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教案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分享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给各位启示和指导。
一座铜像教案篇一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现代诗,它的节奏和韵律都很美,诗歌的内涵十分丰富,通过以深圳的缩影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我在教学时,抓住了以下几点,教学效果很不错。
第一,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开课,在优美的歌声中欣赏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使学生对深圳的繁荣景象及现代文明有了最初的感知了解,同时,以“你们喜欢这首歌吗?想了解它什么信息?”一问,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了解了深圳特区改革的时代背景,在润物细无声地揭示课题的同时,为理解诗歌最后一节“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这样内涵丰富的句子,积累了信息,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第二,紧紧抓住读的教学,用引读、诵读,仍至于每词、每句的体会反复读,读出小村庄的贫穷与困扰,读出大都市的繁荣与富饶,读出自豪与骄傲,从而感悟到了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可喜变化。
第三,结合家乡实际,拓展家乡的实际,让学生体验。我在教学完诗歌之后,让学生看录相,用家乡正在修铁路的昌明镇和刚被命名为“中华布依第一寨”的音寨村的巨变作为资源,引入课堂,结合课文,进行比较,然后,再铺开全国发展中的地方还有好多好多。
这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在变化、深圳在变化、国家在变化,越变越繁荣,越变越富强,这都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从而真正达到了此课教学的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座铜像教案篇二
《一座铜像》是小学新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座铜像的来历:比利时小英雄于连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拯救了整座城市。围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的主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通过《一座铜像》的学习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有以下两点设想: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的语言教学原则,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教学中,通过以读代讲,以读带悟,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我设计了多种的.朗读方式。学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感悟文字,体验情感。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凭借,因此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这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文本为载体,紧扣语言文字,设计了几个语言实践的项目。如,在学会生字的基础上理解新词并通过说句加以运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相同的情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运用习得的方法再去学习同类型的课外文章,真正落实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公开教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考量: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默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填空,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来描述人物的姿态。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习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应该说从整体效果来看,我的教学预设基本达成了,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引体现得多了些,学生自发的、充满激情的学少了些。细细思量,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跟我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体现自己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的设计欠巧妙,没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学习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总之,备课---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公开教学---反思---再反思这样过程是痛苦的,可是这样的过程也是最能历练人的。我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美好境界。而达到这一美好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钻研教材,不唯教材。
一座铜像教案篇三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
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
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总之,课堂中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一座铜像教案篇四
1、认识本课生字。能运用已知的方法理解,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学习并照样子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能照样子写词语;能照样子能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能介绍一个看到过的雕塑,或者讲一个小英雄的。
1、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照样子写词。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知道比利时人民塑造雕像的原因。
多媒体工具。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集体读题)。
3、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这座铜像吗?
4、幻灯出示学习课文相关内容。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
边听边想,文章写了小男孩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习生字、词语。出示4个生字,“迸”、“涸”、“政”、“瞻”。要点:“迸”、“涸”要注意读音。“瞻”指导书写,并理解其意。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意思。“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3、集体读字词。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受。
1、轻声读课文。
思考:
(1)于连在广场上玩,他当时闻到什么?看到什么?
(2)情况十分危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他想出了什么灭掉了导火线上的火花?针对上面这3个问题,请你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
3、体会小于连勇敢地拯救城市的全过程。(读课文第3节)。
5、学生交流。
6、出示。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理解句意。练习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7、有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9、学习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于连可爱吗?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铜像纪念他?
