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读后感的写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作品,发现其中的细节和内涵。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文章,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一
在夏日的阵雨中重温了《古都》,川端的笔调淡淡的,仿佛在蒙蒙细雨中故事一笔一墨晕染开来。千重子家的古树上,寄生了两棵紫花地丁,咫尺天涯,正如千重子和她的孪生姐妹苗子。身负弃儿这样不祥的命运,千重子的气质里带着抹不掉的哀伤,但这并不妨碍身边的人如此爱她。水木真一,是千重子的青梅竹马。年龄相若的二人,情窦初开。两人言谈相处之间,还带着稚气未脱的羞涩。后来千重子的父亲谈及结婚的事,千重子心中浮现的是真一的模样,内心深处应该对真一有着这样的期待吧。两人之间大概是默默的喜欢,然而也许是青梅竹马太过顺利,迟钝的真一似乎没有把和千重子的感情看的特别重要。和真一不同,真一的哥哥则是如此珍视千重子。“若是真的,那扔在我们店门前就好了……真的,扔在我们店门前就好了。”龙助满怀深情地反复说了两遍。”虽然未直接提及爱情,这样发自内心的话语也让千重子觉得窒息般的心动。龙助甚至也愿意为了千重子而放弃继承家里的遗产。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最倾心的是真一。
这一次读才感受到龙助对千重子的感情,与真一那样轻松的谈天说地不同,龙助对千重子是更加现实的、成熟的关注,这份感情也更加强烈和急切。这深深地击中了我。然而川端的小说习惯了没有结局的,人生确也如此。“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千重子和苗子会怎样选择呢。还希望她们都能幸福地生活,不再孤单。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二
《古都》一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背景京都民风民俗的描写。川端通过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去追求残照因战败而荒芜了的日本美。他在书中提到了日本著名的寺庙,例如平安神宫,清水寺,著名的节日例如:袛园会,葵节。以毫不夸张的伤感,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衢、庭园、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荟萃地,在战后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乡,所以川端对于描写日本的民风民俗充满了热情。
而最吸引我的则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写,在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满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愫。“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以上这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心里描写,它富有想象力并且透着些许的伤感。
而贯穿全文的则是千重子与其孪生姐妹苗子的悲欢离合故事,有人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同情,无论是《雪国》中的驹子还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将她们的悲哀与朴实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则是《古都》的结尾,让人有些意犹未尽却从心底涌出一股悲伤的情绪,那种悲伤与郭敬明的悲惨小说不一样,那种淡淡的忧伤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缝隙里,一直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结尾是这样的:
“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有些飘落在千重子的前发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还在沉睡中。”
读罢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觉得心中一片宁静,原本非常浮躁的内心现在已经如一潭止水般平静,也许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三
读川端康成的小说,最令我影响深刻的不是冷艳的《雪国》,也不是哀婉的《千只鹤》。而是那一篇少有言论提及的《古都》。在每一个无限悠长美好的下午,我都会给自己泡一杯暖茶,然后从书架的一隅拿起那本《古都》。轻轻拂去表面一层细软的灰尘。再次走进那个,每每让我午夜梦回的暖热的梦境。
《古都》讲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离、相遇、相知、相认,最后又相离的凄楚动人的故事。由于家庭贫困,千重子从小被生父母抛弃,幸运的是她被心地善良的绸缎批发店老板夫妇收养,从此就生长在较为富裕的家庭环境中;而妹妹苗子在父母去世后,被收养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在山中村落里做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千重子无时不在挂念着自己远方的未见面的双亲。在京都北山的杉树林和在传统节日“宵山日”上千重子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后,无微不至地关怀妹妹,全心全意地为她的前途着想,并且希望苗子来到城里与自己一起生活。在一个夜晚,苗子来到了千重子家,但成长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命运迥异的姐妹俩无法改变宿命的安排。苗子知道自己贫民的身份不允许她这样做,为了不影响姐姐的生活和爱情,在和姐姐共度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后,苗子踏着冬日夜里下过的细雪,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千重子倚着格子窗默默地目送着妹妹远去,此时,安睡的小街上一片洁白、寂静。
这便是《古都》全部的故事情节。
有时候,当我徜徉于书中美丽的仿佛不真实的场景,比如那座古风典雅的小城,拥有纸窗格子的店铺,繁华的寺庙、旧神社;比如那树春风中如裙摆飘动的红色垂樱,那隐淙淙泠泠的溪流,漫山遍野如同霞海的枫树叶,高大挺直的北山杉;还有那些繁盛的节日:火节、曲水宴、祗园节……以及节日里盛装出行的人们,有花枝招展的年轻艺伎和舞女,扮相可爱的童男童女,和更多的平凡的却又那么独特的小城居民……每当此时我都会迷醉,醉于每一个华丽的细节。
于我,《古都》是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美的。
只不过,那美,不仅仅是一种来自异国他乡的令人着迷的文化美,更是一种人格的美。小说的主人公,千重子与苗子,虽说是两个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两姐妹,但在她们的身上,我从川端每一次不经意或刻意的描写里,我都读出了、感受到了在她们身上闪烁着的一种人性的美――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至今还记得小说开篇里千重子面对两株紫花地丁而发出的哀怜,或许那时候的千重子还只是为自己的命运悲伤。但是,在小说接近收尾的时候,千重子变现出来的对命运的勇敢面对和对身边事物的感恩,着实让我觉得暖心。是的,正是由于一段不同寻常的命运,才让这位美丽而又单纯善良的少女学会了在已有的幸福中紧紧抓住它,并用以一颗感恩的心,微笑着,释怀着接受未来的召唤。于是我看见,千重子还是那个千重子,朝着自己飘飞着粉色八重樱的未来走去,只不过在她的身影里我看到了一种更加坚定的力量。我想,那是她,一位小姐,所拥有的人性的美――用“感恩”的心态,走过每一次成长的花开。
