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学习方式,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请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一
本文是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文章内涵较深,而我教学的对象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与生活经验都还不够,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概意思。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主要目标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师的准备:制作课件,其中包括杏林子照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学生的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女作家杏林子的生平,以及作品。
首先,从显性方面看,有培养朗读、略读、精读、诵读等能力。
第二,从隐性方面看,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儿童的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能力。《生命生命》正是一篇感悟性极强的文章,它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因此,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能力,正是本文教与学的灵魂。
教法:情境教学法(语文的形象感性的,入情入景的手段最容易帮助理解课文)、点拨法(四年级学生年龄小,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在适当时候进行点拔,使他们学到仅凭自读自悟不可达到的高度)、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方式(在对话中表达、启发,效果好)。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
(一)、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概述。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情感导入)。
2、整体把握,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3、导读赏析,品味语言。(精读赏析)。
4、回归整体,升华情感。(回归整体)。
5、阅读推荐,课外延伸。(课外拓展)。
(二)、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课题,引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2、动画课件,创设情境:(师配音)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生命多么美好!(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其境,辅之以教师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发出由衷的赞叹)然后,轻轻的音乐响起,介绍杏林子的坎坷命运。通过一扬一抑,紧扣“生命”主题。就是这样一位全身瘫痪的人,她是怎样感受生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然后,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并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导读赏析,品味语言: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在书上做上批注。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首先交流“飞蛾求生”的小故事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体会之后,教师适时引导: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关键词语——极力鼓动双翅)再通过动作表演,比较体验: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感悟到:“极力”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渴望。
当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思考:
以上两处点拨,我引导着学生从文悟情,实现把作者情,文本情向学生的情感迁移。
再如: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畅谈体会之后:教师的引导同样体现在扣紧关键词语,引导加深体会。
(1)扣紧“糟蹋”“好好使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教师进一步点拨:现实中你看到什么人在糟蹋生命?什么人的生命活得有价值?学生这时能够说出,如有的人整天打麻将,看起来好像很轻松快活,其实他们在糟蹋生命,生命毫无价值。更多的人如司机,护士,警察等,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他们是“好好地使用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活得光彩有力。
(3)另外,还通过入情入境朗读,读出对生命的感悟。体会出感情,才能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感情,能帮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情朗读确实是阅读教学中的致胜法宝啊。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此时的回归整体,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重复,而是以讨论、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价值。
1、杏林子全身瘫痪,行动不便,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你认为她的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顽强的毅力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执着,因为坚持而美丽……)。
那么飞蛾呢?香瓜子呢?
2、教师再引导:让学生联系身边的普通人,了解的名人、伟人,来说说生命还因为什么而美丽。
在学生对生命的内涵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之后,教师深情小结: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视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活得有光彩,创造无限的意义。
3、让学生畅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与收获,升华情感:
学生经过与教师和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的点拔之后,都有了自己或深或浅的对生命的感悟。通过交流,升华了情感。
(五)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读一本好书,感受一段人生——推荐阅读杏林子的著作及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飞蛾求生,求生欲望。
香瓜子生,长生命顽强。
静听心跳,对自己负责。
1、搜集二、三条歌颂生命的名言。
这两条作业,是对课程的复习巩固与升华,布置适度而有价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你的聆听,欢迎您的指正。谢谢!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二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丧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拟人化写作手法。
3、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仿写美文。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拟人化写作手法。
3、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教学难点:
仿写美文。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孔,孔子的孔,大家叫我也老师就可以了。(提前下发一张纸)请每个同学在右上角也写上你的名字。
现在开始我们今天愉快的课。
1、本单位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体裁的文章(散文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特点[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而诗歌的语言是特殊的语码,不仅讲究格律,充满意象(诗中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具体形象)且具有联想的功能](2’)。
二、导学达标: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小段视频,想象一下,我们同学正漫步在碧海蓝天的松软沙滩上,看到波浪一层一层的涌过来,远处传来海鸟的鸣叫,似乎还可以闻到海水淡淡的咸味,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请把它们写在你的纸上。给大家两分钟时间。(6’)。
2、请同学来读一读(分享一下)(2’)。
师总结:(鼓励)但是诗人纪伯伦是怎样想的呢?打开书第10课。
板书:题目,是节选,共有五首。
3、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教师补充:他活了多大年纪(48岁),英年早逝,但生命的长度并不影响生命的宽度,虽然他12岁就被迫离开了祖国,但这使他对祖国的热爱反而更加的炽热,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伏案写作,这也使得他的成就与泰戈尔比肩,成为将近代东方文学推向世界的先驱者。(2’)。
4、展示学习目标。找学生朗读(1’)。
5、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读音,展示,抄在纸上一遍。(2’)。
6、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尤其是逻辑重音。(你要突出的部分)(10’)带着问题“意象是什么?”
