四人小组共同探讨,填写表格(表格设计比较合理简洁)。不过在理解有余数除法意义时,王老师是在没有摆过小棒,还没真正让孩子们理解“分了以后余下来的必要性”之前,就让学生汇报列算式,然后才让孩子们摆小棒,要求:“结合小棒检查算式”,我感觉知识呈现的跳跃性太大了,才导致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如何书写有余数除法有所欠缺。
王老师的课可以说突出了很多值得我们秉承的传统,要求学生有清晰的算理表述,环环紧扣的环节设计,以文字方式呈现让学生静静地独立作业,理性的思考及语言的精炼。也正是因为有了理性思考才能在环节的构建上力求简洁有效,练习设计紧扣教学重、难点,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中少了哗众取宠的学习材料以及形式化的学习方式。
在课中,感觉王老师的追问还比较欠缺,比如说:在学生呈现余数与除数关系的材料时,迫不及待得想得出正确想法,而忽视了让学生讨论释疑、畅所欲言,这时王老师如果能很好及时地进行追问,“现在的余数应该轮到4了吧?”、“如果除数是5,余数会是谁呢?”巧妙地用学生的话题引出更深层次的论点,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到的将会更多。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七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刘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刘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刘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
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刘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从除法竖式的写法上(特别强调商的写法),比较直观的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体来说,刘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从整体来看,刘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是一堂较成功的课。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八
今天早晨我们共同观了年轻教师万方的一节数学课,再次感受到年轻的激情与活力,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谈谈我对的感受:
1、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课堂上,万老师多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导同学们把话补充完整、说出这样理解的理由、鼓励同学们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别是在分6个草莓和分7个草莓的列示对比新授环节,连续有3名同学表达自己观点,循序渐进的说清了,同时也掌握了。
2、构建和谐课堂,循循善诱,充分体现自然美。
走进万老师的课堂仿佛步入了江南水乡,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像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婉约派教师。整个课堂非常和谐,学生在其中也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跟随老师一点一点探索数学知识,顺应和促进了学生自然发展。
3、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首先是幻灯片的制作力求简练,合理利用几张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书,左与右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
1、难点突破力度不够。与万老师对话交流:
这节课的难点在设计层面是如何预设的?
在执行层面课堂中突破难点了吗?有余数与没有余数的对比;算式与图的结合。
突破难点的时候进行了几次对比?学生对余数的认识深刻吗?结合实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关系,脱离实物,数会非常抽象。(余数的来历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学习余数的地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商、除数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
2、教法略显单一、学法指导略欠灵活。
全课万老师主要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进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练习巩固环节,类似导入环节指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练一练、填一填,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边操作边对应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数量关系,就能很好的对搞清楚商和余数的名数就能做好铺垫。
1、我想,很多问题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来的课堂上,做到三个充分:充分把握学情,充分研读课标,充分挖掘教材。
最后,非常感谢万老师为此节公开课做出的努力,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九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在教学到一定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课前让学生看书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通过整理串通“通”知识,融合贯通,使学生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课上应放手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学生复习了知识后,体验到了学习数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并说说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网络。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十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假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十一
一、下面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两块: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计算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第二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今天我所说的就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所以本单元知识非常重要。
本课时内容的编排紧密联系,层层递进,共3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教学,例1例2重点是认识余数,掌握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例3,则是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意义。例4,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解决。
二、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建立余数的概念,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习自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意义;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
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媒体,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小棒、课件、小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图片若干。
四、教学程序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落实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本节课设计了“游戏引入,激发兴趣;探索新知,构建概念;观察比较,理解概念;巩固拓展,运用新知;课堂小结,交流收获”四个环节。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气球图片,随便说出几号,我都能说出来气球的颜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会感觉老师很神奇最后教师解释是利用了余数才出来的,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1.教学例题1。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2.教学例题2。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15÷5=3(组)。
16÷5=3(组)……1(盆)。
17÷5=3(组)……2(盆)。
18÷5=3(组)……3(盆)。
19÷5=3(组)……4(盆)。
20÷5=4(组)。
21÷5=4(组)……1(盆)。
22÷5=4(组)……2(盆)。
23÷5=4(组)……3(盆)。
24÷5=4(组)……4(盆)。
25÷5=5(组)。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3.游戏题:“猜猜看”
五、归纳小结,交流收获。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丰富、更全面,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教得轻松自如,适时点拨,比较好地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十二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本节课,杨老师是根据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小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教学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内容。而杨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在新课引入环节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摆草莓的操作活动,杨老师亲手制作的草莓图片逼真,鲜嫩可口,学生一下子就来兴趣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较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
