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专业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6:42:05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专业21篇)
时间:2023-11-29 16:42:05     小编:薇儿

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该把握好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份教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一

1.对生活中常见的树木产生兴趣,乐于观察它们的特点。

2.能够事辨别松树、苹果树和梧桐树的叶子及果实。

3.认识松树、苹果树和梧桐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多媒体、图片(不同树的种子和果实和树),树叶。

开始部分一谜语导入。

教师出示ppt,并念出谜语给幼儿。教师:你们猜猜这是谁呢?

一大树大树朋友都给你点赞了。

1.老师走在路上看见前方有三棵大树在前面就过去给他们打招呼,结果大树朋友们看起来不开心,就问问他们不开心的理由。

2.原来啊,是大树朋友们的果实妹妹和叶子弟弟走丢了,在小朋友们的帮助和大树朋友的提示下一同找到了丢失的弟弟妹妹们。

3.大树朋友们非常开心,要抢着给小朋友们显示自己四季外衣有多么的好看。

4.今天见识到了这么多的果实叶子和大树的外衣,可要来考考小朋友们记住了没。现在小朋友们变成一棵树,要仔细观察是什么树,再看看几个气泡中哪个是属于这棵树的,那就将那个抓回来。

你们真棒,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么多,大树朋友们都在不停的夸你们呢。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二

1、能大胆、连贯地向同伴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知道一些有关飞船上太空的知识。

2、尝试设计飞船,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6、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7、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一、交流分享。

1、相互交流。

师:最近我们中国有一个重大的新闻,你们知道是什么新闻吗?(神舟六号飞上天了),在这艘飞船上面还有两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你们知道是谁吗?(宇航员:聂海胜和费俊龙)。

2、个别交流。

师:现在谁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你收集到了哪些有关神六的新闻啊?(个别幼儿介绍)。

二、丰富知识。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了有关神六的新闻,现在我们一起到太空中去看一看,好吗?(根据幻灯片介绍)。

三、幼儿操作。

师:我们的宇航员非常的了不起,他们不怕生命的危险,为了给国家做一点贡献,去了太空做试验,你们想不想和这两位宇航员叔叔一样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啊?那么我们一起来设计神舟飞船吧!(幼儿自由操作)。

四、发射飞船。

活动中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老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的身份,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和那帮助。教育不断在更新发展,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们才能在其中得到培养,慢慢成长。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三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应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的对象。”我班幼儿大部分都有去电影眼看3d电影的经验,有的甚至去科技馆参观时发现在空气中出现的立体效果的3d全息投影,当我问到"它们为什么可以在空气中以立体的方式出现的呢”,孩子们满怀欣喜和激动,一个个争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当我追问到"3d全息投影里面可能藏着什么秘密?”时,孩子们的思维一下被抓住了,小眼睛里瞬间折射出求知的光芒,这为我积极组织《奇妙的3d全息投影》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在这一活动中,我选择了操作性较强的pvc透明薄片作为探索材料,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幼儿可亲自投入的游戏,以让幼儿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认识身边身边可触及的科学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

1、探索发现3d全息投影的秘密。

2、体会用自制3d全息投影的工具的乐趣。

3、在日常生活中发现3d全息投影的用途。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略)。

手机、pvc透明薄片、剪刀、磁吸、透明胶带、铅笔、白纸。

一、出示图片和视频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结:哇!好神奇哦,不用配戴3d眼睛,就可以产生立体效果,我们把这种效果叫做“3d全息投影”。

二、观看小实验,初步认识3d全息投影的现象。

播放小实验,让幼儿初步了解3d全息投影的现象,让幼儿知道用手机也能做出“3d全息投影”,而且能让物体跳动起来,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三、制作3d全息投影。

1、认识材料。

pvc透明薄片、剪刀、磁吸、透明胶带、铅笔、白纸。

2、制作过程。

第一步:拿出白色卡纸,展示等腰梯形。

第二部:用剪刀把卡纸等腰梯形裁剪出来。

第三部:把白纸等腰梯形作为模板,把透明薄片剪出来。

师:第三部把刚裁剪下来的等腰梯形作为模板,按照这个模板在透明模板上裁剪4个一样的等腰梯形哦!

第四部:把四个透明的塑料板粘贴在一起。

第五步:打开视频素材,观察手机图片上的四只小鱼。

师:第五步:打开视频素材,我们先观察一下手机上的图片,我们看到手机上有四只小鱼。并且每一个面朝的方向不同。

四、探索发现3d全息投影的现象。

出示小视频,讲述3d全息投影现象的原理。让幼儿更深入的了解3d全息投影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了解3d全息投影日常的应用。

活动反思:《奇妙的3d全息投影》是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活动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这种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还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充分的活动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pvc透明薄片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索3d全息投影秘密的机会,通过想象、探索、制作等过程,让幼儿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认识身边身边可触及的科学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在认识倒影的基础上,尝试用对称的方法绘画倒影。

·对对称绘画感兴趣,体验对称作品的美。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有绘画简单对称图形的经验。

(材料准备)大水盆、绘画用具、绘画底板等。

重点:认识倒影,理解认知画面的对称难点:掌握对称画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倒影。

1、讲讲说说:生活中的倒影。

提问:倒影是什么?你在哪里见到过倒影?

2、请幼儿分组上来在大水盆旁,看看水面中的倒影。

3、结合图片,欣赏生活中倒影的画面。

1、出示“水中倒影”范例。

讨论:岸上有什么?什么模样的?屋顶在那里,墙壁在那里?

倒影中的屋子会是怎么样的?倒影的屋顶在那里,墙壁又在那里,怎样把它画出来?

