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的作文 考试心理的作文篇一
教育心理学主要还是以教学对象的心理分析为基础,而每一个教学对象在个体的心理、智力还有能力上都是存在差异的。智力因素主要受先天影响,而心理状态则基本上都由后天环境产生,由于遗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教学对象在智力和心理上是差别很大的,没有有着完全相同心理的两个人。有的学生对外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也十分轻松,而有的学生即便在外语学习上下尽苦功,结果还无法取得其他学生轻松就能取得的成绩。这些智力上的差别给学生心理会造成严重的障碍,从而干扰正常的外语教学。同时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面对挫折与压力上。在挫折和巨大的压力面前,有的学生依然能够保持冷静,从容处理,而也有很多学生无法积极面对,轻易放弃外语学习,这些都是外语教学中由于学生心理因素的差异而面临的困难。除此之外,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会对外语教学造成影响。在学习不属于汉语类语言体系的外语时,不同的学生会有着不同的认知,有的学生觉得外语学习没有多大用处,因此对外语学习比较忽视,也有学生以扎实掌握其他几门外语为目标,在外语学习中尽心尽力。教学对象拥有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外语的教学质量造成决定性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特征和规律的科学,可以说在任何领域都能得到应用,而将心理学和外语教学相结合得到的外语教学心理学,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了。外语教学法中的直接法的理论基础就是冯特的构造主义,主要通过模仿,借助感觉而不是思维来对外语进行学习,强调对外语多次运用进而变得熟练,才能算是真正学会了语言。在17、18世纪诞生了翻译法,此时心理学已经逐渐有了科学雏形,官能主义心理学则认为语言学习要能够对几种官能起到锻炼作用,因此外语教学要重视语法学习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二战时期的美国,出现了以听说法为代表的外语学习方法,以生物的“条件反射”原理为基础,后来逐渐发展成了行为主义。上世纪60年代,受到现代语言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外语教学中出现了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法,认为掌握语言规则才是学习外语最重要的方法,模仿并不能为真正学会外语提供帮助。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的外语教学中,依然存在行为主义的影子,而认知教学法也正不断发展,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了解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对于作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外语教学心理学虽然有着众多的方法,但就作文教学来说,学生的焦虑心理和不自信产生的自卑心理是外语作文教学中的主要障碍,要想克服写作中的困难,需要对学生的写作不良心理进行分析,然后依据教学心理学原理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1)焦虑心理。在心理学上,焦虑被认为是对不顺心生活状态的一种情绪上的反应,焦虑主体迫切想要解决问题,去除危险,但是却总是无能为力。这个定义放到外语作文教学上来说,则可以说是学生在写作上存在困难,想要写出好作文但是没有方向,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这种心理在考试中的限时写作中尤为显著。在焦虑心理得不到适当处理的条件下,学生对外语写作开始产生回避的行为,表现为不想继续写作,不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也是焦虑对外语学习妨碍性的体现。适当的焦虑可以让学生去更加认真地对待写作,但是过分焦虑则会给学生的写作造成障碍,影响学生正常写作水平的发挥,如果对焦虑心理不能进行正确的处理,对外语的作文教学将会非常不利,并且还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外语写作能力不够自信,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从而造成更大危害。
(2)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产生的来源是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在外语学习中,每个学生一般都会给自己定下目标,或者说对自己有着学习上的期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成果没有达到想象中的要求,于是使学生不能肯定自我价值,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心理脆弱的学生还会发展成自卑心理,这对外语学习是有着很大的不良影响的。外语写作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情感认知,如果学生对自我不够自信,就没有可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然后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学生一直在陷在不自信的泥淖中不能脱身。
