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21:10:04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模板15篇)
时间:2023-11-29 21:10:04     小编:FS文字使者

总结是一种能力的锤炼,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总结应该围绕主题展开,不偏离主线,避免赘述和废话。像总结这样的文体,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因此看多了范文可以更好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一

[摘要]“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企业的高度参与教学。根据“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结合安徽理工大学矿山建设工程专业的多年办学基础,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等内容进行探索,构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高校类似专业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矿山建设工程;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培养。

一、引言。

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是安徽理工大学最早开办的专业方向之一,迄今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矿山建设领域人才。矿山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校的'强势学科之一,1984年获批矿山建设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被遴选为原煤炭工业部重点学科,以矿山建设工程学科为基础的岩土工程学科被遴选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招收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为适应人才培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转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方向)培养方案需重新制订。本文根据“卓越计划”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多年来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办学基础,对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探索。

二、培养目标。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工程方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为:面向未来矿山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采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矿山建设工程方向的专业知识,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强,能胜任矿山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和教育等工作,具备从事交通、铁道、水利和市政等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三、培养模式。

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采取“3+1”本科工程型培养模式,是指在大学本科4年中,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累计3年,累计1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由本专业教师(校内导师)和合作企业的工程师(校外导师)联合指导和培养,即实行双导师制,从而使学生紧密结合矿山建设工程实际,深入煤矿的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整个建设工程环节中,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

四、课程模块设置。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含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化学、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basic程序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体育等课程,共计72个学分,1336个学时。公共选修课程模块: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但要求本科毕业时获得的公共选修课总学分不得少于6个学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测试技术、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基础工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数值计算方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土木工程建设法规等课程,共计53个学分,856个学时。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由学校指定,对于矿山建设工程专业,该课程模板包含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这2门课程,共计4个学分,64个学时。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含岩石力学、爆破工程、井巷特殊施工、矿山建设工程、地下建筑结构这5门课程,共计10个学分,160个学时。专业任选课程模块:由学生自行选择,但要求至少修满6个学分,对于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建议优选课程为开拓开采、矿井通风与安全、隧道工程和矿井提升运输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工程地质实习、工程测量实习、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设计、井巷特殊施工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矿建工程施工与管理实训等课程,共43学分,均采用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形式。素质拓展模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根据学校所制定的明细素质拓展教育学分表,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修满4个学分。按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所培养的本科生,要求修读所有必修课程和参与所有实践环节,要求满足各类选修课程的基本规定和各类课程学分,总学分至少达到19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50学分,企业实践环节40学分,方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一)校企联合培养内容与形式。

校企联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新增教学环节,是培养矿山建设人才的新模式。土木工程(矿山建设)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学校和合作企业完成,在企业学习、实践的累计时间不少于1年。校企联合培养主要包括两大环节:实习与设计。实习主要包括本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践和毕业实习;设计主要包括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校企联合培养内容与形式见表1所示。

(二)考核内容与方式。

考核内容及权值分别为:创新能力(0.15)、工作态度(0.1)、团队协作精神(0.1)、专业实践成果及答辩(0.35)、实际操作能力(0.3)。考核方式采用专业实践汇报、书面总结(实习报告、设计或论文等)材料及质量评定和答辩、素质的评价和综合能力等。根据考核内容的加权平均分将考核结果分成5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并列入学籍档案。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

(三)联合培养方案实现基础。

安徽理工大学成立了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学校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国有煤矿企业均签有长期、稳定性的全面合作协议。上述各企业均有职工培训教室和宿舍等设施,每年合计能接纳100多名土木工程(矿山建设)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与设计工作(安徽理工大学矿山建设专业每年招生学生平均人数为80人)。校企联合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教学经验丰富并有一定实际工程经历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知识体系的高级技术职称专家担任。上述各企业的多名优秀正高级工程师已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能满足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校外指导教师的要求。学校可每年定期邀请校外导师来学校一起商讨和修订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共同做好现场教学、实习、设计以及实训等实践教学工作。

六、结语。

我国目前设置有矿山建设工程专业的高校还不是很多,仅限于原煤炭部直属的几所高校。“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企业的高度参与教学,而由于煤炭行业的高危性,使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系列困难,但相信在学校和企业深入合作教学的情况下,不断修订和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可确保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矿山建设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进而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矿山建设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二

近些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和国外知名高校开始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具体的联合培养方式会根据国家和学科的不同呈现出差异。它关系到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并影响到他们的前途。[1]从开始,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和电气工程学院签订了“3.5+1.5”联合培养计划。这一计划迄今已经执行8年,每年培养的学生约20人。它主要针对学习成绩优良并且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本校”)全日制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学生自愿提出申请。南洋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南大”)根据申请学生前三年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估。成功获得联合培养计划的本校学生将在大学四年级的下学期赴南大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学习。联合培养的头半年是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时间约为3个月。学生完成论文后由本校老师赴南大统一进行答辩。答辩通过的学生被授予本校的学士学位。此后,学生将在南大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生学习。达到毕业要求的将被授予南大的硕士学位。南大虽然是海外唯一的一所中文大学,但其教育体制依然遵循的是英制。本文试图从两校联合培养体系的特点出发,希望能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一、“3.5+1.5”学制的特点。

1.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

南大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被称为finalyearproject(简称fyp)。电力系的教授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正在进行的实际项目提出一系列题目供学生选择。题目的方向主要包括新能源及其发电、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和水资源及处理四个方向。每个方向都有相应的实验室。每个fyp通常由两个学生共同完成,为期一年。与中国高校进校需按照高考选择的专业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不同,南大电子和电气工程学院所有的学生在前三年是不分专业的。到第四年才根据志愿分成电力、电子和信息三个宽泛的方向。每个大四学生在最后一年除完成fyp论文外还必须选择和专业相关的课程,完成学分。

本校学生在进入fyp之前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专业领域系统、深入的学习,专业基础普遍好于南大的学生。由于进入fyp的时间较晚,同时还有语言和学习环境适应的问题,本校的学生多选择仿真和分析类型的fyp。南大电力系的教授在每周都会和学生固定进行一次见面。他们会对学生在fyp中遇到的问题、课题进行的方向、英文报告的书写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指导。通过审阅这几年联合培养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均能完成篇幅在40~50页的论文。他们的论文经过南大教授的修改后英语语法正确、论述清晰、理论推导严谨、仿真结果丰富而有说服力。同时,这些学生在30分钟的英文答辩中均能回答本校和南大教授的提问,取得良好的答辩成绩。