2、个别幼儿上前试画。在绘画过程中难点小结:

(1)先沿着岸边,画出和岸上屋子连接在一起的部位——墙壁;再画墙壁上方的屋顶。两边是对称的画面。

(2)仔细观察,看看除了大的东西倒过来对称,很多细小的东西也倒过来了——门、窗等。

三、幼儿绘画。

1、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

提醒幼儿观察,看清对称的外形和方位,仔细耐心地绘画。

2、成功作品展示,感受对称的美。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了解水的性质。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玩一玩”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水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活动难点:1通过观察、探索、实践知道水的性质。

2感知物体沉浮现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歌曲表演:我爱洗澡。

2讨论:我们生活中需不需要水?什么地方需要水?你们喜欢玩水吗?

老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好,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水和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还有好多关于水的秘密呢,今天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寻找水中的秘密。

二观察探索实践学习水的性质。

1通过“看一看”了解水是没有颜色的性质出示盛有牛奶、水、可乐、桔汁的四个杯子。

师:现在老师这有四个杯子,杯子里装的都是可以喝的,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哪个杯子里装的是水?”

幼儿观察后汇报观察结果。

提问:你们为什么说2号杯子里装的是水?通过观察,请你说一说水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小朋友们非常聪明,一看就知道2号杯子里放的是水,一号杯子是白色的里面装的是奶,三号杯子是褐色的里面装的是可乐,四号杯子是黄色的里面装的是橙汁,只有二号杯子里面是我们平时喝的水,它是没有颜色的。

2通过“闻一闻”了解水是没有气味的性质。

出示盛有白醋白酒水的三个杯子。

幼儿大胆想象,勇敢的回答自己的想出的办法。

(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感知哪杯是水)。

指导闻一闻的正确方法:刚才小朋友说,我们可以用鼻子来闻一闻。这是一个好主意,谁愿意先来演示一下你是怎么闻的?(幼儿演示自己闻气味时的方法)。

我们看到刚才有的小朋友直接把鼻子对着杯子去闻,有的小朋友都把鼻子贴到杯子上了,如果杯子里装的是有毒的东西,那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的。如果我们需要用鼻子来闻一闻的话,我们需要一只手拿着杯子,杯子距离鼻子有一段距离,不能太近,我们用另一支手扇杯子上方的空气,这样我们就可以闻到杯子里的气味了。

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演示,并汇报答案。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三号杯子里装的是水?水是什么气味的?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闻一闻的方法知道了三号杯子里面装的是水,一号杯子里的气味甜甜香香的是饮料,二号杯子里的气味是酸酸的,里面装的是白醋。三号杯子里面没有气味,装的是水,现在我们知道了水是没有气味的。

3通过“尝一尝”了解水是没有味道的性质。

幼儿品尝后,汇报品尝结果。

提问:水是什么味道的?

小结: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准备的都是能喝的,如果你平时看到杯子里装了东西是不 。

能随便尝的,以防有毒!刚才小朋友尝到了甜甜的饮料和酸酸的饮料,还有小朋友尝到的是我们每天都喝的水,水是没有味道的。

幼儿通过自己的体验总结出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性质。

小结:刚才我们看到了水中的小手,说明水是透明的,我们用小手捧水,水顺手指缝都流走了,说明水是会流动的。

请幼儿说一说水的性质。

5小结:今天我和小朋友一起了解了水,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没有味道的、我们还知道水是透明的、可以流动的;水中秘密还有很多,在水里有的东西会浮起来,有的东西会沉下去,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三活动延伸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1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

谈话:看看袋子里装了什么?我们把手中的东西分别放在水里,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组活动:沉浮。

幼儿汇报:有的东西沉下去了,有的东西浮上来了。

3讨论: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沉到水底?它们分别是什么材料的?

4小结:像塑料、纸、木制品还有泡沫它们会浮在水面上,因为它们比较轻;而像石头、铁钉这样东西会沉入水中,它们比较重。

四结束活动请把今天的发现回家告诉给爸爸妈妈。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六

1、幼儿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白板笔里面主要含有墨水和粘着剂。

2、幼儿亲自操作,并能感知白板笔在瓷盘上画的图案和瓷盘分开的简单原理。

3、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重点:幼儿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白板笔里面主要含有墨水和粘着剂。

难点:能感知白板笔在瓷盘上画的图案和瓷盘分开的简单原理。

水性白板笔、油性记号笔、白色瓷盘、大的透明碗、1杯清水、滴管若干、抹布、小镜子。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幼:没有......

幼:想……。

二、寻找消失的画。

(1)、幼儿自主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知道了记号笔画到镜子上用抹布是擦不掉的,而水性白板笔画到镜子上,用抹布一擦就什么也没有了。

(2)、教师总结。

师:因为水性白板笔的墨水与记号笔的墨水相似,都含有强力的粘着剂,但是水性白板笔中含有的粘着剂较少,容易被擦掉;而记号笔中含有的粘着剂较多,所以不容易被擦掉。

三、《让画飘起来》。

1、教师讲解实验过程。

师:请小朋友把瓷盘轻轻的放在桌子上(小心不要摔坏划破手指),然后拿水性白板笔在盘子中间画上小蝌蚪(小蝌蚪要涂满),最后用滴管慢慢的滴在小蝌蚪边上(水不要太多),使水轻轻的覆盖住小蝌蚪后,轻轻的晃动瓷盘,多次尝试,直到小蝌蚪能游动起来。

2、提供材料,幼儿进行实验。

幼儿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观察记录。

3、教师小结。

师:为什么小蝌蚪会动起来呢?

