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份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己学习的规律,迈向更高的层次。怎样寻找幸福,享受生活?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思路。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一
罗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来说准备充分,如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教师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大方,难点突破,重点突出,练习有坡度。具体如下:
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罗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课容量较大,但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新课前的复习,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由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到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圆柱体模型的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动手探究。在实践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在学生会求侧面积的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圆柱体的物体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学生的透明胶带,矿泉水瓶盖等,让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有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写,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
练习中,出现三个不同直径的圆,而出示的图片却是三个圆同样大,直观效果不明显。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二
1、营造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时使用。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生活贴近的情境,就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可以使学生在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中掌握枯燥的数学知识。教师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课件既能够很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图形内容教学时使用多媒体。在教学平面图形时,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就会疲于准备许多展示的图片或在黑板上画图形,很麻烦。如果使用多媒体不但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还能进行各种图形变化。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三
胡老师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原有知识进行新课的引课,让学生有话可讲,每个人都能讲出原有知识的点点面面。从而引出圆柱这个图形,因为学生之前对圆柱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样子的图形是圆柱,只不过没有通过概念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学生说出圆柱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式方法进行学习。
1.先从圆柱的构成开始教学,有摸一摸等方式对圆柱进一步的学习,感受到圆柱的底面是圆形的,而圆柱的侧面则是一个弯曲的面,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叫做曲面。对于圆柱的两个底面的面积计算是已经学习过的圆的面积计算,本节课就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胡老师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体现了小组互动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就是从学生的观察与发现中找出圆柱的概念,特别强调的是上下一样粗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不会搞不清什么样子的图形是圆柱了。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用问题“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上下两个底面是一样大小?”此时学生就开始验证的过程,有的画线,有的测量,等等方式出现,此时也可采取同桌为小组交流的方式协同合作,胡老师这个地方忽视了这一点。然后是汇报验证的方法和结果,测量直径、滚动圆柱形物体(注意起始点),这样就能等到圆的周长相等,从而得出圆的面积也是相等的。然后以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哪个图形是圆柱。
2.教学圆柱的高,从两个高低不一的圆柱引出圆柱的高,顺其自然的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教师教学高的概念(上底面与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学生回答到圆柱的高有无数条的时候教师这里可以问下学生为什么是无数条?而胡老师这个时候并没有深究。然后就让学生开始画高,学生在画高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演示。画好了之后有开始让学生自己测量圆柱的高,此时就出现了圆柱体的平放和竖直放等情况出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什么才是圆柱的高。
教师解释生活中的圆柱体的高,有深、厚、长等。
3.圆柱侧面展开,因为学生准备好了学具,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剪开之后展示,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开始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水到渠成。
从板书上总结本节课的学习,从认识圆柱体开始,学习了圆柱体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柱的侧面展开,对后面的圆柱的表面积学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四
1、圆柱的认识是西师大版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几何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圆柱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创新的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用课件提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初步渗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辩证观点。并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法、学法。
由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探讨,本课我采用了适时点拨、引导启发、归纳总结、课件演示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等相关的教法。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获取新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打开多媒体课件,出示正方体和长方体使学生重新认识几何体为以下认识圆柱体做好铺垫。
2、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圆柱和圆锥,导入新课。
3、出示圆柱体实物,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初步接触圆柱,从生活实际感知圆柱,感受数学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了解圆柱。
1、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生汇报,师订正。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
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这样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并运用课件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一目了然,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动脑。
(1)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把圆柱模型底面剪下,观察形状后再比较。
(2)圆柱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方法证明?
