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汇总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3:48:18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汇总21篇)
时间:2023-11-30 13:48:18     小编:FS文字使者

总结是对经验的梳理,让我们少走弯路。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一

[摘要]后现代对许多科学的冲击,包括教育因而也包括弹性学习,弹性学习在教育学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间形成了联系和融合。本文力图从弹性学习的概念、理论基础等方面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并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弹性学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网络弹性学习。

一、导言。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种种迹象表明,一种可以称之为“后现代教育”的教育形式随之出现了,它展示了一种与现代教育截然不同的后现代教育理论。如果说现代教育的实质是“完人教育”或“英才教育”,那么“后现代教育”的实质是“全民(终身)教育”与“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

随着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后现代教育需要知识的'弹性积累方式,以不受时空限制;同时需要资源分配,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有效地授课(tinker1994)。而网络教育的突出特点不仅在于其生动形象,更主要的是不仅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而且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而使得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弹性学习的需要逐步形成。

二、弹性学习。

弹性学习的概念极难表述。它是信息时代的一部分,甚至为很多国家教育政策的主题(jakupec1997)。在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变革的时代,弹性学习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催化剂。它在为知识积累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作准备。

[1][2][3][4][5]。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二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外围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2]。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3]。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呢?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抛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外围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参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一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日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一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5],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

(三)教学策略审理:追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追求阶段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应对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现象。首先,教学策略审理应该考察策略是否具有程序的合理性。比如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操作层,教学方向主要是对于语言概念、逻辑命题或语法规则的学习,因此教学策略应该以机械联想和记忆为主;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技术层,教学策略应该以“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为基线,奠定学生“感知辨认原型―形成关联应用―自动规则化”的技能思路。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素养层,教学策略应观照学生对课文观点、榜样的评价反思,通过情感共鸣逐步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并积极推动身体力行。其次,教学策略审理应考察策略是否具备针对性。例如,文本解读中,教师的迁移性策略应用有没有充分尊重文本,是否绕过教材大谈新观点新理论,教学是否说教化、功利化。最后,教学策略审理应保持对教学工具运用的谨慎态度。“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了服务明确的教学目标”[6],如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多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但是高中生的认知想象力已经成熟,应用多媒体在低年级学生想象思维尚不发达的阶段可以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但对于高中生却未必。“语文的想象是从本文体验出发尽可能地在大脑中还原画面”[7],高中生有能力进行独立情境创设,也更需要锻炼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因此教师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手段联系背景知识或呈现文献信息可取,但将其作为直观形象导入的常规策略却需要审理纠偏。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三

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现代语言,文言文的阅读相对比较吃力,因此需要注释进行辅助,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注释一定是通过研究古代汉语言文学,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含义之后,提出科学的理解,并采用规范方式对课文进行注释。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注释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通过对文言文的注释方式的把握,掌握文言文的注释方法。

2.1教材的编辑与出版部门,在出版教材之前,应当对课文中的文言文注释进行严格审查,尽量减少错误。

教材投入使用后,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学校调查等方式,广泛征集教师和学生对文言文注释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发现有不正确的文言文注释,在经过相关专家讨论后,及时更正。调动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对文言文注释的积极性,常年设立文言文注释意见箱,对错误的文言文注释要及时举报,对举报者给与一定的奖励。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及时将错误的文言文注释更正,并通知其他教材使用单位,避免影响扩大,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2.2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客观地分析文言文注释,既不一味相信课文,也不要妄自尊大,要本着严谨的态度积极探索文言文注释问题。

一般来说,文言文注释只是代表了编书者的想法,他的主要目的是,解释文章内部和文章外部的相关性,通过借鉴,读者依据文言文注释来理解文章,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怎样发现文言文的注释是有问题的呢?一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高中教师平时应多读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广泛涉猎文言文相关知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有教师自己掌握丰富的文言文知识,才能在文言文的讲解中运用自如,轻松解决学生的各种提问。二是掌握解决文言文注释的技巧。为了解决文言文注释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技巧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文言文注释问题。首先,语言规律问题,检查文言文的注释是否符合语法结构、构词组句结构、表达结构等,当然也包括语境和文字、语音等各方面的内容,如果不符合语言规律,那么文言文注释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其次,考查语境的问题,就是判断注释是否符合文章的语言情境,与上下文是否有联系,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相冲突,情感上是否与作者相冲突,解释的语言是否流畅等。再次,逻辑关系问题,文言文注释要符合正常人的逻辑思维,用注释进行课文解释合情合理。如果文言文注释与原文不符,那么这个注释就可能是错误的,需要我们仔细斟酌推敲后,进行更正。最后,客观实际,语言是人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想表达的手段。文言文注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如果与实际情况相悖,那么这个文言文的注释可能是错误的,需要我们加以更正。

2.3切忌墨守成规。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不能一味的相信课本,那将会陷入“本本主义”,课文中的注释只是代表了编书者的个人想法,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对文言文解释错误或者无法解释的`进行深入研究。例如:课文中,我们经常把“蹴”解释为践踏的意思,将“不屑”解释为不值得的意思,但是这两个词如果根据我们上述讲的技巧进行分析,很明显是错误的,那就说明这两个词在本文的解释存在问题。依据“蹴”是践踏的意思,那么“蹴尓”就是践踏眉毛,但是大量的文言文注释解释为“皱眉”的意思,因此片面的将“蹴”解释为践踏的意思是不合适的。文言文解释要符合上述的四个规则,否则就是不正确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推敲。对于“不屑”的解释,孟子的书中曾经提到过一个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是乞人因受到轻视,而不接受施舍的事物,因为那样的食物即使吃了,也是不开心的。《正字通》中曾经也有解释,不屑是指因轻视不加意曰不屑,由此可以看出“不屑”的含义为:不值得。这样的解释无论在哪篇文章都合情合理,那么该文章的解释就是正确的。我们在解释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上述的四个判断技巧,根据客观实际,联系课文对文言文的注释进行解释,同时教师多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文言文注释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解决疑惑。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四

摘要: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扩充知识的过程。高中语文复习阶段,如何使语文这一学科实现积累的飞跃,值得每一名语文教师深入探索。为此,本文将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从语文复习课要提升高度、语文复习课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语文复习课要科学有效、语文复习课要梳理学生典型经验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到了高三,语文进入全面复习阶段,由于语文本身的独特性,复习成为很多学生和教师都难以把握的一项任务。到底应该如何复习语文,如何充分提高语文复习的有效性,值得每一位教师不懈地探索。

