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重要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反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一)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学生齐声答:不是
师:因此,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除了相交以外,还有不相交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板书]24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平面内不相交的情形还有许多,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窗户相对的棱,桌面的对边,书的对边……
师:我们把它们向两方无限延伸,得到的直线总也不会相交我们把这样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教师出示投影片(课本第74页图2?17)
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的棱与无论怎样延长,它们会不会相交?
学生:不会相交
师:那么它们是平行线吗?
学生:不是
师: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定义必须有怎样的'前提条件?
学生:在同一平面内
师:谁能说为什么要有这个前提条件?
学生:因为空间里,不相交的直线不一定平行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课本第73页图2
学生:两种相交和平行
由此师生共同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直线是相交直线()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4)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
b在同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直线必平行
c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直线必垂直
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一定不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简要说明理由
师:我们很容易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而对于平行线的画法,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下面清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下面题目(投影显示)
已知直线和外一点,过点画直线
师:请根据语句,自己画出已知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
师:下面请你们按要求画出直线
注意:(1)在推动三角尺时,直尺不要动;
(2)画平行线必须用直尺三角板,不能徒手画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画线段,画任意射线,在上取、、三点,使,连结,用三角板画,,分别交于、,量出、、的长(精确到)
2读下列语句,并画图形
(1)点是直线外的一点,直线经过点,且与直线平行
(2)直线、是相交直线,点是直线、外的一点,直线经过点与直线平行与直线相交于
(3)过点画,交的延长线于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能画,而且只能画一条
师:我们把这个结论叫平行公理,教师板书
【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能画无数条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
(出示投影)
已知直线,分别画直线、,使,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请同学们观察,直线、能不能相交?
学生活动:观察,回答:不相交,也就是说
师:为什么呢?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活动: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然后给出正确的引导
师:我们观察图形,如果直线与相交,设交点为,那么会产生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不对,给出反例图形,
例如:如图1所示,射线与就不相交,也不平行
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说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时,实际上是什么平行才可以呢?
生: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投影)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的2倍大2的数。
分析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2.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三)解决办法
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
一课时、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填空: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
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第三环节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一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在四根长度分别是8cm、10cm、15cm、20cm的小木棒中选三根木棒摆三角形.学生统计能否摆成三角形的情况.
第二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通过让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三边长度来比较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教师通过几何画板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且第三边是奇数,那么第三边长为.若第三边为偶数,那么三角形的周长.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我谈收获体会,说说学完本节课的困惑.教师做最终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
学生对本节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点:
1.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事项为: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a+cb,b+ca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是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七环节探究拓展思考。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三边长都有是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的长,用列表法探求.
2.在例1中,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3.以三根长度相同的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现在给你六根火柴,如果以每根火柴为边来组成三角形,最多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试试看.
第八环节作业布置。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方位角的准确表示。
教学准备:预习书上有关内容。
预习导学:
如图所示,请说出四条射线所表示的方位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西40°”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西偏南50°”等,但有时如北偏东45°时,我们可以说成东北方向。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如图:指出图中射线oa、ob所表示的方向。
(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例2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30°,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
(小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总结)。
例3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60°,南偏西1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
(教师分析,一学生上黑板,学生点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4某哨兵上午8时测得一艘船的位置在哨所的.南偏西30°,距哨所10km的地方,上午10时,测得该船在哨所的北偏东60°,距哨所8km的地方。
(1)请按比例尺1:200000画出图形。
(独立完成,一同学上黑板,学生点评)。
(2)通过测量计算,确定船航行的方向和进度。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
练习:请使用量角器、刻度尺画出下列点的位置。
(1)点a在点o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3cm。
(2)点b在点o的南偏西6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4cm。
(3)点c在点o的西北方向上,同时在点b的正北方向上。
作业:书p1407、9。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2:(教科书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6.4%,德国1.3%,
法国―2.4%,英国―3.5%,
意大利0.2%,中国7.5%.
三.巩固练习。
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
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
通过问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四.阅读思考1页。
(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五.小结。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六.应用与拓展。
1.必做题:
教科书5页习题4.5.:6.7.8题。
2.选做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从简单的转盘游戏开始,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和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能用实验对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 解决问题
在转盘游戏过程中,经历猜测结果,实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等数学活动,增加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探究数学知识,敢于发表自己观点,提高个人认识。
在实验中,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参与课堂设计中的实验,真正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上的认识。
创设情境,切入标题
请同学们猜测,当我自由转动转盘时,指针会落在什么颜域呢?
