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叩问课堂读书心得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4:42:20
2023年叩问课堂读书心得范文(15篇)
时间:2023-11-29 14:42:20     小编:碧墨

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需要思考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在撰写总结时,可以参考前人的经验,寻找优秀的范文进行借鉴。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总结范文都有,可以参考不同的角度和观点。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一

近段时间一直在看教育学博士周彬先生的作品《课堂密码》一书,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题”;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

正如书中所说的,对待课堂,现在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正是这句话,成为不少老师不懈努力的动机。我们小学每节课又是40分钟,我们在静下心来想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在实践这句话的时候,会不会忽略学科的整体性呢?上好了每一堂课是不是就意味着孩子就能够学好这个学科。往往效果并不会有我们教师预期的那么好。所以如何处理好课题和学科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的课堂时,才肯呢过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的课堂中获得成绩。”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是抓紧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每天都为孩子们的学业而努力中,但是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孩子们的成绩并不是老师在努力就能够得到的。

因材施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需要用到的。书中提到,因材施教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现状;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掌握的学生信息为原则,而不受其他原则的干扰。这两点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难实现的,我们不能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就连上课的时间也只有每次40分钟时间,在课堂上也有每天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样的内容也许大多数的孩子可以掌握,但对于个别孩子来说还是会有困难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也只能努力的拉着孩子继续学习。正如书中所说,因材施教是一个美丽的教育理想,但越是美丽,对孕育它的条件就越苛刻。

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

文中提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习结果如何。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师上课讲了多少知识,也不管是怎么讲解知识的,最终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从上面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细细品味,书中很多的道理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深思,慢慢思考。在教育的道路上也许我们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的,但是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我们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引领。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二

课堂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学生听课走神?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密码》从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五个方面打开“课堂困惑”之门,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教书,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课堂为友,会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更乐意向同事的课堂学习,不是把听课、评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本人认为《课堂密码》提出的观点、问题、案例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读,特别以下几个观点我更有兴趣:

一、学得好,还要考得好”。周彬老师用“爱人教育我”放、找东西的实例来说明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也不管我们用什么逻辑来掌握学科知识,似乎只要记住了或者储存好了学科知识完事大吉了。可是,当我们身处考场时,储存得好好的学科知识,不但不会主动跳出来,即使我们去找,也不见得能找到。然后论述一、从“知识的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惫、显现出茫然,学生不可能考好成绩;考试的竞争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二、“知识提取”对“知识储存”的工具功能,发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就越是容易。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储存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提取知识。既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还能让他们提取出来的学科知识为他人所理解,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储存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忘记旧知识。三、为了“知识提取”的“知识储存”,在教育的意义上,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并不在于他储存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在于提取多少学科知识。有的学生有了辛苦的储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学科成绩不好。因此,重视学科成绩的提取,在于强化学生的学习责任,更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二、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彬老师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显得很聪明,但最终却一事无成”。这种现象现实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颇有同感。周彬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1、深陷课堂教学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时间管理上,有的老师认为,我们每天课都上不完,哪有时间看书?很少人会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子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要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课都上好却是非常困难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的转变,需要课堂教学经验在量上的积累,但更需要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在质上的突变。前者需要教师潜入课堂教学之中,后者需要教师跳出课堂教学。

2、踏上学科教学的“理性之路”,我们行走时若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虽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但离最终目标往往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学习与储存知识点时要“盯着脚下的路”,但在总结与提取学科知识时要“盯着前方的路”。学科教学的困惑在于,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肢解为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习与掌握。可是在学生逐步学习与掌握的过程中,越是仔细,越是投入的学生,就越是难返身整理与总结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学科的知识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能力,可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因此,不管在学期初,还是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只有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再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虽然学科教学赢得知识点上的胜利,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的情况。

3、打开教育教学的“展望之窗”。学校是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的地方。学生学习得更好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二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了。如果只是对学生的短期学习成绩负责,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负责,后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学校只是对学生的短期成绩负责的话,难免会以牺牲“牺牲越来越喜欢学习”为代价。

一旦牺牲学生对学习兴趣,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即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眼界,又需要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驾驭,远比训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更为困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又远比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周彬老师在《课堂密码》中对课堂的独特见解,本人学习后,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些启迪。上面只是我一些点滴的感悟。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三

读了《课堂密码》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它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原动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给我的学生,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乐学善学的智者。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永不未泯的童心。

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高龄还在与小学生亲密接触,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四

最近一直在读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读后感慨很深。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叩问课堂》之叩问教师。作者告诉我们: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般光艳照人,如果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内在的品质,抛弃课堂背后的东西,就课堂论课堂,会渐行渐远。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就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可见,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课堂,一定要把目光放开放远,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你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对照自己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只是冰山之一角,真正的根子其实还远远地躲在课外呢!