普通的语文复习课中,教师更倾向于将之前学过的关于高中语文甚至初中语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所以这样的高中语文复习课仅仅停留在一个基础的层次上,而没有得到拔高。其实,复习并非是单纯的整理与总结,还应该是一个提升高度的过程。比如说对于一个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回顾是基本工作,而真正要想实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就需要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有效拓展和深度挖掘。比如一位老师讲评试卷时,以“关注重要信息”为纲,高屋建瓴,给学生以明晰的方法指导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展现了一位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深度和高度;一位年轻的教师,以“语言:还我天使的翅膀”为抓手,针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有文采”展开探讨和指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展现了应有的才华和高度。

二、语文复习课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不仅是语文的复习课,任何一门学科进入复习阶段之后都需要进行具体安排,遵循一定的阶段性与层次性。对高中语文复习而言,教师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本单元编排顺序复习阶段,每个单元都进行一次检测,重点在于掌握教材的知识,使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更为系统;第二阶段按照《考试说明》的37项能力要求进行复习,对于《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一项一项地加以落实,最后穿成串,连成线,达到系统化;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要求展开一系列的练习,并且要限时限量;第四阶段是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总结,自己查漏补缺,同时养精蓄锐,迎接高考。

三、语文复习课要科学有效。

语文需要识记和积累的东西有很多,比如现代汉语的字音、字形、近义词的辨析、成语的意义、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等等,都离不开下苦功夫的识记性积累。但这恰恰是很多学生最不擅长的,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对识记更是缺乏信心。其实,识记与积累并非无法可循,记忆是有规律的,只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记忆活动,就能实现高效复习。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一条“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而后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那么,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复习,即在学习之后当天便进行一遍复习工作,第二次复习与第一次复习间隔时间需要缩短,第三次复习可以适当延长,第四次复习可以继续延长。

四、语文复习课要梳理学生典型经验。

高中生在十几年的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会逐渐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反思能力,这些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总结和积累一些学习经验,尤其是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如果学生不相互交流,那么方法和技巧只能学生自己来实践,而有了经验的总结与梳理、分享,则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班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在复习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就邀请一些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分享自己的经验,比如写作经验、阅读经验、文言文学习经验等。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将其进行梳理和分析,能够促进学生经验的升华和今后复习的实践。为此,笔者在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之中进行筛选与推广,针对语文复习教学不同类型的知识点以及不同阶段的要求,笔者安排了在这些方面掌握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比如,一位学生在分享自己学习与复习文言文的经验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将不认识的文言文字词、含义、用法和所在句子进行记录,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这一经验一提出,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同,都纷纷表示要效仿。这个时候有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高三学习紧张,每遇到一个文言文字词都要记录下来,岂不是要耽误很多时间,语文学习会不会占用其他科目学习的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就此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探讨,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更好的建议,学生纷纷出言献计,最后确定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归类,即将陌生的文言文字词进行归类。分门别类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也能够使文言文的积累更有条理。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了这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同时也有效指导了全班同学的语文复习活动。

五、结语。

以上,我们对高中语文复习课展开了四个方面的思考。复习课是学生巩固旧知识、实现知识积累质的飞跃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参加高考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教师只有充分做好复习工作,提高高中语文复习效率,才能使学生通过复习真正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天宇.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复习[j].教师,2009(15).。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五

摘要:德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今天,进行大学生德育研究和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回避网络的影响。首先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大学生德育研究与实践中对于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三种不同理解;再以第三种关系为出发点,提出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诚信教育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核心,大学生网络德育应注重这方面的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德育;网络德育。

1对德育和网络的认识。

1.1对于德育的理解。

对于德育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狭义的德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另一种是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部分。为了在分析德育与网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本文选取狭义上的理解。

1.2对于网络的认识。

随着网络影响的逐渐深远,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络所承载的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时人们谈网络更多的是指网上资源。此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看待网络与高校学生的关系上,不约而同地将网络看作是主体,是主动施加影响的一方,可能对学生造成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大学生是客体,是被动接受影响的一方。因此,面对网络的影响应该“趋利避害”。这种对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认识反映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一种保护心态。

与此同时,也有少数高校德育研究者更加关注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并把大学生网络行为本身纳入道德教育范畴,认为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者,很大程度上是“利”与“害”的制造者,是网络和网络资源运用的主体。大学生自己同时也是“网络问题”的制造者,应该尽量减低大学生网民自己制造的“网络污染”,正本清源。

2对大学生德育与网络的关系的探析。

2.1“并列”关系。

所谓“并列”关系,就是指将网络看作技术载体,德育是思想内容,网络和德育都可以独立存在,德育可以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依托网络这种载体来进行。在这种关系中,网络基本处于价值中立地位,“能载舟亦能覆舟”,全看谁来利用、如何利用。

2.2“包含”关系。

所谓“包含”关系,是指将网络看作是文化环境,而德育是教育内容,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面临负面的.、消极的网上资源的冲击,德育必须加强和创新。

2.3“同一”关系。

所谓“同一”关系,是指将网络和德育统一成为一个整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德育”,即指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需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网络及其资源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认识中,网络既是一项技术,也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但其发挥的作用积极与否与使用者的行为直接相关。如法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约居里说的“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的人们”。恰当的使用行为可以使网络发挥出巨大的便利作用,相反,违反规则规范的使用行为则导致一系列的“网络问题”,甚至引发犯罪。

由于对网络与德育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开展德育工作对策及效果的不同。当前高校网络德育研究和实践多是以第一、二种关系为前提展开的,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措施上多是保护性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学生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第三种关系下的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重点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3同一关系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解析。

第一,规范网络行为是“网络德育”的切入点和归宿。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非就是要让他们在意识和行为上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意识决定行为,而行为是意识的表现和结果,同时,行为的不断强化也可以辅助意识的形成。大学生网络德育也是如此,它应该首先从培养大学生规范的网络行为入手,以行为促进德育,再用德育规范行为,让大学生成长为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的积极维护者,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避开危险,这才应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高层次价值。

