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教学计划(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0:20:03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通用18篇)
时间:2023-11-29 10:20:03     小编:紫衣梦

计划有助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要有实际可行的计划,需要充分考虑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制定计划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关键一步,以下范文或许能帮到你。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一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出示材料: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二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在完成了本课的教学活动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

这是一节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比较把握的课文。执教完这一课后,我感到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方面,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下面简单谈谈我这节课在教学中的做法。

在教学中,我从“清政府”到“中华民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对比中,学生从现实走向沉重的历史,从历史又回到愉悦的现实。

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例,让他们畅谈自己调查了解的以前的事例。这些真实而艺术化的画面、镜头,以境激情,从而取得陶冶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效果。

“回归生活”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追寻的理念。教学中,我结合当前的热点,设计了“阳光体育计划——2+1活动”,指导学生过有意义、健康、快乐的生活。

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他们体会到了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喜悦。快乐而紧凑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今后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更大。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三

2、能力培养。

3、思想教育。

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

(一)导入。

提问: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隋炀帝的暴政。(过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农民的武装反抗,隋朝官员李渊和他的儿子李世民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6,隋炀帝被杀,不久,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投影简单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庙号太宗。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提问:李世民是怎样登上皇帝宝座的呢?学生回答:玄武门之变。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多媒体投影展示)玄武门之变发生于626年。6,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李建成曾经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即626年,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有人把这一密议告诉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过渡)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以贞观为年号,在他统治时期(627—649)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投影展示)逐一重点分析。

一、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集自鉴录》。

二、任人唯贤,知人善用。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古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卷七十一。

四、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五、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培养人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六、不分华夷,民族关系融洽。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总之唐太宗能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并采取以农为本,减轻徭赋,完善科举制等一系列开明务实的政策,使得贞观年间(627—649)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过渡)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很多人对他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并归纳一下。(多媒体投影)。

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明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过渡)其实唐太宗对自己的功与过也是有说法的。

(多媒体投影)。

最后教师小结: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辉煌的政绩足以使得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史海拾贝。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三)作业布置。

结合学过的史实来说一说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  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4.女皇帝武则天。

5.“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五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新政”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六

1、政治上:

(1)革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监察机构;。

(2)注意法治,执法严明;。

(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2、经济上:

(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2)戒奢从简,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3、文化上:改进科举制,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七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八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四、相关图片:李世民、唐朝三省六部制、武则天。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回忆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等,引申出隋朝的灭亡。

方案二:回忆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唐朝的建立:

学生编演小品:“玄武门之变”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讨论: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处。

方案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讲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

撰写:武则天无字碑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讨论:谈谈你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九

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对唐太宗的评价。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

在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者、玄武门之变以及唐太宗的统治。

在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说:“通过预习,我了解到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吗。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明君?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者李渊,玄武门之变,介绍李世民,归纳其称为明君的原因。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反思这节课,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课堂情境,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一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_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_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三、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二

课题第2课 “贞观之治”第1 课时课  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思想方法与人文因素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贞观之治与女皇武则天。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给他们一个恰当的评价。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课外作业练一练、填图册。

课后随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学习,看看你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历史到底区别在哪?我们应当如何评价他们?(讲授新课)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    618年【教师提问】同学们繁盛一时的隋朝是如何灭亡的呢?指导学生看书回答。【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介绍李渊。2、唐朝的建立  618年  李渊  唐高祖  长安【教师提问】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6找出唐朝建立的基本要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结合课本,穿插对历史人物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的介绍)【教师归纳】基本上对唐太宗有了大致的了解,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帝王,在每位同学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请你们设计一个与“贞观之治”相关的场景,反映你心目中唐太宗的形象。

似?(汉武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唐太宗之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

学生介绍。

看书、讨论回答。

天。【教师提问】有谁能给我们说说这位女皇帝给你留下的印。

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好的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肯定以历史为依据。(小结)。

教学过程。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三

《贞观之治》这节课主要介绍唐太宗如何采取措施来巩固和维护统治,最后开启大唐盛世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先有学生课本对主要知识进行填空梳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和指导,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容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教学的整体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课前的设想,但经过昨天张局长和丁科长的点评,发现自己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

1、从课的设计上还要多研磨。从问题的设计、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的手段设计和采用上都还要再下功夫来研讨,在上课形式上还要加以改进,要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去收集材料、多发言,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课堂要有高度的驾驭能力。

2、教学手段还没有发挥到极致。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课堂的容量,在组织形式上要加强,针对重点知识要反复讲,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刺激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四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四、 相关图片:李世民、唐朝三省六部制、武则天。

五、教学过程 。

导入:

方案一:回忆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等,引申出隋朝的灭亡。

方案二:回忆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唐朝的建立:

学生编演小品:“玄武门之变”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讨论: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处。

方案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讲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

撰写:武则天无字碑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讨论:谈谈你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五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2、唐朝建立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三、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关于“治世”,“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唐朝建立的基本史实,以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

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通过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

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教学重点。

1.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2.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

恰当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一、春的故事(幼年)。

相传有一年春天,一位父亲带着他年幼的儿子外出春游,遇见一。

位相士,相士看了看年幼的孩子对他的父亲说到,这个孩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说完就不见了,回家以后,父亲就把儿子的名字定为——李世民!