根据杨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教学中,杨老师紧紧抓住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两大内容,为全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教学和课堂练习都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杨老师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摆草莓,用小棒摆正方形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平均分物体时,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产生过程,如: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节课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在时间上杨老师没能把握好,在复习旧知期间太过细节化了,整堂课中老师讲的太多,学生每次回答都要进行集体表扬,这些也是非常耽搁时间的。当杨老师正想进入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环节时,时间到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十三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表内除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法小的道理。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列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和除法的关系,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摆法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1)复习引入,探究新知:
出示除法口算题,考察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出示课件例题,由学生摆小棒,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用除法竖式计算。
(2)新课讲解,形成性练习。首先,出示完整的竖式计算的过程,由学生讨论汇报每个数的含义。其次,由老师强调计算的过程,通过一商、二乘、三减、四比的口诀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竖式计算的过程。
最后,对于被除数较大的除法,采用试商的方法,要求是除数和商的乘积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
(3)巩固新课。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十四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十五
x月x日数学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此次由三年级陈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同样作为新教师的我觉得这次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想要开好一节课,必须经历备课、磨课,那过程是如此的辛苦。陈老师的这节课我已经听过两次,在磨课的过程中她非常认真,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讲课、被听课到今天在大教室里开课,我看到了她的进步,看到了她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天气较闷热,在场听课的老师都有些按耐不住,但陈老师的“淡定”让我佩服。先抛开课的效果,能站在讲台上,她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者。借用当天评课老师的话语:“新手开车,把车开直了,并开到目的地,那就成功了。”现在我就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余数的除法》是一节探索味极浓的课,这对于新教师而言较难把握。陈老师首先以15÷5=3(组)这一算式引入,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再从16、17、18、19盆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列式,这样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给予学生探索的一个支点。第一次试教时的陈老师就像刚踏上征途一样,一心想赶快到达目的地,而忽视了周围美丽的风景;而今天的陈老师关注到了身边的风景,停下脚步慢慢欣赏,原来每一朵花都是那样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二、重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出示了四个有余数除法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当发现“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增加,余数也一个比一个增加”时,陈老师因势利导,追问学生:“如果有20盆花进行分组,余数会不会也增加变成5呢?”意味深长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感知余数不能为5。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余数会不会是6、7?余数都是哪些数?”一连串的追问与学生的思维擦出了火花,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猜想验证中生成。
“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两个反问:“是不是所有除数是5的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如果除数不是5,还会存在余数比除数小吗?”通过反问引发学生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猜想。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给予学生充分验证的机会,利用汇报单(一)、(二),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中进一步理解,最后达到知识的建构。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听课时比较注重细节。细节一:陈老师课前摆了16颗珠子,但没有实施,原因是她忘记了,这一点引发我的思考。听课的老师能够一眼看穿珠子的用意,而我们则更应该将它做足做透。忘记不要紧,这一环节错过了,我们也是可以留在后续的探究中。早用晚用总归是用了,但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这也是我们新教师所缺少的教学机智。细节二:如何评价学生。好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简单的“你真棒”已经跟不上教育的节奏。如何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看来还得下一番功夫。
爱拼才会赢!迈出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以后路会慢慢平坦的。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十六
大家好,下面我们进行评课。首先我说一说自己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前一节已经接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但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能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理念。
课堂教学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创设活动化、开放化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去尝试,去摸索,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野营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然后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在学生列好算式后,我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只有多问几次,才能让学生加深影响,让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计算方法掌握更加牢固。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模糊的感性认识,以及自己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同学之间的讨论,展开思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之间,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要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帐篷的信息窗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读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需要搭几顶帐篷”的含义。对于这类通过计算,再联系生活实际,需要进一的类型题,学生很容易出错。于是我没有急于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来发现问题。因为这样的设计会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这样会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在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这样的2道题目,“做一件小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以做多少件?”“妈妈包了20个饺子,每碗大约盛8个,需要准备几个碗?”加强了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同桌相互说说”、“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的互动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在本节课中,通过同桌相互说说“48个蘑菇,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竖式的意思,同桌检查竖式的计算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小组交流,学生自己根据生活情境编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故事,并让班级同学回答,互动性强,反映效果好。