重点朗读〈雨〉第五段:押韵,对仗,突出了诗的特点。
7、在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哪些意象?使用了什么的手法?
8、诗人透过文字的表象,实际上借浪和雨的形象表达的是对谁的热爱与奉献?
9、讲授: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借物抒怀。
举例:多媒体,小组讨论发言请同学来举例,还有那些“借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的句子。
三、达测:以“--------之歌”仿写一篇美文,展示图片。
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一景每一物都有它独到的美。老师准备了几张图片,供我们同学参考,有岁寒三友‘松、竹、梅’,亭亭玉立的荷花,朴实无华的玉米,积极向日的葵花,屹立千万年而今却不断哭泣的冰川。”
给同学五分钟时间写作,运用拟人化手法,借物抒情。收集上交作品,朗读,品评。
四、布置作业:未完成作文的作为作业。
板书中学语文在线。
纪伯伦(1883--1931)48岁。
他的成就与泰戈尔比肩,是近代东方文学推向世界的先驱者。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扎实掌握、积累词语。
2.感受两首散文诗中海浪和雨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情怀。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一、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
真谛()璀璨()镶嵌()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
2.解词。
执拗:
璀璨:
心扉:
酷肖:
海誓山盟:
千山万壑:
盛气凌人:
3.多音字、形似字注音及组词(常见常用易错的)。
拗纤。
二、文学常识。
作者:纪伯伦,i1883-1931)黎巴嫩、、。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他是阿拍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他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爱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三、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思索)。
1.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和节奏,读后谈谈你是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和节奏读的。
2.文中的海浪和雨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勾画有关句子并概括。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畅所欲言,以下列句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先说《浪之歌》:“美在”;再说《雨之歌》:“美在”
3.浪唱出了怎样的歌?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4.思考“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仿写:
1.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运用拟人和并列句式)。
2.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我……”句式来说一段话。(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衔接自然。)。
检测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与沫》等。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
a.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b.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通过。
c.谁也不能否认地球不是围着太阳转。
d.有没有健全的体魄,是能否成为接班人的前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很愤怒小兄弟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我的收获:
作业: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五
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浪之歌)。
一、课文导入。
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组歌》教学设计4》。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二、朗读感知。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六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生命生命》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篇课文是作家杏林子所写的,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事,传递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这三个事件,反映了作者三种感慨:飞蛾求生体现了求生的欲望;砖缝中顽强生长的瓜苗,体现了生命的顽强;静听心跳,说明生命应该被认真对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倡导自主、合作、开放的学习方式。四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在阅读方面,能够对文章的三件事有比较好的概括。且对于问题的看法能有自己的观点,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本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蕴含着的深刻道理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将此作为我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环节中努力突破难点。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并且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问答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本文作者杏林子的一句话来导入:“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以蜕变成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然后介绍杏林子的经历: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行动不便,饱受煎熬,但是仍成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让同学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前后桌讨论、借助工具书解决。
其次,让同学思考概括本文一共讲了哪几件事?即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来分别概括: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首先是“飞蛾求生”:让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飞蛾的,引导学生找到“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接下来提问从哪些词语能看出飞蛾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明确句子中“挣扎,极力鼓动,生命的力量,跃动,强烈,鲜明”几个词。接下来我采用换词语的方式让同学来体会:作者说“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这里老师想把“跃动”这个词换成“跳动”,行不行?明确这里换成跳动不好。
因为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更能体现飞蛾求生的欲望。那么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一直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飞蛾,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如果你是作者,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个比你弱小的多的生命在你手中挣扎,你会想到什么呢?找到原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并体会一下。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给予引导。
其次是“瓜苗生长”:先让学生读这一部分,想想看香瓜子是怎样不屈地生长的?找到文中的几个词语“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作者是惊讶的,从“竟然”这个词就可以看出来。在这个故事中,同样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面对这样一截只生存了几天的顽强的瓜苗时,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
最后是“静听心跳”: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让同学联系一下生活,想想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在这里,我将给学生拓展作者的一些背景资料:杏林子曾经因为难以忍受病痛选择自杀,但是被医生救活了。启发同学想一想应该怎样做呢?明确本文的情感主题: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如文章中所说:“一切全由我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也正是作家杏林子自己所做的:杏林子真的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好好使用”,她一生之中,写下了四十多部作品,使她成为了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她还将自己一生的稿费捐献出来,成了残障基金会,帮助了数以万计的残疾人。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学生再次集体朗诵本文,联系生活和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名人的事例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感悟;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一些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七
学习目标: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学习重点:
1、会认13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图画引入创意境。
1、出示图画1。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画,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1、还有什么问题吗?
