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信是向他人表示歉意并寻求谅解的一种书面形式。写总结时要注意语气平和稳定,不要过于情绪化和主观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念故乡随笔篇一
抬起头,放眼望去,却看到幢幢高楼大厦,只有低矮的瓦屋飘着袅袅炊烟,在夜幕来临前显得格外祥和,静谧。不一会儿,黑夜完全吞噬了一切,只剩月光独领风骚。我继续向前走,走上清冽的.青石板,凉凉的,滑滑的,丝丝细腻感直抵心房,那种熟悉的感觉,是梦中故乡的味道。
可是,我错了。月色下,一阵风吹过,刺骨的寒意从袖口中涌起,我为何依旧走在冰冷的水泥板路面上?到处是高楼大厦,我显得如此渺小而卑微。滚烫滚烫的脸颊上滑过两串晶莹。我好茫然,好想找个无人而漆黑的角落放声痛哭,可是高耸的路灯照亮了一切,没有丝毫能够容纳我的黑暗角落。
没有人告诉我故乡的味道去了哪里,我只知道它隐约藏在梦中。寂静的夜空轻轻地飘着细雨,飘湿了我滚烫的脸颊,飘湿了我萎靡的发,也打湿了我的梦,正如一颗徘徊在雨幕里的心……茫然不知归路。
夜,依旧深邃,月明如水……。
念故乡随笔篇二
这座城市与漂亮无缘,也与高尚无关,但许多年之后,我相信它还会长久地在记忆中存活下去,因为,这是我的家乡。是的,洛舍,它给我的.烙印如此深刻,以致情感的麻木。这个城市谈不上整洁,在我眼中,它肮脏而混乱,甚至在某些场合,它表现得更类似于集市,来不得半点永恒;但,毕竟有人在这住下了,并生了根,集市也就成了城市。在这里,有人乐于天命,有人却步履匆匆,有人说洛舍像他路过的一个驿站,而不是家,好比外公,他只来过几次,遍随着清风斜雨飞上了天,如今的他,恐怕只能望着他那可爱的外孙女在这个他只呆了几年的“家乡”里玩耍。
记得曾为洛舍写过一篇怀旧的文章,现在想来或许也过于矫情。真有那么多东西值得去感怀么?而我眼前的洛舍却是如此的年轻,墙痕斑驳又能说明什么,细心一看,所谓的古老也不过只俱俱几十年,时间只是轻轻淡改了容貌,我就傻冒地跟着抒情,发笑的是上帝。还有许多人在阐述这个城市的历史,只是我已学会一笑而过,时间的碎片散落在看不到的地方,或深埋,或遗弃,历史又从何说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前年夏天,我离开了洛舍开始了在远方的求学历程,失去的是参与叙述这个城市故事的资格,但我知道,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毕竟家,不分好坏,对吗?
念故乡随笔篇三
阔别故乡,已整整三十八年了。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
故乡那清清的味道、甜甜的味道和喧闹的味道,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中,盘驻在梦中。
我的故乡位于大别山南麓。小村只有十余户人家。三面环山,一面是水。山是那么的清秀。漫山遍岭的绿树,随风起伏,宛如碧海。层层叠叠的翠竹,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站在村口,或登上山腰的青石板,啊!清润的空气,便会使肺腑的浊气吐尽,使郁积的烦恼消除。
小河的水,是那么的清澈。水中的鱼腥草,随波起舞。草中的鱼儿,往来穿梭。鱼是成群结队的,一帮帮、一伙伙的,间或也有一对对、一个个的。它们或东游,或西窜,或潜伏,或静卧。坐在水边捣衣的青石板上,将双脚伸进水里,稍待片刻,便有活蹦乱跳的鱼儿,流窜在脚趾间,或吻脚踝,或打闹,或嬉戏。把菜花往河面一撒,嗬!游鱼们便从四面八方恣意奔来,嘴咬菜花,尾拍水浪,搅得平静的河水掀起一串串涟漪,荡起一圈圈水纹。霞光映在波上,宛如五彩的霓虹。
我待在村里的那个时候,正是“大集体”挣工分的年代,山村无闲人,乡亲们统统被捆在“学大寨”的农田里。因此,釣鱼的事,几乎绝迹。我偶尔会挥竿钓几条鱼,看见小鱼在空中一摆一摆,苦苦挣扎的样子,心软了,于是便折断钓竿,叹息一阵,将鱼儿们放生。
说到故乡的甜味,那可是我们小孩子独特的体会。这对在当时“苦干一天仅得两毛钱”的大人们来说,是无法消受和体味到的。
河里的水是山上的泉水汇集而成的。细品一口,甘冽、芬芳。每到春季,河滩上长满了一层毛茸茸的小草,草有嫩尖,我们称它为“毛针”,抽下毛针嫩尖,放在嘴里嚼,可嚼出甘甜甘甜的汁水来。
家乡甜味最浓的时候,还是在夏天!
已是黄昏时分,大人们还在农田里“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无暇管我们。我们一帮孩子,放学后便直奔小河边,三下两下,爬上河边的桑树,坐在杈丫上,边唱歌,边摘桑葚吃。那年代,“以粮为纲”,乡里各种水果树都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给砍掉了。于是,桑葚便成了我们免费的水果。这几棵桑葚要吃正红色的,乌红的、红中带黑,熟得太厉害了,有股馊味,不好吃。半青半红,未成熟,汁也不甜。
我们摘桑葚的时候,也不是一把一把地乱摘,免得浪费,而是一粒一粒地摘,留下未成熟的,日后再摘。
吃到嘴儿红、脸儿黑、肚儿圆的时候,我们忘不了再精心摘一把最红最甜的桑葚,带回家让父母亲“米西米西”,一则心疼他们劳作的辛苦,二则堵住他们的.嘴巴,免得挨骂。
秋季的甜味,在河里是寻不着的,只有上山。山上的树丛中,隐藏着许多成熟了的毛栗、野山楂。毛栗虽有刺,但只要细心,顺着成熟的裂口用石头砸,取毛栗还是不那么费劲的。花生米大小的毛栗,丢一粒到嘴里,比糖果还甜。那时吃糖要凭专用糖票买的!一般小孩子是吃不着的。至于野山楂呢,甜中带酸,不可多吃,吃多了牙齿软了,嚼菜用不上力呢!
故乡的味道,最叫人难忘的,还是一个“闹”字!