虽然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这节课中,我还是留有遗憾。我在学生列好除法竖式后,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为了多问几次,让学生加深影响,但部分学生对竖式的试商掌握的不是很理想。有了这一次的经验,我相信我今后在进行相同类型内容的教学时,一定会吸取这次的经验和教训,尽我最大的能力,把课上到更好。
接下来请于老师和彭老师结合观课量表谈一谈。
于:通过观察,我发现班上学生在本节课中学习兴趣率达到90%以上,听讲注意力达到95%以上。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较高,他们乐学善学。
通过对三个孩子思维方法、知识应用两方面进行观察发现:第一个孩子一如既往的积极主动,需要集体参与操作的活动他总能全心投入,有思考性的问题他也总是能高高的举起手,争取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个孩子表现的也比较活跃,尤其在编有余数除法故事的环节中,通过他对问题的解答可以看出他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个孩子,在上课伊始他就对有余数的除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为自己争取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到展台前讲解自己列的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虽然说不是很流利,但看得出,他眼神中闪烁着兴奋,随着解老师的引导,在愉悦、激动的情绪中感悟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对三名典型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中能充分运用学习资源,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阐述自己的想法。在师生之间积极的思维互动中,发现了方程的本质,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彭:
一、观察数据汇总如下:
全班共有40名同学,其中多数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单独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有28名,回答过问题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70%以上。当然,学生的参与情况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有1名同学答了4次,有2名同学参与比较积极,回答了3个问题,4名同学回答了3个问题,有8名同学回答了2个问题,有多数同学回答了1个问题。从学生应答问题的状态来看,学生主动举手率在91%以上,从举手率看,学生参与度相对比较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奠定了好的基础。从回答质量观察,优秀率占75%,以此看出,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投入了相对大的思考力,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和质量相对比较高。从注意力集中情况看,其中出现精力不集中人数平均每个问题时段内2到3个人,注意度达到9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保持了非常好的注意度。从这个方面看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高。
二、根据以上数字产生的具体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的分析以及课堂上的观察我们发现在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掌握度很好,都有信心回答,学生的行为参与度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从孩子们听课的神态和表情来看不举手发言的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不会,另一方面是胆小怕出错,此外我们还发现有的时候是由于老师刚刚提出问题当学生还处于思考的状态时老师就开始提问,这个时候学生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不知如何回答,这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结合着上述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1、简单的问题举手的人很多,这时候,老师把这样的机会给那些普通的孩子或者是不举手没有自信的孩子,稍微有些难度的让那些智慧型的来回答,这样全班都可以参与进来。
2、为了让每个孩子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没回答过问题的孩子可以举左手,回答过问题的孩子举右手。
3、要善于抓住时机,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在整节课的观察中,我发现在课堂的开始,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与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有关系的,即刚开始孩子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在教学中,老师能紧紧抓住最佳时段展开教学,并在孩子的有意注意快要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马上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方法重新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上非常紧凑、不拖泥带水。
在这个课例打磨中,有收获,有不足,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成长。评课活动到此结束,好谢谢大家。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十七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三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使我受益非浅,感受颇深,现粗浅的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所思。
1、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认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分东西来引入,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2、通过操作将余数概念教学直观化。
余数的产生和意义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先让学生感知能够平均分的现象,然后进而安排了:“有23盆花,为装扮教室想把这些花平均分成5组,每组最多摆几盆,还剩几盆?”,让学生体验不能平均分的现象----余数的产生。刘老师教学这个环节中并不是让学生凭空的去想、去算,而是通过用圆片代表花,让学生去摆去操作,自己发现什么时候能平均分,什么时候不能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时候就产生了余数,余数就是平均分后剩下的数。教学过程中通过摆一摆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让学生形象化得理解了余数概念,学生对余数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恰当。
在整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
4、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竖式的学习中可以适当的渗透试商的方法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要求,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十八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并且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的应用。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二、说学情。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三、说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是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动手操作,建构知识”、“巩固新知”、“课堂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通过课前谈话,告诉学生将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奖励智慧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后出示智慧星,六个智慧星,每人奖励2颗,可以奖励给几人?让学生到黑板前分智慧星,列出除法算式,复习巩固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名称。
(二)动手操作、建构知识。
教学不是简单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在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两次摆小棒来感知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第一次摆:
教师在6颗智慧星的基础上增加一颗智慧星,现在有7颗智慧星,每人奖励2颗,可以奖给几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独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体验有剩余,剩下的1个还够不够分给一个人?引出算式:7÷2=3(人)„„1(个),教师顺势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表达方式,用省略号把商和余下的数个开,并让学生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确定除数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明确“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余数的除法》。
2、接着研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进行第二次摆小棒。
组织小组分工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两组小棒根数不同)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然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除数。接着教师质疑:余数等于除数可以吗?说说你的想法?余数大于除数可以吗?你是怎么想的?从学生的交流中进一步明确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这里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的学习方法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优节省了全部都摆的时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巩固新知,完成60和61页的做一做。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并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历程,畅谈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及本组的表现,然后教师评价,奖励智慧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得到具有象征意义的奖励,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爱学、乐学!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让学生学好本节课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十九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在教学到一定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课前让学生看书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通过整理串通“通”知识,融合贯通,使学生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课上应放手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学生复习了知识后,体验到了学习数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并说说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网络。
整节课教学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第二,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第三,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第四,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本节课的内容是不是有点过多?感觉每个环节过渡得较快,成绩较差的学生有点跟不上来。
第二,学生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时,教师是否可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引导出来。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二十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田老师这节课我觉得以下三点值得学习:
1、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田老师能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景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本课不但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创设情景,还能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课始,老师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节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问,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点就为整节课的顺利开展定下了一个好的基调。
2、两道例题的讲解上都采用了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加强了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的解。这种动手操作和竖式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非常直观,非常形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个直接的帮助。
3、田老师的板书和书写的指导非常细致,可以看出她在对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培养是下了功夫的。每一笔,每一画都非常认真,还课前画好了格子。学生也会学着她的样子,对竖式中的每一条横线都用尺画得那么直。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明显。
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1、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而在例1和例2的竖式比较时,应该重点强调反问一下,十位上除后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因为当时学生没有理解透,以致于在后面的练习中有几个学生出现了相应的错误。
2、练习的设计虽然形式多样,但没有层次感,没有梯度,而且改错题的出现我认为非常突然,没有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练习的设计应该出现一些有点深度和适当难度的训练。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篇二十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两方面进行说课。
教学思路。
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对教材的理解。
1、例2承载两部分知识:一是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二是学习竖式的写法。
学生的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表内除法》,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并且在生活中有动手平均分物品的经验。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操作、观察,对比、想象等活动来理解有余数的意义,并且通过自学来探究竖式的写法是可行的。
对教材的处理。
这节课教学承担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层次是通过具体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写法。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效操作,在两种不同结果的操作中,(一种正好摆完,另一种是摆完后有剩余)引发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感知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其次,组织学生在理解除法含义的基础上有效自学。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给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强。最后,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竖式的写法,学生的思维有直观到抽象,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2、掌握用竖式表达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探究意识。
重点:
2、掌握笔算方法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难点:比算方法。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更好地落实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设计了“情境导入,操作体验,尝试笔算,巩固练习”四个环节。
1、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新课开始,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做一个猜手指的游戏(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2、操作体验,建立概念。
具体情境引入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想一想,摆一摆,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建立表象,逐步由表象感悟出有余数除法。
3、尝试笔算,探究方法。
学生在学习了有余数除法意义后,鼓励学生尝试笔算,然后引发学生自学,有效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
4、应用拓展,巩固提升。
此环节,我设计了基础练习笔算,尝试练习,根据填空的结果列算式笔算,拓展练习,口算等环节。这样有层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2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