师:(设计意图)由故事引出本课核心人物李世民,从而导入新课。

生:怀着极大地兴趣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夏的激荡(青年)。

师:故事中孩子的父亲叫李渊,他是何人?

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是唐朝的第一位皇帝,也就是唐高祖。

师:(设问)那么,在整个反隋和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谁立下了汗马功劳呢?

锐,最终在公元626年的夏天爆发了一场激烈动荡的——玄武门之变。

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选派代表生动讲述玄武门之变。

师:适时播放影视资料,渲染气氛,表现这场“夏的激荡”。

三、秋的丰硕(中年)。

师:(过渡语)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秦王”,两个月之后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第二。

位皇帝,也就是唐太宗。

生:观看唐太宗的画像,感受一代帝王的风范。

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文p8,思考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生:迅速阅读课文,快速找出答案。

生1: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生2: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生3: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不同意见。

师:一言概括之,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师:唐太宗将皇帝比作舟,将百姓比作水,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太宗皇帝说道做到,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8—p9,

搜索太宗皇帝的“治国之策”。

生:仔细阅读课文,独立认真思考,

小组成员热烈讨论,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生1:减轻赋税。

生2:戒奢从简。

生3:合并州县。

生4:善于用人。

师: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两个方面解读太宗皇帝的“治国之策”。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七

课题第2课“贞观之治”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思想方法与人文因素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贞观之治与女皇武则天。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给他们一个恰当的评价。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课外作业练一练、填图册。

课后随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学习,看看你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历史到底区别在哪?我们应当如何评价他们?(讲授新课)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618年【教师提问】同学们繁盛一时的隋朝是如何灭亡的呢?指导学生看书回答。【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介绍李渊。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长安【教师提问】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6找出唐朝建立的基本要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结合课本,穿插对历史人物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的介绍)【教师归纳】基本上对唐太宗有了大致的了解,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帝王,在每位同学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请你们设计一个与“贞观之治”相关的场景,反映你心目中唐太宗的形象。

似?(汉武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唐太宗之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

学生介绍。

看书、讨论回答。

天。【教师提问】有谁能给我们说说这位女皇帝给你留下的印。

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好的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肯定以历史为依据。(小结)。

教学过程。

贞观之治教学计划篇十八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ww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即位後,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令隋末动汤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中国君主专制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权。这种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

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唐太宗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隋末民变,使太宗认识民依於国,国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乱,使二十七岁登基、英气勃发的太宗时时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叮嘱臣下勿惧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这是贞观君臣共济致治的基本因素。

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因此能够从各阶层搜罗许多杰出人才。

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积、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太宗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珪,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朝贞观之治简介,唐太宗贞观之治。

唐太宗重用人才,虚怀纳谏,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太宗以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後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臣下直谏。朝中以魏徵最能犯颜直谏,太宗多克己善加容纳,又如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唐太宗在位23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唐太宗能够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其臣下敢于犯颜直谏,形成了中国君主专制社会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风气。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之一。

太宗十分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一时政治清明。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历史时期,这也许是唐太宗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唐太宗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尢为可贵的是:唐太宗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g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唐太宗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於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这些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

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在重视法治的同时,唐太宗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出《贞观律》。减轻刑罚,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贞观时期的社会秩序稳定,最少的一次全国判处了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唐太宗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太宗即位时年仅27岁,唐王朝在太宗统治下,文治武功均有所发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唐太宗大力推行府兵制,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先後平定东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征高句丽,联姻吐蕃、高昌,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加上太宗能维护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太宗则被周边诸族尊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室进贡。唐太宗成为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作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来吐蕃军和尼泊尔军向印度进发。连战三天,印度军大败。唐军斩首三千余级,水中淹死印度兵约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副使蒋师仁追上并俘虏之。此战虏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匹。

由于唐太宗励精图治,在政治上加强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在外交上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在军事上积极平定四夷,在民族关系上对待少数民族爱之如一,贞观年间,唐代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至唐高宗龙朔元年(661)达到鼎盛,是时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397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