2、请同学生们闭上眼睛,静静听老师讲这个故事,听听从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吗?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
2、同桌小伙伴互读生字,互查字音,一起翻阅词卡记忆。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请学生读字组词,大家评定。
4、开火车读字读词,比谁快。
5、随机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感悟文意,感读课文。
1、理解第一部分。
(1)看图读文。
睡莲和小蚂蚁在说什么?同桌同学练读他们的对话。
(2)指名读对话。
(3)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什么啦?
(4)这时候,小蚂蚁什么心情?
(5)找到你的好朋友两个人演一演。
(6)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7)教师做导演,女生读睡莲的话,男生读蚂蚁的话。
2、理解第二部分。
(1)小蚂蚁回到家了吗?
(2)他是怎样回到家的呢?自己读课文第七至第十三自然段。
(3)出示第二幅图,谁看着图给大家讲讲下面的故事。
(4)出示头饰分角色朗读。
这些小动物们到底说了什么?到底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戴上头饰演一演。自己先练,然后全班展示。
(5)看课题,题目是夏夜多美,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说夏夜美吗?
(四)实践活动:
1、连一连,说一说。
青青的小路青青的()。
绿绿的草坪绿绿的()。
弯弯的假山弯弯的()。
3、自由组合说夏夜。按观察对象分组,星空组、花园组、池塘组、街道组……每组先互相说,两选出代表向全班说,其他组补充说。
4、评出描绘夜最美的`小组,获行“睡莲奖”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生字、词语。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开火车读词语。
(二)分析本课生字并记忆。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2、学生当小老师到台前讲解方法,交流记忆。
3、猜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1、观察要书写的六个汉字,同桌读一读,找找关键笔画。
2、自己描红,重点描出关键笔画。
3、教师出示范字。请学生上前找到关键笔画提醒大家。
4、临写。
5、交换课本书写。
6、展示评价。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换偏旁组字组词。
她——()()时——()()。
净——()()。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汉字。
辶:________讠:________。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八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九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纪伯伦的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富含哲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性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自读·点拨法。文章属自读篇目,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并通过点拨提示,扩展学生的阅读体会,培养创造性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点拨研习,理解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比较延伸,体会纪伯伦天籁自鸣散文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哲理诗作为世界诗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含蓄隽永的哲理性警句,往往会使身处纷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奋起。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组歌》中的两首,让我们静心于灵气而个性的波和雨的絮语中,去感悟一个深邃、美妙的.别样洞天。(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纪伯伦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投影)。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教师提示:纪伯伦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课文节选的两首诗在翻译时都着意安排了相当明显的韵脚,同时,又有很多的换韵和交韵以使得诗在声音层面上不显得单调,很好地体现了纪伯伦极有个性的语言艺术。
请同学们边诵读边找出诗中的韵脚,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
学生朗读体会,教师以《浪之歌》为例点拨:《浪之歌》第一节:“人”“近”(邻韵)、“分”;换韵为“里”“体”;第二节:换韵为“晨”“盟”“中”“吟”“吻”(与第一节同,大多为邻韵);第三节:换韵为“拗”“躁”;又换韵为“心”(与前两节相同,邻韵);第四节:换韵为“他”“下”等。
学生自主找出《雨之歌》的韵脚。
3.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学生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归结:
生1: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作者艺术地描绘了极有灵气和个性的“浪”和“雨”的形象,寄寓了深邃的生活哲理。
生2:诗人借“浪”和“雨”的物象,抒发的是博大的“爱”的情志。
生3:诗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形象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4.学生通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疑难问题有:
教师点拨:
(1)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诗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替换“纵使”,在语意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种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意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2)文章是经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一句在语意上比较含混,但基本不影响全篇的理解。苏玲把此处译为“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世界散文诗精选》)就相对比较明晰。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精彩交流,教师引导:
(1)海水有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逐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这种有节奏的周期性的涨落运动就是潮汐,法国文学称之为“大海的呼吸”。潮汐现象的特点是每昼夜有两次高潮,而不是一次,“昼涨称潮,夜涨称汐”。科学地讲,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
诗中的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2)诗中的前四节,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而且,这个女性化的形象在诗中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诗的末尾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海浪对爱情的态度,曲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爱。
