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需要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相匹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一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二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录音机、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
“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习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
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出示:
花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四
针对《搭石》这篇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力求嚼在经典之处,运用“根据语境判别多音字的读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并读出画面的美”、“创编诗歌提升朗读积累语言”“读文句想画面”等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努力体现语言回归课堂这一特色。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文章中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课前听欢快的音乐)老师:快乐的心情你准备好了吗?带着这份心情,我们来到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配乐,师旁述)同学们请看,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二)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搭石?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复习旧知,是为了从整体入手,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认识搭石,寻找美。
(一)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脱鞋绾裤)理解“绾”。
(二)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什么是搭石。
(三)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答。
(四)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个描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找出学习课文的切入点,切入点找准了就能统领全文,学生的'读、疑、析、议也能轻易激出来了。)。
三、重点精读,品味美。
老师:搭石是怎样的一道风景呢?咱们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来交流交流。
(一)品味“摆搭石”的美。
1、你觉得这句美,美在哪?生自由谈自己感悟的美。找你的好伙伴一起来读读。
2、(出示关键词)感受老人摆搭石的美,师读带点的关键词,生接句读。
3、当老人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么想呢?指名说。
4、多么淳朴善良的老人啊,他不仅这样想着,还这样做着:(课件出示句子)。
他首先(),接着(),然后(),他深情地(),仿佛()。
5、你从老人的身上感悟到了什么呢?指名说:奉献美。
(随机板书:奉献美)。
6、想读出奉献美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读读吧!(师带生读)。
(二)品味“走搭石”的美。
1、一行人走搭石。
(1)指导读准“行”、“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些字词。
(2)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生自由说。
(随机板书:协调美)。
(3)理解“协调有序”:小组模仿走搭石。
(4)“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生谈感受到的美,深情朗读,重点体会“绰”字。
(5)指名朗读此句,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6)推荐同学朗读“走搭石”的小诗,师评价总结: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2、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老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句子。
(1)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生各抒己见。
(2)重点体会“让对方先走”,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谦让的美德。(随机板书:谦让美)。
(3)请两位学生上台模仿走搭石,体验谦让美。
(4)分两个大组朗读这几句话,读出感情。
3、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
(2)师生角色扮演“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
(3)体会“理所当然”,感悟乡亲们的美好感情,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随机板书:助人美)。
(三)展开想象,自由说句式:假如遇上……来走搭石,……。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过渡:还有很多的“假如”,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真是石如其人啊!这样的搭石和这样的乡亲,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3、总的感悟搭石默默无语的奉献美。
(随机板书: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重点段、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在读读悟悟、想象说话、角色扮演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体会了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体会到了课文表面写的是搭石无私,其实赞颂的是乡亲们的默默无闻与无私奉献。)。
四、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于观察的好习惯,你发现我们身边有美吗?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
(生自由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美。)。
(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观察,去发现身边的美,说说身边的美,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感受到文中的人性美,更能感受到生活中身边的人性美。)。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老师:同学们,课文中的美和我们所说的美,其实都是爱的体现。让我们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语言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动去感动他人,我们将会发现世界处处充满爱,人生是如此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激情总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得到升华。)。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写写自己发现的平凡事物中的美。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能活学活用,运用文中的写法,抒发心中的情感,积累并学习运用优美的词句,真正起到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作用,彰显语文特色。)。
七、板书设计。
21搭石。
奉献美。
家乡的一道风景协调美爱。
谦让美。
助人美。
结语:教案是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准备好的材料,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材料。以上就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五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随文识字的方式认识“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户户、应接不暇”等词语,并且会写其中的6个生字。
3、运用做批注的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感悟美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4、初步感受到德国的异域风情、异域文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运用做批注的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感悟美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初步感受到德国的异域风情、异域文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谈话启发法、朗读品悟法、课件演示法。
课件、打印板书、查阅“脊”的笔顺。
第一板块初识景色的美丽。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大树季羡林先生。(课件出示简介)早在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的哥廷根大学留学,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当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已是满头银发。人家问他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到底是怎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念念不忘?先生后来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重返哥廷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内容——(齐读课题)。
二、初读、教学生字词。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出示两组词语。
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第二自然段)。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第三自然段)。
3、指名读,正音:脊梁读轻声,莞尔一笑的菀要变调,应接不暇的应读第四声。
4、书写指导:点红上述词语中的生字:脊、莞、锦、姹、嫣、暇。
哪个字最难写,哪些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脊的笔顺,嫣中“与”的变化,暇是日字旁)并在书桌上书空。
5、读完课文之后,你想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表达自己的感受?(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也是季老先生的感叹。
第二板块感悟景色的奇丽。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先生的眼中,哥廷根的景色是——(板贴:奇丽的景色)奇是奇特,“丽”是美丽。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看到了怎样奇特美丽的景色,让他一叹再叹?快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到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多读几次。
2、指名交流:你读的是哪些句子。(课件出示语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我们再入情入境地来读读这些句子,读着读着,又感受到了什么?请边读边做好记号、批注。
4、交流学习收获。
预设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a、你感受到了什么?(我觉得花很美。它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b、请你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吧。
c、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
d、出示语段帮助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e、词语积累:像这样形容花美的词语你还积累了哪些?(课件出示:繁花似锦、百花齐放、百花争艳)把它们写在书的旁边。
f、齐读句子。
预设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上,应接不暇。
导:除了这句让你感受到美,谁还从其他句子中同样感受到了?(出示句子)。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美?