幼:因为加水了。

师:因为水性白板笔的墨水密度比水小,所以水倒入后小蝌蚪的漂浮力克服了粘着力,无法溶解在水中,难以破坏笔迹形状,所以画可以在水上漂浮着。

四、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实验的兴趣。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好玩的游戏,名字叫《镜子作画》。

1、《镜子作画》的方法。

师:首先拿水性白板笔在干净的镜子上画出喜欢的形状,再将画好画的小镜子竖着放入透明水盆中(3名幼儿用1个透明水盆),慢慢放入,轻轻的晃动,等待画漂浮后,再用抹布将小镜子擦干,再继续画自己喜欢的图案。

2、幼儿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延伸活动。

师:请小朋友回家后用不同材质的盘子试一试(玻璃盘、塑料盘、不锈钢盘),看看什么材质的盘子最容易使画浮动起来?来园后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活动总结。

水性白板笔可以在瓷盘上画小蝌蚪,边滴水边轻轻的晃动使小蝌蚪变活,也可以在小镜子上画图案,轻轻地放在水里使画的图案游动起来。是因为水性白板笔含有粘着剂,干燥后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而水性白板笔的墨水密度比水小,所以画可以在水上漂浮着。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七

1.在尝试用夸张的绘画手法表现物体的倒影。

2.玩水中感受物体倒影在水中变形的有趣现象。

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1、幼儿感受过“哈哈镜”的有趣现象,看见过水中的倒影。

2、大水盆3个、蜡笔、水彩颜料、刷子、纸、玩具。

3、童易软件有趣的水——哈哈镜、操作材料包(水中倒影)。

一、观看课件,欣赏诗歌。

1、欣赏诗歌《哈哈镜》。

2、谈论:听到诗歌中讲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倒影在水里,圆的变成什么,扁的变成什么,长的又变成什么?为什么?

小结:原来水里晃动的时候,里面的倒影也在晃动,所以就想照哈哈镜一样。

二、玩倒影,体验乐趣。

1、每组分别提供大水盆,看看水面中的倒影。

2、比较平静的水面和晃动的水面倒影有什么不同,进一步发现水盆中的倒影有时会变得歪歪扭扭或破碎,并从中体验乐趣。

三、绘画想象。

1、想象水中还有什么倒影,什么倒影最有趣,并用蜡笔画出来。

2、用刷子蘸水,在画上刷一层淡淡的水影,以表现水的意境。

3、相互欣赏各自花的有趣的倒影。

在生活中找找还有哪些“哈哈镜”的现象。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遵循大班幼儿好想象、爱幻想的特点,从幼儿身边喜欢的哈哈镜入手,大胆改变以往美术活动中幼儿惯用的绘画材料--长方形白纸,以形状多样的有色卡纸为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宽松、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自主观察、分辨、发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在自选的材料上自由想象,用线条大胆表现自己眼里、心里的可爱形象,充分体验了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会到了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及创作的热情令我深感意外,由此我想到:适合孩子的才是最棒的!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八

1.感受哈哈镜中人物身体夸张变形的多种姿态,能根据观察和想象用线条创造性地表现形象。

2.体验变形创作带来的诙谐、幽默和快乐。

3.乐意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1.活动前认识过哈哈镜,了解了哈哈镜的基本特征。

2.四面哈哈镜、各种形状纸、黑色笔、范例、白纸、剪刀等。

3.音乐、磁带。

一、自由照哈哈镜,引起幼儿的兴趣。

1.请小朋友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有什么变化?觉得像什么?

2.自由说说镜子里的自己有什么变化,你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变成什么样了?

二、观察夸张变形的形象,进一步感受镜中人物的变化。

1.出示(水滴型的纸)先猜测:镜里的人会是什么样的?然后看看是什么样的?

请幼儿仔细观察人物头部、身体、四肢及衣物上的装饰品等的变化,并学学他的动作。

2.出示(果核型的纸)和以上方法一样。

3.比较这两个形象的异同点。

4.老师小结:不同形状的哈哈镜照出来的人就有不同的变化。

三、出示各种形状的纸,讨论。

四、幼儿创作哈哈镜里的人。

1.根据纸的不同形状设计哈哈镜里的人。

2.自己设计、裁剪不同形状的纸,再画哈哈镜里的人。

五、评价、欣赏。

1.说说你画的哈哈镜里的人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变形的?学一学他的动作。

2.说说你设计的哈哈镜是什么样的?里面的人是什么样的?学学他的动作。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遵循大班幼儿好想象、爱幻想的特点,从幼儿身边喜欢的哈哈镜入手,大胆改变以往美术活动中幼儿惯用的绘画材料--长方形白纸,以形状多样的有色卡纸为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宽松、自由、平等的氛围中,自主观察、分辨、发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在自选的材料上自由想象,用线条大胆表现自己眼里、心里的可爱形象,充分体验了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会到了自我表达和创造的成就感。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及创作的热情令我深感意外,由此我想到:适合孩子的才是最棒的!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九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1、提前几天告诉幼儿星期×下午我们到“玩水池”玩水。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会吓得惊慌失措。

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种游戏中,均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合作。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等。以此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乐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玩水材料带回家,把今日的“水中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请家长作好记录,次日交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孩子“水中发现”的多与少、深与浅;了解孩子的表达能力;了解孩子对这种活动方式的兴趣及认可程度;了解孩子某方面的个体差异,如听觉、触觉、记忆等。以便教师根据幼儿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从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扩散或寻找新的教育活动内容。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十

设计意图:

了解、回顾四季的变化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之一。在设计“我发现的变化”这个教学活动时,我们考虑得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除了验证一些变化现象外,我们还尝试把科学启蒙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这个活动的脉络有两条: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中的变化。其中,“自然界的变化”包括两个小环节:(1)回忆冬季的变化。(2)回顾四季的变化。“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两个小环节:(1)交流我发现的变化。(2)欣赏其他的变化。我们力求环节安排小步递进,为达成目标服务。

目标:

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准备:

2.一些会变化的东西:记号笔、固体胶、铅笔、未充气的气球、袋装速溶咖啡、积木、回形针、米、饮料瓶(内有少许水)、石头、纸张、书本、纸质小盒子、橡皮泥、蜡烛、毛巾、肥皂。

3.有关变化的ppt,包括:人类的进化、货币的演变、文字的演变、购物袋的变化、通讯工具的变化、房屋的变化。

过程:

师:当冬季来临时,哪些方面会发生变化?