(1)重视写作之前的构思教学。构思是进行外语作文写作之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也是最容易受学生心理影响的环节,在平时的外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构思做好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更容易向实际写作顺利过渡。在现阶段的外语教学中,正是因为学生不善于去分析作文题目,挖掘写作素材,所以才导致了焦虑心理的普遍产生。所以教师在教学生基本的写作要求和方法之外,也不能忽视教会学生如何去对作文进行构思,这样才能使学生拥有一个更稳定的写作心态。
(2)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学生的自我肯定是拥有健康学习心理的最大前提,如果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设置一些恰当的教学挑战性任务,并引导学生去达成要求目标,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形成足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比一味传授写作技巧要有用的多,也能更有效避免学生写作过程中不良心理的产生。
(3)改善教学评价方式。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中,外语教师一般都处在监督者和评判者的地位上,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来对自我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平时的写作学习都是以达到教师要求为目的,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改善教学评价和反馈方式,以更亲近的态度去和学生讨论外语的作文写作,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认识到外语作文写作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从而减轻他们的写作压力,获得更好的写作心理状态。教师恰当的评价和反馈,能够对学生心理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外语教学心理学虽然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在当前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但是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合适措施引导学生拥有健康、自信的写作心理,从而提高外语作文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心理的作文 考试心理的作文篇二
首先是要树立自信,要知道即使9分的雅思作文都还是1词1句砌出来的,我们复习只要从1词1句做好了,就不会考不高。雅思大作文一共只有250个字,掐指算一下我们一般只要写出15-18句就差不多了。而段落也很明确:开头,中间论述和结尾。所以只要确定好自己的作文结构,每段至少需要几句话能说清楚,就可以写出一篇完整的雅思作文了。不管你英语好与坏,写作曾经失败或仍在失败中,都要有自信我一定可以写出好的文章。
要有把自己当笨蛋的勇气。笨蛋不能和牛人比!笨鸟就先飞!笨鸟就不要等到最后一周才开始复习雅思作文,起码在考前1月开始。同样,我的观点也是一样的,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但我一定能飞得高。
要有把自己当机器的魄力,机器就是不停地写作文,下午1篇小作文写完再写1篇小作文晚上再写1篇小作文。一定在开始就告诉自己:自己是上边第二条说的那种人,多写1篇,就能多得 0.1!这种强化下来,用不了几天你就会觉得轻车熟路,那时候就不用当机器人了。其实如果每天坚持写一篇大作文一篇小作文,等你写了3天之后你就会形成习惯,这个东西叫习惯性幸福,你如果第四天没有写反而会觉得没有复习到很不舒服,其实不一定要把自己看成机器,而是通过多写来形成一个习惯,这样你每天都会有成就感,自信心也会提升。
心理的作文 考试心理的作文篇三
花儿拥有阳光,变得娇艳欲滴;树木拥有阳光,变得苍翠挺拔;大地拥有阳光,变得生机勃勃……在我心中,总有一缕阳光,时刻温暖我的心灵。
小时候,常常依偎在奶奶的怀里,看妈妈削苹果。奶奶爱吃苹果,妈妈怕奶奶牙疼就经常削苹果给奶奶吃。妈妈的动作十分娴熟,一只红彤彤的大苹果在妈妈的手里不停地旋转,不一会儿,那件红外套就脱落了下来,接着,切下一小块,小心翼翼地送到奶奶和我的嘴里。甘甜的果香在唇齿间流露,飘进了我的心田,暖暖的,很舒心,就像寒风中洒下的一缕阳光,照耀大地,温暖、滋润着一颗幼小的嫩草。
在阳光的哺育下,小草一点一点地长大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体会到成长的喜悦。
那天回家,奶奶躺在床上,她生病了。妈妈出差,不在家。我就在床边守着奶奶。我握着她的手,想让她感受到爱的温度。她的手好粗糙,冷冰冰的。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留下了痕迹。我看了,心里一阵酸楚。奶奶的嘴角轻轻地蠕动着,我靠近一听,原来奶奶想吃苹果了。怎么办?妈妈不在家,我又不会削苹果,可是……正想着,我拿起一个苹果,学者妈妈的方法削苹果,但这把水果刀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怎么也不听我的使唤,削了老半天,奶奶才等到了我的苹果。我切下一块放进奶奶的嘴里,她细细地咀嚼,眼角的皱纹慢慢地舒展开来,奶奶笑了。是啊,她感到了温暖,小时候,她像一缕暖阳时时刻刻滋润我,保护我。现在我长大了,我也是奶奶心中的阳光,我也给她带来了温暖。
渐渐地,妈妈手里的水果刀也被我掌控了,我也能像妈妈一样削出可口、美观的苹果给奶奶吃。每当看到她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的内心就无比温暖。爱,在我们的心中传递着……
妈妈,您永远是我心中的暖阳,您给了我爱,并让我学会了奉献爱。我将永远珍藏这缕缕阳光,为我空虚、寂寞的心灵增添一份色彩!
