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功的教案(热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6:28:11
初中功的教案(热门19篇)
时间:2023-11-30 06:28:11     小编:纸韵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教案的编写应该灵活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差异,以实现差异化教学的目标。这是一份优秀的教案示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示。

初中功的教案篇一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1、我国的民俗。2、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件学案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2、 【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 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中国民居图”、“中国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 [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 、住 、衣 、行 、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 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 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 课本p92 活动、p93活动1、2。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 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习: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 完成学案 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习惯

风俗因素

二、 旅游与文化

初中功的教案篇二

“与”磁“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现象之间的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本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电磁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回顾旧知的作用;(2)深化性,本堂课的研究内容”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完善电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枢纽。同时,学好本节教材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宏观电磁现象,深化其对电磁关系的理解;(3)启后性,本节课部分研究过程折射着后续知识的缩影,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设置了兴趣点和逻辑点。同时,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方法及理论分析方式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宏观向导。总的来看,本节教材具有多维性和立体性。”

二、学情分析。

(1)从宏观来看,高二物理学生在已有一年半的高中物理学习之后,对高中物理从“发现置疑”——“探究推理”——“分析论证”的物理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思维倾向有助于学生自主元认知相关物理规律,从而为其进行新课的学习提供了宏观向导,并有助于其积极构建正确的图示。(2)从微观来看,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电生磁的相关知识,可能对磁生电有着一定的猜想。然而,由于高二学生整体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高,他们往往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老师因当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创设特定物理情景或模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物理问题,从而提升其整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简单的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过程,掌握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然学生感受科学实验在解决抽象物理问题时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对电磁感应发现历史过程的简单介绍,让学生感受“偶然”与“必然”的哲学辩证,并启发他们进行反思。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2)教学难点,创设特定物理情景或模型引导学生获得“磁生电”的理论认知。

五、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提纲:(1)回顾旧知,提出质疑。本堂课,我们将与学生回顾旧知,并引导学生进行对称性的思考,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2)媒体放映,直击重点。我们将以一组幻灯片来简单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过程,用真事迹“绘声绘影”,旨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热爱。同时通过幻灯片内容和本堂课重点内容的衔接达到直击重点的效果。

(3)新的反思,实验探究。我们从初中宏观电磁感应中抽象出了一个新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次实验探究。第一次为分析推理型实验,第二次为验证型实验。(4)总结现象,得出结论。(5)知识迁移,课后巩固。本堂课的最后,我们将请一位同学上来自主完成一个实验。此外,我们也为学生准备了一道课后习题,以期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2、教学过程详案。

初中功的教案篇三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初中功的教案篇四

3、领悟作品语言,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品的内蕴

领悟学习作品独特的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研讨、总结

幻灯片

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几个学生分别从不同方面对鲁迅作了介绍,我们今天就来再次领略一下鲁迅的博大的胸襟与坚强的斗志。打开课本,翻到第六课。(板书:雪 鲁迅)

二、学习文章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词典解决。(出示幻灯片上的生字词)(博识、处子、粘结、粘连、消释、褪尽、凛冽、旋风、旋转、脂粉奁)

下面找一位学生来朗读一下这些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

听录音朗读,看看作者共写了几个地方的雪,段落层次应怎样划分。

(板书: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3、理解文章主旨

作者在《雪》这篇文章当中写了江南雪与朔方的雪,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它们进行各自的描绘的呢?又是怎样地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下面我们就具体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运用圈点勾划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每个小组任选一至两题。(出示幻灯片)

(1)诗中所表现的江南雪与朔方雪的美,有怎样不同的特色?

(2)江南雪的“美艳”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朔方雪的形态和气势?

(3)关于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作者是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4)写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与表现作者思想倾向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分析讨论,而后派代表进行发言。

(1)(2)之后:你们能不能把描写江南雪与朔方雪的有关句子朗读一下?

