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的读后感(专业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8:53:10
草木的读后感(专业14篇)
时间:2023-11-29 18:53:10     小编:飞雪

读后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展示和表达,可以激发他人对同一本书的兴趣和思考。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是每个读者面临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是有区别的。如果你对特定的书籍或文章需要一些读后感的参考,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范文和观点。

草木的读后感篇一

在去年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上,我读到了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节选)。这篇阅读理解按月份介绍了一年当中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知识。地地道道的说明文,却让我瞬间领悟到了一个成语——妙笔生花。于是找来这本《人间草木》,窝在家中细读。

读尽葡萄的前世今生,后面还有花卉,有杂草,有雨后冒出来的菌菇,也有一叶落而知秋的梧桐……他写自家的花园,写天池的雪水,写北京写四川,写新校舍也写怀旧事,按着平平淡淡不疾不徐的节奏,娓娓道来。不过都是生活中的寻常事情,一些我们不经意间常常忽略的细节,在先生的笔下依旧纯粹平常,却也显出了难能可贵。我想,大概是因为他记忆中的这一草一木,总是跟人结合在一起的。他记住了绣球花,因为这些花像极了小姑姑房中的.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他记住秋海棠,是因为生肺病去世的母亲。母亲临终前住的小房外的小天井里,不知道谁种了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很可怜……你看,人间草木记录的不仅仅是万物生长的时序,还有人的感情。

而此时的我,记起了学校教学楼前面的那棵树。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在那棵树下和小伙伴一起追逐玩闹。彼时它被粗大的竹竿架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缠绕着,像个犯人似的牢牢地固定在地上。老师常常连哄带警告地要求我们远离它,以免受伤。可我们都不怎么听话,当时就想,这树连自己站立都做不到,这么柔弱,还需要害怕?如此油盐不进,难怪老师常又好气又好笑地骂我们:“你们这群木头!”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到了三楼的教室,从此与这棵树“天各一方”。我开始在楼上观察它。我发现连我们这儿最可怕的台风,都没有把这样一棵树连根拔起的威力。而这些竹竿依旧驾着这棵树,就像一个身强体健的年轻人拄着一根破拐杖,完全影响到我们朝气蓬勃的校容校貌。

今年疫情后开学到校,我突然发现全部竹竿都被拆除了,生锈的铁丝已经无力地匍匐在垃圾车里被运走了,干净的树干也终于利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老师告诉我:“这颗树已经长大了,以后都不需要这些支架来保护了。”我知道这棵树,一开始是长在别的地方的,它被人连根挖起来,经过长途运输被种在了这里。其实它离开土壤的那一刻,已经失去生命成为一块木头了。但是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浇灌和养护,它终于重新生长成树。如今它日渐强壮,终于可以卸下所有的保护架,独自去面对风雨雷电。

而我呢,已经从一个一年级的小屁孩,长成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再过几个月,就要进入五年级——小学倒计时了。我突然感觉缠绕在自己身上的铁丝正在被点点被卸下,有些甚至是自己脱落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口中的我们这些一年级被种下的木头,经过了几年,都已经成活了,并且还在继续汲取营养向上生长。

希望我们这些在茁壮成长的木头,快些变成大树,也能如这人间草木,那般可爱。

草木的读后感篇二

那天夜里,下着小雨。随手合了书本放在桌前,伴随着思慕人间草木的雨的情怀,我在窗边大梦一场。

一位少女,清逸出尘,入我梦来。“缅桂花是雨季的花。”她说。雨帘密密的叩击着房瓦,水雾把她的发髻都沾湿了,窗棂边滚下几粒水珠,我倚着栏杆去听雨声,思绪飘远。

初春的雨,没有洋洋洒洒,也没有润泽大地的意思,就突然降临了。石阶下,藤架旁,满园新鲜,雨声作响。不由得想起书中昆明的雨,明亮,丰满,易使人倾心,也极易萌生向往之情。

