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不等式教案(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3:54:13
认识不等式教案(汇总18篇)
时间:2023-11-29 13:54:13     小编:BW笔侠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过程。教案的结构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操作。最后,祝愿每个教师编写出更加出色的教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一

这是一节小班认识圆形数学课,刚开始我准备了圆形教具,孩子们只在刚开始很好奇,整节课效果不好。课后经过反思我发现小班年龄很小,对图形的概念完全没有。所以我选择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领着孩子们寻找生活中的圆形,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教具吃的、玩的、用的、穿的。因为是孩子们了解的,所以他们兴趣很高。领着他们发现所有圆形物品共同的特点。等他们了解以后,再带领他们寻找圆形,这时孩子们就能准确的找到生活中的圆形。整节课孩子们兴趣很高,从中我发现,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接受起来比较快的,记得比较牢。

小班认识图形《图形食品品尝会》教学反思。

我们班孩子在刚开始,有许多小朋友对于图形的形状搞不清了。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们能够分辨清楚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难以区分,后来我一一给他们讲解,他们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许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一个多月,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虑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进。

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小班认识图形《玩手帕》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是认识图形的延伸课,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加以巩固,教具学具是孩子们熟悉的小手帕,天天与孩子们做伴的小手帕,还能变出其他图形,这是孩子们所感兴趣的,也是本节课亮点。平常的小手帕在孩子们手中会变出各种不同的图形,随着折叠的方法、折叠次数不同,可以把手帕变成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我的启发下幼儿又变出了其他图形,孩子们边变边说兴趣很高。从而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有个别幼儿还不能顺利折出其他图形,在我的提示下最后可以完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二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四中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及时鼓励。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这道题就藏在数学书中36页,谁能找到它,快速的练一练。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快速的找到37页练一练第二题,看谁涂得又快又漂亮。

3、在点子图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看谁的动作最轻画的又快又好。

4、数一数。正方形和三角形的个数。

5、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三

【教学工具】。

课件辅助教学、实物演示实验。

【教学流程】。

shapemergeformat。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赵爽弦图。

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正方形的面积为。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有。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所以,,即。

1)特别的,如果a0,b0,我们用分别代替a、b,可得,通常我们把上式写作:

2)从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基本不等式。

用分析法证明:

要证(1)。

只要证(2)。

要证(2),只要证a+b-0(3)。

要证(3),只要证(-)(4)。

显然,(4)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4)中的等号成立。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四

1、通过观察,了解猫的外形特征及相应的生活习性。

2、感受猫的各种趣事、,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图片:各种形态动作的猫。

一、导入。

1.引起兴趣。

教师:今天有一只小动物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出示小猫。

(提醒小猫怕生,怕噪音,小朋友别发出很大的声音)。

二、展开。

1、观察小猫脚部特征。

(1)小猫的爪子是什么样的?

观察小猫的爪子,尖尖的、弯弯的。

(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说说)。

(2)你知道小猫尖尖的爪子有什么作用呀?

(幼儿学学爪子抓老鼠的样子。)。

(3)尖尖的爪子长在哪里呀?(脚上)小猫有几只脚?

(4)小猫的脚上除了爪子还有什么?说说那块肉垫。

(5)小猫为什么走路要静悄悄。

2、观察小猫脸部特征。

(1)看看小猫的嘴巴有什么特别吗?(三瓣嘴)。

(2)小猫的嘴边长着什么呀?(胡子)。

怎样的胡子?(细细长长)。

(3)小猫的胡子有什么本领你知道吗?

(4)这些都长在小猫的哪里啊?(脸上)。

3、感受猫的生活习性。

(1)教师:小猫主人给小猫拍了些照片,看看小猫在家都干什么呢?

(2)欣赏图片。

调皮的小猫。

睡觉的猫。

爱干净的猫。

它为什么老舔自己的毛呢?说明小猫怎么样?

三、结束。

小猫可以做我们的小伙伴,我们都要保护爱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只有你去伤害它它才会攻击你。

小猫还有很多品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种类的小猫是怎么样的?