(3)在《雨之歌》的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诗中灵活地多方面运用了拟人手法,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相应加以拟人化,另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所以,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的语意递进伸展,引领心灵去触及那些平日里遥远的记忆、梦想。
2.请同学们延伸阅读纪伯伦的《花之歌》,试品析诗中花的形象的丰富感性内容。
3.多媒体展示影音资料,师生大声诵读全文。
五、课堂练习;品读《雨的随想》,回答问题。
六、课堂小结;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平常的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恰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用心去观察和体验时,会发现寻常事物中有着太多的意蕴,以我手写我心,这就是作品,尽管稚嫩,却是个性自我的心灵之声。那时,生活也会因你的思考而更精彩、更充实。
七、布置作业。
1.请模仿课文的写法,构思一首关于春天的散文诗。
2.阅读叶圣陶的《诗的材料》,完成题目。
活动与探究。
1.请学生课外阅读纪伯伦的散文诗,如《完美》《昨天、今天和明天》《更浩瀚的海洋》《笑与泪》等,深入体会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同时大致了解散文诗的特征。
2.以下是纪伯伦散文诗《沙与沫》的节选。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作为哲理阐发的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谈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1)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达到黎明。
(2)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3)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4)当你背向太阳的时候,你只看见自己的影子。
(5)愿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十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提示课题。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跳水》)。
从题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于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于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生字: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航(航行)咧(咧嘴)。
搜(搜集)嘶(嘶哑)抗(抗争)冽(凛冽)。
瞄(瞄准)桅(桅杆)唬(吓唬)鸥(海鸥)。
描(描绘)脆(干脆)虎(老虎)欧(欧洲)。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十一
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雨,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面,而自然,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
三、问题探究,学习《雨之歌》。
1.指名配乐朗读《雨之歌》,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2、思考“雨”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它具有怎样的作用?用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明确。
——雨在文中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她的作用是滋润万物、装点千山万和、镶嵌绿叶大堤、使花草昂头挺腰绽开笑脸、解除田野难耐的饥渴,还可以启迪敏感的心扉。
3、作者运用于怎样的手法描写雨的形成、雨的降落、雨的终止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雨的形成说成是“从湖中升起的”“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雨的降落是由于雷声为他“鸣锣开道”“是田野的微笑”;雨的终止是由于“彩虹挂青天”。
(开放题,自由理解)。
5、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6、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雨水滋润了大地。
7、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8、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9、文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说说蕴含着怎样的道理?——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如“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等。
10、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循环,在人类世界中,什么意味着循环?为什么?——在人类世界中,爱情意味着一个循环,她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四、对比拓展。
1、读了课文,你看到了怎样的一片海浪和雨呢?
2、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的浪的雨)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并说一说你的理解。
——1、2题很简单,并答案并不一定。
3、那么你能说说“海浪”和“雨”到底具有怎样的形象?
——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
五、品读,感悟诗中美点。
1、导入:看来纪伯伦的这份礼物真的是蕴涵深意,饱含真情,如果你再深入品味,相信你会看到更多亮点,发现更多美点。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一篇来细细品读,可以自选角度,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进行,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预期交流成果: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作者想象紧贴着海浪的物理特性来写:海浪经过阳光的蒸发会变成水蒸气,脱离“海岸”,在文章里,“海岸”代表着祖国,“爱情”实际上是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而“空气”则是作者远离祖国的各种原因。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方法引导:(运用联想法)海浪在不停地翻滚,所以作者说“生性执拗,急躁”,而海岸却纹丝不动,所以说“坚忍而有耐心”。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排比的作用很多时候是增强语言气势,但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时候,它可以形成舒缓的抒情,比方此处连续运用了“曾有多少次,当……”的句式,形成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读来娓娓动听,如浅唱低吟。
分析拟人手法:浪的行为已经赋予了人的情态,但同时又具有浪的物理特性,如围绕坐在礁石上的美人鱼跳舞,与礁石同席对饮,流利的语言增强了文章辞色韵律上的美感。
在此渗透穿插作者写作的背景(荧屏出示):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让他深深地依恋,也赋予他艺术的灵感,然而他的祖国却一直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随母亲去了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时,他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8岁时,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驱逐出境,他再次被迫离开祖国,返回美国。在这期间,他的母亲、长兄和小妹相继亡故,饱尝痛失亲人之苦。应该说,祖国并没有给予他太多温情,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
引导领会:礁石的“纹丝不动”、“面无笑容”象征什么?