10、交流体会。
一座铜像教案篇五
这是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自家天井的石板缝里长出的小草,引起“我”的注意。“我”从这嫩嫩的弱小的绿芽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这个小生命也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勃勃生机和无穷乐趣。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教学,想让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课文。不只是学生紧张还是我的方法不得当,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一下,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是没有给学生自由支配、自由发挥的空间,没有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这节课中如果我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小组交流,鼓励他们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我想课堂气氛会高涨,学生都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效果会很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把一堂语文课活跃起来,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40分钟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千方百计地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课堂教学气氛异常紧张,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甚至逆反心理,必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强调一种活化的课堂氛围,在探求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1、课题入手收益大。刚刚开课,我就写了一个大大的“芽”字,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维嘉说:“我仿佛看到种子发芽了。”晓儿说:“我想到了幼苗。”金恒说:“我想到了草芽、树芽。”为儿说:“春天来了!”“是啊,此时已是初春。虽然我们这里仍是白雪飘飘,今早来上班时我看到了道路两旁的杨树已经孕育了许许多多的芽苞。春天的确就在我们身边了。”我说。
2、润物细无声,“感恩”的种子植入心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到“天井的石板缝里,透出一条条蚯蚓似的泥土。这几天来,渐渐地有几株青青的芽冒出土来。”第二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我从心底感激播种者,是他为我的小天井里送来了春天。空间虽小,谁能说这不是小天地里的一线生机,一点青青的颜色?”我紧紧抓住“感激”一词唤醒孩子们感恩的心。“我们从心底感激值日生,为我们();我们从心底感激生活委员,为我们():我们从心底感激纪律委员,为我们()......”经过这样的点拨,孩子们深深地知道应该感激身边的每一位为我们服务的人。
3、抓住由“渴望”到“不失望”的情感线,指导孩子们写作。文中写道:“......我欢呼了,我在小天井里发现了春天。我渴望着能出现更多的青芽。我找呀,找呀,找遍了每一条蚯蚓似的泥土。可是,没有。失望吗?不,一点也不失望。我只是恨自己力气小......”原本怀着“渴望”之情找呀找,到头来没有找到,按常理应该是失望的。由此,我联系自己找丢失的钥匙时的急切心情。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骑驴找驴”的趣谈。六十多个孩子居然都跃跃欲试,课上时间有限,不可能人人讲到,为了节约时间,我趁热打铁请孩子们用笔记录下来找时间读给大家听。
一座铜像教案篇六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总之,课堂中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座铜像教案篇七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一座半米高的男孩铜像。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正在撒尿,真是又调皮又可爱。这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
五百多年前,外国侵略者攻打比利时。比利时人民奋起抗击,终于赶走了侵略者。
布鲁塞尔市人民在中心广场欢庆胜利,不到十岁的小于连也连蹦带跳地向中心广场跑去。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他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接着,发现院子里有几颗夺目的火星迸跳着。小于连急忙跑过去,只见一条又长又粗的导火线,在干涸的深沟里“吱吱”地燃烧着。他沿着深沟往前跑,发现导火线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这可怎么办呢?扯掉导火线吧,沟又窄又深,人下不去,手又够不着;用水浇灭导火线上的火花吧,近处没有水;喊人吧,来不及了。小于连急中生智,撒了泡尿,把导火线上的火花浇灭了。布鲁塞尔城保住了,城里的老百姓得救了。
比利时人民感谢小于连,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座铜像。五百多年来,这座铜像一直立在布鲁塞尔。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看看这座铜像。
一座铜像教案篇八
学了《一座铜像》一课后,我做了一个课后延伸:让学生收集英雄故事,召开一个个向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祖国”的演讲会。学生各个情绪激昂,我很得意,自以为上了成功的一课。
谁知,当天就有人向我告状:一些同学放学不照路回家,在火车路上东奔西跑,折树枝,踩麦苗……我惊愕了。
这还行?我找到了那些闹事的孩子,想问个究竟。谁知,他们毫不惧怕地讲述起来,他们怎么学习小英雄,怎样与“鬼子”周旋……这简直是胡闹!原以为是成功的一课,竟是教育的失败。
后来,我发现班里的“小管事”多了起来:管树的、护苗的、护路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除了榜样领路,还应伴之教师联系实际的正确引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座铜像教案篇九
三年级新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都为一系列的欧洲的风情,它向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各地人文历史的窗户。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书页间自由快乐地穿梭旅行,感受身未动,心已远的境界。
《29、一座铜像》是其中的一课,抓住一座城市的标志性铜像这个点,叙述了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而炸毁布鲁塞尔市时,他机智地用自己的小便扑灭了导火线,保住了城市,保护了全城的百姓,受到了人们的称颂,并为他建立了一座铜像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本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小于连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个单元整合学习的高度,掌握一定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通过阅读去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
本单元重点训练的目标是,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目标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找近义词等。
二、学情简介。