而关于苗子这个人物,她的内里却拥有着与千重子不一样的感恩之美。苗子从小就在北山的小村落里长大,从小便学着做一些苦力来谋生。这相对于千重子的经历来说,算得上是苗子独特的经历。但正是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却也煅就了苗子外刚内柔的独特个性。通过小说对苗子的描写与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苗子其实承受了更多的相思之苦与悲愁。因为从小开始,苗子就知道自己与孪生姐姐分散了,在这漫长岁月的星河里,苗子的感恩之心也可以被我们所探看到:每一次盛大的祭祀节日,苗子都会极其虔诚地向神明祈祷让自己见到自己的亲生姐姐。其实我们细细想来,像苗子这样坚强的姑娘,现在只能靠祈祷神明让自己见姐姐一面,而且仅仅是“一面”,就足以说明,之前的苗子不是没有去寻找过,而是她去寻找了,却在百次希望与失望的交错中,无奈地放弃了……每次想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联想起这样的画面:夕阳的余晖里,苗子焦急地走在逐渐繁闹起来的集市里,眼前掠过的不过是一张张重复的陌生的脸……命运如果说给了这对孪生姐妹过多的不公平,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苗子承担的远远超过千重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苗子并没有颓唐放弃。相反的,仿佛心电感应般,两姐妹终于见面了。苗子是懂得感恩的。她觉得这也是命运的安排,以至于她忙于感恩这美丽的邂逅而错失了与姐姐亲近的机会。
当时的情形小说里是这样写的:“苗子说:‘我明白了。小姐,对不起,请你原谅。’她反复的说,‘我从小一直念着姐姐,姐姐,以致认错了人……’”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苗子仿佛更加是一种小心翼翼,她仿佛觉得在角落里或人群中远远的看着自己的姐姐就可以了。这也是一种感恩。不过这份感恩,是对于命运。与千重子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即使这样,苗子这个人物还是成功地被作者塑造进了读者的心里。
而在我的心目中,千重子和苗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相同的灵魂。若千重子是一树飘飞的樱花树,而苗子则是那个冬晨里微化的细雪。在同一个暖意的下午,我品着一杯暖茶,走进一个梦境,看到了一场绝美的“八重樱吹雪”之宴。《古都》这本书也让我学会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漫漫成长途中,珍惜所拥有的幸福,接纳命运的坎坷,以一颗易感动、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长。
安意如说过:“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慕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而我,选择了在这样的一个冬天与川端康成相遇,之所以选在冬天是因为冬天终究是比其他时令都安静些的,如果从物理学角度解释的话就是因为雪落在地上比较松软,中间有许多的空隙,声音一旦进入里面后,反射出来的很少,所以声音就小了。也只有在这种安静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去品味川端康成的文字。
用什么词来形容川端康成的文字呢?说实话,我真的想不出,并不是说我的词汇太过贫乏而是因为他的文字中所包含的东西是远非一个词所能表达的。在刚刚接触日本文学的时候,我选择从村上春树入手,因为他说过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死亡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可是村上的文字却有些华丽,远不如川端的文字来得悠远宁静。
川端的文字是独一无二的,他没有三岛由纪夫的暴烈美,没有村上春树的华丽。却只是用朴素而深切的语言一点点得侵入人的心灵,使人沉浸在那种泛着淡淡的忧伤情调的文字世界中。
日本文学大师井上靖说过“川端康成的美的方式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川端康成完美的将西方的新潮文化与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川端康成文学之美。1968年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为表彰川端“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称号。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日本美学传统的基础上,那什么是日本是的美呢?如果你经常看日本电影,小说和日本画你就会发现日本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腻。不论是井上靖还是三岛由纪夫还是川端康成,他们虽然是风格迥异的.三位大师,可是文字中都不乏细腻的描写。不论是动作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细腻的描写永远是日本文学中不可少的。
那么具体来讲什么是日本美呢?继承平安朝以后《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川端康成经常强调“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正如《古都》中的开篇“千重子时而在廊道上眺望,时而在树根旁仰视,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这句话正体现了日本美的物哀精神。
而《古都》一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背景京都民风民俗的描写。川端通过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去追求残照因战败而荒芜了的日本美。他在书中提到了日本著名的寺庙,例如平安神宫,清水寺,著名的节日例如:园会,葵节。以毫不夸张的伤感,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衢、庭园、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荟萃地,在战后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乡,所以川端对于描写日本的民风民俗充满了热情。
而最吸引我的则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写,在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满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愫。“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以上这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心里描写,它富有想象力并且透着些许的伤感。