清明时节,全村男女老幼,四五十号人马,一齐出动,全部上山,去摘生产队里的茶叶,摘后过秤,两斤鲜叶记一个工分。那时我一天可摘二十几斤,记十几个工分呢!比犁田、打耙的伯伯、叔叔们挣的工分还要多。我们小孩子,一边摘茶叶,一边听老大妈、老大嫂唱歌,什么《十把扇子》啦,《三百六十调》啦,《十恨》啦,这些“四旧”情歌,满山遍野乱飘,直唱得大姑娘红了脸,小伙子掉了魂。这些情歌的腔调,咿咿呀呀的,比现在的流行歌曲,光知道吼、说和机械的重复,不知要动听多少倍。
夏天的闹,是在河边。
那时没空调,又没电扇,又没电视。每到夏夜一村老小,齐聚在小河边。打扑克的,说笑话的,唱歌的,躺在竹床上乘凉的,一堆堆,一伙伙,煞是热闹!我那时特爱听人讲《三国演义》,又找不到原著看,每晚便邀几个小伙伴,围住刘大爷,要他跟我们讲。刘大爷讲得口渴了,我们便为他倒茶;他讲得说“好热”,我们便为他老人家打扇。什么“桃园三结义”啦,“温酒斩华雄”啦,听得过瘾极了。这些故事,比起在学校里读“革命大批判”文章来,有趣得多!
可惜的是,故乡清、甜和闹的味道,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悄悄地消逝了!
前几天,我回了趟老家。故乡的山,被外来石材老板“承包”了,山上的树,全部砍光。裸露的石块、散乱的石碴,哪里还有半点清秀的影子啊!
故乡的小河也浊了,黑了,臭了。听说乡政府招商引资,引来了一家“造纸厂”,脏水没日没夜往河里流。河里的鱼绝迹了。河边的毛针草、桑树,全被造纸厂的废水给泡死了。河里的水,除了泡沫,还是泡沫!
故乡最令人揪心疼痛的,还有一个“冷”字:全村几十间明亮的大瓦房,仅三四家住着五六个“留守老人”,其余的,家家门上一把锁,院里一院蒿。一问才知,年轻人不是外出读大学,就是外出打工去了。有的人五六年没有回一趟家,有人挤进大城市当了市民,有人在三四里开外的国道旁边建了新楼,可楼房除了过年,一律空着,犹如鬼房一般!乡亲们再也难以聚在一起了。
浊、涩、冷的故乡啊,怎不叫人心酸,心凉,垂泪!
乡愁如醋,浸泡着游子的心……。
念故乡随笔篇四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都是迷人的,春夏秋冬,各具特色。不信?那我就带你瞧瞧吧!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翩然而至。她让潺潺流水唱起了美妙的歌谣,小燕子飞来了,传播春的消息。柳枝换上了嫩绿的新衣裳。农民走进田里,开始播种一年的希望。
春姑娘还没有褪出她的光彩,夏哥哥就急急忙忙地向我跑来。我和小伙伴三五成群地跑向小树林,干什么呢?老规矩——爬树!我们敏捷的身手让人看了眼花缭乱,有些人抓着树杈荡秋千,有的从树上“噗通、噗通”地跳入水中,还有些干脆爬到树冠,看河里的朋友游泳呢!
炎热的酷暑依依不舍地退出季节的舞池,金秋拽着闪闪发光的得舞裙姗姗来迟了。一阵微风吹来,金黄色的麦子金涛滚滚,苗条的高粱姐姐摇着婀娜多姿的身材。小树上挂着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从远处看,真像挂着五颜六色的灯笼!
冬天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它帮大地盖上了新的被子,树木又穿上了白棉袄。外面到处雪花飞舞,白雪昂昂,小朋友们到处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真是一个硬装素裹的世界。
怎么样,你喜欢这里吗?
故乡随笔400字【第二篇】:二十年后回故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待在金星上已经20年了,想念地球上的爸爸妈妈,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于是在这个中秋佳节,身为发明家的我,终于可以回到离别以久的家乡。
早上,我狼吞虎咽的吃了几口饭,便坐上自己发明的太阳能飞船回到了家乡。一落地,只见爸爸乘着太阳能飞车来迎接我。在回家的路上,我发现家乡周围的绿化比当年我离别家乡时多了好几十倍,附近的空气,让人吸收了,感觉心旷神怡。喜鹊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喳喳”的唱歌,那声音悦耳极了!一回到家,我和妈妈便拥抱起来。家门前的那条小河,用了你三年前寄来的高速消毒剂和三十分钟排除脏物剂后,现在干净多了,还游来了许多小鱼。不少人在夏天的时候,都来这游泳,捉鱼,热闹极了!”妈妈说。我会心地笑了笑,说:“看来没白发明这两样东西!”
故乡随笔400字【第三篇】:故乡随笔。
翻开那尘封的日记本,过往的画面渐渐呈现在我的脑海。那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归的老牛是我同伴”,便油然而生。儿时听到这首歌时并不是那么的感怀,长大后,一些懵懂的感觉渐渐地转变成亲切。
踏上故乡的路,聆听岁月古老的风铃,一曲离愁涌上心头。那被岁月流逝过留下树儿的年轮,树儿老了,是多少年的更替。总是不停的思绪、不停的回想。秋天来了,却是白雪皑皑寒梅傲骨的冬天;炊烟老了,是游子的伤痛;故乡老了,我只愿成为一朴尘土,散落在故乡的土地上。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岁月荏苒处,那故乡的容颜早已深深地刻满了皱纹;时光流逝间,那妩媚而笑的红颜却早已成为故乡的符号;白驹过隙旁,那儿时的欢笑早已如定格的相片,不小心滴落的水滴让它变得模糊不清。故乡啊,我似乎就是任风吹雨打,漂浮不定的浮萍,随波逐流,永远没有方向;故乡啊,我似乎是任风吹拂的蒲公英,永远借助风的力量去飞翔;故乡啊,我似乎就是那走散了的炊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故乡随笔400字【第四篇】:在故乡的随笔。
我来这里(河源——我的故乡)已经三天了。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冰箱,连电话都没有!只好每天坐在书桌旁,捧起书来大看特看,拿起纸来大写特写。不过说真的,很久没试过如此休闲了。在家里,总是要做成堆的练习册。电脑、电视――知识摆设而已,通常一周就只动一次!
这里什么都不好,出了一点――睡眠好。这里的床是硬的,晚上没有光线,如果让你在这样一来的环境中睡觉,你是不是祈求明天快点到呢?那就会很快睡着了――多有趣的定律!