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切入点,但对于大学生这样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对外界的好奇心正胜的群体,单靠对一些显性行为“就事论事般”的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规范网络行为也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归宿,要保证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使规范的网络行为仍需要内在动力。规范的网络行为包括许多方面,仅以上述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几乎每条都与计算机使用者诚信与否、诚信的程度如何密切相关,因此,诚信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和核心,要保证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有效、自觉进行,加强诚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

诚信的内容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境界,信是一种行为规范。从逻辑关系来看,诚是基础,具有本体论意义;信是理性实践精神的外在表现。“诚于内而信于外”,二者是体与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诚信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诚信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后引起学校对网络德育的关注一样,诚信教育也成为新时期从中小学到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本质性问题,而将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许多表面性解决对策,如要求教育者提高素质、创新德育的内容、形式及效果;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以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通过法律惩治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等行为。亦或提及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这种认识已经关注到了规范网络行为的内在动力问题,但有些宽泛空洞,难免影响网络德育的措施及效果。而诚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和品德则集中地体现了网络德育所需要解决的内在动力问题。因为诚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规范,指导着人们的外在行为方式;一种制度,反映了社会规则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一个道德范畴,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诚信状况,直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还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对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防治利器。因此,诚信教育是网络德育的核心。

综上所述,在当前网络日益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实环境下,认清网络与大学生德育的关系,探究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措施、提高网络德育实效的关键。本文认为网络德育可以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为切入点,通过现象深入实质,重点在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最终达到以内在思想道德素质指导网络行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安邦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六

语文的学习是最贴近日常生活中的课程学习,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知识的多种魅力,融汇生活和课堂学习的要点是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追求的目标。文学学习是当下高中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核心内容,但文学起源于社会生活,所以在高中语文生活化的课堂中才能将语文中蕴含的生活信息活学活用,焕发出语文的活力和魅力。

语文课堂的学习是语言的学习,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语言是组成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而语言是生活中交际和社会往来的必要方式,因此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最终走向是生活化学习。在生活中,倾听别人的话语,获取不同的信息组成自己的语言,与他人通过语言的交流,让自己说的话语被理解被认可,满足自我情感价值的追求和提升。在生活中的.部分需求中,还会书写便签、邮件等以读写的方式来构成多方面的生活需求,用语言服务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的学习脱离不了生活化的学习。

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是为日后进入社会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而做准备的,所以语文学习走进生活,发挥高中语文生活化学习的价值。高中语文生活学习的听说满足了日常交际过程中的交往需要,学会用合理的言语与他人交际,明白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发挥语言智慧享受与他人交往的快乐。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学习,如在生活中学习课外读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来阅读,还可以通过写文章、写日记的方式来满足自我情感的抒发,表达自己的生活观念、分享自己的困惑和喜悦。生活化语文满足了听说读写的学习要求,提升了融入社会的技能。

1.满足多方面发展学习能力的需求。

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学习不仅可以提供语文学习上的帮助,更是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在心理、情感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语文生活化课堂学习,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其内心的发展需求,积极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2.增强自身的生命意识。

生活化语文学习充分地展示了在学习中生活以及在生活中学习的真谛。教师们在关注学习的同时也关注了生命,从而增强了自身的生命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语文知识来与他人交流,不仅仅分享了自身的生命情感,也从他人的经验和阅历中受到了积极的熏陶,体验到了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联系生活的语文课堂内容,通过生活中每一个人的情感生活历程体验到生命的价值、生活的美好,细细体味和思考人生,感悟到生命的强大意义和价值。

1.加强对学习参与过程的探究。

生活化语文学习不仅仅拘束在课堂理论上,更要从生活中加强对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究,语文课本身给予的便是广阔的思维,更为多彩的生活,和研究性学习的自主。从自身加强学习参与过程的探究可从社会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入手,自我发现不足,取长补短,有利于增强学习中的合作交流,还有利用增强自我动手能力,主动探究收集和分析信息,根据自我学习中的不足来对应的加强和巩固。

2.及时关注生活热点融入日常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热点内容融合了高中语文课堂的知识,在提升生活化语文学习的方法中,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融入日常学习中是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社会时事热点涵盖着巨大的语文知识财富,合理把握重点分析才能综合全面学习语文知识。例如针对规范用词、规范用句时,可针对生活中一些经典广告,某药品广告“咳不容缓”或者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等,留意收纳此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词语来达到特定效果的广告,分析总结规范词语的使用,而又根据语境和情况体验文字效果。生活中,互联网是热点内容集聚地的大熔炉,学习生活化语文的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关注热情,来综合学习语文内容,根据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资源,深入感悟和学习。

树立生活化学习的目标,来沟通课堂内外的知识,将学校和社会资源整合利用,扩展学习的空间,增强知识的运用。只有在课堂语文生活化的学习中感知生命美好、品味文化、健全人格,才能树立起生活化学习的目标,并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放到生活中去验证,从生活中的语文实践去寻找蕴含的语文现象。还会随时关注周围的人物和实例,拿周围有效的人物做榜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为人处世的风格,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身的意志。总之,高中语文课堂离不开生活,生活中随处会用到语文知识,只有日常学习贴近生活,结合课堂知识,用生活中的经典、底蕴、经验来丰富语文课堂的认知,扩展自身视野才能积极向上地探索语文课堂的魅力。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常识、素材等相关资料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从而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对国家语言文化进行很好传承。同时也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情景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此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高中语文教学是个整体的教学传授过程,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全面的进行引入情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一、课前采取情境导入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开始的好坏是课程效果好坏的关键,一个好的课程首先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的备课。包含与课程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的视频课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主动的吸引学生眼球,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师要利用好网络资源,对作者汪曾祺对学生进行介绍,包括作者创作的情境。还要将北京胡同的视频或照片给学生展示,让学生的头脑中对北京胡同产生印象,带动学生进入学习语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得不提的是,创设情境应该注重自然性、顺承性。真正能让学生如临其境,万万不可为了创设情境而生搬硬套,给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带来的人工雕凿之痕及“做秀”之嫌。总得来说情境的创设需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尊重教材,把握语境,不脱离实际;第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第三,坚定目标,加强引导,共同进步。