《叩问课堂》之叩问学生。周教授从“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谈起,原因是有些课堂并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舞台,或者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者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从周教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之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多么精彩的'演剧,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当不上导演,如果也无法成为主人公,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尤其对于公开课的“作秀”作者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叩问课堂》之讨伐分数。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考试分数,又何止是学生的命根;它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与家长的命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第二辑当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最让我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

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

总之,这本书,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必然给每一位教师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五

我本期读了《课堂密码》一书,深有感触,它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学”、“有效教学”,谈谈读书心得。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课堂密码》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平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习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习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习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习,而不愿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习。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平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我本期读了《课堂密码》一书,深有感触,它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学”、“有效教学”。本人教学几十年,一直教数学,深知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维性、知识性和逻辑性,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教育探究能力等,如何在课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采用“有趣教学”的方法最有效。

“有趣教学”,顾名思义,那就是在教师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教育家鸟中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心理活动、年龄段和科目等特征为依据,发掘数学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知识,运用多种、多变、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密码》一书中讲到:“要让学生对学习趣味较浓,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外在于学科知识的方法,姑且称之为外包装与广告效应。教师既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学科知识的未来价值,又要将这些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外在兴趣。在每堂的课堂切入时,对学科知识的包装都特别重要,因为这决定着学生能否将之集中到课堂上。”《课堂密码》中的这些话谈到了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用生活实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概率一节中用掷硬币来探究频率、频数,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获得快乐。同时,利用参观、实地考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见多识广知识。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的是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兴趣,那就必须用学科知识的逻辑思维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价值。在实现了课堂的有趣之后,我们又谈如何实现“有效”呢?如何仅仅停留在“有趣”这一层面上,学生课堂上很高兴,但却毫无收获,这样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后有真正的收获,而且觉得有趣之外,觉得这种可持续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趣的同时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在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对一些实际应用,其探索的题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析问题也比较深刻。但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就要差一些,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是模糊不清,逻辑思维较乱。但他这一次做得不好,可下一次或许就能够做好些,这说明他正在努力追求进步,对学科学习有兴趣,和积极赶上。因此我们不能把他和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而去批评他,应该看到他的点滴进步,保有他有了些收获,就会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持续性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他们就会越来越爱学习。

要真正地促使课堂有趣和知识有效的互换与互助,需要为两者的转换预留足够的时间,教师在学科知识结构的整合中,学科逻辑与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中考数学的总复习,教师就得进行对每个知识面点系统复习,进行归类,知识点的整合,各知识点的展示,并进行解题的方法指导,学生方面要善于反思总结,一堂课学生究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知识上的收获,最佳的决定者是学生本人,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参与和体验是其产生与维持兴趣的决定要素,因学生要能够同想,自己去适应、反思、总结。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多引导他们,明确学习学科知识的目的,端正态度,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样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有趣”与“有效”之间的转换。

读书笔记。

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即: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

作者主要观点如下:

1、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以同事的课堂为友。

2、当前的知识竞争不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是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困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越容易。

3、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

4、衡量自己有没有学会一本书的标准:当你看书的封面时能够把目录写出来,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40%;当你看目录时能够把书中的要点写出来,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60%;当你看着知识要点能够把细节想起来,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80%;如果你还能够把这本书的知识进行重组并灵活应用,那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90%以上。

5、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学科知识点,教师以训练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能最有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教师以教学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能最有效;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面对学生可能最有效。

6、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广度。对于学科深度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内容的艰深,二是指理解的深刻。教师在学科知识上要有深度,并不是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的内容上要艰深,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要深刻。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就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就越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就越能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对于教育广度也有两种理解,就是把学生当做“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专业选手),还是当做“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业余选手)。从“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做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一是学科教师要全面地爱护与关心学生;二是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三是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

7、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更多的方法与策略,还需要优化自己的课堂结构。课堂结构应该是学科深度与教育广度的均衡配置。

8、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非常努力,但学生不参与,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仍然为零。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真实教育意义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换而言之,教师的主导只是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进度。

9、课堂效率需要教师的努力,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与投入,但在教师与学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相互照顾对方的进度,才是最佳的选择。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

10、肖川教授认为,只是关心“怎么教”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只是关心“教什么”的教育是没有肉体的教育。

11、“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符合科学的特征,具有可以重复与可以迁移的特点;“怎么教”是指教学手段,符合艺术的特征,具有个性化与即时性的特点。