明确:纪伯伦在国内的时候,遭到了当局者的排挤和驱逐,被迫离开他热爱的祖国。但与故土的别离并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之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作者对祖国的爱一直是那么炽热。在《浪之歌》里,作者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和苦苦的恋情。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分析比喻的形神兼备。自然特征:把雨比作珍珠,两者均晶莹剔透;雨化作清晨的朝露,点缀在花草之上。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分析拟人的运用:山河的欢乐缘自何处,花草的绽放因何如此?是缘于与对万物生灵的滋润。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这句话学生可能不易理解,教师点拨:文章是经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一句在语意上比较含混,但基本不影响全篇的理解。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这个语句的理解,老师可播放雨水的循环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第二,意蕴之美。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情义。在《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界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第三、表现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排比、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拓展阅读。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语言特点:
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
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
3、成语、双声叠韵词、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2、模仿本文写法,可以“之歌”为题写一首散文诗。
九、板书。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十二
教材分析:人教版第三册第23课《假如》,教材所处的第六单元,学习主题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从写作特点上看,《假如》一诗,短小精悍,每小节句式基本一样,每一个小节都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开头,采用渐进式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环境,关爱动物,关爱他人。最后一小节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结尾,耐人寻味,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思考空间与说话练习的平台,加上全诗语言简炼,大量运用短语的形式,处处都是充满美好幻想的语言,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1、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感悟。
故事引入。1、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神笔马良》。
检查自学情况。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生字情况。
1、大家对生字掌握的真好,下面请大家打开书,听老师朗读一遍课文。
2、自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同学们,假如小诗人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他会做些什么呢?你找到答案了吗?学生回答。
5、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了?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十三
教材分析:
《燕子》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郑振铎先生写的一篇写景状物的精读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构成了课文的四个部分。所以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二者相互映衬。
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同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也比较突出:燕子的外形,主要写它最具有特征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写燕子飞行,用“斜着身子”、“掠”、“表现其矫健轻快,“一转眼”表现迅速疾疾轻轻捷,用“横掠”、“粘”突出敏捷轻盈;写憩息,作者展开联想,把它比喻成五线谱上的音符,十分贴切而又传神,从而把燕子写得栩栩如生。
另外,课文插图意境优美,有利于配合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训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展开想象。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正确认读本课七个生字,理解“俊俏、聚拢、生机、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等词语。掌握十二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着重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学习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加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课时任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加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看到过的燕子的样子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用自身的话勾勒燕子的形貌,能让学生带着情趣走进文本。)。
二、预习检查。
1.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小组间以段落为顺序,小组长检查读文情况,注意订正字音。
3.每组相同组号的同学或者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是否读正确。
4.检查下列字词的读音。(出示课件)。
带生字的词:唧唧、横掠、荡漾、倦了、几痕、五线谱、演奏。
单个的生字:唧、掠、漾、倦、痕、谱、奏。
要理解的词:俊俏、聚拢、生机、横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
顺势指导“倦”、“痕”的书写,“倦”中的卷不要多横或者撇不出头,“痕”别把病扇写成“广”字。
5.再次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中年级对生字的读音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但一些读音还达不到准确,还得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才能把音读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还很浮浅,不能很好地形成解词技巧,所以适当地渗透一些解词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解词能力;指导检查读文的过程要扎实,才能更好地完成正确、流利地读文的课程目标。)。
三、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思考: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习抓住课文脉胳或者粘连自然段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4.质疑。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课时任务: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能够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深读感悟。
(一)回顾课文: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你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从整体入手,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自学交流。
1.出示感悟题:为什么说燕子“为春光增加了许多生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画出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然后带着自身的感受读一读。
2.个人自学。
3.小组交流(组长组织,要有顺序地交流与补充,达到交流中有吸收,有提高。)。
4.全班交流(小组为主要汇报交流阵地,其它组员补充;也可以教师指名让学生交流,其它人补充。)。
预设一:
当学生谈到第一自然“我非常喜爱小燕子的外形——它长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这段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点拨: (1)“凑”是什么意思?(几个方面合起来。) 点击电脑课件,通过屏幕显示小燕子外形图。(边叙述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图中燕子浑身乌黑的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个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使课文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指导写法:写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可以抓住外形几个有代表的部分来写,从写部分特征再到整体特征,能把动物的外形特征写传神。 (3)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预设二:
当学生提到第二自然段中“燕子飞来的季节——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点拨:
(1)想象扩展:细雨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当它打在人的身上有哪些感觉?请你说一说细雨的形态和触在你身上的感觉。
学生说,师生点评。
(2)理解“赶集”、“聚拢”。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赶集时的情形,体会“赶集”、“聚拢”的意思,体会把春天的花开草木,万木齐发的景象比喻成为“赶集似的聚拢来”,充满热闹欢快的气氛。
(3)出示下面两句话,让学生思考:这两句话从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引导得出:从部分到整体,从分到总的写法。
预设三:
当学生谈到第三自然段“燕子飞行姿态——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点拨:
(1)体会“唧唧”“一转眼”“掠”、“沾”用词的准确。
“唧唧”说明燕子对春天的喜爱;“一转眼”说明燕子飞得速度快;“掠”写出了燕子飞过水面时,飞得很低,距水面很近,简直就是从水面上拂了过去的情景;“沾”字写出了燕子身体并没有触着水面,只是尾尖偶尔挨了一下水面,可见燕子的轻捷灵巧了。
(2)指导朗读。
预设四:
当学生谈到第四自然段“燕子停歇——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点拨:
(1)换词品析,出示课件。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条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引导体会:“几条”、“几根”能过于真切,显不出电线的、蓝天的旷远;而“几痕”能地表现出细细的电线在空中的隐约可见,似有似无,这与落在它上面的音符似的燕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再结合课文插图引导体会:电线杆和燕子组成的画面,与五线谱比较,这样比喻的好处;还要体会燕子与“音符”的关系,让学生说一说这样进行比喻的妙处。
(2)引导想象:“赞歌”在唱什么?感悟歌颂春天的主题内容,加深对主题的印象。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通过换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提高学生感悟及朗读能力;通过理解内容,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能让学生把话说得形象、具体,便于提高写作能力。)。
二、有效练习。
课件出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按照“从部分-整体”的写法,从“小白兔、喜鹊、大柳树、冬天”中任选其一,写一作文片段。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写作,每课一个写作方法,让学生按照写作方法练习写片段,能够提高中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拓展阅读。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十四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十五
在江南水乡之中,有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在这条小巷里,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心声。他的心声到底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这位青年的诗人,与他一道去领略那江南小巷的风景,去追寻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看看这首诗歌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划出这首诗歌的节奏)。
生:忧愁哀怨。
师:同学们很有朝气,但缺乏点忧怨的感觉。我们再来一遍,希望大家在这次朗读的过程中把语速放慢一点,语调低沉一点,读出诗中忧愁忧怨的感觉。
师:好。大家这遍朗读得特别好。由此呢,我们也可归纳出一条规律:就是我们在朗读一些表达忧愁哀怨情感的诗歌时,应该语速放慢,语调低沉。事实上,在诗歌朗读中,我们除了要注意语速语调之外,还应该注意一些节奏与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丁香是表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姑娘的芬芳和高洁,所以我们可以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读出那种心驰神往的感觉,第三个丁香既是表姑娘的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读重一点,而第二个则应读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那么我们现在听一下音频的范读,看看别人去如何来处理语速语调和感情停顿这些问题的。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你正撑着伞,行走在江南的烟雨小巷之中。
生:油纸伞、篱墙、雨巷、丁香、姑娘、“我”(6个)。
生:是为了逢着一位姑娘。
师:“我”为了逢着一位姑娘,希望逢着一位姑娘,那这位姑娘是一位什么样的姑娘呢,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位姑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句子。
生:雨巷。
师:这条雨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悠长、寂寥。
师:除了悠长寂寥之外,事实上呢,这条雨巷还有几份忧愁、凄凉与朦胧之感。具体来说呢,就是雨巷这个意象又可分为两个单独的意象即雨与巷。雨,江南的雨,细雨如丝,一连多天下个不停,让人不觉有一种忧愁之感,正如古人诗中所写到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巷,江南的小巷,斑驳的青石板,颓圮的篱墙,让人不觉有一种凄凉的感受。而雨与巷的结合,使雨天的阴沉都笼罩在整个小巷之中,使整个雨巷都增添了一份朦胧的色彩。所以,雨巷这个意象既有悠长寂寥的特点,还有几份忧愁、凄凉与朦胧的色彩。所以可以说雨巷这个环境是凄凉、朦胧与忧愁的。
师:说完姑娘所处环境之外,我们来看这位姑娘。这位姑娘同我一样都撑着一把油纸伞,使我们无法看清她的模样。说起油纸伞,不知你们有没有见过?在哪见过?。
生: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
师:那我们来看看油纸伞到底长什么样?(给出图片)油纸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师:油纸伞本就有这样的特点,而它还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这就是象征主义诗歌特有的朦胧美。
生:丁香。说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
师:那丁香是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何是结着愁怨的?丁香是一种花。它一般开在暮春时节,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丁香在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丁香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它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人把姑娘比喻成丁香,即把丁香的忧愁赋予姑娘。
2、从课文来看,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姑娘是愁怨的?(主问题二)。
给大家5分钟时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待会派代表来发言。(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
师:时间到。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
a组代表:“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用“哀怨”、“彷徨”两个形容词非常直观地表现姑娘的愁怨。
师:你们组还找到别的地方吗?
a组代表:“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师:“彳亍”是什么意思?
a组代表:走走停停的样子。
师:如果你今天很开心,那你走路的时候会走走停停吗?
a组代表:不会。
师:不会。这组同学非常不错,找到了两个地方。别组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b组代表:“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b组代表:叹息。
师:姑娘一边走,一边叹息,充满了忧郁和哀伤,是吗?