故乡随笔400字【第五篇】:关于故乡的随笔。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有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的双翅,飞向远方,翅膀划过的痕迹是那样的明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故乡这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时,心中总有些悸动。
我的故乡是成渝线上的一个交通枢纽。黎明时分,疾驰的火车用一声声嘹亮的汽笛吹响城市苏醒的号角;夜幕降临,沱江河用的轻缓水流吟咏出一支支动人的谣曲。这就是我的故乡,我生长近二十年的地方。为了求学,我离开了故乡,但是故乡的记忆却并未随时间而消褪,反而越来越清晰了。故乡的美好记忆好似一个水坝,开一个小口也能决堤,如今我身处异乡,却发现我的身影依然飘荡在这片土地上。
时间能使花叶枯萎,能使容颜衰老,能使沧海变桑田,但它却风化不了我对故乡的无限回忆。
故乡,我永远的梦。
念故乡随笔篇五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在异乡打拼,心里异常孤独,对着城市的钢筋水泥,对着那些永远都不可能与之说心里话的人,心中充满惆怅。在寂寞的时候,对着荷塘月色,想起故乡的袅袅炊烟,想起脸上堆满皱纹的阿爸阿妈,想起故乡的那条清澈的小河,想起儿时的玩伴,心中不由泛起甜蜜而酸涩的涟漪。
乡愁是一份深沉的爱。想起余光中的一首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承载着游子多少牵挂,多少痴缠的情感,多少浓烈的爱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
对母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浓烈的爱。想起母亲年轻时那乌黑的长发,发中飘散着游子熟悉的发香。小时候,游子时常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母亲讲河神的故事。对游子来说,母亲就是那条小河,有着清澈的眼睛,有着丰盈的乳汁,有着对自己细水长流爱。母爱如水,他如河旁的小草。从小到大,那条母亲河源源不断地滋润着他,陪伴他成长。
对父亲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深沉的爱。父亲,往往不苟言笑。在游子眼中,看得最多的往往是父亲伟岸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小时候,常常趴在父亲的背上,感受父亲背上的温暖。父爱如山,他默默的守护着母亲,守护着游子,守护着这个暖意融融的家。父亲的背影,永远铭刻在游子的心里,无论岁月怎么侵蚀他的记忆,那熟悉的背影永远刻骨铭心。
对爷爷的牵挂,是乡愁中最和蔼可亲的爱。除了父母,爷爷便是占据游子记忆的亲人。爷爷满头白发,皱纹堆满了额头,总是抽着水烟,抽烟时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爷爷经常在河边钓鱼,游子总是坐在爷爷身边,看爷爷聚精会神的等鱼上钩。最开心的,莫过于爷爷钓了一大篮子的鱼,这些小鱼便是游子最丰盛的晚餐。
对奶奶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温柔的爱。奶奶有一头整齐的而柔顺的白发,天庭饱满,温柔善良。奶奶善于织布,纳鞋。奶奶织的衣服是这个世界上最合身的衣服,奶奶纳的鞋是世上最结实的鞋。游子对奶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奶奶最疼的人就是他。奶奶的笑容,如天上的太阳,总是那样灿烂。奶奶的笑,融化在游子心底,每当他不开心的时候,奶奶的笑便是他的创可贴。
对妻子的牵挂,是乡愁中最柔软的爱。妻子温柔似水,温婉贤惠。妻子的笑容,是这个世上最温暖美丽的笑容。妻子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皮肤白皙。她的笑容,像花一样绽放在游子心底。妻子的声音,甜美动人,游子最喜欢听她唱歌。妻子做得一手好菜,游子最喜欢吃她做的凉拌面条和麻婆豆腐。来到这个城市,每当孤独的时候,妻子的音容笑貌总是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对女儿的牵挂,是乡愁中最亲切的爱。女儿长得像红苹果,小脸红扑扑的,说话奶声奶气。每当游子回乡,第一个出来迎接的总是他可爱的女儿。女儿年纪虽小,但很贴心懂事。每当游子回乡,她会给游子准备好刮胡须的刀,端上一杯暖暖的水,用盆装好热水,帮游子洗脚,吃饭的时候,会夹最好吃的菜给游子。女儿的可爱乖巧,是远在他乡打工的游子最大的安慰。
对故土的牵挂,是乡愁中最难割舍的爱。山里的河,是如此丰盈清澈,小时候,游子时常在河里游泳,时常在河里嬉戏玩耍;山河里的泉水,是那样清甜可口;山里的春天,是那样生机勃勃,是那样姹紫嫣红;山里的夏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山里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山里的冬天,虽然下着大雪,可是那一株株寒梅,让游子心里又对下一年充满希望。
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是一种对故土和亲人浓浓的思念和依恋。远在他乡的游子,为了一家的生计,不得不走进一座他不熟悉的城市,在那里辛勤劳作,饱受思念之苦。也许,他并没有宏图大志,非要在异地他乡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也许,他没有在这座城市安营扎寨的打算。因为在他心中,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孝尽父母,养育儿女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它是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承载着温柔的母爱;它是一朵金黄的向日葵,承诺着沉甸甸的父爱;它是一朵雨中的牵牛花,承载着隔辈亲人对它默默无闻的守候;它是一朵雨后的荷花,承载着对妻子的深情的牵挂;它是一朵阳光下的郁金香,承载着对女儿浓烈的思念;它是一朵春天里的野菊花,虽然普通,但却承载着游子对故土浓浓的思念。