2.课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和很多英联邦国家一样,南大的硕士培养方案包括两种:一种是课程型硕士;一种是研究型硕士。“3.5+1.5”联合培养计划的学生修读的是课程型硕士,学制一年,毕业授予科学硕士学位。这些学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后和本校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他们需要在一年时间内完成30个学分,计4门必修课、5门选修课和1个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其中4门必修课包括:“电力电子变流器”、“现代电机拖动”、“可再生能源系统”、“电力系统运行和规划”。5门选修课需从“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过程控制”、“电磁兼容”、“高等数字信号处理”、“电能质量”、“电力系统建模和控制”中选取。课程设计包括文献综述、实验分析、理论推导和仿真。课程设计需向导师提交6000~8000字的报告并通过30分钟的答辩。

研究生的每门课程都有指定教材。这些教材通常是国外知名学者的论着。由于教材很贵,学生一般会从图书馆借阅。授课教授也会免费向学生提供包含重要知识点的授课讲义。南大所有的研究生课程对全日制和在职人员开放。考虑到在职人员白天需要工作,这些课程全都在晚上授课。授课时间是晚上的6:30到9:30,中间会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每门课程均为30学时。授课教授在讲授课程时会随堂提问,并布置作业。作业的形式包括计算题和仿真两种。比如在讲授“现代电机拖动”时不仅需要完成直流电机内、外环控制系统的书面设计,还必须用matlab/simulink搭出仿真模型,让授课教授检查仿真结果。

研究生课程的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和卷面考试,两者分别占20%和80%。卷面考试的时间为3个小时,其内容一般会围绕授课内容进行全面的考核。每份试卷通常有7道考题,学生可以从中选取6道进行作答。卷面考试成绩50分为及格。授课教授会根据总成绩和所有学生的相对成绩给学生打分。学生最后的成绩为a、b、c、d的形式。由于每门功课的卷面考试都比较难,所有的研究生都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准备每门考试。对于课程硕士而言,每个学期平均5门功课的学习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他们大多数时间用于阅读教材和完成作业,进行深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3.5+1.5”培养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培养了熟悉中英文双语环境下的电力工程师。学生在南大一年半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机会接触到电力行业权威,聆听他们的讲座,阅读他们的着作、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作为取得最终学位的一个必要条件,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提供他们参加的至少30次讲座的纪录。这样的学习经历能为这些学生在将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打下很好的基础。事实上,8年来已经有数个学生通过这一联合培养渠道拿到了博士学位。他们的一些文章已经发表在顶级国际期刊上。

然而联合培养的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就业。学生在当地就业受到了新加坡国土面积小、电力企业较少、雇工的政策受国际经济影响较大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另外,新加坡本地的企业更看重的是第一学历。只有在英联邦取得本科学位的员工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联合培养的学生即便是取得博士学位或者入籍都无法和本土取得荣誉学位的本科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就业和发展的困难,很多学生选择回国就业。然而,国外为期一年半的学习并没有给这些学生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相比国内两年或两年半的硕士毕业生而言,联合培养计划出来的学生没有实际工程项目的经验,繁重的`课程学习使他们缺乏理论到实际的锻炼机会。很多选择回国就业的学生不得不用第一学历参加应聘。

鉴于联合培养方式高额的投入和实际的产出并不成比例,有必要对这种方式进行改进。实际上,国内已经对这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广西和东盟高校在联合培养法律人才上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2]然而,电力工程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书本上的知识必须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锻炼才能形成真正的技能。联合培养方式必须从学制和合作的方式上进行深入改革。

首先,可以改课程型硕士为研究型硕士。通过减少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际项目的锻炼。从前面学习课程的安排来看,课程涉及的面较广。而电力工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强调的是某一特定研究方向的深入研究。通过硕士论文的完成,学生才有更多机会能和导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从他们那里得到工程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系统训练。当然,研究型硕士的培养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济的支持。

其次,需要重视学生未来的就业,在他们的培养计划中加入实习学分的要求。实际上“3.5+1.5”联合培养期间,学生有两三个月的假期。通过这个假期,学生可以联系当地电力企业进行短期的实习、培训,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而在制订联合培养计划时,南大应该为这些学生实习提供便利。

第三,可以采用师资共享模式促进联合培养学生的成才。[2]目前“3.5+1.5”计划中本校老师仅在学生本科毕业答辩时才有机会真正参与学生的培养,对于学生硕士阶段的学习更是无法掌控。实际上,本校老师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而南大教授的优势在于理论的提炼和高水平文章的发表。在联合培养计划制订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让本校教师担任学生的副导师。学生在南大学习的一年半时间内可以同时得到两位老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实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师资共享,本校的老师也有更多的机会和国际同行实现交流,发表更高水平的文章。

四、结论。

目前,电力工程专业“3.5+1.5”联合培养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学生质量的管理闭环。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本校老师的参与度不够,学生的竞争力有待提高。联合培养计划需要两校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老师和学生受益,实现双赢。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三

以往的高校培养模式中,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思想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直接教学目标,而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熟练掌握某种操作技能为目的;实验教学内容过度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类型较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实验教材落后,未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过程强调模仿和训练,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规定的实验方案、仪器、设备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即可,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参与,没有主动思考。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发展十分迅速,领域在不断扩大,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学科水平提升很快,但在本科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前述问题,亟待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开拓新的培养方法[6-7]。

1.2确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调动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8],摸索出了一套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可归纳为“顶天”、“立地”式,即:一方面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和环境学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实现“顶天”;另一方面将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暑期学校的生产实习和实践教学活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中试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锻炼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立地”。

2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

2.1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坚持实验教学内容与我国环保形势和国际学术前沿接轨,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改革研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实验室主任孔令仁教授就将自己的“光化学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实验课“环境化学实验”中,开发了“萘水溶液中的光化学氧化实验”、“产生柱法测定萘水的溶解度”等新实验,近年还把新开发的“多功能光降解仪器”应用到教学实验中;杨柳燕教授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成“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高效脱酚菌的分离和筛选实验”,并将ames试验转化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肝微粒体致突变性实验”;孙成教授把新技术“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应用到专业基础实验课“环境监测实验”中,开发了新实验“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测定废水中苯酚与2,4-二硝基苯酚”;高士祥教授将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糊精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研究”的部分内容编写成研究性实验———“增溶实验”,应用于低年级学生的开放性实验中,等等。

2.2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南京大学自4月起全面启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由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设立创新训练指导中心的基础上,追加投入经费和人员指导,构建了完整的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学生也展现出较高的科研热情和良好的实践能力。3年来累计申报通过65项,支持总经费26.7万元。其中20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支持的7项,校级项目8项;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支持的7项,校级项目15项;目前已获得省级1项,校级14项。迄今已结题16项,获得国家级优秀3项。