(3)学生操作后汇报,教师通过课件验证和补充。
该环节是精心设计的,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了圆柱侧面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
(4)用直尺量一量圆柱体的高发现了什么?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圆柱体的高都相等。
(5)课件出示圆柱体的画法。
2、通过观察几何体练习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对新知加以升华。
3、同伴互助,寻求发现。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2)教师课件演示展开图加以验证,轻松的突破本课的难点。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乘以高。
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轻松的分散了本课的难点,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巩固拓展,延伸应用。
课件首先出示:
1、读出下面各圆柱体的有关数据,进一步了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2、判断。
3、出示课后作业对本节所学新知进行适当拓展。练习的设计,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圆柱认识的运用,也有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训练说理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五)自主小结,提升理念。
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谁能告诉老师,对于圆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这既是课堂小结,也是对学生的人文培养重要体现。让学生在自主发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的凸显教学效果。上课伊始,我对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进行了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在开课的时候,就对本课产生一种兴趣。课中展示了圆柱侧面剪法的演变过程,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圆柱侧面的特征,轻松的突破了难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展开前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评价和反思。
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时有效的分散了难点,突破了重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扎实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国共产党同进步,体验成功。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五
一、说设计思路:
几何形体的数学是大班很重要的教育内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然而,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只能把它们说成“圆圆的”“长长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幼儿已认识了多个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尝试用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在动动、玩玩中感知和发现圆柱体及其基本特征。
2、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合作游戏、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各种形状的积木玩具若干,铅笔,记号笔若干,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
四、说活动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在动动、玩玩中感知和发现圆柱体及其基本特征。难点是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五、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动法,并设计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生活中的圆柱体,体验圆柱体与人们生活中的关系,本次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六、说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我大致他为五个部分:(一)玩一玩,分一分;(二)量一量,说一说;(三)数一数,叠一叠;(四)买一买,说一说;(五)搭一搭,玩一玩。
具体活动流程如下:
(一)玩一玩,分一分。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出示许多玩具,让幼儿任意挑选,自由玩一玩,自我探索、发现玩具能否滚动的特征给玩具进行第一次分类,将能滚动的玩具放在红色的篮子里,不能滚动的放在绿色篮子里。
(评析:此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很快投入到活动中。)。
(评析:幼儿在两次探索、分类活动中,自由选择玩具,同伴间相互交流,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而老师抛出的问题简炼、由浅入深,便于幼儿思考,也为下面的感知、测量活动设置了悬念。)。
(二)量一量,说一说;
1、这一环节,我首先出示圆柱体,引导幼儿观察其特征,并得出这个玩具身体圆圆的、胖胖的,像柱子一样,而且两边都是圆形的。
接着,我便提问:那这两过的圆形一样大吗?幼儿争执不下,有的说一样大,有的说不一样大。
3、接下来便请幼儿量一量玩具的两头和中间是不是一样粗,并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4、根据幼儿探索的结果,老师小结:这种身体像柱子一样,而且上下中间一样粗,两头都是圆形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圆柱体,圆柱体放倒了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
(评析:这一环节中,幼儿成了操作的主人,先看一看特征,再亲自动手测量,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在操作和探索中又获得了有关测量的知识与经验。)。
(三)、数一数,叠一叠。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圆柱体的东西有很多,现在我们就到时超市去找找吧。逛超市买东西需要什么呢?此时,我预设一个小情景,坐上我的小汽车出发吧。哎呀!超市还没有开门,那我们就找块空地坐下,和硬币做做游戏。
幼儿数一数,叠一叠,玩一玩硬币,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玩的。
(评析:硬币的使用,让幼儿的兴趣更浓,同时知道了身边像圆柱体的物体无处不在,亲自动手玩一玩,叠一叠,不仅扩展了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更加深了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
(四)、买一买,说一说。
个别幼儿介绍。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六
一、说教学理念。
1、在活动探究中共“创生”。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新课标》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目标,”并且通过“经历、体验、探索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这表明小学数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本节课,无论是“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操作验证”层面上的验证活动,还是“应用拓展”阶段的制作圆柱的活动,都是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维指导下完成的,从而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和发展,实现了课程的“创生”。
2、在已有经验中求发展。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个性差异往往会影响到其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学生的个性不同,关注的焦点也不同,课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本节课,我通过谈话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原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对圆柱观察的不同着眼点,在次基础上组织活动,并且通过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整个课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教师完成了一名“引导者”要做的事,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以活动探究为主,设疑诱导为辅的教学方法。适时地点拨,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我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一操作中探究一应用中拓展”,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新课标》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我采用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导入――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反馈活动结果。
1、导入。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组织学生以一种标准的圆柱形状的实物为研究对象,四人一组进行活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合作观察圆柱的特征。
3、及时反馈。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根据以有的认知水平,一部分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找到某种相似、建立关联,由此类比迁移,比较有序的说出圆柱的某些特征,如:面、边、高等。但由于圆柱与长方形、正方形有明显的差异,能比较清晰地表述出圆柱的特征的学生可能较少。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的最感兴趣的或最明显的特征入手进行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一个较完整地把握,我利用媒体演示协助引导,同(出示课件)时设计了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板书。从而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圆柱的特征。
(二)、引导参与,操作探究.