而贯穿全文的则是千重子与其孪生姐妹苗子的悲欢离合故事,有人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同情,无论是《雪国》中的驹子还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将她们的悲哀与朴实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则是《古都》的结尾,让人有些意犹未尽却从心底涌出一股悲伤的情绪,那种悲伤与郭敬明的悲惨小说不一样,那种淡淡的忧伤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缝隙里,一直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结尾是这样的:
“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有些飘落在千重子的前发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还在沉睡中。”
读罢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觉得心中一片宁静,原本非常浮躁的内心现在已经如一潭止水般平静,也许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近两天看的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是指日本京都,作者川端康成笔下人物不多,情节也很简单,写景的多,对京都的一些文化节日用笔很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节日,节日的热闹和节日文化的繁荣也是一个民族昌盛发达的象征,文学作品能起到记录和再现这种文化的功能,这也是作家的责任之所在。《古都》向人们再现了古都人的居住特点:精致的格子门;彩车游行;古庙和尼姑庵这些具都古都特色的景观;也有乡村的杉树林的山野风光。如大佛次郎《京都之恋》:“北山的杉林层层叠叠,漫空笼翠,宛如云层一般。山上还有一行行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像一个乐章,送来了悠扬的林声……”艺妓生活的描写片断在他的文章总是时而出现。
作为千重子这个主人公,善良、善感,幸福而又忧伤,有幸福的家庭,但自己的身世一直是个迷,一个弃儿的身份让她心里不安,胆小柔弱。漂亮有教养,天生丽质,气质高雅,温柔敦厚善良,她有不幸的命运,从小被父母因生计问题被遗弃,成为一个弃儿,但她的养父母对她非常疼爱。与她孪生的姐妹不知是姐还是妹的苗子,农村长大的孩子,善良,盼望能找到自已的同胞姐妹,为了姐姐的幸福,忍着对世上唯一亲人的思念,不公开与姐姐的关系,这种大义或许就是小说闪光的地方。佐田太吉郎:千重子的父亲,性情孤僻,感情细腻,自负,不得志,爱清闲享受,不爱经商事务缠身,是一个处于日本战后经济箫条时期颓废的代表。阿繁:慈母,细心,却也有坚强的一面,在原则大的问题如千重子婚姻方面表现出来的坚定。“‘我不怎么喜欢那位有田先生。’阿繁把声音压低,但语气却非常坚决。”
小说的故事情节舒缓,总是给人一种淡淡忧伤的感觉,一个最大的特点大篇幅人物对话的描写,从对话中去反映人物的性格。读古都的感觉让人不是很激动,对结果不是很迫切地想知道,写作风格是让人慢慢品味,大量的人物对话来展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这是川端康成走向诺贝尔奖台的一篇名作,具有东西方文学风格融合的特点,需要品味,看能否得妙处,还有就是个人对文字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了。我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力不高,好多是心明言不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四
正如李渔谈到女人之美在“态”,这本书也写出了“态”,无论是女主角千重子,还是家人,乃至整个京都的风貌。试想和服职人的千金,行走在樱花杉树,阵雨细雪之间,是何等的画面。然而书中既没有描摹衣香鬓影,也没有诗词歌赋的咏叹。不仅是以自然为美,更是以美为自然。就像书中人苗子所说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头,所以她的头发一直这么好看。”没错,就是这样,旁人认为出众的事物,在这里一直这么美丽,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带和稍嫌朴素的和服,看似不够美,缺乏古都味道,却正是通身之美的点缀,就像调味料。美人既非浓妆艳抹,也不粗服乱头。就这样自然地美着。
川端很赞赏三岛由纪夫的《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但那书就像一捧晶莹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对感情的态度也让人遗憾。《古都》则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亲切,苗子的谦逊,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礼,让人感觉他们无论怎样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长的话说,这些人都“知物哀”。开头的紫花地丁体现千重子对身世和亲情的思索,中间杉树林体现苗子清幽纯朴的心境,都是很优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飘然而去,尤为迷离。姐妹相知能否相见?两位少女花落谁家?都没有最终答案,()让书中人和读者都很牵挂。但这种微妙的惆怅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树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沧桑男子之笔,写娇柔少女,写得这样好;以娇柔少女之事,写沧桑古都,写得这样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笔。此外,就像贾政说的,并不堆砌光彩晶莹等字眼,以清淡悠远的手法写出,才是古都风味。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五
《古都》讲述的是一个生意衰落的绸缎批发店的收养女儿与自己的孪生姐妹相见、相识、分离的过程。其中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古都东京的风土民俗。文章开篇便以千重子家前一棵枫树洞里的两株紫花地丁在春天里开放,象征着千重子和苗子两人。以自然界变化为明线,标题如“春花”“秋色”“松林的翠绿”“深秋的姐妹”“冬天的花”一些意象来牵引出另一条暗线“千重子和苗子的相识、相知、分离后的各自安好”。
整本书读后给人安静、悲戚的感受。作家将凡人心中波涛骇浪的情感以细腻的笔调轻描淡写,使人感到安静,也许是因为这些情感的发生都是在樱花漫天飞舞、杉树葱郁的环境的衬托下,才变得如此内敛而深沉。千重子既有着对姐妹的急切相识之情,又有着对寄养父母的不舍之情。她是一个在古都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享受美好年华,面对真一兄弟两的爱慕难以选择的娇羞少女。而勤劳、漂亮、坚强的苗子在贫苦山林忙于耕种,山林的封闭以及身世的不堪让她自闭不已,面对千重子及家人的热情,秀男的追求,她渴望又谨慎。这也暗示着日本当时的城市和农村差异也很大,地域的隔膜也是终不成圆满结局的一个原因吧。因此“苗子摇摇头”。
文章中花的隐喻也很好。在“深秋的姐妹”篇中,“那棵老枫树上长着的苔藓,依旧是绿油油的,而寄生在地上的那两株紫色花丁的叶子,却开始枯黄”。暗示着两姐妹即将分离。冬天的花终将抵不到炎夏,在短暂的开放的幸运后,便不再有。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六
读川端康成的小说,最令我影响深刻的不是冷艳的《雪国》,也不是哀婉的《千只鹤》。而是那一篇少有言论提及的《古都》。在每一个无限悠长美好的下午,我都会给自己泡一杯暖茶,然后从书架的一隅拿起那本《古都》。轻轻拂去表面一层细软的灰尘。再次走进那个,每每让我午夜梦回的暖热的梦境。
