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言喻的美妙故事,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清晰明了的段落和句子,不论读者是谁都能轻松理解。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鉴赏能力,提高写作的艺术性和表达力。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的泼水节》我的说课内容分成六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是新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学段的阅读课文教学是区别于其他学段的。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着眼点。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为: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朗读感悟等,具体的运用将结合本课的教学程序进行说明。
本课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整体感知。
(三)读中感悟,突破重点。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五)布置作业,课堂积累。
下面我将对本课的教学程序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从插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出新课,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为什么难忘?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多思考,通过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图片可以使他们更快的走进课本,走进难忘的泼水节。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
(二)新课教学,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新词。(学生自读)。
3、全班拼读生字。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这时候,学生们就会踊跃发言:
生1:我知道,这两个字宝宝都是“风字头”
生2:我观察出来了,“凤”字里边是“又”和咱以前学的“风”字不能弄混了。“凰”字里面是一个“皇帝”的“皇”字。和“皇”的读音也一样。
我适时鼓励:这两个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回答的真好,同学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俩。
观察之后还要知道怎么写: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个字的关键,边说边板书。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最后再写里面的。
(2)出示“思”和“恩”作比较。同样让学生自己观察找出区别。此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5、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全班齐读)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思考:1961年地泼水节是怎么过的?
为什么这一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新课标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学会默读,现在就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默读思考了。)。
指名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7、我结合学生所读词句,给予重点提示和指导。如:
(1)插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着什么?傣族人民穿着什么?他们表情怎样?什么是“满面笑容”,找生站出来示范一下。在此教学阶段,理解“满面笑容”,并练习说一句话。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强调重点词:端、拿、蘸、泼洒、祝福、泼水、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此环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8、我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突出“泼水节”,第二自然段强调“特别”、“周恩来总理”和“一起”,第三自然段重点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
最后两个自然段,“幸福哇”、“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比第一句读得更慢,好像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三)读中感悟,突破重点。
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当学生有了心得后,再读相关的段落感情就充沛真挚了。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指名回答明确:(心连心,师板书)。
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幸福、难忘的节日,师板书。
(五)布置作业,课堂积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心连心。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二
孙老师的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活泼幽默的课堂语言。孙老师毫不吝啬表扬的语言,在善意的表扬和鼓励的教学语言中,我看到了一位亲和温柔的孙老师,看到了一位尽可能的把每一位小朋友都带到课堂情境中的孙老师,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孩子们喜欢亲近呢?孙老师还抛弃了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的采用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就采用了默读、齐度、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反复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情。例如,在教学"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做了哪些准备?"这块内容时,孙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读一读。再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同学们边看边读。最后又用肢体动作来演示,孩子们不自觉的跟着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层层推进,不断引导,使得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傣族人民高兴,愉快的心情,感受到了泼水节热闹的气氛和场景。
孙老师的这节课秉承了新课改的理念,秀出了独特的风格。值得学习、借鉴!
《难忘的泼水节》评课稿篇11月27日,年轻的成欣欣老师给我们展示了《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对于这次“青鸿欲飞展风采”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我们师徒高度重视,授课一周前成老师就开始为这节课做准备,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制作课件,然后我们一起讨论完善,初步确定了上课思路。从整节课的设计来看,这节课设计新颖,结构完整,用时分配合理,环节紧凑,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现就成欣欣教学过程谈几点感受:
1、从老师的个人素质来看,成老师整节课精神饱满,仪态大方,态度谦和,她尊重学生,关爱学困生,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整节课师生关系洽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2、成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字词教学比较扎实。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多种方法的理解和识记让学生理解词义,并通过学习说句子,在句子中运用字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练习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练说“这是一个的泼水节。”既巩固了字词教学效果,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内化积累。又如,在学习课文第2段时,成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具体语句,初步领会句子的意义,抓住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
3、朗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整节课成老师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反复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三
1、《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泼、龙、恩、凤、凰5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多音字“盛”
2、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4小节
4、初步体会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重点:识记生字,会写生字;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过程中,我随文识字了5个:襟、褂、凤凰、恩为主,词语教学时也分为2个层次,先是带有拼音的难读的字,重点指导平翘舌音和多音字盛。然后是课文中比较长的词语。本课时写了4个字、泼、凤凰、恩,都是随文指导,然后集中书写。我的设计意图是:字词句的教学其实是一条线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也让小朋友明白我今天识字重点要读好哪几个。
二、句与段的教学
今天学习的重点段落是第3小节,我以“人们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展开教学,由句子再细化为词语的理解、运用与积累、再由句到段由局部到整体,层层引导学生明白人们赶来了,人们撒满花瓣,人们欢呼都表达子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句与段的学习离不开朗读的指导,朗读的指导还要有层次性。如精读第3小节时,我就采用了指名读、感悟地读、高兴的读、齐读、男女生分组读等形式。在指导读“周总理来了!”这句感叹句时,我又采用了提示读,“你欢呼着:他欢呼着,大家一起欢呼着”使小朋友身临其境。
三、作业设计:
量词的叠用:一条条、一串串要能理解叠用表示很多,并能正确运用从而能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
