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的产物。教案应包含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面是一些教学案例分享,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一
水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开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系着的,是运动变化的。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水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维教学
1、了解水圈构成和特点,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并可起用水循环知识分析常见人类活动与水资源关系。
3、通过学习淡水的有关知识,树立水资源优患意识,树立科学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地理意义
1、长歌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代。
4、学习延伸设计:收集家乡河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二
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主要环节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步:观其“形”
通过图片和视频《水的故事》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屏幕展示地图学习地球水体的形态及组成。
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水体总量的0.0007%(十万分之七)。
承转: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二步:察其“动”
水滴旅行记。
我们是小水滴,住在大海里.一天,太阳放射出万道金光,照的我们浑身暖烘烘的.不一会儿,我们的身体变轻了,慢慢的离开了大海,向空中飞去.飞呀飞呀,我们觉的有点冷了.我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紧紧的抱在一起.一会儿,都变成了一颗颗很细很细的小水滴.风带着我们在空中飘来飘去,人们把我们大伙叫做白云.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沉,越飞越累,都有点飞不动了.过了好一会,我们想到大地上玩玩,刮起风来.这时,我们里面有些大胖子,冷的缩成一团,还来不及和我们告别就落下去了.有的落到了山上变成了冰雪,有的落到江河又回大海,有的落到了田野滋润着禾苗,有的钻入泥土隐藏在地下玩起来捉迷藏。最后,我们大伙排着队又流进了大海。
【动动小手】活动一:结合水滴旅行记,请同学自己动手绘制一个简单的水滴旅行图。
讲解: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思考1:对比大屏幕给的流量图看看我国三条河流流量的差异?
材料1:2011年入汛以来,从南到北,长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强降雨中,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严重内涝,造成交通阻塞、财务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材料2:德国造下水道让青岛成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鲁海的童年记忆中,德国排水系统主干道甚至宽阔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车”;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龙应台在一篇写城市的散文中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伞出去溜达了一阵,发现裤脚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是个发达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漂到了街头,小孩子在十字路口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高楼、马路、广场是城市的客厅,那么地下排水系统就是城市的卫生间,一个家庭的卫生间若排水不畅比客厅杂乱一点更堵心。
※【合作探究一】:结合上述材料探究:
(1)试分析上述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
(2)如何解决我国的城市内涝,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思考2: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那些环节呢。
资料:-------------海绵城市。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一定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控水,需要的时候又能够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2014年12月31日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2015年7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和管理办法》。同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发布了第一批海绵城市的试点名单,给予大额中央财政补贴。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动动小手】活动二:结合水循环知识描述四大圈层之间的联系!(找学生到黑板上画)。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承转:水是如何动起来的呢?能量来源于哪里呢?
第三步:辩其“意”
※【合作探究二】: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探究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并分析其意义?(讨论找学生分析)。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水循环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给水循环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促进水循环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课后习题。
(2015o海南卷)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a.基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
课后探究。
探究课题:调查家乡的一条河流?
(4)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
注意事项:?
(1)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2)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探究结果:将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将其中有价值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三
水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开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系着的,是运动变化的。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水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维教学。
1、了解水圈构成和特点,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并可起用水循环知识分析常见人类活动与水资源关系。
3、通过学习淡水的有关知识,树立水资源优患意识,树立科学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地理意义。
1、长歌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代。
4、学习延伸设计:收集家乡河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一、课标的要求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
标解读: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四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节。此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开章明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内容不仅对本章的基础知识进行铺垫,并且能够前后联系整本教材。
新课程对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这两点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解构:本单元教材内容紧紧围绕“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展开,其中第一节主要介绍相互联系的水体之间的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第二节介绍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一节讲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纵观本章内容,本节课是全章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根据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去论述水循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水体的类型及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水循环的意义。本节教材涵盖四张图表和一个具体案例:以1972年以来的黄河断流时间和断流长度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除了以上内容之外,分析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水运动动力来源”还可以和第一章行星地球的知识相呼应,“水资源的影响”还可以为后面的第三章第三节及第五章整体性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了思维基础和模式。
“自然界的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呈现是层层递进的,首先,课文中厘清了一些基本概念,如:水的基本形态——气态、固态、液态;地球上水体的'种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陆地水的组成;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等等,然后分析水体之间连续的运动过程的各个环节,最后讲明水循环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所产生的意义。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图、立体图和简易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阅读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
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构架。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入手,才能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对水体之间的相互补充作用和水循环的环节及意义得以充分学习。
成就感也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之一。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我就从学生这两点心理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兴趣培养方面,我自制了一个cai课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现了生活中的一滴水它所历经的“人生”。我发现学生在看的同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觉得这个很有意思,然后,我就拿出一杯水,让学生回忆刚刚这些水走过的“人生路”,并和学生一起通过板画展现陆地水的构成。学生通过图示、语言、课本文字等这三重刺激之下,很快就掌握陆地水的构成。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靠教师引导、启发及自己的思考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成就感较强,为他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五