心理的作文 考试心理的作文篇四
我最难忘的人就是张诗琪了。她善良、活泼、学习成绩好、心理素质也好、很关心同学等等,很多优点,几乎算是完美的人了。
她的绰号叫阿淇,因为这样叫很简便,很好叫,也很好听。
有一次,我很失落,她就过来安慰我,就因为这件事,马上我们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
那天下午,上体育课的时候,已经自由活动了,我一个人走在操场上绕圈,低着头在想着一些事情。我走着走着,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我耳边传来:“李映莉,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你看起来很失落哦!”
我说:“阿淇,我也不知道自己干嘛了,很奇怪,总是有不详的预感,很烦,见到一个人就开始生厌,始终就是非常的烦恼。”
“那应该是你犯了什么错,自己心情不好,所以造成这样的心情,应该是这样的,我也不大懂,我只可以为你分担烦恼,对不起哈!”阿淇说。
接着,她就和我边散步,边谈心里的不快。她说:“现在压力好大哦!想考个好中学很难耶!连属于自己的时间都没了!好烦呀!”我想:“为什么好学生心里也会有烦恼的呢?不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好就很开心的吗?”“我猜,你肯定想到了,我怎么也会有烦恼的,对吧?阿淇说:“例如:1.如果我下一次考试考不上就十分怎么办?2.如果我下次上补习班没举手发言怎么办?3.如果我下次被老师罚怎么办?“这一连串的问题给了我非常多的压力,使我不能动弹。越来越烦恼了。”
“最后,我知道了,好学生并不一定没有压力,这也让我明白了:学习并不难,谢谢你,帮别人解除心理障碍的张诗琪!感谢你让我受益非浅,让我永远脱离自卑,越来越自信!让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心理素质也随之提高了!”
心理的作文 考试心理的作文篇五
成熟不完全取决于年龄。年龄主要是生理成熟标志,不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成熟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是察颜观色、八面玲珑,不是见风使舵,老奸巨猾。
成熟是面对诬陷不会丧失自信,面对恭维也不会飘然自傲。对诬陷和恭维,都可以像对灰尘一样的轻轻拂去。
成熟是面对无理取闹也能从容,沉着,面对突发事件也能镇静,稳重,每临大事有静气。
成熟是同村夫交谈也保持谦恭之态,陪王侯散步也毫无陷媚之颜。
成熟是住在茅屋草棚也不会觉得没脸见人,住在琼楼玉宇也不会感到身价倍增。
成熟是在背后讲过的话,也能公之于大庭广众。
成熟是他人的爱憎喜怒左右不了自己的正气和情绪,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
成熟、是视生命和权力为责任,而不是视生命和权力为实惠,对亲人,对同事,对工作和对社会更加牵挂,更加负责,更加珍爱。
成熟是爱,宽容。宁静和淡泊越来越多,也是恨、狭隘、浮躁和张扬越来越少。
成熟是即使灾难降临也勇于咀嚼苦果,即使成了命运的宠儿也不会忘乎所以。
成熟是荣辱不惊。去留无意,惨遭失败也敢于从头再来,功成名就也能从零做起。
……
成熟不是没有失误,不是完美无缺,而是不刺眼的光辉,是恰到好处的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坚持不懈地提高修养,坚持不懈地向着成功的人生挺进。
心理的作文 考试心理的作文篇六
甲:炼铁需要矿石,酿酒需要粮食,一切物质生产都离不开原料。精神生产虽然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但同样需要一个以“原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儿童作文,首先必须拥有与作文有关的材料。没有材料,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语言表达……一切都无从谈起。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儿童获取作文材料的心理问题吧。
乙:好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本事再大,没有米也是无法做饭的。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儿童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脸。他们害怕写作文,原因是什么?不少人说:“没什么可写的。”到了作文课上,这些孩子就两眼盯住天花板,皱着眉想啊,想啊,怎么也想不出来。没有作文材料,这个作文的确是没法写的。
研究作文材料的来源,探索儿童获取作文材料的心理,提高他们获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很有现实意义。我想,老师们对这一问题一定都很关心,很感兴趣。
甲:作文的材料从哪儿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早已做了明确的回答:人的意识,从本质上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作文是其主体——儿童的意识活动的产物,不管是客观的记实叙事,还是主观的议论抒情,从根本上说都只能来源于客观现实。
乙:记得南宋朱熹有这样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池塘明净清澈,是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如同源泉,文章是溪水。如果把作文比作蓄水的池塘、溪流,那么在作文这个池塘、溪流里要想贮满清清的活水,则需要生活的源泉不停地涌来。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在儿童生活的海洋里可供他们作文的材料真是太多了!
