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善于应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技巧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技能之一。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摘录,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一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朗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效途径:清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有计划地训练语文朗读的能力,采取得力的措施,有效地加强朗读教学;朗读的效果与朗读的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方法加以很好引导,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书声琅琅”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更何况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呢,更道出了古人治学方面的宝贵经验。从孔子到陶行知,再看当代语文界的一批批特级教师,他们都非常重视语文朗读,如一位特级教师上《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课堂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激情朗读。李镇西老师的课更是通过示范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朗读,让朗读的激情走进学生的心灵。然而,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朗读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语文课堂的朗读现状,有很多让人担忧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不看重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朗读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已。时间充足的话就安排一下,时间紧了则略去。一贯性地朗读,缺少方法上的指导,只读不总结,甚至部分老师仅仅以读得是否洪亮、整齐当作朗读水平好与不好的标准。看重了“点”却忽视了“面”。还有的老师把朗读教学只集中在个别朗读水平很高的同学身上,重视个别,而忽略整体。随心所欲,没有系统的计划。朗读教学没有用心纳入语文能力训练计划,只是视为“应急”或“补白”的手段而已。因此,朗读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代替了科学性、计划性。
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的缺失:为了高考升学,大部分教师以及学生片面认为,只要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好了就够了;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大,教师总是担心朗读非常耽误时间,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用讲代替了读,搞“满堂灌”;课外朗读训练布置之后很多学生不认真完成。
不看重朗读往往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得教学要求不能很好落实,忽视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素质,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愿望背道而驰了。自从新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朗读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朗读教学已经被古人沿用千百载的传统教学法,不仅不可以丢弃,而且更应该加以继承发扬。因此,实施新课改,应该让语文课上书声琅琅。
怎样才能搞好朗读教学呢?我认为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应加以继承,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原则,很好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清楚朗读的重要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朗读具有交流对话、调节节奏的作用。
一堂真正精彩的语文课,如果没有朗朗读书声作为铺垫,老师讲解得再生动,也不免有点沉闷而乏味的感觉。朗读中,学生拥有主观能动性,并对课文内容进行二度创作,在这样的基础上,穿插教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课堂氛围得以调整,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必须把朗读列入语文能力训练计划,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强朗读教学。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增强自身素质,加强朗读的示范性。范读是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一定引起高度重视。语文教师要想在朗读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老师自己首先一定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为此,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苦练基本功,不断努力提高朗读水平,以加强朗读的示范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对不同的文体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同时,还应该适时给学生以指导、点拨,逐渐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态度大方、停顿适当、富有感情。
再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训练。如充分利用早读和课堂教学中的部分时间,请朗读比较好的同学进行示范性朗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分小组集体朗读、男生、女生分开集体朗读、全班集体朗读。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朗读比赛等活动,用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从而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
三、对朗读的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是朗读的方法。
教师应通过朗读训练,引领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朗读训练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听、学、试。听,就是组织学生听名家朗读录音;学,就是查找纠正学生朗读时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让学生就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依据文章的内容采取范读、齐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如:让学生听《雷电颂》名家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感受其中磅礴、激愤的气势。《纪念刘和珍君》应该由教师范读出义愤、沉痛之情。《荷塘月色》适合用舒缓的二胡曲来营造出一种忧喜交织、朦胧淡雅的氛围,让学生跟着轻声齐读。《赤壁怀古》则由男生齐读,会读出一种慷慨、豪放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生齐读,能读出一种清新、婉约之韵。再反复朗读,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培养语感,达到熟练运用普通话表达的功效,真可谓一举多得。
同时,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认识到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常抓不懈。高考中,虽没有直接考查学生朗读,但是,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到朗读。直接的有,如“背诵默写”题、“语病”题、“诗词鉴赏”题等;间接的有,如:“写作”题。这些都有赖于学生在平时大量的反复朗读来积累的。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二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朗读要求朗读者仔细看着语言材料,大脑想着其发音,然后专注地念出其声。英语朗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学好英语,必须先动口模仿,朗读所学的重点句型、课文等。通过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口头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大胆说英语奠定基础。
2.朗读有助于培养英语语感。
大声的、经常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更能培养其语感,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节奏感,为今后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朗读能够提高听力水平。
在英语学习中,获得语言听力的材料是短时记忆,仅依靠听,很难准确的把握听力内容,经常朗读,学生将会把习得的句子乃至文章通过朗读储存在大脑中,遇到听觉重现时,会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听英语的效率。
4.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经常朗读英语课文及具有代表性的范文,能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逐渐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有了朗读基础,就能更快达到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教学目标。作为小学生,多朗读教材中的范文,对写作十分有益。
5.朗读有助于提高记忆。
朗读属于一种“运动记忆”,在大声朗读过程中形成的记忆,可以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同一份材料,进行纯视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70%;进行纯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60%;而视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而朗读过程是充分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动觉的过程,可以达到综合记忆的`效果。
1.朗读的障碍,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多姿多彩,如:歌曲,chant,听录音,模仿,做游戏等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乐此不疲。然而,当学生独自朗读课文时,他们却难以开口,不认识文章中的词句是学生顺利朗读英语的一个拦路虎。还有的学生能够读出来,但是读的时候缺乏节奏感,唱读,一词一词的停顿读等现象比较严重。集体朗读时,拖音明显;有时集体跟读听起来很整齐,声音宏亮,仔细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只是跟读一句的前几个单词,或者跳过几个词语只读最后几个词语;更有甚者,只是做做样子,动动嘴唇,其实根本没有出声。朗读的障碍,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语言的持续发展。
2.学生朗读英语缺乏主动性。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跟随老师的指导参与教学活动,但是课下教师布置的口头作业,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完成,有的甚至不把“读”当作业。造成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对今后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3.英语朗读时间保证不了。
课堂上40分钟的时间,既要复习旧知识,又要学习新知,还要练听、练写。真正留给‘朗读’的时间相当少。
4.教师在教学时,对朗读的培养不够。
在小学英语课中,教师往往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来引入新词汇,新句型,然后进行大量的操练,但所呈现的图片只有画面没有单词,有时只是一闪而过,整个课堂教学在说唱、表演、游戏等活动中热热闹闹地进行并结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认读单词以及相应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热闹,操练充分,但却把认字与读音完全隔离开来,对学生课后的复习造成了难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持续性差,兴趣易变、不稳定,如果不能以趣味吸引学生,学生会在反复的训练中感到枯燥,在朗读面前失去信心。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小学生英语朗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前预见,扫清朗读障碍。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要提前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找出那些学生不认识的单词,及时处理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领读单词,句子的同时讲述一些语音知识。如:领读abottleofpop时,讲述连读知识及单词的轻重音。
其次,指导学生怎样听录音。有的同学声音非常响亮但是不注意读音的重读弱读,还有的按自己的想法读,没有模仿录音,这样的跟读达不到听录音的效果。学生自己朗读时固然达不到语言的流畅与优美。因此,教师在听音过程中应从小处、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倾听,跟读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朗读。