故乡随笔:岁月温润,写意团圆时光。
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当相聚的梵音在浅吟低唱,母亲的额上是否又添白发新愁?父亲的背脊上是否又镌下了岁月风霜?以相逢为笺,思念为笔,也书清风,也书明月,只将这一份温情,遥寄那料峭的春天。岁月温润,写意静好的团圆时光。
流年如丝,波澜不惊,悄无声息而过。打马而过的光阴里,指尖的岁月盈动着一缕馨香曼妙,欣欣然揭开了深冬的面纱。回首2014,这一年,也曾有过黯然伤神,也曾有过喜笑颜开,更多的是一份亲人相伴的温暖,友人相伴的幸福。时光的案几上,那些打磨过的岁月,熠熠生辉,便在一份寻寻觅觅中跌宕了似水流年的情怀。
朱自清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余光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无论是哪一位文人墨客,落笔时都是带着一份生生的疼,无论是在觥筹交错间,还是在幽幽独处时,那一圈乡愁的涟漪都已然潜滋蔓长着,活色生香了一份爱的期盼。母亲的唠叨里,满满是爱的情愫,父亲的沉默不语中,却尽承载着无声的挚爱。那农人的烟袋,牛娃的牧笛,母亲在村口遥相守望的身影,总是在无声静默间,老了容颜,厚了思念。
倦鸟终归巢,落叶终归根。那远方的游子啊,快乘上银白色的火车归来吧。纵然山重水复,纵然烟袅雾茫,只是那一份眷乡恋亲的情愫,越耳畔而来,却亦是不关寒暑,不关悲喜,都只在山水清和间,嫣然如画,婉转成歌。游子们,快踏上故土的归程吧,淡淡听风语,静静写乡愁,用那一阕旖旎的思念,填写下最美的篇章。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走过山山水水,年年岁岁,无论游子们寻乡的跫音落在何处,那眉上心头索绕的乡愁丝毫不减。每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或是柳岸荷塘,远山翠黛,游子们心上的那根明线,依然牵引着丝丝缕缕故乡的情愫,摇曳四季的万般牵念,婉转声声的依稀呼唤。
岁月是一帧水墨丹青,随着不闻人事的年月渐深,愈加有了浓浓的乡味,历久弥新。这世间纵有千灯万盏,却不及故乡的油灯一盏,因为在游子们的心中,那一份乡土的注视和等待,总能在寒凉的深夜里拂来一丝温润与慰藉。当故乡的爱如舟楫划过异乡的暗夜与黎明,游子们的心中总会充盈着丝丝缕缕的眷恋,暖了心,暖了情。
或许,在游子们心中,故乡就是一份渔舟晚唱的温柔,是一指流年嫣然生香的明媚,是乌篷船摇曳在江南水乡里的如梦似幻,是老茶馆上说书人的拍案不绝。只要游子们盈一袖晚风的温柔,牵一缕月华的摇曳,便能守得心中的乡音迂回,调动幸福的节奏,任心中温暖次第花开。梦里梦外,游子们心中的牵念未曾消停,走南闯北,一路风尘仆仆,家乡,很远,也很近。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游子们总会在合掌开掌之间将故乡默念成诵,任时光流转,世事沧桑,那一份故乡的眷恋之情,永不淡去。
故乡,是岁月中最美的画卷。无论是柴扉前大红的福字,还是红泥火炉边土制美酒,特色年糕,或是那侧挂着的喜庆的对联,火红的灯笼,以及那袅袅的炊烟,柔美的云霞,都是带有一种令人倦恋的乡土味道。因为故乡,所以风也柔柔,因为故乡,所以情也暖暖。因为故乡,所以花开似锦,因为故乡,所以叶落如诗。
著名作家雨袂独舞曾写下这么一段话:“远离了故乡,游子才明白,原来,故乡的鸡啼、犬吠、蛙叫、蝉鸣都是歌。远离了故乡,游子才明白,原来,故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皆是情。远离了故乡,游子才明白,原来,母亲的唠叨里全是温暖的情愫,父亲的沉默里尽是无声的挚爱。远离了故乡,游子才明白,原来,不管故乡是高楼林立,还是一马平川,故乡永远是自己心中最美的原风景。远离了故乡,游子才明白,原来,哪怕全世界把自己抛弃,故乡依然会以一种等待的姿态盼望自己的归来。”
你听,那游子的脚步,是否在一曲柳风笛声中渐行渐近。以相逢为笺,思念为笔,也书清风,也书明月,只将这一份温情,遥寄那料峭的春天。岁月温润,写意静好的团圆时光。
故乡的风,温柔地抚动树枝,桂花散落地错落有致,桂花香飘荡村庄的每个角落,萦绕在鳞次枳比的瓦房的上空。
鸡的鸣叫声打破故乡安静的晨曦,村庄被一层层的雾气笼罩着,有一种朦胧的美;黑色的烟囱冒着晕圈,炊烟的味道弥漫在故乡的山川河流,不知道是哪位好妇在黎明破晓前已早起烧火为家君做饭,清晨的晶莹剔透露珠像一面洁白的镜子在太阳散发的微光中闪着亮色,映射着勤劳伊人的容颜。
故乡的田野,金色的麦浪,小昆虫煽动着翅膀流连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鸟儿唱着丰收的歌谣盘旋在蔚蓝色的天空,享受着金色的秋。收获的季节,农家伯伯戴着草帽在毒辣的日头下默默的收割,无情的太阳光已把他们的皮肤由黝黑的黄色照换成古铜色,但造就了他们坚强的脊梁。故乡高高的山岗上有放飞的风筝,飘浮的白云,淡蓝的天,我很怀念。
故乡的田野上有相互追逐的孩童,随风自由奔跑,在苍茫的金色麦海中玩捉迷藏,在空旷无垠的草地上玩老老鹰捉小鸡;收割之后,农家伯伯用枯黄的麦禾编织成可爱的稻草人;田野上飞来寻觅稻谷的麻雀,顽皮的孩童追赶着饥饿的小麻雀,嬉戏在故乡的田野上。
故乡的傍晚,红彤彤的火烧云映红了小村庄,晚霞的亮光照亮了河面打鱼归人的路。故乡的夜,很寂静,静得可以听见虫儿的鸣叫声;故乡的夜晚又是美丽的,夜空中悬挂着一轮圆月,皎洁的月光撒在屋顶的房瓦上,好像是童话故事里神仙居住的月光城堡,泛着圣洁的光辉,让这美丽的村庄闪着安静祥和的白月光。
