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刘邦读后感(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1:33:09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通用17篇)
时间:2023-11-30 11:33:09     小编:温柔雨

读后感是读者通过阅读某一文学作品后产生的对作品的思考和感受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读后感是对所读文学作品的评论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反映读者的思想与情感。读后感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和交流的一种形式。读后感通过文字的表达,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一种对自己思想和态度的反省和总结。读后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思想碰撞,能够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品味和修养。在写读后感时,可以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范文以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展开对作品的评价和感悟,有的着重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有的评论了作品的语言表达和人物塑造,有的探讨了作品对自己的思考和启发。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读后感的写作要领,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所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分享和感受阅读的魅力吧。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一

项羽出身高贵,而刘邦出身低微。项羽是英雄而刘邦是枭雄。按理说,我应该欣赏项羽,但是,我却欣赏刘邦。

项羽有“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这两个充满了矛盾的缺点。他强壮,勇猛,所向披靡。他渴望战斗,渴望和对方的主帅战斗。喜欢单打独斗,喜欢斗勇。这也就是项羽的匹夫之勇。他不适合当一个主帅,而适合当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

项羽的仁而爱人也是公认的,为什么没有傲慢骂人的刘邦得人心呢?这就归功于他的“妇人之仁”。人家刘邦派人攻打城池,谁打下来的,就赐给谁,而项羽,只是在平时嘘寒问暖饭。但是,在攻下城池的时候,项羽却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肯分人。比起升官发财,分地封爵,嘘寒问暖算什么呢?所以,又引出了项羽另一个缺点——小家子气。

当时项羽占领了咸阳,只是抢掠了一番又回老家了。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做,又回去坐他的楚霸王去了。项羽却觉得,如果有钱了不会老家去,岂不是衣锦夜行,谁看得见?由此可见,怪不得有人说楚人不过是沐猴而冠。

项羽也因为他的小家子气和小心眼,导致许多得力干将都离开他投靠刘邦去了。韩信,陈平,范增,钟离昧……哪一个不是出色的谋士?而项羽很幸运的拥有这么多能干的人,却不会用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错,项羽的种种做法,导致了他的失败。

刘邦虽然自己没什么本事,却会用人,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出色的领袖。韩信,陈平,张良,萧何……一个个为他所用;项羽能忍,公元前2刘邦进入咸阳,那么多的金银珠宝,但是张良一劝说,他毅然决然的退出寝宫;刘邦大方,谁攻下的地盘就归谁;刘邦不拘小节,为成大事从车上把自己的孩子推下来;刘邦不清高,他错了就会道歉,是英雄就赞赏。不管是敌还是友。

我欣赏枭雄,所以我欣赏刘邦,欣赏曹操。英雄必然不能成功,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儿女情长,有太多的“规矩”。成大事者就应该不拘小节,为成功而不择手段。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二

“什么是教育?那就是一个成人做了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正确的事情。”刘可钦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虽然通俗易懂,却不可谓不深刻。我想,这便是一位教师在多年的历练与反思之后对教育最平易最贴近心灵的追问。是啊,任何良善的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的发展。

对待孩子,刘可钦是老师,是慈母,是朋友,又是引路人。在她眼中,每个孩子都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和闪光点的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充分的理解、尊重与关爱。无论是爱画画却不爱数学的小然,数学课上偷看小人书的丁丁,创造有减法的加法表的小飞,还是年龄太小跟不上大伙的雯雯,先天不足行走困难的小兵……在刘可钦笔下,他们都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重要。“爱是什么?爱就是要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当学生迟到的时候,她从不会批评,而是说:“你瞧,我们都在等你呢。”“我们都在为你担心呢!”检查学习效果时,她很少说:“不明白的请举手!”而是让“听明白的点点头”、“完成任务的笑一笑”……刘可钦就是这样用她的全部能量小心呵护着孩子们的自尊,认真聆听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声音,用无限的信任与宽容诠释着她对爱的理解。她总是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想学好、能学好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积极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而作为老师,其全部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为每个孩子提供足够多的思考、选择、创造、展示的机会,帮助每个孩子成长为“最佳的我”。

以前曾感到教育家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是那么的神圣,似乎就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理论的人,而刘可钦是那么的真实,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行。她也曾和我们一样无奈:孩子对指令也居然无动于衷,任意闹着;教师在一边也手足无措,却不知道怎样让他们安静下来;学具成了学生的玩具,他们用小棒拼成了美丽的图案;她的班里也有小兵那样的特殊生、也有不喜欢数学的小然、也有年龄小的雯雯……而不同的是她比我们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份爱心,才使数学走进了每个学生的生命、才有了许多学生成功的喜悦,她用爱收获着爱。如果我们在不知所措之后,也能静下心来怀着一颗爱孩子的心去考虑每一个学生、去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使我们的教育不再有盲区、不再有死角,那么我们是不是也有成功的`那一天?!也有成为教育家的那一天?!