四、课后发现的问题:
1、“对襟白褂”这个词的教学除了读准字音,如果能以学生的衣服为实物教学明白对襟是怎么样的,医生穿的就是白褂,让生字的音、形、义在潜移默化中扎实的完成了教学。
2、语言表达: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如果能让小朋友学习这种写法,学会迁移,比如说:迎春花开了,春天到了。再比如:太阳升起来了,小朋友们上学了等等,让小朋友学会运用。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四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看得出,吴老师也是尽量在课堂上营造这样一种欢乐的氛围。我觉得吴老师这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因为学生无法感受,所以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好几次都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如“泼水节这一天,傣族人民是怎么过的呀!我们先到大街上去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在开始泼水时,老师请大家联系插图,让大家说说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既激发了小朋友的一种表达的欲望,也会让孩子有一种比较真切的感受,而且也更能拉近孩子与傣族人民之间的距离,更好地理解文本。吴老师在教学中也是尽量让孩子能成为傣族人民中的一员,让学生想像“如果你们也在这群快乐的傣族人民中间,你们会怎样去玩水呢?”“假如,泼水节那天,你就在现场,那你最想把这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水泼在谁身上呢?”这些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获得欢乐的体验,更能加深学生对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泼水的意义的理解。
另外吴老师比较注重朗读体会。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让学生朗读体会,以读为本,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一些细节的`方面,吴老师也花了不少的心思。比如导入,运用用词说话很巧妙地让学生回忆了第一段的内容。运用表演理解“灌”这个动词。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生疏,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接下来我就提出自己在听完这课后两个不成熟的意见。
“怎么能不高兴呢?”这个反问句时,对学生来说他们是一点体会都没有的,他们还没有体会到这份高兴。我想是否不用打乱顺序,就放到后面再去教学。可以在后面进行一个角色的转换,让孩子真正成为傣族人群中的一员,来问问他:“你身上湿淋淋的,为什么你的脸上还笑开了花?”
让学生通过表达来传达这份幸福后再去读这句反问句,是不是会更好些。
2、在体会傣族人民那份急切高兴的心情时,可以联系一下实际,比如说当学校里要组织孩子去春游时,举行爱心义卖活动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孩子有了实际的体验,或许能更好地体会傣族人民当时那种高兴和急切的心情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的感受,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见谅,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五
今天,我在坟台中心校参加了太和县中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决赛,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有了飞跃似的提高。懂得了教学设计与多媒体高科技紧密融合的好几点技巧,更大的收获是张老师的《难忘的泼水节》课堂教学给我的启发和反思。
我总喜欢把自己和同行的人相比较,回归平静,才理解年轻的张芹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
课堂上年轻老师少有的平和大方的态度,常话说得好:"老不看三国,少不谈水浒"。张老师的课不张扬、不浮夸,教学流程像起伏的远山,平静的潭水一样有内涵和深度。丛生字词认读到句段文本的.解析,环环相扣渐入佳境。哪怕是在开"小火车"的识字教学中也能用"火车火车从哪儿开?"的温馨的话语来导入。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六
《难忘的泼水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语文的第十一课,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上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的泼水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我想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是会认12个生字;正确、流利通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从欢迎总理的场面中,感受傣族人民的激动。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一)观图片,交流资料,引入课题。
3、交流周总理相关资料。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2、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
2)认读生字的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文章段落,勾画出重点词句。
2)体会傣族人民心情,指导朗读。
(三)教师小结。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但很多的生成让我们很难预想,有经验的老师就会把握课堂整个教学结构,我的这次教学不管成功与否,我向有经验的老师又迈进了一步。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七
1、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课堂应变能力,有时会忘记一些细节,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纠正和引导,板书不能及时出现,课件播放与教学进度不符,有感情朗读环节忘记等。这些方面还需今后进一步努力改进。
2、教学设计时能紧扣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预设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但实际操作时又将课文进行过细的解析,逐句讲析体会,显得课堂教学琐碎杂乱,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理解。
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也是我们师徒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八
1、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课堂应变能力,有时会忘记一些细节,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纠正和引导,板书不能及时出现,课件播放与教学进度不符,有感情朗读环节忘记等。这些方面还需今后进一步努力改进。
2、教学设计时能紧扣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预设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但实际操作时又将课文进行过细的解析,逐句讲析体会,显得课堂教学琐碎杂乱,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理解。
今天,我在坟台中心校参加了太和县中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决赛,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有了飞跃似的提高。懂得了教学设计与多媒体高科技紧密融合的好几点技巧,更大的收获是张老师的《难忘的泼水节》课堂教学给我的启发和反思。
我总喜欢把自己和同行的人相比较,回归平静,才理解年轻的`张芹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
课堂上年轻老师少有的平和大方的态度,常话说得好:"老不看三国,少不谈水浒"。张老师的课不张扬、不浮夸,教学流程像起伏的远山,平静的潭水一样有内涵和深度。丛生字词认读到句段文本的解析,环环相扣渐入佳境。哪怕是在开"小火车"的识字教学中也能用"火车火车从哪儿开?"的温馨的话语来导入。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九
在集中识字这一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活泼生动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读一读生字,给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权,拔萝卜游戏识字游戏,提高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摘苹果识字游戏,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图文并茂,紧抓学生的目光。在教学课文中把生字放在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便于学生记忆,在做游戏的同时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难点,这真是一举数得。
"笑容满面"词语的教学更是课堂中的.一个亮点,孙老师先出示周总理的图片,然后然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把看到的说出来,当孩子们说到表情的时候,孙老师抓住机会说:"像周总理这样开心的笑着就是笑容满面的",引导孩子们理解"笑容满面"的意思,不知不觉中又掌握了一个词语,避开了以往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孙老师正是创造了这样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轻松的环境,采用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乐趣与生机,让孩子们喜欢学习生字,认识词语,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这一单元的主题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年龄特征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3个维度出发,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会主动认12个生字,能认真、正确书写12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四面八方、难忘”等,感受词语背后的情感,并积累词语。
2.学习通过对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场面和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
