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专业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5:40:13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专业15篇)
时间:2023-11-29 15:40:13     小编:文锋

教案的编写过程不仅是一种思考和规划,更是对教学理念和教育观念的表达和体现。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是教师备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教案的设计要注重教学过程的省时和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果。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关键语句体会爷爷芦笛的神奇及给强强带来的快乐和勇敢。

2、感受爷爷坚强的生命形象。明白“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含义。

3、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环境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

1、“爷爷,爷爷,我们去做芦笛去!”

2、强强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3、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4、“爷爷,爷爷!”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三)、第一句:心情,迫不及待,高兴——为什么?在强强的心里,爷爷的芦笛是一支什么样的芦笛呢?——(出示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体会芦笛的神奇,有趣和美妙,是那么令人向往。重点理解“三折两卷、更有趣的是,浓浓的海水味。”有感情朗读。——读好这句话。

好好再读这两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爷爷的能干,热爱海边的生活等等。)。

(四)、第二句: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联系想像中的小闸屋,五月的大海,(大海平静图)芦笛声音的美妙——想像强强说话的动作——读好这句话。改成反问句说说看,加上简单的理由说说看。

(五)、第三句:这句话呢?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强强的害怕的?划出表现强强心理的句子和描写环境的句子,分组朗读,(看图想像)——读好这句话。

(七)、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其用“啊,爷爷的芦笛……”开头写一段话。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二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翱翔婉转蒙胧温润温馨驱赶。

3、想想上述两个问题。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温润:温暖湿润。驱赶:赶走。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主要讲强强到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在狂风巨浪之夜,独自一人经历恐惧,最后在爷爷的芦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事,让我们体会到“不经风雨怎能成长的”道理。

在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之后。我直接进入进入课文重点部分7——13自然段。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强强在这个夜晚心理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我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拨。如。学生找到第九自然段时,能抓住“裹紧、蜷缩、钻进被窝、连大气都不敢出”体会强强当时特别害怕。我接着问:他为什么害怕?学生自然找到第八自然段,通过两个句子体会到当时海面的风狂浪高的情景,当学生说出来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进入到了情境之中,读得很有感情。

但在后面的'教学中,还是有学生对“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是长不结实”,理解不到位。有的学生只能说表面上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课后思考,还是我自己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直接吧把这个句子让学生读,他们不容易理解。应该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沾海水、结实”在课文中的含义,此时,让学生交流、讨论,效果会更好,相信这样,理解这句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了。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七至十三自段。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至第十三自然段。

2、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板书设计:

25。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四

教材理解:

这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5课,作者杨淼,体裁是短篇小说。

作者以爷爷的芦笛为线索,讴歌了“爷爷”不畏艰险,忠于职守的品质,同时,教育“强强”(青少年)要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得到成长。

一、文章以芦笛为线索,所以必须注意三次芦笛声的出现:第一次是强强想象爷爷所在的海边的“好玩”,想象爷爷吹芦笛的“有趣”。第二次是强强五月实地到海边,来到小闸屋看到海,看到爷爷吹芦笛时的高兴心情。第三次是在风浪之中、恐惧之时仿佛听到爷爷的芦笛声,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这三次芦笛声的出现,第一次是想象——这想象是美好的,有趣的,和后面的艰险形成了反差——事实并非是想象中的美好。最后一次是笛声也不是实实在在的,它是爷爷精神的象征,而正是这象征性的事物意味着爷爷的精神在对强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抓好了三次芦笛声的出现,方能达到“品味芦笛内涵,感悟人生真谛”的目的。

二、关于强强在潮汛中的表现,我们不能只是眼睛盯在强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活动上,实际上这一部分是对爷爷侧面描绘。爷爷——“今晚有潮汛,我得去查看查看。”——在这漫漫长夜中,在这海潮肆虐之中,爷爷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对强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和鼓舞力量,同时使他真正体会到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义,强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实践的锻炼与爷爷的神传言教的过程中形成。

三、课文后的练习,要求将自己喜欢的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

其目的是认识与了解自然环境、和心理活动。但是,任何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都不是为描写而描写的,所以必须联系文章的旨意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意义,这样才能变盲目喜欢为理解后的真正喜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股浓浓的海水味”;“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3、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才能更加坚强、勇敢。