读了《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书后,使自己找到了工作兴趣,工作热情的动力源,就是要先从感受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的教育小事开始,去一点一滴的思考自己的困惑,去研究每一个教育的细节,去改进自己教学中的每一个很小的不足之处,从而使自己不断的进步,感受自己成功教育的快乐。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像爱和友谊一样,存在于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我们静静的聆听,扬眉,鼓励的点头,拥抱,转身或面带深情凝望我们的学生,每个动作可能都是处于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爱和友谊。爱就是要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友谊就是对学生的信任。

最后以刘老师的段话来鼓励自己:一位老师只有经常地学习,积极地实践,自觉的反思调整,用研究的眼看看待日常工作,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才能在平凡的教学实践中寻找不平凡的感受,寻找教育的真谛。这才是教师工作兴趣和工作灵感的源泉,才是我们尽享教育创造之实的源泉所在。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三

《十面埋伏》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大型琵琶曲,该曲以楚汉相争为历史背景,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二军在垓下决战的战争场景。

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十面设伏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是夜,张良又采用攻心战术,以一曲凄凉的楚曲箫音吹散了项羽的十万楚军,迫使走投无路的项羽率仅剩的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汉军乘胜追击,最后项羽终因寡不敌众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这首乐曲号称“武曲之圣”,采用了叙述性的表现手法,《埋伏》、《小战》、《大战》、《重围》、《败阵》、《乌江》等多段体结构。

特有的演奏技法模拟出了号角声、鼓声、喊杀声、马嘶声等音响效果,展现了紧张、激烈、残酷、壮观的战争场面。音乐手段描绘了一幅刀光剑影,浴血鏖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古战场音画。其音乐形象的淋漓尽致,惟妙逼真。

乌江项王庙。

暗鸣独灭虎狼秦,绝世英雄自有真。

俎上肯贻天下笑,座中唯觉沛公亲。

等闲割地分强敌,慷慨将头赠故人。

如此杀身犹洒落,怜他功狗与功臣。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四

核心提示:项大哥不是土豪,他是楚国贵族之后,不过,亡国后颠沛流离的他,其状况已远不如土豪。大家都知道,在项大哥27岁那年,秦始皇巡视会稽,这个楚国的毛头小伙子指着皇家车队大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始皇当然不是土豪,人家是千古一帝,然而,项大哥的语气却真的很土豪。这句话,如今听起来觉得霸气侧漏,可是一旦穿越到当时的场面,那时还没有发生巨鹿之战,没有可靠的数据作为分析背景,你只会觉得这小子在大街上高呼要取代始皇大帝,无非就一神经病。

土豪,不仅是一种炫富状态,而且也是一种求富心理。所以,尚未成为土豪的人也有土豪心理,它是对财富的一种赤裸裸,明目张胆的期待,人尚未成为土豪,口气和神态却土豪起来。这种心态,利用得恰当,能调动自己和伙伴的积极性;利用不恰当,土豪做不了,或许成为土鳖。

我们截取秦汉时期的几个案例,来分析土豪心理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陈胜:想做土豪你就直接喊出来。

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做人比较直接,想做土豪,就直接喊出来,或者想成为帝王将相,就用土豪的语气喊出来。

这样的哥们在秦帝国后期,有记录的就有三个。

第一例,陈胜。陈大哥是给人种地的,彻头彻尾的潘恳幻丁3麓蟾缭很明显地向种地的伙伴们显露过自己的土豪追求,有一回在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扔了农具,站到田埂上,很抒情地说:“苟富贵,勿相忘。”口号并不高远,而是停留在“富贵”的层面上。这是对“富贵”的一种赤裸裸的、明目张胆的期待,一点也不优雅,这也是一种土豪心理。

第二例,项羽。项大哥不是土豪,他是楚国贵族之后,不过,亡国后颠沛流离的他,其状况已远不如土豪。大家都知道,在项大哥27岁那年,秦始皇巡视会稽,这个楚国的毛头小伙子指着皇家车队大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始皇当然不是土豪,人家是千古一帝,然而,项大哥的语气却真的很土豪。这句话,如今听起来觉得霸气侧漏,可是一旦穿越到当时的场面,那时还没有发生巨鹿之战,没有可靠的数据作为分析背景,你只会觉得这小子在大街上高呼要取代始皇大帝,无非就一神经病。

第三例,刘邦。刘邦在咸阳做工,看见始皇帝的车队,羞答答地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老刘这人比项大哥含蓄,因为他怕被人骂精神病,更怕被砍头,于是就像《花样年华》里的梁朝伟那样,偷偷对着树洞喊,但还是脱不了那种赤裸裸的土豪口气,只不过项大哥扯着嗓子喊,老刘掖着藏着喊,心态都一样。

其实,陈胜、项羽和刘邦都是出生在战国时代,也是成长在战国时代的人,而战国时代的人们对财富的渴求,对富贵的期许,很多都是赤裸裸、明目张胆的。

再往前一点的苏秦,得志之后衣锦归乡,铺开三十里的'排场高调晒富,还在豪车上感叹:“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人生在世,功名富贵是必备品啊,瞧,这场面,这口气,十足一国际土豪。

项羽:成了霸王却还抱着土豪心态。

有土豪的口气,必有土豪的决心和理想,利用得好,能让自己的人生格局大为拓展,但是如果停留在土豪的状态不升华,则有可能衍生将富贵作为终极目标,缺乏发展战略眼光,乃至小家子气的负面作用。

例如第一个案例中的陈胜,正因为对“苟富贵”的期许,他能与伙伴们策划出一系列有效方案,且不说他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就个人而言,陈胜拥有了“张楚”这家大公司,已初步实现富贵的愿望。

此刻的陈胜,已经算是土豪了,然而,在一个变化的发展的格局中,不允许静态的土豪存在,必须得发展成为王者。王者有发展的眼光,土豪则有可能坐在那八位数的存折和三套房产上,不肯挪窝。陈胜正处于从土豪向王者升华的关键时刻,他却坐在“张楚王”的位置上不肯挪窝。

谋士张耳和陈余劝陈土豪不要“示天下私”,不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私心,而是要分封天下诸侯,让更多的人成为土豪。而让更多人成为土豪的人,就是王者。

