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书中的细节和深层含义。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现实情境,与书中观点进行对比和联系。这些读后感范文或许与你的观点相似,或许能给你带来全新的思考。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一
其实第一眼见到这书的封面时,我很疑惑。“送你一颗子弹”跟“吃我一个馒头”意思一样吗?当我仔细地将这本书阅读上两三遍后,我恍然大悟般地发现,“送你一颗子弹”和“吃我一个馒头”的句式极其相似:其中馒头代表拳头,而子弹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粮或通关秘籍之类的东西,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当我继续深入这一篇篇文章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部集合了许多生活随笔的书,大事小事坏事好事爱恨情仇贪痴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门户明争暗斗皆有所录。手法随意,个性天真,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不添半分修饰,不掺半分虚假。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夸张,不过这便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写这样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便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就这样,我合上书,静静回想刘瑜给我留下的印象:另类,疯狂,有才,开放,虚荣,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一幕幕在我心中组成了多么真实的人性。我们的七情六欲,把持执著,就像光的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当我走在人生长达几十年的路上,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一点一滴地染上这一丝一缕的颜色,把它们在身上拼齐。我们本应拼到最后,但有人执著了,走到一半即放弃不前,以不应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后,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变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开了,放下了,死亡之门变成了净化之门,这样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惧。其实这就是返璞归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愿众生能即的境界。
从丰富的想象力中跳出来,这本书能指点给我什么?我下一步改变的目标?治疗个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书既然写出来,就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它告诉我:不必再虚伪的掩盖。“也许在别人眼中,我是多么不靠谱,聪明抑或是肮脏,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话:做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读过这本书,我不再怪罪任何人,forever。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二
从冬瓜小姐推荐这本书以来,断断续续花了半个月总算是读完了。
是一个留美女博士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毁三观的个人观点。可能有些偏颇,甚至是极端,但是某种程度上说也有她的道理。总的来说,这本书不像是书,其实作者自己也说了,也就是记录不同年龄阶段的想法,然后串起来的。因为她觉得文字即体验。等头发花白牙齿落光了回过头来体验已过半百的人生,可以拾起不同个自己。就像路边捡钱包一样,可以重拾好多个自己,这真是个可怕又好玩的事情。原来,我曾经是这样的啊。或者说,原来我最满意的状态出现在这段时期啊。她的这种状态或者心态,我是深有同感的。所以,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至少读起来不会无聊,真的很有意思。
读到最后我终于明白送你一颗子弹作为标题的意义。其实就是一种警告。人尚未丧失自知性的几种表现——忧郁、自闭、强迫症、交流障碍、妄想、躁狂、焦虑……这本书好像是搞人类学而不是心灵鸡汤型,或者说它是人类精神疾病大全,从始至终看似话题观点大相庭径,其实贯彻其中的是焦虑,如果非要上纲上线,就是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也是对人类甚至人性的焦虑。在这里作者似乎认为以上种种症状都是自知的表现,应该给立个牌坊。不要误解,作者并不是赞成作死的忧伤,相反她是非常反感那些伪文青们所谓的美丽的忧伤的,正如她在谈到不结婚时说到的,如果把女人的感情包袱全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有多少女爱因斯坦,女贝多芬了……由此可见,作者焦虑的不是感情等儿女情长之事,而是21世纪世界之怪现状的焦虑。当然,幽默的她也在自我嘲讽,同时也不忘对社会对女博士不公平的态度进行嘲讽,她是一个傲娇的美丽的女博士。