二、课中采取互动交流法。

增强师生互动性是新课改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互动性一方面能够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定时地采取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创设互动环境,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语境中。例如,在《胡同文化》这篇课文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北京胡同的特点、胡同文化是指什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等等,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课堂的互动,活跃课堂的氛围。此外课堂上还要采取情景模拟法,根据课堂的内容,编制一个辩论或话剧等,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达到愉快教育的目的。第二,以课程为基点设计延展内容形成师生点评式互动;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延展内容和新的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延展的教学内容来引起师生间的点评式互动。例如在讲授《雨霖铃》时,由于这首诗本身较为凄美,写进了人间离愁别恨。教师可以借此引发学生回想曾经学过的包括小说在内的多少写作方式和手法。还可以启发学生去比较电影中借用光、影、蒙太奇等多种方法呈现的人物与小说中人物呈现的方式有哪些不同等。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课程以外的经典人物故事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课后回顾课程情境法。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要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巩固,课后作业的预留就能帮助教师实现课程的巩固和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在课前和课中情境教学方法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业余的时间查找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知识,例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为每个人物填写“病历卡”,完整体现出病人的病因、临床表现等。完成后引导学生将查找到的内容在班级内容进行交流展示,这样不仅能带动条件较好的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也能促进条件一般学生的知识量,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总结情境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要求,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适应社会、融入教学内容和有效教学方式,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符合差异化学生的不同需求,保障学生利益,还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热点和难点。以上仅为本人在新课改要求下,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和肤浅认识,教无定法,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式方法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都是为将祖国未来的花朵教育好、培养好,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语文教学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龚奎.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第07期18.

[2]梁少艳.浅谈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文摘版),20第02期03卷.

[3]宿慧芳.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俪人:教师,第2期.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八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然后分析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有利于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发展的措施,希望对我国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理性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也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实现生活化,更加接近理论状态,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教学现状;生活化问题;思考策略。

目前,大多数高中都进行了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工作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且教学改革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遗留或者新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对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变。

在新课改环境下,高中的政治课堂出现了许多变化,主要是围绕“三种学习”“三个转变”的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由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到新教学方法实现了一系列转变,如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维护国家税法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偷税漏税的危害;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以自我分组讨论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师生进入彼此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学习的环节,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教学相长。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的改革方法,让学生逐步实现自主学习,享受自学学习的乐趣。但是,在教学改革中,由于教师对高中的政治教学生活化改革做的不到位,使学生对政治生活的理解,对政治的认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到真正的政治生活,无法切身感受到政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看到的只是一系列政治理论,无法真正体会生活中的政治所在。

(一)教学创意比较陈旧,缺乏新意。

我国高中的政治教学或多或少地参照了传统的教育方法,在教材的选取方面比较重视沿用传统的'教材,并在教学方法上面,更多地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参照教材上面所举出的例子,做一个阐述,或者简单地将教材上的事例进行相关的罗列,但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有些教师只是给学生“划重点”,让学生只用背那些画出来的重点即可,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去串讲,这样导致学生体会到的只是一大堆空洞的道理,并不能很好地体会到政治生活。

(二)更加注重形式,而不太注重实质。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也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去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上,许多教师都只注重了形式上的改革,而并未注意到实质上的改革。在教学上,许多教师采取了分小组的讨论形式,在教学方式上有了一定的新意,但对实质的教学内容,却并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不少教师会举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去探讨与生活的政治联系,去合理解释一下这其中与政治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学生往往是用意识去思考,并没有在实际中体会到这种政治事件,更没有相应的实际生活见解,因此很难把握好政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一)在不脱离教材的基础上,为教学内容增加新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转变小组探讨的模式,将小组针对课本案例探讨的部分转变为“课前研讨”,增加教学内容的新意,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具体来说,教师可在上课前适时选择一定的时事热点,进行教学任务的发放,然后在每节课前请学生上台讲自己对这个时事热点的看法。这个活动可以采取自愿报名参加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没人轮流的方式进行探讨。在学生阐述完后,教师应进行五分钟的点评。点评的内容包括对刚才学生所讲内容的点评,也包括将所讲内容与政治相联系的讲课。这样可以做到政治与教学的紧密联系,更好地与学生实现交流,也可在轻松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政治,更为贴切地理解政治生活。

(二)转变教学重点,更加注重教学内容。

高中的政治生活化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内容,而不是教学的形式。由于政治生活比较枯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将形式和实质做到统一,相应地添加一些生活化、口语化的内容,或者是选择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更加容易地理解知识,在记忆的过程中也更加容易联想到教学中所讲的生活内容,做到不容易遗忘知识。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设置教学流程,如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等,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选择正确的价值标准、价值观念,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了解到更多的生活知识。

四、结语。

本文讨论了我国进行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层面给予了一定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实现生活化,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

作者:黄伟环单位: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2]朱丽鑫.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5(13):19.

[3]黄蓓.高中的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36):42.

[5]卢春燕.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下旬,(10).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九

摘要: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者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兴趣教学等方式教学,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教师充当辅助角色,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并不断完善自身思考方式的特殊学习过程。教学者要根据教材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充分提供展现自身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拓展自身思维,从而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根据众多权威调查证明,只有让学生自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不断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才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不懈动力,因此教学者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发展。

探究只是活动中的一种,而自主探究性学习则是一种以自身探究为目的.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探究性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体现在教学者将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自身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得出相应的答案,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技巧。相对于教学者来说,探究性学习是以教学中出现问题为一个载体,通过其他措施及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资料收集、分析问题、最终处理问题,致力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简单教学或者学生参与就能够完成,需要教学者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占大部分,教学者只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满足其对知识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颠覆,给予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展示的舞台,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展现。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把学生能力培养作为第一目标,将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关注对象。

1.探究性学习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根本的动力,而探究性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在《雷雨》这篇文章中,教学者改变了以往教学方式,不再是此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对学生设置相同问题,紧密根据教材内容,既对学生知识有一个拓展,又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不再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层面上。

2.探究性学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处在人生中一个重要阶段,既要面对学业上的负担,又要承受来自高考的压力。其思维能力已经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对事物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正是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创新,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中,教学者可以要求学生对其资料进行收集,并且讲解出来,在充分感受作品思想的基础之上,自身思想情操也得到了提升,这都是探究性作用的体现。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又一种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转变其学习方式,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弘圣。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自主与合作[j]。中学教学参考,(31)。