雨声听得倦了,再把书合上时,雨季的花儿,雨季的菌子,雨季的婀娜多姿,也就全数煎进了茶汤里,细细的啜饮了,甜到心坎儿里去。

不是的。不是的,她说。草木本来就是至情至性之物,至少在此间如此。那隋唐盛世的琼花,为了不让昏君观赏而自行败落:严冬中的牡丹,违抗女皇而被迫迁入洛阳。相比之下可是世上有情之人的楷模。

“你讲的那都是传说,草木既不能动,又不能语,怎个至情至性法?”我笑道。无甚道理。她有些恼了,声音就盖过了雨声,像细碎的木香花。

你看那竹林,自顾自密密的长起来,可曾阿谀奉承?那腊梅,大雪中朵朵的绽将开来,她是弯腰了,还是低下头?我又不同你顽,草木的精气神可远远超过你们的所谓正人君子,自成你那“世间”,也说不定。

自成世间的草木?虽然荒谬,到也真实。我心不在焉的叩着栏杆,看着雨幕渐渐停了。满园春色也都醒过来,绿起来,葱葱茏茏,草木人间。

人间草木,写着草木人间,人间本是嘈杂的喧闹着,草木的干净又平添一笔清香。这是游离于世外的香味儿,也许我们缺的就是这点儿清净罢。

栀子花头的纯白呵,有款款清香自花架间飘荡下来。一缕阳光从玻璃窗间划过,我睁开眼睛。终归是又回到了人间罢,梦里人间草木,那般超然,大概也只有汪老先生可以成全并倾注于作品中。

枕边是一朵开得正盛的缅桂花。

草木的读后感篇三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我是在《慢煮生活》中看到的。本文用了几个小标题来表现“人间草木”。作者笔下的文字简洁明了,很普通的文字,编排起来却显得很高级。汪曾祺老先生的选材每个都源于生活,写于生活,让人感觉到很舒服。

例如描写槐花这一片段,开头“玉渊潭的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它带来了养蜂的人,也是故事的开头。而最后一段写道“玉渊潭的槐花落了。”养蜂的人也走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尾。作者开头结尾自然,又有双重含义。

我在想:为什么叫“人间草木”?作者写的,绝不仅“草木”二字吧,但为何只有草木?他写了花,也写了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字里行间,我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由小及大,无一不是如此生生不息。

“草木”二字不就是生命的代表吗?人间有多少美好?说不清,也数不清。这篇文章告诉我,人间的草木皆可令人动容。一花一木一果,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心生向往。爬一座山,食一味果,嗅一味花,离自然近一点,眼前的美好自然会令你动容。

读《人间草木》,我明白了人间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人间还有这么多美好:一朵小花,一根野草,都需要我们细细去寻找、品味、欣赏。

草木的读后感篇四

我是开始养多肉,也算有一定的肉龄了。刚开始只有几盆,也不知道名字,更不会伺候,惹得肉肉们一个病恹恹、也没有状态。所幸我是冬季入坑,肉肉们虽然是冬眠、没甚么状态,也好过夏天大面积的死亡。那时候什么景天科、长生草,都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很好看、很萌,很喜欢就买下了;对配图和选盆基本都是白丁。

一开始的目标就是不要养死,后来慢慢知道了一些多肉知识,开始叶插也开始尝试、品种也多了一些、还搜罗了不同的器具,楼下捡的塑料盆、回家拿的竹子,直到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看肉肉,神马浇水、换盆,简直是单调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会为了叶子发芽而开始,会因为不出状态郁郁不欢,会因为换了盆而充满期待,一到休息还会跑到附近的花鸟市场去败家,肉肉们给我的生活带来别样的色彩。