陈胜拒绝了,其实就是拒绝了土豪升级换代计划,因此,他失败了。

最明显的莫过于项羽。公元前2,项羽兵进关中,此时的他,于形式上而言,已经是王者,然而,他的心态呢?当时有人劝他占据关中的有利战略位置,做长时间的经营。

对这么一个优质战略发展策划,项大哥的回答却土得掉渣:如今咱富贵了,却不回老家去炫一炫,那不等于穿着一身名牌,拎着名包,开着名车,却行走在没灯光的地方吗?--“富贵不归乡,如锦绣夜行,谁知之者。”这一句回答,就暴露了项大哥的心态,原来还是停留在土豪炫富的阶段。哥们,你创业的全部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晒富吗?因此不难理解,阿房宫那连续三月的熊熊大火,未尝也不是闪烁着项羽那炽热的炫富晒富心理。

正因为将晒富作为人生和事业的终极目标,急于要晒富,所以放弃了关中这样的战略制高点,与王者的升华擦肩而过。

刘邦:别人和土豪交朋友我把朋友变土豪。

要论当初的刘邦,也真是土豪气十足。我们来看两个视频吧。

然而,我们看看后面的视频,正当樊哙苦劝不下的时候,张良老师来了,三五两句,刘邦立即收起土豪的嘴脸,从大秦帝国那一堆金银财宝上站起来,推开代表着纸醉金迷的美眉们,正儿八经回简易办公室去了。

第二个视频,刘邦进关中之后,有人劝刘邦把门关了,把秦帝国的金银财宝都拽在手里,当关中土豪。没多少见识的刘邦居然答应了。

再看接下来的视频,张良在鸿门宴的前一晚就吓唬刘邦:“你这是关门找死啊,项羽能答应让你做咸阳土豪吗?”刘邦领悟能力强,那笔八位数的存款,比三套住房丰厚千万倍的关中财富,立即不要了,将大门钥匙交给项羽,彻底丢掉关门当土豪的想法。

谋士范增就看出了刘邦从土豪转变为王者的轨迹,他对项羽说:“姓刘的小子当初贪财爱美女,如今呢,却金钱美女一样也不爱。”成为土豪,有出息;之后却能立即摆脱土豪的状态,朝更高的状态发展,才算是真有出息。

而且,最了不起的是,刘邦自己能克制土豪欲,对于创业的伙伴,却能满足他们的土豪欲。诸如英布,在楚汉角逐的格局中,他是关键棋子。刘邦是怎么争取英布的呢?无非就是“御帐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就是说住的、睡的、穿的、吃的以及周围服侍的都和汉王刘邦一个标准,英布也算是一代英雄了,居然对此“大喜过望”,从此甩开项羽,跟定刘邦创业。可见英布无非也就是一土豪而已,眼睛里只盯着生活待遇和个人享受。

可见刘邦的层次,已超越“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层次,而是到了“跟我做朋友,你就能成为土豪”的更高层次。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五

刘邦的兴起和项羽的兴起,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看秦始皇出游,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反映了作为下层农民,想走上更高地位的看法。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这是没落贵族的思想。

秦统一全国以后,过去的六国的贵族们,不甘心自己地位的失去,处心积虑的想要恢复。我觉得秦朝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没落贵族的问题,只是简单的把他们迁移了完事,结果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在陈胜首先起义以后,六国的贵族们纷纷起事相应。承战国时代的遗风,将领们唯利所趋,起事的六国贵族们也是这样。作为他们首领的项羽,也是“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刘邦作为下层农民和新兴地主的代表,想改变战国以来形成的社会地位,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贵族们认为自己的地位是应当的,所以彼可取而代之。刘邦们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靠拼争来改变,所以大丈夫当如此也。

作为贵族的项羽,认为下层人士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所以只看重这个人的出身地位。不舍得封赏下层人士。只看重那些有地位的贵族。俗话说:老母猪生猪娃儿,一窝儿不入一窝儿。士不过三代,那些贵族只知道享受,没有什么才能。结果就失败了.

刘邦任用的人才,除了张良属于贵族的后代外,其他的都是下层人士和新兴地主。即使是张良,也很久没有尝到做贵族的滋味了,已经沦为下层地主了。

韩信的兴起,代表了战国时说客们的遗风,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又成了新型军阀的代表。只是当时的人心希望安定,韩信想割据的思想,已经不合当时的大势了。所以刘邦一灭掉项羽,马上收回了韩信的兵权。

刘邦在和项羽交战的时候,自己敌挡项羽,让韩信扫灭外围。这样的结果,使刘邦成了真正的领袖。在人才的使用上面,刘邦做到人尽其才。这一点韩信和项羽都无法相比。

人的才能有限,需要取长补短,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和刘邦相比。刘邦规模远大的眼光,即使是在后世,也是没有相类的。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六

众所周知,在秦末的楚汉战争当中,最终项羽是失败的一方,并且是一败涂地。然而即使项羽失败了,人们仍然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甚至称他为千古无二。那么项羽究竟凭什么能够被人们称为千古无二呢。大概是因为他曾经创造过三个世界第一无人能及。据说,项羽长得高大,而且力大无穷,那个时候项羽起义,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就要去找桓楚商量,一起反秦,到那时桓楚不想答应,所以就为难项羽,说:你要是能把这个千斤大鼎举起来之后,就答应项羽。项羽当时自持神力,就没有辩驳,上去就把那个千斤大鼎给举起来了,还走了几圈。桓楚见状,只能答应项羽的要求了。项羽这个举千斤大鼎的记录,到现代都没有人能够超越他。项羽从小就开始研习兵法,他觉得有兵法和军队相互呼应,能够杀敌万千,个人的力量就算是再强大,也比不上兵法运用的得当的军队。

巨鹿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项羽仅带了数万士兵和秦军的几十万大军对战,在这场战役中,大大小小的战争打了无数,可是项羽带的军队就没有输过,敌我军队力量差距悬殊,但依然没有失败,这场战争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也使得项羽在这场战役中扬名立万,从此天下人都听过西楚霸王项羽的名号。虽然历史上也是存在以少胜多的情况,但却没有项羽这样指挥得当,能够镇定从容应对的人,并且在没有人能够多次以少胜多。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七