4、认识和理解课文中第8——13段中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以课题为契机,整体阅读、感悟、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一)由课题引起的讨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爷爷的芦笛》。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读了这篇文章,对爷爷的芦笛有什么了解。请自己大家迅速浏览课文,做一点圈划,进行交流。

(1)说:爷爷的芦笛是什么——“海边——就成了一支芦笛。”

(2)说:爷爷的芦笛声是怎样的——婉转悠扬的清脆的奇特的。

(3)爷爷的芦笛声里带着一股股浓浓的海水味。

(4)说:爷的芦笛声的作用——招引来好些海鸟。

(5)爷爷的芦笛声驱赶了强强心中的恐惧。

把它们归类说。(1)(2)(3)(4)(5)还可以怎么分?

(要电教手段帮助,变成提纲)。

(二)由段落、读书引起的讨论。

很好!老师还要告诉大家,这课的课题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但是它不像《埃及的金字塔》那课直接告诉你它是怎样的,而是通过主人公强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表现的,和强强有极紧密的联系。它们是怎样联系的呢?我们一部分一部分的读,仔细地去想,你会有较深刻的认识。

读第一部分:

说:这是强强想象中的爷爷的芦笛声。(读的真仔细!)。

说:他想象爷爷的芦笛声一定是非常有趣。(读出这部分)。

说:他的趣不仅仅是芦笛声,还有对大海有趣。(两种趣,非常好!)。

说:这两种趣,重点在“更有趣的是”爷爷的芦笛声上。(会读书!)。

现在大家和强强一样去想象大海的趣,爷爷的芦笛的趣,读一读。

读第二部分:

说:这是强强亲自看到、听到爷爷吹芦笛。(会概括!)。

说:他亲自看到、听到爷爷吹芦笛心里感到特别的高兴。(换了一种说法!)。

说:他的高兴,在于:终于看到、听到了爷爷吹芦笛了,大海真温柔,笛声真好听,真有趣!(可能几次完成)。

你高兴吗?读出来给大家听听。

读第三部分:

说:这里说在大海的狂风巨浪中,强强特别恐惧,他想到了爷爷,仿佛到爷爷的芦笛声,是爷爷的芦笛声赶走了他的恐惧,使他变得勇敢起来。(在恐惧中想到爷爷,希望爷爷陪他。)。

说:这里有个“焦急”,说明强强想起爷爷,很想知道爷爷在什么地方。(这是爷爷在什么地方呢?你知道吗?)。

说:他仿佛听到芦笛声,想起了爷爷说的话,懂得了道理。为了加强理解,我们再来细细地读书,体会体会。注意一层一层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我们必须读好语调变化。(自读、个别读)。

(三)由问题引起的讨论。

读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想问问老师?提你最想问的,最重要的。

——爷爷的芦笛声为什么能把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

是呀,爷爷的芦笛声这么神奇吗?大家想一想,互相讨论讨论,交流一下。

说:听到爷爷的芦笛声,会感到爷爷就在我的身边。(好!生活体验。)。

说:爷爷的教导——“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说说意思。(注意“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联系想)(由芦笛想到爷爷的教育,好!)。

说:爷爷的身教教育了他——在风暴中,爷爷海在海边巡视。(好!身教重于言教!)。

说:爷爷的为人教育了他——用课文中的句子举例说。(放第一部分电教,

抓“芦笛声里海带着一股股海水味”,“招引来好些海鸟”、“今晚我得去查看查看”的理解。)。

所以说,爷爷的芦笛既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又体现了人物精神的内涵,强强就是在爷爷言教身传中懂得了成长的道理,也在实际的锻炼中成长起来。

(四)生活迁移的讨论。

现在我们再回到课题上来。上面老师说“爷爷的芦笛既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又是人物的精神内涵,他对人起着教育作用,”人们就在它的教育下成长起来。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的油布伞》说的是我的油布伞,但是他又表现母亲的善良和对我的关怀和希望,这些给了“我”力量。

你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举例来说吗?