甲:不错。但是,问题在于,客观现实为儿童作文提供原料,而原料不会自动地变为文章。客观现实反映到文章中必须以人的心理为中介。一切生活现象都必须转化为人的心理现象,才能体现到文章中来。
乙:这就是说,生活为儿童提供了写作的原料,但要使原料变为作文,还必须经过主体的汲取和加工。
甲:是的,从实质上说,儿童作文首先是一种认知活动。儿童在作文中反映的已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他们各自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心理学研究指出,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儿童作文是由搜集材料,了解事实开始的,也就是从主体对客观事实的知觉开始的。我们经常讲的“观察”则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
乙:由此看来,我们要想努力提高儿童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就必须注意研究儿童的知觉和观察,认真探讨一下,客观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
甲:客观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人大脑的门户,而成为儿童作文材料的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节口头作文课,然后再以这节课为例作一些分析吧。
学习课文《八只小猫》以后,老师让学生带来各种小动物玩具和布娃娃,在校园的草坪上进行了一次观察、想象、作文训练——
课堂实况 片断一
甲:在这次训练中,陈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带来的布娃娃和小动物玩具,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编童话故事。
形态各异的玩具小动物、布娃娃,这些客观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入大脑的门户,成为儿童作文材料,走进美丽的童话故事的呢?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般说来,这一过程,大致需要经历三步。
第一步:“摄取”。
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直观特征。人们通过各感官直接而迅速地摄取。众多的信息刺激了人的感官,感官使之转化为生物电脉冲,通过神经传导输人中枢,最后投射在大脑皮层上。
乙:这第一步,从几位学生的发言中是可以揣摩到的。譬如,那位观察玩具小熊的男同学,他首先获得的正是“浑身棕色的毛、胖墩墩。大脑袋、招风耳、滴溜溜直转的眼睛,粗壮的四肢”等等小熊的外部特征。那位编童话故事的女同学,首先注意的也正是玩具小熊圆圆的神情,小狗黄黄的动态,卷毛狗漂亮的外貌。
甲:您说得对!