2.3开放性实验。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根据低年级学生主要接受化学、生物、物理等基础实验训练的特点,依据学校“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教学原则,为浦口校区一二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设置开放性实验,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开放实验的内容及手段均综合了多门学科,是集基础知识、学科前沿动态与实际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其中包括:小麦受重金属胁迫实验研究、工业废水实验室模拟多级处理实验、浦园室内外环境空气污染检测与控制研究、浦园水体富营养化检测与控制研究等12项实验项目。参加学生120人次/年,并提交相应实验报告及论文[9-10]。

2.4本科生导师制度。

为强化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环境学院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吸纳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即可自主选择导师、参与导师承担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并对本科生开放重点实验室、资料室,提倡本科生和研究生合作进行实验和研究活动,鼓励本科生学研结合,积极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在本科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受益于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本科生导师制度,发表了学术论文,参与了专利申请。近年来,本科生发表论文37篇,其中sci论文10篇。

2.5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与导师科研课题挂钩。

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和设计均从导师承担的课题中选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学术前沿。根据近3年的统计,41%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指导老师承担的`国家级课题,29%来自省部级项目。

3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应用性极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承担着解决经济发展中必然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的重任。因此,实验教学中心突出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和社会应用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11-12],通过多种方式达到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的目的。

3.1暑期学校。

南京大学自起实行3学期制,在暑期举办5周时间的暑期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心承担了环境学院“暑期学校”的教学任务,通过聘请国内外学者开设专题课及讲座、安排研究型实验、组织数学建模等竞赛培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小学期总结或撰写学术小论文等,提高综合能力。

3.2教学实习。

中心与多家科研院所、企业、环保管理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拥有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工程和社会的机会。这些基地包括: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生态系统实验站、中石化扬子石化水厂、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常州市环境保护局、江苏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三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均有良好的设施、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教学实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实习的要求。其中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中试基地,成为实验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3暑期社会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学生经过社会实践的洗礼后能达到“长见识,增才干”的锻炼效果。中心在学生实践方面给予了很高的支持力度,连续3年被评为“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多支团队和个人受到省级和校级表彰。以20为例,成功申请暑期社会实践团队9个,都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实践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湿地使者行动”、“绿色蒲公英”等实践团均引起了当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和称赞。

3.4环保协会活动。

中心通过支持南京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类环境主题活动,同时加强学生对外交流,服务于社会。如开展各类环保知识讲座;组织“绿色”系列活动———与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在校内以及紫金山开展垃圾清理志愿服务;在南京市梅花山以及扬州市开展环境风险与人身健康调研系列活动;组织绿色长征活动、湿地使者行动等品牌活动。

3.5实验教学开到海外。

为拓展人才培养视野,中心致力于本科生国际交流合作,将实验教学的课堂开到海外。(1)本科生赴海外著名大学插班学习。每年均有人数不等的学生派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芬兰和香港等地学习和生活,直接接受国外著名大学的熏陶,培养实验能力和国际化的眼光。(2)赴美科学实践之旅。联合美国自然科学研究院和美国圣约瑟夫大学于年8月共同组织了一支包括2名教授、2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和8名本科生的学习交流团队,赴美国费城等地参加了为期20天的活动,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迈出国门、接触世界、开拓视野,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环境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努力探求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3)赴名古屋市、常州市污水处理厂参观比较实践。2008年8月,05级同学组团联系并参观了日本名古屋市的名古屋市宝神污水、污泥处理场、宝神废物回收利用中心以及挖留污水处理厂,通过与名古屋污水处理厂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就名古屋市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现状、所面临的难题以及处理工艺等展开讨论,同时结合环境工程暑期实习前往常州市污水处理厂的生产实践,比较了两市污水处理发展情况,尝试找出差距,并探究了中国在发展污水处理时的着力点,如何预防缺乏远见的发展模式。

4结语。

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对环境科学与工程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环境科学与工程高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种需求,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四

摘要:近年来,国家综合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在建筑行业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国人对土木工程的建设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边坡支护技术的水平,对整个土木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它是土木工程保障质量的基础。中国目前在土木工程中所应用的边坡支护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并不存在较明显的技术问题。只要严格把控施工过程,土壤性质重点勘察,重视检查施工环境,注重施工队伍的素质培养,技术攻关,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切实有效的边坡支护方案,使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和和施工效率得到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边坡支护技术。

引言。

要确保土木工程的顺利进行,制定科学合理的边坡支护技术方案,是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合理应用,可以有效的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障工程项目长期有效运行。具体施工中,要对工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危险源、工程性质做到综合全面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边坡支护方案。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不仅给坡体结构的稳定提供了基础的保障,而且可以使施工现场的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同是也能明显提高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效率。边坡支护是土木工程最基础的部分,也是保障后期施工效率和项目质量的.关键,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1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一些特定土质边坡,在地下水位不太高,基坑边坡深度不足12m的情况下,应用得最多是土钉支护施工技术。具体的施工工艺如下:先做基坑降水,然后开挖,再开始基坑修坡,成型后初喷混凝土,钻成孔,将制作好的土钉插孔,插孔后进行注浆,再将准备好的钢筋网进行绑扎,然后在对边坡进行混凝土喷洒施工等工序。此项技术的采用,不仅稳定性高,节省了工程材料,降低施工成本,而且适应性强,安全性能好,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1.2锚杆支护。

此种边坡支护技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挡土墙和土层锚杆系统。此项技术的采用就是要通过锚杆将工程结构物或者挡土墙与地基的土层或者岩层进行相联接,从而获得锚固在地基的土层或者岩层中的一段作用力,实现结构物的上托力、拉拔力与侧倾力的有效承载。此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边坡的有效稳定。在具体项目施工过程中,通常要根基墙背土的压力,锚杆的内力计算等实际情况,对设定的整个支护体系的相关参数,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锚杆挡墙支护技术在滑坡区和切坡后应用最为广泛。这种情况极易出现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危险,破坏后果严重,采用此项技术,可以提供充足的支护力。但锚杆挡墙方案不适用于高度超过6m的基坑,支护力不足,容易造成塌陷。

1.3开槽施工技术。

具体施工之前,首先要对边坡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边坡支护的实际情况,再开挖基坑内槽,采用内部支撑的技术,对边坡形成挡体,以次来做好基坑内槽土体结构的固定,以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