反复朗读,自我感悟。是我班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常常会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自主感悟的能力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心中有想法,但不知如何表达,也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一步步去感悟课文内容的方法。然而,就本课学习来看,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缺乏对英雄这个概念的具体理解,因此在全文学习中,贯穿理解急中生智的含义;以及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了解比利时人民为何塑造一座撒尿小男孩的`铜像的原因自然成为本文学习的重点。另外,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训练的重点目标,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架设平台,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形成概括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8个塞、尿、迸、涸、库、屹、览、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节。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了解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3、能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节意,并能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这座铜像。
四、教学设计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导入新课前,我带领学生一起浏览世界各国著名城市的风貌。(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的导读课中,已初步浏览了许多著名的城市:透过小艇我们了解了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浏览了令人神往的日内瓦,参观了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今天我们就要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布鲁塞尔去游览一下,去瞻仰一座铜像,去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课件出示应作相应调整、布鲁塞尔风光图片,最后定格于于连铜像。)。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觉?
2、出示课文第一节,朗读并质疑。
意图说明: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让同学们通过图片文本,回顾本单元介绍的异国风情,然后将画面定格于一座铜像,自然揭示了本课阅读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简单阐述自己的所见所感,再阅读本文的第一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针对课文中与之相矛盾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学时,当我问道:看着这座铜像,读了这段介绍以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吗?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有的问:为什么布鲁塞尔的广场上要矗立着这样的一座铜像?这个人究竟做了一件什么事,人民都要纪念他?他只是撒了一泡尿而已,为什么称他是英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也为教师的教提供了突破口。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哪几节向我们介绍了关于这座铜像的故事。
意图说明: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引出课文的重点学习段落。
第三板块:重点研读课文第三节,感受小英雄的机智、勇敢。
1、指名1人朗读课文第3节,思考:小于连究竟做了什么,使人们将他称为英雄?请你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简要回答。
2、交流出示板书:急中生智浇灭导火线。
3、借助字典,理解急中生智。
意图说明:从教材内容来看,小英雄急中生智是一个显性的信息,学生初步阅读便能够捕捉到,但对急的具体理解却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通过读文划句,直奔事件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板书,一是为学生概括节意作铺垫,二是为深入研读提供抓手。
4、深入研读第3节,联系相关语句感受急。
(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搞破坏。这段话应出示)。
(2)交流出示板书:路过小院发现险情(干涸连着)。
(3)师生配合朗读,了解发生险情的过程。
意图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于词语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在要求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来细化对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感悟,借助同伴互助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表意见的机会,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学生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勇敢作铺垫。
对干涸一词的理解,我采用的方法,请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拿出工具书,查查干涸这个词语的意思,字典中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干涸的涸既干的意思,同学们也就了解了这个词语,干就是涸,涸就是干,从而也知道了这个词语原来是用两个同义词来进行构字的。
5、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
(1)为什么小于连非得用自己的小便浇灭导火线呢?请你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说说原因。
面对滋滋燃烧的导火线,小于连想到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想到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又想到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最终他________________。
意图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仍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但理解的重点落在智字上。通过说话训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虽然当时小于连想出的方法有些不雅,但这也是最好、最合适的方法,在学生完成填空的同时,教师则通过随机的引读,反复强调情况的紧急,这样无疑也使学生明白了要想把课文内容学深、学透,联系上下文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和勇敢。这也是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撒尿的小男孩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的缘由。
(2)引读:小于连急中生智,布鲁塞尔城——全城的老百姓——直至结尾。
随机板书:城市保住百姓得救。
6、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第3节节意。
意图说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而概括节意是本年段的重点训练目标。起始阶段,教师应为学生概括节意提供一定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尝试概括。在这里,我就引导学生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节意,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7、引读第4节理解词语瞻仰。
瞻仰这个词语的意思既恭敬地看,相信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及平时的知识积累,能很快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那么在这里,我还设计了一次小练习,即:除了课文中说到的瞻仰铜像以外,我们还可以瞻仰什么?这样,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对瞻仰这个词语的语言环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板块:总结概括,引导实践。
1、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简要介绍这座铜像。
2、小结:其实,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在游览时,不仅要观赏风景,还应该去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