这一环节我根据:谈话质疑――操作验证――反馈活动展开活动。
1、质疑。
教师首先提问:对圆柱的特征还有什么疑问吗?要不要进一步加以验证?(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再次设疑,你们没有,我可有两个问题:圆柱的底面确实相等吗?它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长方形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加以验证呢?(学生回答:有。师;那就试试吧)。
2、验证。
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验证,方法有学生自定。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了三个方面:一是提出选用的对象必须是典型的圆柱形状的物体,二是时间上充分保证多数学生至少能解决一个问题,三是教师作为“参与者”参与到活动中,给予适当的帮助。
3、结果。
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而且方法较多。如:在验证圆柱的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有的同学用了一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形状的茶杯盖子旋下来直接与下底面进行比较,有的同学将上、下底面的两个圆画在纸上,再把它们剪下来比较,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期间有的同学发现,要使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必须沿着圆柱的高展开才行。如果不沿着高剪下就得到平行四边形。学生的验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的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这一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活动,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除了采用填一填、找一找、判一判等形式我还设计了一次制作圆柱的操作活动。(自由结队,寻找合作伙伴)。
2、学生完成后展示成果,并谈制作体会。
3、学生自由点评。
这次操作活动与直观感知或探究层面的操作不同。它不是验证,也不是探究,而是一次强化学生对圆柱整体的认识,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此同时,伙伴合作的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另外,在对制作后的作业评价中,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评价的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价,体现多层次评价、多元评价的意图,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总之,本堂课我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活的导入启动学生,以活的氛围激动学生,以活的形式牵动学生,以活的知道鼓动学生,使学生在差距中感悟,在跳跃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创新。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七
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3、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4、加强对比、沟通联系。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八
听了孙老师《圆柱的认识》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主动积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
本节课,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不断探索交流,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树立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等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
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本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卷纸,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这便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人各有其个性,有的爱独立思考,有的爱互相讨论,有的爱听听别人怎么说。于是,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同桌讨论,有的由几个人组合,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油然而生,使每个学生达到了“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在主动探索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互相交流启发,自然就获得了成功。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是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限制学生的发展。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裁判员”的角色上。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在主体发展方面就会受到限制。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基本题以及多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思维灵活,从而敏捷地解决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对于未获得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教师应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给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即使彻底错了,教师也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给予机会让他争取成功,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人的尊严,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因此而分享快乐。
总之,学生在以上学习过程中,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得以展示,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相辅相成,大大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九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投影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
2.投影出示圆柱.。
使学生明确:圆柱.。
3.导入、揭示课题.。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1.投影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
2.投影出示圆柱.
使学生明确:圆柱.
3.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圆柱的认识
(一)圆柱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2.教师出示实物.
3.出示投影,展示实物图.
4.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二)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三)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四)操作实验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圆柱的认识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十一
人教义教版教材第10~1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1、认识圆柱, 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圆柱体的实物模型、相应电脑课件 、用硬纸做的一个圆柱、剪刀、尺。
一、谈话引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形的特征,复习有关圆的知识。教师通过长方形纸旋转围成一个圆柱,揭示课题。
二、认识圆柱
1、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课件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许多建筑设计成圆柱形,增加立体感、美感。如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是圆柱形。
2、认识圆柱形。
师:那么这些圆柱形的物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结合手中的立体图形自学数学书10页和12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题目:
圆柱是由哪些面组成的? 这些面都有哪些特征?