花的海洋——花多、色彩鲜艳、美丽多姿。指名读。
应接不暇——还有谁从这句话里的哪个词感受到花多?指名读。
如入山__——如此多如此美,让人仿佛漫步在(山__上。)关于山__有这么一段文字描述(课件出示)。从中你知道了什么?(绍兴的一条官道、景色很美)课文中指街道两旁——高高的楼房上,临街的窗户边都种满了美丽的鲜花,让人感到美丽舒服。指名读。
5、两句连读:谁能够把花的美、花的多、花的多姿多彩读出来?(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大家都读得很好,把老师带到了奇丽的哥廷根。给你们一个奖励吧!我带你们去哥廷根的大街小巷走一走。(出示图片)齐读句子。
第三板块体会风情的奇特。
四、学习第二然段。
1、导: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我们用心来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做好批注。
2、指名交流学习收获。
家家户户——德国人爱花,每个人都养花。引读(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
3、难怪,先生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4、这样爱花的真切,爱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惊。于是——(出示句子: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5、是啊,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是哥廷根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啊。(引读)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出示句子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小结。
原来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变,也包括这样美好的习俗啊。这样的人才组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啊。(板贴: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第四板块了解异国的文化。
五、总结升华。
2、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3、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上,应接不暇。
5、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德国,去哥廷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的,依然还是这样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__上,应接不暇。
6、这样奇丽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估计也看不到。这就是德国的风情,这就是德国的文化。因为,在那里——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7、爱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啊!季老的这篇课文,为我们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还将感受更多的异域风情、异国文化。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六
1.认识生字、词语,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紧扣课题“让”字,叩问文本,感受三美,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课前准备:
师:了解季羡林;设计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扣问课题。
生:季羡林。
2、介绍一下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哥廷根留学。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返哥廷根市考察学习。
3、揭题导题: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季羡林一生几次到过德国?
预设: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留学,这一呆呀就是——10年。
师:所以对于季羡林来说,德国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他写的与德国有关的文章,题目是——(课前板书)。
4、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擦去“让”体会德国人心甘情愿种花给别人看。
6、叩问“让”字,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预设: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贴纸: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
如何让别人看花——贴纸:怎么让?
为什么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贴纸:为什么让?
7、牵线“美丽”,一线贯穿。
1980年,季羡林爷爷重返德国时,迎接他的主人问她: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季羡林回答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发问:德国的什么可能变了?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哪些美丽没变呢?
8、过渡语:难道真的只有花的美丽是不变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这篇课文都读过好几遍了吧?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酒,是越品越有滋味儿。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自由地读书。
2、书读完了,但真的都读好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1)(请一名学生读完后)问:第一句想说什么在美中占重要的地位?——花。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花。想要把一个字重点突出来,可以怎么读?——重读。来读读看。
(2)同样的道理,第二句应该怎么读。齐读,突出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请一名学生读完)问:季羡林想赞美德国的什么?——美丽,所以我们要把朗读的重点落在——美丽。听老师读。
(2)我还是采用刚才那样重读的方法突出美丽这个词的吗?——不是——那我是怎么做的——在美丽后面停顿久一点.那你们也来试试看。
(3)生读句子。
归纳学法:原来我们在朗读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采用重读,也可以采用停顿的办法。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要问为什么这样读?)。
(1)停顿教学,“如”是好像的意思,“入”是进入,我们平时读书停顿往往是在一个词语读完之后,虽然这里的“如”和“入”是单个字,但是实际上表示一个词语,所以要做此停顿。
(2)介绍山阴道的美丽故事:东晋王献之一日由我们现在的浙江绍兴去往诸暨,途径一条山阴道,其风景甚美,于是他写下了这一妙句:“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此言一出,山阴道就从此声名远播,很多文人雅客就把“山阴道”奉为风景极美的地方。
(3)齐读。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概括方法:概括内容一定要清楚,简洁,明了。发现了没有,原来有时候题目拿来概括课文内容!