2.回忆其他季节的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师:大家还能回忆起春暖花开的春季、烈日炎炎的夏季、桂花飘香的秋季是怎样的吗?各个季节有什么特征?是怎么变化的?(教师播放课件《四季的变化》,帮助幼儿完整地回顾四季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1)分别点击课件画面上方的文字“春”“夏”“秋”“冬”,引导幼儿欣赏四季的特征,巩固幼儿对四季的认识。

(2)再次点击课件“春夏秋冬”,整体播放四季更迭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四季连贯的变化过程。

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请你分类——选择你认为会变化的物品,放在“变”这个汉字前;选择你认为不会变化的物品,放在“不变”的汉字前。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变”字前的物品):它会变吗?会怎么变?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物品):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师:有人说它会变。那它会变成什么?怎么变?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分析归纳变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时间、外力等;一种物品会有多种变化等。)。

[例如,教师举起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袋装速溶咖啡与幼儿互动。

师: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幼:用热水冲泡,会变成可以喝的咖啡,香香的……。

师:哦!会从粉末状变成浓浓的'可以喝的咖啡。味道好极了!不过需要热水这个条件,变化是需要条件的。

幼:时间长,这袋东西会变质。

师(小结):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物品也在发生变化,有的颜色变了,有的形状变了,有的味道、重量变了,这真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从来不会变化的东西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揭示生活中的物品都会发生变化的规律。)。

[例如:

幼:电视机不会变化。

师:大家的意见呢?

许多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视机的画面会变化;时间长了电视机会变旧……]。

师(小结):通过辩论,我们明白了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有变化。关键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它们的变化。

师:大家发现了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变化,现在我也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的变化。

(1)播放反映人类进化、货币演变、汉字演变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一组变化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有些东西的变化过程缓慢而漫长。)。

(2)播放反映购物袋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人们保护环境的想法和做法进步了。)。

(3)播放反映通讯工具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4)播放反映房屋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这种变化表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师(总结):自然界和我们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会变化的,季节会轮换,人会长大……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马上就能看到或感觉到的,还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发现的,如人类的进化、文字的演变,等等。前不久,全世界的人们迎来了一个变化,那就是日历从变成了。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十一

1.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记录中感知沉与浮。

2.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体会到水的科学知识。

4.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初步了解其特点。

1.在整理箱中提前装好水。

2.石头、磁铁、乒乓球、积木等若干。

3.记录纸人手一份。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材料的特征。

(2)设计游泳比赛的情景,请幼儿猜想、预测材料“跳人”水中的现象。“这么多的东西,要进行一个游泳比赛,它们跳到水里会怎样呢?”

2.简单制作,并记录。引导幼儿初步建立猜测、假设的概念。

(1)教师记录自己的'假设,并详细说明怎样使用记录表。

(2)引导幼儿自己猜想、假设并记录。提示幼儿:“这些东西跳到水里会是什么样。

的呢?我们来猜一猜。不要讲出来,先用笔把我们猜到的画下来。”(老师指导幼儿记录的方法。)。

3.实验制作。

(1)通过实践制作,引导幼儿体验“浮”与“沉”的概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样。

例如:把一个积木和石头分别投到水里,请幼儿观察积木在水里是怎样的。“我们用一个词来说一一“浮”,表示积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石头是“沉”的,表示石头在水底下。

(2)鼓励幼儿用图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实验结果。

提示:将结果画下来,必须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来画。

(3)幼儿自由制作,并记录结果。

先记好的幼儿将记录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认识。

4.交流实验记录结果(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请幼儿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记录。每一个符号表示什么。假设与实验是否一样。

5.教师小结。

(1)引导幼儿将猜测、假设与实验结果对照,强调记录的真实性。

(2)与幼儿回忆活动中自己的制作与记录。

6.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提出延伸问题。

请幼儿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把家里的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还是浮的?试试看,并尝试自己做记录,带来与老师、小朋友们分享。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仍然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所以他们常常停留于游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验内在的教育价值。本设计创设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的引导给了幼儿积极、大胆参与和猜想、假设的空间。

小班幼儿记录的意识还未建立,记录能力相对较弱。设计中提供的记录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支架。

鼓励学生尊重与倾听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学会互相学习。

记录表:(给幼儿使用时可放大)。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十二

设计意图:

幼儿平常的活动中很喜欢玩影子的游戏,通过让他们玩“找影子”“踩影子”“藏游戏”等游戏增强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能让幼儿明白阳光对形成影子的作用,物体挡住了阳光就有了影子。

活动目标:

1.能积极探索影子的奥秘,感知太阳光对形成影子的作用,获取有关影子形成的具体经验。

2.能与同伴合作玩手影游戏,提高观察力吉想象力。

3.在影子游戏中,增强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

活动准备:

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乐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在户外活动中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影子”,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2.幼儿讨论并回答,带领幼儿到户外有阳光的地方找影子。(你找到它了吗?在哪里?)。

二.游戏“踩影子”,巩固幼儿对影子的认识。

1.我们来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戏,怎么玩?

引导幼儿回忆游戏的玩法,师幼共同游戏,提醒幼儿在奔跑、躲闪时注意避让不碰撞,保护好自己。

2.说说游戏后的感受。刚才“踩影子”的时候你发现了影子的什么秘密呢?