送你一颗子弹,给你一个警告,在审视人生的同时,请你将你的焦虑狂躁抑郁妄想悲观或更多时候仅仅是面对无边无际沙漠时的惊恐都转化为生产力吧。如果这样,你必定走得更坦荡荡。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三
当我刚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她写的许多内容是没有兴趣,因为最开始我有些看不懂,但当试着跳过几页看不懂的,才发现其实这本书会告诉我很多道理,便有了想看完整本书的兴趣。
在书中,那些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作者从身边小事说起,以微见着,引人深思。
我喜欢作者刘瑜在书中写到:“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这句子告诉我一个人做事做人越是谦卑,他得到快乐会越多。
书的名字中“子弹”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意思,在书中我一直寻找它意思,后来我猜想子弹也许是一些精神方面的东西。当我读完整本书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本集合了许多生活真理的随笔书,书里大大小小、好与坏、爱恨情仇、江湖恩怨、明争暗斗的事都皆有所录,它很多都内容充分体现了真实的人性。
当我看完整本书后,作者给我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开放、有才华、疯狂、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是现在许多都做不到的包括我,这种形象多么的真实。从书中,我也明白了许多事理,比如她写的:“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让我知道,不需要妥协与命运,命运是不属于我们的,我们是属于自己的,而未来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而改变的。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就有这样的魔力,让我凌晨1点都舍不得爬上床,恨不得抱着一口气读完。可,这么好的一本书,岂是简简单单一天就能翻完的?一定是要花些时间去用心体会和思考。
“晚上和朋友打电话,说到“自然”。我说,早九晚五的生活不自然!每天早晨,挣扎着起床,衣冠楚楚地赶到一个格子间里,从事着和“意义”有着无限曲折因而无限微弱联系的工作,然后和一群群陌生人挤在罐头车厢里,汗流浃背地回家,回家之后累得只剩下力气吃饭睡觉了。这不自然!”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五
刘瑜这本书,当时吸引我的是书名,觉得很有新意,想看看讲的是什么。看了下目录,发现记录的是一些生活随笔,很贴近现实生活,一篇一篇的生活随笔十分短小,有着对读书、人生、爱情、理想、政治、社会的深刻思考。
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字出于一位学政治的女博士之手。慢慢读进去,便惊叹于作者学识如此广泛,历史事件、文学书籍、政治社会理论信手拈来,文笔时而细腻丰富,一草一木,一事一人皆能牵扯无限思绪,引出不断遐想,如一股清泉缓缓注入,透彻人心;时而辛辣老道,眼光犀利,抽丝剥茧,总是一语,在你没反应过来之时于现象中毫不留情地直抓本质,真如一颗子弹,爆裂而出,直击人心,令人酣畅淋漓!
在此特意选三篇能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文章,摘录如下。
在《有关的和无关的人》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清理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太多交往的人,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无的人,认识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而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在《一天长一点》中,作者认为马克思把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活也是如此。吃饭睡觉买日用品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产",而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谈话,跟好朋友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产".可悲的是,一些"简单再生产"往往霸占了我们的"扩大再生产",那些不得不做的事隔断了我们与自己想做的事。我想,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毕竟时间是有限的。"但至少人可以选择调整和改变,通过合理安排,通过把自己的事情分为第一类事务和第二类事务差别对待,"扩大的再生产"还是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孤独生活,她说这需要像适应残疾一样去适应。在长期的孤独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称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但就在这样的圈子中,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可见要把一个人的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六