2.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使学生乐于朗读。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将朗读声音洪亮,读音较准确的同学树为“小老师”,请他们领读,其他学生跟读,教师在一旁监听。利用小学生好胜心理强的特点,组织大声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大方的朗读,教师为英语朗读或领读出色的同学给与鼓励。对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朗诵比赛、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增强英语朗读的兴趣。只要持久坚持,英语朗读定会带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3.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由于小学英语课时少,训练项目又较多,课内朗读训练是有限的,所以朗读延伸到课外势在必行。目前英语学习机,复读机已经很普遍。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好这些设备,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孩子开展“我和妈妈比一比”的活动,激发学生听录音的兴趣。有些家长英语比较好,在听录音跟读的过程中可以指出孩子模仿时存在的问题,使孩子能精益求精;有些家长虽然没有英语基础,但能激发孩子的自豪感,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家访、电话等方式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予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英语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且需要耐心的工作,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坚持朗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朗读英语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金敏.“小学英语教学呼唤朗读训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三
语言,是语文教师最锐利的武器。没有好的语言修养,语文课就仅仅是“课”,只有知识的堆叠,缺少生命里的感动,只有文字的认知,缺少美的沉淀。语文教师应该反思,正是我们平庸的授课语言埋没了课文的光辉,麻木了学生的感觉,迟钝了审美思维。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掌握好的语言就如同数学教师熟练运用公式,这是专业发展的入门功夫。一身匠气的语文教师比一位口吃的普通人更俗不可耐,他让我们的学生失去了领会母语博大精深的机会,远离了民族文化,远到听不到一声先人沉重的叹息。爱语文从语文教师做起。做合格的语文教师从提高语言修养做起。
一、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授课语言。
授课即在演出,语文教师的语言须有修饰,这就如同演员上场要化妆一样。授课语言的雅致是对母语的尊重,对课文作者的尊重,对听课学生的尊重。我们的母语就在语文教师的唇齿之间得以传承,作者的精微思绪就在语文教师的解读中如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灵,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语文教师的劳动中逐渐积累起来。
语文教师自己的授课语言来自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来自对作者深度的负责。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就是作者的知音,他通过课堂实践让作者复活,甚至来到课堂中间。一篇篇美文只有用美词来讲解,用心灵来感知才会发觉其中之美。美在文字中,美在语文老师的心里,呈现在课堂的交流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美的追随者和制造者,他把作者不可复制的心灵悸动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和作者一起神游。
语文教师枯燥乏味的语言戕害了课文的生命,技术肢解的操作贫乏了学生的感受。当我们不能拥有语言的魅力,语文课就是一块被晒干的海绵,生涩地擦过学生蒙尘的心,只留下痛苦和伤害。
优美、精致、典雅、温润、激情、睿智,这只是好的授课语言的一部分。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没有极致,他永远感到缺憾,永远不能把作者的心思说完。语言的风格就是教学的风格,充满个性风采的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金色的标签。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要追求魅力。
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辞采丰美,在于激情飞扬,在于打动人心,在于犀利智慧。
要做到辞采丰美,语文教师必博览群书,必勤于积累,必工于行文,必乐于表达。爱一切,心灵柔软;亲所有,悲天悯人。语文教师看透纸页背后的阴晴风雨,他讲课的过程一如花的开放,从心里涌出美丽,从心底散发芬芳。他那么专注,仿佛他是唯一的天使,他说的话,比神的诉说还要优美。他像一位超级魔术师,唇边的花瓣永远也落不完。凋落的花瓣只是美,但并不炫目,凋落只为结出实实在在的果实。
语文教师要激情飞扬,先要进入角色,先要燃烧自己。备课时,语文教师如蜜蜂采蜜,忙碌之中也让自己陶醉在花香里。传神之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若非销魂行间里,哪得精致脱口出。激情之语打动心灵,激情之语抒发自我,激情之语让心裸露。激情是语言的强劲翅膀,载着学生的专注神情,飞向精神的高地。激情迸发的语文教师丝毫不会感到疲惫,美妙的宣泄带给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让人欣慰无比。
语文教师的语言有时犀利脱俗,闪着智慧的光芒,掠过少年的心野,留下惊艳的划痕。分析透彻、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语出惊人,一语点醒梦中人,玩味再三意无穷。语文课离不开思维训练,大智者只需学好语文;语文课要开掘学生智慧的源头,语言是最有力的镐锄。平凡的沙子里有真金,平淡的语言里有深意,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品味汉语言的妙处,点点滴滴都在培养鉴赏能力。思想在语文课上应异常活跃,少年才俊的思维永远鲜活。看孔子在杏坛下和弟子的交流,点点智慧凝成了《论语》。要掀起头脑风暴,语文教师睿智的语言像鞭子抽打懒惰的大脑,灰尘散尽的头脑空灵无比。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偏重书面语。
书面语雅而成熟,美而正确。教师授课时不能说大白话,极尽口语化的授课好懂但恶俗,寡淡的语言表达令师生都会感到泄气。书面语在正式的面孔下更注意修辞,以书面语讲课,将规范的汉语使用示范给学生。听语文教师讲课应该是一种享受,像听诗歌朗诵,像听音乐演奏。出口成章就是要求人出口的话像经过润色的书面语。达到这一标准并非高不可及,只要有意训练,肯于实践,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随时口吐莲花。
语文教师要用好比喻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比喻让人感到亲切,化晦涩为新奇,变抽象为具象,描摹事物穷形尽相,抒发情感细致入微。比喻佳句不会总是妙手偶得,长期的语言训练,细致的观察生活才是比喻不竭的源泉。排比铺排出语言的气势,一气呵成的快感极具穿透力,冷漠的堤坝根本无法抵挡。像孟子那样雄辩滔滔,沿着他的胡须滚落的语言比雷声还响。学好比喻和排比,语文教师的语言才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154005)。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四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工农小学)。
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和重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通过对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为了迎合新课标改革,众多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须不断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难以开展,无法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或借鉴,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1.学生的兴趣不足。
兴趣是学习中最大的动力,也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好的武器。具体地说,正是因为学生对朗读没有兴趣,才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朗读,只是在应付教师安排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难在朗读中付出情感,很难在朗读中进行感悟,最终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较低。
进一步说,小学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没有对朗读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具体地说,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机械地朗读课文,没有在朗读方式上创新,也没有在朗读内容上创新。这就导致学生在朗读中感到枯燥无聊,无法获得乐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兴趣。
正是因为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从主观上只是将朗读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是用来为阅读教学服务的。这种错误观念直接导致教师没有正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具体地说,教师没有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安排和设计,()导致朗读教学缺乏层次感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只是在机械化地朗读,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收获。
1.从朗读内容和形式上创新。
从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来看,教师要提高其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朗读教学工作,才能够提高有效性。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从小学朗读教学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朗读训练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中的课文开展朗读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范围和对象较为局限。同时,虽然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丰富性,但其始终只是一本教科书,在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为局限。
基于此,学生在以教材课文为材料进行朗读练习时将不会得到较大的乐趣,无法感受到快乐,并且在机械重复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厌倦或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朗读教学,只是在形式上敷衍教师的安排。
因此,教师必须对朗读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可以以课外的材料作为朗读教学的材料。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以《安徒生童话》作为朗读材料,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以中外名著作为材料,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三国演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对朗读的方式进行改革。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开展集体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效率较低,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展开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如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开展朗读比赛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变得多样化和趣味化,能够在完成朗读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
2.制订有效的朗读目标。
同时,教师必须在朗读教学中制定科学有效的'朗读目标,能够引导学生在朗读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进而获得真实的收获,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众多教育学者将朗读教学的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认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使课文读得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基本朗读到深层次的感悟性朗读,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情感,在保证正确发音的同时对朗读的内容进行感悟。基于此,学生不但在朗读中能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普通话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完成了语言和素材积累,达到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总的来说,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它能够有力地支撑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因此,教师应该重点分析导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较低的原因,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完善朗读教学的计划,打造更高效率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五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以及中学生由于心理变化导致“金口难开”的现实,让朗读这一语文教育传统渐渐变得黯然、举步维艰。课堂时间去哪儿了?赏析、讨论、交流……把朗读抛之脑后。即使读,也是速读、浏览或只是出声的“念书”,如小和尚念经一般,偶尔也“大声”地“读起来”。从没考虑过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朗读的基本要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使朗读教学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严重丧失了“语文味”。朗读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促进记忆等;它还能让学生走近作者并体验他们的情感,陶冶自身的情操;可以让学生感悟美,提升审美的能力;也是学好语文的根本方法。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根据日常课堂的实践与思考,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一、认识到位,思想重视。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朗读要做到“保底”,即要让学生把文本读得朗朗上口,达到正确、流利,这是朗读的最低要求。课前布置、课中指导、课后强化,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有的文本较长,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能泛泛而读,应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多读,抓住有欣赏价值的片段让学生多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达到把重点句段熟读成诵,进而深化理解。通常情况下,阅读课我们可分为三个步骤:1.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2.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3.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朗读,需要时间的保证,更需要教师在思想上的重视。研读余映潮老师的课,我们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他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会有多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朗读,简直就是“把学生丢进语言的海洋里涵泳”。
