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单是评判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但它能否真实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总结应该客观真实,尽量避免主观性因素的干扰。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一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比例尺的应用》。我的说课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
1、教学内容。
2、教材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尺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3、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出示了北京地铁的线路图,让求实际距离。教材中只呈现了列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解法。例3是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制定合适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由于这部分内容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所以教学时没有按照教材中的结构进行,而是做了适当调整。
4、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根据给定的比例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求实际距离的简单问题。
数学思考:根据比例尺的知识,在解决求实际距离的问题时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问题解决:结合具体情境,能按给定的比例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感受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体验。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比例尺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但由于隔的'时间较长,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这部分知识淡忘了,因此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对原有知识进行回顾梳理的基础上并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知识困难在于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1、复习准备。
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比例尺。并通过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唤醒学生的记忆,再通过问“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例尺?”让学生明白比例尺的应用价值,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联系生活学新知。
此环节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求图上距离,另一个是求实际距离的问题。
学具的准备:大小不同的纸张。
(2)求实际距离。
大屏幕出示:陡子峪到六道河镇的线路图。要求出此路段的实际距离,需要知道什么?然后依次出示图上距离和比例尺,然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师巡视让有不同做法的学生到黑板上展示。
3、达标测评。
主要有判断和课后的“做一做”
4、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收获和感想。然后教师总结,结束此课。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二
毛老师的这节《比和比例》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适当,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学生既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掌握了两个比组成比例的标准,又发展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总结能力,较好的总结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合理的选择了教学方法,整个过程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浅出,因势利导,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复习总结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运用愉快教学方法,以良好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活而不乱。
二、教学内容方面。
1.始终以复习课教学方法整理所学知识,让知识结构化。
在知识处理上比较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把握住了比、比值、比例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学习比的意义和熟练求出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一本质进行教学。在知识的复习检查这一环节中就强调了找比值相等的两个比,这就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抓住比和比值的特点,进行对比,比较。抓住了学生的弱项,有利的进行了教学。在钻研教材时,教师注意分析教材的来龙去脉和教材的内部结构,还注意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2.精心设计练习。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分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这组题起点低、题型简单,通过练习增强对比意义的深刻理解,为后面的练习打好基础。
第二层次是变式练习。基础知识特征没变,而练习形式多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第三层次是发展性练习。它具有启发作用,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发现规律。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三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课前准备了教学多媒体;采用了尝试教学法、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讲解思考题。
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布置作业。
虽然本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自身的语言没有激情因而课堂气氛还有点沉没,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努力。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四
我所讲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册数学第58、59页,这节课中,要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用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一课中,学生特别要掌握用方程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设未知数时单位名称的正确使用。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五
教材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景。
(二)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本着在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设计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在生活中存在这许许多多变化的量,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身高体重会变化,时间会变化,年龄会变化。但是有时候两个量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年龄的变化和汽车速度的变化。但也有这样的两个量,一个量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买同一件东西,买的数量增加,应付的总价也要增加。
问: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两个量呢?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也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发现内在的规律。
教学效果与反思:
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学习材料学生较感兴趣,能顺利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规律。我利用对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在学生回答完后评价:你真聪明,会发现生活中一些变化。这样一来,第二位学生就会继续往生活中学过的知识思考。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二次感知、体验正比例的活动:
(1)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引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材料如下: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四人小组讨论,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设计意图:
像这样同时出现正面与反面的例子,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正比例量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比较,与教材安排相比,比较的时间推后了。
教学效果与反思:
教学时,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课后反思,发现把比较的时间推后,学生理解较深刻,因为在前面探究正比例时,学生对正比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比较时学生心中也就有了一个标准,容易找出成正比例的一组量了。
在此基础上,引入正比例量的图像,如下: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并进一步思考:其中三张怎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
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状态?(比值不一定)。
设计意图:
引入图像进行比较,是为了让学生对正比例的特征有更形象地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更丰富的表象,达到数形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效果及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能顺利地进行分类,并思考成正比例的图像呈直线发展的内在原因是比值一定。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就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2)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在前面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从而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三)应用提高。
练习的设计力求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和发散性。如下:
1、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你怎么想的?