《古都》讲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离、相遇、相知、相认,最后又相离的凄楚动人的故事。由于家庭贫困,千重子从小被生父母抛弃,幸运的是她被心地善良的绸缎批发店老板夫妇收养,从此就生长在较为富裕的家庭环境中;而妹妹苗子在父母去世后,被收养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在山中村落里做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千重子无时不在挂念着自己远方的未见面的双亲。在京都北山的杉树林和在传统节日“宵山日”上千重子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后,无微不至地关怀妹妹,全心全意地为她的前途着想,并且希望苗子来到城里与自己一起生活。在一个夜晚,苗子来到了千重子家,但成长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命运迥异的姐妹俩无法改变宿命的安排。苗子知道自己贫民的身份不允许她这样做,为了不影响姐姐的生活和爱情,在和姐姐共度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后,苗子踏着冬日夜里下过的细雪,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千重子倚着格子窗默默地目送着妹妹远去,此时,安睡的小街上一片洁白、寂静。
这便是《古都》全部的故事情节。
有时候,当我徜徉于书中美丽的仿佛不真实的场景,比如那座古风典雅的小城,拥有纸窗格子的店铺,繁华的寺庙、旧神社;比如那树春风中如裙摆飘动的红色垂樱,那隐淙淙泠泠的溪流,漫山遍野如同霞海的枫树叶,高大挺直的北山杉;还有那些繁盛的节日:火节、曲水宴、祗园节……以及节日里盛装出行的人们,有花枝招展的年轻艺伎和舞女,扮相可爱的童男童女,和更多的平凡的却又那么独特的小城居民……每当此时我都会迷醉,醉于每一个华丽的细节。
于我,《古都》是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美的。
只不过,那美,不仅仅是一种来自异国他乡的令人着迷的文化美,更是一种人格的美。小说的主人公,千重子与苗子,虽说是两个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两姐妹,但在她们的身上,我从川端每一次不经意或刻意的描写里,我都读出了、感受到了在她们身上闪烁着的一种人性的美――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至今还记得小说开篇里千重子面对两株紫花地丁而发出的哀怜,或许那时候的千重子还只是为自己的命运悲伤。但是,在小说接近收尾的时候,千重子变现出来的对命运的勇敢面对和对身边事物的感恩,着实让我觉得暖心。是的,正是由于一段不同寻常的命运,才让这位美丽而又单纯善良的少女学会了在已有的幸福中紧紧抓住它,并用以一颗感恩的心,微笑着,释怀着接受未来的召唤。于是我看见,千重子还是那个千重子,朝着自己飘飞着粉色八重樱的未来走去,只不过在她的身影里我看到了一种更加坚定的力量。我想,那是她,一位小姐,所拥有的人性的美――用“感恩”的心态,走过每一次成长的花开。
而关于苗子这个人物,她的内里却拥有着与千重子不一样的感恩之美。苗子从小就在北山的小村落里长大,从小便学着做一些苦力来谋生。这相对于千重子的经历来说,算得上是苗子独特的经历。但正是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却也煅就了苗子外刚内柔的独特个性。通过小说对苗子的描写与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苗子其实承受了更多的相思之苦与悲愁。因为从小开始,苗子就知道自己与孪生姐姐分散了,在这漫长岁月的星河里,苗子的感恩之心也可以被我们所探看到:每一次盛大的祭祀节日,苗子都会极其虔诚地向神明祈祷让自己见到自己的亲生姐姐。其实我们细细想来,像苗子这样坚强的姑娘,现在只能靠祈祷神明让自己见姐姐一面,而且仅仅是“一面”,就足以说明,之前的苗子不是没有去寻找过,而是她去寻找了,却在百次希望与失望的交错中,无奈地放弃了……每次想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联想起这样的画面:夕阳的余晖里,苗子焦急地走在逐渐繁闹起来的集市里,眼前掠过的不过是一张张重复的陌生的脸……命运如果说给了这对孪生姐妹过多的不公平,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苗子承担的远远超过千重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苗子并没有颓唐放弃。相反的,仿佛心电感应般,两姐妹终于见面了。苗子是懂得感恩的。她觉得这也是命运的安排,以至于她忙于感恩这美丽的邂逅而错失了与姐姐亲近的机会。
当时的情形小说里是这样写的:“苗子说:‘我明白了。小姐,对不起,请你原谅。’她反复的说,‘我从小一直念着姐姐,姐姐,以致认错了人……’”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苗子仿佛更加是一种小心翼翼,她仿佛觉得在角落里或人群中远远的看着自己的姐姐就可以了。这也是一种感恩。不过这份感恩,是对于命运。与千重子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即使这样,苗子这个人物还是成功地被作者塑造进了读者的心里。
而在我的心目中,千重子和苗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相同的灵魂。若千重子是一树飘飞的樱花树,而苗子则是那个冬晨里微化的细雪。在同一个暖意的下午,我品着一杯暖茶,走进一个梦境,看到了一场绝美的“八重樱吹雪”之宴。《古都》这本书也让我学会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漫漫成长途中,珍惜所拥有的幸福,接纳命运的坎坷,以一颗易感动、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长。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七
樱花簇枝,樟树飘香,正是京都春季动人的景色。川端康成的小说《古都》也正是以此为背景所写的。它以京都为背景,从春日到冬天,讲述了一家批发店店长的女儿千重子很早便得知自己是个弃儿,虽然父母对其照顾无微不至,可不免有所感伤。在一次节日庆典中结识了自己的孪生姐妹苗子,得知自己亲生父母早已离世,而苗子在北山杉村做工。同时原本追求千重子的秀男也因一次偶然将苗子误认为千重子而结识了苗子,从而转追求苗子。千重子邀苗子来自己家,但苗子却绝对不愿意给她添任何麻烦,而宁可隐姓埋名。故事在苗子与千重子告别的那个冬日清晨画上了句号。
读罢全文,不免有些忧伤,然而这忧伤并不寒冷,相反这一份忧伤正是被层层暖意所包围着。虽然是个弃儿,但千重子无疑是幸福的,她拥有美好的童年,和父母的宠爱。书中多次出现小时候真一(千重子好友)扮作童男的画面,以及提到她儿时与隔壁小孩玩耍。其中都透露出她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即便是她得知自己是个弃儿,这些回忆也像海浪抚平沙滩一般抚慰她的心灵。在周围人看来她无比幸福,她自己也这么认为,这大概就是包裹忧伤的暖被。于此相反,苗子显得并不是那么幸福,她也被收养,但与千重子不同,她需要劳动,这似乎显现出故事的悲哀。但并非如此,这反而使苗子成长为一个善良,勤劳的姑娘。她在面对千重子时仍心存愧疚,不愿给千重子添任何麻烦,在樟树林中更是以身体为千重子避雨。她有与千重子截然不同的气质,而那正是全书最感染我的地方。我真想弄明白是什么造就了这么一个无私善良的姑娘,又是什么令我读到此处不禁感伤,心酸。就像置身绵绵阴雨之中,雨景虽美却是天空在哭泣,它也感伤了吗。
书中每个人都是幸福的,晚年生意萧条的批发部老板吉太郎也罢,被收养却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千重子也罢,在杉村辛苦工作的苗子也罢,他们都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与幸福碰撞,产生了略显寒冷的忧伤,这是无论谁都不希望的。因此,他们便用幸福将其包裹,用幸福的泪水将其浇灌。读来有温暖,有心酸,有在自然面前的心旷神怡,也有在告别时雪花飘进心田的微微刺骨。但这绝不是一场悲剧,这正如枝上的樱花,她绝不在春天飘零,而是倔强地挺在枝头,看尽春日的最后一篇风景。但当她落下之时却是那么动人,使人来不及为她忧伤,这便是包裹着温暖的忧伤,飘散在古都上空,化作绵绵细雨。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八