12、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具有即时性,它需要教师有灵感,也需要教师能把握当时的课堂情境,有预设的课可以保证不出问题,但难以保证它非常精彩。一堂成功的课也具有个性特征,教师的个性魅力、知识结构,就决定了他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方法就像镶嵌在教师身上一样,难以为他人所模仿。因此,课堂教学既不会由于外在的强制或者指导而变得精彩,也不会因为对他人的模仿而更为成功。因为在强制的状态下艺术家是做不出精品的,而对艺术品的仿制就是地地道道的赝品。

13、不管教师在学科教学上多么努力,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始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但永远不可能替代学生去学习、理解与掌握学科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止于学科生活化,还应该以学生自己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为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学科生活化之后,进一步推进与完善学生生活学科化的过程。

14、学科教学只是学生习得学科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真正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是学生自己对学科知识的主动建构。

15、课堂有趣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地方吸引过来的外在兴趣,这种兴趣有比较价值,但并不一定有内在价值;另一个是真正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内在兴趣,这依赖于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对逻辑与思维的把握与练习。这两种兴趣缺一不可,但绝不应该仅止于第一种兴趣。

16、考试成绩=学科兴趣×学习方法×学生智商。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要素,大致包括以上三大方面。在这三大学习要素中,最难改变的应该是学生智商,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可改变的要素。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智商,但能够改变学生对待自己智商的态度与使用它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学习成绩的前提。在学生的学习要素中,最容易改变的是学生的学科兴趣。学生对某一学科喜欢与否,很少以其专业价值为标准,一般是以之是否对他们的胃口为标准,在这一点上,学科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学科教师自己的生活态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是用强迫来替代学科兴趣,用训练来替代学习方法,虽然明知这种教学方法是饮鸩止渴,但是要让他们在渴死与毒死之间进行选择,教师们情愿先止渴再被毒死。

17、教师要切记:不要因捍卫教材而丢失了自己,不要变成教材的“传声筒”、“卫道士”;不要因拘泥于教材而变得教条;不要替代教材而成为学生的敌人。课堂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材的内容深度之间的差距,次要矛盾应该是学生学习模式与教师之间的差异。

18、教师有三种定位:其一,团结教材而进攻学生;其二,团结学生而进攻。

教材;其三,成为课堂中的陌生人,看学生与教材恶斗不止,而自己坐看“风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不会选择第三种,选择第一种情况的占绝大多数,选择第二种情况的占极少数。要进攻教材,教师就要掌握三项本事:读透教材、补充教材与批判教材。成功的课堂,就是教师带领着学生,富有智慧地读透教材、补充教材与批判教材,而不是对着教材顶礼膜拜。

读周彬著《课堂密码》读书笔记读周彬著《课堂密码》读书笔记19、对学科教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分化,即教师只对学科教学负责;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延伸,即教师不但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对学科教学负责。

20、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授受,我们称之为传授;二是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称之为教学;三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我们称之为教育。

21、哲理故事:国王要一位画家为他画一匹马,但是一直等了5年也没有看到画家的作品。国王专程来到画家的画室,画家便当场为国王画马,仅仅5分钟后,国王便看到一匹栩栩如生的骏马从画家的笔端奔跃于纸上。国王为此非常生气,质问画家为什么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居然让自己等了5年。画家平静地说:如果你需要一匹普通的马,那我当时就可以完成,但因此我永远都只会画普通的马;可如果你需要一匹骏马,那就需要5年的汗水与艰辛作为铺垫了。

22、建构主义心理学中关于“鱼牛故事”的经典案例: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来到了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这时,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回到井里后,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绍得最具体的就是牛了:它长着大大的肚子,有一对犄角,还有四条长长的腿、四只蹄子……鱼边听边把牛的样子画了下来,但它画的仍然和鱼的模样一样,只是肚子大大的,长着四条腿,在鱼头上还长着一对犄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能让学科知识独立于生活知识之外,也不可能让学习生活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

23、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藏书,如果父母对书本的感觉很贫乏,那孩子就很难在学校中对学科学习有兴趣。当家庭教育不但不提供有智慧的日常生活,反而摈弃学生的日常生活去迎合学习生活时,这种错位的教育模式,就同时扼杀了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

24、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时,还需要非学科知识为它奠定亮丽的“智识底色”;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还需要课外活动为它奠定灿烂的“智能底色”;当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时,还需要日常生活为它奠定阳光的“智慧底色”。没有了这些“底色”,学生的一切都将毫无生机与希望,包括学科学习。

25、课堂管理有两个核心目的:一是避免发生或者消除影响班级有序学习的事件,可称之为维持课堂秩序,这是消极课堂管理;另一是通过合作学习凝聚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可称之为促进课堂合作,这是积极课堂管理。