有趣、有种、有料,这就是刘瑜笔下的各种牢骚。
如果可以,我愿意自己的交友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得有趣。你可以是三坏学生,也可以是三好学生;你可以是罪犯,也可以是法官;你可以是同性恋,也可以是异性恋。但你不可以无趣。可惜呀……刘瑜不常有呀。
风趣幽默几乎贯穿了整本书,而且作者笔下的文章有能力让你不由地竖起拇指或者中指。作者可以聊宇宙洪荒,也可以聊鸡毛蒜皮。套用吴宗宪的一句话糙理不糙的话——可以从外太空聊到内子宫。
刘瑜曾说她之所以喜欢美国情景喜剧和脱口秀,是因为其中的对话特别聪明,稀里哗啦噼里啪啦地聪明,那小机智小幽默,那路线,那速度,那弧旋,那扣杀,比乒乓球冠军决赛还好看。
而刘瑜的文字不但蕴含着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而且处处抖着女人的小机灵、小幽默,可恨又可爱,扣杀起来还不让人呼吸,酣畅淋漓。
但作者说自己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她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
让我想起了权利的游戏里小恶魔说:没人爱我,所以我总是讲笑话。
这是刘瑜多年的生活随笔,所以是一锅大杂烩,关键是好吃。在后记中,刘瑜说自己重读以前的文字,发现原来还读过这本书,还认识那个人,还有过这样奇怪的想法……沉没的世界重新浮现,就像捡到满大街的钱包一样捡回无数个过去的自己。
在微信读书的日子也也让我有类似的共鸣。在微信读书,你可以随时随地地把自己当时或一时的想法抛出去。而微信读书的好处在于当有人给你点赞时,当时的那些想法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又回来了。我一般会再看一下这些泼出去的水,有时也会产生捡到钱包的惊喜与欢喜。同时也感谢你的点赞——我可以赞美你慧眼识英雄吗?坏笑好啦,不聊啦。开饭咯,餐前来点开胃菜。——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的坏话。——我这个人很爱笑,而且是一点也不偷工减料的那种笑。——我直视着他,脸上准备好了一个热气腾腾的笑容。——不就是牙一咬,心一横,笑一个嘛,有那么费劲吗?——自从有了饭扫光,我的饭碗就找到了爱情。在饭扫光的感召下,一个猛子扎入我的大白米饭中。当我再把头从空空如也的饭碗中抬起头来,这个世界已经因为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而变得温情脉脉。——过于隆重?我还觉得这个充满了规则和潜规则的世界里过于啰嗦呢?——去办公室,回家。回家,去办公室。生活变成一个没有留下任何指纹的犯罪现场。——我呆若木鸡地坐在椅子上,脑子里一摊淤泥,过了好久,咕咚,冒了一个泡。最后,送你一颗子弹。最后的最后,送你一个刘瑜。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七
一周多的睡前阅读,非常配合地等待一枚枚子弹的穿行。然而,真实的经历并非万箭穿心般惨烈。
最开始的时候,被文字所打动,随即就要开始乏味。不过如此尔,博客里的妙文多的是,文字游戏的戏谑,韩寒与李承鹏已经很好,俏皮话不能当大餐吃啊!
继而,又被这个女人的个性所吸引,觉醒的女人本就不多,而且是如此自觉,如此独立,如此善思而忧国,的确是一个有性情的尤物,一个很难与现存人物归入一类的稀有品种。
好在,前面掩人耳目的浑水一退,露出了晶莹的珠贝。临了的那几篇真的很好看,有新意,启迪思觉。“高手就是高手,功力还在,身手不俗,只是江湖险恶,不能过早暴露而已。”这是长舒一口气后的欢畅和欣慰。
现在人人都在写,人人都能写,杂文随笔想让人觉得值,谈何容易?因此,后来者还是要慎之又慎,不可贸贸然。这本书要不是刘瑜不凡的才能,一而贯之的政治理念,以及深厚的理论学养,也完全可能跌向平庸的深渊。
不过,我只是我,抱有执见,一叶障目,不能完全领略到他人眼里的风景。被子弹射中的快感,何尝不会是千变万化呢?想知道自己的尖叫是什么样的调门,还是立向前方,静待子弹穿过的瞬间吧。
另,现在图书的尺度越来越大,不知应如何解读。是审时度势的进步,还是被网络、纸媒搞得焦头烂额后的疏忽?乐见的变化,可疑的动机,只好呼吁大家乘这当口多读几本书啊!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八
刘瑜这本书,当时吸引我的是书名,觉得很有新意,想看看讲的是什么。看了下目录,发现记录的是一些生活随笔,很贴近现实生活,一篇一篇的生活随笔十分短小,有着对读书、人生、爱情、理想、政治、社会的深刻思考。
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字出于一位学政治的女博士之手。慢慢读进去,便惊叹于作者学识如此广泛,历史事件、文学书籍、政治社会理论信手拈来,文笔时而细腻丰富,一草一木,一事一人皆能牵扯无限思绪,引出不断遐想,如一股清泉缓缓注入,透彻人心;时而辛辣老道,眼光犀利,抽丝剥茧,总是一语,在你没反应过来之时于现象中毫不留情地直抓本质,真如一颗子弹,爆裂而出,直击人心,令人酣畅淋漓!