[2]杭淑英浅议问题探究性学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05)。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十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要在课堂上学会阅读与分析课本文章之外,还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灵活合理运用各种资源,积累文学素养,培养对语言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而这一宽阔的知识领域,是教师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里无法胜任的。因此,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在课外大量地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自控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学会思考领悟以及鉴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到学习语文的真正精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实践作用很重要,同时,教师的引导调控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二、教师的引导调控作用。

新课标中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着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明显提高。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能够由内而外地自发地学习,而非在教师的压力下被动式地学习,其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升。因此,从动机出发,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学习,并多引导学生领悟到语文学习的魅力,而非为了考试而学习。为学生设置或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学习目标,当学生的目标达到以后,再进行一个自我学习的强化,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在学习中收获喜悦,增加自信心,以此良性循环,使学生长期保持学习的动力。

2.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因此,强化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都能够自发地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来,为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逐渐接受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多鼓励学生的优点,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鼓励学生能够发挥团体精神,分为小组共同探讨学习,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与队友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并赋予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避免了独自学习时的偷懒和倦怠。此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多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自己自主学习的所得所会,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自主学习的一大特征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去查阅更多的资料,接触更多的知识,并学会合理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多让学生问自己“为什么”,多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提出疑问,而非教师把一堆疑问塞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已知与未知的关系,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使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发现问题,也能够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占主体地位,但是教学是一个“教”与“学”互相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也非常重要,除了教师的引导调控之外,学生的积极实践也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积极实践课可包括上文提到的学生的分组学习,教师应当十分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变化,并依据学生的变化来调整或强化自己的教学方案,趁热打铁,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并形成一种学习习惯,一种定势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课外的积极实践,将使学生在课堂上领悟力增强,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多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去积极实践,将使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变得更具有实效性。

四、小结。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认真解读新课标,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将学习压力转变为动力,与教师配合,与团队合作,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快乐的氛围里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学中的魅力,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学习语文。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要与学生在具体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共同努力,使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风气成为必然。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十一

教师因为觉得学生基础差,因而在课堂上对学生左不放心,右不放心,觉得要讲的东西太多,甚至怕学生不懂,讲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学生仍茫然不知所措,不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印象不深,学得死气沉沉,效果甚差,所以作为教师真正要做的事,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个引导航向的人,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而不只是一个演说家。

二、要平等相待,引导学生辩论。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才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对他以后的终身学习造成制约,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当然,学生说话有时是杂乱无章的,特别是新接一个班级,学生常常说话不完整,或者说了一点就说不下去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强,不可能把话想周到了娓娓道来,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

三、要改变策略,将机会留给学生。

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节内容,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追求统一的所谓标准的答案,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教师可用“通过学生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等之类的话,让学生互相补充,弥补不足,练习评判时,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述,互相讨论,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而且要主出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这此锻炼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总之,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涉及众多方面。但教师的教育观如何却是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好主体性教学。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十二

[摘要]目前,我国中学的体育教育改革正在风风火火的进行着,有的地方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纵观总体成效却有很多另人不太满意的地方。我国中学体育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场地状况、师资建设诸方面均存在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学体育教学是基础体育教学之一,是连接小学体育和大学体育乃至终身体育的一个关键所在。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什么样的体育课是最适合学生的?中学体育教育,包括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情感储备、智能开发、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身体健康诸多人类基本素质的培养。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可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但是,体育教育在现今的中学中受重视的程度、大纲教材、场地器材、师资状况等软、硬件严重滞后和缺乏,严重地阻碍了体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功能发挥。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2.教材陈旧,重复过多,少运动乐趣,脱离学生实际。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传统体育教学体系,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束鎛。教师沉醉于现有的教法之中,安于现状,不思创新,课堂结构永远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几乎没有室内体育场所。其内容,基本是走、跑、跳、投等一些竞技体育项目构成,各项动作技术难度大,专项素质要求高,重复过多,小学生学的东西初中还学,高中学习的大学还要学。脱离中学学生实际,难以满足学生对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实用性的需求。学生上课,表面愿意,内心痛苦,压抑了学生对运动的欲求,对运动乐趣的体验。

3.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专业老师缺乏。长期以来,中学的`体育教学,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束鎛。教师沉醉于现有的教法之中,安于现状,不思创新,课堂结构永远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几乎没有室内体育理论的传授。考评以身体素质达标为准。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简单课堂教学依然存在。不可避免地压制了学生地情感,挫伤了学生地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地功能发挥。专业上的缺乏也是教改后老师“隐性”缺乏的一个表现,这样的学校开展按学生兴趣分项教学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项目也会比较单一,从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上来说都是不合适的。与传统的教学不同,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后更重视了学生的兴趣。我们也深深的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然而,学校场地的限制、教师专业的不同,导致学生只能在给定的几个项目上选。有很多学生苦于还是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而被迫选其他的项目,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路。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发展适应新世纪的体育教学。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体育在职教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领导,健全职教系统的体育教学、科研、竞赛体系,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以适应新世纪体育教学的需要。

2.改革课程体系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材内容。

中学生是一个比较好动的群体,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较为强烈,兴趣较大,大多数学生渴求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培养一两门体育爱好和专长,以备考上大学乃至走上社会之用。然而,每周两节体育课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在保留原有体育课大的基础上,增设体育选修课或体育专项活动课。他们对各项运动非常痴迷,热爱有加。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各项活动中。他们旺盛的精力得到宣泄,运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避免了许多违纪事件的发生。学生还可以通过体育课学习各项基本技术,而在活动课中利用充足得时间,系统地专门学习某一项运动技术、技能、技巧,增强其熟练性。有利于学习产生良好地自我锻炼意识和习惯。对参与其它体育项目地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各项运动竞赛储备人才。

3.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要有高尚的师德风范。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以身立教。

(2)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去开启学生地心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兼融其他学识和技能。这样教学时才能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十三

在近几年来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的情形下,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地往前进,教育教学的重点由原来简单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了解转为要求学生对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道德修养的培养到达高层次。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特点的学科,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人文层面上,就要求学生在自身素养上得到改善与提升。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本文就将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关于自主学习。

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不同于他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理解就是指学习者本身以主体的身份或具有主体意识参与到认知活动或是实践活动过程中,并不断发挥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方式。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可以理解为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不断培养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意识,独立完成语文课程的能力。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进行以自我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

