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培养方式,通过总结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总结的语气要客观中立,避免夸大或贬低事实情况。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总结范文,相信会给我们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望岳说课稿篇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以“德国人异于常人的养花方式”作为切入点,向孩子们展现了美丽的异国风情画卷。引领孩子们欣赏街头的美景固然更够丰富学生的感受,但是体会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更能荡涤孩子的心灵。靳锐老师经过精心的设计,恰到好处的处理了教材,使整节课环环相扣,不仅较好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连听课的教师都为之感染。我认为本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仅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1、准确的切入点——成功的关键。
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选择一个恰当、准确的切入点和训练点,不仅可以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而且可以使整节课清晰、紧凑,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课堂的亮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结构并不复杂,但是让学生真正领略作品的真谛却并不简单。在勾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欲望后,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周密而深刻,对于文中的重点语句伴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呈现并随机指导。将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重点词语,再辅以教师的讲解和生动的图片,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课堂上几次不同层次的读,循序渐进,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老师还很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读书、语言的表达等。同时教师的优秀的自身素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主导意识的充分体现——教师的特点。
教师的主导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功夫,一种认真倾听、细心发现、适时切入、有效调整地功夫。在整节课中,老师都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看法。并通过交流讨论,使教学重难点在孩子们的争论中一一解决,潜移默化,毫无生拉硬拽之感。也可以感受到老师与学生之间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
总之,在一节课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老师将课上得轻松、自然,把握了文章的精髓,很好的发挥了课堂教学的功效。
前几天,教研室组织了五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使我深受启发。
会上,三名教师的课生动,有趣,而且知识点抓的比较准,特别是靳芮老师的这一课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中心入手,围绕这一中心思想重点研究了两个部分的内容,使的课层次清晰,环节紧扣。
这一堂课上,靳老师围绕花美,既使用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又结合工具书对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的理解,形象与感悟很好的融合了。教师还将古文中的典故引入课堂,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望岳说课稿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望岳》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望岳》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诗歌望岳描述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本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学习过关于杜甫的诗歌,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分析能力,但是在赏析字词方面还需要加强。他们存在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积极主动等心理特征,但是,他们也存在着实际登高的经验缺失等特点,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我会多关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完成本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1.知识和与技能目标。
能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古诗基本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并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曾说“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指导法、阅读思考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这节课,我将采用谈话法进行导入。一上课,我会这样提问:同学们,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首先,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听这首诗的节奏并强调第一句中的多音字“夫”读第二声,表疑问语气,无实在意义。
然后请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接着请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古诗基本内容,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不懂的字词,理解诗题和诗意。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老师解答。
设计意图: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对初中古诗学习的要求是能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接下来全部朗读诗歌,并解析诗题叫《望岳》但诗中没有出现望字却句句都是写“望”的原因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了。”是远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阴阳割昏晓”是实写,“造化钟神秀”是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
第二步,品读重点字。
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得出“割”字,泰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世界分成了明暗两个部分,用字极富神韵。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使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步,小结过渡。
我会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并引导学生,后面两句主要写诗人的感受。
第四步,学习后两句。
我会从“层云”“归鸟”引导学生“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是凝目细看,并结合诗意指出这是诗人想像登上泰山看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激荡的心情。接着重点讲解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会这样引导:“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引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释诗意,指出“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吗?明确:俯视。
第五步,小组讨论。
再次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这种感受,读后老师概括后两句大意为诗人的感受和愿望,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自读自悟,体现学生主体。既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年轻时科举不第后外出游历,看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但是在字里行间没有看到诗人任何消极的情绪,在读完整首诗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查阅泰山的有关资料,可以是诗文,故事,谚语等并做好积累。
望岳说课稿篇三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徐霞客游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最为灿烂的组成部分,而山水诗又是古诗中十分重要的一种题材。山水诗,主要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通过阅读山水诗,人们虽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却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中国地理名著,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是一本旅游指南。书中描绘那一片片壮阔辽远的风景,一座座高峻雄伟的山峰,一条条清澈秀美的河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望岳说课稿篇四
山岳之下,望顶遥不可及!
我看此“景物”,联想到了诗人年轻时的豪迈的气概与决心。一位在山下男人的积极向上,又在诗中成景,让我能够确切的感受这个男人的心情和强大的内心。在字里行间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呐喊声——“我是要登上山顶的男人!我是要登上山顶的男人!”