三、一品“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感受花美。
1、德国人到底让别人看到了怎样的花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到3段,找出相关语句。
(1)交流。
(大屏幕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配乐批注,开展语言训练。
(3)生自由读,做批注。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
(5)关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学生交流:
预设:花非常的多。
那可能会有哪些花?
这些花都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板书)。
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德国街头的花很多?——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姹紫嫣红。
什么是姹紫嫣红?
预设:花有很多种颜色。
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花的颜色多?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是的,从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读到,这的花很——美(板书:姹紫嫣红)。
(6)朗读训练,引读。
你看,所有的花聚集在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团。这就是。
——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蓝的像——海。这就是。
——姹紫嫣红。
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这家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那家的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
走过任何……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8)交流想象的画面。
(9)分组朗读,读出花的又多又美。
师:多美的意境呀!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走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街头,能不使人感到惬意舒服吗?现在带我们男女生分组读读看,看看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能把德国街头的花读得又多又美。
(10)感悟花美。
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德国的什么美?——花美(板书)。
(11)背诵句子。
这么美的画面,我们就把它刻在心里,记住她,一起来背背看吧,真不会背,可以偷偷看一眼。
四、二品“如何让别人看花”,感受行为美。
2、交流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3、交流:句中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德国人种花是让别人看的。
种花的地点——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自己在屋子里看花的角度——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摸摸你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哪里?(花梗,花的茎,花的杆)。
5、出示图片,理解花的脊梁。
6、师:在家里,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他们仍然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7、激发情感,感性朗读。
现在你们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句?
学生交流(敬佩、赞美)。
齐读。
8、引导理解莞尔一笑,体会德国人种花给被人看的行为美。
(1)什么是莞尔一笑。
(2)走进画面,情景再现,师生表演“莞尔一笑”
(3)你从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了什么?
预设:德国人认为种花给别人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
9、引导感受行为美。
这是你又觉得德国人什么是美丽的啊?——行为美!(板书)。
五、三品“为什么让花给别人看”,体会风土人情美。
2、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种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2)从哪里可以看出德国人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引读:
是啊,德国人就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时候别人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3、交流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2)学生交流,师引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扫地,借阅书本。
4、扣“又”,引导理解风土人情美。
孩子们,课文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什么是“又”,又表示以前也是这样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以前是什么时候啊——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的那十年。
说明了几十年来,无乱风雨怎样变幻,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德国人种花的习惯没有变。
如果一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是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5、此时此刻,你觉得什么极美——风土人情!(板书)。
六、回顾“美丽不变”,升华课堂。
1、现在你们懂了吗,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没有变?