26、为何需要课堂管理,原因有六:一是要维持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学习方法;三是要调动学生集体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四是要通过纪律教育形成课堂学习秩序;五是要通过学习诊断减少学生的违纪行为;六是要避免与诊治学生群体的失范行为。

27、课堂管理最成功的境界,就是发掘学生群体的力量来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课堂管理最失败的境界,就是对学生群体的失范行为无能为力。

28、怎样进行课堂管理:教师需要反省自己的课堂管理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群体,而非管制学生个体;要寻找学生调皮的原因,而非责备其态度;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而非禁止学生做什么。

29、衡量课堂教学的效率,既不能只以教师的功劳为标准,也不能只以教师的疲劳为标准,而应该以以功劳为分子、以疲劳为分母形成的比例为标准。

30、良好的学习态度缘自积极的学习兴趣,而积极的兴趣是对学习过程的内在享受,这种享受是由良好的学习方法带来的,而学习兴趣也只可能由良好的学习方法产生。

31、学法指导包括以学习为核心的三项工作,即解题方法的传授、学习方法的引领与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学生谈论学习中的成就与挫折,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指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32、对于绝大多数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来说,让学生静下来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学生主动内化学科知识的必经之道。要让学生在课堂中静下来,有三种方法可以使用:一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转化为学生静下来的本能成分;二是想办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压下去,不让它有发挥的机会与空间,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静下来的本能成分,为它的发挥创造机会并提供空间;三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消耗或者过滤掉,把保留下来的具有较高浓度的静下来的本能成分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33、影响学生人格的要素,有遗传、环境与情境。教育对这三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决定着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空间。

34、善待学生的无知,不但需要教师有宽容学生无知的度量和改变学生无知的智慧,还需要教师有宽容学生无知的勇气与改变学生无知的责任感。

35、倡导站在学生那面的教育。站在学生的那面,并不是去纵容他们,而是接受学生的现状,理解学生的现实。站在学生的那面,就意味着教师既不可能直接改造学生,也不可能替代学生,而是做学生的欣赏者与鼓励者。教育一个人,并不是让你去改造他,而是让你去塑造他。改造是站在学生的对面,挑出学生身上的刺与不足,然后再为学生嫁接上美丽的花朵;塑造是站在学生那面,通过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改进学生身上的不足,从而在学生身上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36、如果教师站在学生那面,教学设计就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来展开,这更容易让他人看到学生的智慧,它并不直接体现教师的能力,而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与学习有效性来予以展现,但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非作秀的教育。

37、让学生在“积极归因”中寻找“学习。

自信”。把学习成就归因于内在的、可控的与稳定的学习因素,可以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水平。将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与教学要求相比,学生可能永远都处于失败的境地;将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与他过去的知识储备相比,他永远都在取得进步。把可以解决的学习问题归因于内在的、可控的因素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

38、父母会用孩子的聪明来证明自己的聪明,而学校则会用学生的愚笨来证明自己的聪明。

39、差生的存在是必然的,差生的形成是偶然的。莫用差生“存在的必然”遮蔽“形成的偶然”。借助差生“形成的偶然”走出“结果的必然”。首先,教师应该弱化差生的差生意识;其次,探索形成差生的多种可能性原因,为避免形成差生寻找方法与策略;最后,教师要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更高的教学品质去吸引学生,以此来帮助他们避免沦为差生。一言以蔽之,莫给学生变差的机会。

40、父母往往用成人世界的功利标准来评判孩子,改造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这表现为父母不再关心孩子的生活世界,不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而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对孩子前途有直接影响的班级排名与教师评价。这使得孩子对父母的功利性关爱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与父母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因此就不再有“恋母”与“恋父”的需求,相反,这会增强他们对爱的需求,从而促使他们过早地在同辈群体中寻找“爱的归宿”。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孩子们彼此间形成的爱并不是成人所理解的爱情,而是父母关爱的一种替代品,是父辈们真诚关爱缺位的产物。

41、成人在面对孩子世界时,更多的是一种武断,而不是理解;是一种抵制,而不是尊重。作为成人,我们可能漠视孩子的世界,也可能承认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但无论如何我们没有赋予孩子世界应有的地位。孩子们并不是要占有美的东西,而是更着力于对美的追求。

42、学校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学生,因此学习世界的意义更甚于教学世界,甚至可以说,是学习世界的现状决定了教学世界的现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状态。但事实并非如此。

43、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交给他们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主要责任,而积极地用所学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则是学生的主要责任。教师上很多课,就是阻碍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学习世界的不了解、不理解、不尊重是导致教师与学生都“忙碌而无效”的主要原因,教师的教并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教师与学校。