一座铜像教案篇十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茵幽券蜡瞎陌。
盲键粼缕恬汹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不念)。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是: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座铜像教案篇十一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b。
一座铜像教案篇十二
1、认识生字9个“铜、塑、侵、药、迸、库、屹、览、瞻”。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照样子写句子。能照样子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学习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1、理解词语“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并会使用“凡是……都……”造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于连所面临的情况的危急。
教学课件。
1、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3、集体读题。
4、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预设答案:一座铜像是谁的像?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
(1)听录音。
(2)完成填空。
(3)交流,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4)集体读。
2、学习生字、词语。
(1)开小火车读生字。
注意:“塑”读准平舌音,“迸”、“侵”不要读错。“瞻”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下“言”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
(3)理解词语。
迸跳:(联系上下文)本文指火星边向外便溅出,便向前跳跃。
干涸(联系上下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急中生智(联系课文内容):危急的时候,猛然想出了办法。
瞻仰(查字典):指恭敬地看。瞻:往前或往上看。仰:脸向上。
3、集体读词语。
课后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是小于连用他的聪明才智保住了整个城市。
2、复习生字新词。
3、分四组正确朗读课文。
一座铜像教案篇十三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课选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象征的原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学习方法,受到教育。
二、教学要求及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下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体会小英雄于廉的机智、勇敢与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面对险情、不依靠他人,自主处理事情,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独立精神,文章主人公小于廉的行为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学习小英雄于廉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四、教学策略: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揭示课题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在大屏幕中出示些词语(近义词),让学生辨别词语,看那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出现过,来记忆词语,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为了让个性化的表达,提供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由学生自选项一种学习方式,(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从期待某个的答案中走出来,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爱,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立表达。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自读感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引导调控放在第二位。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大屏幕)课文后练习题1和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名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评价同学生读书情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五)课外引申,加深印象。
1、美丽的布鲁塞尔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请你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铜像的来历。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如果你作为游客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你会给小于廉带去什么礼物呢?(交流)。
(六)总结全文,揭示规律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从内容、感情、学习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受到启发、感想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阅读《注音自读课本》中的《孙中山的故事》。
一座铜像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鸽子象征和平的原因。激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和平的重要性,自觉为维护和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1.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鸽子就是鸽子嘛,为什么叫它和平鸽呢?)。
2.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弄明白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然后思考:文章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可分组讨论。
三、讲述课文。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画出不懂的词语。
(1)教师释词。
(2)希特勒法西斯是什么时候攻占了巴黎?
(3)这一段说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忧虑”是什么意思?
3.全体女生齐声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毕加索听来米什老人的哭诉后,他的心情怎样?
(2)他是怎么做的?
(3)安慰是什么意思?学生可查字典后解释这个词。
4.全体男生齐声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
(1)1949年,毕加索把这幅画献给了哪里?
(2)这幅画上画有什么?
(3)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4)“从这以后”指什么时间以后?
(5)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归纳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鸽子成了和平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热爱和平,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小朋友,回家后,可不要忘了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鸽子成为和平象征的原因?