3.通过对“欢呼、笑容满面”等词语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人物心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4.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并能主动积累词语。其中,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怎么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2.以读为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文本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触摸文本,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自主探究: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识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围绕“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思考、体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从四面八方看到了傣族人民都赶来迎接周总理,从欢呼来体会兴奋。从第3自然段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感悟兴奋和欢悦的心情。从结尾的3个自然段4个感叹句,体会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这样抓住词语和重点句子,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体会和感悟,揣摩内心情感,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重新诠释泼水节的“难忘”。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我的教学将以找写人物表情、动作和心情的句子说说体会为突破口,让学生读课文感受、体验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插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出新课,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为什么难忘?
(二)新课教学。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新词。(学生自读)。
3、全班拼读生字。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十一
听了何老师一节《难忘的泼水节》,我真是收获良多,这是一节比较扎实的课,何老师的课让我感觉是眼前一亮,在此我就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里的收获吧:
一、真实、有效、扎实:何老师上课不搞花架子,摒弃了以往公开课的虚假,还原真实的课堂,踏踏实实教学。
二、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老师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话语,煽情的过渡语,每每把学生读书的热情调动起来。读的形式很多,有个人读、小组读、男女赛读、齐读等等。
三、重视了引导读忽视指导读。虽然老师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话语,煽情的过渡语,激发学生读书但指导不够。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老师没有利用这些词语让学生发现总理的可亲,而是老师告诉学生总理是可亲来引导朗读。
建议:
一、忘记了词语句式的.训练,也就是双基的训练。如“一条”跟“一条条”的比较,“一手······一手······”的理解,跟“一边······一边······”的比较,等等。
二、课堂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把握课堂生成。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十二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今天听了陈老师这节课,深深地佩服陈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尽管这节课我听过很多次,但陈老师的这节课仍然带给我很多启发,在学校大力开展“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背景下,陈老师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深入研究文本,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堪称完美地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纵观全课,值得我学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借助图片:学生通过图片认读本课部分生字词,如“西双版纳、凤凰花、傣族”,结合图片理解“象脚鼓”以及“象脚鼓点”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一年一度”这一词语时,先鼓励学生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像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一年只能过一次,我们把这样的节日就称作是“一年一度”。
3、借助汉字偏旁:在教学“吉祥如意”中的“祥”字时,引导学生关注该字的偏旁是“神示旁”,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发现含有这样偏旁的字大多与“祖先、祝福”有关,这里“祥”就带有“吉祥祝福”之意。
陈老师能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灵活选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这样理解生字词的教学目标不露痕迹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们听得也觉得很自然。课堂就是这样做到不生硬,和谐自然。
最让我惊叹的是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我听过很多老师上这一课,但几乎从未有老师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关注作者怎么写的。陈老师设置这一环节不但能锻炼孩子观察图片的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自己说的基础上和文本进行对比,更能体会出文本语言的精妙。同时这样的即兴看图说话对二年级孩子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这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降低了难度,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后续的展示效果很好,学生观察仔细,不但注意到图中人物的动作,还关注到人物的表情和心情,合理想象画面中存在的泼水声和欢笑声。这样的合作学习的设置是恰到好处的,不生硬,不做作,真实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小组合作,是不是每节课一定要小组合作,我想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只是新课标做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已,它不是万能,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习实际,有效取舍和设置。正如特级教师刘志春校长所言,“问题导学”中的“问题”不应指向文本本身,而是应该指向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利用一篇篇课文教的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是语文素养,绝不仅仅是文本内容。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十三
听了何玲静老师一节《难忘的泼水节》,我真是收获良多,这是一节比较扎实的课,何老师的课让我感觉是眼前一亮,在此我就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里的收获吧:
一、真实、有效、扎实:何老师上课不搞花架子,摒弃了以往公开课的虚假,还原真实的课堂,踏踏实实教学。
二、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老师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话语,煽情的过渡语,每每把学生读书的热情调动起来。读的形式很多,有个人读、小组读、男女赛读、齐读等等。
三、重视了引导读忽视指导读。虽然老师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话语,煽情的过渡语,激发学生读书但指导不够。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老师没有利用这些词语让学生发现总理的可亲,而是老师告诉学生总理是可亲来引导朗读。
建议:
一、忘记了词语句式的训练,也就是双基的训练。如“一条”跟“一条条”的比较,“一手······一手······”的理解,跟“一边······一边······”的比较,等等。
二、课堂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把握课堂生成。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十四
1、《难忘的泼水节》是新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学段的阅读课文教学是区别于其他学段的。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着眼点。
2、教材编排特点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3、重、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地深厚感情。
4、课时安排:2课时
1、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阅读情趣。由此,我确立了“情感和态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
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
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1、创设情境
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a)自主探究
《文课程标准》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识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b)朗读感悟
《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难忘的泼水节》这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1961年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因此,它是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要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要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从插图中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出新课,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为什么难忘?