感受到此声之后,我体内一种金黄色的小火苗变成一团团、一重重的熊熊大火!
这一系列的心如灿烂的火星,灼伤了我的眼,烧掉了我的心。山顶重重层云!意味着登上山顶的困难重重,凶险峻峭。但就是n层地狱!那个男人也不会退缩!那个男人也不会就此放弃!此豪情气势飞入云霄、入地可破。
此诗情谊突出,气势豪放!震撼心弦!
没有办法,他的气势太强大了!他就是要站在山顶的男人。他站在山顶还会在攀登吗?很遗憾!会的!因学无止境。
这个男人,不,男子汉,是人间难有几回闻的、目标无尽的,豪情壮阔的神!
田园牧歌。
——读《渭川田家》后。
李佳骏。
《渭川田家》这首是给我了四种独特的感觉。此外,整首诗全在。
写乡下的幸福生活。
王维希望能生活在一种不被打扰的乡下生活。,向往安静。于是就用夕阳西下的场景来写那种安祥的感觉。感觉自己正处在一处小山包上,躺在地上,甩着树叶,哼着小曲,无忧无虑地过着日子。
望岳说课稿篇五
x月x日下午第一节课,xx小学的x老师到我校上了一节示范课——五年级的语文《桂花雨》。拉开了泰丰学区送教下乡教研活动的序幕。
对于语文学科,我是一个门外汉,因为自己一直从事数学教学。不过我也想,虽然学科不同,但很多地方应该相通的吧,所以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总的来说,今天x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
首先,x老师对教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下午我们1:55是眼保健操时间,x老师就走进教室,开始了上课前的准备。因为,第1节课是2点10分,这中间有10分钟的空挡,这时x老师就与学生开始交流互动了,相互介绍介绍自己,不知不觉课堂环境变得宽松多了,不知不觉上课铃声响了,自然地进入到了教学。
第四,x老师在教学中还注重了写作方法教学的渗透,文中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写的?对比、比喻……这也是x老师教学的一大亮点。
至于商榷的地方:
1、这是阅读课文,是否应该多放手让学生独立的去理解,去交流,去感悟,教师讲解的是不是要略些。
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朗读水平整体都不好,在本节课中,能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学生很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望岳说课稿篇六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及背诵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并检查预习。(小组汇报展示)。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观看泰山图片,初步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自由放声读。
(4)小组代表赛读,师生评价。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完成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小组合作)。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望岳说课稿篇七
《望岳》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板块第一课。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学习本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为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杜甫的胸襟和气魄,提升学生的人文认知。
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感悟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远大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难点:背诵诗,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达到让语文回归到学科的本质属性中来,突出其工具性与人文性,让语文学科回归到一种真实和质朴的状态,不花哨,不走形式,不摆空架字。语文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是生动的,立体的。更是我们汉语言所特有的美及蕴含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思维过程的真实展现,一种从不会到会的的过程。从教者到学生一节课都不会是完美的展现,而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更引起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继而寻求到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手段。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本决定不了读者,那么教师也决定不了学生,而是学生决定教师。因此我渴望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讲解,引导,到放手,梯度式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导入:从歌曲《我爱你中国》的歌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产生一。
种对于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课堂,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复习:杜甫其人,创作背景。为深入体会内涵做铺垫。
(三)简要的教学过程:
讲读第一联,突出写作特点及蕴含感情。
师生合作研读第二联,体会用字的精妙及修辞方法.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继而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望岳说课稿篇八
1、教材分析:《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或抒真挚友情,或抒豪情壮志,或表隐逸之意,他们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望岳》和《观沧海》这两首诗安排在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四、五首,都是登临诗,都借景抒情,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多相似点,我想在第三课时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授,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登临诗的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曹操及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逐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二、说教法。
根据本单元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激趣导入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3、品读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4、问题导引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5、拓展法研读新课标,发现不能只限于课堂,要拓宽视野。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重点。现在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文举例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列表如下:
三、说学法。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能过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2)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三课时。
古诗是中华文化星空中最璀璨夺目的那一颗,多读诗歌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我很幸运,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有机会带领你们去追随远去的背影,走进诗人的心田,与诗人一同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昨天,我们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品味到他的潇洒飘逸,想象奇特,而王安石在青山浮云间感悟到得人生哲理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今天,我们继续品析另外两首,继续触摸诗人跳动的赤子脉搏。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入本课教学,教师深情导入,学生感受体验,吸引学生兴趣。)。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补充并板书: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因为这首诗写于诗人二十四岁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押韵。
2、指名读,展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听配乐朗诵,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4、指导学生朗读,再次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