生自学。
师:把你学到的知识与同桌、朋友共同分享一下好吗?现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长整理好准备汇报。
小组长汇报。
底面:拿着圆柱,同桌面对面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个底面有什么关系呢?将圆柱两底面分别画在纸上,剪下重叠比较大小,你发现什么?(课件)
板书:两个底面,完全相同的圆。
比较胖瘦两个圆柱,师:底面的圆大些,圆柱就粗些。出示感受。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深化感知:(课件)
(1、)(课本11页)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柱?
(3、)让学生说出圆柱的有关数据。
学生操作:把罐头盒或饮料罐等的商标纸用小刀切开,再打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它们和圆柱有怎样的关系?(课件)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自己制作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a、在物体的侧面画一条高,沿着这条高把商标纸剪开。把剪开的图展开,再重新包上。与圆柱相比较,长方形与圆柱之间有关系吗?(填写表格)
小结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b、讨论研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小结得出: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也就是说:当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
c、介绍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3)分别让学生在教似的引导下回答以上问题,再板书。
三、巩固深化:实际运用圆柱
1、请你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圆柱,分别得到以下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分别从哪个面看到的?(课件)
2、填空
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 ),它们是( )的圆形;周围的面叫做(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一个圆柱有( )条高。
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的一条边固定贴在一根木棒上,然后快速转动,得到一个( )。
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是( ) 厘米。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边长是9.42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是( ) 厘米。
3、判断
1、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2、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会得到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 )
3、同一个圆柱底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
4、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56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 长方形。( )
5、 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56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
6、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
四、小结学习内容。(略)
板书:
圆 柱
侧面展开后与圆柱的关系:(略)
长方形纸旋转圆柱形
分别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使学生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圆柱的特征。 。
教学关键 利用学具充分演示,使学生自主感悟。 。
教学方法 情景引入法、讲解法等。 。
教学过程 。
揭示课题 1、呈现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
问:你见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这类物体的名称叫什么?
2、揭示并板书课题。(圆柱体)。
3、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电池、柱子、水杯等) 。
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圆柱体实物。
问:圆柱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a、看一看,摸一摸。
b、教师介绍:底面、侧面、高。
c、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高。
(2)观察立体图形。
a、教师现场作画。
b、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底面、侧面、高,教师板书注明。
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总结)。
(4)演示学具。
a、猜一猜,转动长方形小旗后,会是什么形状?
b、学生演示学具。
2、教学例2.
(1)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2)教具演示。
a、侧面剪开,展开成长方形。
b、把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圆柱。
(3)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再操作、观察、讨论、汇报、总结)。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11、12页的“做一做”。
4、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2的第1~4题。
第1题。
(1)指出圆柱,同座交流。
(2)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
第2题。
(1)判断哪些是圆柱。
(2)说想法。
第3题。
(1)观察图形,想象能折成什么形状的物体。
(2)折一折。
第4题。
(1)想一想,猜一猜。
(2)互相交流。 。
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练习。 。
板书设计。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十三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1、它们与球有什么不同?
2、把圆柱体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3、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上下两面都是圆形,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侧面没有棱角,而且从上。
到下都是一样粗细,叫做圆柱体。
1、怎样把许多枚硬币变成圆柱体?
2、怎样把长方形纸张变成圆柱体?
3、怎样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
计算角:提供各种圆柱体实物,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秘密。
操作角: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继续变成圆柱体。
圆柱认识说课稿篇十四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圆柱的模型茶叶桶等圆柱形实物
一、自主探究
(一)学生自行看课本。
1、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
2、圆柱有几个底面?几个侧面?几条高?
3、你能说出圆柱的特征吗?
4、长方形或正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会形成不同的圆柱体,不妨自己一试。
(二)同桌互说p11做一做。
(三)找一个圆柱
1.感触一下圆柱的面。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2.明确: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合作交流
小组共同互说:
1、圆柱侧面展开是什么样?
2、圆柱有何特征?详细说一下。
三、汇报释疑 整理消化
教材p15练习二4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教材p12做一做;
2. p15练习二1----3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95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