二、提供示范,教给方法。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这是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的一段话。很明显,这里一半意义的`理解得益于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就是火种、是催化剂,是将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艺术再创造活动;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垂范,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不断地加强专业素养,积极提高朗诵基本功,用自己的真功夫来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朗读能够加以指导,让学生切实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学习朗读时,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就是仿读,教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文章内容可采取范读、齐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
三、创设情景,激动心灵。
创设朗读情景的方法很多,导语式、范读式、多媒体课件演示式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在一种浓郁的富有情意的或者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中进行朗读。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可见,这种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与创造性的氛围密不可分。余映潮老师在教学“纸船―寄母亲”一诗时,在氛围创设上可谓别具匠心:从“内心独白”式开始形成,从“轻声倾诉”式到“深情演读”式,情感氛围逐步“浓郁”,朗读时间长、角度精、体味深、形式美,支撑起一个实实在在的感受、体验、诵读的学习板块。我在尝试这一方法时,发现朗读效果非常好,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很深入。
四、巧选角度,设计多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例如:可以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等,可以接读、轮读、配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还可以抓住学生“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在比读、赛读中获得朗读的乐趣,让他们“读有所得,读有所悟”,从读中领悟文章,体会文章的美感,最后达到清人唐彪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教师只要认识到位、思想重视,能够给予指导、精心设计,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朗读,中学课堂的琅琅读书声就会不绝于耳,语文之“味”就会扑面而来,语文课堂就会春意盎然、活力无限。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六
高中语文课堂中对于朗读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教师朗读意识不强,能力不强。从社会、学校、教师的层面来看,高考的应试教育影响着课堂设计,学校也没有对朗读教学提出完整的管理和评价标准,教师对于朗读教学不重视以及自身朗读能力有限,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了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必须制定一定的策略来解决朗读缺乏这一问题,让朗读回归到语文课堂当中。
(一)教师授课时间短限制阅读课开展相较于初中和小学语文而言,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复杂且课时紧张,除去高三总复习的一年时间,可供教师规划和利用的时间只有两年,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繁多的教学任务,教师已经是疲于应付,若是在此基础上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朗读教学上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许多教师不得不放弃开展朗读教学。此外,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得到了培养,到高中时已经形成一定的朗读能力,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单独指导。而且朗读只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一种辅助方式,而非独立的教学体系,无法直接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高考而言没有太大的作用。
(二)高中生学习功利心较重忽视朗读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积累,在高中阶段,他们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而朗读不作为高考的考查内容,从而在思想上忽视了朗读,对朗读缺乏兴趣和动力。而且高中的课业负担较重,日常的`作业和课堂练习几乎占据了高中生的所有时间,导致他们对于课堂上老师布置的朗读任务不以为然,甚至拿出阅读时间来完成书面作业。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教学活动。
(一)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范读课文能够使无趣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教师的优秀朗读能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是学生努力规范朗读的榜样,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此外,范读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完成教学任务,很少在课堂上进行范读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学生朗读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朗读、自由读,在学生分别朗读之后,教师对朗读效果进行点评和指导,无论是参与朗读的同学还是听众,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照自身,发现自己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和补救。
(一)诗歌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中国是诗歌的发源,诗歌作品分为古体诗和现代诗,诗歌以其和谐的声韵以及充沛的感情流传千古。诗歌中蕴含着韵律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被激发和表现出来,诗歌的语言表达大多简短,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复杂的感情浓缩于简短的词句中。例如古典诗歌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对于不同体裁的诗歌,韵律停顿也是不同的。经典的《短歌行》是四言诗,每两个音节停顿一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重音一般在前两个音节上。
(二)散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散文的语言文字大多婉转悠扬或是清丽活泼,阅读散文就如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所以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变化,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寓景于情,寓情于声。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几个叠词连在一起但绝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在流畅中包含着婉转,在衔接中夹杂着停顿,这样才能让学生与作者的心境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独自一人观赏荷塘的心境。
(三)文言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白话文有很大差异,并且文中存在大量通假字、生僻字以及特殊句式,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流畅阅读的因素,文言文的朗读需要经过正音、会意、断句的过程,才能准确把握文中的情感、音韵和谐读出古文的精妙。例如《琵琶行》中对声音的描写,由“大珠小珠落玉盘”转而“凝绝不通声暂歇”最终“银瓶乍破水浆迸”这一过程需要朗读者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表现出琵琶曲的声音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表现琵琶女的情感变化。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七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新课标不断改革,对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要求,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改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语文课是高中需要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应顺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消除传统授课模式的弊端,本文在分析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虽然目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问题依旧普遍存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的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高质量的掌握知识,完成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发展,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有效性教学主要有以下特征:
1.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进步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要达到有效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平衡。有效性教学是在师生的合理配合,共同努力取得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要,只有师生配合达到教、学之间的平衡,才能达到有效性教学。
3.多采用激励性言语。教师适当的言语激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性,提高课堂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
据调查,目前很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教学弊端。