1.4重力式挡土墙。

重力式挡土墙,是通过挡土墙自身所承受的重力来实现自身结构的稳定。这项边坡支护方式目前在我国的工程施工过程应用得最为普遍。工程形体基本为梯形,就地取材,使用石质或者混凝土作为挡土墙施工材料,既经济,又便于施工。挡土墙开挖时,要根据仰斜墙背拥主动土压力比较小,俯斜墙背拥主动土压力非常大的理论原理,俯斜墙背做好土质回填。

2优化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的策略。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便于施工管理,一定要做好资料的搜集与编制。目前我们很多施工单位在资料数据的管理上,依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而每一个土木工程的施工项目,都有着大量的施工技术资料,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建立完善的资料管理体系,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根据个人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以下管理建议,希望对行业以后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明确职责权限,奖惩落实到位。施工前,要求对所有的项目施工材料进行收集,做好技术审核,保证施工技术切实可靠;对资料统一分类编号,便于检索,确保施工工程中和后期责任追查有据可循。

2.2做好基坑开挖。

正常情况下,在对土木工程边坡支护的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在土体开挖过程中,易造成土体结构受损,密实性降低,从而增加开挖难度。尤其是在后期容易出现变形或移位的现象。所以在基坑开挖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工作流程,确保挖掘完成后,土壤平衡性不会遭到破坏,才可以展开下一阶段的挖掘工作。在具体施工中,通过对基坑及周边情况的分析,可以使用必要的支撑设备,可以有效的提升工程质量,避免出现不良问题。

2.3如何做好施工管理。

要确保施工安全和效率,必须要做好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才能保证边坡支护技术在工程中得到良好的运用和体现。做好这项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内部学习,不光要做技术技能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还得狠抓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对环境因素的识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工程机械操作专业技能培训,特种设备,持证上岗;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招聘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组织技术人员对外调研,外培学习,增加技术学术交流,提稿整体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整体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强化施工技术含量,既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又能推动行业进步,保障工程质量,造福一方百姓。国家及行业有关管理部门,要强化监管力度,通过监督审查,不定期抽查等多种方式,立体监控,全面保障施工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可以起到增强与稳固基坑性能的目的,特别是在基座土层性质较为特别的土木工程基坑处理上面,采用这种施工工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施工的质量水平。施工前要做好严格的技术调研和审查,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采用合理的作业方式,最后才可以保证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中收获较好的施工成效。

参考文献。

[1]李阳.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7):57~58.

[2]赵莹.刍议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要点[j].江西建材,2016(24):75.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五

摘要: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趋势,分析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东莞理工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通信工程;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是发展迅速并且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数字通信、光纤通信以及网络通信使得人们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变得极为便利[1]。而最近我国科学家潘建伟院士取得“里程碑”式成就的量子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发达国家科研竞赛的热点。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我国对通信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与此同时,毕业生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却变得极具挑战。因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不仅仅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还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业务相关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更需要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2-3]。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我国通信行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东莞理工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率先提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背景,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1“卓越计划”存在的问题。

国内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卓越计划”已经开展多年,但是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说明“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方案的制定闭门造车。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专业负责人参考双一流高校的培养方案依葫芦画瓢,忽视本校生源、办学条件、办学目标与参考院校的差异[4-5];没有征求来自工业界、教师、校友、学生以及家长的意见,导致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二是教学理念陈旧,培养方式单一。上课就是简单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教案就是幻灯片,考核就是期末一张考卷论英雄,平时成绩给分随意,依据不足。所有的学生流水式培养,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三是实践教学质量低下。课内实验常年不变,实验设备老化得不到更新,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连接相应实验模块,观测相应测试点信号,验证课程原理[6-7]。校外实习大都为参观式实习,效果甚微;过程缺乏管理,实习质量得不到保障。毕业设计出题与选题较为混乱,跨专业指导现象普遍存在。毕业设计指导不足,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设计作品或论文质量较低。

2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卓越计划”实践模式。

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面向、届入学成绩优异的同学组织选拔面试,组建通信工程卓越班,实施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通信工程卓越班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工程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通信人才为目标,使毕业生能胜任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产品设计与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东莞理工学院通信工程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达成培养目标。

2.1集思广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学院组织校内教师先后走访了东莞市经信局、科技局、统计局等部门,松山湖、南城、莞城、长安、虎门等镇街,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华为、中兴通讯、oppo、vivo、东莞移动、东莞电信、东莞联通等通信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形成一份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然后,召开通信工程系教师会议并邀请学生代表与企业代表参加,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细化为对毕业生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强调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遵循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教育培养规律,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一份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其次,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北大东莞光电研究院、三峡大学等高校或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以及中兴通信、华为、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公司资深从业人员参与培养方案论证研讨会。最后,集思广益,修订完善形成培养方案的终稿。对培养方案的调整如下:。

1)理论教学。根据知识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整合,按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群模块,突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构建了由“课内教学+素质拓展+辅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组成的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形成了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突出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群[8-9]。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45学分的基础上,减少必修课程,增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将选修课程占课内总学时比例由16%提高至21%。推行完全学分制,如果学生某门课程确实困难,可选相同性质的课程替代。这些举措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加入行业需求较大的lte移动通信技术、umts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sdh光传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让毕业生知识能力与产业界需求无缝接合,有利于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找到亟需的人才。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根据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整合校内实践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了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规定要求与自选项目相结合,由“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值高低,分为4个级别。

基础实验(四级项目):培养某些知识点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中要求2个学分的基础实验。实训提高(三级项目):培养专业方向中某一领域的实践能力,如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培养方案中要求16个学分的实训提高。课外创新(二级项目):培养某一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应一组相关核心课程的综合性设计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项目,一般跨度2-3个学期。培养方案中要求7个学分的核心课程综合设计,并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获得5个课外创新创业学分。工程应用(一级项目):培养本专业的核心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实际产品开发和工程项目、毕业设计等。培养方案要求至少8个学分的工程应用项目。

实践教学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平台,四年不断线”的原则来实施:“两个结合”指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三个平台”指以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起点的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科和专业基本技能要求为基础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高点的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四年不断线”指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它以综合性项目设计为驱动主体,通过由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项目构建的各种实践环节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再辅以科学的进度安排,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引入了中兴通讯模拟实际通信系统工作过程的企业级实训环境以及配套的实验教材,使之更贴近工作实际。

2.2保证培养环节实施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最高指导纲领,要达成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必须高质量的完成每个培养环节。