去京都前拜读了川端康成的《古都》,作为历史人文普及本,很有帮助,即使我已经对日本历史和京都景物有所了解,对书中提到的人物典故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译者在每个地方都加了注释。川端康成通过人物对话和描述,把平安神宫,清水寺,嵯峨岚山,西阵,鸭川等风貌一一展现在眼前,对京都人民日常节庆和风俗如数家珍。对于初次旅行日本的游客来说真是不可多得的好书,胜过很多平铺直叙的游记。
从文学角度来说,延续了《源氏物语》的风格,风花雪月,落花流水都引起淡淡的哀伤。川端康成用纯熟的笔法细腻的描写了少女心思,又以极少的篇幅刻画了男性含蓄的对爱情的追求,还有感人的父女,母女,姊妹情谊。以季节为主线,从春樱写到冬雪,画了个完满的句号,然而故事才刚刚铺开,凝望着紫花地丁到雪铺满枝头,仿佛只是多愁善感的千重子发了场梦,其他人物都幻灭在雪中。
从言情小说角度看,川端康成也没有离开一女多男的yy桥段。最早出场的青梅竹马的水木真一,漂亮,随和,平易近人,他从小暗恋着千重子,却不讨好她,相约在平安神宫看樱花,千重子到了,他无动于衷躺着草地上,见佳人怒了,才起来说“你一出现我就知道”,就如大多数女生在学校时遇到的男同学,越是喜欢越爱捉弄对方,惹对方生气。与中国不同,日本男人并不排斥漂亮,平敦盛、源赖朝都是美男子,男人美与女人美一样,得到喜欢,受人怜惜。对于年轻的千重子来说,漂亮的真一非常具有吸引力。而且跟真一相处,千重子感到轻松,没有压力,所以她主动邀真一到清水寺跟他吐露心事,弃儿,是千重子十年来哀愁的来源,她没有跟其他人说,但跟真一说了,也许是想她爱的人了解自己,自己并非他眼中的那样幸福,也许是真一给人舒服的感激,是最好的聆听者。但真一的表现无疑让人失望的,他并没有给千重子安慰,只是停留在惊讶与不相信,还觉得千重子只是找个理由拒绝他的爱,后续也没有再找千重子,直到他哥哥追求千重子,让他代为挂个电话,他才用轻松的口吻提到时代节见到千重子与其他男子约会的事。也许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新的女朋友,对他来说千重子跟谁一起也无关紧要了。毕竟他家境富裕,容貌漂亮,同时跟几个女生约会也很平常。但千重子听出他的醋意,却很高兴,下次见面还特意解释是真一认错人了,自己并没有跟其他男子约会。
龙助在小说结尾才出场,就像一个重量级的炸弹,一出场就在千重子心中掀起波澜。龙助与弟弟真一完全不同,自信、坚定、有主见、富有攻击性,他看上千重子,不像秀男那样讨好千重子,也不像真一那样玩暧昧。他直击要害,让父亲出面劝千重子的父亲佐田同意自己入主佐田的商行。因为千重子早就说过对婚姻是绝对服从,她作为佐田家的独生女,需要担起继承店铺的责任,但她本身承受不了这样的担子,佐田一直希望找到养老女婿,即使是身家地位不如自己的秀男,主要愿意入赘,他也愿意把千重子托付给他。而龙助作为财大气粗的水木商行继承人,为了娶千重子,放弃继承权,入赘佐田家,这实在是让佐田喜出望外,没有拒绝的理由。龙助本身也是极其自信有能力,还是学生的他短短几下就把佐田的掌柜治得贴贴服服,他根本不稀罕水木的身家,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让佐田家东山再起。他毫不隐藏对千重子的爱,几句话就把千重子弄得心神恍惚,发梦都是他的影子。他为了接近千重子,说学也可以不上,还可以把佐田看好的地段的房子买下来,还在千重子面前称赞佐田。千重子一听他来家里就慌乱,衣服选完又选,妆容也下足心思,给他倒茶手都在颤抖。龙助的缺点恐怕在于相貌,也许与真一不是同母所生,他父亲形容他相貌平平。我妄自推测一下,两兄弟如此大的区别,恐怕是二人在家里的地位并不一样,真一是养尊处休的贵公子,而龙助就像地位低下的母亲所生不得不靠自己努力证明自己的私生子,又或者根本非亲生,他父亲水木在得知他的心意时也没有过多的阻拦,反而觉得这样可以影响真一更加努力学习,以后继承产业也是好事,水木和龙助得知千重子是弃儿时,完全没有觉得惊讶,反而说这个没什么打不了的。我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猜测。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九
安意如说过:“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慕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而我,选择了在这样的一个冬天与川端康成相遇,之所以选在冬天是因为冬天终究是比其他时令都安静些的,如果从物理学角度解释的话就是因为雪落在地上比较松软,中间有许多的空隙,声音一旦进入里面后,反射出来的很少,所以声音就小了。也只有在这种安静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去品味川端康成的文字。
用什么词来形容川端康成的文字呢?说实话,我真的想不出,并不是说我的词汇太过贫乏而是因为他的文字中所包含的东西是远非一个词所能表达的。在刚刚接触日本文学的时候,我选择从村上春树入手,因为他说过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死亡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可是村上的文字却有些华丽,远不如川端的文字来得悠远宁静。
川端的文字是独一无二的,他没有三岛由纪夫的暴烈美,没有村上春树的华丽。却只是用朴素而深切的语言一点点得侵入人的心灵,使人沉浸在那种泛着淡淡的忧伤情调的文字世界中。
日本文学大师井上靖说过“川端康成的美的方式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川端康成完美的将西方的新潮文化与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川端康成文学之美。1968年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为表彰川端“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称号。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日本美学传统的基础上,那什么是日本是的美呢?如果你经常看日本电影,小说和日本画你就会发现日本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腻。不论是井上靖还是三岛由纪夫还是川端康成,他们虽然是风格迥异的三位大师,可是文字中都不乏细腻的描写。不论是动作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细腻的描写永远是日本文学中不可少的。
那么具体来讲什么是日本美呢?继承平安朝以后《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川端康成经常强调“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正如《古都》中的开篇“千重子时而在廊道上眺望,时而在树根旁仰视,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这句话正体现了日本美的物哀精神。
而《古都》一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背景京都民风民俗的描写。川端通过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去追求残照因战败而荒芜了的日本美。他在书中提到了日本着名的寺庙,例如平安神宫,清水寺,着名的节日例如:园会,葵节。以毫不夸张的伤感,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衢、庭园、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荟萃地,在战后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乡,所以川端对于描写日本的民风民俗充满了热情。