2.检查朗读情况。
3.自由读课文盖出生字多读几遍。
二、用生卡片检查学习情况。
孙读:不读:
活读:不读:
攻读:不读:
杀读:不读: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
四、全班交流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多动脑。
1.用学过的偏旁加上熟字。
活:三点水加上舌头的舌。生活。
边:力加上走之底。一边。
鸽:合加上鸟字旁。鸽子。
念:上面是今天的“今”,下边是心字底。纪念。
2.拆字。
哭:分为二部分,上边为两个口,下边为犬字。
3.与形近字比较。
占:与“古”区别。
刀:与“力”区别,刀的上部没出头。
4.记笔顺,笔画。
孙:
忧:
5.指导书写。
哭:上面的两个口应分居竖中线的两边。
孙:右边的小字基本上要写在竖中线的右边,使左右平衡。
板书设计:
25、和平鸽。
占哭孙死活刀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座铜像教案篇十五
本课选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象征的原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学习方法,受到教育。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下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体会小英雄于廉的机智、勇敢与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面对险情、不依靠他人,自主处理事情,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独立精神,文章主人公小于廉的行为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学习小英雄于廉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揭示课题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在大屏幕中出示些词语(近义词),让学生辨别词语,看那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出现过,来记忆词语,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为了让个性化的表达,提供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由学生自选项一种学习方式,(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从期待某个的答案中走出来,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爱,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立表达。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自读感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引导调控放在第二位。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大屏幕)课文后练习题1和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名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评价同学生读书情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五)课外引申,加深印象。
1、美丽的布鲁塞尔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请你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铜像的来历。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如果你作为游客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你会给小于廉带去什么礼物呢?(交流)。
(六)总结全文,揭示规律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从内容、感情、学习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受到启发、感想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阅读《注音自读课本》中的《孙中山的故事》。
一座铜像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运用已知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学习并照样子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能照样子写词语;能照样子能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能介绍一个看到过的雕塑,或者讲一个小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照样子写词。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知道比利时人民塑造雕像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集体读题)。
3、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这座铜像吗?
4、幻灯出示学习课文相关内容。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
边听边想,文章写了小男孩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习生字、词语。出示4个生字,“迸”、“涸”、“政”、“瞻”。要点:“迸”、“涸”要注意读音。“瞻”指导书写,并理解其意。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意思。“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3、集体读字词。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受。
1、轻声读课文。
思考:
(1)于连在广场上玩,他当时闻到什么?看到什么?
(2)情况十分危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他想出了什么办法灭掉了导火线上的火花?针对上面这3个问题,请你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
3、体会小于连勇敢地拯救城市的全过程。(读课文第3节)。
5、学生交流。
6、出示句子。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理解句意。练习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7、有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9、学习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于连可爱吗?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铜像纪念他?
10、交流体会。
一座铜像教案篇十七
2、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3、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1、理解比利时人民为什么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
2、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1、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座铜像、也许是说明文)。
2、课题有什么特点?(数+量+名),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
3、预习前接触这个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铜像?什么样?在哪里?)。
4、利用书上插图看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1)解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小孩子尿尿,外国小孩子。)。
(2)再疑:这可是不雅的行为,违背了“七不准”呀。为什么比利时人还特别喜欢这座铜像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
1、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从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中自选一种。
2、指名板书显示,解说,教师小结。
(一)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理解“这座铜像的奇特。把“身高半米”与“全身赤裸”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男女生分读两个故事。(大同小异。第二种传说流传更为广泛,这里介绍得也比较详细。)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对他产生敬佩)。
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完成课后题1和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默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和体会。(“有……有……还有”说明捐赠的人广泛,衣服各异;对襟衣服是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送对襟衣服表达了中国人对比利时人的友好,对小英雄的喜爱。)朗读指导并引导练读。
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自古英雄出少年。
板书设计:
奇特的雕像--爱国故事--捐赠衣服。
------!----……。
咦------噢----啊。
(独立精神的象征)。