第一题是不成正比例的,第二题是成正比例的,这两题都以表格的形式出现,第三题是让学生继续在生活中寻找成正比例的量,在这一练习中正比例的量不止一组,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后反思发现,在学生发现成正比例后,可以引导学生概括。
(四)小结提升。
在小结提升阶段,我们要借助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整理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上完“正比例”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表达清楚,课后检测效果良好,反思我的教学,发现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先由教师引着说,再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说,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说,会说。教师也要善于通过倾听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指导。总之一句话,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六
小学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生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等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有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
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
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由学生打手势表示,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
3、变成练习。
请同学们课后讨论我们学过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分别是哪种比例的应用题。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七
“比例尺”是应用性很强的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让学生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而是更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等,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堂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地突破难点,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以下是我的一点浅薄想法。
一、合理地处理教材,使教材贴近生活,使数学服务于生活。本课以“脑筋急转弯”导入,缓解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为这节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教学中教师注重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反应,使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内容更丰富了。在教学刚开始,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纸上画出长9米,宽7米的教室地面来,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哪有那么大的纸啊?接着引导学生:可以用我们前几天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是什么知识呢?同学们异口同声道:“图形的放缩。”从而引出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三、本堂课注重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由于过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课前预设的内容过多,课堂上没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调控,急于求成,缺少鼓励性语言,学生缺乏充分的自信心,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八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成正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能力特点及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工巧匠有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的全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具体问题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的三维目标呢?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产要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采取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多个例证,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采取以上步骤的根据是学习比例的知识不能靠直观演示、操作,来获取知识,主要靠实际例子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样克服了比例意义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理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的教具是多媒体课件和展示台。
第一个环节是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以学生自产探索为主,合伯交流为辅,教师问题为桥的教学思路展开的,这个环节我分四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师生携手,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的学习,所以我请同学们观察刚才汽车路程和时间的统计表,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回答、以下的问题(用多媒全出示)。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3)还可以从表中发现哪些规律?
学交流后回答,师随着学生的回答作必要的板书。
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步骤、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九
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善于观察、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教学的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的难点;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适应新课程标准,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例。
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
3、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合作,共同获取知识。
在例2的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问题。小组中各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表达能力都有所不同,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大部分的学生在同伴面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听取同伴的意见。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从你帮我,我帮你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从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同伴身上闪光点的影响,从而会更加激励自己。有的学生也会在整个过程中找回属于他们的自信。最重要的是:
让他们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
1、从自学中体会到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2、从讨论中,体会到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
毕竟也只有13、14岁,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深深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1、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2、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是我这节课的任务。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的学生可能只能说一句,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不清楚,但他们的勇气就值得我去表扬,去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今天他可能只会说一句,明天就可能说两句,后天他就可能将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试图想实现的目标是:还给学生属于他们的课堂,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主的获取知识,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但,我的理论知识,教学检验都不够丰富,以上的教学设想仍显稚嫩,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地指导,谢谢!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十
《正比例函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十一章的内容。从比例中的两个量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得出两个量成正比例的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很容易接受正比例概念。再从正比例关系到正比例函数,从互相联系的两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有互相依从,互相制约的关系,初步引出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函数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体现了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体现了数学的建模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对于初次接触到函数的学生而言,理解函数的意义是个难点。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常见问题中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以后函数的定义有一定的了解。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目标:
1、理解正比例函数及正比例的意义;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识别正比例函数,根据已知条件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或比例系数。
3、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和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