1.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
本节教学难度相对较低,可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进行教学。如结合教材54页的“读图思考”可拓展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结合55—56页“活动”、运用水循环原理,可使学生真实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探讨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利用读图思考主要探讨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适当给予拓展。
如利用案例分析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补充“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并结合读图,分析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和汛期特点。
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要求学生找出示意图中的水循环环节、所表示的水循环的类型,并请学生上台指图进行解说,最后以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界三种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绘图,读图,说图等活动,从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中发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和主要环节,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联系前后所学知识和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如讲“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这一知识点时,以长江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图,让学生思考长江中下游是如何形成的。展示长江上游的河谷图片,让学生明确这也是水循环的杰作,告诉学生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以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形成,并联系大气环流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这样,把前面所学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不但实现了旧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如讲“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知识点时,可通过展示各种流水地貌的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江汉平原等),说明水循环对地表形态塑造力量的强大,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四章进一步学习水这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联系以前所学的“地转偏向力”知识,了解河流两岸的侵蚀与堆积。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六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
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
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
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生:(齐答)96.53%。
生:不多。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
生:有限的。
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思考讨论图右的“读图思考”
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部分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板图:长江中下游河段及与之相连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生:河水补给湖水。
生:调节洪水的作用。
师:非常好!这种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生:我们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湖泊——水库来防洪。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事实上,不仅河流与湖泊之间可以相互补给,河流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互补给关系,补给的方向均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差。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我们研究的水体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就不科学了。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课件展示:“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思考该河段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生:河水补给地下水。
(动画演示: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水循环。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屏幕展示思考题)。
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水循环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主要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水循环可划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师:三种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也是环节最完整的是海陆间循环,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出这一循环过程,大家要注意每一个箭头所代表的环节的名称。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七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 旧教材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 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1、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 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 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八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计算器。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p304、5。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九
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名言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并请学生演示。
【学生回答】。
(1)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的水循环的环节有下渗和地表径流。
(2)可能跟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有关。
(3)上中游地区过渡引用黄河水。
(4)统一调配水资源、指数造林涵养水源。
【教师总结】水循环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是南水北调、修建水库等。
环节三:小结作业。
我们认识了水循环这个如此庞大的系统,大家课后先去探究一下在地理环境中它具有怎样的地理意义,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
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2、商的小数部分倍数是无限的,叫作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概念的吗?
三、巩固练习
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19÷111.08÷3.313.25÷10.6
四、作业:p30第1、2题。
学生在预习后提出如下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1、这道题能除尽吗?
2、为什么它除不尽?为
3、计算结果该如何表示?
4、什么是循环小数?
带着这些疑问,本课的教学顺利地推进。这些问题也均在教学中得到了解决。
但在练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1、在竖式中在第一个循环节上也打了循环节的圆点。
2、在横式上照抄竖式结果时,虽然在第一个循环节上打了圆点,可却写了两个循环节。
3、在计算竖式时几个数字还未重复两次出现时,学生就经过推理判断出它是循环小数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如:2。01212……学生除到2。0121时就发现小数位数第四位与第二位的数字相同,余数也相同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
针对上述前两个错误,以后再教板书时我应强调格式与写法。特别是p28页下方的‘你知道吗”其中有关循环节的介绍及“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应让所有学生掌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一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知识与技能
1、基本要求
了解陆地水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动态水资源,即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地球上的水通过水循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发展要求
绘制各类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水体的转化、更新,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解释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1课时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意义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关系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导入新课〗
今天的气温达到33℃,炎热的天气下我们都希望喝一杯清凉的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广阔的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水。这是蓝天下飘荡的水,这是高山之巅凝固的水,这是峡谷间奔腾的水,这是海湾边平静的水。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探讨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读图分析〗展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哪三种相态存在?