1.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目前很多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依旧是教师占主导作用,教师一味的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填鸭式”教育,学生知识被动的接收教师传达的知识,缺乏思考,于是就导致课堂上,教师讲的.激情洋溢、唾沫横飞,但学生却昏昏欲睡,课堂气氛压抑,学生的客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被压制,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具体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目前语文课堂的教学知识单纯的把书本知识毫无创新的传达给学生,导致学生缺乏思考,因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篇课文学了,也背会了,但并不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导致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3.知识传授过度重视应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的教学是根据考试大纲制定的,只讲解高考要考的知识点,对于不在考试范围的内容就不予讲解,甚至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背诵满分作文和答题模板,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对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习、进修等方式,促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不断提高,知识不断更新,注重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2.国家及教育部门应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学校和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增加,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3.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学策略,更加注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激励性、多样性。教学针对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任务展开,确定一节语文课堂中所要达到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激励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激励性言语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激励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相反,教师的讽刺和批评性言语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降低学习动机,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多样性,每个学生的性格、情趣爱好都是不同的,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师要自觉学习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取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要学习教育改革体制,了解最新的教学改革动向,培养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新型教学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论。
学校和教师个人应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用新的知识和教学策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八
古往今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要,但多数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却少了琅琅书声,显得单调枯燥.语文教师要明确朗读的意义,精心设计朗读环节、指导、示范学生朗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朗读之花绽放于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杨军作者单位:泰兴市张桥中心初中,江苏,泰兴,225451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6)分类号:g63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朗读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九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比较活跃,课堂氛围也比较好。但是教学的效果却不够理想,教学存在着死气沉沉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能够灵活开展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努力使语文课堂更加活跃。
1提高备课效率,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因人而异,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掌握这些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备课的效率,更加充分地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教师只有把教材中的内容吃透,在讲解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为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例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时候,小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通过高效率的备课,就可以提前做好预案。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有着重要的作用。
2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快乐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开展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乐趣。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其语文综合素养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小桥流水人家》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倾听相关的背景音乐,然后让学生根据音乐和所学习的内容画出自己脑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通过创设这样轻松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快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升,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3给与学生充分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能够活起来,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给与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实践,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应该有自己的而理解,从而保证高效率的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时候,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学习的习惯。这样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活起来”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会更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掌握会更加有效,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自然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只有实现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够称得上是“活起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才更加有意义。
4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想要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还应该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教师的认可,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得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个机会来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生表现优异的时候应该给与鼓励,让学生更加自信,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取语文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给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让学生有更加充足的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的时候,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教师应该予以支持,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有着重要的作用。
5结论。
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活起来,教师应该给与学生更加充足的发挥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同时,还应该避免过于放松,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可以有效了解课堂中的各种情况,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者:徐勤路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叶珠.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华夏教师,2016(8):54.
[2]邵文才.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6(7):74.
[3]孙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3(33):40.
[4]厉晓霜.试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34.
[6]孙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2(12):47.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
广西贺州市仁义一中 李科。
中学语文教师到底有什么作用???废话,不就是教中学生学习语文吗?!话虽这么说,其实,问题还真没有那么简单。大家写文章都是引用名家的言论,本人有所不同,特别喜欢某些教育主管领导的精彩发言。这不,请看:
“小小说?!你怎么能跟学生讲小小说呢?他们能接受?我们的语文课本从头到尾,你翻一翻,有这个概念吗??、、、、、、”
--这真的是一个自己也教语文的学校主管领导在检查个别语文教师备课本“发现问题”时批评该语文老师所说的话。因为实在太精彩了,本人不能独吞,有必要与大家分享啊!!!
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去辩驳是非。不过,可以就事论事:正如那位主管领导所言,我们的语文课本(苏教版` 初中)的确没有明确地涉及“小小说”这个概念,但这也并不是课本编者有什么过错。根本问题还是出自我们可爱的中学领导。
什么是小小说?不就是短篇小说嘛!有些短篇小说的篇幅极其短小,人们于是给了另外的称呼--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还有专门的杂志呢!)长篇小说都要求中学生好好学习(特别是名著),小小说怎么就不能教、不能学呢??作为习惯于搞应试教育的前辈,尊敬的中学领导难道没见过学生的语文考卷???现代文阅读所选的短文不太可能是长篇和中篇小说,更多的是,不,应该说就是小小说啊!!您老人家怎么不允许年轻的语文老师跟学生讲呢?比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溪。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名声远播,某报撰文颂曰:《人桥》!
不久,他被提升为文教办主任。接替他的,是一个娇小的姑娘。姑娘没有勇气涉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渡水,于是一到雨天黄昏,对岸就排着一支家长的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她给文教办写信,向教育局长报告,跟乡长争吵,掏出自己的工资带头集资……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孩子们可以顺顺畅畅上学了。
姑娘至今还在山村小学,教着四年级的50名学生。
1.请你给短文拟一个标题。
2.短文中两个人物做的同一件事是什么?各自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3.文中的两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删掉短文末段行不行?为什么?
5.短文蕴含着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所持的态度,请你举文中的一例加以说明。
永远的蝴蝶。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1.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串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超过15字)。
2.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的特征,并交代了给母亲信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至少答出两条,每条答案不少于15字) .
3.开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溅到眼镜上,其作用是:(不超过20字)。
4.
本人在拙文《究竟什么是语文教学常规----宪法???》里提到我市教育局制定的《贺州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连总则和附则共十大项60条细则里只有半句话明确地提到课本:“教师要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教学”。与其他地区的常规一样,并没有规定语文教师必须循规蹈矩地将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从头到尾地灌输给学生!其实,教学常规比较高明的地方是用“教材”这个概念,并没有用“语文课本”这个概念。这两个概念还是必须明确区分的,教材不完全是语文课本啊!前者包含的内容或素材远远大于宽于多于后者。而且,常规在提“教材”之前,首先要强调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宪法”--《语文课程标准》。选取语文课本以外的小小说(优秀的经典的那种)来给学生讲课并没有违反教学常规!相反,这是完全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这是负责任的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考试分数(是考试分数啊!在此说提高语文素养还有的很虚伪了)的好办法,更是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妙计啊!