判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正比例的关系。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对正比例的定义的掌握没有什么问题。对根据给出的实际问题,列代数式或是列方程都有一定的训练。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现实问题中是否存在变量,并能判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正比例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观察,多练习,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观察能发现正比例函数的特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了相互统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1:问题的引入。
通过“路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理解路程与时间的对应函数关系,为导出正比例函数做铺垫。
活动2:变量的学习。
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概括、归纳导入变量,常量函数的概念。
活动3:正比例行数概念的学习。
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概括、归纳出一类具有共性的函数关系式,导入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活动4:正比例函数关系特征的探究。
通过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得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活动5:小结与练习。
让学生讨论小结并允许答案不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对所学知识养成顾回顾思考的好习惯。同时,通过小结也强调了本节课的重点,巩固了学习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概念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正比例、正比例函数,再引入反比例函数和函数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使难点分散。
在处理教材方面,采取“建立数学模型——导入概念——巩固概念——小结、练习”这样秩序渐进的教学流程。
由于本节课内容概念性强,所以我采取通过学生熟悉的行程问题来导入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了学生的模拟和尝试,同时重视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示范,如在概念出示时必要的板书,对关键之处的启发、点拨和讲解,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十一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画一画(即认识正比例图像)》,这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期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中第三节的内容。
《画一画》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这两节内容以后安排的,学生已经结合大量的生活情境认识了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相互依赖的变量,而且体会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了正比例及其意义,能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是不是成正比例,感受了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比例,以及正比例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从而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用图的形式去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鼓励学生发现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图,进行一些估计,解决一些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正比例函数打下一定的基础。
对于这一内容的设计,我结合实际主要确定了三个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即:
1、在具体情景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确定了两个情感目标,即:
1、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中重难点目标是:
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两个重难点目标,我将采取直观教学的形式(既ppt课件演示)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题相结合,以此来分解难点,从而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讲练结合法就是利用我设计的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在练习题上进行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趣法就是在学生进行第一次研究得出结论后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我提出了激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两次探索与研究,如: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继续来研究和探索……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学得轻松,我也教得轻松,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动手活动和交流活动为主,即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动手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通过学生自己描点连线,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并写下来,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在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提高了。
对于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五个步骤:
一、温故而知新。
我设计了两道题,都是用ppt课件展示出来,一是什么是正比例的填空题,二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两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既是复习旧知,也是为下一步学习作准备。
这一过程主要采取学生独立——汇报交流——师生评价的方式。
二、初探尝试,引入新课。
首先用ppt课件展示出来,这一内容是教材第22页的内容,通过填表、说一说、连线、交流、展示等来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提出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探索与研究。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结合实际安排了两个探索内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索与研究能更准确地从活动中得出结论,更深刻的理解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同时也能根据正比例图像的特点更准确地进行描点、连线和估计。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利用ppt课件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前两个教学目标。
四、反馈练习。
我安排了3道题,一题是判断是否成正比例,二题和三题是有关正比例图像的练习以及利用正比例图像和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正比例图像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练习题在我设计的题单中,同时我也利用ppt课件进行逐一展示,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能提高教学效益,使本节课的第3个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充分突破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总结。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
一、预测和估计。
我估计学生大部分能参与活动,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得出的结论,大部分学生可能轻而易举就会发现,可能有少部分学生不大理解正比例图像和不能正确利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教学时间也许安排的不合理。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十二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成正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能力特点及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工巧匠有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的全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具体问题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的三维目标呢?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产要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采取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多个例证,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采取以上步骤的根据是学习比例的知识不能靠直观演示、操作,来获取知识,主要靠实际例子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样克服了比例意义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理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的教具是多媒体课件和展示台。
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以及教法的实施,教具的应用均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五、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里,我首先是让学生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一辆汽车行驶的路和时间说出路和时间的比。老师接着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遇到许多数量,这些数量间藏在许多小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直接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以学生自产探索为主,合伯交流为辅,教师问题为桥的教学思路展开的,这个环节我分四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师生携手,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的学习,所以我请同学们观察刚才汽车路程和时间的统计表,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回答、以下的问题(用多媒全出示)。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3)还可以从表中发现哪些规律?