花的美丽没有变;种花的行为没有变;风土人情没有变。
2、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就是:花美、行为美、风土人情美。
七、朴实拓展,抄录“美丽”
孩子们,美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藏,拿出我们的采蜜本,选择其中的一种美,把相关的句子抄下来。(播放音乐)。
八、板书。
美丽没变?(!)。
花团锦簇。
花美。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
风土人情美。
我为人人。
行为美临街而种。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九
针对《搭石》这篇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力求嚼在经典之处,运用“根据语境判别多音字的读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并读出画面的美”、“创编诗歌提升朗读积累语言”“读文句想画面”等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努力体现语言回归课堂这一特色。
【年段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文章中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课前听欢快的音乐)老师:快乐的心情你准备好了吗?带着这份心情,我们来到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配乐,师旁述)同学们请看,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二)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搭石?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复习旧知,是为了从整体入手,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认识搭石,寻找美。
(一)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脱鞋绾裤)理解“绾”。
(二)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什么是搭石。
(三)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答。
(四)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个描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找出学习课文的切入点,切入点找准了就能统领全文,学生的读、疑、析、议也能轻易激出来了。)。
三、重点精读,品味美。
老师:搭石是怎样的一道风景呢?咱们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来交流交流。
(一)品味“摆搭石”的美。
1、你觉得这句美,美在哪?生自由谈自己感悟的美。找你的好伙伴一起来读读。
2、(出示关键词)感受老人摆搭石的美,师读带点的关键词,生接句读。
3、当老人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么想呢?指名说。
4、多么淳朴善良的老人啊,他不仅这样想着,还这样做着:(课件出示句子)。
他首先,接着(),然后(),他深情地(),仿佛()。
5、你从老人的身上感悟到了什么呢?指名说:奉献美。
(随机板书:奉献美)。
6、想读出奉献美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读读吧!(师带生读)。
(二)品味“走搭石”的美。
1、一行人走搭石。
(1)指导读准“行”、“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些字词。
(2)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生自由说。
(随机板书:协调美)。
(3)理解“协调有序”:小组模仿走搭石。
(4)“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生谈感受到的美,深情朗读,重点体会“绰”字。
(5)指名朗读此句,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6)推荐同学朗读“走搭石”的小诗,师评价总结: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2、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老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句子。
(1)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生各抒己见。
(2)重点体会“让对方先走”,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谦让的美德。(随机板书:谦让美)。
(3)请两位学生上台模仿走搭石,体验谦让美。
(4)分两个大组朗读这几句话,读出感情。
3、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
(2)师生角色扮演“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
(3)体会“理所当然”,感悟乡亲们的美好感情,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随机板书:助人美)。
(三)展开想象,自由说句式:假如遇上……来走搭石,……。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过渡:还有很多的“假如”,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真是石如其人啊!这样的搭石和这样的乡亲,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3、总的感悟搭石默默无语的奉献美。
(随机板书: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重点段、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在读读悟悟、想象说话、角色扮演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体会了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体会到了课文表面写的是搭石无私,其实赞颂的是乡亲们的默默无闻与无私奉献。)。
四、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于观察的好习惯,你发现我们身边有美吗?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
(生自由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美。)。
(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观察,去发现身边的美,说说身边的美,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感受到文中的人性美,更能感受到生活中身边的人性美。)。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老师:同学们,课文中的美和我们所说的美,其实都是爱的体现。让我们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语言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动去感动他人,我们将会发现世界处处充满爱,人生是如此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激情总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得到升华。)。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写写自己发现的平凡事物中的美。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能活学活用,运用文中的写法,抒发心中的情感,积累并学习运用优美的词句,真正起到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作用,彰显语文特色。)。
七、板书设计。
21搭石。
奉献美。
家乡的一道风景协调美爱。
谦让美。
助人美。
结语:教案是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准备好的材料,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材料。以上就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十
教材分析:
《搭石》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1、借助拼音,认识谴、惰、绰等7个生字,读准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溪水猛涨、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在朗读和评价过程中品位拖鞋绾裤、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并感受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一、揭题,初识搭石。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从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是呀,一块一块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就是搭石。
齐读课题。
2、课文中有一句话具体地描述了什么是搭石,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现在你会介绍搭石了吗?
二、整体感知,疏通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出示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交流释疑,理解搭石的重要性。
那如果没有这些搭石,家乡的人们都怎么过小溪的呢?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重点理解脱鞋绾裤)。
1、摆搭石那么有讲究,走搭石就更有讲究了,你知道走搭石要注意什么吗?
出示: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2、自主交流。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理解:协调有序)。
(1)生读句子,正音。
(2)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你从哪里体会到美了呢?还能从哪里体会到画面美呢?
(3)指导朗读:
五、小结。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那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留到下节课来学习。
六、作业。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这篇课文一开始设计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让学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遇到老人走搭石。来体悟,最后试教下来感觉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所以最后还是扎扎实实,在第一课时就上掉一行人走搭石的美。
通过这次上课,各位前辈的指导我也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方法,如: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所以根据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如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指导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将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点击成红色引导学生读一读,说说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通过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着读一读,真切体验协调有序。
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的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十一
教材分析:
《搭石》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谴、惰、绰等7个生字,读准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溪水猛涨、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在朗读和评价过程中品位拖鞋绾裤、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并感受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识搭石。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从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是呀,一块一块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就是搭石。
齐读课题。
2、课文中有一句话具体地描述了什么是搭石,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现在你会介绍搭石了吗?