(4)之后:齐读最后两段。

4、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对江南雪与朔方雪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江南的雪是温润的美,但不长久,相比而言,作者称赞的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既欣赏到了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又从中感受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因此,这篇散文诗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板书:博大的胸襟 坚强的斗志)

三、品味语言,感悟鲁迅的文章风格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的语言确有他的独到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感受鲁迅语言的魅力。(出示幻灯片)

(4)第四自然段中的“但是”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所有的文字都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过程当中,也应学习鲁迅的这种严谨的文风,注意语言的运用。

四、拓展延伸

以前我们也学过不少关于雪的诗歌,请大家回忆一下,说出几句有关“雪”的诗句。

五、课外练笔

学习了鲁迅的《雪》,我想同学们一定对雪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吧。课余请以“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

雪(鲁迅)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优美 怀念、向往衬托朔方的雪 独立不羁、壮美 赞美、追求(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

初中功的教案篇五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理相关信息,整合教材,情境创设,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分析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唐朝的民族关系升华到今天的民族政策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为: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各民族交往的主流。

运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

1课时。

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文成公主入藏图”,课前播放音乐《文成公主》。

展示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学生看图回答都有哪些民族?

唐与突厥的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导课框了解。知道唐朝时在西域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问题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问题2、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教师引导)。

唐与吐蕃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展示图片《步辇图》,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的图片。

学生分组演绎吐蕃使者向唐太宗求亲的场景。(教师评价)。

活动二:“想一想、说一说”

(任选其一,小组讨论)。

(1)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假如你是文成公主,你愿意远嫁吐蕃吗?

活动三:展示图片:布达拉宫(教师简单介绍)探讨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自主学习“找一找”文成公主之后,唐和吐蕃还有哪些友好交往?(学生回答)。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为什么唐朝能实现“和同为一家”吗?唐朝时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主流是?讲述回纥、靺鞨,南诏与唐之间往来的关系。

合作探究一:唐朝为什么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非常融洽呢?唐朝自身的先进和强大是根本原因。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是唐朝的民族关系融洽的直接原因。

初中功的教案篇六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初中功的教案篇七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第95页第3题。

复习例1板演。

………………。

………………。

……例2……。

………………。

………………。

教学后记。

初中功的教案篇八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初中功的教案篇九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n—10?s,90?e—140?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近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习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随常练习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xx万人以上。

初中功的教案篇十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

(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第1、2(必做)练习册p(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功的教案篇十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我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发展,为和平而发展。

2、理解我国为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在加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迎接挑战?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中国外交的累累硕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8页内容,思考其中的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累累硕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体现,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外交活动的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3)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自立于世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页内容,思考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是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

初中功的教案篇十二

目的 认识气孔开闭的多种因素,学会用纤维素胶合剂制作标本的方法。

纤维素胶合剂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叶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了解气孔数的多少,开闭情况。制成的薄片又可以长久保存。

同种盆栽植物数盆;标签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00毫升的小烧杯;纤维素胶合剂,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蒸馏水。

方法一 观察土壤干燥和潮湿的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1.在实验前一周,取两盆同种盆栽植物,分别标上a和b。给a盆植物浇足水;对b盆植物不浇水,并放在阳光下,使它处于干燥状态。

2.一周后,把a、b植株一起放在阳光下一整天后,从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张叶片,用纤维素胶合剂涂在叶的背面。20分钟后,胶合剂全部干燥。

3.从叶背面把薄膜剥落下来(见图),

把接触叶面的凝结层一面放在载玻片的上面,制成一张简易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开闭的印迹,填表。

方法二 观察植株在阳光和黑暗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用上述a、b两盆植物作实验材料,一同放在黑暗处,24小时后,用上述方法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并作镜检,填表。

方法三 植株茎部经不同液体处理后气孔的开闭情况

1.取4只小烧杯,编上a、b、c、d,分别注入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适量、蒸馏水10毫升。

2.向每只烧杯内放入同一种植物的叶各一片,一起放在阳光下照射12小时。

3.取下各编号的叶,在它背面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干涸后,撕下,制成装片观察,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项

1.纤维素胶合剂必须涂得薄而均匀,等全部干燥后才能小心剥落。

2.要选择最清楚的部位制成装片。

湿度大的盆栽植物由于水分供给充足,在阳光下气孔张开。在黑暗下,气孔微张;干燥的盆栽植物水分供给量少,在阳光下气孔微张,直至体内水分大量排出,发生萎蔫而止,气孔关闭。在黑暗下,气孔关闭。不同液体处理植株叶片,观察气孔开闭情况的实验结果同“甘油、硝酸钾、乙酸对植物萎蔫影响的验证”完全一样。

初中功的教案篇十三

知识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培养: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化学现象的科学描述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空气成分的认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使学生受对待任何事物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空气的组成成分。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空气的各组成成分,了解惰性气体的特殊性质和应用。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可是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物质呢?