(看照片)。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1.知道圆形的基本特征,并能与其它图形区分开来。

2.能正确寻找周围生活中类似的圆形的物品。

活动准备。

1.自制的圆形蛋糕,小兔、小猪、小猫的头饰图片各一张,各种图形的饼干若干。

2.教室的四周摆放各种圆形的物品。

活动流程。

一、引题,引发幼儿兴趣。

1.今天小兔要过生日,有两个朋友来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吧。出示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并请幼儿向小动物问好。

噢,原来是小猪和小猫来啦。

2.朋友们送来了一个蛋糕还有各种美味的饼干。出示自制的圆形蛋糕和饼干。(通过教具吸引幼儿的眼球,更好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认识图形。

1.宝宝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形状的蛋糕吗?可以提问个别幼儿。回答圆形。然后讲解圆形的特征:边不是直的,没有角,摸一摸是光滑的。

2.因为小兔喜欢吃圆形的蛋糕。看看美味的饼干里有没有圆形,小兔还喜欢吃圆形的饼干。请幼儿在各种形状的饼干里找到圆形的饼干,并检查幼儿是否拿对。

3.现在宝宝们来告诉老师小兔、小猪、小猫的哪个部位是圆形。

4.请宝宝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苹果,西瓜,篮球,碗,盆等)。

活动结束。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六

1、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图片一幅、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小白兔头饰一个,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主题。

二、复习图形师:小朋友真聪明,全都答对了,今天老师跟小朋友复习这些图形。

1、出示“魔术箱”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从魔术师那里借来了魔术箱。今天老师就要为小朋友表演魔术,你们可要仔细地看哟!

三、游戏—铺路。

2、摆出各种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吗?这里有很多不同的'形状,请你们把圆形材料放进圆形的坑里,把三角形材料放进三角形的坑里,把正方形材料放进正方形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铺平!(边讲解边示范)。

3、幼儿操作,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

四、结束部分让幼儿扮小兔跳,沿着铺好的路去探望受伤的小白兔。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教材解析: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选取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的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在比较两个数量时沟通“同样多”和“1倍”的联系以及“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乐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贝壳图片,练习作业纸,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2、交流反馈问题。

预设一: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和、差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提的是我们以前学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的问题。

预设二: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说明:预设二是根据上课环节中学生提出倍的问题这一生成而设计的。)。

3、谈话:王晶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问题,师板贴问题。

4、谈话: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提问: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识咱们以前没有见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海边拾贝壳的情境导入新课,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利用课件出示的问题,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认识倍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问题。(生齐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指生说)。

2、摆一摆:用你手中的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

生操作学具,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摆法。

3、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1)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预设二: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

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这是上课时课堂上生成的内容。)。

4、(1)根据预设一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比王丁的多3个?

预设一:画竖线(在李飞和王丁同样多的3只贝壳后面画竖线)。

预设二:分一分(将李飞的贝壳数分成3只和3只两部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呢?

预设:同样多。

预设:也是同样多。

(2)根据预设二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生到黑板摆一摆,分一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同样多。

这一部分呢?

预设:也是同样多。

(3)根据预设三即课堂生成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谈话:你真棒!老师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你都提前会了。真是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谈话: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做1个3,根据这位同学说的,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预设:是)。

谈话:那谁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5、讲解: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

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6、谈话: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来指一指,圈一圈,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

7、谈话:现在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最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学生再摆一摆,让生到前面展示。

追问:为什么要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

谈话: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现在你知道了吗?谁来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摆,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

4、课件演示:6里面有3个2,6是2的3倍。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活动,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过操作之后的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动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生交流想法。

2、回顾总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倍的?

引导学生梳理认识倍的方法:摆一摆,圈一圈。

3、揭示课题:我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认识了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同学们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初步体会比较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的内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决问题。

谈话:再让我们回到大海边,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师选择其中三个问题解决。

(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生圈一圈,汇报结果: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

师说明:8是4的2倍。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8÷4=2。

让学生说一说:8表示什么?4和2分别表示什么?