1)理论教学。学院安排专项经费为多门专业课程录制教学视频,制作教学案例,丰富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方面,推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设计一个专业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型学习”方法,案例中包含了多个问题,同时每个问题也可能具有多个解决方案。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就是随着一连串问题不断深入的“头脑风暴”的课堂。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型学习,给予学生创新锻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课程考核方面,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多次单元测试、综合性大作业并记录成绩,通过多阶段测试夯实基础,通过大作业将课程的多个知识点贯穿起来。单元测试及大作业的成绩将作为最后总评成绩的组成部分,占比可以高达40%,极大改变了一张考卷论英雄的局面。

2)实践教学。申请专项经费购置实验设备,特别是核心课程的实验设备,暂时因经费短缺无法更新实验设备的课程充分利用各类仿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

课内实验中加大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连连看”性质的验证性实验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实验热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与创新性的培养。对课内实验加强过程监管,并增加实验考核环节,实验考核每个学生都需要独立现场完成,并记录考核成绩,规定实验考核不通过将不具备相应课程理论课的考试资格。这一规定提升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普遍提升,极大的改变了以往实验时“一人动手多人围观”的局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提升。

实习实训方面,改变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实习,与实习单位沟通协商,尽可能让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实际操作。加强过程管理与指导,完善过程记录,重视实习单位的反馈。引入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校友邦”,要求学生实习期间每天写一篇日志讲述当日实习内容与收获,并上传供指导老师审阅,指导老师需定期审阅学生的实习日志并为学生答疑解惑。实习完毕后所有过程材料均可下载存档。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获奖学生还可获得学分奖励。为卓越班大部分学生提供进入机器人学院的机会,表现突出的可到国内外参与国际竞赛,提升创新实践水平,增强国际视野。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修完学分的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或者完成一篇原创性与深度兼备的论文。但是由于就业或者考研压力,很多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以及各种考试,无心毕业设计。这一矛盾存在多年,强制学生在校参加毕业设计对于学生长远发展并无裨益。针对这一矛盾,充分考虑学生合理诉求,顺势引导,差异化对待。对于找到工作需要实习的学生,大多直接以就业单位的.实际项目为设计题目,在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在避免了企业二次培训对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学生也跃过了见习期,实现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共赢。对于需要找工作的同学,灵活安排指导时间与指导方式,不耽误学生参加就业面试的同时加强指导。对考研学生则为他们设计与考研方向类似的题目,毕业设计经历将成为其复试简历上的亮点。最后在出题方面,规定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只能由通信专业的老师指导,保证设计题目的专业特色,避免同质化培养。

2.3“走出去,请进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要有理论水平高且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领路人,即双结构型师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完成师资队伍结构优化。“走出去”是指利用龙头合作企业的资源,为学校教师提供最新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同步课程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洞察力,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信专业利用每年暑期,先后安排了40多人次参加中兴通讯组织的师资培训,校内教师通过进入企业接受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更新,做到双结构型师资团队的长效性培养。“请进来”是指以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契机,大力从海内外引进通信专业的杰出人才,目前已经全职引进ieeefellow一名、领军人才b岗教授一名以及与骨干b岗一名。这些杰出人才或者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洞悉专业发展前沿,或者具有很深厚的行业背景,熟悉行业动向。一支理论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已经初步形成。中兴通讯安排教师常驻学校负责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课、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等环节的教学和指导。实现了将企业培训课堂前移到高校,从而解决了学生“学非所用”的问题。

3人才培养成效。

我院“卓越计划”实践模式已经实施两年多,与中兴通信校企联合培养已经实施4年有余,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我院与中兴通讯合作后首届毕业生,17名同学获得广通服的面试机会,其中5人直接入编(之前只有211以上高校毕业生才有机会直接入编)。再有一名同学成功入职中兴通讯(一般只接收特定的60多所重点高校毕业生)。首届卓越班同学的平均绩点3.2,同级通信普通班平均2.1,高出50%。卓越班暑期实习专业相关率90%以上,实习单位考核优秀率90%以上。普通班暑期实习专业相关率在70%左右,实习单位考核优秀率60%。此外,卓越班在学科竞赛、科研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的表现都大大优于同期普通班。

4结语。

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首先明确了优秀工程师的定位,那就是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集思广益确定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特色与企业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标准严要求真落实各个培养环节,凝聚各方力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初见成效,两届学生课堂积极踊跃,成绩优异;企业实习反馈良好;学科竞赛成绩喜人。通信工程系将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彭辉.探究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电子测试,2016(14):119+144.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六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师资力量的培养不仅事关学生的就业前景,更事关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前途。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几乎每所大学都会给教师提供进修、交流等机会。而对于动漫专业的教师来说,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动漫专业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更新速度较快,与其他行业交叉较多。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会很快与行业脱节,从而无法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学生。因此,学校不仅要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平台,还要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由于动漫专业教师长期从事教学,脱离于行业之外,而动漫行业又更新较快,长期以往必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学校一定要为教师提供参与企业项目或者到企业实践交流的机会。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亲自参与到企业项目中,既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又能将实践经验总结成文字融入到课堂中的理论,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二,要鼓励教师多参与行业比赛和课题研究。现在,很多动漫专业的教师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沉迷于自己的小天地,丝毫不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这样做犹如坐井观天,纸上谈兵。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多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

2为教师提供参与比赛和课题研究的机会。

只有通过竞赛或者指导学生参与竞赛,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不足,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人才。同时,课题研究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既是教师的一种成果,也为教师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机会。第三,要立足自身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交流活动。单纯借助于外界资源,既显被动,也是不够的。学校也可以立足现有,开源挖潜,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术研讨会、最佳一堂课、专家大讲堂、艺术创意大赛、“以老带新”传帮带、一日岗位体验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并适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3确保教师队伍质量的双考核。

大学中,教职人员一般数量较多,难免存在一些滥竽充数、不务正业的教师存在。其他教师,或由于能力素质一般,或由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也难以胜任教育工作。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会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务必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实现教师队伍的优胜劣汰。教学能力是考核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首要条件,举办教学基本功大赛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最直观的评定,聘请有经验的动漫行业教授和专家,对教师进行听课,考查教师的课程准备工作、授课水平和学生的听课状态,优秀的教师还可以开办教学演示,给其他教师提供观摩、学习。教学改革能力是考核教师对教学的改革与促进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可以作为教改的基础,学校对教师的教改进行立项并定期检查。除此之外,动漫专业教师还应考核科研能力,动漫专业要求教师必须有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科研工作上考查教师的专业素质。