在十八世纪70年代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物质。直到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的普利斯特里认识空气中有一种能供给呼吸维持生命后,人类才揭开与自己生存有着重要意义的空气的面纱。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养气)和氮气(不可维持生命)组成的结论。

一、瑞雪——舍勒。

英国——普利斯特里。

法国——拉瓦锡。

讨论,回答。

倾听。

设疑问创设情境。

拉瓦锡的钟罩实验。

在燃烧匙内放入红磷,在酒精灯外焰上点燃后伸入集气瓶内,塞紧瓶塞,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和钟罩内水面的变化情况。

观察后描述出实验现象。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1.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

2.为什么会出现水面上升的情况?为什么水面上升到瓶的容积约1/5处就再上升?

回答:2因为红磷只和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认识钟罩实验的意义。

空气成分示意图。

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

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

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的0.03%。

惰性气体占空气体积的0.94%。

其它气体和杂质占空气体积的0.03%。

观察、讨论,是。

不是体积分数所占较小的气体的作用较少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空气污染的防治。

空气中有害物质分为:有害气体和粉尘。

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大气污染的主要防治方法:

1.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

2.合理工业布局,改革生产工艺。

3.工业三废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4.积极合理开发新能源。

5.植树造林。

学生记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防治污染的能力和方法。

四、稀有气体(惰性气体)。

特殊物理性质:通电发出有色光。

通入氖气发出红光,用于航空、航海指示灯。

通入氙气发出强光,用于飞机场照明和医学专用。

学生倾听,记忆。

理解“霓虹灯”的原理。

课后记: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有关空气污染和霓虹灯的有关知识,可有效提高课堂学生学习气氛。另外,在介绍认识氧气的课外知识中加入1802年德国汉学家克拉普罗特所著《第八世纪时中国人的化学知识》一书引起的世界化学界的争论,从而得出在1100多年前的“至德元年”(中国在南北朝583-586和唐朝756-758出现两个同样年号)中国人马和已经对氧气作了深入研究。

初中功的教案篇十四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 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 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 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 历史等因素。

“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 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 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 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初中功的教案篇十五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6)体现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评价,以及怎样帮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等。

初中功的教案篇十六

:现在的学生,就其心灵的一翼2“情”来看,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有不少人令人遗憾地成了“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因此.通过本次班会,努力唤回同学们回报爱心的良知,以此为契机,学会感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来回报父母,老师和社会。

:播放歌曲《父亲》,导入班会主题。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不知道thanksgivingday,它的中文含义?对,是感恩节,大家知道,在美国,把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在这一天,具有不同信仰和不同背景的人们,会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感谢上苍一年里对自己的恩赐和惠顾。我们中国也有着“感恩”的传统,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是很好的写照,但严峻的现实是,现在有不少中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会感恩,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由此我们举行这次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契机,学会感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来回报父母,老师和社会,下面请焦博宇(甲)、宋丽梅(乙)两位同学和我一起来主持这次班会。

甲:落叶在空中飞舞,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

乙: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描绘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甲: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

乙:因为感恩才会有世间真挚的感情

合: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乙:感恩大自然,因为她无私地给予我们一切生命的源泉.

甲: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成长。

乙:感恩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教诲,让我们抛却愚昧。

甲:感恩兄弟姐妹,因为他们和我们血脉相连,在这尘世间不再孤单。

乙:感恩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友爱,让我们在孤寂无助时可以倾诉和依赖。

甲:感谢曾帮助过我们的人,他们用暖暖的爱心让我们发现生命是如此厚重和多彩。

乙:感谢肯接受我们帮助的人,他们用淡淡的柔弱让我们可以把这份良善续延。

甲:感激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练了我的心志;