而最吸引我的则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写,在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满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愫。“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以上这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心里描写,它富有想象力并且透着些许的伤感。
而贯穿全文的则是千重子与其孪生姐妹苗子的悲欢离合故事,有人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同情,()无论是《雪国》中的驹子还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将她们的悲哀与朴实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则是《古都》的结尾,让人有些意犹未尽却从心底涌出一股悲伤的情绪,那种悲伤与郭敬明的悲惨小说不一样,那种淡淡的忧伤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缝隙里,一直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结尾是这样的:
“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有些飘落在千重子的前发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还在沉睡中。”
读罢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觉得心中一片宁静,原本非常浮躁的内心现在已经如一潭止水般平静,也许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十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我当时买川端康成的小说集时,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他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买的。很想了解一下,具有相似文化历史的中国和日本,川端康成的作品能获得中国人从未获得过的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的三部获奖作品,最喜欢的是《古都》。在《古都》里,对人物的衣着、语言、行动和景物的描写都无不例外地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古都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紫花地丁、樱花、杉叶、古都……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美妙,那么诱人,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古都》的美和川端另一部作品《千鹤》的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美,《古都》中的美,隽永、灵动、真实,仿佛触手可及;《千鹤》中的美,深沉、另类、颓废,可望而不可及。两部不同特点的作品,展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日本美。
川端作品里的美,主要是靠营造美的意境,渲染美的氛围,而不是单纯地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事来表现。人物的沉默,环境的静谧,甚至成为了作品的主旋律,成为作者营造意境、渲染氛围最强有力的元素。在川端眼里,人物的一切言语和行动都是多余的,是可以从他们的沉默和环境的静谧中得到更好的表达和诠释的。那一次次的无语,那一次次的对望和凝视,本身就是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画卷,而要感受画中之美,唯有在这种沉默和静谧寻找答案。多余的言语、声音和行动,只会破坏画面的和谐与统一,从而毁掉整个美丽的意境。
喜欢川端,更甚于其他的日本作家。在我看来,没有一个日本作家能够像川端康成这样完整而细致地诠释日本的美、日本文学的美。川端作品里所描绘出来的意境,所展现出来的独特日本美,很容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应该诚实地说,我无法准确地说出他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美,但我却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那种美给我的阅读带来的欢愉与快乐。就像一个人可能不懂品茶,但却照样可以闻到茶香一样。
唯美,惟有川端康成。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十一
《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无论是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还是千重子与妹妹苗子在北山杉场里的偶遇,所有的场景仿佛只有两个人的世界,一切就此停止,婉转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这种与年龄不符合寂静心态,文中比比皆是。年轻的千重子喜欢清雅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古老的寺庙和神宫,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神秘。这些思想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清澈无华,质朴纯真。
当千重子同时面对真一的爱慕和秀男的称赞时,她虽依恋真一,但却对秀男的称赞与关心无法拒绝,她无法马上抉择这两份情感,这种少女的羞涩和犹豫,浅浅的哀思和忧愁,逼真而形象,生动且丝丝入扣。而自从千重子知道自己是弃儿之后,她与父母之间关系也产生了相应微妙变化,常常千重子会因为父母的一两句无关紧要的话黯然流泪,特别是得知其孪生妹妹苗子的下落后,这种情感波动更表现得愈加明显:一方面千重子真心地希望和失散多年的妹妹住在一起,渴望去了解自己唯一的亲人,但另一方面千重子也舍弃不了自己的养父养母,辜负不了那份真挚的爱,承受不住那份难得的感动。
作者川端康成借助生活中宁静祥和的生活片段片断,去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但其主旨并不是纯粹叙述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没有让他们的爱情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爱情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唯美的风物之中,将爱与感动隐喻在樱花的漫烂世界里,这正是《古都》魅力之所在。
我爱文中对于花的描写和隐喻,它让我想起中学课本中《花未眠》里面发关于美的体会与感叹。古都,美女,樱花,爱情,构成了如梦如幻的组合,浓墨重彩之下表现出惨淡和凄凉的宿命,这正是川端康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樱花的凄美与短暂的生命象征了无常的人生,入世太深往往急功近利追逐名利之尾,入世太浅往往遁入佛门四大皆空,或许只有樱花的境界才是最为理想的人生。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古都文化是那样的美仑美奂,同时它与现代文化又是那样的不合时宜,就像千重子纠结微妙的美丽心灵,犹如绚丽飘渺的玻璃景观,美则美矣,虚则虚矣,但只要轻轻一碰,它便碎了一地。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十二