请各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看哪组能转出红色。
结果,8小组有6组转出了红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因为,在这个转盘中,红域的面积大,白域的面积小,因此,当转盘停上转动时,指针落到红域的可能性大。
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下面我们亲自动手感受一下。
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实验。
请各组组长把你组的实验数据汇报一下(教师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 实验结果:六个小组每组实验16次,全班共实验96次,指针落在红域的次数分别如下9,6,10,5,8,12。共计50次。
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谈谈你在试验中有哪些心得。
根据观察,转盘上红域的面积为总面积的一半,指针落在红域的可能性也应该是一半。通过对我们全班的实验结果分析,指针落在红域的比例是50∶96,结果接近百分之五十。
在小组内实验结果不明显,实验次数越多越能说明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确定感受到,转盘游戏中各区域的面积的可能性大小与指针落在什么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有直接关系。以后在生活中再遇到转盘游戏问题可要想想今天的实验结论。
下面我们利用转盘做一下数学游戏(出示幻灯片),学生按教学设计中要求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每人游戏一次,全班共游戏48次。其游戏结果是,平均数增大1的,共35次,平均数减小1的,共13次。
请同学们对下列问题进行交流(幻灯片出示教材206页4个问题)。 这个转盘转到“平均数增大1”区域的可能性大,从面积大小就可以看出。
如果平均数增大1,我是在卡片上增加一个数,这个数等于卡片上数字的个数加1,如果是平均数减小1,我就在每个数上都减去1。
同学们说出很多种方法,不一一列举。
“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七十三,“平均数减小1”占百分之二十七。
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课后能不能自己也利用转盘设计一个新的游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与我交流。
以下过程同教学设计,略去。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06页习题。
学生可从各个方面加以小结。 布置作业
仿照课堂游戏,自编一个新的游戏。 能否利用扑克牌设计本节转盘游戏。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2) 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 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 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 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老师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优胜组的同学,因为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小奖品,大家赶紧看看那一组获胜?欢迎优胜组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积极进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第三环节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在四根长度分别是8cm、10cm、15cm、20cm的小木棒中选三根木棒摆三角形.学生统计能否摆成三角形的情况.
第二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通过让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三边长度来比较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教师通过几何画板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且第三边是奇数,那么第三边长为.若第三边为偶数,那么三角形的周长.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我谈收获体会,说说学完本节课的困惑.教师做最终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
学生对本节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点:
1.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事项为: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a+cb,b+ca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是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七环节探究拓展思考。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三边长都有是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的长,用列表法探求.
2.在例1中,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3.以三根长度相同的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现在给你六根火柴,如果以每根火柴为边来组成三角形,最多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试试看.
第八环节作业布置。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难点是正确、迅速地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乘法,以及乘法公式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其中,可以表示一个数、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代数式.。
2.利用法则进行单项式和多项式运算时要注意:
3根据去括号法则和多项式中每一项包含它前面的符号,来确定乘积每一项的`符号;
设m=-4x2,a=2x2,b=3x,c=-1,
∴(-4x2)·(2x2+3x-1)。
=m(a+b+c)。
=ma+mb+mc。
=(-4x2)·2x2+(-4x2)·3x+(-4x2)·(-1)。
=-8x4-12x3+4x2.。
这样过渡较自然,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代换的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推导.。
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
3.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4.通过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类项,故在学习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方法去解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难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结果的符号的确定.。
(三)解决办法。
复习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并注意在解题过程中将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为单项。
式乘单项式后符号确定的问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
(1)叙述单项式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什么叫多项式?说出多项式的项和各项系数.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简便计算:
由该等式,你能说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吗?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
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例1计算:
例2化简:
练习:错例辨析。
(2)错在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之后没有添上加号,故正确答案为。
(四)总结、扩展。
(99,河北)下列运算中,不正确的为()。
a.b.。
c.d.。
八、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
略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六
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重点:理解的意义,理解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
难点:多重符号的化简.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二、师生共同研究的定义。
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符号不同,一正一负;数字相同.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它们互为,如+5与。
应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在数轴上的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互为.这个概念很重要,它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出的意义,所以有的书上又称它为的几何意义.
3.0的是0.
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0.这是等于它本身的的数.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1)分别写出9与-7的;。
例1由学生完成.
在学习有理数时我们就指出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有理数,那么数a的如何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例1,自己得出结论:
数a的是-a,即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一个负号即是它的。
1.当a=7时,-a=-7,7的是-7;。
2.当-5时,-a=-(-5),读作“-5的”,-5的是5,因此,-(-5)=5.
3.当a=0时,-a=-0,0的是0,因此,-0=0.
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8的;-(+4)表示+4的`;。
例2简化-(+3),-(-4),+(-6),+(+5)的符号.
能自己总结出简化符号的规律吗?
括号外的符号与括号内的符号同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正数;括号内、外的符号是异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负数.
课堂练习。
1.填空:
(1)+1.3的是______;(2)-3的是______;。
(5)-(+4)是______的;(6)-(-7)是______的。
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8),+(-9),-(-6),-(+7),+(+5).
3.下列两对数中,哪些是相等的数?哪对互为?
-(-8)与+(-8);-(+8)与+(-8).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解的定义——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二是求a的;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问题.
五、作业。
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
2.在数轴上标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
3.填空:
(1)-1.6是______的,______的是-0.2.
4.化简下列各数:
5.填空:
(3)如果-x=-6,那么x=______;(4)如果-x=9,那么x=______.
教学过程是以《教学大纲》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等规定的精神,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征而设计的由于内容较为简单,经过教师适当引导,便可使学生充分参与认知过程.由于“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的联系较为直接,在教学中则着力引导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过程.
探究活动。
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将a,-a,b,-b,1,-1用“”号排列出来.
分析:由图看出,a1,-1。
解:在数轴上画出表示-a、-b的点:
由图看出:-a-1。
点评:通过数轴,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排列三个以上数的大小顺序,经常是解这一类问题的最快捷,准确的方法.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七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八
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58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