(二)新课教学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新词。(学生自读)
3、全班拼读生字。
4、讨论交流: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重点指导“凤凰”的书写
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5、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6、并思考:1961年地泼水节是怎么过的?
为什么这一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新课标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学会默读,现在就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默读思考了。)
指名读一读有关段落
7、师结合学生所读词句,给予重点提示和指导。如:
(1)插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着什么?傣族人民穿着什么?他们表情怎样?
在此教学阶段,理解“满面笑容”,并练习说一句话。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强调重点词:端、拿、蘸、泼洒、祝福、欢呼、泼水、祝福
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8、师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突出“泼水节”,第二自然段强调“特别”、“周恩来总理”和“一起”,第三自然段重点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
最后两个自然段,“幸福哇”、“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必第一句读得更慢,好像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三)读中感悟
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当学生有了心得后,再读相关的段落感情就充沛真挚了。
(四)课堂小结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心连心,师板书)
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幸福、难忘的节日,师板书。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1、难忘的泼水节
心连心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十五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会主动认12个生字,能认真、正确书写12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四面八方、难忘”等,感受词语背后的情感,并积累词语。
2.学习通过对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场面和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
3.通过对“欢呼、笑容满面”等词语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人物心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4.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并能主动积累词语。其中,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2.以读为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文本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触摸文本,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3.自主探究: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识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围绕“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思考、体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从四面八方看到了傣族人民都赶来迎接周总理,从欢呼来体会兴奋。从第3自然段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感悟兴奋和欢悦的心情。从结尾的3个自然段4个感叹句,体会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这样抓住词语和重点句子,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体会和感悟,揣摩内心情感,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重新诠释泼水节的“难忘”。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我的教学将以找写人物表情、动作和心情的句子说说体会为突破口,让学生读课文感受、体验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插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出新课,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为什么难忘?
(二)新课教学。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新词。(学生自读)。
3、全班拼读生字。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重点指导“凤凰”的书写、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5、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6、并思考:1961年地泼水节是怎么过的?为什么这一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7、师结合学生所读词句,给予重点提示和指导。
(1)插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着什么?傣族人民穿着什么?他们表情怎样?
在此教学阶段,理解“满面笑容”,并练习说一句话。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强调重点词:端、拿、蘸、泼洒、祝福、欢呼、泼水、祝福。
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8、师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突出“泼水节”,第二自然段强调“特别”、“周恩来总理”和“一起”,第三自然段重点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
最后两个自然段,“幸福哇”、“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比第一句读得更慢,好像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三)读中感悟。
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当学生有了心得后,再读相关的段落感情就充沛真挚了。
(四)课堂小结。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心连心,师板书)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幸福、难忘的节日,师板书。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心连心。
周总理————————傣族人民。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十六
孙老师是一位热情阳光、教态亲切、语言简洁富有童趣、很具亲和力的年青老师。她以轻松明快、活泼的风格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孙老师还善于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针对性评价,语言丰富,符合低年级的心理特征。较好地处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是一堂自然清新,本色的语文课。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惊喜,让人为之眼前一亮。我准备撷取以下三点与大家共勉:
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孙老师正是创设了这样一个热情洋溢的场面,在欢乐的表演中,在一段段令人欢欣鼓舞的文字中,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参与到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中,和他们一起欢度这美好的日子,课文中的生字,也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在这个泼水节上跳跃着。比如,在教学"祝福"这两个字时,出示了"祝福"历史演变。重点讲解了"礻"和"祝"字的含义,孩子们听的认真入迷,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轻松的记住了"祝福",更记住了周恩来和傣族人民彼此美好的祝福。
在集中识字这一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活泼生动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读一读生字,给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权,拔萝卜游戏识字游戏,提高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摘苹果识字游戏,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图文并茂,紧抓学生的目光。在教学课文中把生字放在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便于学生记忆,在做游戏的同时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难点,这真是一举数得。
"笑容满面"词语的教学更是课堂中的一个亮点,孙老师先出示周总理的图片,然后然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把看到的说出来,当孩子们说到表情的时候,孙老师抓住机会说:"像周总理这样开心的笑着就是笑容满面的",引导孩子们理解"笑容满面"的意思,不知不觉中又掌握了一个词语,避开了以往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孙老师正是创造了这样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轻松的环境,采用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乐趣与生机,让孩子们喜欢学习生字,认识词语,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孙老师还抛弃了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的采用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就采用了默读、齐度、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反复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情。例如,在教学"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做了哪些准备?"这块内容时,孙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读一读。再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同学们边看边读。最后又用肢体动作来演示,孩子们不自觉的跟着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层层推进,不断引导,使得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傣族人民高兴,愉快的心情,感受到了泼水节热闹的气氛和场景。