当我怀着憧憬毅然决然地离开我的故乡,告别生我养我的那一片热土,来到喧嚣霓虹灯闪亮的城市,展望自己闪耀的星空。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每一个寂寥无人的夜,我都会想起那故乡的生活;想起爱我的亲人,当我想他们的时候他们是否也会在昏暗灯光下的窗口挂念着我。每当夜深人静一个人的时候,望着天尽头那边的故乡,我会情不由衷地唱起故乡的歌,想起故乡的人。
我想念的是故乡那灯火下的温情,那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温暖。不知道是从懵懂开始还是何时,我的奶奶就一直伴随在我的左右。童年时的我,在奶奶哼唱的摇篮曲里安慰地入睡;桂花飘香的季节,奶奶会和我一起摇桂花,为我做甜蜜的桂花糕,那种甜蜜将在我的口中停留一生。烛光下的奶奶,为我缝补破了的衣衫,透过烛光,岁月不动声色的力量已经为奶奶换了装;深凹的眼角,有了褶皱的脸,弯凸的腰,步履蹒跚。我在烛光中偷偷细数着奶奶头上的白发,不经意间落下一滴莫名的泪。
灯火下的温情,烛光里的奶奶;你是我的牵挂,你是我前行路上的光,不管前路是荆棘密布,还是海市蜃楼,我都会带着你的爱,走过萧杀苍凉的秋,走过寒风刺骨的冬,走向花开不败的春。
也许你也会在茫然失措中想起故乡的那一片飘浮的云彩,也许你也会在被背叛伤害的痛彻心扉后唱起故乡温暖的南泥弯,也许你也会在暮入黄昏后想回到故乡落叶归根。不管我们走得有多远,有多大的辉煌,而我们就像是故乡厚重的大手中紧牵着的风筝线,从不会流浪异乡,亡命天涯。
当我们的肩上背负着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请不要害怕迷茫,请不要放下你肩上的行囊,看着前方指路的灯火,继续前行。不管以后要经过多少个转弯的路口,请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我想把故乡的一切装进我的口袋,让我无时不刻感爱故乡的温暖。我从不在意别人眼中的所谓的海枯石烂的幸福,我只愿守护故乡那一砖一瓦的房屋,里面装载着我的回忆,墙上有我画的彩虹,挂着我童年时放飞的风筝,书桌上有我折的纸飞机,有我奶奶听花戏的留声机,有我的梦,有我的童话,有我的温暖。唱起故乡的歌,说着故乡的事,做故乡的梦,拥抱故乡的晴天,想念故乡的亲人,双手合十祝福我们的故乡。
故乡是我温热我胸口的一首歌,故乡的歌,纯净如水,热情如火,灿烂如花,响彻云霄,温暖我的梦。
据传,老屋曾经是一位地主小妾的住处,在当时,那位地主富甲一方,那小妾的住处自然是几尽奢糜。由于当时某种变故,辗转到了我祖辈的那里,里面除了几面绘有青灰图案的墙以外,什么也没有了。这个故事无从考究,但成了我们茶余饭后最爱调侃的话题,调侃那位小妾会不会遗忘了什么在那老屋的地底下,然后一片哗然,老屋主总是噙着烟,“呵呵呵”的笑着,意味地看着他那一群做着白日梦的子子孙孙。
记忆里,老屋大门左右两侧的墙上,似乎是绘有一些青灰的图案,粗线条勾勒出的方形框框里画的是花鸟鱼虫还是某种图腾,已全然记不清了。老屋左边的屋檐下,有一口巨大的水缸,足可以让四五个小孩在里面嬉水。连着下几天雨,水缸就满了,半葫芦瓢摇晃地飘在水面上,发着轻微的“啪哒啪哒”声,像是要通过摇晃自己来保持平衡,不让自己沉入缸底。那时候,屋子里老老小小的生活用水全依赖它了。
老屋的楼层不高,几根暗黑色圆型房柱,支撑着不足百余平米的上下两层,一堵同样绘有青灰图案的白墙隔着正堂和厨房。由于楼层低矮,屋里的光线并不通透,就算是白天,里屋也得点着洋油灯或是就着屋顶和墙上那两面小玻璃格窗的光才能升火做饭。奶奶坐在灶前,引着手中一小掇麦杆子塞进灶肚里,大锅里坐着米,圆型隔栅上蒸着霉千张或霉菜梗这些下饭菜。火越烧越旺,奶奶的脸一下就被炙的通红,不一会儿功夫,老屋的烟囱里冒出了白烟,米饭和下饭菜的香味弥漫在整间屋子。
“好饿啊,我能吃下四碗饭!”我对着奶奶说。
奶奶用一把火钳,从烧旺的灶肚里一下一下地拨出一团黑呼呼的东西,唤我过去,一看清便兴奋地叫了起来“啊,是烤番薯啊!”说着,两只小手小心翼翼地交替拿着,实在烫的不行,便一下子扔在了地上。焦黑的外皮绽开来,暴露出里面金黄色的软糯,香味一下扑鼻而来,拾起来咬上一小口,“真甜!”
顺着一段木质的楼梯,来到二层,地板也是木质的,踩上去“咯吱咯吱”作响。那时我们一群小孩总会趴在地板上,透过地板上的缝隙,往下张望,好奇大人们会聊些什么。有时候玩的疯了,下面的人便要大叫起来了“轻点,轻点,菜里要加味精了!”上面的动静总会使这古老的地板落下灰,如果下面正在吃饭,那真是要加“味精”了。
二楼的古老木窗白天总是开着的,窗口和屋檐之间有一延宽约1米的露台,一直延伸到隔壁,奶奶总是拎着一把小竹椅子,利索的踩过搁在窗下的大木箱子爬到露台上,开始纺她的棉线或是纳着鞋垫。
“啪啪啪”!一声一声清脆的响声从屋外的泥地上传来。
“芳,快下来,你煨的蚕豆可以吃了!”爷爷在下面喊我。
我从大木箱上一下跳到地板,冲下楼梯,不管它现在能落下多少灰,冲到柴火堆边,听着“啪啪”声,闻着蚕豆的香味,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捡埋在柴火堆里的豆子。
“啊,好烫!”我一下子捏住了耳朵,用来缓解手指的温度。
坐在老屋前的爷爷笑眯了眼,赶紧起身,伛偻着背,很有经验地用手快速扒拉开灰,一粒粒拨出里面的豆子,递给我。我费劲地开始嚼起来,边嚼着还在想,难道爷爷的手感觉不到烫吗?豆子虽然嚼着费劲,但是越嚼越香,越嚼越入味。
离2016年元月没差几天,我们送走了老屋的主人,也就是我的爷爷,他因为幼时的一次意外一生伛偻,又由于长年劳作,就显得黑瘦许多,但他用他的坚毅,养育了我父辈五个子女,支撑着我们整个家庭。老屋经过多年一次次的翻修,也已失去了它原有纯朴。我们沉浸在失去老屋主莫大的悲痛里,老屋也以它独有的方式,给我们亲人最大的支撑和包容,让我们在它的怀里悲痛,它为我们遮风挡雨!
老屋主走了,随着对老屋主的怀念,老屋留给我的记忆,一幕幕仿佛被瞬间唤了回来。我只想提笔,把它们重新放映在纸上。老屋经过岁月的洗涤,留给我的除了那宽“吱呀”作响的楼梯,还有那一段美好的印刻在我灵魂深处的无尽地思念!