引导幼儿发现影子慧随着身体的运动而变化,身体动影子也会动,站着影子就长点,蹲下影子就变小了。

三.游戏“藏影子”,了解影子形成的奥秘。

1.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影子藏起来或者把影子变没有,去试一试吧。

2.你是怎么把影子藏起来的?

师幼共同总结:在照不到阳光的地方,在大影子(如树、楼房等)底下,自己的影子就没有了。

3.哪些地方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

师幼共同总结:因为物体挡住了阳光就有了影子。

四.合作玩手影游戏。

1.教师示范手影,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

2.我们小朋友的书上还有很多手影游戏,你可以看一看、玩一玩。

教学反思:

本周由于天气的原因,没有太阳,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只能在室内进行。本次活动原本要是感知太阳光对形成影子的作用,主要通过“踩影子”和“藏影子”的游戏直接帮助幼儿进行有关影子形成的具体经验的获取。因为没有阳光,教师只能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来展开讨论,孩子们对影子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对于教师提出的两个游戏也是跃跃欲试。但对于如何藏影子,因没有亲身的尝试,显得有些纠结。之后进行的手影游戏介绍时,许多幼儿都看着图片跟着一起做,一会小兔子、一会老鹰的,显然幼儿对于这种自然形成的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没能玩到“踩影子”和“藏影子”的游戏,还是有点遗憾的,争取在下次有阳光的是时候,带着他们去操场玩一回,让他们感受一下影子的奥秘。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十三

了解公共汽车司机和售票员的工作,知道向他们表达谢意。

与小朋友合作设计感谢卡,培养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坐公交车》儿歌。

幼儿在活动26中设计的标语。

贴纸。

活动内容。

形式:集体/小组。

1.请幼儿说说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经验,例如乘车的程序、在车厢内要遵守安全守则等。

2.与幼儿讨论怎样做个有礼貌的乘客,例如要排队上车、让座给有需要的人等。

3.出示《坐公交车》儿歌,解释儿歌内容,然后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坐公交车。

坐公交,要排队,

我在前,你在后,

不争抢,不插队,

小朋友,做得到。

4.在活动室适当的位置贴上幼儿设计的标语,然后和幼儿一起玩模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游戏,例如:

·坐公交车时,要排队上车,不可以在车厢内吃东西。

·坐地铁时,要站在黄线后等候,要先让车厢内的乘客下车后再上车。

5.游戏后,请幼儿投票选出最有礼貌的乘客,老师可奖励一个小贴纸。

评价。

·能分享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经验。

·能遵守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礼仪。

·会朗诵儿歌《坐公交车》。

活动建议:

·活动后,老师要帮助幼儿总结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注意事项和礼貌,最好将这些注意事项编成儿歌或童谣,方便幼儿朗诵、记忆。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兴趣观察风和云等自然现象,注意它们的不同变化。

2、初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用身体各个不同的部位,从参照物上感受风的存在和风的大小,并体验风和人植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有关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有关天气的图片。

1、图片上你看到有哪些风?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用自己的身体找风:如头发飘动起来,脸上有点凉……。用自己的耳朵招风:区别不同的风声。

二、讨论:我们喜欢什么样的风,害怕什么样的风?

三、和“风爷爷”做朋友。

1、老师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

2、幼儿开始游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四、延伸活动:

1、谈话活动:谈谈远足活动后的感受。

2、远足时的安全事项。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十五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较细致地观察一片银杏树叶的特征。

2、能运用简单的图标、符号等记录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3、丰富有关落叶树的经验,产生对身边树木的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幼儿园内银杏树的变化,且每人拥有一片银杏树叶。

2、ppt课件,数码相机。

3、“小树叶身份证”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观看图片,回忆经验。

1、出示(ppt1),提问:这是什么树?现在银杏树怎么了?

2、师:银杏树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步观察,了解基本特征。

1、讨论观察方法。

师: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自己的树叶,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知道银杏树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结观察方法。

3、运用多种感官自由观察银杏树叶。

4、集体交流。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你的小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三、细致观察,了解典型特征。

1、明确观察、记录要求。

教师结合ppt3,讲述观察、记录要求。

2、幼儿自由观察与记录,并相互讲述。

3、幼儿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的树叶朋友?

4、小结。

四、游戏:小树叶朋友捉迷藏。

1、第一关:找找我的小树叶。

玩法:请幼儿将树叶放进盘子里,蒙上眼睛,教师将树叶打乱,看谁能先找到自己的树叶朋友。

2、第二关:找找朋友的树叶朋友。

玩法:幼儿两两合作,两人互换树叶身份证,看谁先把朋友的叶子找出来。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十六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工具世界里隐含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原理和丰富知识,是孩子们认识生活、动手操作、探索秘密的重要教育资源。

本次活动主要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常用工具的名称、作用以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并亲手尝试使用它们,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各种工具固定图书的方法。

2、进行简单统计,提高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记录能力。

3、能积极参与装订图书活动,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知道一些常用小工具的名称以及用途。

2、学习探索常用小工具的一些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认识身边常用的工具。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老师出示朵拉手偶说:嘿,小朋友们好,我是你们的朋友朵拉,我家刚开了一家印刷厂,厂里印了好多画纸,我想把它们装订成图书,但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工具装订,你们能帮我想到好办法吗?(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办法)。

二、探索发现哪些小工具能够帮助固定图书。

1、操作前的猜想。

教师:我这里有很多工具图片(出示六张图片),请你们把认为能装订图书的工具找出来。

2、幼儿操作。

教师:每个小朋友都有这几样工具,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哪些工具能帮助我们装订图书,请把每一样工具都试一试。

(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各种工具都试一试之外,尽量减少直接指导、语言提示,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

3、交流经验。

三、探索发现固定图书本领最好的办法。

1、幼儿的讨论。

2、幼儿再次操作。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种你认为能装订得最结实的方法来试一试。(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工具装订另外一套图书,装订好后按顺序摆放在画架上。)。

3、得出结论。

幼儿一一演示。演示完以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得出结论:订书机装订的图书又结实、又牢固。

四、尝试最好的办法。

1、教师再次创设情境:朵拉说,你们真棒!帮他找到了装订图书最好的办法,把图书订完就可以卖了。请不是用订书机装订图书的孩子可以试试用订书机装订一本图书。谢谢你们!