孙老师的这节课秉承了新课改的理念,秀出了独特的风格。值得学习、借鉴!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十七
1、《难忘的泼水节》是新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学段的阅读课文教学是区别于其他学段的。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着眼点。
2、教材编排特点。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的场面描写中,在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3、重、难点。
重点:了解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和傣族人民地深厚感情。
4、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1、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阅读情趣。由此,我确立了“情感和态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对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三、说学生情况。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
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
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a)自主探究。
《文课程标准》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识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b)朗读感悟。
《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难忘的泼水节》这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1961年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和他们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因此,它是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要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要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从插图中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出新课,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为什么难忘?
(二)新课教学。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新词。(学生自读)。
3、全班拼读生字。
4、讨论交流: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重点指导“凤凰”的书写。
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5、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6、并思考:1961年地泼水节是怎么过的?
为什么这一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新课标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学会默读,现在就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默读思考了。)。
指名读一读有关段落。
7、师结合学生所读词句,给予重点提示和指导。如:
(1)插图中发现:穿着什么?傣族人民穿着什么?他们表情怎样?
在此教学阶段,理解“满面笑容”,并练习说一句话。
(2)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强调重点词:端、拿、蘸、泼洒、祝福、欢呼、泼水、祝福。
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8、师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突出“泼水节”,第二自然段强调“特别”、“周恩来总理”和“一起”,第三自然段重点读好最后一句“来了”。
最后两个自然段,“幸福哇”、“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必第一句读得更慢,好像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三)读中感悟。
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当学生有了心得后,再读相关的段落感情就充沛真挚了。
(四)课堂小结。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感觉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心连心,师板书)。
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幸福、难忘的节日,师板书。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心连心。
————————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十八
孙老师的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活泼幽默的课堂语言。孙老师毫不吝啬表扬的语言,在善意的表扬和鼓励的教学语言中,我看到了一位亲和温柔的孙老师,看到了一位尽可能的把每一位小朋友都带到课堂情境中的孙老师,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孩子们喜欢亲近呢?孙老师还抛弃了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的采用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就采用了默读、齐度、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反复读,有感情的读,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悟情。例如,在教学"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做了哪些准备?"这块内容时,孙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读一读。再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同学们边看边读。最后又用肢体动作来演示,孩子们不自觉的跟着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层层推进,不断引导,使得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傣族人民高兴,愉快的心情,感受到了泼水节热闹的气氛和场景。
孙老师的这节课秉承了新课改的理念,秀出了独特的风格。值得学习、借鉴!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十九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欢乐的泼水节》,它是本册教材中“爱国篇”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祖国的民族风情。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对学生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一、二两句写人们做的准备,三、四两句写泼水地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析学生:
课文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因民族差异,它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但这些孩子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思维较活跃。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生字,感受课文用词的精当。
2。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体验感悟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选择地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走入情境,全面热情参与情感的体验,从而与傣族的泼水节来一次亲密接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主要是师生一起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共同领悟、感受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
四、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感悟课文用词的精当。
2.融情于文,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这一课时的授课形式,我主要是以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师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为主。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情感,引起需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2。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3。详略交替,以读代讲。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进行了弱处理,第一句,师伴以音乐,渲染气氛,以读代讲;第二句,以声、像手段为烘托,让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文本中画面,感受泼水后欢快的热烈场面,读出高兴,不忍离去的心情。
4。回归全文,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教师应以读为本,积极营造一种以书声琅琅为主的课堂气氛。总结时我打算用激励性的语言:“小朋友,你们愿意用朗读,带俞老师去西双版纳过个快乐的泼水节吗?”来激发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全文。
开放的课堂才能彰显出无限生机,把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向课后延伸,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学生蕴藏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和闪光。所以最后,根据课后练习4的要求,在学生交流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用图片的形式又适当补充了一些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查阅更多详细的资料。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世界,同时也把探索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的心田。
以上是我的全部教学设计,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二十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书写生字;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能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话。