获取作文材料心理过程的第二步是“叠印”。
客观事物的种种信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进人大脑后,必然激起曾经感知过的类似的体验。大脑对感官提供的种种信息整理、结合而产生的直接映象与以往经验中的表象叠印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表象。
譬如,您刚才提到的玩具小熊,浑身棕毛、大脑袋、招风耳、粗壮的四肢,正面的、背面的、侧面的等种种信息,通过视觉感官进人那位男同学的大脑后,就被大脑整理。结合、叠印成一个玩具小动物的完整映象。
这是一个什么小动物呢?它有什么样的个性和本领?于是,大脑就把这一知觉映象同曾经感知过的类似的体验相对照,从而识别出来了:这是一只小熊。紧接着,以往曾经在不同地方看到的各类小熊——动物园中的小熊,图画上的小熊,童话故事里的小熊等等在大脑里留下的种种表象,则同这只玩具小熊的映象叠印在一起了。
乙:难怪那位男同学说这只小熊是森林中有名的“大力士”,经常帮助小动物们拔树、搬东西……显然,这时,他头脑中的这只玩具小熊的表象,已不完全如同客观事物那样,只是以一个永不变
化的姿势、神态坐在那儿,而是变化不定的,是时而正面、时而背面,时而拔树、时而推车的,一个新的、完整的、生动活泼的想象中的形象了。
甲:您分析得不错。叠印,主要就是指某一具体事物(或某一类事物)多侧面多角度地多次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而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印记,是具体对象多种形象信息的概括。
乙:从陈老师课上几位学生的发言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是“筛选”。
譬如,那位编童话故事的女同学,面对色彩纷呈的玩具,众多的信息通过知觉涌人大脑。让哪些信息成为作文材料呢?她是有思考、有比较、有选择的。环绕着“为圆圆过生日”的中心,她着重抓住了小熊圆圆欢乐的表情,小狗黄黄演奏的动态,小狗菲菲、卷毛狗金金、小黑熊贝贝恬静、喜悦的神情,编了一个有趣的童话。她没有像画工笔人物肖像画那样,细致得五官俱全,发须齐备。
甲:您分析得好。
作文的确不同于工笔画,它无需面面俱到、处处交待清楚。这就需要作者善于筛选。您刚才讲的是筛选中的一种情况,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作者主动筛选。
作为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筛选,还有自然存在的另一种情况。
心理研究告诉我们,人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映象,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官的时候,并不随之消失,而是立即以
形象记忆的方式贮进人的大脑。心理实验证明,就在感官脱离具体事物的一瞬间,这一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淡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淘汰和筛选,但同时又受到新的映象的辉映和烘染,从而发生一系列变化。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削弱、冲淡、消失了,而另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凸出了,长期贮存在记忆系统之中,成为库存的作文材料。
乙:在同学们讲的童话故事中,提到了许多细节:小狗黄黄的精彩演奏,小黑熊贝贝的甜蜜回忆,小鹦鹉焦急的呼唤,熊大夫为“闹闹”打针治病……等等。看来,实际上都是他们以往知觉后留下的种种表象,经过时间的筛选后,贮存在记忆中的库存作文材料。时,又根据各自作文的需要被重新组合,编进了童话。
袁老师,从您对“摄取——叠印——筛选”这一心理过程的分析中,我想,老师们一定都会深深感到:知觉、观察不仅是获取作文材料的第一步,而且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真是太重要了。
甲:前面说过,知觉、观察对获取、积累作文材料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知觉的材料越具体、越直接,知觉映象越鲜明、强烈,记忆表象就越清晰、深刻,就越有助于获得与作文有关的材料。
正因为这样,为了提高儿童获取作文材料的能力,除了要探讨客观事物通过知觉成为作文材料的心理过程,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考察在这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受到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知觉定势。
所谓知觉定势,简单地说,就是在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基本包括这几种因素:l.主体先前的经验;2.主体的需要、动机、情感等。
儿童感知觉的经验性较强,且兼受成人教育的较大影响。同一儿童在感知不同事物的时候,其知觉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原有的经验,经验中有的,感知水平就高,反之则低。
乙:从这一点来看陈小平老师的教例,她选择动物玩具让学生编童话故事,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玩具、小动物和童话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他们的记忆中贮有许多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在这次作文训练中,观察、想象、描述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甲:儿童初入学时,知觉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教育的影响,儿童逐步学会从需要出发,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感知觉。需要产生动机、激起兴趣,动机和兴趣调动注意,注意的光斑投射在某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位,那一事物,事物的那一部位就会被显著地凸出来,被优先地、充分地知觉。