乙:感激这个世界上所有值得我们感激的人

甲:然而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心中最深的感恩的字眼莫过于“父母”。

乙:是的,不论我们走到哪里,不论我们有多大年纪,在父母的心中,我们永远都是最可爱,最需要保护的孩子。我们不断地接受他们给予的爱的雨露。

甲:下面请老师给我们讲《苹果树和小男孩》的故事。大家欢迎。(老师讲故事)

老师:同学们,听懂了吗,这棵苹果树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大家和我一样一样都是故事中的小男孩,从出生到现在,父母的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不断的索取,父母是竭尽所能地满足我们。有时我们接受的是那么的心安理得。反过来想想,我们为父母又做了些什么呢?上个周一,我上完第二节课,接到我母亲的电话,说,中午回家吃饭吧,我都准备好了。你吃完就走,能赶上上班。当我上完第四节课赶到家里时,一桌热气腾腾的我最爱吃的饭菜摆在我面前,我才想起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竟然给忘记了。从开学到现在,两个多月了,没有回家,忙,忙,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推掉回家的行程。妈妈没有责备,反而时时替我着想。真的让我好感动又好自责。

乙:下面请李广同学用他的歌声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甲: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都不能平静,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感动与大家一起分享吧(同学5-6人自由发言)材料收集整理好。

老师:虽然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但谁也不能否认,成长的每一步无不浸透着父母辛勤的汗水,体现着父母深沉的爱。父母在时时刻刻挂念着我们,祝福着我们,可我们又对父母了解多少呢?下面由两名主持人做一个现场调查。请随便上来6名同学。

甲:问题:

1、你母亲的生日?2、你给母亲买过生日礼物吗?3、母亲节是哪天?

乙:问题

1、你爸爸今天多大岁数属什么?2、父亲节在哪天?3、你父亲最爱吃的一道菜是什么?

甲:通过刚才的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个同学都十分了解自己的父母,可是反过来如果被问的是父母,不用调查也会知道结果,父母会对我们的一切如数家珍!

乙:有了泥土,嫩芽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亲爱的爸爸妈妈。

甲: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父母操劳的见证,是爱的涓涓印痕,是亲情的无偿演绎。请听故事:

生1.六旬老父--救子:20xx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生2.年轻母亲舍身救儿:20xx年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我的全部。”

生3.《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生4.孝顺儿--救母:20xx年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田世国得知母亲刘玉环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乙: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也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我们可贵的生命。父母为子女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当你受伤时,哭泣时,忧郁时,难过时,你可以随时回到这片天空,享受父母的爱,这,便是他们的幸福了。

甲: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记得央视曾播过一段感人的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的端着一盆水,天真的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就是这样的一段广告时至今日,仍在热播,动人的原因,不是演员当红,而是它的感情动人心腑,不知感染了多少有情人为其流泪,不单是为了那可爱的男孩,也为了那一份至深的爱,和发自内心的感恩。

乙:同学们,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个微笑,一句谢谢,都是我们爱父母的表达方式。

甲:了解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不乱发脾气,做力所能及的事,学好各门功课,不让父母操心。都是对父母的报答与感恩。

老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善待我们的父母双亲,多一份关怀和理解,她们一定会倍感欣慰,做一个:懂父母的人。

甲:不会忘记,父母赐予我们生命,不求回报的抚育我们成长。

生1:感谢您――老师,您让我们成为自信的,能超越自己的人。你用事实向我们证明: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和责任,一把通向我们从未知道的天地的钥匙。您教会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大胆探索,去寻找和发现,让生活充满惊喜!

生2:感谢您――老师,您是一个我们能永远信赖的人,在生活中遇到麻烦便会去求救的人。你让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愿意,能把一切向您倾诉。你常说你也曾是个孩子,因此你能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

生3:感谢您――老师,是您让我明白:我们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困难中积聚力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您给我们勇气去卡动脑筋,同时要求我们襟怀坦荡。您将美放在我们心中,给我们教诲、见识和想象,由此营造我们的一生。不管我们建造什么,你总帮助我们垒好基础,你为成长的我们做到了!或许你讲课的每个细节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我们淡忘,但您的热情、勇气和慈爱会永远保留。