学交流后回答,师随着学生的回答作必要的板书。
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路程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在学生回答后即使还很完整也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步骤、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和倍比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对正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1.判断下列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出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3)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树高和影长。()(4)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重量。()2.解答下题。(看谁又快又好)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8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8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方法1:(归一法)方法2:(倍比法)280÷4=70(千米)840÷280=3840÷70=12(小时)4×3=12(小时)二、揭示课题刚好我们运用以前学的知识解答了上题,今天,我们再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答此题。板书:正比例的应用。
三、
探究新课(一)。
教学例题。(上面复习题2)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来继续审题,进行以下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量?(2)“照这样计算”说明什么?(3)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4)你能列出比例式吗?2.讨论交流。
分析并摘录条件:
路程(千米)时间(小时)速度2804(一定)840x3.列式解答。
【因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解:设行驶840千米需要x小时。
2804=840x【利用什么相等列比例式】280x=840×4x=12答:行驶840千米需要12小时。
小结:刚才这种解答方法叫做“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二)尝试练习。
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8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要行驶8小时,甲乙两城相距多远?【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解:设甲乙两城相距x千米。
2804=x8【利用什么相等列比例式】4x=280×8x=560答:甲乙两城相距560千米。
比较两个比例式:
2804=840x和2804=x8(1)相同点:都是利用速度相等列比例式;(2)不同点:两个x的意义不同,前者表示时间,后者表示路程。
(3)列比例式要注意的问题:量的对应。
(三)自学提高。
自学课本p59例51.把图文题改为下题,并指出课本中的题存在的歧义。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邻居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钱?2.提出思考问题(1)题中有哪两种量?隐含着什么量是“一定”的?(2)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3)比例式12.88=x10左右两边分别表示什么?3.讨论交流。
4.屏幕出示例5的解答过程。
解:设李奶奶家的水费是x元。
12.88=x108x=12.8×10x=128÷8x=16答:李奶奶家的水费是16元。
(四)、
总结。
归纳。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讨论))1.审题。找出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设未知。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
4.检验并写答。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1.王师傅2小时制作4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他制作63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解:
设要需要x小时。
422=63x42x=2×63x=3答:需要3小时。
2.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解:
设要需要x元。
64=x3【利用什么相等列比例式】4x=6×3x=4.5答:需要4.5元。
(二)。
提高练习。(挑战自我)1.200克大豆可以榨出豆油36克。照这样计算,5吨大豆可以榨出豆油多少吨?解解1:设可以榨出x克豆油。
5吨=5000000克36200=x5000000200x=36×5000000x=180000000÷200x=900000900000克=0.9吨解解2:设可以榨出x吨豆油。
36200=x5200x=36×5x=180÷200x=0.9答:可以榨出0.9吨油。
小结:比较两种做法:列比例式时,只要等式两边的两个数单位相同就可以了。
2.某厂有一批出口任务,工人们用3小时包装了50箱。照这样的速度,550箱的任务,12小时能完成吗?解:设550箱的任务需x小时完成。
503=550x50x=550×3x=1650÷50x=33答:12小时不能完成,需要33小时。
(三)拓展练习。
学校的旗杆很高,你能想出办法,测出它的高度吗?
在旗杆旁立一2米高的竹竿,测得它的影长为15米。在同时同地,测得旗杆的影长为9米,求旗杆实际高几米?解:设旗杆实际高x米。
1.5:2=9:x1.5x=9×2x=18÷1.5x=12答:旗杆实际高16米。
四、全课总结。
香洲区拱北小学—桂玉华“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含正、反比例的问题。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
本节课只是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中的例5,学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是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2、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尝试、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3、从“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这节课,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突出:
1、联系生活,旧知迁移。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新知的学习往往需要旧知或生活经验作支撑。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因此,在“复习”和“导新”环节、我都联系生活实际,用同学们最熟悉的行程问题引入,在让学生用算术法列式计算后,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重点是分析题中的两种量为什么是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并写出判断式。极好地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意义-判断-应用)。
课本第59页的例5:我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自学的。自学完后,我让学生先把这题图文应用题换成语言简练的纯文字应用题,并指出课本中的题存在的不足,除培养学生归纳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外,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注重策略,解决问题。
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同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先是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学习记录卡”的三点要求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口述思维过程的数学活动,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归纳解题步骤提炼解题方法。
这样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步骤(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是一个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过程。
3、精心设计,学以致用。
“鬼马”的吴权熙同学果真就提出了“既然简单的归一法能解决的问题,干嘛还要学习用那么麻烦的比例法来解决?”我趁机告诉学生比例法其实是找规律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虽然不能明显体现出它的优势,但可以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好较好的准备,所以还是要认真把这个本领学好。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十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的意义。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和学情分析。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2、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32页到33页。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材安排了五个教学活动。
一是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
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教学。
三是依据四面国旗的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资源。
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
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本节课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之前对比的意义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并且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但是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比较生疏。因此,学习本课时,通过五个活动,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在问题中发现比例,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更好的区分比和比例,深入理解和运用比例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5、学生对比和比例分辨比清,这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讨论,教师举例、指导。