中学语文教师到底有什么作用???显而易见,语文教师的作用绝对不是循规蹈矩地将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从头到尾地灌输给学生!也用不着拿新课标或者别的教育理论(素养啊母语呀之类)吓唬人,很简单,语文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爱语文,让学生懂语文,让学生用语文、、、、、、语文老师应该有这些作用!!当然,语文老师要发挥这些作用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所以,极个别的中学领导没有必要假“常规管理”之名,行嫉妒打压之实。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一
本文不完整 ;二是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朗读是课文读解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语言能力・语感・朗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古人云:“授之学生于鱼,莫如授之以渔”。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就在于:前者只授之学生以鱼,而后者却授之学生以“渔”。“渔”,意味着一种创造,它能捕获到更多更好的“鱼”。笔者以为语文教育要授之学生以“渔”,应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首要地位。语文教育要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是表现在语感上,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
[1] [2] [3] [4]。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二
英语学习离不开记忆,记忆离不开背诵,这是英语学习者的共识。于是,朗读被渐渐地淡忘了。其实,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朗读可以极大地提高学英语的兴趣,增强学英语的热情。
朗读就是开口,开口就是说,说就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一种能力。相应地,会说就能听懂。能听会说,自然生动活泼,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理和挑战心理。因此,朗读能给人以一种热情、一种成就感。
二、朗读可以有效地纠正语音和语调,奠定听说的基础。
语音是一门语言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之一。只有语音正确,才有可能听懂与被听懂;只有语音语调纯正地道,才有可能欣赏与被欣赏。如,反复朗读shesellsseashellsontheseashore,可以很好地辨别这两个极易混淆的发音,同时能品味到英语韵律的美。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可以打好其语音基础,从而敢于听说,勇于听说,乐于听说。
三、朗读可以很好地强化记忆,实现背诵。
朗读能调动人体的眼、口、耳、脑等器官,使它们全都积极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并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默记中思想不集中、容易走神这一难题。这样,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有时,要求学生朗读和要求学生背诵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大相径庭之效。前者减少了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增强了他们的心理优势;后者增加了学生思想上的压力,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前者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厚积薄发;后者则是强行被动,支离破碎,完事大吉。
四、朗读可以直接培养英语语感,增强学习情感。
众所周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其实,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英语语感的形成和情感的融入同样需要千诵百读。
语感,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是一种自动化了的语言意识的定向反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成功就活生生地证明了这一点,因为疯狂英语全新理念的基石就是朗读。
五、朗读可以充分培养英语思维,促成英语习得。
朗读不仅仅是一个出声的过程,而且还伴随着思维的积极参与。朗读过程就是一个张嘴、听音、思索、理解、感知、体验、品味、内化、积淀的过程。所以,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直觉思维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英语的习得。
综上所述,会朗读就会说,就会听;会朗读就会有英语语感,就会有英语思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英语,就让我们从朗读开始吧。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中县铁佛中心学校)。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三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朗读指导与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学生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 情感 再认识 优化策略。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在中学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一、存在问题。
1、朗读目标模糊。
在语文课堂,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全班齐读之后分组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甲同学读了乙同学读。听来书声琅琅,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些诸如此类的话:“把课文的某某段齐读一遍”,或“某某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由于目标的模糊,学生朗读时心不在焉,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训练无序。
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个一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而大多数教师却漠视这种“序”,无论是学习课文前的朗读训练还是学完课文后的朗读训练,都是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试问,学生在没有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流利的情况下,如何读出课文的情感?当然有些课文通俗易懂,就可以要求学生初读时就读出感情。
3、朗读评价淡化。
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作壁上观,不给予适当的点评,也没有指导学生互相评价,更加没有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读得好,还是差;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浑然不知。当然,点评时教师应当注意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二 、朗读的再认识。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阐释,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的解读和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成长,清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学之书,皆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既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这段话抓住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强调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正确的。茅以升说:“青少年时,经常背诵古文,使人渐渐掌握了作文的道理,了解了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谙练了语言的流畅和优美”,朗读是背诵的基础,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可增强学生记忆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听、说、读、写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铺垫,只有老师的讲解,是沉闷而乏味的,朗读中,学生既具有了一种主观能动性,又是对课文内容的二度创作,在此基础上穿插上教师恰当的点拔和引导,可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
朗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技能之一,它实现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沟通。学生通过朗读激发想象和联想,从课文有效的信息中发现意境美,体会语言的魅力,形成语文能力。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长期的朗读训练就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丰富词汇,掌握语法规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的。与此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特别是那些抒情性极浓的诗歌(散文)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表达依依惜别深情的抒情诗,学生初学难解其内含之美,故在教学中宜用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氛围,再辅之朗读,朗读时既要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又要读出轻盈、弹跳式的节奏,努力表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情景。这就能使学生在渐染熏陶中感受到诗意境的美,领悟出作者内心的忧思,形成正确的语感。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朗读这种教学方式的介入,教师再怎么精妙的分析和解读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情感上的震撼和熏陶,更无法准确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不通,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叶圣陶先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的方式,“读”的修改法使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应用“读”这种方式修改作品成绩最为显著的是海明威。他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反复读了二百余遍,修改了二百余次,最后才付印。海明威就是用“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去刻画形象,用最乘法,炬的语言将作者,形象,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形成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
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还要纠正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的错误观点,虽在高考中未直接考学生的朗读的情况,经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直接的,如:“语病”题、“诗词鉴赏”题、“背诵默写”题等。间接的,如:“写作”题,这些都有赖于学生在平时大量的反复朗读来实现的,光靠大量无声的习题只会损伤语文的美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不会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考试高手。
三、优化课堂朗读的策略。
(一)着重于范读的榜样性。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领悟其中的奥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例如:老师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常常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当然还要注意多媒体的.运用,这里主要指朗读录音。朗读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摊牌练习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孩子们听老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对于一些思想感情浓厚的文章,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朗读,因为情感绝不是灌输讲解得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讲《将进酒》一诗时,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教材,只要一播放,必会先声夺人,气势澎湃。氛围有了,何患激情?当然,如果老朗读水平高,由老师来读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