川端康成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日本作家,他以其深情的古都小说而闻名于世。近期,我有幸拜访了他笔下的古都,收获了一次难忘的旅行,下面我将通过五个部分来分享我的川端康成古都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谈谈对川端康成作品的初步认知。川端康成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古都的情感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作品中,我常常能感受到古都的沧桑和秘密,在他笔下,古老的寺庙、狭窄的小巷、静谧的庭院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故事。这些作品让我对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促使我下定决心去一探究竟。
接着,我终于来到了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这里的美丽和韵味远超过我的想象。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我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川端康成笔下的江户时代。古老的建筑与现代化的设施融为一体,这里的街道干净整洁,人们穿着传统的和服走在街头,仿佛置身于一个悠久而神秘的世界。夜晚的古都更是美不胜收,在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夜晚,万家灯火和闪烁的星辰交相辉映,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古典的气息,让人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沉浸其中。
而最令我感动的是古都的文化底蕴。川端康成的作品展现了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在古都的文化遗迹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到访寺庙时,我看到了古老的佛塔和精美的雕刻,感受到了佛教禅宗的修行之美;游览历史博物馆,我了解到了古都的历史沿革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还参观了京剧表演,欣赏到了古都艺术的卓越,感受到了细腻和典雅之美。这些全部都让我更加热爱古都,也更加欣赏川端康成对古都文化的传承和描绘。
此外,古都的美食也令我难以忘怀。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充满了美食的诱惑,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古早味,这里的食物似乎都带有一种特殊的魔力。我品尝到了当地特色的小吃,如新鲜的寿司、盖浇饭和烤鳗鱼,每一道菜都让我回味无穷。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我的味蕾,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古都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对美食的热爱。
最后,此次旅行对我来说是一次独特的修行和启发。我通过川端康成的古都作品,品味了古都的韵味和情感,亲身走访了川端康成眼中的古都,深刻感受了古都的文化底蕴和美食诱惑。这次旅行不仅让我欣赏到了川端康成的文学才华,更让我明白了他对古都的深情与痴爱。同时,这次旅行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的发展,明白了保护古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总之,我的川端康成古都心得体会是一次独特的旅行经历。通过欣赏川端康成的作品和亲身走访古都,我有幸领略了这座古都的韵味和风情,感受到了川端康成对古都的深情与痴爱。这次旅行让我收获很多,从中了解到了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食诱惑,也让我领悟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保护古都的责任。我将永远铭记这次旅行,热爱文化,热爱古都,热爱川端康成的才华与创作。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十三
初读《古都》,便是深深地被川端康成那朴素淡雅的语言所吸引。浅浅一读,并未深刻了解文章内容。后来细细一品,倒是知道苗子和千重子这孪生姐妹之间的悲欢离合,以及年轻一辈之间爱情与婚姻的缠绵。
《古都》讲述了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的故事。幼年时家里贫寒,不得已将千重子弃于红门格子下的街道。千重子有幸被一批发商收养,当做他们的独生女,悉心培养。后来遇到了苗子。纺织户长子秀男误将对千金千重子的爱慕转移到了苗子身上,把她当做千重子的幻影,对其求婚。“对美的幻影,总没有厌倦的时候吧。”苗子说出此话,内心的无奈,又有谁知道。还有就是千重子,她的青梅竹马真一,她所遇见的秀男,她的爱情。最终她也不过是选择了家庭的产业,选择了真一的哥哥,龙助。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这悲情姐妹的故事。原本她们是一家人,第一次团聚的欢乐,渐渐地被现实所打破。苗子,她只是出卖体力的下层劳动者,又如何去和大家千金的千重子对等?更如何融入到她的家?“苗子摇摇头。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消融了。整个市街也还在沉睡着。”宁静,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此外,川端康成对京都这日本文化集中的地方的描写,各种节日,寺院,植物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日本文化百科全书。像时代祭、葵祭、鞍马寺的伐竹会、祇园祭、“大字”篝火仪式等,这些京都民风民俗,带着浓郁的日本文化色彩,出现在文章当中。并且在细腻的'文风下,散发着无尽的日本文化美。文章对当地的环境描写,更是将文章的哀愁烘托得淋漓尽致。“春天,西山柔和的暮色,几乎把京都的半边天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霞光。”春愁,傍晚,霞染天。在那里,千重子静静地述说着她那弃儿的故事。
《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这就是人生。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十四
因为《雪国》的唯美,因为《千只鹤》的无奈,我毫不迟疑地接着读完《古都》。
不想,《古都》成了这三部作品里我的最爱。我以为川端康成是位心灵作家,《雪国》如此,《古都》更是。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弃儿,先被遗弃,然后再来被拯救……”
懂得寂寞的人才能懂得千重子,懂得寂寞的千重子才是那个美丽的千重子。可是没有人懂得千重子,父亲似乎懂得,母亲似乎懂得。但总有些隔膜(因为不是亲生吧);真一似乎也懂得,但真一太过懦弱,不能去抚慰她的寂寞;秀男是她心灵之外的人,是只会埋头织腰带抬头憧憬他的美丽心上人的人,是不能懂得她的。也许与生俱来的寂寞是无人能懂也是无可抚慰的吧,能懂得自己的只有自己,千重子那个孪生的姐妹,幻影一样的姐妹不就是千重子自己的影子吗?那么贴心的一个人却只能若隐若现,只能是一个影子,是人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绘就的一个幻影而已。
寂寞真的是如影子一样,与生命同息同在呀。
只是,寂寞着,又有什么不好呢?