《十面埋伏》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大型琵琶曲,该曲以楚汉相争为历史背景,描写了公元前2楚汉二军在垓下决战的战争场景。

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十面设伏包围了项羽的十万之众。是夜,张良又采用攻心战术,以一曲凄凉的楚曲箫音吹散了项羽的十万楚军,迫使走投无路的项羽率仅剩的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汉军乘胜追击,最后项羽终因寡不敌众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这首乐曲号称“武曲之圣”,采用了叙述性的表现手法,《埋伏》、《小战》、《大战》、《重围》、《败阵》、《乌江》等多段体结构。

特有的演奏技法模拟出了号角声、鼓声、喊杀声、马嘶声等音响效果,展现了紧张、激烈、残酷、壮观的战争场面。音乐手段描绘了一幅刀光剑影,浴血鏖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古战场音画。其音乐形象的淋漓尽致,惟妙逼真。

乌江项王庙。

暗鸣独灭虎狼秦,绝世英雄自有真。

俎上肯贻天下笑,座中唯觉沛公亲。

等闲割地分强敌,慷慨将头赠故人。

如此杀身犹洒落,怜他功狗与功臣。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八

项羽进入咸阳后,引兵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但项羽见秦王宫都已经被毁坏,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东,于是不听。那人又说,都说楚人性情残暴,果然是这样。项羽听到后,把那个人杀了。这是暴虐,是喜好恭维,敢做还不让别人说。

司马迁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楚国诸老将说:“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

郦食其说:“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

刘叔友说:“项王有吞岳渎意气,咸阳三月火,骸骨乱如麻,哭声惨怛天日,而眉容不敛,是必铁作心肝者。蔡东藩说:“惟观于项王之坑降卒,杀子婴,弑义帝,种.种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为非战之罪,罪固不在战,而在残暴也。彼杀人多矣,能无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复谁尤!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九

项在项羽的心中,当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就逐渐不把楚王放在眼里了,甚至认为,楚王所做的江山其实都是他给打下来的,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他逐渐不甘作为一个属下,于是他就想尽办法让自己手中的权利变得更大,而在他的办法之中最坏的一步棋应该就属于分封诸王了,可以说无论是哪个朝代的皇帝。都会想尽办法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以巩固中央集权,但是他却偏偏选择架空楚王,如果说他不选择分封诸王的政策,那么他后来的处境也不会这么被动。当他大封天下的名单公布之后,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总结一句话,他的这个举动出来之后,不但没有得到他预想的效果,起到笼络人心的作用,反而还对他产生了反作用,大大的削弱了自己手中的权力,不但如此,甚至还有许多人因为分封不均而得罪了不少人,真的是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他这个分封天下的举动,对于历史进程造成的直接的影响就是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如果说这件事情说明了他是一个并不擅长政治的人,那么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更加的让人感到无语了。

在之后他为了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更是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乱分封了一通,似乎是只图自己高兴,而在这其中最有意思的应该就是他将齐王田福封了个胶东王,不仅如此,他更是将齐国的将军田都封了个齐王,这种分封方法让人看了十分的好笑,甚至是有点玩弄他们的意思,于是,原本的齐王田福哪能善罢甘休,但是他又不动不了项羽,但是他虽然动不了项羽,却能够轻而易举的干掉自己原本的将军,于是没过多久田都就被干掉了,齐国也再次回到了齐王田福手中。

项羽个人评价2。

也就是因为分封这件事情,他们两个人就变得水火不容,紧接着各地的藩王就分分起兵造反,而他之前的举动都让他一点点的失掉了民心,他所做的这些不仅仅是对自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更是送给了刘邦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收买人心,就这样,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之下,他自然是不可能是刘邦的对手,最终落得一个乌江自刎的下场。看似简单随意的一个选择,但是却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直接跟间接的影响之下,想要翻身就真的很难了,相比于刘邦,项羽年少得志,自信勇猛有余,但是沉稳跟智谋却不足,而往往高手之间过招就在于一念之间,错了一步,敌人就不会再给你机会出招,必然是下重拳直接将他击倒。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是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写的诗《夏日绝句》,这样一首慷慨雄健、掷地有声、流传千古的文艺佳作,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一代枭雄、西楚霸王项羽的无限追思和惋惜之情。英雄遭遇末路,曾经有无数可能去描绘的历史大剧,就此戛然而止,烟消云散,留给后世人的既有无限的感喟和忧伤,又有荡气回肠的雄奇和悲壮。

时间再次回到公元前2,楚汉之间的最后一场战略大决战,在垓下发生了。此时,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而汉军又层层包围上来,并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垓下歌》也是项王一生唯一的一件文艺作品);美人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楚汉春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28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却有数千人。

项羽个人评价3。

当项羽领28骑人马从东城一路败退,至和县长江边上之乌江岸边时,恰遇乌江亭长,亭长告诉项王说,大王快快上我的小船,江东虽然地小,但人口、土地仍然足够,仍可以从头再来。汉军马上就要追来了,现在只有我有船可渡,还不快走。听罢亭长之言,本来准备渡江的项王顿时安静下来,面露惭愧之色。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全部封侯。项王连死亡都这么慷慨潇洒,悲壮无二。以致太史公按帝王《本纪》的规格在《史记》中记述他的一生。自此,历史4年有余的楚汉战争就此落下了帷幕,原本强势的一方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项羽个人评价4。

纵观项王兵败垓下,本来他也愿意东渡过江,以图东山再起,但为什么他最后又放弃了呢?各代学人多有解释,但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思考:

项羽个人评价5。

——项王确实无颜见江东父老。面对乌江亭长的好意规劝,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兵共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不独愧于心乎?”项王出身贵族,世代豪门,志向远大,武艺高强,年少成名,在江东影响很大。江东乃富饶之地,文风昌盛,崇尚威武不屈,珍视名节操守,耻于忍辱偷生,赢要赢得光彩,输要输得坦然。项王的一生,没有做过阴暗、苟且、偷盗之事,光明正大,为人爽直,暗箭伤人是他所不屑的,最终慷慨赴死,以谢故土父老。“鸿门宴”上不听亚父范增之言,放走汉王刘邦,终致大患,就是明证。

晚唐诗人杜牧,途经据传是项王兵败后自觉愧对江东父兄而自刎的乌江边,对其做法颇感不以为然,也写下一首《题乌江亭》供世人凭吊:“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王认定江东故地已尽被攻占。垓下之围之前,汉军的灌婴带兵攻占了彭城,而且还攻下了楚国的许多地区。淮南王英布也进入了九江地区,之后和灌婴会合一起进攻城父。同时,刘邦从固陵向东进军,形势对项羽非常不利,项羽只能被迫向东南方向撤退,退到了垓下。这时项羽大约还剩下十万兵马,而韩信、彭越、英布,加上汉王的兵马,汇合之后已经超过了六十万。垓下之战,项王以十万对六十万,确实输在兵力不济。由于信息不对称,此时他认为,江东之地肯定已不复存在。其实,西楚国共有9郡,他兵败垓下时,江东仍有5郡在手,人口、土地、物产皆丰,还有天险长江阻隔,完全有能力重整旗鼓,再图长远,完全没有必要自杀。但历史不能假设,乌江自刎也成就了英雄霸王的盖世悲情。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十

令项羽闻名天下,名动诸侯的事情就是巨鹿之战,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项羽领着两万的楚军和四十万的秦军直接硬扛,破釜沉舟,一战而胜,直接加速了秦朝灭亡的脚步。诸侯们看到项羽如此勇猛之后,心中是佩服不已。这是项羽创造下的第三个世界第一,令人敬佩不已,为他以后建立西楚政权奠定了基础。虽然项羽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他却败得轰轰烈烈。俗话说,成王败寇,项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最后成为失败的一方,项羽无愧配得上“千古无二”这个称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十一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和项羽被誉为两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们在刘邦项羽战役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对于这场战役的心得体会更是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战前准备、指挥战争、灵活应变、坚定信念和总结经验五个方面,对刘邦和项羽在这场战役中的心得体会进行分析。

首先,刘邦和项羽在战前的准备上做出了充足的准备。刘邦精心筹划,积极争取各种资源和支持,组织起一支庞大的军队。他还深入敌人内部,收集情报和了解敌情,从中找到了取胜的契机。而项羽则在士兵训练和武器装备方面下了大功夫,使自己的军队变得强大而精锐。战前的准备使刘邦和项羽能够在战场上稳定心态,从容应战,取得有利地位。

其次,刘邦和项羽在指挥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刘邦善于运用兵法和战术,善于根据敌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决策。他在战役中多次斩获胜利,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天才。而项羽则以其强大的个人力量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令敌人闻风丧胆。他的冒险作风和临机应变的能力使得他能够在敌人出其不意的时刻取得胜利。

第三,刘邦和项羽懂得在战争中灵活应变。他们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调整自己的战略和战术。当刘邦发现自己的部队在某处占据了有利位置,他便能够立即下令展开攻势。而项羽则能够在敌人攻势全力之下,迅速做出反击,将局面逆转。他们的灵活应变能力为他们在战役中的取胜奠定了基础。

第四,刘邦和项羽都具备坚定的信念。无论是面临敌人的进攻还是遭受挫折,他们都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刘邦始终相信自己能够打败敌人,赢得胜利。项羽则始终坚信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定信念,他们才能够在战役中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最后,刘邦和项羽在战役结束后对其经验进行了总结。他们从战役中吸取了教训,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军事知识和经验。刘邦总结出了取胜的关键,并在后来的战斗中加以应用。项羽则总结出了失利的原因,并在接下来的战役中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他们的总结经验使他们的决策更加准确,并在后来的战役中取得了更好的战果。

综上所述,刘邦和项羽在刘邦项羽战役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勇气。他们的心得体会不仅对于战争指挥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有所启示。我们应该在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战争中灵活应变,保持坚定的信念,并在经历战役后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取得更大的成功。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十二

上文中我所引用的文献史料多来源于《汉书》,其实《史记》和《汉书》分别从这场争霸的两个角度记录了这件事,可以结合对比来看。之所以多引《汉书》,还是因为课内主要学习的是《史记》中的记载,这样相互中和一下,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

从统治者自身的能力来说,项羽的领导才能的确不如刘邦。项羽所拥有的能力,是匹夫之能,而刘邦的却是领导之能。其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匹夫之能以自能为能,而领导之能以“官人”为能,即安排别人为其做事。从今天的角度来讲,项羽的能耐是做事的本事,而非领导的本事。领导不比做事的本事,比的是能否指挥别人去做事。项羽刚愎自用、狂妄霸道,时而犹犹豫豫,有妇人之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缺乏“领导力”。而刘邦善谋权术、重视百姓、任人唯贤,比项羽高出一层。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焉得不败?其实项羽的故事,也体现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需具备的个人素质和领导能力。

再多言几句我的妄自揣测。《史记》并非是极客观公正的一本史书,这其中掺杂了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如“陈涉世家”、“太史公曰”等等。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之所以如此努力地塑造项羽光辉伟岸的形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对项羽有种英雄惜英雄的好感,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他想借项羽塑造一种他理想中的人,这种人有反抗精神、有顽强的意志、有智勇双全的才华,在无力回天之时,这种人会选择维护自己生命的尊严。他或许有缺陷,但是他的闪光点和光辉事迹足以使他名垂千古。数千年后,当我们看到司马迁当年的设想,仍会发出一番唏嘘感慨,这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体现之一。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十三

幸福不是开豪车、拿苹果、住大房,幸福与物质无关。幸福是精神上的满足,幸福是生活中点点滴滴中的体会,幸福是自己的感受,与他人无关。每天开开心心、心情舒畅,家庭中充满了欢乐和温暖,这就是我感觉的幸福!