b组代表:对。
师:好,请坐。我们这两组同学找得很准确,理解也很到位。既然姑娘如此愁怨,那作者为何希望跟她而不是一个喜颜明媚的女子相逢?(主问题三)。
师说: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关于这首诗歌的主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2、小组代表发言。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代表作有《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是狭长的,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ppt)。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分析完主要的几个意象之后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c、诗歌中多次运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比如丁香用来形容姑娘,而雨巷既可以形容姑娘出现的背景,也可以指代漫长的革命探索道路,这些都体现了诗歌的象征主义手法。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注意要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几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体会使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钟点。
重难点:
1、解课文内容,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会课文使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钟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鲜花吗?是啊,鲜花装扮了我们的世界,你们都知道哪些花呢?(生自由说)这些花儿不但美丽,它们还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花钟》。
板书:花钟。
二、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所要达到的目的。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19个词语。
3、合语境理解词语,体会使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钟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和上下文认识并理解词语。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圈画批注,养成好习惯。)。
2、学生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师补充。
3、检查生字。
8个需要认读的和14个需要书写的。生自己归纳总结识记这些字的规律,师适时指导。
4、花开的时间与什么有关呢?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生读课文,师引导。
5、作者为什么会写得如此仔细有这么多发现呢?
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因为作者通过了细心的认真的观察,所以能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以后也要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再读课文,探究发现。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语句。
生读第一自然段后,再读划出的表现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句子重点读一读。
2、生上台表演花开的情景。
学生兴致很高,表演得非常投入。
3、大家知道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
观察自己感兴趣的花,写出自己的感受。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十七
在分管教学副校长陈勇军带领下,教导处协同文理科教研组长,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检查。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检查内容完整、全面。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本月教学常规检查的内容有:备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及记录、教学后记、班级日志等。
一、优点:
1、备课力求完美。这次检查发现每位教师都能认真备课(1)少部分教师做到统观全册。均有超前备课。(2)书写较以前规范,教学环节齐全,教学过程比较详实,个别教师教案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抄袭教案的现象逐步减少。(3)备课从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及教学手段的运用能体现新的课改理念,能注重学法的指导。(4)集体备课基本能做到二次备课,备教材、备学生。
2、教师撰写的教学后记比前一段时间有所提高,少部分教师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解剖。
3、及时批改作业,对巩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本次检查发现大部分教师作业设置适量、适度,均能及时批改作业。有等级有激励的语言。学生作业中的错题能及时更改。多数学生书写比较认真,格式比较规范。教师批改记录比较细致,能够反映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做法及纠正措施。
4、教师主动听课、评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并把精彩的瞬间记录下来。基本上能体现出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
5、单元检测能及时跟踪课本考察学生,认真总结、仔细分析、及时反馈、班与班之间相互比较。
二、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的备课过于简单,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存在应付检查的现象,教案中实用的语言欠缺,教学后记的质量不高。个别教师的书写应注意。
2、少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后学生的错题没有及时订正,有的没有及时批改。学生的书写还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个别教师批阅学生作文的评语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从所有作业批语看,鼓励性语言仍有待于探索。
三、建议。
1、批改作业不要用一个大钩,应该给每一道小题目都要打上一个钩。这样能体现老师的精批细改。并且批阅后最好写上时间,最后所写批语要规范、清楚、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对作业的评价最好不用分数。
2、对于作业封面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整洁、不允许涂涂划划。
3、年青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有待再加强。如:备课、上课再规范,反思真有价值等。
各位教师,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更是教师份内的本职工作。通过本次教学常规的检查,一方面找出我们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们衷心地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学习和交流,促进我们教学常规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十八
1、出示挂图,看图回答问题。
2、出示图片: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指名在图上找到它们的家,将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
3、我们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儿歌:《家》。板书,齐读。注意读准三拼音。
二、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要求看准音节,读准字音。
3、指名试读,教学生字。
强调读准边音、前鼻音、翘舌音和轻声。
4、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
2、看课文后笔顺提示,书空。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安排。
4、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相机正音,加点的字口头组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句。
蓝天是白云的家。
(1)点名读。
(2)作者把蓝天比做什么?
(3)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
(4)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让老师感受到白云像在蓝图悠悠地散步?