(三)注重朗读的方式。
在让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有准备、有目的的进行,或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某些问题,或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文情,或让学生读读比比,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
朗读的方法对朗读的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读训练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专家朗读,也就是组织学生听录音带;学,就是组织学生朗读,老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放手让学生就必学和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范读、齐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如:《将进酒》宜听专家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其中激愤、磅礴的气势。《纪念刘和珍君》宜由老师范读出义愤、沉痛之情。《荷塘月色》宜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经过反复的朗读,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达到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熟练运用普通话表达之功效,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可适当点评,也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而通过评价,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但评价要“因人而异”,如平时胆小害羞的人终于“登台亮相”了,应迅速给予鼓励性评价,而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对忽视朗读教学,这一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害,痛改这一使我们语文哑声的错误,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只有引起教师和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的重视,才能使朗读在高中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通过它来释放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
参考文献:
1.《让琅琅书声重返语文课堂》符冬莹。
2.《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张连仲。
3.《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那丽娟。
4.《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张蕴荣。
5.《教育原理》 王丹。
朱志红。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影视资源不仅能够有大概的认识,还能够熟练地运用。影视资源成为我们休闲娱乐,以及家庭聚会、约会等场合的必要工具。从广义上来讲,影视资源是电影和电视呈现的全部内容,包括文学、音乐、文字、舞蹈和戏剧等等多种表现形式,它是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现。但是从中学语文教学这个角度来看,则更加注重影视资源的审美性和内涵性的应用价值。
二、影视资源逐渐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历程。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电影问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视诞生,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电视机、录像机、vcd等迅速普及,家庭影院进入寻常人家,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影视媒体,视觉文化已成为时代潮流。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向前发展,那么,怎样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国家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生写作、阅读、表达、口语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为学生创设有活力的课堂。现在,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整合不仅适用于中学阶段,而且在小学、中学,甚至在大学都已经成为教学必备工具。正因为影视资源的迅速普及,对它的运用还存在不少的缺陷。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影视技术的革新和创新,为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这些高技术工具利用声、色,以及传神的动作和演员们入戏的表演,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中学生在接受一些复杂抽象的文化时,往往感觉难懂,但是如果借助影视资源这一得力的助手,会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猛然发现,原来这些文化也不是怎么枯燥。不仅娱乐了学生,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效果,还使得学生对这种文化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利用一种学生熟悉并且容易接受的方式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阅读方式由浅到深的转变。
(二)鼓励学生亲自制作课件,通过课下的准备工作和课上的讲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要迎合如今社会对信息技术要求,掌握信息技术。组织课件讲评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做好课下预习的.准备工作,还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正确对待信息技术手段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影视来源于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即使影视有所改动,它的基础也是原著的文学作品。影视具备特有的声音、颜色和形象优势,使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培养起对美的理解力。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根据有限的剧情设置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或者是课本内容的理解。
(二)扩充学生学习知识的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一些根据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从而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三)潜移默化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语言有着表现人物品质、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旨的作用,有利于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打破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将影视资源引入语言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影视资源为语文教学增加了充满活力的新因子,它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和运用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五
试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涉及面广,但核心是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根据语文科自身的特点,朗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教学中重视它、运用它、推广它。
关键词:朗读范读阅读情感。
古人曰:“读书百篇,其义自现;读书千遍,其能自备。”可见朗读对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语言艺术魅力,学习语言艺术的主要途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训练活动。明确朗读的目的,讲究朗读的方法,变多余的分析为扎实的.朗读指导,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让学生在多种形式,在有步骤地朗读中,提高阅读能力。
一p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内容学生容易掌握,只要在朗读中做到不加字p不漏字p不读错字,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扎扎实实的朗读课文,同时也使在正确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大致了解主要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和领会感情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导入新课以后,首先要求学生在朗读基础上扫除生字生词障碍,让学生思考课文写了青海湖的那些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青海湖的片断,使学生拉近与文章间的距离,使学生轻松自然的进入角色。虽然学生不能完整地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但使我了解了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二、范读课文,质疑问难。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最能把课文所蕴含的爱憎直接传递给学生,就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景中,在学生心中激起感情波澜,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纸船》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儿童形象,表达了作者一贯关注的爱与美的主题。这赤子之心的纯真表现,能唤醒读者心中的温情。诗人注意运用限制、修饰性词语。比如,花是“黎明开的”,篮子是“满载着梦的”等等。这些词或短语不仅使诗人的奇思妙想明确突出,而且形象、具体,使童趣更浓。
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学生作朗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在兴趣中,乐于动脑筋、善于动脑筋,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引导朗读,理解情感。
学生开始学一篇课文,往往不能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朗读中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老师热情的指导。有情感的朗读必要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从推敲关键词句着手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仅了解了词意,而且透过词语领会句子的含义,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样指导朗读也就事半功倍了。
抒情性很浓的文学作品,通过范读后,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学习这类文章一条便捷的方法。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仔细品味其调、节奏,感知其意情趣。此时,学生已被带入一个充满花香鸟语的世界。然后,我让同学们模仿磁带朗读,边读边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后,我借机提出:“你读了这篇课文后,对春产生一个什么感情?”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抒发自己感受到春的美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深情朗读,强化语感。
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章的的显性线索,那么文章的隐性线索则是文章的思想情感。那么文章中隐含的德情感,通过朗读,把文章融会贯通,整体领会,那样才会真正感悟到越来越深刻地思想情感。
《石榴》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师在教学中围绕着中心句,找重点段,通过重点句、关键词,领悟全文的思想感情。有情感的引读、小组读、齐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心。
有情感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中,以提高教学效益。所以会朗读的学生,阅读能力也获得了提高。朗读能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有效地提供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读书生疑,读书求解,读书品味,读书生情最终到达朗读与阅读的统一的思想境界。有步骤、有计划、有目标的多种形式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收获不少。学生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阅读能力也大有提高.