2、幼儿根据自己的装订情况改进装订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刚刚用到的回形针、订书机、夹子、固体胶来固定图书,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做事就会很方便。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真的很棒。其实这些工具还能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以后我们慢慢去发现,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帮手。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和爸爸妈妈做小人书,感受订书机的用处。

2.请家长收集各种安全的、便于幼儿使用的工具,在活动区增设“小小工具箱”,供幼儿尝试使用。感受工具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活动反思: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孩子去学习知识。”《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会认识一些常见小工具,知道它们的造型及用途,但是幼儿对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都不会很熟悉,动手操作机会少使用率也不会很高。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会沉浸在自由探索的氛围中,在实践操作中,幼儿动手能力会得到提高。在探索环节中,幼儿会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使自己的好办法完全展示出来。本次活动我感受到一个好的活动是要建立在孩子们的兴趣之上的。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的,那么他们就会投入、充分展现自己,并伴随着活动的一个个环节成长。我的活动设计还很粗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十七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发现班里的几个孩子在争论一个问题,仔细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东西会发生变化,什么东西不会发生变化。我知道这里蕴含着一个科学哲理,于是我灵机一动,设计了这一课,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二、活动目标。

1、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品可能发生的变化。

2、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述物品变化的现象,感知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激发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热情。

三、活动准备。

1、与本课有关的各种实物教具。

2、多媒体课件。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出示实物教具,让孩子们根据要求进行区分。

1、幼儿任意选取一样物品,经过观察、摆弄、分析和思考后说出该物品是否发生变化。

2、孩子们根据自己所得出的“变”或“不变”的结果,把手中的物品放到相应的位置。

3、根据幼儿所区分的结果老师逐一讲解,并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叙述物品发生变化的现象。

小结:物品加些条件(水、火、电、风、时间、手操作等)就会发生变化(大小、重量、形状,形态、长短、质地等)。

(三)欣赏一些伟大的变化。

1、人类的演变。

2、汉字的演变。

3、钱币的演变。

5、通讯工具手机的.变化。

7、家乡阜阳的变化。

(四)师幼共同欣赏彼此的变化,探讨自然界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总结: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没有一直不变的东西。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延伸。

六、活动延伸。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十八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辨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活动准备:

2、一些会变化的东西:记号笔、固体胶、铅笔、未充气的气球、袋装速溶咖啡、积木、回形针、米、饮料瓶(内有少许水)、石头、纸张、书本、纸质小盒子、橡皮泥、蜡烛、毛巾、肥皂。

3、有关变化的ppt,包括:人类的进化、文字的演变、通讯工具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四季的变化1发现秋季来临时的变化。

师:当秋季来临时,哪些方面会发生变化?

师(小结):大家发现秋季来临时有许多变化:树叶变黄,纷纷飘落;草儿变黄;气温降低……2回忆其他季节的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师:大家还能回忆起春暖花开的春季、烈日炎炎的夏季、雪花飘飘的冬季是怎样的吗?各个季节有什么特征?是怎么变化的?(教师播放课件《四季的变化》,帮助幼儿完整地回顾四季特征,感受四季的变化。)。

(1)分别点击课件画面上方的文字“春”“夏”“秋”“冬”,引导幼儿欣赏四季的特征,巩固幼儿对四季的认识。

(2)再次点击课件“春夏秋冬”,整体播放四季更迭的过程,引导幼儿感受四季连贯的变化过程。

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请你分类――选择你认为会变化的物品,放在“变”这个汉字前;选择你认为不会变化的物品,放在“不变”的汉字前。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变”字前的物品):它会变吗?会怎么变?

师(逐一出示幼儿放在“不变”两字前的物品):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师:有人说它会变。那它会变成什么?怎么变?

师:它到底会不会变?谁有不同意见?

幼:用热水冲泡,会变成可以喝的咖啡,香香的……师:哦!会从粉末状变成浓浓的可以喝的咖啡,味道好极了!不过需要热水这个条件,变化是需要条件的。

幼:时间长,这袋东西会变质。

师(小结):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物品也在发生变化,有的颜色变了,有的形状变了,有的味道、重量变了,这真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从来不会变化的东西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出回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揭示生活中的物品都会发生变化的规律。)例如:

幼:电视机不会变化。

师:大家的意见呢?