二、整体感知,疏通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出示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交流释疑,理解搭石的重要性。
那如果没有这些搭石,家乡的人们都怎么过小溪的呢?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重点理解脱鞋绾裤)。
四、感悟搭石,构成风景。
1、摆搭石那么有讲究,走搭石就更有讲究了,你知道走搭石要注意什么吗?
出示: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2、自主交流。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理解:协调有序)。
(1)生读句子,正音。
(2)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你从哪里体会到美了呢?还能从哪里体会到画面美呢?
(3)指导朗读:
五、小结。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那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留到下节课来学习。
六、作业。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一)谈话导入,引出美。
师:说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们的眼睛能真切地看到其中的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搭石》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
(二)提出目标、
(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
(3)自由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
(2)我会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
(3)我理解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读重点句或段)。
生1:“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体会到这是一位负责任的老人,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生2:“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段话中我体会到家乡的人们走搭石十分默契,动作十分协调,看着很整齐,很美。
生3:这几句话我知道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生4: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生5:“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我感到人们很谦让,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走。
2、我知道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
3、我知道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4、我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搭石是一件事情,为什么会是家乡一道风景?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十三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十四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二、细读课文深感悟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是点睛之笔,实际上作者巧借_________任人踩踏,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这是人性美的表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认为这也是美。
三、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波_________人影_________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给短文的横线部分补充完整,并加标点。
2在短文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短文中画“”的句子的意思是
a人着急时就走搭石过河,不急就过桥。
b走搭石要走得快,过桥可以慢一点儿。
四、课内语段阅读。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心灵。
3短文中“理所当然”的意思是
a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实际上乡亲们自古以来都背老人过搭石,已成民情民俗。
b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实际上年轻人不得不遵守道德约束背老人过搭石。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1、简介作者。
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羊儿肥,草儿鲜,羊吃青草如雨响,轻轻移动一团烟??多美呀!但是故乡给刘章爷爷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那花半山,草半山的春色,更是家乡的另一道风景――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质疑。
当你读到这个题目时,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疑问是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爷爷的?)。
(搭石是什么样子的?搭石有什么作用?搭石为什么能给作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搭石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4、带上疑惑再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朴素的农村生活的画面,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词语。
1、谴责、懒惰(带点字为生字)..。
指名读,读准字音。出示句子: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指名读句子。
“谴”和“惰”字哪些地方容易写错?你有哪些书写建议给同学?2、俗语。
课文中说家乡有一句俗语,是哪一句?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俗语”就是“俗话”,是广为流传的语句,往往简练而形象。大多数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你还知道哪些俗语?说说看。
3、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
指名读,出示下文: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伏下身子、理所当然。
说说“理所当然‘的意思。(按道理应当这样。)课文中,人们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读一读相关语段,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用“理所当然”说一句话。
5、汛期、绾裤、联结间隔、溪水猛涨“绾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动作演示绾袖、绾发。
提示:“间”“结”和“涨”都是多音字。四、再读课文,概括画面。
1、再读课文。这些生字、词语在课文中你能流畅地读准它们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不好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合作读课文。
这篇课文比较长,请几位同学分段读给大家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指名学生读文。教师相机指导、点评。3、想象画面。
这篇课文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请你再默默地浏览一遍,老师相信,会读书的同学,读着读着,眼前就会浮现一幅幅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有的画面特别感人,有的画面特别让人激动,有的画面特别的美。你可以在旁边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
4、反馈交流。
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画面?此时此刻,你觉得哪幅画面就在眼前闪动?(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概括几个画面,并作相应板书,必要时对板书做相应调整)。
秋凉在即摆搭石发现不稳调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同到溪边让搭石背负老人过搭石5、师小结:
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
(课件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啊,在刘章爷爷的心里,搭石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所描述的最美的、最感人的风景。
第二课时。
一、走近搭石,回眸画面。
1、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搭石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正是这一块块普通、平凡的搭石,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图画。(课件出示概括后的五个画面,指读)。
2、出示句子,指名读。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到底是怎样的风景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走搭石。二、走上搭石,寻觅风景。
1、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寻觅美丽风景。要求:
哪里让你感受到这是一道风景,划出来,写上批注。
用心贴近文本,细细品味语言,不放过每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
2、反馈交流,走进画面。
第一处美景:协调有序走搭石(1)学生反馈,出示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协调有序?(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先自己试试。指名读,随机点评。
(3)变序朗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每当。
上工、下工,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4)配乐朗诵:让我们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感受那一份和谐和诗意的美。
(描述画面,再度激荡学生的情感):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
(5)口头填空,补充板书。
(2)出示,学生自由朗读: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3)模拟情境,师生表演。
师:那我就是这个村里的老大爷,你呢?生:??