评: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教案,全部过程教师的语言很少,学生的语言很多,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但是,我们又可以看到教师在学生感悟基础上的点拨,他似乎在赞赏学生的发言,然而在赞赏的同时一次一次地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点出来,给学生以清醒的认识,使学生明白语言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体会语言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13自然段。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2、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至于这寂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翱翔婉转蒙胧温润温馨驱赶。

3、想想上述两个问题。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

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

温润:温暖湿润。

驱赶:赶走。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第一、二段。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不懂的句子。通过朗读,相互启发解决疑难。

4、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价。

(3)听录音轻声跟读。

三、精读第三、四段。

2、指名说。

3、默读这两段,用“~~~~”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4、指名读有关句子。

5、出示:

___________的环境。

(1)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

(2)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3)“哗――哗――”海水一浪接一浪,永不疲倦。

(4)刚要开门,“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_________的心理。

(1)强强裹紧被子,缩成一团。

(2)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3)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把爷爷找回来。

(4)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被窝。

自由读,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用关联词语填空:

______环境太凶险了,________强强感到害怕、紧张。

______环境凶险,________强强最终能战胜了自我,变得勇敢起来。

讨论:强强为什么最终能战胜自我,变得勇敢起来?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5。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一读你所喜欢的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二、继续精读第三、四段。

1、默读课文,画出你仍然不懂的语句。

2、指名说。

3、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听录音,轻声跟读。

4、指导背诵。

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背诵第7~~13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说说各部分写了什么?(指名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三、四部分。

二、自学探究。

1、(小黑板)出示自学要求:

(1)爷爷让强强一个人留在屋子里,强强是如何回答的?

(2)用“。

”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多读两遍。

2、学生自读7~10自然段。

三、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一)学习第三部分(7~10节)。

1、强强是如何回答爷爷的话的?(指名说)。

2、强强认为自己不会害怕,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自信的)。

3、指名再读。

4、你找到了哪些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指名生回答,师出示投影片)。

5、这些句子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我们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吗?(恶劣或凶险)(指名回答)。

谁来读这几句话?(指名读)(分组读)。

6、大家再读第7~13节,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生自读画句子。(指名回答)。

师出示投影。

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强强此时是什么样的'心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反映强强此时的心情。(紧张或害怕)。

7、学生再读,体会紧张、焦急、害怕的心情。(指名读)。

8、刚开始,强强却说——引读“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这两种心情是不是矛盾呢?

9、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之前强强为何不怕,之后为何害怕?

引导懂得刚开始,强强还没尝过海风海浪的厉害,所以对爷爷说不怕,后来,夜里突然刮起风时,强强紧张了,害怕了。

(二)学习第四部分。

1、过渡:强强最终战胜害怕心理了吗?

请大家读11~13自然段,思考是什么使强强最终战胜自我,变得勇敢起来的?(出示小黑板)。

2、生自读课文思考。

3、回答(指名说)引导得出强强勇敢的原因。(1、经受了锻炼;2、爷爷的笛声给了他力量)。

4、此时,强强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

板书: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指名读,齐读。

生自读,感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5、说明类似道理的句子还有很多,教师也送几句给大家。

出示小黑板: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是一番寒砌骨,怎得梅花年鼻香。

3、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

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大。

6、你有没有像这样的话送给大家。

生说。

(三)指导背诵。

课文7~13自然段不仅有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还细腻地写出了强强的心理,结尾更有让人回味的哲理性话语,让我们把它们背出来好吗?(时间关系,可让学生自选认为感受深的一段背下来。)。

学生试背。(机动)检查背诵情况。

四、课堂小结:

正如课文告诉我们的,我们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坚强地冲过去,你就真正的长大了。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七

《爷爷的芦笛》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独自一人非常恐惧,但在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起来的事。告诉我们人只有从小经受磨炼才能变得坚强。

全文共有13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1自然段:写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