44、学习评价有两个直接的功能,一是证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另一是查明学生遗漏了多少知识。基于威胁的学习评价最终让学生远离学习;基于支持的学习评价才会让学生走进学习。教师通过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面来帮助学生,往往比否定学生的消极面来诊断学生,更有利于发挥学习评价的影响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并不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而是对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诊断。诊断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智慧,需要非常明确的指导、非常清楚的问题解决办法。

45、学生成长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扩张自己的优点来发展自己,另一是通过弥补自己的缺点来发展自己。不管在态度上,还是在技术上,前者都更占优势。

46、家长眼中的孩子越来越聪明,教师眼中的学生越来越笨,这个明显的落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47、对于学生而言,教育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独特优势,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发展功能,它注重对学生独特优势的发现与培育,是开放与多元化的;另一是根据学生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评价与筛选,我们称之为教育的筛选功能,它注重对学生特定优势的测量与鉴别,是封闭与单一化的。

48、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鼓励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成绩,是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根据学生目前的优势与成绩来设定教学目标,是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二步;让课堂教学还原学生优势与成绩的获得过程,是从学生优势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三步。课堂教学并不是来教训学生的,更不是用学科知识塞饱学生的无知,而是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自己获得优势与成绩的方法,通过自己优势与成绩的拓展,来填补自己因为年轻而拥有的幼稚与无知。

49、成绩竞争=专业竞争+时间竞争。在教育理论上,教师要拥有良好的教学业绩至少需要三个要素——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教师的投入程度和教学工作环境,其中教学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一旦回到教育实践,尤其是教师间的教学竞争上来,这个结论就显得有点勉强了。

50、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谦虚地询问其课堂优点产生的原因,并向他学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

51、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另一是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

52、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而回避课堂教学劣势的主要途径,是反观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是一项艺术化的工作,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工作。

53、决定课堂进程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判断课堂教学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并不是教师本人的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

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54、要造就艺术化的课堂需要的不是模仿别人而是成就自我。成就自我的途径并不是对他人的崇拜而是对自己教学理念的优化与改造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要素的夯实与重组是对自己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与培育。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艺术性但造就艺术化课堂的却是技术性。

55、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方面六个要素:教师教学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指导方式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方面,主要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包括学习成功率与课堂思维深度。

56、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间的关联与互动,是成就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

57、精彩的教学,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些枯燥的课堂教学,却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由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决定的。

参与和被动参与。主动参与是学生基于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而走进课堂,容易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被动参与是学生基于外在的学习或者生活压力而走进课堂,这虽有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但可以肯定的是,也会让学生对课堂本身产生厌倦感。

59、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梯度的回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有没有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二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是否顾及了不同问题的思维层次,并根据问题思维层次的不同,来照顾与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三是教师在进行作业和试卷设计与点评时,是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回馈与反应。

60、评价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得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成功率进行评价。学习成功率可分为三项指标: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教师教学计划实现度与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度。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主要是指本堂课的直接教育效果是否得以实现;教师教学计划实现度主要是指教师预先为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完成;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度是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与创新性教育效果的观察与评价,这些教育效果并不是计划中的,但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

61、对课堂体悟而言,课堂学习氛围、课堂人际互动和课堂思维品质,是表现课堂品质极为重要的核心要素。对课堂学习氛围的体验,主要聚焦在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控制两个维度上。应该把教师对学生的宽容看成是教育的起点,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所以控制欲宽容并不矛盾,但存在控制的程度与宽容的内容是否适应的问题。

62、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并不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课堂,也不是学生个人习得学科知识的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借助课堂教学这一活动与平台,在教师的精彩教学之中,在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过程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与知识共享的乐趣的课堂。

63、课堂中的人际互动,容易被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所掩盖。课堂中真实的互动,可以表现在行为层面上,但并不必然如此。更为深刻的人际互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对同一个观点的默契,应该是同学之间对同一样感受的共鸣。这不一定要通过具体的行为与活动表现出来,往往在彼此的相视一笑或者同样的身体语言中得以充分表达。不能将课堂中的活动互动作为课堂人际互动的全部,这回阻碍更深层次课堂人际互动的产生。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六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平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习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习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习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习,而不愿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习。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平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七

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读书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输入和思维的启发,更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自我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多年的课堂读书中,我受益匪浅,深感课堂读书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将分为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课堂读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课堂读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课堂读书中,教师通过朗读、解读和讨论,将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学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作品的好奇心和阅读的欲望。曾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读了一篇《茶馆》,通过她的讲解和角色扮演,音乐和声音效果的配合,将故事中的声音环境和人物形象展示得栩栩如生。这样的课堂读书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主动阅读的欲望。