师:某某,你去干什么啊?生:??
师生根据角色,表演招手示意对方先过,隔岸大声请对方过溪,互相推辞,过溪后互话家常等情景。
(4)学生参与,共同评价。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来评价表演是否贴切。(5)置身其中,送出夸奖。
孩子们,我们刚才都来到了小溪边,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话对这两位说说?
学生夸奖这两个人谦让、友善,彼此很亲近。
仅仅是这两位这么谦让友善吗?从哪里感受到?引导从“总会”理解每个人都会这么做?指导朗读,读出乡亲们之间融融的情意。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读到这儿,看到这儿,你觉得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怎样的风景呢?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如:谦让、友善、亲近等(7)带上此时的感受,三咏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第三处美景:放弃赶路整搭石、背负老人过搭石(1)过渡。
(2)出示,指名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3)品悟词语,情景对话,引导体会他们的动作中蕴含的人性美引导点一:
画出写动作的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引导点二:
与老大爷和年轻人情景对话:老大爷。
师:老大爷,您多大了?生:??
师:我刚才看你已经走过去了,干吗又走回来啊?生:??
师:我看你一脸着急,有什么急事吧?生:??
师:这么急的事情,还是先赶路要紧啊?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年轻人。
师:这位兄弟,你干吗要伏下身子背这老人过去啊?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师问全体学生:
引导学生抓住“上了点年岁的人??一定会”“总要”“理所当然”等词句的研读,体会这儿的人已经都把这些当成习惯了,每个人都会这么做的。
(5)口头填空,补充板书。
此时的搭石,又构成了家乡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学生板书“心地善良”“心中有他人”“尊老”等词语带上自己的感受,齐读这两段话(6)四咏中心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四、透过搭石,感悟情怀。
2、根据板书梳理:
教师引读:秋凉以后,人们??
(2)联系“每当”体会人们协调有序过搭石已经习惯成自然,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3)联系“总会”,感受人们一直来都是这样谦让的。
4、这一个一个的理所当然,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乡亲们的心里,他们认为――。
学生读他们的板书:
5、五咏中心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6、是啊,能不忆故乡吗?故乡有这一排排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情感的搭石,更有着这样一群善良、无私的乡亲们,所以作者深情地吟诵道――(齐读)。
课件出示:
故乡是大真大美,故乡是大音大象,故乡的每一块石头,也像明珠闪光!
9、引导学生带上各自诗一般的感情读课题。
五、延伸实践,读写结合。
1、教师谈话:平凡的搭石构成了一道不平凡的风景,平凡的小事中蕴含着不平凡的美。曾经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齐读)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2、小练笔:观察生活中一种熟悉的小事物,发现它的美,动笔写一写。板书设计:
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秋凉之后摆搭石善良发现不稳整搭石协调有序走搭石同到溪边让搭石背负老人过搭石。
谦让尊老??