4避免教师骨干流失的双保障。

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一个耗时又耗力的巨大工程,特别是动漫专业教师的培养则更是如此。培养一名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是非常不易的'。但是,如果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稍有不慎,经过长时间培养的人才就会流失或被挖了墙角,从而使学校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学校来讲,一定要主动作为,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主要是为骨干教师提供“双保障”。为教师提供诱人的物质保障。如果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住所,何谈职业发展,何谈自我实现!如今,有的教师在教课之余无暇顾及学生,只顾当家教、接私活,为谋生奔波,这与教师待遇低不无关系。因此,要想拴心留人,先要为教师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比如说基本工资、福利待遇、住房保障、保险等。对于对学校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骨干教师,则应在物质保障方面给予特殊待遇,在评功评奖、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等关乎切实利益的问题上给予适当倾斜,让骨干教师感到活不白干、汗不白流,从而心无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5小结。

在有了物质保障,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开展工作后,教师最关注的是个人进步和职业发展。对于动漫专业的骨干教师,应适当考虑提供出国深造、行业交流的机会,委以行业带头人、课题研究负责人等职责、给予职称、职务晋升等,使教师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领导的信任。同时,这对于广大教职员工来讲,也是一个正面的榜样,能够激发教师队伍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七

摘要:纺织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不断输送优秀的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实践培养。

0引言。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但是,目前存在一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误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低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水平低于学术型人才。

此类的认识不仅存在于部分教师,也存在于部分学生,更有很大部分企业人员持类似的观点。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师生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认同,真正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地位。

1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

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

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注重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

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3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加强校企结合,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和自身核心利益的考虑,对每年长时间接收多名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实际和产品设计开发存在顾虑。

因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在相应实习过的企业工作,所以企业担心生产技术和产品秘密外流,而且,企业在该项目实施中基本上付出较多,收益较少,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所以,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从税收政策的减免、高新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等政策方面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的企业予以支持,同时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以促进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真正有效落实。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质量建设。

以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目标,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同时,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指导学生。

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加以改革,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八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内容交叉不紧密的特点,提出了以机器人机构设计及控制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机器人各模块本体机构设计、各模块及整体建模、各模块及整体控制方法设计、关节驱动模块设计、检测模块设计和最后的顶点项目环节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课程间建立了联系,同时借助机器人平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软件与硬件的融合,扩展了学生的学科领域,该模式有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机器人;机构设计;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都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但由于学时和学生层次的限制,许多学校存在理论教学深度不够,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配套的实验设施及器材老旧,无法满足社会及知识更新的需求。同时专业课程设置求全、量多,课程之间联系不强,实验、实训教学通常只针对各独立专业课程,缺乏关联多个专业课的综合性实验平台。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掌握知识片面,缺乏对专业理论课程之间内部关联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无法在毕业后满足社会及企业的要求[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工程应用各学科及学科内各个专业课程联系更加紧密,跨学科成为创新的新增长点,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困扰了许多机械类专业的教师。

1如何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倾向于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也是遵循这一标准。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机械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门知识,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3]。毕业要求中明确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工程要求、特别要求四个要求。如何在有限学时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满足认证标准,需要有新的载体将课程体系联系起来。机器人集机械、电气、传感、控制、计算机和通信等多学科领域于一体[2],融软件与硬件、理论与实践于一身,是联系机械类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理想平台,是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实际载体。

2以机器人为载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主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参见表1。不难发现这些课程与机器人联系紧密,图1更从层次性、递进性角度给予了直观表示。下面以六自由度机械臂各层次设计为例进行说明。图1中右侧箭头表明了各模块随着各学期课程的情况逐层递进,其内在逻辑符合控制规律,即满足从系统硬件搭建、模块及整体建模、控制器设计、执行驱动、反馈检测各阶段。各层次右侧的双箭头表示在学完相应理论后可以进行的机器人各模块设计及实验,同时在设计时也能促进对各相应课程内在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2、1机器人各模块。

本体机构设计本阶段主要完成机械臂各模块的机械设计,包括基座、连杆、手爪。在学习完l1课程后,学生具备了看图及用计算机实现平面和三维绘图的能力,l2、l3课程能使学生具备对刚体和弹性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力,z1、z2课程后学生将能设计多杆件的机械臂系统,在修完z8课程后能完成各关节电机选取。可通过在计机上设计六自由度手臂完成s1课程设计。

2、2各模块及整体建模。

机械臂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除了需要较强机械专业背景外,还要具备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力,这需要l4、l5课程的知识,同时当对由各模块构成的整体机电系统建模时,还需要z5课程的支撑。本阶段的工作和实践经验对于基于模型的控制算法设计极为关键。

2、3各模块及整体控制方法设计。

机械臂的控制往往需要建立其运动学方程,有时候还需要构建动力学方程,采用的控制方法通常属于反馈控制,如pid控制。z5、z9课程能使学生具备设计六自由度机械臂控制算法的能力。

2、4关节驱动模块设计。

机械臂关节运动有液压、气压、电动驱动三种方式。液压、气压驱动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及其常见的驱动设备控制在z3课程中进行讲授。学生在学习完z4课程后,也将掌握机械臂关节的电动驱动方法。配套的相关实践课程在s2、s3中进行,课程z6将使学生具有设计相关驱动模块的软、硬件能力。通过该模块的设计,能将上述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体系化。

2、5检测模块设计。

要完成机械臂位置、姿态的.精确控制和轨迹的快速追踪,就需要在反馈环节中加入高精度的检测器件,这里主要采用传感器。如采用测速发电机测量机械臂关节的运动速度;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关节的位置[4];采用腕力传感器调节手指、手臂的位置,以合适的力度抓取物体。若想进一步提高机械臂的智能控制,还可采用视觉、滑觉、接近传感器[5]。

2、6顶点项目。

这里我们引入了国外高校实践课程最后阶段名为“顶点”的项目经验[6],让学生利用设计的机械臂在设定的不同的任务场景下完成随机任务。它一般历时一年,通常是动手的、跨学科的和基于团队的。该项目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接触到工程的广度、发展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管理一个项目组的挑战。顶点项目的推广将使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生的十二项要求。

结论。

以机器人机构设计及控制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把机械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深度融合,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扩展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又兼顾了认识上的深度,通过面向具体任务场景的顶点项目,提升了学生利用团队协作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九

依托桂林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借助“桂林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立足电子信息、仪器仪表、汽车工业等区域经济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成立广西首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思科-桂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探索基于校企深度互嵌的校企合作机制内涵建设。