生4:感谢您从不对我们冷嘲热讽,在我们尝试时,您总是殷切关注着,即使结果是那么微不足道,也总是让我们明白您已看到了我们的成绩。是您让我们懂得生活能像一张纸一样轻薄,也可以像大海一样深邃,向天空一样辽阔,而我们必须自己做出选择。您带领我们所经历的每个问题,每个发现,各种体验都令我们着迷,让我们看到了智慧在知识海洋中的闪烁。

乙:老师是辛劳的,可塑造灵魂的工作是伟大的;红烛的燃烧是短暂的,可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心却是永恒的。你们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传授我们科学文化知识,更在于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典范。

其实我自己也曾经不理解过老师,比如,入学后的第一次月考,我的语文本来能得98分,可老师给我减掉了2分,理由是卷面书写乱。我当时任性地想,不管乱不乱,我还是对了啊,不该减分吗。但我从此下决心练字,这次期中考试,老师在我的卷面上写了几个大字,书写有进步,加油!至此,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们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今天,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真诚的向老师说一声:老师,谢谢您,我懂了!

乙:从求知若渴的少年到展翅高飞的成人,从门外汉到专才,从人类的结绳记事到今天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师的作用时刻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整个过程。

甲: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默默辛劳换来了人类文明的勃勃生机。我们有十分的理由向老师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乙:我们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感恩他们的谆谆教诲,然而,再多赞美的言语,也比不上我们用爱和行动来感恩教师。

甲:感恩教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生3放学了,向老师招招手,说上一句“老师再见”,这依然是对老师的感恩。

乙:不要把这些当成是无谓的小事,因为这点点滴滴的小事,包含的正是你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

生4考场上,认真应试,仔细答题,尊守纪律;

生5教室里,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给班级一个整洁的环境;

生6宿舍里,遵守室规,不扰乱同学休息。

生7校园的小路上,看到地上有纸屑果壳,能够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拾起来;

甲:我想这一切的一切正是老师对我们多年来不断教育的成果,这也是一种感恩,同时也是我们对老师平时谆谆教导的一种的回报。

初中功的教案篇十七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关注鱼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有无脊柱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只有首先通过直观图片了解脊椎动物的骨骼,再进一步归纳脊椎动物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过实例列举,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概念。

鱼类是学生常见的生物,但从未仔细观察。学生利用探究实验了解鱼类运动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观察法。首先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鱼类的运动需要利用模拟鱼鳍的运动来证明鱼尾部摆动的作用,鱼的呼吸需要墨汁来指示水流的运动。鱼类的呼吸中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点至关重要,利用合作讨论来理解其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根毛、小肠绒毛、肺泡等结构的相似点。在呼吸过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变也十分重要,通过探究实验的演示来了解其成分变化。

鱼类的利用和保护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以情境问题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最直接的了解鱼类的生存环境及保护措施,再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多姿多彩的鱼类及其利用保护。

本次公开课的本意是探讨将实验教学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的课堂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我们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如何确保实验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如何将实验动手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成为掌握知识重点难点中的有利帮手,并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最终做到寓教于乐。

1、导入环节简单明了,渗透知识与情感态度教育。首先利用鱼类作用的知识导入新课,节约大量时间。学生对鱼刺卡人致死的新闻感兴趣,且紧扣教学知识。

2、本堂课教学环节流畅,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实验能直观了解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实验前的约定,让课堂实验有序进行,避免了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秩序。本堂课有三次实验活动与知识讲解的交替,这三次交替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

4、鱼的运动观察不能明确各部位的作用,当使用鱼模型的游动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尾部摆动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这个教学内容方面,鱼的模型必不可少。

5、实验准备不充足。本实验中,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实验基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鱼过于活跃,会躲避墨汁甚至向墨汁吐水。如果能够对实验装置进行进一步创新,应该效果更好。

6、由于学生活动比较多,内容比较紧凑,因此缺乏深层次思维的问题。可以将鱼呼吸后,水分成分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改变交与学生讨论回答会更好。

7、小组合作还需强化训练。真正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分工合作,人人平等,信息交流有效,但课堂中大多存在的只是表面的交流。

(一)个人反思

1、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正是由于本堂课预先进行了实验行为约定,从而确保实验教学有序有效进行。

2、实验教学应该先从预实验开始进行备课,只有充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处理过程、实验结果预测等环节,才能在课堂上有效调控。本堂课中,正是由于对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预实验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导致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该环节的目标基本没有达成。如果能在预实验的时候就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那么就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