第2—6自然段:写在苇叶葱茏的五月,爷爷和强强去芦苇丛生的地方做芦笛。

第7-10自然段:写夜晚强强躺在床上,外面狂风大作,小屋似乎在颠簸,他有些害怕。

第11—13自然段:写不知过了多久,强强从蒙昽中醒来,听到了爷爷的芦笛声,想起了爷爷的话。

这篇课文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说明道理,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将事例描写得具体、生动、真实感人,同时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出人物勇敢、坚强的形象。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芦笛、大海、海边的生活很陌生,生活经验较少,对课文的中心句理解起来困难,需要教师始终联系生活,换位思考来突破难点,同时多准备些芦笛、大海方面的素材,给学生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6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感受强强从恐惧到勇敢的经历,进而教育生—要健康成长,就得让自己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说出几种乐器吗?学生:钢琴、小提琴、竖琴、笛子…。

过渡:这都是我们在音乐会上经常见到的乐器。在生活中我们还能用一些枝条啦、树叶啦、石块啦制作一些很简易的乐器,比如:柳笛、叶笛,还有用芦苇做的芦笛。

板书:《爷爷的芦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说出来的想法会五花八门,但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保护孩子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不同的见解,且不可以因为说的没有道理而打击他们。)过渡:说得很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谈。我想,我们学了课文以后,很多问题你就会明白了。同学们带着疑问来学习,一定能学得很认真。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完成投影片的题目。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zhohandianboduosuo闸撼颠簸、哆嗦。“撼、颠、簸”3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想办法记忆。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弄懂文中新词的意思。

蒙胧: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对于“蜷缩、哆嗦、蒙昽”等词,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加强理解。

3.思考。

(1)强强在爷爷小闸屋里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2)这次经历给强强带来了什么收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正句2.指名说说自已对新词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3说说读过课文后有什么初步印象。

学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强强喜欢大海,喜欢爷爷的芦笛。他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独自一人非常恐惧,但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他不害怕了。

(学生谈的时候,语言会不够流畅,句子会很啰嗦,不够简练,但只要能抓住主要意思就可以,教师要视情况给予表扬。)。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模仿录音读课文。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分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

4.指名说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学生会有不同的分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千万不要阻碍学生思维,把学生定格到一个点上去了。)。

5.学生比较、辫论得出合理答案。

全文共13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爷爷的小闸屋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第二段(2~6自然段):写爷爷和强强去芦苇丛生的地方做芦笛。

第三段(7~10自然段):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小闸屋,强强很害怕。

第四段(11~13自然段):写强强听到了爷爷的笛声后,变得勇敢起来。

6.分段朗读课文。

7.理解感悟1~6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到:。

(1)爷爷是个慈祥、能干的人。

(2)爷爷芦笛声的婉转悠扬、美妙动听、清脆;。

(3)海边景色的美丽,海边生活的好玩、有趣;。

(4)知道是什么把强强吸引到海边的?

五、学习第7自然段。

3.可我们的小男子汉强强面对爷爷的担心表现得如何?他是怎么说的?(多媒体出示强强的话)(板书:不怕)想象一下当时强强的动作,边演边说。(拍着胸脯自信地)事实上,夜晚潮汛来临时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用直线画出)这时候强强的表现又如何呢?(用波浪线画出)下面请同学们重点学习8~10自然段,解决这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及自学方法)。

六、学习重点段8~10自然段。

1.学生自学,圈画,写批注。

2.大海发起狂来,可真是令人胆战心惊,让我们一起看几张照片,(多媒体播放海浪图片,可插入音乐海浪声)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狂风怒吼惊涛骇浪狂风巨浪……)。

3.(多媒体出示8-10自然段)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用线划出相关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学生交流。(随机点击,红色字体显示)。

他重点指导朗读:a.想象巨浪拍打在窗玻璃上的'声响;b哗——哗——的读法。c呼的一声读法。

4.过渡语:在这让人胆战心惊的夜晚,听着这让人惊恐万分的风声,涛声,强强的表现如何呢?体会强强当时的心情。学生交流(体会强强当时的紧张、害怕、惊恐、担心)5.指导朗读:“爷爷!爷爷!”(在惊恐万状之中,强强呼喊“爷爷”;在极度焦虑中,强强呼喊“爷爷”。)6.夜黑风高,波浪滔天,强强在恐惧中煎熬着,他多么无助啊!让我们再次去感受那令人害怕的夜晚,齐读8~10自然段把强强那复杂的心情读出来。7.现在我们用一个字概括此时强强的心情,那就是什么?(怕)。