有过很爱很爱的品种,比如玉蝶、子持、山地、女雏等等,然而从没有不爱,也不会偏心。那时候刚刚入得玉蝶,到手的第二天就上了盆,放在朝北的阳台,兴奋的拍了好多照片,然而还没服盆就死了,害的我难过了好久。还有特玉莲和女雏,都是大普货,别人瞧不上,我却十分喜欢,特玉莲特别皮实,不需要太费心就可以长得很好;表面有百分,形状像菊花,而且很容易暴小头。女雏呢,就像是害羞的姑娘,喜欢成群结队、又总是面带绯红。

人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在我这里,多肉,或者说植物更确切,都是顶顶有性情的,你对ta付出越多,ta必报以最美的样子。每每搭理植物,我能自己在阳台待两三个小时,有时候衣服都汗湿了,但心里是开心的,这是我的独家花园;等到花开,香满室内,就是收获,这就是我与植物的缘分!

实习神父(中)。

小樱脱力的.看了他一眼,有气无力的说道,“我救你只是因为鸣人罢了。”小樱的话音刚落,敲门声便随之响起,屋内的两人皆是一怔,同时望向门口。他们死死的盯着门,好像怕它会自动开启一样,宛如两只惊弓之鸟。两人谁都没说话,只是安静的看着门,可是那敲门声却毫不馁,依然执着的响起。

草木的读后感篇五

初拿到这本插画集的新书,爱不释手,封面及插画都是我喜欢的风格。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开始走进汪老先生的花草世界。

开篇《人间草木》。

“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

讲的是芋头、豆芽、紫薇、桂花、菊花、枸杞,书中有多幅花卉图,为汪老先生亲手所绘,画面逼真优美。

其中个人尤为喜欢《记忆的味道》这篇,因为这篇内容及感情最丰富,也是最赏心悦目的一篇。那里有家的记忆,有童年的珍贵记忆,有父亲,继母,伯母,表姐,姑姑,佣人。

有榆梅,草,臭芝麻,虎耳草,紫苏,垂柳,腊梅,天竺果,海棠,梅,桃,丁香,绣球花,夹竹桃,含羞草,荷花,槐树,桑,葡萄,杏,何首乌,金雀花,香椽花,枝珠兰,石榴花,玉兰。

有天牛,蟋蟀,蝉,蜻蜓,土蜂。

有鸟,麻雀或癞花,鹭鹜属的鸟。

于花园玩耍流连的折花少年,成年之后,便是爱花人,顺理成章。

看完这本书,忽然想起了一些东西。想起了姥姥,因为在姥姥家生活的那段童年是此生最美好的日子,那段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

蜻蜓。

我们称做麻楞,大个青色的叫大老青,也是捉了吃蚊子的。放在屋里,趴在窗户的棱布上。那时候蜻蜓还是很多的。

知了。

也叫蝉,雄性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性的不发声。我们一般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约上周围的小伙伴,用丝袜抓个十几二十只。姥姥会用油过一遍,就成了我们的小零食,当然也就身体和脖子中间的部位可以食用。

枣树。

小时候在老家的院子里,有一颗很大的.枣树,每到五六月份会开出像伞似的小花,黄绿色。八九月份会结出青绿色的果实。每到这个时候,我和弟弟都会用一根非常长的竹竿拼了命地敲打它,然后就会收获非常多的青枣,极其香甜。

南方的雨频繁又短暂,每到下雨的时候我总是莫名的兴奋,因为我可以穿着母亲给买的新雨鞋在雨中玩耍,尤其是乡下的环境真是美极了,大雨过后,树叶似乎更加郁郁葱葱了,花朵也开得更加艳丽,就如同一幅画一样美。

全书读罢,有如出游赏花归来,美不胜收。喜欢这样的题材,读起来轻松欢快,虽然爱花草,但不如汪老先生来的炙热和惬意。

在我看来,汪老先生才是真正会生活的人。这个“会”,包括“懂”,也包括“爱”。汪曾祺写“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最纯粹的,最难得。似乎在说,动人心扉的生命体验,并不一定在千里之外,在难及之地。