其次,课堂读书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读书中,教师常常会通过讲解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词、隐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促使他们深入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观点和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分析和思辨的能力。比如,在读《朝花夕拾》时,老师引导我们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变化,并就其背后的社会背景进行探究。这样的思维训练使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提高了我在理解和分析文本时的能力。

此外,课堂读书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课堂读书不仅仅是有关课本的内容,也包括了一定数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偏好。通过课堂读书,学生们能够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培养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在一次非洲文学的阅读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非洲作家的生活和他的文学作品。通过这次阅读,我不仅接触到了不同文化的作品,还对非洲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对于世界的了解更加全面。

最后,课堂读书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课堂读书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等。通过这些写作实践,学生能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情感和思考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写读后感书就像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怎样通过文字将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变成生动的语言,并进一步培养了我写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读书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强化社会联系和提高写作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堂读书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在知识上受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情感和人格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充分利用课堂读书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八

课堂读书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在课堂读书中,同学们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知识的启迪和心灵的滋养。同时,课堂读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我参与课堂读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深深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第二段:教师在课堂读书中的引导和激励。

在课堂读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教师会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解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教师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收获。

第三段: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阅读效果的提升。

在课堂读书中,我还体会到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对阅读效果的重要影响。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互相启发,增加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中,同学们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模仿作品中的人物,体验作品的生动性。这样的合作与交流不仅提高了阅读的效果,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第四段:通过课堂读书提高学习成绩和培养综合素质。

课堂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它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知识,提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阅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在表达和思维方面有所提高。此外,阅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修养,使我们成为拥有高情商和高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第五段:总结读书的重要性和个人收获。

通过参与课堂读书,我深深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个人的收获。阅读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也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人生阅历。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每一次阅读都是心灵的碰撞。在实践中,我发现阅读能够提高我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且对我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会继续坚持课堂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结:通过课堂读书,我们可以获得知识的启迪和心灵的滋养。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都对阅读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堂读书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并在读书中不断寻找乐趣和收获。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九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心愿和希望,我们和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材。我女儿今年马上升六年级了,在与女儿共同生活的岁月里我是累并快乐着。女儿的成长和进步得益与老师的辛勤培养,孩子的性格是千差万别的,在此将我们的一点点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当孩子在与父母分享生活的点滴时,父母此时的任务是放下手中的琐事,专心倾听孩子的点滴,理解孩子的感受,用适当的语言给孩子以感情上的回应。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性格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做孩子的朋友孩子才能向你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不要过分注重孩子取得的分数,过分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要知道每个孩子的身上都会有一个闪光点,你要懂得发现,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这样,孩子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内心充满美好愉悦的感觉,逐渐增强自信心。做父母的要因材施教,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成绩稍有下降就训斥一番,我们觉着对孩子还以鼓励为主,作为过来人我们也知道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其它爱好的培养,其过程往往都是艰苦枯燥的,这就需要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适当地给孩子减轻压力,培养孩子的自信才是最重要的。

要知道先学做人,后成才的道理。只有一个品行优良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尊敬。只有品行优良的人才不会走太多的错路。要把理想、信念和爱心做为主要教育目标,由始至终贯穿在孩子的教育中。

平时我们也经常鼓励孩子之间的交往,鼓励孩子及小伙伴们多参加学校以及单位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希望能够在集体活动中提高和同学们的交往能力以及适当的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孩子在小家庭中往往是被呵护的对象,只有多和小伙伴们交流才能够锻炼自己平等待人的能力。

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与进步是快乐的,但同时也感觉到自己教育方法单一和不足,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作为家长也要积极努力提高自身的涵养,为孩子作出表率,为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课堂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变革。在我一年级的学习生活中,我深切感受到叩问课堂的重要性。叩问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叩问课堂的心得体会。

首先,叩问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的课堂中,老师往往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只需要机械地记住和背诵。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与此不同,叩问课堂以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为中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

其次,叩问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中,老师通常会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只需被动接受,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叩问课堂中,老师会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培养思考和推理的能力。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叩问课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叩问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这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了学习内容,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另外,学生通过不断的提问和回答,在互动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叩问课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课堂中,老师和同学们通过互动提问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同时也倾听他人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培养了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团队精神。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也对他们今后的社交和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叩问课堂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与感悟。通过参与叩问课堂,我发现学习可以是有趣的、积极的和愉快的。叩问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我期待着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继续叩问课堂的学习模式,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十一