在此特意选三篇能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文章,摘录如下。
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孤独生活,她说这需要像适应残疾一样去适应。在长期的孤独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称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但就在这样的圈子中,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可见要把一个人的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一个人要像一只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内心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审视生活,我们才能享受生活。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就有这样的魔力,让我凌晨1点都舍不得爬上床,恨不得抱着一口气读完。可,这么好的一本书,岂是简简单单一天就能翻完的?一定是要花些时间去用心体会和思考。
“晚上和朋友打电话,说到“自然”。我说,早九晚五的生活不自然!每天早晨,挣扎着起床,衣冠楚楚地赶到一个格子间里,从事着和“意义”有着无限曲折因而无限微弱联系的.工作,然后和一群群陌生人挤在罐头车厢里,汗流浃背地回家,回家之后累得只剩下力气吃饭睡觉了。这不自然!”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十
一直以来,读书写字对于我来说,只是自己对真知的追问,让灵魂饱满的方式,它不是功利的武器去指责去抨击,也不是虚荣的工具去彰显自身的优越不凡。它的美如此浩瀚让我们的灵魂恐惧却安宁。那些我读过的,如深涧流水般优美动人,睿智幽默,朴实真切的文字中,给予我们冬日般和煦的感动,滋润着我们贫瘠干涸的思想,扶持着我们颠簸的成长。
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就像穿透臭氧与大气的子弹,承载着生活的乐趣与智慧倏然击中了我的心。
刘瑜作为社会第三性别的政治学女博士,在饱受现代文明的冷嘲热讽下幽默的调侃着学术,政治,生活。以一个小女人的心态唠叨调侃着鸡毛蒜皮的小事,思考着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的大事。饱含着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个真实存在但却是我无法想象的人生,在她的记录下,快乐与真知像春水般舒适的流入我的皮肤。
我常常在想人生向往自由,却仍在原地彳亍,我们有真挚肺腑之声,却不能婉转的歌唱,生活中很多因为微小就被看做不存在,无所谓的无奈比比皆是。在这个社会中“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成熟的人”还告诉你:这个世界,无商不奸无官不贪,所以战胜坏人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更坏的人。强迫他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世界,这也是一种暴力。这个世界充满了约束和秘密,哪一个都不是最佳的几何形状。当信仰被丢弃,成为趋利避害的本能时,我们的生活真的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留下任何指纹与线索的犯罪现场。
政治意义上的自由,是不受干涉和免于恐惧,在一个民主健全的国家这应该是最基本的权利之一,然而非政治意义的自由,则是一种自我支配的能力,能站在独立思考的立场上保持生命本质里最纯粹的东西,保持活泼的趣味和独立自我。包括对真理,对情感,对人性的修行。
从我们出生起就已经和这个世界建立密切的联系,这个时代的秘密和规则,早已融入血液,清醒的人们在历史的黑暗中悲哀,对人类之间的冷漠隔阂中忧惧,迷失的人们在物欲里沉沦,一面痛不欲生,一面甘之如饴。在静默的阳光下,我们像是被审判般赤裸的屹立于虚空,被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
有趣的是,我们常常在自省的过程中厌恶自己的软弱和缺乏勇气的同时,却很容易把对自己的鄙视转化为对赞美。我们在各种各样的慰藉中寻找安宁,用功绩和成就安抚未达到的期许。环顾四周身边的人和我们都是一样,就又心安理得的继续。
很多人说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们没有勇气和足够的努力去改变生活,不是吗?沉默中我们看见了自己卑微的倒影缄默无音。
浪是想挣脱命运的水,海是倒过来的天,让这呼啸而来的疾风与霜雪,还我们一个没有冻住的明天。
这本书,带给我关于政治制度和民族民主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般的顿悟,原来枯燥复杂的学术竟然可以如此活泼有趣,充满勃勃的生机,生活的困顿和迷惘在自我思考中变成有益身心的动力和磨练。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带给我们细碎零散的感动,正在用乐观坦然滚成巨大的铁球,用力的撞击着被桎梏的生活,被囚禁的笑容。
就像刘瑜所说,在辽阔的世界里,你有多谦卑,你就有多快乐。活着本来就是简明,安静和值得尝试的。
它能带给我们更加深爱这个世界的能力,在翻阅着散发油墨香气的书籍时,那种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将以往的阴霾和抑郁打扫的干净,这就是文字带给我们的最朴实最根本的快乐。
它让我们更善于倾听,教会我们谦逊和平静,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贤明聪慧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它让我们更善于思考,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襟,知道取舍,明白世态和人情。不孤芳自赏,不自怨自怜,不怨天尤人,不自卑自大,不孤独不惆怅,温暖和自信的生活,这不单单是我在书里寻找到的人生,我们应该把生活过的跟书里一样阳光自由,充满温情和努力。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十一