8.此时强强最需要什么?学生:需要爷爷保护他。

七、学习11~13自然段。

1.爷爷并没有出现,出现的是笛声,这笛声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富有力量,悠扬的芦笛声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

一个巨浪冲击在海堤上,只见爷爷——,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只见爷爷————。

3.现在,你觉得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多么勇敢的爷爷啊,多么伟大的爷爷啊!)。

4.他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强强有这样的爷爷一定感到无比骄傲,他也一定会以爷爷为榜样。

所以他会变得————————————。

5.想象说话:风中传来悠悠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什么?(学生的回答中一定会包括: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6.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想到爷爷的勇敢与伟大,他一定不再害怕。

7.此时“爷爷”该怎么喊?你为什么这么读?

8.此刻,海水依然一浪接着一浪,但强强不再蜷缩着躲在被窝里,他勇敢地站在海浪的面前,向大海大声喊道———(音乐起)。

9.“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中,“海水”“结实”分别包含着怎样的意思?到前面来写吧。

(海水:困难、挫折、磨练、恐惧……;结实:勇敢、成长为男子汉、坚强、健康成长、独立……)。

小结:爷爷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只有从小经受磨练,才能变得坚强。强强听到爷爷的笛声,想起了爷爷说的这句话,可见爷爷的笛声多么的神奇啊,爷爷的笛声里包含的意思是多么丰富啊。

八、课外延伸。

过渡语:朴朴实实一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强强今天才算明白了爷爷这句话的意思。(多媒体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3.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大。

有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有一首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送同学们一些哲理名言,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不断思考,不断磨练自己,从一只只稚嫩的雏鹰成长为展翅翱翔于蓝天的矫健的雄鹰!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笑对挫折,笑对人生,经风雨,见世面,迎着风雨健康成长!(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九、总结。

爷爷的芦笛真是一只神奇的芦笛,一只奇特的芦笛,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他给我们带来欢乐与享受;在暴风巨浪的日子里,它给人带来勇气与鼓励。

板书设计。

爷爷的芦笛婉转清脆奇特(不沾点儿海水,长不结实)强强大胆勇敢聪明伶俐。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八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教师在细化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细读文本,确定具体学习内容。

《桂林山水》排比句“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通过先赞赏后描述的写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学生感悟积累、练习表达的佳句。

1、通过品读,引导学生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2、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讲解法、练习法。

欣赏导入。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请你默读想象,想一想:这句话写了什么?出示:静、清、绿再听老师读一遍,想想这句话写得美吗?美在哪里?你想学会这种写法吗?明确学习主题: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品读感悟1、句式对比,感悟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2、感悟排比句式朗读起来整齐美,节奏美。

3、感悟从多角度来写景:感觉、视觉、想象后的比喻句。

1、回顾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写排比句的方法,多角度写出具体形象写出景物的特点。

2、提供图片,景物特点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总结1、让学生通过想象读、听范读、对比读,思考读等方法,便于感悟积累。

2、选取的内容来源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优美的图片,多彩的语言,便于调动兴趣、指导和实践。

3、随文练笔选取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美景,更有效果。前有铺垫后有实践,水到渠成。读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九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师生”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前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对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另一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师生”间感情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语文的各项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与老师交流感情,使师生间情意进一步加深。

教学策略:

课余时间多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从而增进师生情感,利于课中的学习,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恍 畔 杖 描

光 伴 仗 瞄

板书设计:

师恩 难忘 (刘绍棠)

编故事 行礼

让我入迷 感念

让我开了窍 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十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的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非常恐惧,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的事。

【设计理念】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的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非常恐惧,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的事。

【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

2.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强强的爷爷平时爱说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课文朗读音带。

【教学时间】。

一至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或图片展示大海波浪滔天的情景。说说你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分段轮读,检查读通课文的情况。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

1.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

四、细读课文,体会大海的特点和强强心情的变化。

1.用横线划出描写海浪、海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大海的特点。

2.读读描写强强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强强心情的变化。

3.讨论: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为什么变得勇敢起来?