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对他所知觉的许多事物是无所谓的。只有那些与儿童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能使儿童产生情感。只有那些被情感体验过的事物才能拿来作文。相反,没有经过他们的情感体验则不能作文,即使写了,也不会有真情实感,不会动人。
乙:陈老师这次作文训练饶有特色,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感到其中重要的一点则正是,她注意调动了需要、动机、情感这些心理因素对知觉的积极的影响。
陈老师选择了学生喜爱的、饶有趣味的玩具动物,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里观察、描述的方法,鼓励学生变一种摆法,编一个童话。这对满足儿童选择性模仿的需要,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都起了很好的效果,有助于儿童获取作文材料。
心理的作文 考试心理的作文篇七
有一位不用暴力又可以让学生乖乖听话的老师——胡老师
胡老师上课不收钱,免费传播我们国学、《朱子治家格言》和《弟子规》。没有一句怨言。为了让我们知道更多的知识,生病了还为我们上课。
她上课先让我们自我介绍,然后在玩一些益智游戏,之后再让我们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然后在让我门抄一段国学类容,比如物虽小,勿私藏。意思是物品虽然不值钱,但也不能偷。还有勿某华屋,勿某良田。意思是不要羡慕别人的房子和良田。
胡老师上课很有趣,还跟我们玩游戏在交换的看那些字写的漂亮可以圈起来,最后在收上来统计玩游戏,老师指着那个数字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来。其他老师上课连笑都不笑,更别说跟我们玩了,上课时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意思。胡老师用故事和游戏表达所学的知识。而且胡老师不追究对错她说:“这是他自己的想法,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就算错了,他也动脑子了;”其他老师就会说:“不对,坐下”。如果有人上课说小话、乱动的话胡老师会说:“去面壁思过,把坏习惯改过来”;其他老师就会话都不说就扭着耳朵拉去后面罚站。同样是老师但方法不一样,一种方法改的非常快速,一种方法改的非常漫长。
上过这几节课之后,妈妈说我的变化很大:我以前老是乱动,而现在不乱动了;我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武装自己,以后要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祖国。服务于人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仁者,人恒敬之。
我觉得胡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爱”的传播老师。
心理的作文 考试心理的作文篇八
整天沉浸在数理化之中,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这些“必修课”,是“押”着人往前走的。对我来说,那神秘的心理学才是我想去真正选择的一门必修课。
从小我是跟着妈妈在医院里长大的,这也让我看到了一些一般人看不到的场景:急诊室外嚎啕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响着;家属们在门外,发了疯似的哭喊着,而那病人躺在门内,就那么躺着,一动也不动,已然离去,任由他们为自己哭着,这场景着实令人揪心。我十分惊讶,或说是不敢相信,一条生命就在我的身边飞逝了。那是一个人呐,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在我的身边,离我那么近,就这样没了,不在了!他们把眼泪流光了,麻木的坐着。我很想去帮帮他们,可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去帮,那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与惋惜。
妈妈科室里曾经有位阿姨,在看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之后,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生命的看法、心态已然扭曲。在救了那么多人后选择了自杀。但幸好被他人发现及时制止了。
这两件事对我的心理触动极大,我在思考如何去帮助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打开那个心结,去深入他们的内心?我找到了唯一的途径——心理学。
我也借到了心理学百科全书,去学习了最基础的那一章:如何去调整自己。到了中学以后,我主课成绩大跳水,语文成绩从“九”开头跌到“七”开头,又住宿在学校,找不到一个能倾诉的对象。心情极压抑时,我有时看到那窗仿佛有一种想扑出去寻求解脱的可怕想法。我也尝试着去调整自己,用书中学到的一些解压排解方法,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去寻找自己所在乎的,觉得充满生活意义的事情。慢慢的,慢慢的,我也能够去接受、接纳自己,从自我的轻度“灰暗郁闷”中走出来。在学校里,我也会去寻找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去向她咨询一些调整自己,发现自己,发掘自己的问题;偶尔也随妈妈去听一些心理讲座。
有人也许会说:心理疏导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为什么要去学?但我认为,机器根本无法去疏导人类心理,他们根本不可能真正与人类相通心灵!怎么去疏导?若这门课真的被取代了,至少,我还能去开导自己,让自己在必要时走出自己的阴影,战胜生活的磨难。
让心理学成为我的必修课,去调节自己,去接纳自己,也可以去关爱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给心灵松绑,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