以协同育人基地为依托,结合物联网专业优势,与思科公司共同开发物联网应用能力标准,并联合制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基于校企深度互嵌的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产业应用对接,促进产业应用人才培养规范化;建立由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校友代表等组成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思科-桂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为抓手,建立“系-专业”二级校企合作架构,以桂林市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服务对象,明晰人才培养规格,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3.2构建“应用型岗位”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并重,本着“立足产业发展、校企深度融通、工学密切结合”原则,依据物联网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社会调研,聘请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应用能力需求,提炼出典型的工程应用工作任务,构建“应用型岗位”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互相渗透、密切结合,通过项目导向、生产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学习过程置身于“工作应用过程”中,完成应用训练。其核心课程体系如下。

(1)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为:电路分析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rfid原理及应用、物联网与智慧思维、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数据结构、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与设计、物联网定位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

(2)桂林市作为国际旅游胜地,年就入选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以打造“旅游”和“智慧城市”为契机,在物联网人才培养中,专业核心选修课程设置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两个方向,分别为:旅游方向和智慧城市方向.该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明确,注重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衔接。通过本核心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物联网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同时具备较强的物联网技术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并且还能够为部分技术革新提供智力支持。

3.3实施“以赛促学、以证促改”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

以应用为导向,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物联网专业多种相关竞赛,同时开展职业认证,工学结合,全面促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进行物联网应用竞赛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逼真性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设计操作训练、实际能力演练考核等举措,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应用大赛等竞赛,引入国际数码及嵌入式技术认证机构(idetco)的国际物联网资格认证和全国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认证(iott)等项目,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将国际物联网认证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引入到培养学生过程中,并开展系统的专业认证和人才实训工作,全面提升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达到物联网中级职业资格。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有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下才会发现各种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建设课程网站,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实时直播教学视频、课件等,并且让学生和老师在网络上进行实时、快捷地课堂交互,学生的问题能及时和老师沟通,并得以解决,从而顺利完成实验内容。

3.4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依托“1-2-3-6”模式,通过培养、引进、聘请等途径,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所谓“1-2-3-6”模式是指: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参加物联网高端技术培训,学习物联网项目开发新技术,积极参与企业物联网相关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引进2名企业“双师型”教师,依据其物联网应用项目实施管理经验,参与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写、实训指导等建设工作;培养3名“双师型”教师,通过物联网专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到企业挂职,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增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力,提高实践教学和项目开发能力;聘请6名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充分利用思科公司等知名企业的行业技术优势,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建设标准等,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并且在制度上要求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每年在校工作时间不低于3个月,充分保证其工作时间。

3.5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1)实施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展物联网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确立校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并建立教学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和教师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将评估结果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内容,并与评奖评优、职称晋升挂钩,强化教师教学质量意识。

(2)建立管理质量标准。依据物联网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完整规范、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质量标准。通过开展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依据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学建设、运行、保障、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问题,保证各环节顺利运行,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常规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学生网上评教、期中期末学生座谈会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6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为了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达到专业与产业对接的目的,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学生在校期间与毕业后的水平。在校期间,每学年结束后,由家长、在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三方一起对学生应用水平进行评价;学生毕业后,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建立信息资源库,对毕业生情况进行不少于3年追踪调查,同时,邀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并进行收集、调研和数据分析,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优化、教学质量管理、课程调整创新、教学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十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由于学生最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主要取决于其所接受的课程体系的教育,因而优化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应以专业领域课程为核心,以职业素质课程支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的“平台+模块”、“素质、能力、技能”三段递进式课程结构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技能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的五大教育平台。除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统一之外,要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模块集合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就业意愿、专业依托、行业的内在结构等进行组合。以行业需要为标准、就业为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既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和系统性,又保证了旅游管理教育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适应面,使得培养规格始终与社会需求、产业结构保持良性互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其次,要从整个旅游知识体系框架出发,解决好基础课与专业课、必选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构问题。在优化基础课程的同时,适度开创专业特色课程,加大实践技能课比重,增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适应度和个性化。拓展选修课程,合理分配限选与任选课程学时,同时要加大学生自主选课的力度。此外,各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背景的差异性也应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有所体现,开设一些能体现各高校特色的本土课程,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贴近旅游行业实际,设计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的体现,教学内容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旅游用人单位需要学生在工作中能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就要求学校要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之一。首先,应根据行业需要重建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能力结构体系。在对行业相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才规格及能力要求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把课程的安排与旅游行业的当前需求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增加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科学筛选教学内容,压缩重复内容,重建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能力结构体系,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体系。其次,将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融入教学内容中。一要注重职业性教育,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分解并融入到各课程目标之中,把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整合于教学内容之中,培养学生一种综合职业技能,为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与旅游业所需人才职位的对接;二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特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及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增强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力;三要增加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的内容,如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特征、地方文化、区域经济、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服务地方旅游业打下基础。四要强化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可利用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再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旅游人才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改革是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实践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要根据旅游产业岗位群对于旅游管理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构建“基于能力培养、面向岗位群集、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从入学教育、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业务实习、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多层次、渐进提高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构建按能力层次划分的“认知、模拟实训、短期实习、顶岗实习、研究实践”分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分阶段、循序渐进。运用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旅游专业实验室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训练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的一致性,做到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建立全面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文件和实践教学测评体系,形成立体式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四、有效整合资源,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产学研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将学校教育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创新意识薄弱、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缺少合作精神等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帮助学生实现高位就业。一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外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三种实践基地。企业是大学生实习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主体之一,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提出所需专业的用人标准和用人要求,与学校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的培训平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针对性培训,强化学生的行业就业能力。寻找产学研合作的切合点,形成“人才共培养、过程共管理”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联合企业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提升实践教育基地的层次。二是建立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导师制”、“科研小助手”及第二课堂形式,让学生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采用项目立项形式,针对学生在岗位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相关旅游企业在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提供给高校进行学术研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等等。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十一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20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对于大多数农科院校而言招生比较困难,在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有缺口的情况下要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就更困难。因此,近2年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部分是从学术型研究生中成绩靠后的学生中调剂而来,部分是本科基础较差的应届生。相对学术型硕士生来说,生源质量和学生基础都稍逊一筹。保证生源质量是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可以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应届生报考。

2.1.1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在学费和生活补助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学费可以比自筹学术型研究生低。这样可以吸引一些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深造的优秀本科生报考。

2.1.2增加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名额,选拔优秀应届生直接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

2.1.3进行正面的宣传来提高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知度。目前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处于低谷,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刚招生2年,就业去向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的招生,而社会的认可程度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农业推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促进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招生。