高中生自发地在学习上占主导地位,以主体的主观意识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

(2)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

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发现问题,然后找寻方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思考以后,用自己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就是真实的能力,因为教师是没有办法代替学生去思考的,这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也是一样的。

(3)自主学习具有不同步性。

高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带领学生统一进行学习,保持学习进度的同一性,但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会带来学生学习效果不同步,因为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有强弱,所以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强度。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就是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自主教学理念有助于应试教育下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方法。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目标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内容、课程安排等进行培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策略,包括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条件全部完整的情况下,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才能够发挥语文教学的最大效率和最大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自主教学指导模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成绩的提高也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上面得知,自主学习具有不同步的特点,这也正好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所以显而易见的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目前虽然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理论在我国研究上有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于高中语文方面的教学研究还是有待研究。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十四

3.1加强自主、合作、探究: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言文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在学习上学生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如大声朗读文言文。在学习新的文言文之前,学生可以先将文言文大声朗读出来,将无声的课本上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样一来,文章中单调的文字会通过声音将其语言中蕴含的韵味和情感都表达出来,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很多文言文片段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学生在文言文朗读过程中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尝试着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情感,一开始时读得慢点,将每个字、每个词都朗读清楚,将文言文的'声韵都朗读出来,这样就能慢慢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从而有利于自己更好地把握文言文主旨。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同学们更应该注意多多朗读,尤其是苏轼表达观点那一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同学要多次朗读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潇洒心境,这样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再有,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和他人的交流沟通,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多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这样一来,也能够积累自己文言文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3.2做好课外阅读:文言文往往是和某段历史或是某种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积极进行课外拓展,这样也能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学生可以上网多查查先秦时期的历史,搞明白六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参考其他几位作者写过的《六国论》文章,也可以多浏览那个时期的书籍或是影视剧,对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来看苏洵认为六国是如何灭亡的,再结合苏洵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这样一来,就能容易地理解《六国论》中苏洵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了。

3.3加强横向联系:语文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尤其是历史,所谓“文史不分家”,文言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受其当时所处历史背景的影响的,因而多拓展古代历史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反过来,文言文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让单调的历史因为其中的人物而丰富起来,这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好处,能够将各个学科都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4结语。

文言文的学习并不困难,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综合学习在字词句方面以及作者思想情感方面的特点,然后要注意牢记词句意思,并将其放到整个句子中去感受语境,同时要多多拓展课外知识,加强横向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促进自身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和琼.打破常规变中出奇———初探高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1)。

[2]侯志中.自主、诵读与兴趣———文言文课堂的突围[j].教师,2015(19)。

[3]顾勤芳.合作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07)。

[4]骆子彦.在教学古文中寻求升华———探究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j].教育,2015(15)。

[5]黄志芳.“开心辞典”引入古文教学“小组学习”激活文言课堂———《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反思[j].语文建设,2014(05)。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十五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很多领域要想取得成就靠个人的单兵作战是行不通的,因此,互助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在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是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即合作式学习.小学数学《程课标准(实验稿)》把合作学习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并把“学习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目标之一。合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接受并用于教学实践。

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下面我简单谈谈本人不成熟的想法。

1、合理、科学地分组。

分组之前,教师要进行摸底调查,再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落实规范的小组评价依据。

只注重结果,并以此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教师角色的转变。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灵活地运用各种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以上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十六

一名好的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为了给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废弃那些制约学生发展的传统习惯,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还可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很重要。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倾向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融入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去,并把这种习惯贯穿于听说读写各种训练中,教育学生多读书、多思考,使其学会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并使其持之以恒,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很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会学习了,自然也就乐于学习,继而就会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首先,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必须掌握的`环节。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安排好学习时间,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再次,要鼓励学生预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结果自由发表意见,对好的见解教师要充分肯定;对理解有所偏误甚至错误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教师要让学生的预习效果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他们感到有成就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预习。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就能掌握很好的预习方法。最后,要教给学生学会课后巩固、总结、及时反思。学生学习一课,就进行一次总结反思,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当天学习的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取长补短。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会触类旁通,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

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自主发现、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等。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乐于学习,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十七

明白词语的意思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有时候学生对一个词语的意思不甚明了就可能导致无法准确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从而为自己的阅读带来阻碍。因此注重词语方面的学习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首要任务,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把握重点实词学生在初中接触的生词大部分都是实词,他们在实词的积累和运用上相当熟练,基本上也具备了学习实词的方法。高中实习学习和初中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只需在遇到一些重点实词时提示学生,让他们把握这些词语意思即可。同一实词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例如实词“爱”,在不同的句子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其为“爱护”;“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为“喜欢,爱好”;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又是“爱惜,吝惜”;“爱而不见,搔首踯躅”则是“隐蔽,躲藏”的意思。因此,在接触了大量的实词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全面把握某一实词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把握,灵活分辨。1.2掌握典型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高中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虚词的了解和运用都比较少,而高中学习中虚词学习和实词学习一样重要,在虚词方面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高中重点的18个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和实词一样,虚词也存在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拿“而”来说,它被用作连词时,就有不同的用法:(1)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就是用的这个意思;(2)表示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就是递进关系,意为“并且”;(3)表承接关系,“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就是这一用法,意思是“接着、就”;(4)而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则表示转折关系,表示“但是,却”。这仅仅是“而”在作连词时的意思,在作代词和其它用法时,它还有其他用法。由此可见,虚词相对于实词内容更丰富,学习起来也更复杂,教师在虚词学习上应该条理清晰,及时总结概括,争取让学生获得同样清晰的认识。1.3古今异义词的注明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一些用法和现在不一样的词语,用当前的看法去解释文中的词语往往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解说明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让学生掌握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举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5)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学生掌握这些典型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就避免出现在文言文学习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自己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加深理解。

2让学生准确把握文言文典型句式。

学生把握相关的词语意思后,句式便是他们在学习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对句式不太清晰了解的话,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教授学生相关的句式知识,在学习句式方面,教师同样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2.1掌握几大典型句式。