3、应该准备充分的实验教学素材,从预实验到官方的演示实验,这些素材虽说没有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直接参与,但却能帮助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4、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动手,而应该关注学生在动手之余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断出实验结论,从而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课堂观察量表准备比较仓促,课堂观察量表应该更加细化,能够定性、定量分析实验教学。

(二)专家点评

胡校长:较好,量表要向“定量”发展。学生的基础与深度均要延伸。

必须让学生时不时再做笔记。

要有深度,深入思考,提高难度,培养高科技人才,培养智商素质,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

邓主任:这是一堂生动,高效的生物实验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启迪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小组合作问题,每科老师都要对其进行强化。

初中功的教案篇十八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分析、加工、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对动物的诸多行为非常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基于此,本节课的总体设计——课后自主观察探究和课上交流互助的方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搜集动物行为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创新、合作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1、动物行为的含义。

2、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督促与协调工作,活动结束时小组长给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2、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等,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梳理。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见预习提纲及要求)

2搜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的资料以便与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在我们的地球上,现存百万种以上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里跳的……千姿百态,瑰丽多彩。闭上眼睛,不论你的思绪遨游在辽阔的海洋、奔跑在美丽的草原、还是飞翔于蔚蓝的天空……那机警聪明、通晓人意的海豚,矫健优美、快如闪电的猎豹,稍纵即逝、娇小玲珑的蜂鸟,善于伪装、以求存身的竹节虫……都会不经意地闯入你的脑海,侵占你的心田,你一定会被那个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动物行为所吸引,让我们悄悄走近它们吧!

二、新课

§17.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活动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提纲:动物行为的含义?动物行为多种多样,你知道哪些?举例说明动物的各种行为。

学生可以归纳出动物行为含义:动物的运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例如:蚂蚁觅食、青蛙鸣叫、孔雀开屏、刺猬缩成一团、侯鸟迁徙等等。

活动二:看一看,选一选

c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

d血液在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循环流动e昆虫假死

f小狗吃奶

活动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

学生急于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展示结果,评出最佳收集者、最佳演讲者。

活动四:讨论活动,

行为类型举例一举例二举例三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殖行为

迁徙行为

社群行为

活动五: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评价:小组自评、互评、师评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第()小组组长()

评定等级优良一般

紧扣主题、条理清晰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语言表达

综合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1、学生总结,老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类型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

概念

举例

意义

2、欣赏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结束新课的学习。

【教学感悟】

本节采用课后自主探究和课上交流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去收集有关的内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资料的搜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获得了较多的动物行为方面的知识。课堂上他们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得所获展示给大家。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中,在交流与倾听中,每个人都从同伴那里获得了信息和启示。他们从同学的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

初中功的教案篇十九

1.整体情况良好。项目全,内容完整。所有老师都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了备课量。教案撰写环节清楚,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反思仔细、认真。

2.作业形式丰富,有实效,作业量适中。

3.课前准备充分。注重运用课件、图片、单词卡等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存在的问题:

1.个别老师的教案略显简单,对于重点知识的呈现、如何帮助学生感知、体验、理解语言并运用、内化语言缺乏具体活动安排。

2.板书设计相对简单。可以更合理地设计板书,明确各节课的重点、难点,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各节课重点知识的整体把握,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3.个别教师没有附上复习教案和试卷。

英语作业优点:

1.作业次数充足,全批全改。

2.大部分学生书写认真,教师批阅规范,且细致、及时。

3.中、低段学生以单词、句子书写为主,作业上有教师对学生书写的示范和指导。教师批改规范,学生书写习惯较好。

4.高段学生以习题练习为主,学生有纠错、有教师讲解的批注,大部分高段学生的作业干净,书写美观。

英语作业存在问题:

1.中、低段部分学生作业不够平整和整洁。

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往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就是考试与考查,而考试或考查的分数就成了学生学习成效的惟一评价依据。这种片面性的教学评价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对初中英语课堂的评价,扭转过去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分析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对策,以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科学有效评判。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一、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