2.2培养方面。

2.2.1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在职推广硕士不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没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大部分来自于应届本科生,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采取与在职推广硕士完全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应该以职业为导向,把他们对职业的要求融入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师资方面与学术性研究生应有所不同,要突出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2.2课程设置要求。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总体设定和安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部分,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2]。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虑到生源主要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其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等领域相联系。因此,课程设置应与其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应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需设置”,并且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特点。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因此,课程设置不能像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化。注重应用型课程,相应减少纯理论性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需要。

2.2.3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能否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而对于农科类而言,试验的周期较长,结合这一点在教学方面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和现场讲授等方法,让学生从感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将理论性和应用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到全日制推广硕士学制较短和社会认可度低,很多导师对这类研究生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采取“双导师”制[3],也就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等研究生基本素质层次的培养;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的选题、研究等实践应用能力层次的锻炼。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方式应结合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采用案例式、专题讲座等授课方式,结合学科前沿、国内外最新形势,把农业实践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4]。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质量、充分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为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学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等。

2.2.4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该来源于校外导师的课题或校内导师的横向课题,必需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规划设计等形式,也可以采取澳大利亚一些高校的做法,学位论文不一定要进行答辩,如果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申请论文答辩,其余的学生学位论文只要导师和同行专家评阅通过即可按照规定授予学位。

3参考文献。

[1]廖湘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的专项[r].全国第七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2008.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十二

摘要:在确定食品类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市场和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从支撑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教育过程、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等方面,对“开放性、一体化、工学交替”的高校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可遵循的思路。

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其行业涉及面广、分工复杂、体系庞大,企业规模不一、发展迅速而不均衡,这使得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具有独特性[1-2]。本文探索符合高校特色和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十三

从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趋向于大众化,这为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生源基础,1999—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7.57%[1]。这种增长不仅表现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专业学位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从开始招收在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开始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是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次转变。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基础,熟悉农村发展情况,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农村发展,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该专业学位有以下特点:。

1.1职业性。

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才具有生命力。

1.2实践性。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的重要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外,更具有解决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研究性。

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是应用型研究生,但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如文献查阅、试验开展、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具备研究能力,其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必然不强。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十四

摘要::工学交替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基础上,指出校企合作对于实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作用。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飞机维修专业为例,提出了工学交替课程设计及具体实践方案。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加学校职业教育,是教育模式的传承和发展。其实质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的紧密结合,是企业工作本位培训与学校本位教育的紧密结合,是产与教的深度融合,是“跨界”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按照行业标准、企业要求来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深挖职业教育内涵,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改革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岗位实际需求。工学交替是适应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研究实践为例,探讨了现代学徒制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一、校企深度合作是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一)企业全程参与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关键。

首先,现代学徒制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人才,必须有企业方的深度参与,才能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企业培训大纲等资料提供给校方,校企双方根据实际人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企业领导和专家师傅直接参与教学,主讲公司运行、行业发展、职业规划等理论课程,参与指导实训项目,将行业企业要求和标准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三,校企双方共同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研。校企双方每年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联合调研,持续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并改进人才培养体系。另外,校企双方可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教改科研课题。

(二)实现人才共享和互补。

师资是教育的基础,为校企协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提供基本的保障。现代学徒制对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师傅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必须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通过相互挂职锻炼、行业交流学习、共同专业研究等措施,可拓宽双方视野,启发思维。学院和企业共同成立了专业共建委员会,为确保人才交流和共享提供驱动力和制度保障。首先,明确校企双方职责。飞机维修专业共建委员会牵头,组织校企双方签订专业共建协议,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职责和分工,奠定了校企合作的基石。其次,成立订单班,有效凝实校企合作根基。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推动下,每期选拔40-50名学生进入订单班。订单班学生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公司的准员工,既解决了学生就业、公司招聘的问题,又加强了校企双方的联系。第三,建立校企双方的人才交流机制。校方每年派出专任教师在企业方挂职锻炼,为期半年,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磨炼技能,最终实现学院双师型教师“上得了讲台,能上一堂好课;下得了车间,能干一手好活”的目标。企业方派出公司高层领导和行业专家,来学院兼职授课。

(三)实现软硬件资源共享。

首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共建委员会的指导下,企业方提供实际工作岗位,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基本保障。其次,实现硬件教学资源共享。企业方为校方提供包括飞机和发动机在内的大型实训设备和大量耗材、工具等,为保障校方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第三,实现软件教学资源共享。企业方为校方提供了飞机维修手册、维修工作单等实物资料,以及大量电子版资料(amm/ipc/wdm手册等)用于校内教学,这些资料在教师备课、出版书籍、学生查找使用资料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课程标准应对接行业标准、企业需求。飞机维修专业以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部)和《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部)为依据,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和建构主义理论,遵循“确定专业面向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描述-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归纳-学习情景开发”逻辑顺序重构机务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其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基础知识和岗位知识的连续性和互补性。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在校内学习,但不能与岗位需求脱节。顶岗实习在企业岗位上实践,也应避免重复性、事务性工作。飞机维修专业课程设计主要通过轮岗实训和灵活利用学分制的方法来实现校企两个学习场所学习的连续性和互补性。首先,对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和岗位进行识别。飞机维修相关专业主要就业方向为航线维修和机库维修,具体就业各位主要有航线维修机械员、定检维护机械员、结构维修机械员、客舱维修机械员和附件维修机械员等。将这些岗位作为主要实习岗位,然后利用学分进行权重分配,进行轮岗实训及考核。

三、结语。

工学交替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手段,本文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基础上,对工学交替实施方法做了总结和思考。不论实施现代学徒制,还是采用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校企深度合作都是基础和成功的关键。其在企业标准和需求的确定、人才共享、资源共享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还探讨了基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计思路,希望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近机工程专业培养思路论文篇十五

3.1校企多层次深度合作,夯实实践教学基础土建专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办学理念,推动校企共同制定并开展了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在校学生顶岗实习,校外兼职教师授课,合作开发科研项目等多层次深度合作,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兼职教师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互惠互利、协商共建”的原则,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争取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专业教师争取与行业企业接触的机会。并且努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如土木工程实训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制图画室等。

3.3“任务驱动,项目轮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把“任务驱动,项目轮训”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按照土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实施“任务驱动、项目轮训”的教学模式。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在技能培养这条主线上,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通过专业认知实训、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和技术应用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4.1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和行(企)业两个层面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学生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企业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逐渐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有所认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专业定向。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明显提升。

4.2促进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师生结合教学、生产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使专业教师始终了解行(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4.3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能建成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基地。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土木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实训室、土木工程绘图室,土木工程造价及项目管理沙盘实训室。

4.4促进了土建专业课程建设通过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和实际案例的校本教材,构建了基于土建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191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