儿子拿回来的《父母课堂》我坚持每期都看。从刚开始的兴趣逐渐变成了依赖。因为在那里面我总能找到教育儿子的方法,还有许多能让我和儿子共同讨论的话题。

在今年第三期中有一篇文章让我反思了许久,题目叫做《让孩子知道钱的意义》。文章中讲了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重要性,教我们要告诉孩子钱是怎么来的,要向孩子传达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让孩子知道乱花钱的可怕后果。并用名人当范例,形象描绘了花钱应像炒菜放盐一样恰到好处:盐少了,菜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

看完文章我深思了许久,对照文章我跟儿子探讨分析了他的现状,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儿子的“财商”并不是很高,优点跟缺点并存。

不乱花钱、懂得存钱是儿子的优点。但是不知道节约,不会花钱就是他欠缺的。找到了缺点,我跟儿子开始了要做“理财小高手”的历程。虽然不是件简单的是,但我们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从文章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购物要求,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育受影响。而若家长不肯消费,孩子就会出现叛逆情绪。因此,面对一群没有正确消费观,心智也未完全成熟的“小皇帝”,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与他们斗智斗勇。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懂得节俭是美德。必须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对于每一分钱都不能任意挥霍。引导孩子们与家长换位思考,体会家长的艰辛。哪怕只是很少的几元甚至几分钱,也要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开卷有益,打开《父母课堂》你会发现它会让我们许多迷茫的父母找到了方向,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十二

读完《走向高效课堂》一书,对于“有效课堂教学”中“有效”一词,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悄然变化。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所有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些探索:

教师要让学生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是实施预习的主人。平时,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可以让我们提前学到更多的知识,为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提供更丰富的资源;通过预习,可以提高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还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做到少而精,要有所侧重。低年级的预习应以生字为主,课文为辅。预习包括:读、标、查三项。

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而对于低年级的小孩子来说,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更短了。这也就意味着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更要突出重点,而且要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他在有效的时间里发挥他的潜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一定要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1、根据教学内容营造气氛:

教学内容是创造课堂艺术氛围的凭借和依据,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气氛与教学内容的情调一致。教学内容对教学氛围的营造,起着定向的作用,因而教学气氛应当因文而异。既将课文的主旨无声的渗透,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课堂气氛。

2、让音乐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方法很多,我们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从玩入手、从奇入手、从趣入手、从疑入手等等。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耐人寻味的故事,精彩有趣的游戏,幽默风趣的语言,紧张刺激的竞赛,形象具体的操作,饱满真挚的情感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调动和激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系列情境,如“生活情境”、“图画情境”、“实物情境”、“活动情境”、“挑战情境”、“问题情境”、“体态情境”等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变得喜学、乐学。一般说来,低年级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入新课。

2、创设情境,简简单单悟课文。

世界是形象的,但描述这个世界的课文却是抽象的文字符号。比如一年级上册《影子》这课,孩子们由于年龄小,对“影子”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还不清楚,对“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像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这些内容还不太理解。如果只是进行口头讲解,学生太小,难以接受。课堂上,我发现外面太阳很大,灵机一动:何不直接到太阳下,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一下影子呢?于是,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纷纷质疑:影子为什么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影子为什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为什么说影子像一条小黑狗,常常跟着我?为什么说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为了解决以上疑问,我把孩子们带到了操场上,让他们在太阳底下排好队,指挥他们分别面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让孩子们找找自己的影子各在自己的什么方向。孩子们马上就惊奇的发现,自己的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我又让孩子们在操场上随意跑,把自己的影子甩掉。孩子们愉快的跑着,不断地有孩子向我报告:“老师,我的影子甩不掉,它像小黑狗一样跟着我。”“老师,我走到哪儿,影子就走到哪儿,我们俩像朋友。”……学生简简单单地理解了课文。

3、创设情境,快快乐乐说和写。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堂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实物、图片、音乐、表演、语言描绘等,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孩子们置身其中,较好地展示自己。

4、创设情境,深入浅出拓思维。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有意识地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如识字教学时“街上、车厢里、超市内、商店广告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课程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教学走进了生活。

“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在课堂中,我一直在努力地优化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尝试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和谐地位,追求“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这是我努力的方向,我想,当我们愉悦地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当我们能非常热情地去从事某件事情的时候,那必将会达到我们的目标。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十三

常言道:关心则乱。的确如此,每天的紧张情绪使我这个在小学工作了十几年的"老"教师,一时间竟将所有的教育理论,教育策略抛之脑后。记得那是孩子刚开始学拼音时,声母、韵母合拼不起来经常发生,比如"b-a"拼出"bo"的音,"p-a"拼成"ba"。数学学习也是这样,初学数字"2、3、4、5、6、9"的朝向问题,我认为非常容易的事在孩子那里屡屡犯错误。于是,一向认为脾气良好的自己在不经意间竟也学会了"河东狮吼"的武艺。