这世界总有那么一个地方,是你心头的念想,是你思念时的温暖,是你眼眸中的忧伤,更是你灵魂的归宿。当想念穿透岁月修筑的城墙,扯着思绪,肆无忌惮的在眉间心上疯狂的滋长,那苍茫的原野啊,你知不知道?我灼热的眼眶里,弥漫着的,是故乡皑皑白雪的忧伤。异乡的旷野上,听不见隔着山水的乡音,望不见冰雪覆盖的村庄,只任思绪集结着惆怅,在向北的风里洒落着遍地的冰凉。
几何时,外出想家了,就找个制高点,爬到顶端。奶奶说,若踮起脚尖,抬头朝北方,努力的仰望,你就会看到故乡安然注视你的模样。
这些年,心头谨记着时光里那落尘的叮咛,实不忍心让异乡徘徊的心绪在孤助无眠里搁浅。每次想念,都会习惯了沉默着去往山的高处,攀爬到风来的崖端,面朝北方,在拂过灵魂的忧伤里缄默着无言,只任思念胶着着,在西去的落日里刻骨缠绵。此时,袭上心头的想念无处排遣;顺着脸颊滑落的忧伤,是睫毛再也承受不起的重量。
记忆中,故乡的原野,冷冬凄清如霜,那萧瑟的景象入我心眸肆意的滋长,放眼年生里萧寂的荒凉,攀附着绵延的忧伤,回忆如是,徘徊着于心底来去不肯散场,依稀过往,斑驳着岁月的沧桑,盘根错节在老去的树旁,心头的记忆是怎样一副入眸的荒凉,仰望,却只看到乡思绵延的地方,那口干涸的老塘。想问,这一怀入心的苍茫,是否,还依稀如往?仍是我灵魂栖息的故乡。
心绪里盈怀的冬事在山隘的荒陌上,迎风流浪,入心吟,听轻拂浅阙的风,在季节的眉眼间歌唱,温婉或者忧伤,入绪的微凉,是此时,心头挥不去的惆怅,密布在心眉间的旷野上,莺飞草长。
远去的时光里,那棵向阳的老树是否依然在沉寂的年轮里安详?于我,只记你花事葱茏的旧模样,风雨里始终坚守,从前合欢与共的散场。只是,你不知道,我从没有忘,那些年的秋黄,光着脚丫踩在你沙沙作响的落叶上,满园的秋色覆盖了泥土的冰凉,四十五度的仰望,那些个星星般闪耀似梦的时光,牢牢的根植在心上。荏苒年华,淡去了念想,你依旧沉默着守望,守望大年三十阖家共欢的忧伤。
心绪,有些黯淡,有些微凉,有些经年沉淀的惆怅。对着风言,言不出离殇,诉不出思绪萧瑟如霜的寒凉,踮起脚尖使劲的仰望,仰望,可还是看不到老槐树下那炊烟升起的村庄。
而我,困在了过往,期许着一场永不散场的旧篇章,怎堪回忆无回期,已成定局的人散茶凉,斑驳着时光里生疼的回望。
风温柔的抚摸着我凝望无言的脸庞,此刻,任一怀无处排遣的心事在冷冬的荒漠上流浪,我以为只是想念,不会忧伤,当控制不住的泪光在刺眼的落红里灼伤眼眶,那散落一地的惆怅,交织在心口,是无以复加的忧伤。
风,你不曾停息的传递着我的思念。想问,这一年,老父亲是否依然安康?泪光里模糊了他华发苍暮的模样,佝偻的背影宛立在村口的小路旁,那眼眸里灼热盼归的渴望,是怎样一副入眼入心的悲凉,当你老了,而我却不在你身旁。。。。。
眼角滑落的晶莹,又是怎样触骨的伤,我站在向北的风里,缄默成孤独的模样,老去的从前啊,可不可以暂时的停休脚步?让我在月色隐没前追赶上,至少,睡梦里,可以多少宽慰父亲那额头上纵横的忧伤。
老旧的院落,老旧的房,老旧的尘埃,老旧的墙,在漫长时光里守着寂瘦的过往,依然坚守经年那一场雪融无迹的安详,沉寂后的年生漫长,却是那般安恬的密布在眉间心上,心程的沧桑泛黄了一场场儿时合欢无期的散场。
旧时的木窗啊!风起的日子,你是否仍就咯咯作响?宽窄的缝隙里看不透光阴的薄凉。回首时光,请许我一场永不落幕的清欢,我只是渴求,渴求回忆时,能再次感受到,家人从前喜乐的模样。
一次次站在山之巅,殷红着眼眸仰望故乡的方向,可我只看到前方蒿草的苍茫和密布在天边云朵上的忧伤,难言的思念,诉不尽心中缱绻的惆怅。
一句缱绻的问候,在心头徘徊着不舍离去,故乡可安好?当梅香袭来时,心躲在崖边的一怀落梅里,独酌冬月故乡的忧伤。依稀如梦,老屋,雪人,和一排排挺拔的槐杨。。。闭上眼睛,听风捎来的消息,萧索的梦里,是父亲深夜的叹息,生生的疼,灼痛着心脏,到吸了一口气,袭心的寒凉;记忆中那村落遥远的,看不到时光里最初的模样,哀叹,我又何曾停止过,蓦然回首时那眉间心上执着的忧伤。心上的尘埃落定,依然是老屋,老塘,和那段仓促老去的时光。
写给故乡,让清风传递我炙热的思恋,那沉寂的爱意,说不出何其厚重,却是我一生永不落幕的清梦。想念时,总是无言,总是伤感,总是一个人失魂落魄的孤单,言不出悲伤,却道不尽无妄的惆怅,似清风不停,镌刻在眉间心上,一生的执念,也是一生诉不完的安暖情长。
写给故乡,我是你滴落在异乡仕途的星子,却依然清晰地谨记,那梦里温暖的地方,那儿有我儿时的青葱模样,有我不能忘怀的父老乡亲,有我想念的泥土芬芳,有育我成人的爹娘,有我日夜思念的山水,有我发小灿笑的脸庞,那么的暖,难么的冗长。
此时,和路过的清风交谈,且容我偶尔的回忆........偶尔的真实,将忧伤交付给山野蒿草,一程萧索盈然的清欢,终会有所记惦,思念被冷冬的风四分五裂,任我,在冒着凉烟的往事里寂瑟伤感,弯腰拾不起那时消纵即逝的烟火流年。夕阳的余晖里映着影子镂空的思念,故乡,你不曾知道,徒劳忧伤,我无法留住你经年的安然无恙。好吧,以清风喂养我的沉默,任思念在心头上盈润绵长。
如果思念是一团看不见的熊熊火焰,是否会烧灼那隔着天涯的遥远?故乡,你会不会迎风而来?哪怕纵然寂灭,也只为我,瞬间的心欢。我知道,想念依然,梦依然,而你,宛立在迢迢山水间,依然如初不见。
倚着向晚的阑珊,剪一阙淡然的清念送记忆走远,携一抹落梅的悠然护回忆周全,隔着若水红尘,祝愿,故乡为安!犹盼重逢,不道再见。
写给故乡,尘世繁华三千,不恋。而你,在我心上,是我相思风雨无言的眷恋,是我殷红血脉流淌的执念,永生以往,清风不倦。
念故乡随笔篇六
在很久以前我便学习了鲁迅写的短篇小说《故乡》,学完以后我一直深有体会,所以最近我就又读了一遍。而这次我又别有一番感受。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和我一起去我那捡贝壳……”“那猹可狡猾了,它……”“潮汛来到的时候,鱼都像青蛙似的有两只脚……”“老爷……”“这就是水生,我家现在困难,我……”闰土那经过三十年磨损而相差巨大的话语,久久回荡。
三十年后,因为那封建社会的腐朽,使儿时天真活泼,健康快乐,见多识广的闰土,不见了;带来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手也不像当初那么细嫩,而是满手褶皱,口子;眼深陷进去,看起来似乎有什么烦恼令他睡不着觉。在他的家里,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棵苗子,就这么被泯灭了。