《送你一颗子弹》是《南方周末》年度专栏作者刘瑜的随笔集,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大到制度,小到老鼠。作者认为,“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我不得不说这类型的书算得上是我最喜欢的,没有之一。我喜欢这样的书,有故事,有情感,最主要的是有意思。有意思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能给出的一个夸赞,能说有意思的书,就我而言是不多的。能被我称为最喜欢的类型,不乏三个特点,要真诚,要现实,要幽默。
我喜欢这样的书,刘瑜写的书很符合我的审美。对我来说,写作手法可以简单,语言优美也是在内容吸引人的基础上的锦绣添花,文字大胆,另类,带着书中人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样的书总会令我看得欲罢不能。
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就完全符合我所说的特点,会让人看得舒服,通俗来说就是“合我胃口的书”。人的一生有几十年的漫漫长路,除去那段不记事的年纪,大多数热还是有几十年,何况还有些长寿的人。每个人大致对一件事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有句话不是说“thereareathousandhamletsinathousandpeople'seyes”。但是要是完全不同的话,世界早就不缺idea(创意)这种东西了。有一种叫惺惺相惜,书中所说“我觉得,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这种话只有刘瑜说的这般自然真实了。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的有好事坏事,爱情仇恨,真实虚荣,伪善贪婪,这些展现的不留一丝后路,不掺一份虚假的,就是人性。
我喜欢这种真实,连带着贪婪,仇恨,虚荣的,也都爱上了。我看到的一个小社会,没有半分修饰,没有遮掩其上的所谓“正能量”,让我却呼吸到了自由与真实。他告诉我的就是“既然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何必虚假的遮掩起来,自欺欺人罢了。”
人性的真实,美或丑,善或恶,都有我们自己回去判断,如果有一天,报纸,新闻登上的多一点真实,我想也许不会再有那么多哭的稀里哗啦,令我整个人都不太好的采访了。
青春,我这个年纪还没结束,刘瑜又有这个年纪的赞美,也有批评。我崇拜一些追梦的人,竟然可以放弃自己的学业去追求梦想,但是我不得不说,同学们有时候也不要太倔强,和父母吵翻什么的,请先准备好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计划,离家出走什么的,也要至少带好饭钱,追梦的前提是自己身体健康。
上面纯属个人的玩笑话,其实有一句话是很多人想说的,特别是在自己已经决定的情况下:“每个人有自己的思量和打算,你的思想我不干预,我的想法请你闭嘴。”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从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笑得甜甜蜜蜜,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三年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但是人的一生还是大的喷嚏比较多。
生活里的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坚持而打拼,我们不需要对于别人评价过多,毕竟那是他的人生,自有法律,条规约束每个人,只要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代价和后果,那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坚持自己该坚持的。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十二
随着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从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
所以,当它终于被我读完后,竟有了被释放的轻松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和所谓的丰富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要过精彩的不一样的人生,总觉得平淡对不起稍纵即逝的青春。
也许粗茶淡饭的日子还是适合我,因为生活远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这里的天还没有冷下来,但是有种预感,觉得气温随时随地可能自由落体地降下来。
所以每天早上醒来,都有隐隐的焦虑……。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这话虽然听起来那么知音但它的确很肺腑……。
也许,也可能只是我其实没什么出息而已。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十三
《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终于被我看完了。随着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从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所以,当它终于被我读完后,竟有了被释放的轻松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和所谓的丰富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要过精彩的不一样的人生,总觉得平淡对不起稍纵即逝的青春。
也许粗茶淡饭的日子还是适合我,因为生活远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这里的天还没有冷下来,但是有种预感,觉得气温随时随地可能自由落体地降下来。