典型句式的句子结构可以看作一个框架,而句子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在框架基础上的填充。文言文句式往往都是根据句式框架来进行的,同一句型的句子虽然内容变化多样,但是其句型的特点根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熟悉掌握几大典型的句式后,学生便能在阅读的时候判断出句式,获得很大的帮助。目前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一般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像判断句,既可以表示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这样的“……者,……也”模式。也可以表示为“刘备天下枭雄”这样没有任何特征的句子。学生只有真正把握这些句子,才能在句式不同变化中准确判断,理解句意。

2.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句子中除了一些典型的句式,还常常会有一些固定句式,了解这些句式的意思和用法对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学习会大有裨益。在学习这些固定句式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熟悉一些固定句式的意思,像表示疑问的词如“奈何”“何如”,表示反问的句式“何……为?”“何……之有?”,表示感慨的句式“何其……”“一何……”,表示选择的句式“其……,其……也。”“与其……,孰若……”。学生之有了解这些句式的意思和结构,才能在阅读中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条理清晰。

2.3培养读句子的语感。

语感在学生学习文言文中起到重要的角色,学生一旦培养起语感,在学习中就会得到很多帮助。语感能帮助学生判断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和词语意思,语感的培养与其说是增强了学生直觉的正确性,倒不如说是学生在阅读中丰富了经验,总结了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带着语感进行文言文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好地接近文章的中心大意。

3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探索。

文章大意的探索建立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因此,学生只有自由充分理解文章意思,疏通文章结构才能进一步探索文章思想。文章中心思想是全文展开的依据,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中心思想的表达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地方,它可能在文章的许多地方都有出现,或者在许多地方被暗示。学生在探索文章中心的时候,要立足整体,统领全文,从全文出发,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中心思想的探索。在探索中心思想的时候,学生不仅要在语言上尝试将古文转换成现代语言,还要试着从自身出发,结合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来解读古代人的心境,只有这样认真对待,学生才有可能不断深入文章中心内容,挖掘出真正的中心内容。

4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学习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都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学,学生只有带着兴趣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在学习中,学生不能只依靠教师来教,亦步亦趋,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也会处于不利地位。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条件下去主动探索,自主解决文言文中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算真正融入学习中,才能在努力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文言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加以培养,保证学生在拥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兴趣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提升自身能力。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十八

合作学习模式不仅是一种能适应高中学生身体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而且还是一种高效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让学生们独立的思考,大大方方的互动、交流、分享,不仅使得课堂氛围欢快愉悦,而且大限度的提升了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乐趣,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的利用到日常生活的交际,同时还培养了每个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引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大势所趋。

二、引入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具体策略分析。

选择适合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当我们在选择合作教学组织模式时,最不容忽视的有如下几点:一是选择的方案必须是积极向上的,不能脱离课本原本的内容和知识,而且还要适应新课改的教学大纲。二是基于高中课程的难度系数大,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所选的方案一定要高效合理,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所选的方案一定要是学生们喜欢的,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想法,选择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色的教学模式也是至关重要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抛出问题—独立思考—共同交流—齐分享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高中的语文课堂是必然选择。首先,在每节课堂里老师会提出一个教学主题,学生们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教学主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独立思考,发散式的思考,当思考完毕后,可以根据老师分的小组在团队中进行讨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在有效的时间内锻炼了每个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再是以往提问、举手、回答问题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而且还能使老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这一环节当中,必不可少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思考上的障碍,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排除障碍,给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这一过程也是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直观的了解到哪些是学生们不会的知识,并且作为记录下来,在最后的分享环节着重进行教学,深化大家的印象,全面的吸收所学知识。齐分享教学策略是合作学习模式至关重要的部分,在这一个环节当中,是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一个具体体现,可以有效的提升每个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

三、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以上是对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策划中的理论分析,下面结合高中语文课本具体的书本知识对“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共同交流—齐分享”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阐述具体的应用,以《再别康桥》为例。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诗中主要想表达的情感有三种,分别是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伤感之情。以情感为教学主题,老师可以根据“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共同交流—齐分享”的教学模式进行提出问题,在此之前,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平均分成10组,每组6人,并且给每个小组指定小组长。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主要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具体表达了何种情感?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阅读全文,独立思考完成后可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见解和认知,小组内想法和见解不一的同学可以再分成两个小组,以团队的模式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会知道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有几种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并且分别是什么,最后教师可以在沟通和交流的环节当中,寻求大多数学生同意的观点和答案,在最后齐分享的环节当中,可以总结每个小组的观点和意见,挑出不同想法、有代表性的小组成员进行分享阐述他们对此问题的理解,在学生们分享完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享的观点进行汇总,并且进行客观的评价,在语文的`教学课堂里,对于问题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这时候教师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客观的评价和总结性的指导教学会提升学生们对学科的热情度,加强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这样使得合作学习的过程有始有终,使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活跃而又井然有序的状态,提高了课堂教的效率,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策略,重视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强调了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理解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在结合中国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身心情况下,提出了有效的“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共同交流—齐分享”的合作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更多创新高效的学习模式仍然需要我们去做积极深入的探究,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帮助广大学子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强我国当代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2]顾春红.论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5.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十九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盛行于课堂。课堂成为教师自己的专场表演,学生情绪被动,行为被动,随着时间的增长,行为的累积,学生懒于动脑,懒于思考,习惯于默不作声地等待,依赖于被“一言堂”“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初中生已经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处于有自我个性的年龄阶段。例如,在学习过《愚公移山》一文后,我便问学生读过文章之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愚公坚忍不拔,精神可嘉;有的学生说,他方法错误,搬家相比移山岂不是更简单;也有的学生说,愚公移山,山石投诸渤海,属于破坏环境,虽精神可嘉,但方法不可取等等。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现自己对于事物的独到认识和见解,其中只要是言之成理者,均给予肯定。其次,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课堂角色,从课堂的“权威者”转变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发展个性,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

设置问题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仅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避免盲目,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依旧以《愚公移山》为例,在阅读之前,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愚公为什么移山?愚公是怎么把大山移走的呢?他这样做有什么现实意义吗?这样一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从中寻找答案,这样就把学习过程转变成了探索的过程。此外,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教师除了要设置问题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敢于质疑,提出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盲从。这个阶段,我会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互换思维,拓展思路,激发潜能。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探究性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够以课堂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首先,要多鼓励,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对于那些不成熟、片面的、或是错误的回答,如果只是一味地责备“上课不好好听,干什么去了,这都答不对”,只会让学生不愿意也不敢举手发言,课堂自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既要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完善答案,还要多加鼓励:“这次没有答对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有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一样为你感到骄傲。”通过这样的帮助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乐于主动思考,敢于主动发言。其次,多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是辩论赛等,一方面,学生为辩论准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各自发言,紧张辩论,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培养独立思维,在探索中学习,锻炼,提高。