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评价包含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估两部分。它根据英语学科教学的目的及原则,对教学过程和所产生的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进而做出价值判断,并为学生的发展程度和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简而言之,人们通过评价的手段收集相关信息,解读信息含义,并依此做出判断和决定。英语学科的教学评价包括对英语教学全过程的评价—教学目标、教材等教学资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学生学习状况和成就,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等等。英语教学的评价包括非测试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不同的区分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注重教师在语言、板书、情感、教学思路、教学设计等行为表现,认为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主,“学”应该为“教”服务。新课程提出“教学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倡导“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评价模式。“以学论教”的评价模式关注的是学生做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学会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评价的焦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同时把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方式、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等行为表现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各自质量动态综合的结果。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内容,一是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评价,二是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其中对教与学的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对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能力的体现等方面所做出的评价,而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各项预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水平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等教学方面进行考查,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虽然是构成课堂教学评价的两个方面,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渗透,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之间的评价,结果也应当相互统一。

三、传统英语教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课堂评价制度过于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过于倚重纸笔测验方法,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和选拔功能,把课堂评价的功能局限于为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师管理学生服务,使课堂评价成为学校控制教师、教师控制学生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从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动向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取向来看,我国原有的课堂评价体系存在着许多缺陷,己经严重滞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甚至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评价理念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学课堂评价体系在很

大程度上是因袭传统,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对于长期沿用的一套评价活动,没有系统的理论说明,更缺乏自觉的理论指导,忽视高级智慧技能、社会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忽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评价对学生成长发展作用的发挥。

2、在评价标准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课堂评价制度,最重视的是智育,即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的表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或者只是徒有形式。而在学生的学科学习方面,课堂评价所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用纸笔解决问题的能力,轻视甚至无视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忽视对学生高级思维技能,如认知策略、认知技能等元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等高级技能的评价。

3、在评价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考试与测验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自古以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形式。考试与测验在教育领域长期使用的结果,使公众乃至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即考试和测验结果可以比较清楚、直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通过考试和测验,教师和学校能够准确地评定学生学业成就,并可以据此对学生或教师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4、在评价策略上存在的问题

148

intelligence教育战线

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了解自己教学的机会,失去了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机会。

5、在评价主体上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课堂评价实践中,学生是教师评价的对象,只有被动接受评价的义务,没有主动参与评价的机会和权利。学生只能按照学校、教师制定的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接受评价。课堂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被动地提供评价信息的过程,对于评价结果,学生往往只能无条件接受,毫无自主权可言。这种重教师、轻学生的课堂评价制度,因袭陈旧落后的教学传统,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做机械训练的对象,忽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完全纳人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模式,旨在维护教师的教学权威。

四、改变传统英语教学评价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针对所述问题及分析,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呢?

1、建立学习小组

进行。

2、学生自评

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薄弱,还不能完整地进行自我评价,但可以适时地进行自我评价的实践。例如:在教学完一课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努力目标,即能听懂、会读、会背本课对话,比较自己达到的水平和程度,用形象标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能达到几个目标就打几颗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检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3、学生互评

在教学中,学生互评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进步。例如:在组织“听听做做”游戏时,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上讲台,请台下的学生说句子,台上的学生做动作,其余的学生当评委,看谁做错了或做慢了就大声说:“sorry,sorry,youareout!”

4、教师激励性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运用good!/great!/super!/wonderful!/welldone!等进行言语激励,还可以通过画红旗、奖励自制的小星星或小红花、教师刻的英语等级章、小笑脸等小物品等进行形象化的荣誉激励,这样一来,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我肯定和心理上的满足,因而他们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轻松、乐观的良好情绪。

5、教师针对性评价

价的同时,学生也为自己出色的表现感到高兴,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大胆地实践。

6、家长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十分重要,因为家长和教师一样,关注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的教育艺术。家长的评价可着重在对学生家庭表现的评价,笔者曾采用多种方式,例如:问卷调查、访谈、书信、电话等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做事情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最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更应该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家长的评价既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又是对学校教育效果的直接反映。

7、英语活动课的开展

在英语活动课中,学生应该始终处在动态之中,居于教学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自主权,学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参与活动的设计、策划,参与活动的准备,在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还应积极参与活动的总结。每堂英语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让学生自己“活”,自己“动”,是学生在统一组织的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总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963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