许多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视机的画面会变化:时间长了电视机会变旧……]。

师(小结):通过辩论,我们明白了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有变化。关键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它们的变化。

2、了解、欣赏其他的变化。

师:大家发现了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变化,现在我也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的变化。

(1)播放反映人类进化、汉字演变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一组变化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有些东西的变化过程缓慢而漫长。)。

(2)播放反映通讯工具变化过程的ppt。

师:看了这个变化,你有什么想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师(总结):自然界和我们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会变化的,季节会轮换,人会长大……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马上就能看到或感觉到的,还有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发现的,如人类的进化、文字的演变,等等。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十九

新课程改革提倡要给幼儿更多、更充分的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大班幼儿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原理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根据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尽量提供机会让幼儿自主探究、观察感知、表达表现,也就是说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充足、适宜操作的材料,创设宽松、积极的心理环境,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幼儿主动地探究、亲身的参与,引起幼儿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兴趣,从而建构初浅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中倒影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它具有恬淡、宁静之美,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水的这一有趣的特性和变化既能引发幼儿对生活周围自然美景的关注,也是引发幼儿好奇好问等科学精神的重要线索,且具有一定的挑战点,因此,在开展大班《有趣的水》主题活动时,老师们常常会选用这个素材。5-6岁《学习活动》教师参考用书和上海托幼《学习活动》(大班)主题活动方案选编中就有相关的参考案例《水中的哈哈镜》,本次活动在进一步分析理解《学习活动》新教材参考案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如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感官,让孩子们对倒影产生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凸显二期课改的理念,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如何提供材料可以让孩子们能看到更清晰的水中倒影呢?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体验到自我发现的成功感呢?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实践与尝试,于是就有了本次科学集体活动。

1、在观察和探究过程中发现物体在水中产生倒影的现象和变化。

2、感受生活中水中倒影的.美,对倒影产生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观察感知物体在水中产生倒影的现象和变化。

理解倒影的特点,知道倒影是倒过来的(既图像的翻转)。

经验准备:增强幼儿对水的兴趣和感知;了解幼儿对猴子捞月亮故事的熟知程度;。

环境准备:

(1)小猴图片一张、《猴子捞月》图片两张、倒影字卡一张;。

(3)篮子、毛绒玩具、泡沫积木、图书、蜡笔盒、水彩笔(按照人手一份准备);。

(4)倒影风景照ppt五张、倒影对与错图片三张;。

(5)毛巾、托盘(拖把备用)。

一、故事激趣,引起对水中倒影的关注。

(一)出示图片,《猴子捞月》故事导入。

重点提问:

1、小猴在河里看到的月亮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水里的月亮其实是天上月亮的倒影。

(材料说明:我们班孩子对《猴子捞月》的故事是很熟悉的,因此该环节中,我用两张图片、一张字卡以及极其简约的话语引出话题)。

(现场互动:我一提问,孩子们马上想到"是倒影",我边小结边出示倒影字卡。然后我用了一句衔接语:水中真的会有倒影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顺利进入下面的主要环节)。

二、分组观察、感知水中倒影,发现水中倒影的秘密。

(一)观察感知。

重点提问:

1、看看水箱里的水面像什么?你在水面上看见了什么?

幼儿观察并相互交流。

小结:水箱里的水面平静的像一面镜子,大家看到了水箱周围各种东西的倒影,真有趣。

(材料说明:在这个环节中,材料的准备是关键,经过了多次尝试,我们发现如果在脸盆里或者水桶里直接盛水,倒影比较模糊,如果先放置黑色垃圾袋再盛水,倒影就会清晰可见。为了便于孩子们观察,我们用建构室里以及小班舀豆豆用的大周转箱替代了脸盆和水桶,这样使得水面更宽,而且执教前放置在教室内光线相对较强且阳光又直射不到的区域,这样可以观察得更清晰。)。

(现场互动:孩子们一走到水箱边上就说:"有倒影的,水中真的会有倒影的。"接着就开始叽叽喳喳说开了,"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手"、"我看到了窗帘"、"我看到了窗户"、"墙壁"、"天花板上的灯"。这时,有一组孩子脚碰到了水箱的边缘,水轻轻晃动了一下,其他孩子看到了觉得很新奇,都开始去拍水箱边缘,我马上提问:"你们发现什么了?"孩子回答:"倒影没了"我又追问:"怎么回事呢?"孩子回答:"水一动,倒影就没了"然后我请其他孩子也去试一试、拍一拍,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在交流分享的时候我先进行了预设的提问,然后再把刚才幼儿生成的现象进行提问:刚才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然后我顺势问: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倒影游戏啊?于是带他们来到了操作材料区,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操作探索。

1、介绍材料。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二十

活动目标:

1、复习歌曲,学习两个声部的配合。

2、在演唱时能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使两个声部保持和谐一致。

3、通过玩“双簧游戏”,感受乐曲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3、音乐图谱。

4、表演双簧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练声部(节奏练习)。

1、师: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和你们在一起真高兴,你们高兴吗?

2、节奏练习。

(师)今天我和你们在一起真高兴(拍腿)(拍肩、跺脚…)。

(幼)今天我和老师在一起真高兴。

二、复习歌曲,学习用两个声部合唱歌曲。

1、节奏前置练习。

(1)师:小朋友你们照过哈哈镜吗?哈哈镜里找出来的人和我们平时照的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回答)。

(2)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提出:照一照,变x了,谁能用老师刚才说的句子来回答呢?(幼儿继续回答,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如:照一照变胖了,照一照变瘦了,照一照变高了,照一照变矮了。

(3)出示节奏谱,幼儿练习的节奏。

(先由一名幼儿尝试,然后集体拍节奏)。

(4)把说词带入到节奏中。

师:小朋友们拍的真好,那你们能不能把我们刚才说的句子也用这个节奏说出来呢。(出示图谱)先认识图谱。我们请小手来帮帮忙。

照一照变胖了照一照变瘦了照一照变高了照一照变矮了。

(5)加入衬词“那个”

师:小朋友真能干,程老师也要来拍一拍这个节奏了,请你们听听。

照一照(那个)变胖了照一照(那个)变瘦了照一照(那个)变高了照一照(那个)变矮了。

师:小朋友,刚才我唱了什么,(那个)对了,我加了衬词“那个”,如果让你们也加上衬词,你们还能用才得节奏说出来吗?试一试。

师:现在我们小手不帮忙,加上动作来试一试。

(1)师:哈哈镜真神奇,上次我们学过一首好听的歌曲叫《哈哈镜》,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唱一遍。

(2)师: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那我们用欢快的声音再来唱一遍。(幼儿演唱,教师为中间一段歌词配上节奏)。

3、用节奏为第一声部和声。

(1)师:小朋友,刚才你们在唱歌的时候,发现我在干什么了?