在匆匆过眼的“人间草木”中,汪曾祺老先生证悟到了人生无常,但见有序。置身阴影,发现光亮,就成为他演绎自己生存美学的唯一方式和本文策略。

草木的读后感篇六

最近,我读了《人间草木》这本书,它是汪曾祺爷爷写的。内容包罗了全国各地的山水美景、人文风情,还包括对名人的怀念。语言幽默风趣,好词好句不计其数,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一共分七辑,每辑各有各的特色。其中,我最喜欢第二辑《美食》和第五辑《从容》。

作为一个想吃遍全国各地美食的吃货,谁不爱美食呢?特别是在汪曾祺爷爷的笔下,那一道道诱人的佳肴变得活灵活现,做法也十分详细,色泽鲜美,香气扑鼻,味极鲜腴,色、香、味俱全,使人有一种迫不及待恨不得有一桌子美食供你大快朵颐。啧啧,不能再说了,再说我的口水dou要流下来啦!

而第五辑《从容》,作者描写了他笑对人生的态度。无论何时都十分坚强,随遇而安,对任何事都乐观面对,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完《人间草木》,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样长大了才能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草木的读后感篇七

笔尖流转,勾勒着华夏的符号。娓娓而来,人间的一草一木传出芳香。

读《人间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经错过了那么多。

人间草木,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汪曾祺笔下的芋头、豆芽、铁蒺藜、紫薇、秋花、冬树……无一不是隐秘在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角落里。正是这样细小的生命,分织交绘我们这样美丽的世界。作为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作家,拥有一双发现这些细小美好的眼睛,正是体现了汪曾祺细腻的心。

世间风物,平中显奇,谈中有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又弥漫着最独特的气质。短短一篇《螃蟹》,揭露了“凶恶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一片《刀螂》,呼吁孩子们从电玩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我们自阳光从天际中露出便投入另一片光芒下——屏幕的光。手机屏幕的光,电视屏幕的光,电脑屏幕的光已将孩子们的视野与心团团围住,封锁。这样的孩子们又如何知道遛鸟的学问,逗虫的乐趣呢?在互联网世界不断壮大的同时,现实世界正在以残忍的速度不断缩小。

行者无疆。四周山色临窗透,一夜溪声入梦清。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又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却又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由此可见,出门远行,价比千金。国子监、胡同、泰山、天山……这些孕育着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载。汪曾祺就像一个拿着大口袋的寻宝人,来到一个大宝窟,只能带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间。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没有阳光雨水滋润的种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无法生根发芽,更别提枝繁叶茂了。艺术永远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人,也无法写出动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过客,但是他对这里的了解比我这个常住人士要多得多。关键就是他懂生活,懂发现。街边小草,枝头小鸟,也是锦绣山河中的一滴墨。关注这些一草一木,我们在能更好的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中。

草木的读后感篇八

感叹自己的无知,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3月5日—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

草木的读后感篇九

就在今天早上,读完了汪曾祺老先生所写的散文集《人间草木》。本来想写个梗概给大家看看,结果发现编后记中写的很全,写出了汪老被草木动物观察的细致,也写出了情怀。那我只好没得写啦。转念一想,我也是一个颇爱草木的人。所以也就写写我与草木的二三事吧。

花里面我养过的花的品种搬着指头就可以算出来……但是我最爱家里的吊兰。我记得那还是上小学时爷爷送给我的一盆。嗯,到现在还活着!

有啥趣事呢?就是我家那盆吊兰本来好好的,后来不行了,叶子泛黄,有的枝条软弱无力。施肥浇水……都不管用,还是老样子。后来觉得是土壤不行了,我和妈妈就开始给花做手术。结果把土拿出来,把跟搬开,发现中间好大一个蛆。原来是它,换了新土,铲除了害虫。我的花自然健健康康,活到了现在。吊兰开花,花是白色的,白中带点绿,有着黄色的蕊。一切是那么淡雅素净,一切是那么有骨气。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喜欢吊兰的原因。

我也喜欢竹子,同样也是喜欢她身上那股傲然挺立的气质,怎一个美字概括!