树林是小鸟的家。
(1)点名读。
(2)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
(3)练习朗读。
引导学生观看动画,自读三四行,读后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句。
(1)这句话很长,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连贯。
(2)白云、小鸟、鱼儿都有自己的家,该多幸福啊!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
2、学习第二句。
(1)过渡。
(2)小黑板出示句子。点名读。
(3)什么叫“祖国”?引导感受交流,祖国是一个巨大的花园,我们就是花园里的花朵。
(4)小结。
(5)齐读第二句。
3、指导朗读全文。
4、练习背诵。
(1)各自练习背诵。
(2)指名配上音乐背。
(3)全体起立,加上动作齐声背。
三、练习说话。
1、激趣。
这首诗写得多美啊!现在,让我们也试着做一个小诗人,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来作诗。
2、练习。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读。
2、教学偏旁:禾木旁、宝盖儿;认识新笔画弯钩。
3、集体书空。
4、教师范写生字,着重强调关键笔画。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十九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理解、积累好词佳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经历逐段读书了解课文大意的过程;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学习用不同说法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3.体会留心观察事物的作用,初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词品句,感情朗读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学习用不同的说法灵活表达同一个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质疑,初读课文。
(一)观赏鲜花图,激发学趣,引发质疑。
(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语和读长句子的情况。
(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阅读交流,整体感知。
(一)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师生相互评价。(重点纠正学生读不准确的字音和句子停顿。)。
(二)交流阅读收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围绕开课时质疑的问题,组织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感悟,学习表达。
(一)引导学习第一段。
(二)品读写九种不同花开的句子,交流读后的发现和感受,体会表达方法。
1.齐读写九种花开的句子,边读边想:在读中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在读中发现表达的特点。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书中的发现。
3.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
4.师生合作交流,想象品味九种花开的不同说法,体会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说法。
(在想象理解、鉴赏评价、感情朗读的学习过程中体会花开的美,课文表达的具体、形象,提升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感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6.迁移方法,学习表达。
(1)创设情境,合作读文。
(2)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开放的样子。(鼓励学生用上课文中学会的词语或平时积累的好词语)。
7.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四、感悟“留心观察”,了解观察方法。
五、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指导书写第一自然段中出现的五个生字,重点指导“醒”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积累语言。
出示一天之内,各种花开放的“时间表”,学生根据“时间表”的提示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细读探究合作学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介绍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原因的词语或句子。
2.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师根据生的回答归纳板书: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
3.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的关系。
4.指导朗读,在读中引导体会设问句写法的好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植物学家绝妙的做法。
2.抓住“刚刚””“大致””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回顾全文,学会观察。
(一)理清文章顺序,指导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简要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二)回顾全文,体会作者对事物的留心观察和善于思考。
(三)指导学习书写“播、湿、娇、嫩、强、适、昆、修、致”9个生字。
(四)拓展阅读,了解更多有趣的“生物钟”。
语文生命生命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生命生命篇二十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出“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教学课时:
2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什么花?
2、媒体出示图片,配上轻音乐,师简说。
3、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4、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5、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可大家知道吗,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花钟齐读)。
1、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看看这个花钟吧。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淡雅艳丽娇嫩。
舒展花瓣含笑一现欣然怒放绽开笑脸。
(1)开火车读。
(2)一起读。
3、把他们放入课文中,同桌两人也来读读课文,读完后再说说你从课文里都知道了些什么。
4、(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绝妙地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制造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
三、入境入情、感悟花开。
1、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知道了那么多知识。那课文花钟上到底都有哪些花,他们都在什么时候开放呢?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用横线轻轻地划出时间,用波浪线划出花儿的名字。
2、交流,什么时候什么花开放了?
3、生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5、作者词语用得真准确啊!那么小作者又用怎样的语言来写花儿开放的呢?再去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1)先来说牵牛花开得怎么样了?
老师把这句子改成牵牛花开了,你觉得好吗?
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这一句把牵牛花的颜色、开花时候的样子、声音都写了出来,一起读。
(2)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做做绽开笑脸的动作,一起读。
(3)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从梦中醒来,怪不得叫睡莲呢!一起读。
(4)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给怒找个朋友,“怒气冲冲,愤怒”以前这些怒都表示生气的,那这里的怒还会是生气的吗?怒放是怎样的开放啊?你也在脑子里画画,万寿菊欣然怒放是怎样的?看着这些欣然怒放的菊花,一起读。
(5)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傍晚六点,天色渐渐朦胧,这个时候的天色就是暮色了。指名读,女同学一起读。
(6)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现在你们就是一朵朵的月光花了,月光花们,我们一起舒展一下自己的花瓣吧。
(7)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要想看到昙花开放可不容易。你要一不留神呀,就错过了。看图片,看着那么美的昙花一下子闭合了,有什么想说的?昙花开花的时间是那么地短暂,但它仍然把最美好的那一刻展现给了大家。有一个成语就叫“昙花一现”。
6、小结:同样写开花,每种语言都不一样,这么美的花,这么生动的文章,快把他们存在大脑仓库里,积累下来。
(1)互动,交流背诵。
(2)师生配合背诵。
四、仿写延伸,发展语言。
学着小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午时花,夜来香也开出更美的姿态!
1、出示: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
2、交流,语言训练。
3、仿写:快把刚才那么美的语言写下来,拿出你们的作业纸。
摘录好词:把你最喜欢的好词积累下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8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