那时,鲁迅第二次见到闰土的时候,闰土叫了鲁迅一声老爷,让鲁迅好不惊讶。当鲁迅母亲说:“不要叫他老爷了,还是照旧,叫迅哥儿。”他却摇了摇头,说:“老太太说什么呢,这不和规矩,不行。”鲁迅的心也顿时凉了,心中的那些话语也渐渐消失了,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一颗主仆关系的种子,已在闰土心中深深扎根。那一夜,再说什么也觉得陌生。这就是封建社会的腐朽造的孽。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于是只有随着环境所变。而闰土就是这样,有事我也想,他是长大了,还是变傻了,友谊毕竟不是用身份地位与金钱可以衡量的啊。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
《故乡》中,鲁迅不仅点到了家乡的改变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更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词——改变。不论是家乡的改变还是人物的改变,鲁迅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念故乡随笔篇七
早就看过那样动人的场景。
希冀着这便是我人生的开始;
我想在每个夜晚都梦见你。
微笑着迎接每一天的曙光。
不曾想过世上竟有这样的眼神。
那是怦然心动的欣喜。
梦久了就会变成真实。
因为真实才会有在一起的温暖。
才会有分别时的思念。
透彻心扉之后。
还会说再见因为真实刻骨铭心。
梦已成真便注定伤心。
等待来不及,
过往已成叹息,
留下微笑似水,
稀释咸咸的心海。
最后的感动在梦里依偎,
相见不再遥远,
却只是当初企盼的童话。
一句分手心痛了两个人,
却不知我只是不想让你的梦成真。
这梦太美!
念故乡随笔篇八
朝阳上了山,彩霞还未完全绽放。牛羊醒了,叫声从远方隐隐传来。晨风带着花香,含着醉人心脾的味道。
金黄的朝霞在天边闪烁,看着远方若有若无的光芒,看着灰蒙蒙中带着金光的天,一股失落的惆怅油然而生。此时,安安静静的村落听不到什么声响,只有一丝丝微弱的鸟鸣,寂静得令人害怕。
走在凹凸不平的青石小道上,发现青石板上的小洞不计其数,这彰显着滴水穿石的力量。细碎的步伐不知在这小道上延续了几千年,路不变,人却不知变了多少。凝视远方,只不过是无尽的路、无边的天罢了。儿时与伙伴们总喜欢在这儿奔跑、嬉戏,那清脆的笑声早成了永恒的回忆。
老瓦房也经不起岁月的折磨,层层叠叠的深灰色瓦片上的裂痕、小洞数不胜数,即使朝阳为它描了一圈金边,也抵挡不住时光的变迁。牢固的白墙也变了,变得不堪一击,颜色也变成了青灰色,就像原来皮肤吹弹可破、身体健康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满脸皱纹、百病缠绕的老太婆。屋内,蜡黄的墙壁,昏暗的灯光,布满裂痕的房梁无处不体现它的破旧。但沧桑中带着坚韧,陈旧中带着端庄。
太阳升起来了,照亮了整个村落。故乡啊故乡,总有一天我会让整个世界都记住你!
念故乡随笔篇九
我来这里(河源——我的故乡)已经三天了。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冰箱,连电话都没有!只好每天坐在书桌旁,捧起书来大看特看,拿起纸来大写特写。不过说真的,很久没试过如此休闲了。在家里,总是要做成堆的练习册。电脑、电视――知识摆设而已,通常一周就只动一次!
这里什么都不好,除了一点睡眠好。这里的床是硬的,晚上没有光线,如果让你在这样一来的环境中睡觉,你是不是祈求明天快点到呢?那就会很快睡着了——多有趣的定律!
念故乡随笔篇十
城市化越来越发达了,随着新农村的兴起,许多老的村落都是被改造的对象。即便是未拆迁,也是在风雨里飘摇,只剩断壁残垣,一派荒芜。在故乡,现在还能清晰见到的大概只有石磨了,它失了以前的功能,被弃在一旁,格外醒目,却也格外令人伤感。赫然想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句子来。世事变迁,沧海须臾。
记忆中的老屋有百年了,奶奶说,她嫁过来时就有了四十多年了。老屋是传统的土坯房,我年幼时,它已是一个垂暮老者,风雨在它的脸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有一边在风雨的侵蚀下坍塌了,又在雨水的浇灌下,杂草肆意横生,早已不能辨识它的全貌。唯有原来大厅角落的石磨,可能是太过沉重,留存了下来,未经风雨,竟也不曾消损。许是性格如此,每次见到那个石磨,都难免耿耿于怀。
老屋的石磨,原是极重要的研磨工具,每逢节日喜庆时分,都需要用上它,煎饼的原料、豆腐的原料、辣椒酱的原料都需要用它。把挑好的玉米粒碾成粉末,把大豆碾成浓浓的豆渣,把晒干的辣椒碾成粉末,都是它的功劳。
石磨磨出的固然好吃,但其中的过程也值得回味。每次用石磨的时候,都是一屋子的人聚在一起,大人推磨,奶奶填料,姑姑在一旁辅助。汩汩的白汁顺着口子流出,一下就装满了一大桶,累得气喘吁吁,即使是大冬天,也会汗流浃背。
用密布把把豆渣滤出,滤干的豆渣也不是废弃不管,可以放在阴凉处做成豆腐渣,用新鲜的葱做成一道美食。滤好的豆汁就可以做豆浆、做豆腐,豆腐做好了可以做成豆泡、豆腐乳。豆腐乳的汤汁用来做水蒸蛋,别有一番滋味。
不仅我们家,同族的有三个老屋,都用着这个石磨,每逢过年过节,石磨沙沙的声响就是一支动人的乐曲,彻日连绵。
后来,我们也搬进了新房子,新时代,再也不需要笨重的石磨了,但没了它,终究是少了什么。每次想到它,总兀自感怀:无可奈何花落去。
岁月像大河里的水匆匆而去。离开了故乡,身居都市的我再也没机会见到当时那种热闹的场景了,每天见到的,只有冰冷的混泥土和行人匆匆的背影。
怀旧的性格总是让我对旧物尤其珍爱,不管是石磨还是故乡的老屋,以前的样子只能在心里默默念怀了。
我就在这样的乡间里走过了许多个个年头,多少年过去了,新的房屋一栋栋的向外扩建,井边不断地被休整,而那乡间应有的淳朴气息却依旧未改变,像是与生俱来一般,就那样深深地扎在我的记忆深处,任人怎么也无法忘怀。
故乡的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是如何开始的呢?