二、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意图,结合以上学生特点,为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组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紧紧扣住生活实例采用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合作、交流、总结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我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第五个环节学习评价。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教师:同学们,老师外出旅游时拍了一张风景照,现在我把这张照片放大,这是放大前后的两张照片。
课件出示例题中的两幅图。
【设计意图】这样由照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以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有效地数学学习内容,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倡导的理念,因此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
1.比较发现。
先由学生独立写出后,汇报。
教师板书:2.4:1.660:40或2.4/1.660/40。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可能回答“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2.明确概念。
师: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2.4:1.6=60:402.4/1.6=60/40。
然后教师揭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学以致用。
师提问: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十五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上的例题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及汇报展示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
3、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4、差学生存在当堂课没解决了的问题,课下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就把它变成永久性问题。这类学生我安排了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课下进行辅导其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按时完成练习和作业。
5、课前五分钟汇报展示的活动形式还应进一步改进,先由差生板书展示解题过程再由优生汇报解题思路和过程,逐步发展为人人都能板书展示,语言汇报解题思路及过程。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十六
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三、反馈提高。
四、小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五、作业:测量出学校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一出学校平面图。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十七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比例的应用”。设计背景。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四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基础。这节课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思维过程,也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和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物物交换”是人类使用货币的开端。“物物交换”的情境蕴含着按一定的比例交换的数学关系。教科书通过创设“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再次呈现学生多样化的思考,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整节课“寓算于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新知、学习新知、掌握新知,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教具准备练习本、课件。过程预设。
活动。
(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草稿本上。
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过程中。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1/4。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方法一:14÷4=3.5,3.5x10=35(本)。
方法二:10÷2=5(本),14÷2=7,5x7=35(本)。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个),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x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2个玩具汽车=5本,12+2=14(个),30+5=35(本)。
3.请学生介绍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并强调尽管思路不同,但各种方法都围绕玩具汽车个数与小人书本数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展开。
活动。
(三)引进新知,拓展策略。
2.学生尝试列式,并说说写出比例的主要根据。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方法一:4:10=14:x。方法二:10:4=x:14。方法三:14:4=x:10。方法四:4:14=10:x。
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列出比例的主要根据是什么?主要是“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戈本小人书”这两句话。
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的想法可能是两句话中玩具汽车与小人书之间存在相同的比例关系,也可能是前后玩具汽车个数的倍数关系与前后小人书本数的倍数关系是一致的。写成比例的形式就是汽车1:书1=汽车2:书2或汽车1:汽车2=书1:书2。
4.学生独立解比例。
4:10=14:x10:4=x:1410:4=x:144:14=10:x解:4x=140解:4x=140解:4x=140解:4x=140x=35x=35x=35x=35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2/4。
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活动。
2.组织交流。第一小题说出每一步骤的依据,再次明确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转化成方程解决。第二小题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求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内项的积、外项的积”实际上只要“对角两个数相乘”即可。然后,再引导学生把戈的值代入比例进行验算。
3.教师小结解比例的基本方法: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活动。
(五)课堂作业,深化认识。第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两个小题。
2.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不管怎样变换思路,都要清楚列出的比例是否合理。6:2=15:x,x=5。
1.让学生根据情境直接写出比例,并求未知数;(1)1:4=x:84,x=21;(2)4:10=x:250,x=100。
2.反馈时,教师改变其中一个比的前、后项,让学生辨析是否合理,进一步明晰列比例时要符合比例的意义。
第3题。
3/4。
x=60x=2活动。
(六)回顾梳理,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实施要求。
1.将解比例的学习融人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课主要学习解比例的方法,但没有纯粹地为了学方法而教方法。而是创设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物物交换”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在学生经历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之后再介绍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新知在学生体会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生长”。为此,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更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根据哪几句话列出比例,这样的比例又是怎么想到的,“理”说清了,“法”也就自然生成。
2.解比例的前提是正确列出比例,关键是“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应用。将解比例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前提就是学生能否正确列出比例。之后解比例的关键是“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应用。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说理训练,不管是比的形式还是分数的形式,都要讲清楚根据什么将含有未知数的比例转化为方程。完成解答后,还要加强代人法验算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出题时要明确两个比是相等的,不需要学生先判断两个比是否相等的过程。
4/4。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十八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比例》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课前准备了教学多媒体小黑板;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出示小黑板,复习比例、解方程。
4、引入新课。你能求出1:2=6:x里的x吗?从第4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新课:
(一)根据自学提示2自学教学例3。
1、自学提示2:
(1)例3是根据什么思想解比例的?