反思:备课时曾经以为可以一课时将初读与细读环节全部解决,实际教学中却只解决了初读与理清文章脉络的教学目标。在交流词语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却也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初读中学生默读多次,缺少书声朗朗的氛围。(好在第二课时得到了弥补)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出现的遗憾。
从课堂效果的反馈来看,解题环节学生思维拓展较好,质疑有针对性,直指学习重点,可见开学以来的培养小有成效。只是,在列举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环节时,学生汇报的人不多。课外阅读量还是不够。
在初次接触小标题、标点注释、一字概括理清文章脉络的学法培养上,虽然是难点,却很好的得到了突破。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方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学生在细读中有的放矢,对字词句的感悟更具深度。
一座铜像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铜、塑、侵、药、迸、库、屹、览、瞻”。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照样子写句子。能照样子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学习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并会使用“凡是……都……”造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于连所面临的情况的危急。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3、集体读题。
4、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预设答案:一座铜像是谁的像?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
(1)听录音。
(2)完成填空。
(3)交流,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4)集体读。
2、学习生字、词语。
(1)开小火车读生字。
注意:“塑”读准平舌音,“迸”、“侵”不要读错。“瞻”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下“言”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
(3)理解词语。
迸跳:(联系上下文)本文指火星边向外便溅出,便向前跳跃。
干涸(联系上下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急中生智(联系课文内容):危急的时候,猛然想出了办法。
瞻仰(查字典):指恭敬地看。瞻:往前或往上看。仰:脸向上。
3、集体读词语。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是小于连用他的聪明才智保住了整个城市。
2、复习生字新词。
3、分四组正确朗读课文。
一座铜像教案篇十九
1、认识本课生字。能运用已知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学习并照样子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能照样子写词语;能照样子能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能介绍一个看到过的雕塑,或者讲一个小英雄的故事。
1、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照样子写词。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知道比利时人民塑造雕像的原因。
多媒体工具。
1、幻灯出示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集体读题)。
3、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这座铜像吗?
4、幻灯出示学习课文相关内容。
1、听课文录音。
边听边想,文章写了小男孩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习生字、词语。出示4个生字,“迸”、“涸”、“政”、“瞻”。要点:“迸”、“涸”要注意读音。“瞻”指导书写,并理解其意。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意思。“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3、集体读字词。
1、轻声读课文。
思考:
(1)于连在广场上玩,他当时闻到什么?看到什么?
(2)情况十分危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他想出了什么办法灭掉了导火线上的火花?针对上面这3个问题,请你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
3、体会小于连勇敢地拯救城市的全过程。(读课文第3节)。
5、学生交流。
6、出示句子。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理解句意。练习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7、有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9、学习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于连可爱吗?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铜像纪念他?
10、交流体会。
一座铜像教案篇二十
三年级新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都为一系列的欧洲的风情,它向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各地人文历史的窗户。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书页间自由快乐地穿梭旅行,感受身未动,心已远的境界。
《29、一座铜像》是其中的一课,抓住一座城市的标志性铜像这个点,叙述了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而炸毁布鲁塞尔市时,他机智地用自己的小便扑灭了导火线,保住了城市,保护了全城的百姓,受到了人们的称颂,并为他建立了一座铜像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本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小于连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个单元整合学习的高度,掌握一定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通过阅读去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
本单元重点训练的目标是,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目标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找近义词等。
反复朗读,自我感悟。是我班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常常会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自主感悟的能力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心中有想法,但不知如何表达,也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一步步去感悟课文内容的方法。然而,就本课学习来看,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缺乏对英雄这个概念的具体理解,因此在全文学习中,贯穿理解急中生智的含义;以及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了解比利时人民为何塑造一座撒尿小男孩的铜像的原因自然成为本文学习的重点。另外,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训练的重点目标,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架设平台,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形成概括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8个塞、尿、迸、涸、库、屹、览、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节。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了解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3能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节意,并能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这座铜像。
第一板块: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导入新课前,我带领学生一起浏览世界各国著名城市的风貌。(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的导读课中,已初步浏览了许多著名的城市:透过小艇我们了解了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浏览了令人神往的日内瓦,参观了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今天我们就要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布鲁塞尔去游览一下,去瞻仰一座铜像,去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课件出示应作相应调整、布鲁塞尔风光图片,最后定格于于连铜像。)。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觉?