你看千重子的素净的美丽,那是寂寞的美丽;你看那暮霭里的净水寺的美丽,是寂寞的美丽,还有那最美的北山杉林,更是寂寞长出的一片蓊郁。
只有寂寞着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不苛求,不想往,只在眼前的一花一叶里寻觅生命的本真。不再寻求谁人来安慰寂寞。你看千重子,能安慰她寂寞的,除了内心的幻影,就只有那一片美丽的让灵魂安静的北山杉了。
幻影终会离去。千重子还有那片北山杉,于我而言,我的北山杉又在哪里呢?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十五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
《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而《古都》的结尾却是最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亲阿繁想放手女儿去追寻自身却又依恋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弃儿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亲姐姐却不能与她亲近的哀怨,真一因为门第而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气是清新的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感,看不见惊喜的太阳。所以他才会在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觉得道出“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的念头。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十六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古都为背景,深受读者喜爱。我有幸游览了许多川端康成笔下描绘的古都景点,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之美。以下是我对川端康成古都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充满了传统与历史的气息。他的小说中经常描述着历史悠久的古城墙、古街道和古寺庙等景观。我在京都和奈良也看到了这种古都的韵味。每一座古城墙都显得沧桑而有力,仿佛岁月在上面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古街道两旁的老板大都穿着传统的和服,街上的步履婆娑、车马匆匆,给人一种穿越时光的错觉。古寺庙更是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感觉,那里的佛像、庙宇以及樱花等等都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
其次,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给人一种神秘而深沉的感觉。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各种神秘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我在京都的一座古寺中,不经意间听到一个和尚的故事。他说,古寺中藏着一尊神秘的佛像,只有在夜晚祈祷时才能感受到那股深沉的神秘气息。于是,我也在夜晚前往寺庙,融入进那股深深的沉静。我看到佛像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仿佛在为整个古寺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那时,我仿佛看到了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世界。
再次,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给人一种奇幻而浪漫的感觉。他的小说中描绘了古都中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纯洁。我在京都的一座茶馆里看到了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手牵手坐在茶桌旁,享受着清雅的音乐和怡人的花香。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浪漫与温情,让我想起了川端康成笔下的爱情场景。古都中的夜晚特别迷人,街灯下的情侣们悄悄地交换着无声的誓言,给人一种不同凡响的浪漫感受。
然后,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给人一种宁静而安逸的感觉。他的小说中经常描绘古都中的人们闲庭信步、纳凉休息的场景。我在一座古城的公园里看到了许多人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或是漫步在绿荫下。古城墙和古梅树投下的阴影把古城公园变成了一片宁静的净土,让人感到十分舒适。我也找了一个角落,静静地坐下,观察着四周的景色,仿佛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在这个古都中得以实现。
最后,川端康成古都给人一种温暖而开心的感受。他的小说中经常描述人们欢聚一堂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团圆和温馨的氛围。我在一家传统的日式酒吧里,看到了许多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喝酒、分享美食。他们的笑声和谈笑间流露出的亲近感,让我觉得仿佛也是川端康成笔下的人物中的一员。在这个古都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亲密而和睦,仿佛这里是一个大家庭。
总的来说,川端康成的古都给人一种传统、神秘、奇幻、宁静和温暖的感受。他的作品中不仅展现了古都的美丽与历史底蕴,还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美好。每一次我走进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都会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仿佛彷徨在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之中。
古都川端康成读后感篇十七
近两天看的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是指日本京都,作者川端康成笔下人物不多,情节也很简单,写景的多,对京都的一些文化节日用笔很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节日,节日的热闹和节日文化的繁荣也是一个民族昌盛发达的象征,文学作品能起到记录和再现这种文化的功能,这也是作家的责任之所在。《古都》向人们再现了古都人的居住特点:精致的.格子门;彩车游行;古庙和尼姑庵这些具都古都特色的景观;也有乡村的杉树林的山野风光。如大佛次郎《京都之恋》:“北山的杉林层层叠叠,漫空笼翠,宛如云层一般。山上还有一行行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像一个乐章,送来了悠扬的林声……”艺妓生活的描写片断在他的文章总是时而出现。
作为千重子这个主人公,善良、善感,幸福而又忧伤,有幸福的家庭,但自己的身世一直是个迷,一个弃儿的身份让她心里不安,胆小柔弱。漂亮有教养,天生丽质,气质高雅,温柔敦厚善良,她有不幸的命运,从小被父母因生计问题被遗弃,成为一个弃儿,但她的养父母对她非常疼爱。与她孪生的姐妹不知是姐还是妹的苗子,农村长大的孩子,善良,盼望能找到自已的同胞姐妹,为了姐姐的幸福,忍着对世上唯一亲人的思念,不公开与姐姐的关系,这种大义或许就是小说闪光的地方。佐田太吉郎:千重子的父亲,性情孤僻,感情细腻,自负,不得志,爱清闲享受,不爱经商事务缠身,是一个处于日本战后经济箫条时期颓废的代表。阿繁:慈母,细心,却也有坚强的一面,在原则大的问题如千重子婚姻方面表现出来的坚定。“‘我不怎么喜欢那位有田先生。’阿繁把声音压低,但语气却非常坚决。”
小说的故事情节舒缓,总是给人一种淡淡忧伤的感觉,一个最大的特点大篇幅人物对话的描写,从对话中去反映人物的性格。读古都的感觉让人不是很激动,对结果不是很迫切地想知道,写作风格是让人慢慢品味,大量的人物对话来展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这是川端康成走向诺贝尔奖台的一篇名作,具有东西方文学风格融合的特点,需要品味,看能否得妙处,还有就是个人对文字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了。我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力不高,好多是心明言不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8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