参考文献:
[2]《语文教学心思维》杭州出版社20版。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六
当今中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课,很多中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母语已经掌握很好,不需要将更多时间花费在语文上,因此即使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地方也不会借助网络、工具书等寻求答案,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数理化等学科上。从中学教师的角度来看,教授出高质量的语文课成为高深的学问。文本细读是当前语文教育界没有引起重视的地方,同时它也是语文课的重点所在,所谓文本细读是指针对文本进行微观分析,并将自己的生命理解与感悟呈现出来。据此,下面我们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应用展开分析。
一、“文本细读”解析。
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其关键在于抓住重点词句品位文章,只要我们仔细品味与阅读就可以发现存在于文本中的具有内涵、概括性较强的字词。例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就是整句话中比较关键的字,作者利用一个“闹”字使原本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利用“闹”字来形容红杏,红色是暖色调,利用红色关联性机制进行联想,“红”通常可以与“火”联系到一起,整个画面都变得活泼起来。一个“闹”字将春天的生机勃勃展现出来,向我们展示出无拘无束的春天,其美景就像年轻的生命一样,充满活力。因此,文本细读实际上就要求我们进行仔细的研读与品味,深入理解其中的关键字,大部分关键字起到了承载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了一种“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意味。
二、“文本细读”的具体运用。
1.反讽。反讽实际上就是说反话,作者陈述的内涵和表面意义不一致,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修辞术,通常可以在词语、结构及人物命运等方面运用,新批评家为反讽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延伸了它的应用范围。当前反讽被运用于小说、散文及诗文中,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指出这一点,例如鲁迅的作品重在深刻犀利,反讽在其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开头介绍了清国留学生的将辫子盘起、扣一顶制帽两种发型,不管何种情况下这种凸起的发型都是怪异的,作者将其比作日本最高、最美丽的富士山,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反讽。后来又说“实在标致极了”,“标志”一词是用来形容女性的,因此这里也用到了反讽,从中体现他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
2.语调。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叙述者在文本中利用怎样的“态度”与“口气”叙述故事,不仅可以将说话者的身份、地位解释出来,同时还能将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解释出来,利用叙述者的语调将其情感意蕴表达出来。例如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戏谑的交代自己“文绉绉”性格的形成原因,小时体弱不和野孩子一起玩、母亲不允许、因有“先生”之名装出“先生”的样子。通过仔细揣摩可以发现这是作者与熟识的老友在谈话,其中传达出来的语调是幽默、谦虚且平静的,进而拉近了读者、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通过对作者语调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个性与修养,同时还能帮助我们对作品的美学特质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3.悖论。悖论实际上就是“似非而是”,将那些表面矛盾、滑稽,却又实际所指的语句用到诗歌研究中,来说明诗歌结构、语言不协调。诗歌这种文体比较特殊,其语言与日常生活逻辑不符合,其中的语言往往带有一种“悖论”性质。很多诗人会利用不恰当的比喻、逻辑不通的语句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例如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前两句从字面上着实很难让人理解,不明白人活着为什么可能死了,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本首诗是为了纪念鲁迅而作,其中“有的人”指的是鲁迅,“活着”是从生物学上来看个体生命存在,而“死了”则是指社会意义上的死亡,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看,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到虽死而生呢?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理解,那些为事业、为人类、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这些人虽死犹生,鲁迅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句就是典型的悖论,虽然表面上是对立的,但是实际上却是千真万确的,诗歌通过语言、结构不一致,产生更加丰富的意义,而其中的意义还需要读者通过文本细读进行体会和领悟。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需要从文本出发,综合考虑除文本以外的相关要素,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应灵境分析文本细读方法中的合理成分,并针对文学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感知与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阐释和阅读。与此同时,现在语文教师面临着很多新要求,需要为学生提供很多细读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形成“从细微处见精神”的理念,并对文本的词与词、词与句子以及句子和句子等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认真分析,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及习作能力,最终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七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中教师们探索和尝试了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中有意或无意之中运用到文学理论(文学评论),解决了中学语文教学许多问题。现特做以下论述:
一、文学评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作用。
中学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处于重大变化之时期,也是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的学者称他们的这个时期为危险期。他们在接受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不健康的思想影响和危害,如非法刊物和影视网络宣扬的色情暴力易引诱青少年犯罪。如果免疫力差、自控能力低的中学生对非法刊物作品一概“拿来”兼收并蓄,甚至乱模仿并付之行动,是很危险的。即使一些文学名着也含有糟粕在里面,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二拍》《红与黑》《少年维特之烦恼》《雷雨》《骆驼祥子》。
学生由于好奇,易沉迷于性爱的情节描写和不正确的“移情”。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区别“香花与毒草”,在这方面文学评论任务就是区分“有害文学的铁栅栏”(鲁迅语)。提高学生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从作品中吸取精华、弃之糟粕。文学评论是批判有害文学的匕首和投枪,教师要常写这些评论并把这些评论广布校园宣传栏、班级里的学习园地,使学生唾弃像《雷雨》中周萍那样的人物――不顾人伦,引诱繁漪、玩弄四凤等畸形的“爱情”关系,憎恨周朴园的腐朽性生活;应该崇尚欣赏像《林觉民与妻书》中的林觉民、《刑场上的婚礼》的革命者周文雍和陈铁军高尚的情操与无私之爱、悲壮之情。这些评论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自己应该追求的,什么是对自己有害的。通过这些评论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二、文学评论进入课本的方式、途径。
应该改变“有言无论”的语文课本旧有的体系,让学生进入“识文――赏文――评文――习文”的良性循环之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使学生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理想的课本,一篇美文之后应有相应的评论文章,是专家的个性化解读,长久地近距离接触与潜心揣摩,学生个性化解读水平自会慢慢提升,有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我们看到欧美国家在考试时有文学评论这一项,我想不远的将来我们的中考、高考试卷也会出现这种试题的。我们平时的考试及中考高考阅读一篇文章都是分点来考测,这是精读的要求,同样我们要培养学生俯瞰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一致的。而要求学生增加阅读文学作品的数量,这在很多学校都没有很好地落实。学生既要微观把握文本,也要宏观把握文本,我相信文学评价是能够肩负起这―使命的。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评论家也不例外。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而我们的学生鉴赏水平亟待提高,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文学评论并感受评论家是如何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评判作品,对作品发出个性化的声音,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对文本整体做出相应的评判,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文学评论将成为文学教育的亮点。
有人也许担心文学术语将成为阅读的障碍,事实上大可不必,文学评论只是对阅读文本起一种辅助参考作用。不必列入考试范围。如果将数学与语文作一类比,那么文学评论相当于立体几何,有助于培育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如《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中专家的个性化解读,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具有启人心智的特征;易中天品三国现象是一种历史评论,夹杂了一点文学评论,引发了读史热潮。
文学评论是基于历史的、美学的、哲学的标准去探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在教师与学生共解文本之后学生的文学评论或认同或歧义。文学评论涉及评论者的文学修养、美学修养、哲学修养、科学修养,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文学评论有助于学生人文性的熏陶与浸染。
阅读优秀的文学评论,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升思维的境界,优化思维品质;从中学会观察文学、文化现象,学会从文本中发现问题,进而增强探究意识和发展问题的敏感性,以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在阅读文本和文学评论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文学评论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对每一个中学生都是有益的启示,在文本话语、教师话语、专家话语中寻觅文学的真谛与美丽,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在执着的文本探索中既要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这样就会对文本之内的世界和文本之外的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标新立异,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八
专业思想是个体在对所学专业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专业理念、专业态度、职业精神等隐性的、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它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态度以及学习效果,更是专业发展和学术创新的原动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建设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教育部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强调了小学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重要性,“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是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学生进入大学,第一次接触自己的“专业”,四年的大学学习便成为专业思想建设的关键阶段,不论课堂中的学习还是课外的实践,都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专业思想的培养方法。