师说明:倍不是单位名称。学生齐读有关倍的小知识。

(2)学生独立解决“丁明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交流算式,订正结果。

(3)解决“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认识3是3的1倍。

迁移学习:4是4的1倍,5是5的1倍。

学生举例:说一说谁还是谁的1倍。

观察: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看法。

小结: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通过解决问题,迁移学习1倍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倍”的小知识,理解倍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不能做单位名称。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倍,解决倍,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八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它是在学习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其解法和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或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今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供另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具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类比、建模和分类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不等式与现实生活中联系非常紧密,解决好这类应用题,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自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2班班现有56名同学,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拔尖学生少,尤其个别学生底子太薄,学生学习较为被动,预习工作做得不够认真,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基本能力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运用不够灵活。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和认知特点来说:学生已经在前一阶段学习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能进行数学建模和简单的解释应用。虽然初一学生对消费问题比较热心,但由于年纪太小,缺少生活经验,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近实际,其中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障碍。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和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相似,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都有较大的意义.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比较等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所了解.但用不等式表示,并对不等式的.相关性质进行探究,对学生是新的内容。这些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可极大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应把握学生的创新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实施教学时,要根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特点组织教学.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知识目标:能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类考虑、讨论问题的能力,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情感目标: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在解决问题时,与其他同学交流,培养互相合作精神。

关键:突出建模思想,刻画出数量关系,从实际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注意问题中隐含的不等量关系,列代数式得到不等式,转化为纯数学问题求解。

创设情境,研究新知。

(出示一个解不等式的问题,为后面新知作铺垫)。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九

教学重点分析法。

教学难点分析法实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思考后点评.。

(学生活动)回答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问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什么是比较法?什么是综合法?

[问题2]能否用比较法或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在证明不等式时,若用比较法或综合法难以下手时,可采用另一种证明方法:分析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指出用比较法和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不足之处,

激发学生学习新的证明不等式知识的积极性,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二)新课讲授。

【尝试探索、建立新知】。

[问题2]当我们寻找的充分条件已经是成立的`不等式时,说明了什么呢?

[问题3]说明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呢?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概念.(见课本)。

【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研究问题,与教师一道完成问题的论证.。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十

3.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来帮一个忙,帮老师来解决一道难题:老师有一个熟人姓王,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哥哥的年龄是20岁,小王的年龄的2倍加上他弟弟年龄的5倍等于97.现在小王要老师猜猜他和他弟弟的年龄各是多少?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可抵一个诸葛亮,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可抵得上很多诸葛亮,所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办法的.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当一个未知数同时满足几个不等关系时,我们就按这些关系分别列几个不等式,这样就得到不等式组,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其公共解是否一定为实际问题的解呢?请举例说明.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教材内容讲解

2.探究活动

1. 应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审清题意;2.设未知数,根据所设未知数列出不等式组;3.解不等式组;4.由不等式组的解确立实际问题的解;5.作答.(与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进行比较)

2.双基练习

1.已知方程组 有正整数解,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若不等式组 无解,求a的取值范围.

3.当2(m-3) 时,求关于x的不等式 x-m的解集.

某商场为了促销,开展对顾客赠送礼品活动,准备了若干件礼品送给顾客,在一次活动中,如果每人送5件,则还余8件,如果每人送7件,则最后一人还不足3件.设该商场准备了m件礼品,有x名顾客获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m.

(2)求出该次活动中获赠顾客人数及所准备的礼品数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十一

1.使学生能够大胆地、大方地介绍自己,并学会自我介绍的一些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认识班里的同学和任课教师,知道他们的'一些情况和特点。

3.对班级同学和教师产生亲近感和进一步交往的兴趣。

一、导语。

小朋友,从开学到现在你认识几个小朋友啦?说说他们的姓名?

二、揭示课题。

板书:我叫……我家住在……我喜欢……我会……。

2.同桌互相介绍。

3.反馈:说说你的同桌叫什么?家住哪里?他喜欢什么?他会什么?说说名字的由来。

三、才艺大比拼:拿出自己的绝活,来比一比,赛一赛。

五、小结。

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到了他们许多情况,同学之间,老师和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就能做好朋友。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十二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交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我采用的学法是练习法、自主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采用复习旧知的导入方法。我会让学生回忆不等式的概念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明确指出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考查学生对之前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够为今天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础。而且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能够快速地进入主题。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新知探索环节,首先我请学生类比不等式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一元一次不等式下定义。

能够总结出: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接下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不等式x-726如何解决的,通过学生回忆总结可以得到:通过“不等式的两边都加7,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而得到的。

接下来提问学生有没有更加简便的方法解不等式?让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进行解题。可以得到相当于可以用“移项”,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每一个步骤,在第二题最后一步,强调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从而我们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的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

(三)课堂练习。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的理解。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小结作业。

最后一个环节为小结作业环节,关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今天的收获。

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学习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意图,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十三