一天,孩子拿回了《父母课堂》,其中一篇文章是对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的专访,她明确的指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由父母决定的。父母对学习中诸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决定着孩子的成功与否。尹老师说,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让孩子爱上学习,首先要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当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的时候,他便会投入精力,学习就会变得有趣、轻松,没有那么沉重了。家长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的兴趣,即所谓的"寓教于乐"。

一语点醒梦中人,尹老师的话引起了我对孩子教育的深深思索:我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节奏?我犯了严重的拔苗助长的错误。

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尝试着慢下来,对孩子的要求相对降低。跟随孩子的认知节奏,学习节奏,用一些更感性的方法帮孩子突破学习的难点,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比如:孩子"b""p""d""q"识记发生困难时,我采取做半圆加小棍抽拉的方式加强记忆;当拼读发生困难时,我将声母韵母一一做成卡片,让它们找朋友。这些做法既增强孩子的记忆,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这样一个阶段下来,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想来,真的要感谢《父母课堂》,是它使我由偏激回归了理性,重新认识到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应该侧重于充当指挥者,更重要的应该是陪伴者,建议者和帮助者。家长只是陪伴孩子在人生的路上成长,至于孩子有多大的舞台,取决于家长给孩子自主能动的空间有多大。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十四

第一段:介绍课堂中的叩问现象(200字)。

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老师提问学生的场景。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老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而在我们参与这个过程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叩问课堂的意义所在。

第二段:叩问促进了思维的发展(200字)。

提问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叩问中,我们不仅仅被问到了问题,更是被激发了思考的激情。老师的提问让我们有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能够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打下基础。

第三段:叩问培养了积极参与的态度(200字)。

叩问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态度。在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知识,更是为了鼓励学生争取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我们回答问题时,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位置,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并支持自己的论据。这样的参与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自信心。通过积极参与,我们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第四段:叩问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200字)。

在课堂中,老师的提问不仅仅是对学生提问,也是一种与学生互动的方式。通过提问,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进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来与老师建立联系,与老师进行深入交流。这样的互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还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使学习氛围更加融洽。

参与叩问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了许多。首先,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交流中的重要性。其次,我们明白了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的重要性,只有主动参与,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进步。最后,我们也体会到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叩问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

总结: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我们经历了许多叩问课堂。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深刻意识到了叩问课堂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培养我们的积极参与态度和与老师互动的能力。通过参与叩问课堂,我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启示和收获。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一直保持这种积极的参与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叩问课堂读书心得篇十五

《家长课堂》是我在孩子上小学期间,学校推荐订阅的一本家庭教育杂志。我一直对订阅杂志不是太热衷,认为那上面的内容大多是冠以教育之名,行灌输之实。但鉴于这本杂志是学校推荐,且上面登载的主要是同龄人的故事,便订阅了。

打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了。那个叫周宏鹰的小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这一切得益于他的父亲周宏,周宏开创的“赏识教育法”轰动全国。

周宏把上小学的儿子带回家,没有问学习情况,而是问老师都喜欢什么样的孩子,儿子说,老师喜欢聪明、学习好的孩子。周宏告诉儿子,一个班级,50名学生,你如果要按照老师的标准,几乎找不到一个不被喜欢的聪明孩子。老师之所以喜欢,无非是因为他们学习认真、守纪律。儿子问怎样做才能学习好,周宏告诉儿子,学习成绩好只是孩子能不能得到别人喜欢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唯一。他让孩子明白:要使自己受到老师的喜欢,使自己成为优秀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好好学习,遵守纪律。周宏还告诉儿子,如果有一天你成为了全班、全校最优秀的学生,那么你很可能成为老师的孩子。但周宏同时让孩子知道,成为老师的孩子意义并不大。

周宏鹰记住了父亲的话,从此他不仅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为上也不敢有丝毫马虎。周宏鹰按照父亲的话,在入学不久就向老师要了班级的座位表,开始给父亲写信,告诉父亲自己在学习上的进展情况,当父亲出差回来,他还会把给父亲写的信给父亲看。周宏鹰按照父亲的话做,很快成为学习成绩优秀、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也成为家长、老师喜欢的孩子。

读周宏鹰的故事,我感触很深。赏识孩子,对孩子寄予期望,让孩子选择自己的发展之路,允许孩子失败,接纳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成长,是周宏教育思想的核心。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失败的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失败。

在现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如果还采取以前的老办法:埋怨、指责、逼迫,当然不会让孩子满意,结果会怎样,大家都清楚。因此,更新家庭教育理念,解放孩子,让孩子快乐成长是必然选择。赏识教育走进了《家长课堂》,它必将对家庭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1227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