(一)入学教育——对专业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中的第一印象是指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同样,大学生初入大学校园时接触到的专业信息(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风格等)所形成的印象,会对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以及之后的各种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入学教育中既要为学生呈现四年专业学习中的课程框架,又要在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作为进一步专业学习的隐性资源。1.专业课程介绍多数学生在报考志愿小学教育专业时并不十分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就业方向,所以在入学之初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概况,可以避免学生出现“不知所学为何物,不晓出路在何方”的迷茫心态。整体的课程设置框架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好奇心,又可以通过课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最初的专业知识体系,这种整体的把握有助于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自身学业生涯的规划。同时,教师在为学生介绍课程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的特点,更快更好地转变学习方式,适应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2.职业榜样呈现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职业观念的多元化时刻影响着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兴趣使然,还是被迫调剂,对小学教师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描述和信仰,加之学生成长经历中对小学教师已有的消极认知以及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师德危机”事件,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同中出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其中消极的职业认知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发展的潜在威胁。积极职业观念的强化和消极观念的消除,都离不开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重新认识,在职业榜样呈现环节,学生既可以看到真实的技能成果展示、职业发展,又能初步了解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关岗位中的代表性人物及事迹。师兄师姐们的风采、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成就,都会成为专业思想形成的基础和专业学习的动力。在榜样选取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当代优秀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的选择,更要帮助学生在心理上逐渐接受专业思想的内容,加强与同专业学长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心中的榜样并不遥远,自己通过努力也能达到理想的程度。3.学习资源推荐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由单方向、高强度的习题训练突然变成多元、自由的自主学习,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这种环境的转变,出现了入学适应不良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尽快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学习资源,如图书馆、资料室、技能训练室等,同时为学生介绍阶梯式的阅读材料和多媒体产品,如初级阶段的教育故事《窗边的小豆豆》、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级阶段的专业期刊《班主任工作》,高级阶段的学术理论著作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缓解了新生入学之初对专业学习的畏惧心理,同时帮助学生扩展了专业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
(二)课堂教学——专业思想形成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都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除了外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内隐的教师观念、课堂心理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思想的理解。1.显性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教什么、如何教,评什么、怎样评”是教学过程的关键问题,专业学习中的每门课程、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在诠释教师这个职业,都渗透着教育的理念和专业思想。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对学生教育观念、专业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相反,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又使学生能够亲历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实践,使得专业思想建设更为丰满、真实。2.隐性的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教育无小事,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和交流,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隐性资源,教师对学生不同观点的容纳、在学生产生困惑时的辅导、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甚至教师的审美偏好和个人习惯,都会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在专业思想的形成中留下痕迹。可见,学生专业思想的建设,归根结底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见习实习、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真实流露。
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是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专业思想建设成果的真实情境。在实践初期,多数学生心态积极,踌躇满志,但是随着对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深入了解与实践,工作中的困难接踵而至,由于缺乏经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工作中的失误增加了学生的挫败感,在校期间形成的初步的专业思想也收到了残酷现实的考验。实践中的专业思想建设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对问题的分析与感悟,师生在真实情境的互动中完成了专业思想建设的“破茧”,帮助学生逐渐将专业认知、专业情感转化为专业意志和专业行为。专业思想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专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情感支撑和思想原动力,专业思想的建设有赖于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每个细节之中。
让语文朗读教学丰富起来论文篇十九
摘要:数学知识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取。它是学生知识运用于实践,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连接纽带。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知识以及思想,能够使小学生从小形成数学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思考意识,从而逐步建立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的教授上仍旧把传统教学中数学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上,研究不深入、方法不得当、效果不明显,以至于学生难以从数学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和情感的双重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获得。
数学课程标准曾在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作出明确的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充分地体现了国家对数学思想的重视。
就当前小学数学课教学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对数学思想的教学予以一定的重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教学考核、应试教育等的影响,教师对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技能的训练依旧过度侧重,又在教学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缺乏简洁、清晰地概括,这就在客观上导致学生全面素养的缺失,以及育人的单一与狭隘。
由此可见,基本数学思想的培养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教育课题,对从小学开始的数学教育具有现下和长远的双重意义。从新课改的全国各版数学课程教材来看,其在内容的设置上都蕴含和体现或多或少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揣摩,并根据不同年级层次对学生进行科学、适当的渗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数学学习中形成和建立其数学思想,使自身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一、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想的初体验。
数学思想,它所反映的是数学内容和理论的本质,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展之中,是对直观、具体知识的提炼,数学发展规律的解释,从而更好地运用和支配数学学习和实践。
正因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小学生从小在学习新知识中对数学思想的初步感知、体验以及掌握。
就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中的《认识》一课来讲,数和物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数形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转化。
这样既实现抽象数学概念、复杂数形关系通过直观、明了的趣味图形显示,又可以是反过来实现复杂形体通过简单数字来表示的目的。为此,教师应当在蕴含基本数学思想的数学教学中,给出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新知识中获取数学思想的.领悟和体验。
例如,小学三年级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长方形面积的教学,整个教材讲求学生对长方形知识学习的过程体验,认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再经过若干例证,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出归纳,最终利用归纳出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的图形面积。
整个教学过程都蕴含渗透这数形结合互转的思想。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感悟这些思想呢?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摆设长方形、正方形,来发现它们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进而引领学生去验证、去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进行实际的应用。
需要特别情调重视的是,教师要让学生在参与探索、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推理的思想方法,长此积累,学生便可将此种方法,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知识体系。
二、通过学习实践,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的领悟。
任何学习都需要一定的领悟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尤其如此。因为数学知识中都蕴含着一种或几种的数学思想,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理论知识的应用中加以认真体会、揣摩、归纳才能领悟到其背后隐藏的数学规律、思想。
新课改教材中,数学习题和新知识都对数学思想有渗透,为此,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在应用知识对实际问题解决中,让小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的趣味与妙用。
通过这种讲数学知识在事件中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加深对数学思想的领悟的目的。例如,普遍数学思想教法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来讲。
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借助图形达到以形助数的目的。对于这类数学知识的练习,教师应当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主性,让他们尽可能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而教师则负责与学生做好沟通,在交流中对他们的思想方法加以疏理总结。
又如,人教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这类解决问题的题型,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有趣味的实践练习题:“李大爷今天收了7棵白菜,14棵卷心菜。白菜比卷心菜少几棵?卷心菜比白菜多几棵?”
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在纸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进而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方法。
通过长时间此类题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在高年级时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学生就能主动借助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有意识地运用数形结合这种数学思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复习、梳理,不断对小学生数学思想加以总结和提升。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规律、具体数学知识本质的提炼,对它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积累,才可以实现对数学思想认识上质的转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反思、总结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体验、领悟。
就复习课来说,无论是单元整理与复习,还是学期末总复习乃至六年级最后的总复习,都是对一段时间内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因此,整理与复习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梳理、网络的构建,还要重视对数学思想的总结与提升。
例如,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的学习,在结束进入复习阶段时,教师不仅是对学生该单元基本知识的再回顾、熟悉、掌握,还应重点清晰对这一单元所涉及公式的演变、推导过程,最终形成网络图,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这种数学思想。将未知转化成已知,新知转化成旧知,这种方法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用到,比如小数的四则运算要转化成整数的四则运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等等。
因此,教师在整理与复习这一单元时,对转化思想的总结与提升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对数学思想的获得,要贯穿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方方面面加以渗透,要将思想贯穿于知识的抽象概括、练习与实践的应用,以及整理与复习等各个教学环节。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逐步达成目标,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淑莉。浅谈对中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d].河南大学,2011.[2]侯锦扬。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08(11):4-5.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19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