(2)例题中第二步把1.5放到了等号的右边是根据什么转换的?
2、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7题。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3、解决提示问题。
4、解决学生提出问题。
(二)根据自学提示1自学教学例2。
1、自学提示1:
(1)什么叫解比例?
(2)例2是利用什么方法解的题,根据哪句话怎样列出的式子?
(3)未知数是怎么设的?
2、巩固练习:
做练习六第8题和第9题只列式子不解未知数。
3、解决提示问题。
4、解决学生提出问题。
(三)讲解思考题(时间原因,末做)。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学生述说自己的收获。(不详细)
(五)布置作业。
本堂课本着“化教为学,以练研讲”的`教学模式讲课,走先学后教的路子。
虽然本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自身的语言没有激情因而课堂气氛还有点沉没,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努力。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十九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另外,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例2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纳和提倡接受学习)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二、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二十
(9)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0)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4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行驶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1)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360米,30天可以修完。如果要提前5天修完,每天要修多少米?(用比例解)。
(12)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0米,8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修150米,可以提前几天可以修完?(用比例方法解)。
(13)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用比例解答)。
(14)用一边长为3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2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2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多少块?(用比例方法解)。
(15)小明买4本同样的练习本用了4.8元,138元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用比例解答)。
(16)工厂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2.4吨,42天可以烧完。实际每天节约1/8,实际可以烧多少天?(比例解)。
(17)解放军某部行军演习,4小时走了22.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又行了6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用比例方法解)。
(18)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主动轮有60个齿,每分转80转。从动轮有20个齿,每分转多少转?(用比例方法解)。
(19)6台榨油机每天榨油48.6吨,现在增加了13台同样的榨油机,每天共榨油多少吨?(用比例方法解)。
(20)一某工厂要生产一批机器零件,5天生产410个,照这样计算,要生产1066个机器零件需要多少天?(用比例方法解)。
(21)某工地要运一堆土,每天运150车,需要24天运完,如果要提前4天就完成,每天要多运多少车?(用比例方法解)。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篇二十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的意义。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和学情分析。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2、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32页到33页。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材安排了五个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
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一定比例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的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本节课是在比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之前对比的意义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并且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但是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比较生疏。因此,学习本课时,通过五个活动,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在问题中发现比例,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更好的区分比和比例,深入理解和运用比例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5、学生对比和比例分辨比清,这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讨论,教师举例、指导。
二、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意图,结合以上学生特点,为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应该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组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决不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也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紧紧扣住生活实例采用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合作、交流、总结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我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
第五个环节学习评价。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教师:同学们,老师外出旅游时拍了一张风景照,现在我把这张照片放大,这是放大前后的两张照片。
课件出示例题中的两幅图。
【设计意图】这样由照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有利于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以价值观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有效地数学学习内容,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与。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倡导的'理念,因此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就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
1.比较发现。
先由学生独立写出后,汇报。
教师板书:2.4:1.660:40或2.4/1.660/40。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可能回答“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2.明确概念。
师: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2.4:1.6=60:402.4/1.6=60/40。
然后教师揭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学以致用。
师提问:(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探究学习过程中体会比例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比例的有关知识。正确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由情境导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筛选问题,找到可行的研究方向,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新知的探究。课堂上,教师作为主导者为学生“保驾护航”,穿插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使“四基”落到实处。
在第一部分里,以国旗为出发点,用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的情境图和开放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广泛的思考。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最终聚焦于一点,为探究比例的意义找准方向。
第二部分:比例的意义是本课重点内容,相对于追求记忆概念的文字表述,理解与应用更为重要。学生通过研究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从求比值和化简比两个角度发现长和宽的比都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通过“配比”游戏,和生活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例子,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加深理解,使比例的意义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心中。
第三部分:本课三个练习题分别代表三个层次,且各有侧重。练习一只针对意义的基本练习,定位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判断比例是否成立。练习二用四个数组比例,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要把题做对,而且要善于总结方法,指导自己更好的去做题。题三则侧重于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留作课后处理。
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启发,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回顾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4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