五、指导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相似的经历来理解。

2.说说读了课文后自己受到的启发。

六、感情朗读,积累词句。

1.在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并抄在“采集本”上。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十一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通过风雨夜爷爷让强强一个人在小闸屋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动人故事,告诉我们“经风雨才能成长”的道理,全文以笛声为线索,将环境的变化与强强心理的变化结合起来,读来意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有关句子。

3、学习运用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不结实”的含义。

4、了解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品读描写强强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感受强强的心理变化,进而理解爷爷的做法。

设计理念:

1、从课题入手,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几次写到爷爷的芦笛”来理清思路,以“爷爷的芦笛给强强带来什么”展开教学,感受爷爷的那份爱。

2、语文阅读教学依托语言文字,将文字描绘的情景还原成一幅幅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抓关键词语,将文字蕴含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这样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以读为主,品味重点词句,感悟课文的内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句子,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准备:

课件一、有关风雨的图片资料。

课件二、文中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1、大家见过芦笛吗?出示图片,就是这样一片普普通通的苇叶卷成,放在嘴里却能吹出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课件出示芦笛声)。

2、你觉得这笛声怎么样?

生自由谈感受。

3、让我们闭上眼睛,美美地感受这天籁之音吧!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生交流讨论。

三、学习芦笛第一次出现。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一小闸屋给强强带来了快乐?

2、海边的风光是那样迷人,笛声是那样美妙,让人不由自主陶醉其中,让我们读出这如诗如画的美!

3、在强强的想象中,小闸屋的一切是令人向往的,强强多么盼望再回到这里啊!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文。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感受美。

2、从他朗读中,你能感受到五月的海边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呢?

3、每个人都能读出大海的美,请大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4、评评看,读得怎么样?会评价就是会读书!

感受害怕。

2、讨论: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夜晚。

3、大海变得狂怒起来,风是怎样狂?大海是怎样发怒?

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看看波涛汹涌澎湃汹涌的大海。

(1)大海变得怎样?发出怎样的声音?

(2)大海真的是发怒了,谁能来表演读一下。

看得出你朗读时脸上的表情很激动,很紧张,读书就应该这样,把情感写在脸上,我们也这样试着读一读。

4、假如把你一个人留在这样一个小屋子里,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几句话。

(1)划出强强表现的句子。

(2)你认为强强会怎样大声呼喊?你来喊喊?

你为什么这样喊?

(3)在爷爷查看潮汛前强强是怎样表现的呢?你认为这时候强强该怎样对爷爷说?

6、可强强毕竟是个孩子,而且孤身一人,他能不害怕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强强的害怕。

过渡:

强强就这样蜷缩着身子,躲在被窝里,他觉得时间是那样的漫长,他盼着爷爷出现在自己面前,就这样,在焦急的等待中,他迷迷糊糊地睡着。

1、没过多久,强强在蒙中听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听到爷爷那熟悉的芦笛声,强强又是怎样呼唤的呢?

媒体出示:爷爷!爷爷!

3、在这漆黑的夜里听到这动听的笛声,你对爷爷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4、同学们,请你们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强强从爷爷悠扬的笛声中听出了什么?

5、生交流:

安慰关爱……。

7、生交流。

师引导:学到这,也让我想起一句动听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同学们,爷爷的芦笛给强强以快乐和力量,希望和启迪,也给我们了许多许多,我们明白了爷爷的“良苦用心”,让我们深情地呼唤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

点出“爷爷!爷爷”

板书设计:

勇气。

勇气。

笛声美风浪人。

快乐害怕。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大结实。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十二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岭侧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十)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

所见。

侧峰。

全面了解。

不识。

所感。

只缘。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学生自学体会了诗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体验,切身感受和再现到诗人写诗的情景,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

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我觉得在不看手表的情况下调控好时间的分配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在朗读古诗的环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由于经验不足,我有些乱了阵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教学方式还缺乏灵活性。如果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还不够到位,如联系《画杨桃》都是很好的实例,没有真正处理到位。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十三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背诵本诗。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十四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熔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如果说《大海睡了》是一幅故事化了的画面,那么《海上的风》则是一幅又一幅跳跃的画面;如果说《大海睡了》表现了大海静谧的细腻之美,那么《海上的风》则表现了大海壮阔、雄浑之美;如果说《大海睡了》突出展示了大海的静态美,那么《海上的风》则突出展示了大海的动态美。因此,朗读时要注意突出大海雄浑的气势。另外,还可以把两首诗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各自的特点。