怎么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文本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触摸文本,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2、创设情境:
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理解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围绕“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从第3自然段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感悟兴奋和欢悦的心情。从周总理的衣着、表情,动作中,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从结尾的3个自然段4个感叹句,体会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这样抓住词语和重点句子,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体会和感悟,揣摩内心情感,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重新诠释泼水节的“难忘”。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我分2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篇幅短,内容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第一课时就可以完整地理解课文。第一课时是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并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巩固理解,教学生字的写法。我今天教学的是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从以前学过的《关怀》入手,引出周总理,然后再引出课题。
然后板书课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提前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虽然那样的课题会写得更漂亮一些,但是我感觉现场板书不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学生一个模仿老师写字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写好字的兴趣。
板书好课题后齐读课题,然后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这样既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善于思考,也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初步感知。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后,紧接着让学生立即接触课文内容,通过初读,了解主要内容。初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要求、带着问题来读,这样的读书效果会更好一些。
读完后立即交流,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检验。
3、读书识字。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力争词语和生字交替出现,在二类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现的是词语,从词语中认识生字,这样的难度小一些。在一类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现的是生字,然后由生字联系到课文里的词语,因为一类字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有很多是在以前的二类字里出现过。“恩”在课文里的词语是人名,所以我选择这个字让学生扩词。又让学生比较“恩”与“思”,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经常混淆这两个词语。由“度”所在的词语“一年一度”自然地引到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4、细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内容也很简单,同时这一自然段也回答了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略讲。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训练点。
那就是从理解“今年”是哪一年?指导学生学会上下文联系,理解课文内容,并指出“联系上下文”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傣族人民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到来,先出示周总理一天的工作表,理解傣族人民为什么对于周总理的到来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接着抓住“赶来”、“一条条”、“一串串”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傣族人民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到来,指导读出傣族人民的激动,兴奋,对总理的欢迎、爱戴。
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是课文插图最直接的描写,本段的学习重点是图文结合,通过观察周总理的服装、表情、动作,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第五自然段仍然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想象周总理在泼水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再一次体会与傣族人民的幸福,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然后设置训练点:学习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是全篇感情的集中喷发,这里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激情,通过朗读释放出激情,使课文的学习达到高潮,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小结不是简单地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总结,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课外搜集和周总理有关的故事,使学生对周总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盛情迎候。
敲鼓跳舞。
泼水祝福。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二十一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1、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2、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一、谈话导入。
1.欣赏泼水节图片。
设计意图:从欣赏图片入手,激起学生对泼水节的兴趣。
2.导入新课。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时,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聚集地,互相泼水祝福,听傣族人说身上泼到的水越多,代表收到的祝福越多。所以,人们全身湿淋淋的,却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大家知道这个节日就是(生答师板书)。
“泼”是今天要学的新字,拿起小手跟着老师写一遍。泼水节今天课文中描写的这次泼水节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另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记的泼水节。板书“难忘”(结合实际理解“难忘”一词)。
这次泼水节为什么另傣族人民难忘?它到底特殊在哪?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通课文。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它读准确,
3.检查生字。
(1)师:这篇课文需要我们认读的生字比较多,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现在老师想请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考一考对方,如果有不会认的,同桌一定要把你的识字方法教给他,可以帮他分析字形、给他组个词,认读完的马上坐好。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认读多音字。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认识记规律,鼓励自主识字。
三、深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不用火红?你还能说几个象这样式的短语吗?)。
3.介绍周总理。
4、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敲起象脚鼓”、“四面八方”、“赶来”。
(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理解“撒满”。“鲜红的地毯”:在什么情况下会铺上鲜红的地毯(特别隆重的场合,接待最尊贵的客人时。)。
(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师读“一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花炮升上天空。”比较理解“一串串”、“一条条”。
a、引读句1,句2,句3。
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天天都要处理党和国家许许多多重要的事情,为了和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当时傣族人所在的景洪地区交通非常不方便,周总理乘飞机后又改乘汽车,最后又乘渡船过江,不辞辛苦,不远千里,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傣族人民生活的小城,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傣族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难怪_____―,难怪―_________,难怪―_________,―(引读句1,句2,句3)。
设计意图: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唤起学生脑海中情景的再现,再次调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朗读入情入境。感受总理和人民那种无以言表的感情。
b、引读句4。
就是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了,人们怎能不欢呼呢?
如果你是傣家的小男孩,你会欢呼______―;
如果你是傣家的小女孩,你会欢呼________――;
如果你远远地看到周总理来了,你会大声欢呼_________;
如果你看到总理来到你的身边,你会激动地欢呼_________;
周总理来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傣家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大声欢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串开放式的句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言道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7.周总理来到了人群中,你能认出他吗?