四、赏析中品味诗境美。
1、抢答题:本诗抒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确还是错误?为什么?(释题)。
3、试分析首联,看看“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7、两大组朗诵比赛。
五、拓展: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古诗中,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
六、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观沧海》。
一、过渡:简介古诗按内容、主题的简单分类。
二、导入《观沧海》,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朗诵诗,初步感悟诗中意境:
1、自由诵读2、指定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中景。
2、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教师小结: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朗诵比赛。
七、布置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望岳》、《观沧海》。
(二)小练习:
1、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
2、根据句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
3、《望岳》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附板书:
首联(远望)总括全貌:雄伟高大——惊叹。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
颈联(细望)高峻、陡峭——喜爱、陶醉。
尾联(想象)表明登山的决心——豪迈。
借景: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望岳说课稿篇九
仰视泰山,只觉得整双眼、整个心都被泰山与天装满,只觉得泰山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延绵万里。我正站在泰山的一个小角落上,而泰山的范围,又多么广大呢?我一路走来,看见齐鲁的广大地域内布满了泰山那青翠挺拔的树木,山色一望无际,仿佛没有尽头。泰山的广阔无垠,使我的心顿时开阔起来,我坚信我的人生将会越走越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整个泰山就是一个大舞台,它打开了我的心,让我在人生舞台上自由发挥,实现愿望与理想。
泰山不仅有博大的一面,还有精深的一面。大自然赋予泰山太多的灵秀了,那自然奇特的美令我深深叹服。泰山南北两面,一面尽情的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另一面充分的享受着庇荫处的清凉,这就像太极,大自然无穷的变幻莫测尽在其中。是泰山,使这两极共存且平衡。它将我置身于大自然的瑰丽中,深深的领会着泰山的神奇。
顺着石板小道,沿着树木绿荫,听着流水哗哗,我又登高了一层。这里视野开阔,没有云雾缭绕,只有远处一片彩霞,落日当空。这广阔的美景时我看时要使劲睁开眼,才看得足鸟儿飞时的自由爽朗。那更使我感到心中不平静,好像层层浮云在我心中摇荡着,使我抒发出心存已久的`豪情壮志,对今后道路的信心与喝彩。
大雁扑楞着翅膀,优美的飞过我的头顶,飞过泰山,奔向那温暖的南国。而今日,我却与顶峰无缘。这次的遗憾,来日我定当补全。当我有朝一日登临绝顶时,会看到一望无际的国土,众山在我的眼下都会显得那样矮小。
望岳说课稿篇十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故事浅显而寓意深刻,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新理念,张建波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思考,在积极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动探究中有所创新,教学效果明显。
1、抓“人物”,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故事中狐狸和乌鸦这两个特定的“人物”,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狐狸骗肉的动机、骗肉的过程、骗肉后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2)乌鸦是怎样上当受骗的?(3)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分组评说,各抒己见。同时,引导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中折射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抓对话,谈感悟。在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是,张老师着重围绕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让学生从狐狸说话的称谓、语气、内容等方面相互交流,深入探讨,再分角色朗读,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情感的参与,使他们的内心感悟更趋多元化。
3、启发想像主动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制,而想象是无限的。”《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结尾含蓄深刻,为学生思维的拓展留有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张老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想象,有理有据地延伸课文。为此,张老师精心设计了一道口语训练题:《乌鸦被骗之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发展,多侧面地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学生有的从乌鸦被骗后终于认识到“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等方面去续说;有的结论为诚信之道,从狐狸的“欺诈行为不可取”方面去续说等等。这样的教学,既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时空,又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和发展。
总之,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课文,体现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正是通过以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习得的学习过程,真正促进了学生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上课时间的安排上还欠合理,给人一种拖的感觉。在朗读的指导上当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感情读出来时,如果老师能示范一下就更好了。在分角色朗读时安排的时间太多,显得内容很空洞。
望岳说课稿篇十一
日前,下班级听了东老师的《巴尔扎克葬词》、蔡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两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两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两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两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东老师的激情创境,蔡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东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两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两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蔡老师充分“多媒体”教学,东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征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两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蔡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东老师的“葬词、演讲稿、散文的特点”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东老师和蔡老师都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东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蔡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东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蔡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望岳说课稿篇十二
《翠鸟》是精读课文。前段日子,我们观看了某校老师有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实录。
以下几点做的和到位:
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翠鸟和芦苇的标本、挂图或幻灯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的录像片或课件。学生收集有关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方面的资料。
2、教师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句、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特别要注意,发言、讨论不可脱离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直观性的教具可以结合使用。
3、指导朗读、背诵。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指导朗读,采取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和议论、理解相结合,在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背诵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4、关于“思考·练习”。
第二题是为了帮助学生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培养想象力和表达力。第一组第二个句子比第一句多了一个“疾”字,第二组第二个句子比第一句多了“像箭一样”,都表现了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
第三题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知道多读和摘抄好词佳句是积累语言的常用的方法。选做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作画,可以把画得好的画办一期墙报,作为“我喜欢的鸟”语文活动课的一项内容。
5、关于识字写字。“衬衫”二字的左边均是“衤”旁,注意与“礻”相区别。
“脱”与“锐”左边不相同,注意加以比较。“衬”,读翘舌音,“饲”,读平舌音。
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较多,书写时,应注意结构的匀称。
6、课后拓展。以“我最喜欢的鸟”为题,在语文活动课上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的外形、活动特点、生活习性,以及怎样保护鸟类的常识。
也有一点需要改进:
教学方法可能太老式,提问不恰当。
陈旧的一问一答太多,应采用问题式探究。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作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学生有尝试的渴望,探索的愿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这种探索心理。问题式探究是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我们所说的问题式探究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问答式教学。应该是教师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尝试,比较,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究解答疑问,在疑问解决的同时发现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的一种反复的思维训练的过程。问题解决不是最终目的,整个探究过程才是核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沉浸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性学习得到了落实,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会提出一个个具有学生味和个性特点的问题,闪烁出具有学生味和个性化体验的精彩回答,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望岳说课稿篇十三
1、教材分析:《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或抒真挚友情,或抒豪情壮志,或表隐逸之意,他们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望岳》和《观沧海》这两首诗安排在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四、五首,都是登临诗,都借景抒情,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多相似点,我想在第三课时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授,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登临诗的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曹操及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逐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根据本单元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激趣导入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3、品读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4、问题导引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5、拓展法研读新课标,发现不能只限于课堂,要拓宽视野。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重点。现在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文举例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列表如下: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能过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2)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
古诗是中华文化星空中最璀璨夺目的那一颗,多读诗歌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我很幸运,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有机会带领你们去追随远去的背影,走进诗人的心田,与诗人一同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昨天,我们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品味到他的潇洒飘逸,想象奇特,而王安石在青山浮云间感悟到得人生哲理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今天,我们继续品析另外两首,继续触摸诗人跳动的赤子脉搏。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入本课教学,教师深情导入,学生感受体验,吸引学生兴趣。)。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补充并板书: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因为这首诗写于诗人二十四岁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押韵。
2、指名读,展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听配乐朗诵,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4、指导学生朗读,再次自由朗读,5、全班齐读。
四、赏析中品味诗境美。
1、抢答题:本诗抒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确还是错误?为什么?(释题)。
3、试分析首联,看看“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7、两大组朗诵比赛。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古诗中,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
1、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望岳说课稿篇十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是多么的高峻,是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了杜甫的心胸气魄。“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他的心里充满了青年时的激情与雄心壮志。“岱宗夫如何”在乍一见泰山时,兴奋的不知该怎样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但是在他的心中,心存壮志,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为了自己心中的志向矢志不移。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为自己的志向奔波许久,刻苦奋斗,小心翼翼的向前走。但有时也会有半途而废,求而不得,甚至落幕和自己默默退场。
挫折在所难免,但只要你的志向在心中不是暗淡无光的,就能冲破迷惘。贝多芬在追寻志向的过程中,天不从人愿,偏偏让他变成了聋人,但他并不因为困难而退缩,他朝着他的志向坚定不移的努力,接受命运的挑战。果然,他的坚持不懈没有让自己后悔。曾经有位名人说:“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就像“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的港,任何风向对他来说都不是顺风”。有目标,生活才会有意义!