(学生板书)。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十六
听了黄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截取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展示了乡亲们善良、友爱、互敬互帮的美好品德。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黄老师用她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一、理解词语,灵活多样。
黄老师的课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她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挽裤”、“协调有序”和“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人们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学生对“脱鞋挽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而是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在教学中,老师还注意引导学生朗读,他让学生反复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语速由慢变快,再由快变慢,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像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从而理解了人们行走的井然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先出示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选。老师又拓展了“绰绰有余”这个成语,再让学生观看精美的ppt图片,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
二、体会课文,独具匠心。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黄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先看导入部分:“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几句话写出了一个安详宁静的小山村。再来看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这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听说读写中都突出这点。如多次让学生模拟课文的内容进行表演,表演的同学兴趣盎然,观看的同学情绪高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感情。
三、文道相结合,做到教书与育人。
黄老师不但把课文上得有声有色,而且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老师出示课件“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就在身边,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是一种美,上下楼梯的互相谦让也是一种美”美还会是什么?这一环节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的手牵出课堂,又把生活中的美引入课堂,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教育。
四、过渡语设计得当。
五、板书简洁,体现了文章的内涵。
板书图文相结合,简单明了,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搭石是一道优美的风景,家乡的人们摆搭石、走搭石、为他人着想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在这一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扎实的教学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黄老师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十七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录音机、小黑板、
21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 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二、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示的短文《一个承诺》。“这是美国东部的—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午男子路过此地,他二活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是我要求你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十八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石》,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相对应的教学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分析。
我首先从内容、思想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向各位老师简单地介绍一下《搭石》这篇课文。《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鉴于以上解读,我对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学会本课生字词,认清形,读准音,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搭石”所反映出的人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下面我对教学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作一个简单的阐述及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
一、启发情感,揭示课题。
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喜好猜测,“光滑的”“色彩鲜艳的”“形状各异的”等等。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这样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板块——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给足时间学生读书,在了解学生识字情况基础上用卡片对相关“问题字”检查与矫正:随机理解“汛期”“谴责”等词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难点,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解决学生的实际难点。
解决这个问题,既是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矛盾点、冲突点,还是学生的兴趣点,这三点统一在这样一个问题中,作为深入文本的一个切入点,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阅读有了一个定向,学生的思考有了一个定向,不枝枝蔓蔓,干脆、干净。在这样的阅读期待下,学生更能够潜心涵泳于文本之深处。于是就可以顺势进行“诵读体悟,解决疑问”一环了。
三、诵读体悟,解决疑问。
这时候学生必然会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如: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几个来回,知道满意了才肯离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人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踢踏的声音,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这是本课的关键。深入品味这些关键句,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味的语感。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读的充分,体会课文语言的规范感主要靠读,把握课文语言的逻辑感主要靠读,感受课文语言的得体感主要靠读,领悟课文语言的情味感主要靠读,这一阶段的读,不但要读得充分、还要引导读得形象、读得和谐、读得感人,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把课文读透了,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读懂“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这故乡的小路,也联结这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
我一直坚持语文课不能因为人文性而丢了工具性特点,所以,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的是书写课文的生字和新词。
由于已进行了充分的诵读,学生跟生字和新词已进行了多次见面,读已不是问题,对生字的字型也有了整体的把握,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书写,既促使学生更仔细地把握字型,掌握生字新词同时也符合儿童注意力发展。
这样,经过整体的感知和对经典句子的深入体悟,第二课时便可以回归到整体,采用多种形式,如复述、抄写经典句子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语感。如果班级基础扎实的话,还可以设计语言的实践作业,把积累的语言、语感运用到写作或说话中去。
老师们可以从感觉到,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这四个步骤反映了语感习得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我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我的说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十九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针对上面的目标,我确定用两个课时来完成.
我这里选的是第二课时.这课时要学的是第2—5自然段.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老师一边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一边介绍美景,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板书课题:21,搭石
默读课文,让学生思考:我们这篇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段讲)什么是搭石;(第二段述) *摆搭石;(第三,四段写) *走搭石;(最后一段议) *以石喻人.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整体把握.
1,浏览课文,划出文中那些让我们感到美的地方.(指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品析美)
2,示范品读第三段.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
1,师生共同小结第三段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其他段落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并以我是学习小能手为竞争,激励契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面三个问题作为学习的金钥匙,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呢
*我能抓住哪些关键词句体会美呢
*我怎样才能有感情的朗读呢
2,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3,汇报学习成果.
(1)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2)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
*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 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3)第五段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这时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 谈一谈吧!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以及吸引他们的视线.板书注重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将搭石,一道风景;走石,如画美景这两句话分别做河岸.再将默默无闻,互相礼让,尊老爱老三个词板书在河中的搭石上,再现搭石的美,同时更凸现出人性的美。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二十
一、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介绍作者的家乡,引入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准,并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交流:
(1)知道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指名读,出示句子。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溪的?
引读:人们出门工作,必须……。
人们走亲访友,必须……。
如果没有搭石,家乡人们的生活怎么样?(麻烦、累)。
(3)再齐读课文写“搭石”的句子。
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生1:方便。
生2:不仅方便,而且增加了邻里友谊。
生3: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研读体悟。
1、默读2-4自然段,找找家乡人走搭石的景象,想想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指名读词语。
像搭石一样练读课文。
什么叫“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的?(有感觉,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把我们带到画里?)。
音乐起。谁能读出诗一样的味道来?