出示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他戴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指名读。
(2)、指名根据画面介绍周总理。
课文中准确生动的外貌描写,使我们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了周总理,我们发现句子中有许多描写(颜色)的词。
(3)、你能用表示颜色的词来说说插图中的人物吗?过会儿请大家猜猜你说的是谁。
这就是外貌描写,学会了吗?老师相信在你们的习作中有所体现。
设计意图: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初步懂得这是一种写作方法。
8.再来看看周总理的打扮吧!齐读。
总理的打扮和傣家人是一样的,总理的心也和傣家人贴得紧紧的,就是这样的一位好总理,难怪傣家人用最隆重,最热闹的仪式欢迎他,(齐读第2自然段)。
五、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师:周总理来到了傣家山寨,那他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1、自学4、5、6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把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加上圆点,认真体会。
2、学生汇报师板书(敲鼓跳舞泼水祝福)。
3、填空练习。
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一样)。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体会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一样。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1、指名读7—8自然段。
2、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结合感悟,表达自己的看法,流露真实情感,再次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爱戴,感受傣族人民的幸福。
周总理来到这里,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望不了这一天,所以这是一次(齐读课题)我们为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让我们齐读课文来表达我们对总理的热爱吧!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二十二
11月27日,年轻的成欣欣老师给我们展示了《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对于这次“青鸿欲飞展风采”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我们师徒高度重视,授课一周前成老师就开始为这节课做准备,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制作课件,然后我们一起讨论完善,初步确定了上课思路。从整节课的设计来看,这节课设计新颖,结构完整,用时分配合理,环节紧凑,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现就成欣欣教学过程谈几点感受:
1、从老师的个人素质来看,成老师整节课精神饱满,仪态大方,态度谦和,她尊重学生,关爱学困生,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整节课师生关系洽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2、成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字词教学比较扎实。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多种方法的理解和识记让学生理解词义,并通过学习说句子,在句子中运用字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练习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学完课文后让学生练说“这是一个的泼水节。”既巩固了字词教学效果,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内化积累。又如,在学习课文第2段时,成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具体语句,初步领会句子的意义,抓住关键字词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
3、朗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整节课成老师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反复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需要改进之处:
1、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课堂应变能力,有时会忘记一些细节,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纠正和引导,板书不能及时出现,课件播放与教学进度不符,有感情朗读环节忘记等。这些方面还需今后进一步努力改进。
2、教学设计时能紧扣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预设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但实际操作时又将课文进行过细的解析,逐句讲析体会,显得课堂教学琐碎杂乱,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理解。
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也是我们师徒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二十三
听了何玲静老师一节《难忘的泼水节》,我真是收获良多,这是一节比较扎实的课,何老师的课让我感觉是眼前一亮,在此我就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里的收获吧:
何老师上课不搞花架子,摒弃了以往公开课的虚假,还原真实的课堂,踏踏实实教学。
老师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话语,煽情的过渡语,每每把学生读书的热情调动起来。读的形式很多,有个人读、小组读、男女赛读、齐读等等。
虽然老师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话语,煽情的过渡语,激发学生读书但指导不够。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老师没有利用这些词语让学生发现总理的可亲,而是老师告诉学生总理是可亲来引导朗读.
建议:
一、忘记了词语句式的训练,也就是双基的训练。如“一条”跟“一条条”的比较,“一手······一手······”的理解,跟“一边······一边······”的比较,等等,。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篇二十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感悟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体会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了解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孩子们,喜欢过春节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生自由谈理由)是的,
春节是我们汉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傣族人民也有着与春节一样热烈而又温馨的节日,那就是(泼水节)。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兴奋不已。
2、配乐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图片。老师相机旁白: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的六、七月份,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欢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族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达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水泼在身上越多,就表示对他人的祝福越真诚。这就是傣族泼水节独特的魅力。
3、观赏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图片后,你最想说什么?(生谈感想)。
4、(课件出示课文7、8自然段)是啊,傣族人民也和你们一样有着许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吧!请同学们一起读!(生读)。
5、示题质疑:傣族人民年年都过泼水节,可1961年(板书:1961年)的泼水节却给傣族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吧。(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反馈读书所得:读了课文,你觉得1961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什么?(来了,老师相机板书:)。
3、交流汇报资料:同学们,你对了解多少呢?(生自由汇报)。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就是这样的好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大家心情怎样?(特别高兴)你是从哪些段知道的?请读出来。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指导读出傣族人民的兴奋心情。
2)、齐读第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过渡:就是这样的好总理要来,傣族人民又会怎样欢迎他呢?