范仲淹就有志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慷慨激昂的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
对于现在的我们,更是要对自己所定的志向与目标坚定不移,就像爱迪生对发明的坚持不懈,才使得人类社会发生巨变。我们现在的志向应该是向着学习前进,手中的书不仅仅有书香,更是弥漫着心怀志向的气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学海无涯”想要学有所成,心中必然有志向去努力实现,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追寻。
必竟“有志者,事竞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望岳说课稿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用自读、齐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登幽州台歌。
(一)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都,今大兴县。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望岳说课稿篇十六
简介:
将杜甫青年、中年、老年的三首代表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与杜甫的一生重要经历紧密联系起来,作综合赏析,更清晰地感受一带诗圣的忧国忧民情怀。
正文:
现在也许很少人读诗、读史了吧,记不清是从几年前的什么时候开始,我的阅读兴趣渐渐倾注到诗、史方面,尤爱读古诗,研古史。古诗中,对唐代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尤为关注。
《望岳》、《春望》、《石壕吏》,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名篇。它们涵概了杜甫一生的三个片断:少年登泰山,志宏高远;战乱奔主被俘,忧国思家;归家途中巧遇“石壕村里夫妻别”,哀痛民苦。无论是哪一种经历,诗中全都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激情昂扬的盛唐时代,那是个造就了潇洒飘逸的李白,豪迈旷达的高适,孤傲洒脱的王之涣,慷慨悲歌的岑参的时代,杜甫也必然会沾染上那个时代的气息。杜氏家族向来有“奉儒守官”的传统,而杜甫从小就怀着极大的抱负,要“置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公元731年,20岁的杜甫在“读书破万卷”后,开始了游历。泰山是封建时代的圣地,杜甫对它十分向往,从长安东游到山东,他的目标之一就是泰山。一望无际青翠高大的泰山,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一句“阴阳割昏晓”,突显泰山的高耸,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站在山腰睁大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的小鸟,似是用翅膀将层层缭绕的云雾撩起,让心胸涤荡,腾云而起,不禁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又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慨和高远志向。
望岳说课稿篇十七
本节课的教学,语言清晰明朗,亲和力强、环节与时间分配得当、方法灵活多样、过程紧凑、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等。
课文围绕以学生“读”为中心,创设情景指导学生采用多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字进行朗读表演:以“喳喳、吭吭、一会儿、一斗烟、一阵子”体会“生活乐”;以“啦、拿雪擦亮了、眨着眼”体会“景色美”;以学习哀求语气片段,感受痛苦心情,体会反复呼告引起强烈震撼的表达效果,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故事结尾,感受人物的命运从而结束全文。
《凡卡》六年级语文评课稿2。
今天有幸听了王老师在“阅读与写作——儿童视野下的语用教学研究”活动中执教的《凡卡》一课,让我感慨良多。
高段的课文内容大多数都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孩子们不能,也无法很好地感受、体味课文中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经历,以及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常常使老师们头疼。但是这样的问题今天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入“情”——。
王老师围绕凡卡的自述:“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结合凡卡挨打、挨饿、挨冻的三个画面,让学生反复回到那句话中,通过一个又一个悲惨的画面,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呐喊出凡卡的痛苦自述,孩子们一个个地都随着王老师优美的语言,精炼的话语舍身处理地感凡卡之感,痛凡卡之痛。
入“境”——。
王老师很好地利用了背景资料,带领孩子们结合当时俄罗斯黑暗的时代背景,深刻地理解凡卡悲惨生活并不是一个两个人造成的,而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使然。在当时沙皇的黑暗统治下,还有无数个凡卡在生活在悲惨世界中。既升华了主题,又教会孩子们要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借助文章的写作背景。
望岳说课稿篇十八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明确把握诗歌主题的主要方法:
(1)知人论世;。
(2)分析诗人选取材料构成的艺术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2.老师总结:即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人,物与人;景和情、物与情之间的关系。回应考点,把握考点。这是我们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76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