我出生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里。年轻时候的爸爸、妈妈是各自村子里面的风云人物。爸爸年轻时长得英俊潇洒、在供销社工作;也是村里面的孩子王,人很讲义气,村里跟他一样大的年轻人都爱跟着他玩。妈妈则是个才女,长的漂亮,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手巧的很,她可以用毛线,编制出很多很多漂亮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两个优秀的人都被对方的魅力所吸引,最终两个人走到了一起。那个时候,爸爸、妈妈的个人综合分数应该在各自的村里都达到了80分以上。

婚后,他们像正常夫妻一样,过起了柴米油盐的日子。开始的几年是很甜蜜的几年,后来就自然而然的有了我。我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是更加的甜蜜快乐!小时候,我是同龄的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爸爸做生意顺风顺水,妈妈是持家的好帮手;自然而然滴家庭的收入、消费水平也是村上的上等水平,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我们的家是温馨和睦的!

可,后来,随着生活的琐事,他们也有了和平常家庭一样的琐事、矛盾。

在我上小学时,因为琐事,两个人闹得不可开交,也曾想过离婚。两个优秀的`人那时都基本以“自我”为中心,谁也不肯为对方主动降低一下自身分数,他们已经要强惯了,谁也不肯先服软。只是,他们闹离婚的时候,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首先考虑怎么分家产,怎么争这样或者那样的东西。他们闹离婚的时候,第一个要争夺的永远都是我的抚养权。那个时候,他们会争得很凶,后来就会一块来到我的面前,让我来做一个选择。那个时候的我确实太小,太脆弱。每当他们让我做选择的时候,我一句话不说,只是会坐在那里哇哇大哭。然后,我会一只手死死拽住妈妈,一只手死死的拽住爸爸。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我应该也明白。如果做出了选择,我就会失去另外一半对我的爱。而且,后来听村里面哪些叔叔大爷说,我当时哭的样子很可怜,爸爸妈妈看到我这样会心软了许多。劝架的人,也会在这个时候,跟他们讲,要多替我来考虑一下。于是乎,因为我的原因他们产生了矛盾,又因为我的原因他们重归于好。只是,每一次重归于好之后,他们相处时都会相应的减去一些自身的分数线,使这个分数加起来,不至于超的太多。家里的生活,也就渐渐地变得比以前平静了许多。

记忆当中,爸爸在35岁的时候开始,突然变得成熟了起来,那应该是老爸的巅峰期,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都到了人生的巅峰期。估计那时候他的自身分数应该达到了90分以上,在当时,我们家成为了村里最早一批安上电话、买上彩色电视的人家。不过,爸爸每次回到家便迅速的将自己的自身分数从90迅速降到40.于是,从他们结婚的第十个年头起,两个人的争吵变得越来越少。偶尔吵起来,总会发现爸爸在拼命的跟妈妈讲道理,而妈妈则在那里任性“蛮不讲理”。当然,不管吵成什么样子,认错的总会是老爸。生活从这个时候,开始变得和谐了许多。这个时候爸爸在家里的自身分数为40,而妈妈在两人相处时,也稍微降了一下自身综合分数,大概从80降到了70.

就这样又过去了九年时间,在他们结婚的第19个年头,一向健康的爸爸突然病倒了。这个时候,我在上高中,是一个看似长大但其实还很幼稚的孩子。这个时候,妈妈迅速的把自身的综合分数从80激增到95。在我看来,那时候的妈妈变得极其坚强,当包括奶奶在内的众多亲人都已经放弃爸爸的时候,只有妈妈一个人没有放弃!!!

妈妈是拼尽自己所有力气,将爸爸从死亡线上生生拉了回来。医院也因为妈妈的坚持不放弃,给开了绿灯,一切以病人为主!其实,那个时候,妈妈也接近崩溃的了。在爸爸生病的一个星期,医生看爸爸的情况不稳定,让妈妈打电话把我叫到医院,见了爸爸。那个时候的爸爸,变得极其憔悴,当他看到我的时候,泪水开始哗哗的往下流。爸爸那个时候也怕弃我们而去,他不放心我们娘俩,怕以后,没人照顾我和妈妈,怕妈妈和我受苦,怕一切的一切……记忆中,爸爸是一个坚强而又乐观的男人,那天他流的泪水是我到至今见到的最多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完爸爸后,妈妈把我带到病人家属呆的房间里,很郑重的对我说,“儿子,要救你爸爸,就需要做手术,手术费要20万,家里已经没钱了,我们可能要把房子卖了,你说做还是不做”。我说,“做”!妈妈又说,“到时候,咱们可能会欠别人很多很多钱”。我说,“没事,到时候我来还”!随后,妈妈便一下子抱住我,泣不成声。那个时候,或许我把我自身仅有的5分综合分都借给了妈妈。后来,妈妈变得更加坚强,她用了所有能用或者不能用的渠道,让爸爸做了手术,并恢复了身体。现在想想,爸爸就是个福大命大、幸运的人。他以前救过2个人的性命(一个是小时候游泳快淹死的同学,另一个是做生意送货途中,遇到从桥上面掉到桥下面,奄奄一息的一个初中生)也帮助过很多人。真可谓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于是,当他病倒时,有更多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医院也给免了几万手术费,加上媒体的帮助,好心人的捐款,更重要的是妈妈的不抛弃不放弃,最终让爸爸获得了重生!