后来去了南方,见的花更多了,长在高高的大树上的,或者长在盆里面的,或长在地面上的,或者依偎在大树旁边的,颜色有紫的黄的红的白的……但是我更加觉得花应该种植在人比较少的地方,因为那样,少了喧嚣,多了几分安静,该赏花的人还是会去赏的。

汪老给《草花集》写了个序,还特别解释了一下草花不是花草,草花专指那些不名贵,但是容易种的花品种。随便把她丢在那个旮旯里,只要给一撮土就得。

最后啦,改编汪老的一句话做个结尾。

有的写,就写几个字;没得写,就空着,断断续续,长长短短。什么时候意犹未尽,就收场。当然我与小动物的那些故事也可以写成个《人间动物》但这名字些许就没那么雅致啦!

草木的读后感篇十

感叹自己的无知,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

草木的读后感篇十一

书中所辑录的篇目,最早的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但大部分是汪曾祺写于后半生的作品。写作风格也由最初的华丽蜕变到后期的朴实,写作技巧也是逐渐臻于至境。全书共分“人间草木”、“四方食事”、“脚底烟云”、“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平淡人生”“文章杂事”等七辑。既聚焦各色花草景致,又书写故乡和各地美食,恬淡至性的笔墨里,泛着汪洋的文化气息。此外,还有游走性的笔记,真实记录着徜徉山水间的心情,流露出探访各地人文风情时的点滴欣喜。

对于师从沈从文的文学大家,西南联大的那段求学生涯,一直是汪曾祺笔下常常提及的话题,此番在《人间草木》里,汪曾祺用写实的手法,述说着寒窗苦读的艰辛,深情讲述着与恩师间的坦诚交往。或许是这种真挚的师生情触动了汪曾祺的心弦,让他由此又联想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本书中,他完全抛弃了游山玩水时的闲适和散淡,专门在“平淡人生”这辑中,用大量深情并茂的文字,写下了对父母的回想和怀念,彰显出汪曾祺重情重义的孝子情怀。毋庸赘言,作为现代文坛独树一帜的文学大师,汪曾祺对于文学创作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这些心得体会也悉数收录在本书中,他既谈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之道,也与读者分享多年从文的经验之谈,字里行间尽显汪曾祺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自信。

汪曾祺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笔简洁自如,往往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人间风情万种,在空灵幽静的意境里常让人浮想联翩。其洗尽铅华的文字亦如他灵动脱俗的'书画,真实映照着他洒脱不羁的人生。所以,品读汪曾祺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根本看不出他轻车熟路驾驭文字时的刻意做作,他的功力总是在悠闲轻适中,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来。那些平淡的字句好似泉眼里冒出的股股清泉,清澈明亮,汩汩流淌中还常常泛着生活的甜香,轻啜一口,总是那么回味绵长。这种出神入化拿捏文字的至高境界,在他谈及家乡和各地美食的篇章里,几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写昆明野生菌一章里,写菌的品种不仅繁多,而且制作花样还层出不穷,从他不急不缓的表述中,已然闻到了这些野珍的草木芳香,一种急于品味人间美食的征服感,早已被他情趣盎然的文字俘虏殆尽。

在《人间草木》里,汪曾祺由风情也触及到了人生。但他绝不是浅白直露地来一通说教,而是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悄然隐喻到笔下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里。先生一生经历坎坷,曾遭受过非人的待遇,但他鲜有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更没有躲到一隅做生活的旁观者。他就像一个充满了童趣的告白者,流连于世间缤纷的草木间,闻着悠悠花香,品着四方美食,赏着九洲盛景,在触景生情中,还不忘当年一路走来的诸多不易……虽然生活对他有过不公,命运也对他有过苛刻,但他依然心怀感激地拿起笔,摊开洁白的稿纸,尽情讴歌着人间的美好和祥和。读这样的书,我们感觉不到生活的压抑,也没有心机上的负累,在他活色生香的文字里游走,内心的欣悦感禁不住油然而生。