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是哪一种?人类能够利用的水体主要是哪些?
〖承 转〗水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之间有相互的联系吗?
〖读图分析〗展示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示意图思考:
图中有哪些水体?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河流水,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水的补给形式有哪些?
〖小 结〗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保持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运动,这样的过程叫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下面三组动画分别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水循环过程,请仔细观察:说出它们发生的区域,并在观察结束后绘出水循环的示意图。
〖课堂活动〗请一名学生上台来展示自己绘制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改正。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1、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推举发言人。
2、 列出实验需要的器材
3、 由小组发言人在黑板上绘出并解释本组的创意,其他小组质疑。
〖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1、 水循环与我们日常饮用的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2、 水循环对地球上的水量和热量有什么影响?
3、 水循环对海陆间的泥沙搬运有什么影响?
4、 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什么样影响?
〖小 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更新淡水资源、维持水热平衡、促进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全课总结〗略
〖课堂练习〗依据下图,完成下列练习
1 、请说出下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文本框: 海洋]
2、此系统代表的是________ 循环,此循环能使陆地水不断得到__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
3、下列地理现象中,直接参与图示类型水循环过程的有___(双选)
a、 黄河水注入渤海
b、 天山冰雪融化
c、 塔里木河进入汛期
d、 亚洲东部的夏季风
〖课外探究〗
1、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对当地的水循环有什么影响?
2、搜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干预,并以恰当的方式展示探究成果。
〖板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二
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并请学生演示。
3.水循环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同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提示河流对地貌的影响,海边气温变化等。
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理解生活中的案例,最后与教师一起总结水循环的意义。即: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
环节三:小结作业
教师与学生通过再次学习水循环示意图,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同时让学生课下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三
本次说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即“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相互联系的水体”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介绍,为后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水的运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思维上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常识,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且这部分内容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确定方向、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其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名言导入。通过让学生复习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然后补充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制造学生思维的困顿状态,从而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诗歌名言,一方面跟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诗歌名言导入,形式新颖,起到凝神启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水圈。
1.定义。
【问题】。
(1)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
(2)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
(1)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
(2)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3)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问题】。
(1)河流补给是指河流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请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
(1)图中河流的补给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及湖泊水。
(2)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设计意图】通过先播放视频的方式,能够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大大的改善课堂效果。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地理思维。
(2)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我会结合教材p55-56活动,利用多媒体呈现资料和地图,以黄河断流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到水循环的一些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文字资料:一是云南石林地区,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岩溶地貌;二是河水、冰川和地下水的更新周期;三是长江入海口堆积的泥沙形成宽广的三角洲平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环节三:课堂小结。
课程的最后,我将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四:作业布置。
为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难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xx。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四
1、让学生做主体,教师多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整体这节课学生活动较多,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新理念。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的,结合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读图“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后感觉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做得还是不够好,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通过反思,我想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换一种导课方式,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一张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为地球拍摄的照片来导入。这样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从太空中看地球,地球上大部分都是蓝色的水,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兴趣可能会浓一些。
3、多设计一些活动。
课后发现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没有很好体现。本来通过学习水圈构成的有关知识,想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但是发现学生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这一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
反思后,我想若多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检可能效果更好一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准备以后再上课时用:即让学生用杯子装一杯水代表地球上的水,再用汤匙舀一汤匙的水代表淡水的总量,用筷子蘸一滴水放在手心中代表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总量。这样的活动深深地打动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同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4、多举例子。
水循环的过程我只是让学生读图与材料找出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没有举例子,发现随后学生在做题时判断水循环的类型方面有点问题。以后多举一些例子以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
5、学生基础不好,需复习初中地理。
让学生思考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如何时?学生面临困境,他们就不知道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或悬河”,所以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判断不准确。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初中地理基础没有打好,当时课上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因此,我觉得高中文科生需要复习世界与中国地理。
6、借助多媒体上课。
我们学校教室里面没有安装多媒体,只有几个报告厅有。所以我们平时很少用多媒体上课。
多媒体具有直观、容量大的特点。例如:河流与湖泊互相补给关系,水循环的过程都可可以用flash动画形象的展示,对于水循环的意义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而得到感性的认识,这时多媒体可打出直观性教强的图片,使学生更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5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