经历过一次磨难,真的会让人成长很多。当爸爸渐渐恢复了元气,明显感觉到,要强的妈妈在家里时,也把自己的综合分数从80降到了60.她开始设身处地的为爸爸着想了。爸爸做完手术的那几年,家里虽然困难,我们却过得很起劲。这个时候,两个人的分数相加等于100刚刚好。正好,两个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意味着,我们家真正的成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又过了几年,一个不确定因素,开始打破家里的这份宁静与祥和,这个因素就是我。我毕业了,开始接触社会,也当了两年兵。当我退伍回来之后,我突然之间有了自己的想法。

那个时候,我的综合分数应该在30分左右。爸爸妈妈显然没有做好准备,因为之前我的分数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个时候,他们觉得,我开始变得不听话,开始变得有些固执。这种矛盾,在我找对象的问题上,得到了爆发。那个时候,我自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牛b的男人。于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了我的相亲对象。这个时候,工作上也不是很稳定,我开始变得越来越烦,也开始有些无理取闹起来。爸爸妈妈显然对我的做法感到不满。于是乎,每次我回到家里,找对象的问题成为了导火索,一向对我慈祥的爸爸也开始狂暴起来,我和爸爸开始吵得越来越凶。要强的妈妈在此时,却开始将自己的分数线不停地往下降,只是我涨的有些太快,我们始终没法达到一个最好的水平线。那段时间,我回家带去的基本都是“战争”,我和爸爸不停地争吵,偶尔也会朝着妈妈发火。妈妈一般都会忍者不说话,只是偶尔觉得受委屈了,会小声的嘀咕几句,“原来小时候不听话,那不叫不听话,长大了不听话,那才是真的不听话”。

或许是他们都年龄大了,也或许是他们都特别爱我的原因,两个要强的人,最终都败给了我。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回家时,他们开始把自己的综合水平数一降再降,他们不再主动提我处对象的事情了。生活看似又恢复了平静。可是,现在想想,自己前两三年的想法和做法,那个时候自己的综合分数明明只有不到40分,我却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80、90甚至100分,如果不是爸妈的一再忍让,估计争吵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

我到25岁时,我的工作渐渐地稳定了下来。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也开始明白,自己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厉害。我开始明白,原来是我搞反了方向,我一直过分的要求别人,却对自己有些放纵。我开始意识到,这个时候的我,综合分数也就只能到60分,勉强与周围这群同龄人持平。于是,现在我再回家,不再是那么的牛气冲天了,开始更多的与爸爸妈妈心平气和的去沟通和交流了。

沟通带来的好处是,爸爸妈妈开始理解我的想法,并且开始支持我的做法了。

现在,我更多的与妈妈交流。我告诉妈妈,男人的成功不是女人埋怨和逼出来的,而是女人鼓励和支持出来的。妈妈渐渐地接受了我的这些思想。于是,当他们两个人相处时,妈妈把水平分数从60降到了50,爸爸把水平分数从40长到了50,他们开始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两个相互扶持的人!

现在,他们都开始以我为中心了。当我回到家时,他们会把分数都降到20分,让我自身的那60分可以得到尽情的施展,爸爸妈妈将家里的权利更多的赋予了我!

妈妈现在开始变得很听话,就像我当年很听她的话一样,在做一些她认为比较大的事情的时候,总会第一时间告诉我,我说能做,她才会去做。而我和爸爸的关系也变得好起来了,当家里有大事情时,我们总是相互商量着来做决定的,只是更多的时候爸爸会听从我的决定!

其实,爸爸妈妈都有一个小秘密,爸爸总会在妈妈过生日的前两天通知我,让我祝福一下妈妈,而妈妈也会在父亲节的前一天通知我,让我祝爸爸节日快乐!

我一直藏着这两个甜蜜的秘密,感觉家里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今天,妈妈跟我视频聊天,她说“咱家咱们三个人,都不是笨人,应该都是“有点能耐”的人,怎么生活就不按照咱们的想法来进行呢?为什么总是这么不顺呢?”我告诉妈妈,“这样的生活才有意思嘛!”

人生经历些磨难,经历些争吵,后来就能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夜深了,我写下了这么多的回忆,猛然间发现,其实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十四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的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的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这是一篇史论性文章,文章论证的中心论点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所选汉高祖和康熙帝的史料与主题十分贴切,紧紧围绕“沟通”这一主题,足以令人信服。再者,本文语句流畅,思路敏捷,历史材料可谓信手拈来。考生以时间为序,空间跨度极大,从西汉写到了满清,一气贯通,自然天成。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十五

作为孟子强调的作战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和”在楚汉之争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项羽失人心,不在朝夕,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刘邦之得人心亦是。

从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为王时开始,项羽在外的名声就不算好。怀王手下的大臣们都说:“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汉书》)以小窥大,可见刘邦在世人眼中是一个仁慈宽大的长者形象,而项羽是一个善战但暴虐的莽夫形象。最终,也的确是一个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一个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从实际情况看,民间对刘项二人的评价并不是空穴来风。刘邦进入霸上,是打着“为父老除害”的旗号,秋毫不敢有所犯,只是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可以说是很宽松的管理了。即使是人们争着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刘邦也不让士兵接受。“‘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汉书》中的这段记载颇有刻意美化之嫌,但与民休息应当是真的——观项羽,《汉书》中有一段刘邦的话历数了他的罪行,较为详细,摘录如下:“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於蜀汉,罪一。秦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彊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这就是项羽失去“人和”的最好总结。

难怪项羽最终会沦落到田父欺骗、马童背叛、军队溃散的局面。《史记》中只是从项羽的角度写了他去世前展露的英雄气概,却未免有些片面,殊不知他的死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自己应当为他的死负最大的责任。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十六