古人说得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汪曾祺以《人间草木》为题,足见他对大自然的草木有着很深的感情。而草木又是与山和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汪曾祺其人也好,其文也罢,完全称得上是智仁相间的大师。故而,读懂了他笔下的草木,也就读懂了他那颗包容万物的智者仁心。

草木的读后感篇十二

汪曾祺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这本书分为7辑,分别是人间草木、四方食事、脚底烟云、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平淡人生、文章杂事。

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

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

草木的读后感篇十三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感觉近些年来,对汪曾祺的评价越来越高。笔者不由得回想起第一次读汪曾祺的时候,在很小很小的年纪,读的大概就是《葡萄月令》这一篇章,印象最深的是汪曾祺的那种饱满的笔触,充实的内心,仿佛一切都不如面前的这串葡萄重要,仿佛所有的事情都是天高云淡,弹指一挥间。

这么多年过去了,重读汪曾祺,这种感觉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浓烈。参加工作之后的那种受到大环境影响的浮躁,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无所事事的日子,荒芜的内心和精神,疲惫又麻木的肉体。所有的这些,在读到汪曾祺的时候,几乎一下子都消散了。

这次读《人间草木》,看汪曾祺讲花鸟鱼虫,看他讲天南地北。仿佛一下子人就静下来了,眼前的那点纷争都不在重要,平生之事亦不过尔尔。

人这一辈子,眼界要打开,胸怀要敞开,世事纷争固然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人人都不能避免的,但这人生也并非无趣到底。

有生之年,在众事中寻一心头好,一以贯之,余生皆可得趣于其中。

如汪曾祺,赏花,喂鸟,逗鱼。

人这一辈子,着实不容易。哪怕只是找到这一点点爱好,寄情其中,也不枉人世间走一遭了。

所以说,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像人间草木一样,想来也是极好的。

草木的读后感篇十四

汪曾祺的书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总觉得应当是散落在人间的月亮碎片,皎洁纯净,发着光令人心旷神怡。再读《人间草木》,便在其间看到了散落的光辉和烟火人间。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史铁生在他的《我与地坛》里说过。汪曾祺回忆起江阴的那个有着浓厚果香的'水果店,我想那个鲜活地立在江南小镇上的水果店,可能站在了一条胡同口,门口或许挂了一块破旧了的旗,就单单写了一个“果”字,或许有一个木制的牌子,上书“百香阁”,做工就精良了不少,文字也比单单一个“果”字文雅细致了许多。但是时令水果的店,没有几十年历史也是撑不起木制匾的,转念一想,有着如此深厚的果香,那应当有着许久历史,果香深深地浸到了做墙的木头板子里,果香和木头香气一起蕴孕。店门口是齐膝的门槛,不小心就要栽个跟头,一排排的果架上摆放着用篮子装着的时令水果,也许有十几种,也许只有几种。门口的台阶趴着一只狗,眼睛是亮的,和水果店里的葡萄一样,亮晶晶、水灵灵。买了一篮水果,店里卖水果的姑娘急忙赠了一小把枇杷叶,这姑娘,可能是戴望舒在雨巷里遇到过的,撑着油纸伞,慢慢悠悠走过,也可能是村上春树在晴朗天气里遇到的百分百女孩。店门外是黄昏的炊烟,胡同里洗洗涮涮的声音,散落一地的人家烟火气。

汪曾祺说:“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大约气味与彼时的心境都是相关的,果香浓郁的那段日子,他说,“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

汪曾祺的文字从来都是人间草木清香里慢慢走出来的,平淡如饮白水,越来越只依赖平淡的必需的生命点缀。就像夏天的一场雨,雨后清晨,暖暖的小小的水汽块儿触碰着肌肤,周围荡漾着花香与植物生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8147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