1)、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勾画出描写傣族人民欢迎的句子,然后读一读。
2)、指名汇报。
3)、(课件依次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文字及相关图片)指导学生感悟第3自然段。
a、体会“四面八方”和“赶来”。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傣族人民从遥远的小山坡赶来了,从山间的平地赶来了,还从哪里赶来?(生说)参加泼水节的人们从首都北京赶来了,还从哪里赶来?(生说)人们从各个不同的地方赶来了,来参加泼水节狂欢。指名读这句,指导读出傣族人民内心的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再全班齐读这句话。
b、体会红色的意义。这还不够,傣族人民还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孩子们,你觉得这里的红色代表着什么?(喜庆、热情、吉祥……)指导学生读出相应的感情。
c、傣族人民还觉得场面不够热闹,他们又把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船桨声、水声、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还有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形成五彩斑斓的绚丽景象。
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的前三句。
(这是一个多么热闹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壮观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喜庆的场面,谁愿意用你的声音、你的朗读来展现这场面的热闹?指名读。我们全班一起来感受感受这喜庆的场面吧!齐读。)。
e、体会人民深情的欢呼。
过渡:傣族人民一切准备就绪,敬爱的终于来了。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国家大事,为了和傣族人民同庆泼水节,他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辞辛劳,不远万里,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就是这样一位关心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难怪:
a、(课件出示句子:人们欢呼着:“来了!”)有一个词最能表达傣族人民的兴奋之情,找一找。(欢呼)。
b、就是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了,人们怎能不欢呼呢?人们到底会怎样欢呼呢?(生自由发言)。
c、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是呀,从山寨赶来的老乡们激动地欢呼着(来了);从坪坝里赶来的傣家儿女深情地欢呼(来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不论男女老少都大声地欢呼着(来了)。
3、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过渡:来了,真的就站在傣家人身边。
1)、(课件:书本插图)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穿着、神态,并学会运用“笑容满面”造句。
为了与傣族人民融为一体,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上了傣族的民族服装。他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从“笑容满面”你感受到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你还见过谁笑容满面地干什么?(生练习说句子)。
2)、老师引读第4自然段第2句话。把自己当成一名普普通通的傣家人,来到傣族儿女中间,他又从傣族人民手中接过(一只象皮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看到这样亲切、这样随和的总理,还和大家一起跳舞,傣族人民心中充满了(幸福、快乐),让我们怀着幸福与快乐的感觉一起朗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生齐读)。
4、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过渡: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开始泼水了!
1)、是怎样向人们泼水来表达他真诚的祝福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泼水的句子。
2)、指名汇报。(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3)、泼水这句话中哪些词是表现泼水时的动作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指名汇报,再集体订正。(课件出示句子,并找出动词:端、拿、蘸、泼洒、祝福)。
5)、师生共同表演读这句话。来,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双手,我们一起来做做动作读这句,分享分享泼水的快乐吧。
6)、畅想的祝福。这清清的水泼在小朋友的身上,祝福小朋友……这清清的水洒在年轻姑娘身上,祝福姑娘……这清清的水滴在小伙子的身上,祝福小伙子……这清清的水还会泼洒在谁的身上,又会祝福他什么呢?(生想象汇报)。
7)、畅想人民的祝福。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呢?傣族人民接受着这珍贵的祝福,一边尽情欢呼,一边泼水,深情祝福,祝福他(健康长寿)。人们还会向总理祝福什么呢?(生想象汇报)。
8)、指导有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在这个泼水节里,总理祝福人民,人民祝福总理,这样的时刻,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呀!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读出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来。(生齐读)。
5、学习课文6、7、8自然段。
过渡:就让这清清的水,泼呀,洒呀!(课件出示最后三个自然段)。
1)、指名读这部分。
2)、全班女同学读。
3)、师生合作读。
4)、全班分组轮读。
四、总结全文,释疑解难。
1、多么幸福,多么难忘!(板书:幸福、难忘)现在,你知道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那么令人难忘了吧?(生交流)。
2、总结:是呀,我们的总理关心人民,我们的人民爱戴总理,总理和人民的心永远紧密相连。
3配乐播放关心人民的图片。老师旁白:看!深情地与年迈的老人握手,老人热泪盈眶;亲热地抱起孩子,孩子满心欢喜;来到田间地头,农民伯伯喜笑颜开;来到工厂车间,工人朋友们激动万分;亲临部队驻地,解放军叔叔热情欢呼。
4、情感升华。人们永远难忘,更让傣族人民难忘的是……(课件出示第7、8自然段,生齐读)。
幸福难忘。
教学反思:
《难忘的泼水节》这篇文章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因为敬爱的和他们共同庆祝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整篇文章洋溢着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表达了傣族人民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如何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傣族人民的激动、幸福、快乐,体会到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呢?学生与文本所呈现的年代不同,学生对不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学生也没有感受,怎么办?在反复斟酌后,我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无限想象空间,拉近文本与孩子们的距离。
教学一开始,我就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再现泼水节的盛况,让学生对傣族泼水节有一定的感知,激起学生兴趣。通过对资料的介绍让学生对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畅想和人民之间相互真诚地祝福,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从而使学生成为文本主人,融入其中。
二、抓住“欢迎”和“泼水”两个教学点,“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在人民欢迎的场面中,在与傣族人民泼水的过程中,都抒发着兴奋与欢乐。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感情,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想象读,表演读,分组读。同时,我注意做好朗读的感情渲染与铺垫,让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并通过自己的了解读出个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79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