有一个老板对我说:“能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就能做好每一件事,任何一种生意都不是在卖产品、服务。任何一种生意都是人和人之间的生意。能做人、就能做好每一件事、就能把任何生意的尺度把握好。”

成王败寇,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楚汉相争,有很多人分析他们的得失。我们在此以用人的角度来帮他们把把脉。

刘邦是流氓气十足的混混儿。不擅政治、不晓军事、无缚鸡之力、缺谋略之材。项羽出身贵族,又是十足的盖世英雄,勇冠三军、会打仗、文学基础又不错。他们两个都很了解自己。

刘邦知道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就必须借助其他人的能力,比方说他觉得自己的人才不够,就不断地吸收各类人才。汉初名将很多,除了三杰的韩信、张良和萧何之外,有宰狗的樊哙,赶车的夏侯婴,帮人做丧事的周勃。还有陈平、英布等,人才济济。而且,刘邦和他们相处得都不错。刘邦懂得什么叫teamwork(团队精神),脸皮厚,懂得哄他的手下帮他拚命,手下们帮刘邦是因为他不爱金钱、不惜封赏。著名的垓下之战,刘邦就是利用张良的计策,告诉韩信、彭越、英布,你们只要帮我,封地封王你们自己说吧!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垓下一战,刘邦胜利了。是一个团队对一个单人的胜利,而不是刘邦和项羽之间单对单的胜利。

只知道用自己一个人的智与力,而不能用别人的智与力。而且生性多疑,连一个范增都留不了。虽然项羽有英雄的气概,但还是敌不过刘邦。

销售工作只是一家公司中一个部分,当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一个销售的成功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由marketing的市场推广,需要由customerservice的客户售后服务支援,所以销售是一种团队工作,销售人员能够有很好的销售额当然很好,但是正因为他销售得好,其他相关的支援人员却因为他的销售业绩好,而做的功夫多了,收入却未必能因此而上升。如果此时换作刘邦,他定会将利益和其他的团队人员分享。香港有一家电讯公司,有一个很好的销售人员,把自己的佣金收入的一半拿出来,分给其他的支援同事,利字当头,其他同事因为他的慷慨,很喜欢帮他做事,他的生意做到全公司生意额的一半。后来这个销售人员自己出来开公司,原来的团队都跟着他出来打江山。

如果是一个好的体制,一套好的销售系统,佣金制度不应只是为了销售人员而定,而是为了整个团队而定。如果你是项羽,你大概会认为,销售是销售人员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销售人员如果自己讲究个人英雄主义,那么注定要失败的。一个好的销售人员,需要像刘邦一样,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行,然后用其他人的专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只要客户、同事的关系能相处得融洽,通常头一年需要努力,接着的几年生意自然而然的就会自己来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篇十七

两个不读书的人,都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并且都“泣数行下”,其情真挚感人,但他们究竟为何而哭,需要我们细细地体会。

首先看他们当时所处的境况。刘邦是当上皇帝后风光回乡,项羽则是处于楚汉相争的末期,战争即将失败,他年轻的生命即将结束。其次,我们看两首诗的内容。刘邦是在感叹,自己挣下了如此庞大的一份家业,如今风光回乡,其情怀不可谓不雄壮。另一方面,他又流露出了自己作为君主担忧和渴求,希望为国家为自己的江山招纳更多的有用之才。项羽,则是在生命的末路发出了自己的一声悲叹,如此英雄的我却时运不济,终究落得如此结局。对人世、对功名有太多的留恋,但为了尊严,一切都可以舍去。唯有自己心爱的宝马和美人,却是念念不忘的,虞姬啊虞姬,我该拿你怎么办呢?一句无力的感叹,打动了无数的女儿心。

对于项羽的流泪,我们都是很容易就能理解的。西楚霸王一生英雄,却终究不脱儿女情长。想当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称霸天下;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那是何等的气势!然而,现在却败于一个无赖老儿之手,其中的屈辱、愤恨、不解、无奈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再强大的霸王也终究无法越过自己内心深处的这道坎。更何况,身边还有个如花似玉、不离不弃的虞姬,曾经坑杀数十万俘虏而眼睛都不眨一下的霸王,看着无助的爱妾,心里那根最柔软的弦也被触动了。

他本是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小混混,吃喝嫖赌,不务正业,过着自己荒.唐而又逍遥自在的生活。他有不凡的志向,但仅仅是想不和周围的人们一样辛劳耕作。他曾经见过秦始皇,那样的威仪让他叹息了好久,“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句叹息,其中有对现状的不满,有对权力的渴望,但更多的是羡慕,流露着浓浓的酸味。他压根儿都没想过,有一天会“取而代之”,成为一个伟大王朝的开创者。我们总是对这样的事实很感兴趣:刘邦这样的人竟然成功了,推翻了秦朝,打败了项羽,当上可皇帝,开创了辉煌的大汉。许多人一直在探究,穷尽自己的智慧和经历,试图找出刘邦的人生秘诀。但我们是否关心过,从一个小混混到一代开国大帝,要走过多少路,要经历多少艰辛和磨难?而且,他从来没想过要走这条路。

有人说,刘邦的这些泪水是他一生戎马征尘后的胜利者的夕阳返照,内中有着深深的悲凉之意。的确,走到这最后的岁月,他付出了太多,甚至落下了千古骂名,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命运这支大手在驱赶着。我想,在刘邦最后的岁月,他一定特别怀念在沛县的快乐时光,如果上天让他再活一次的话,他肯定再也不愿意走这条路,哪怕给他再多的财富,再多的美女。

帝王,从来就是一个残酷的职业。当一个人自称“朕”的时候,他就注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最可怜的人。刘邦的泪水,或许就是最好的注解吧。

公众号:教书匠陈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7366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