2、出示课文第一节,朗读并质疑。
意图说明: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让同学们通过图片文本,回顾本单元介绍的异国风情,然后将画面定格于一座铜像,自然揭示了本课阅读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简单阐述自己的所见所感,再阅读本文的第一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针对课文中与之相矛盾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学时,当我问道:看着这座铜像,读了这段介绍以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吗?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有的问:为什么布鲁塞尔的广场上要矗立着这样的一座铜像?这个人究竟做了一件什么事,人民都要纪念他?他只是撒了一泡尿而已,为什么称他是英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也为教师的教提供了突破口。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哪几节向我们介绍了关于这座铜像的故事。
意图说明: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引出课文的重点学习段落。
第三板块:重点研读课文第三节,感受小英雄的机智、勇敢。
1、指名1人朗读课文第3节,思考:小于连究竟做了什么,使人们将他称为英雄?请你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简要回答。
2、交流出示板书:急中生智浇灭导火线。
3、借助字典,理解急中生智。
意图说明:从教材内容来看,小英雄急中生智是一个显性的信息,学生初步阅读便能够捕捉到,但对急的具体理解却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通过读文划句,直奔事件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板书,一是为学生概括节意作铺垫,二是为深入研读提供抓手。
4、深入研读第3节,联系相关语句感受急。
(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搞破坏。这段话应出示)。
(2)交流出示板书:路过小院发现险情(干涸连着)。
(3)师生配合朗读,了解发生险情的过程。
意图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于词语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在要求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来细化对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感悟,借助同伴互助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表意见的机会,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学生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勇敢作铺垫。
对干涸一词的理解,我采用的方法,请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拿出工具书,查查干涸这个词语的意思,字典中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干涸的涸既干的意思,同学们也就了解了这个词语,干就是涸,涸就是干,从而也知道了这个词语原来是用两个同义词来进行构字的。
5、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
(1)为什么小于连非得用自己的小便浇灭导火线呢?请你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说说原因。
a.填空:
面对滋滋燃烧的导火线,小于连想到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想到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又想到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最终他________________。
意图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仍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但理解的重点落在智字上。通过说话训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虽然当时小于连想出的方法有些不雅,但这也是最好、最合适的方法,在学生完成填空的同时,教师则通过随机的引读,反复强调情况的紧急,这样无疑也使学生明白了要想把课文内容学深、学透,联系上下文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和勇敢。这也是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撒尿的小男孩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的缘由。
(2)引读:小于连急中生智,布鲁塞尔城-------全城的老百姓---------直至结尾。
随机板书:城市保住百姓得救。
6、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第3节节意。
意图说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而概括节意是本年段的重点训练目标。起始阶段,教师应为学生概括节意提供一定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尝试概括。在这里,我就引导学生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节意,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7、引读第4节理解词语瞻仰。
瞻仰这个词语的意思既恭敬地看,相信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及平时的知识积累,能很快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那么在这里,我还设计了一次小练习,即:除了课文中说到的瞻仰铜像以外,我们还可以瞻仰什么?这样,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对瞻仰这个词语的语言环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板块:总结概括,引导实践。
1、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简要介绍这座铜像。
2、小结:其实,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在游览时,不仅要观赏风景,还应该去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
意图说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学生学语文,不仅是要感悟文本的内涵,还要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结合本单元的导语,我将本课教学的语言实践目标定位在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简要介绍这座铜像。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知道游览名胜,可以赏景,还可以了解历史。从而,将课堂学习引向广阔的生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
附板书设计:
路过小院发现险情(干涸连着)。
一座铜像(小英雄于连)急中生智浇灭导火线。
(瞻仰)城市保住百姓得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3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