设计师看见某一样事物,产生一点灵感,就会将其记录在画纸上。为什么?因为思维的火花灿烂但却易逝。在教学中也是一样,学生学习的思维火花也需要及时记录,形成量的积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会安排学生写课后小记,以书面形式将小组讨论、辩论赛的成果积累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思考,感受和体会。教师可对小记进行适当指导,对于不完善的思想加以补充,对于创新的思维给予肯定。引导学生积累思维,总结思维,拓展思维,升华思维,从而实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二十

摘要: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强调背诵记忆,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情感体验不佳。将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入高中地理课堂,颠覆了传统学习方式,通过探究行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发掘过程中来,给予学生良好学习情感体验,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实际出发,根据新课改教学要求及高中地理知识特点,从多方面讨论在高中地理课堂如何有效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某个领域范围内,选取特定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通过质疑、调查、分析研讨、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并掌握相关探究程序或方法的一种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从过去以规律发现事物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由事物发掘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为基础,充分运用教学艺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推动高中地理新课改发展。

1建立一定探究情境。

高中学习相对较为紧迫,为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一般由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再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建立具体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处于特定思维场景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地理思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读。探究情境建立一般有几个原则。其一是要开放化,开放是探究性学习的标志之一,它不仅表现在探究深度与广度之上,还表现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能够自由控制探究步骤及过程。其二是合作化,合作是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三到六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团队协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完成探究活动。其三是学科问题特征,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探究情境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出问题,因此,教师在建立探究情境要有学科特征,与课堂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通过问题解决过程能获得特定知识。探究情境是探究性学习开展的第一步,教师要精心准备,可以建立生活化情境,也可以建立与经验认知想冲突的情境,其最终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2创造学习动力。

高中地理所学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细,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习过程枯燥,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对繁杂的知识内容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效率较低,考试成绩成为唯一学习动力。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是由事实或问题到知识本质,需要学生平时积累,在长期探究过程中实现发展与提高,传统学习方式不适应探究性学习当中。教师要通过一定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强大学习内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路线分布》,教师可以参考本市最新的建设规划图,选取一条正在规划的交通路线,通过参考规划图与地形图,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该如何建设才最为合理。将探究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其实并不遥远,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学习动力。

3强调探究过程。

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相比探究结论更强调探究过程。一方面,在探究性学习课堂上,教师一般会对探究结论做一个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完成知识内容,完成相关知识学习目标,即探究结论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另一方面,探究过程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任务协调、资料查阅、推导总结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地理知识等都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这并不是指探究结论不重要,探究过程是为探究结论服务的,教师要辩证看看待两者关系。自主是有效探究的前提,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相关任务,互帮互助,一步步完成探究任务。

4适当指导。

课堂探究时间有限,一般在三十分钟左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遇到思维上或学术上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帮助,以指导性、启发性意见为主,尽量让学生自主寻找相关答案或解决方式,同时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信心。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一课时,让学生探究产生自然环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而有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把握不明确,其实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可以简要地从人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叙述这一概念,具体在后续学习中会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只要启发学生思维,简单地教会学生把握其中概念即可。

5组织交流。

定期组织交流是扩大探究成果、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同于课堂小结,教师要有规模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交流。其一要组织学生交流探究性学习心得,通过学生交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吸收他人优秀探究经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升。其二是交流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受众,对教学方式最具有评价权利,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教师能够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作出补救,为下次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6结语。

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科学问题意识等多方面思维能力获得长足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将学生思维、知识内容及课堂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用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发展。

作者:刘建元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篇二十一

自主学习一直都是教育者重点研究和关注的话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国现在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文言文的自主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重点突出积极主动、互动、创新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一)文言文教学方式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中大多都是教师在进行大量的词汇讲解,学生只是单纯的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做笔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没有参与和互动,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从而无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思想是,教授文言文是帮助学生提高高考成绩;学生则会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应付考试。所以,在这种思想模式下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大多是沉闷无味的。学生厌学,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教学目的不达标,学生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且高中文言文掌握的层面广泛,对文言文语境的.理解要求较高,如果教师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会随之降低。

(二)对文言文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时代的变化,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很多学生就会认为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和未来工作中都没有很大的用处,从而就忽视文言文的学习。再加上文言文本身就比较拗口难懂,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上课时对文言文有抵触情绪,不积极、不主动,导致文言文教学目标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

(一)从教学方式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唯在启发诱导。”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打破陈规,进行教学创新,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充分发挥能动性,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我尝试采取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在备课时,我把课文整合成一个故事,上课时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设立《鸿门宴》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身在其中的感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之高。(2)朗诵课文文言文的语言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领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诵,在朗诵过程中把握文章的节奏,准确朗读难词字音,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抑扬顿挫的精妙,从而对文言文的情感流露有更加深刻而独特的见解。(3)主动归纳实词虚词用法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实词虚词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实词解释通常要涉及一词多义、词义的古今变化、词性的活用以及通假字等。虚词通常涉及介词、副词等。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弄清它的用法和语境表达的意思,不能死记硬背,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对不同的文言实词虚词进行比较归纳、交叉渗透,学会融会贯通,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教学时应要求学生主动找出不理解的实词虚词,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归纳梳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死记硬背。(4)情景再现,感知文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法进行教学,把《鸿门宴》中项羽、沛公、张良、范增、樊哙等的语句和动作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表演还原文言文中语言和动作,使学生对文言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作者的情感以及词汇、句式、结构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5)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学生对文章熟读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章描写的人物特点、梳理全文结构、总结归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从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综上所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达成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二)正确认知文言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文,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直接陶冶学生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利于将来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一个对古代文学有一定基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更充实、不轻浮,会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也更容易接近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文言文对学生日后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言文的奥妙并将其传承下去。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的精髓,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采取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高效自主的学习文言文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文言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代军垒.新课标背景下中学文言文导学策略的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087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