所以每天早上醒来,都有隐隐的焦虑……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这话虽然听起来那么知音但它的确很肺腑……
也许,也可能只是我其实没什么出息而已。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十四
作为一个愤青,而且还是政治学博士,刘瑜可以说是什么都敢说,不过她说的都挺有道理,批判也批判的入木三分,撇开这些愤青的思想不谈,我觉得就写写自己的生活还是挺好,尤其是这么一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人大,清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最后又去了剑桥。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她这么丰富的经历,更难能可贵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的人,到了30岁还是单身,这也正好让她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天天缠着老公买这买那,或者给孩子洗澡换尿布,所以,这也是一种不幸中的大幸。
在此特意选两三篇文章摘录下,觉得不错,甚至和我的想法也有相似之处。
在《有关的和无关的人》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清理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太多交往的人,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无的人,认识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而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在《一天长一点》中,作者认为马克思把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活也是如此。吃饭睡觉买日用品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产”,而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谈话,跟好朋友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产”。可悲的是,一些“简单再生产”往往霸占了我们的“扩大再生产”,那些不得不做的事隔断了我们与自己想做的事。我想,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毕竟时间是有限的。但至少人可以选择调整和改变,通过合理安排,通过把自己的事情分为第一类事务和第二类事务差别对待,“扩大的再生产”还是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孤独生活,她说这需要像适应残疾一样去适应。在长期的孤独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成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但就在这样的圈子中,多年来仅仅凭这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可见要把一个人的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重返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物的变化,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打量它。绝望不是气馁,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的”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就是它是自由。
一个人要像一只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内心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摘抄到此结束,不知道你能感受到什么,在脑海中肯定也有好几种声音在说话吧。
在本书后记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爱写,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她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她体验生活的方式。多年的书写,使“回忆”对她来说变得可能,重读以前的文字,沉没的世界重新浮现,就像捡到满大街的钱包一样捡回无数个过去的自己。在此我想回答一下大头曾经问我的一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我能记住这么多事情?这篇后记中作者的观点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完美回答,从上大学到现在,自己确实坚持写了很多字,我能体会到作者说的这些,只是我并不习惯重读以前的文字,唯一能做的就是进行阶段总结而已,所以我还是捡回到了若干个过去的自己。再回到本书后记,作者相信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这样的人生态度就是这本书中所有文章的来源,而这也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
我想作者把这本书命名为“送你一颗子弹”的道理也就在此,她告诉你她体会到的,她感受到的,她所理解的真正有意义的生活,至于你现在懂不懂完全与她无关,反正她把子弹给你了,你如果有一把刚好与子弹型号相符的枪,就把子弹装进去,然后狠狠地朝自己的生活射击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3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