学习这两两篇优美的诗歌,内容没有什么难度,然而要想领略诗歌表现的优美意境,感悟大海的美丽与神奇,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则需要学生自己细细品味。诗歌的优美意境有时是语言所不好表达的。因此,尽量避免拆开始的讲解,而是把大段时间交给学生用心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加品味的实践机会;通过对大海的更多了解,以丰富学生的形象积累,为想象和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所以,教学前,师生可以广泛地搜集表现大海美丽风景的图片或音像材料,为师生交流作好准备。

1、学会11个生字,会认“鼾、狮”两个字,会写“闹、浪、觉、潮、绽、渔、吼、掀、滔”。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3、注意积累好的语句。

通过读、诵、背展开想象,感受大海的动、静之美。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们看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们心中对大海的印象吗?

那些同学收集到了大海图片,展示给那些没有看见过海的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海的诗歌《大海的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

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

4、检查读文情况: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第一首诗歌:

1、读文感知:

1)思考: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

2)指导朗读:是啊,大海不闹也不笑了,因为它睡觉了,嘘,我们别吵醒它,该怎么读?

3)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启发:白天,风儿什么样的?

风儿吹在衣服上……这是风儿在和人们闹呢!

风儿吹到渔船上……这是风儿在和渔船闹呢!

白天,浪儿怎么样?

浪儿拍打沙滩,哗哗,这是浪儿在笑呢!

4)指导朗读:闹了一天,笑了一天的大海一定很累了,现在他睡着了,你忍心吵醒他吗?想想怎么读好他。

5)睡觉了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6)再读读,说说大海她像谁?为什么?

是啊,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多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你喜欢大海妈妈吗?带着你对她的喜爱,深情的读读这句。

7)大海怀抱着自己的儿女,此时此刻,他睡的香吗?从从哪里看出。同学们再读读这句。

2、指导背诵全文。

学习第二首:海上的风。

一、分层体验,突出朗读重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学间的优势,合作读课文。

2、海上的风是()、()、()、()。

它一来,

就()()()()。

3、每一小节中风都有所不同,那我们如何让听我们读书的人感受到不同呢?

比如风是花神,这一小节怎样读?

教师用缓慢、温柔的声音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学生可以听出老师朗读的有停顿、有重音、有表情,自然由老师温柔的声音,感受到花神的美,海风的柔。

自己选择其他的小节试着读一读。

4、你发现这首诗歌又怎样的特点?

每一小节的结构相同,运用了比喻。

末尾为什么用了一个省略号?

“你想象一下,海上的风还像什么?你能继续续编课文么?”如:“海上的风是梳子,他一来,就___;山上的风是___,他一来,就___”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雀”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可以读一读有关大海风光的优美诗文;教室可推荐教参书中的篇章。

2、让学生试着续写“大海的歌”

《给予是快乐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1、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大笑、微笑、笑眯眯等)。

2、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你什么时候会很快乐?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1。

1、谁给予了谁什么。

2、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自学指导2。

(1)保罗一共想错了几次,用三角符合标出第一次想错的段落;用叉号标出第二次想错的段落。

(2)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一次想错的段落,从哪里看出保罗想错了?他为什么会想错?(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

(3)自由地大声的读保罗第二次想错的段落,思考交流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从小男孩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纯洁无瑕、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品格)。

(4)想象他们三个人是如何度过这个夜晚的,这个夜晚他们为什么难忘?

四、自学检测。

1、保罗从小男孩的()中觉得小男孩也想(),没想到他竟然(),从中看出小男孩一心想着(),而不是()。

2、保罗面对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然发出了()的邀请,是因为()。

3、从小男孩的话里,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的心灵和()的性格。

4、保罗的眼睛湿润了,把小弟弟抱上车是因为()。

五、指导朗读。

1、读出第一部分中小男孩羡慕、惊讶地神情。

2、小男孩第二次的话应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六、小结过渡。

1、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结)。

2、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七、课堂训练。

填空题:

保罗因为()而感到难忘,小男孩因为()感到难忘,小男孩的弟弟因为()而感到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3、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四年级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篇十五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292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