我认为本节课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生活实例、观察、类比进行教学活动,由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认识了不等式。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2.本节课的引入:学生与教师身高比较(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从而引入不等式符号,老师通过从学生“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发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不等式,并提供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时间的空间,让学生感悟到等式与不等式的联系与区别,体现了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育人价值的思想。

3.在落实双基方面做了精心准备,选题由浅入深,题目典型能较好发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4.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不仅仅停留在认识了不等式,而是通过类比发现了等式与不等式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体验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1.引入不够创新,过于普通;

2.个别提问的有效性不高;

3.学生资源未能很好的利用。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执教者扎实的教学功底,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听课和评课,我从执教者身上学到了许多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吸收并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十四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课件第2张)

1.体会解不等式的步骤,体会比较、转化的作用。

2.学生理解、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用数轴表示解集,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会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实际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复习和对不等式性质的利用,导入对解不等式的讨论。

3.学生体会通过综合利用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解不等式的方法。

4.学生将文字表达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5.练习巩固,将本节和上节内容联系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课件第3张)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数学中的比较和转化思想。

2.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从而更好的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树立辩证统一思想。

3.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进一步体会集体的作用,培养其集体合作的精神。

4.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体会不等式解集的奇异的数学美。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阶梯步骤,并能准确求出解集。

3.能将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完成对应用问题的解决。

教材中没有给出解法的一般步骤,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经历将所给的不等式转化为简单不等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巩固过程。在解不等式的过程中,与上节课联系起来,重视将解集表示在数轴上,从而指导学生体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在研究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从而锻炼他们活跃的思维。

(一)、复习: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十五

小班《认识圆形》的教学反思《认识圆形》这节课在开始部分我首先和孩子们一起玩抛皮球的游戏,然后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什么物体和这个球的形状一样的呢?借助故事情节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孩子们给小兔送生日礼物的办法了解,圆形的特征,孩子们都能勇跃的参与进来,并且在动手将圆形的物体从许多物体中拿出来,孩子们也都能成功的完成任务。紧接着提供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橡皮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幼儿不受任何的限制。我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建立激励鼓舞的环境,让幼儿保持开放的心态,使幼儿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橡皮泥手工制作,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激励了幼儿自主探索。给了幼儿一个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再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了经验。学会了自主的学习。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十六

尊敬的各位老师: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来阐述本次说课。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和不等式的性质,所以,本节课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另外,本节课为后续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奠定基础。

不等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它与数、式、方程、函数甚至几何图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几乎渗透到初中数学的每一部分。所以,本节课在数学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本学段的学生逐渐掌握抽象概念和复杂的概念系统,能作科学定义,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

本阶段的学生类比推理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很多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的事例,所以在生活上面有了很多的经验基础。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总结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步骤的过程,提高归纳能力,并学会类比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建模,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够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二)教学难点。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十七

4.会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关的`问题,尝试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与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教学;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学生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

2.围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展开,突出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1.深入理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启发、探究式教学

复习引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体会到现实世界存在大量的不等量关系,并且研究了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回顾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生:略

师:某同学要把自己的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现有两种isp公司可供选择,公司a每小时收费1.5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公司b的收费原则是第1小时内(含恰好1小时,下同)收费1.7元,第2小时内收费1.6元以后每小时减少0.1元(若用户一次上网时间超过17小时,按17小时计算)那么,一次上网在多少时间以内能够保证选择公司a的上网费用小于等于选择公司b所需费用。

学生自己讨论

点题,板书课题

新课学习

1.一元二次不等式

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2.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一元二次不等的解法,发现一元二次方程及对应的二次函数有关系,那么同学们课本打开到p77填表格。

生略

师学生讨论归纳出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一看:看二次项系数的正负,并且变形为

二算:,判断正负,有根则求并画出对应的函数图象

三写:写出原不等式的解集

练习反馈

[例题剖析]

例1解下列不等式

(1)(2)

(3)(4)

(5)(6)

课本80页练习

例2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为试解不等式

变式:

已知

课堂

小结

1.三个“二次的关系”

2.解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作业布置

课本第80页习题3.2a组第1.2.4题b组1

练习调配

认识不等式教案篇十八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

1。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 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一、 情境激趣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 自主建构

1。 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 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3。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 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6。 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006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