(2)师:老师在哪些地方加上了节奏?(出示图谱)现在老师来唱,你们来拍拍看。

(4)幼儿自己边拍边唱。

4、进行两个声部的和声。

(1)师:小朋友们真棒,刚才配合的非常好,那请你们来听一听老师是怎样来唱这首歌的。(教师范唱一遍)。

(2)提问:你听到哪里有了变化?

(3)师:对了,我们在前面和后面部分是一起唱的,中间呢多了说的部分,像这种又有说又有唱的歌曲叫说唱歌曲。

5、完整地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

(1)(出示图谱)师幼配合唱,唱完后交换。

师:加上了和声歌曲变得更好听了,那请你们先来演唱,我来为你们配上说的部分。

师幼交换,老师演唱,幼儿配上说的部分。

(2)幼儿分组练习。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分成两组,一组唱歌,一组和声,要注意我们是配合演唱的,所以你们在唱歌的时候要注意节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声音也不能太响要和你旁边的小朋友保持一致,这样和声出来才更好听。

(3)交换,加入动作再次学唱。

师:现在我们边唱边加上动作再来演唱一遍。

三、双簧表演唱。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过双簧表演吗?什么是双簧?双簧是两个人表演的,在前面表演的叫前脸,在后面说的叫后背。今天我们也把歌曲里说的那个部分用双簧的形式来表演好吗?那我现在做前脸,谁愿意做我的后背,后背是要躲在后面不能被发现的。(选一名幼儿做后背,教师简单化妆)(表演)。

再次提醒幼儿:后背要干什么,要不要做动作,唱歌的声音要怎样,只有后背的声音好听我才能表演的更好。

2、师:下面我们来换一下,你们一起当前脸,我来当后背。(一起表演)。

3、师:你们前脸当得真好,我们又要来换了,这边后面一排的小朋友你们做后背,你们就是前脸,准备好,那这边的小朋友干什么呢?你们来帮他们配上唱的部分,可以吗?我们来试试。

4、交换表演。

师:今天我们要开一个“欢乐剧场”,来表演双簧《哈哈镜》,表演之前先来化个妆。欢乐剧场第一场表演双簧《哈哈镜》开始。

交换,现在请欣赏欢乐剧场第二场表演双簧《哈哈镜》。

活动反思: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制定的主题计划是《我快乐、我学习》幼儿的乐学与他们的兴趣、需要有很大关系,学习内容富有动感、贴近幼儿生活和兴趣点是幼儿乐学的基本条件。哈哈镜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从哈哈镜里能看见自己有趣的变形形象,获得快乐的情绪。每次带孩子们照哈哈镜,他们都哈哈镜非常感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乐着……幼儿照哈哈镜的游戏经验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因此我们设计了主题活动“神奇的哈哈镜”。歌曲《哈哈镜》就是其中一个活动,它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说唱歌曲,它体现的是人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哈哈镜是一首比较活泼的双声部歌曲,和声的歌曲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些困难,因此我把歌曲分成了两个课时来开展,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并为歌曲配上相应的动作。在活动中我借助幼儿间的思维互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么滑稽动作表现照哈哈镜时,幼儿开始只是用诸如踮脚尖、半蹲等动作来表现形态上的变化,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的创意越来越多,从身体动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横生。同时,在为歌曲配动作时,有些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滑稽动作,结果出现了混乱,但我并没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时找到了原因——幼儿过于热衷滑稽动作而忽略了音乐。

于是,我肯定了幼儿在动作上的创意,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倾听乐曲,并根据音乐的变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动作,使动作与音乐相协调。这也是为我们第二课时的双簧表演做铺垫。第二课时主要是进行双声部合作演唱歌曲,运用小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组用歌词伴唱,另一组有节奏地说歌词,两声部同时合作说唱歌曲。通过把难点前置,孩子们在后面学习双声部的配合演唱就轻松地多了,掌握的效果也非常的好。活动后面我设计了双簧表演,这一部分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个个表演都很积极投入。活动也达成了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也感受到了快乐。

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审视、反省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蕴涵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个性、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最终实现“审美与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

水中的发现大班科学教案篇二十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图谱的暗示,初步学会用两个声部演唱歌曲。

2.体验双声部合唱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图谱,说唱拍子节奏。

三、活动过程。

1、提问幼儿照哈哈镜以后变成什么样子。

2、哈哈镜会唱歌学习和声部分。

3、学习说唱部分。

小朋友,哈哈镜真有趣引来了一个小朋友照哈哈镜,你们告诉我,他照了哈哈镜以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高矮胖瘦)。

这个哈哈镜是不是很有趣?那我们怎么样念,让别人一听这个哈哈镜特别有趣?下面一起跟着老师来利用拍子念出来,让别人一听就觉得这个哈哈镜有趣(好)。

|×|××|×——|。

照一|照那个|变高|了——|。

………….

4、利用哈哈镜唱歌,用音乐插入哈哈镜这三个字,并引出《哈哈镜》这首歌曲。

5、让幼儿加上动作表演照哈哈镜的形态。

7、学习歌曲的第二声部,双声部合唱。

1.老师与幼儿一起合唱,让幼儿指出老师哪里和幼儿唱得不同。

2.老师用“哈哈镜和照镜人”的游戏与幼儿进行两声部的完整演唱。

3.全体幼儿分成两声部,进行两声部合唱。

四、活动结束。

幼儿回班上喝水休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451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