---------------。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二十一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洪水、暴雨、猛涨、懒惰、平稳、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通过课题引发疑问,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小组合作,概括搭石之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概括回答。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从学生最喜欢的风景开始)。
1、一行人“走”搭石。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师范读。
(2)引导学生用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3)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4)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5)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6)感悟“和谐”之美。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后几幅图画情景,体会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在第幅图画中,我遇到了,他们(怎样做的),我感受到了?
3、体会方法,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面对面走搭石,摆搭石等风景,感悟“谦让”、“奉献”之美。
五、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1、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升华情感,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二十二
一、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让学生积累。
如:让学生在想象“一行人过搭石动人的画面”各引导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词汇的运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文,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极有意义。
三、以风景统领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文字简洁易懂,但期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我让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什么是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老人及时调整搭石“这四块内容构勒成四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学习最后一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教学中我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等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及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的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是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四、教学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艺术。
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下心思索,感到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中语言表达不是十分自然。
2.教学技巧有些拙劣。
3.由于心中装着教案,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些走过程。
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展示的机会,以上反思仅是我个人的拙见,希望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二十三
教学活动若要显示其活动二字,就应该是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活动起来,真正成为成为课堂上的主体。窦老师设计活动教学方案,为创设活动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自主参与的活动,拓宽学生获取感性经验的渠道,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动脑”
2、师生互动。
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还有一个亮点。讲到“假如遇上老人来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先过去······”窦老师让一个孩子到讲台上表演什么是伏下去。自己表演老人,这一环节不但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所包含的美,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参与文本的快乐,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同时在何种师生互动也增进了孩子对老师的亲切感。精心设计走搭石的情景,在反复读、渐快速度的读中体会“协调一致”。在师生轮读,接读中体会美,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我们就是那“协调有序”的人。轻松自在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既遵循认知规律,又让学生学得主动做好铺垫。
3、让学生动口。
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孩子们在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我觉得这部分也弥补了在想象怎样谦让过搭石时的小遗憾。
我觉得这三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就使得对家乡搭石所体现出的的独特性的美,人性的美有了体验、理解。就将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主旨很好的呈现了出来。
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篇二十四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等词语。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体会平凡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的美
运用想象的方法,丰富文章的内容,体会感情。
两课时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见过哪些桥?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课文,不是雄伟壮丽的大桥,也不是古老神秘的桥梁,而是作者家乡小河里的不起眼的石头。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我们一起一下。
质疑定标:你看到这个课题,有没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边画边读两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词,同桌互相检查。
3、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其他同学帮助解疑。
4、默读课文,画己喜欢的词、句、段,并在旁边写出喜欢的理由。
5、进行汇报。
1、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
(1)、什么是搭石?
(2)、谁搭石?怎么搭?
(3)、如何走搭石?
2、开火车轮读课文,一人一句。思考:
作者围绕着搭石描写了哪几个生活场景?他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2、汇报交流。
21、搭石
什么是搭石?
谁搭?如何搭?
人们怎样过搭石?
1、出示生字词,学生开火车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随着作者去发现“美”,感受“美”。
把课文中你认为美的句段找出来。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重点体会下面几处:
第一自然段————乡村秋景。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看着插图说一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幅乡村秋景图。
第二自然段————摆搭石的老人。
请你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第三自然段————行人走搭石。
想象村里的行人走搭石的情景,除了可以看见的画面的美,你还能感受到怎样的美?
第四自然段————理所当然的事。(溪边让路,背老人过溪)
村里人把什么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从中有什么感受?
1、回归整体。
师: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讨论,我们不但看到了家乡的搭石构成的一道道风景,也感受到了村里人善良、美好的心灵,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些美丽的画面:
家乡有一条无名的小溪,每到秋天,天气变凉,人们便,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瞧,一位上了年纪的人,发现搭石不稳,。
一行人走在搭石上,动作是多么协调有序!。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2、理解尾段。
出示最后一段,全班齐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意思的。
这文章的作者刘章是个有名的“草根诗人”,他的作品来自生活,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他善于从平凡的、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感受美,这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
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写一段主题为“寻找生活中的美”的小练笔。
21、搭石
乡村美景
摆搭石摆搭石的老人美的画面
美的心灵
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
走搭石溪边让路,背老人过溪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7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