按着节气来说,立秋就该是秋天了。有人会想到漫山的红叶,有人会想到明净爽朗的天空,有人会想到丰收在望的原野——可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秋天却是与连绵的秋雨,弥漫的大雾联系在一起的。
秋雨最缠人,淅淅沥沥,不紧不慢,没完没了。细的如丝,如发,如牛毛。那雾如云,如纱,如朦胧的梦——连续几天不开晴,人便有些萎靡,像醉了酒。
可是呢,终于有一天,雨停了。雾气虽然还未尽散,却只在早晨才见得到了。太阳一出来,便急慌慌的四下逃匿了。这时的阳光依然那般泼辣,那般热烈。远山,近树,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庄稼——都从大雾中挣脱出来,沐浴在阳光里,耀眼的绿。
山坡地里更有意思,胖娃娃似的花生米,被人们一个个搬出地面,来到这个世界上。它们躺在大地的怀里,贪婪地沐浴着金色的阳光。那些红薯们,一个个腆着大肚子,走出地下宫殿,就像初孕的少妇步出深闺,羞涩极了。要不了三五天,地里的绿色全部褪尽,光剩下细碎碎的黄泥土和油滋滋的黑泥土。这时,要是那位写《秋思》马先生路过此地,一定又会驻足悲凉的。可是,先别恼,单等那秋雨一过,要不了三五天,那油菜,那小麦便悄悄地钻出来,它们排着整齐的队列站在金色的土地上,就像哨兵那样忠于职守,护卫着生它养它的金色泥土。
山岗上,落叶乔木和常绿树在那里互相致意。黄里透红的叶子随着秋风在空中翻飞,笑着,唱着,投入大地的怀抱,乍看起来,确实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致,可是,谁对这落叶不深怀敬意呢?活着的时候,它们为树木的生长,为空气的净化耗费了一生的心血,死了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身躯,作燃料,作肥料,深深地埋入地下,不为扬名显世,也不图来世再报,这不也是秋的造化么?松树柏树杉树仿佛知道,它们的担子更加重了,于是,它们变得更加苍翠,也仿佛把贮存大半年的绿色全吐出来。
夕阳西下,秋月初升。
故乡随笔【第三篇】:乡愁,我未忘。
踏上故乡的路,聆听岁月古老的风铃,一曲离愁涌上心头。那被岁月流逝过留下树儿的年轮,树儿老了,是多少年的更替。总是不停的思绪、不停的回想。秋天来了,却是白雪皑皑寒梅傲骨的冬天;炊烟老了,是游子的伤痛;故乡老了,我只愿成为一朴尘土,散落在故乡的土地上。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岁月荏苒处,那故乡的容颜早已深深地刻满了皱纹;时光流逝间,那妩媚而笑的红颜却早已成为故乡的符号;白驹过隙旁,那儿时的欢笑早已如定格的相片,不小心滴落的水滴让它变得模糊不清。故乡啊,我似乎就是任风吹雨打,漂浮不定的浮萍,随波逐流,永远没有方向;故乡啊,我似乎是任风吹拂的蒲公英,永远借助风的力量去飞翔;故乡啊,我似乎就是那走散了的炊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记忆中的《乡愁》写的那样深情真切,他的笔墨将他对祖国的柔情似水流露出来了。一句句痛彻心扉的话语,一段段耐人寻味的词句。乡愁,散了一地的乡愁,我何时才能将繁华的乡愁拾尽。
踮起脚望着远方,游子的殷切期盼便如流水般泻下。故乡,可惜离我太远,每每思乡将那心底的乡愁挂在那皎洁的月光下,让着寂静的苍穹的黑夜里为我哭泣。姑且,让我再成为故乡思恋的人啊!诗情画意里我飘雨的故乡,我梦碎的故乡,你的柔情似水,你的傲骨凌霜,你的婀娜多姿,让我沉醉于故乡里。岁月的尘封腐蚀了我的衣衫褴褛,却扯不断我对故乡的思恋,那断了炫的残音,好似那对故乡的月光断了一般;那儿时的记忆,便纷至沓来,那思乡心切便油然而生。
故乡,千百年被游子吟唱过的千古话题,那样的刻骨柔情。我那鱼米稻花香的故乡,滚滚红尘中把心放低像落叶般对根的无私。哦,我的故乡,让我再深情贪婪的多看你一眼。让我眷念的故乡。
故乡随笔【第四篇】:外公外婆的故乡。
前段时间过端午节,我给外公去了个电话,除了像以往一样的寒暄外,最后我向耳朵还很聪敏的外公交代了一句话:“多关心和照顾好外婆”,电话那头外公还开玩笑调侃着,说我像我母亲一样生怕他亏待了外婆,略带有点埋怨的口吻,语气却很轻松;而电话这头的我忽然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的流了出来。去年端午的时候,外婆病重,和死神几乎擦肩而过,幸亏子女悉心照顾,虽说总算摆脱了死神的眷顾,可是就这么一遭,让人心痛不已。我想外公怎么也不会了解我对外婆除了深深地牵挂和思念外,更多的是内心由衷地感谢。
秋天的早晨有些寒意了,等我们收拾完毕出门的时候,外婆穿着夹袄在屋外等候多时了。据说吃早餐的饺子馆在县里小有名气,生意火爆,饺子常常是供不应求,外公没等天亮就提前去预定。从居住的西关到饺子馆的东门,五里路,没有其他便捷的交通工具,街上的行人不多,我陪同几位老人,足足蹒跚了一个钟头。突然觉得故乡的街头特别冷,哪怕是秋天,哪怕是搀扶着几个居住在一起并且相互取暖的银发老人,我不知道没有了儿女在膝下,他们会不会感到孤独。
看到外公的时候,他已在饺子馆灶台前张罗开来,依次报上饺子的数量、口味,并叮嘱一定要煮透,辣油也要够味。直到看到我们个个吃的津津有味,外公才象是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前的汗,露出了满意也让人感觉到久违的笑容。
外公出生于一九二九年,比我长四十八岁,正好整整四轮,算起来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这位老共产党员,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当过县里的中医院院长、工业局局长,乡镇的党委书记,最后在气象局退休,为社会主义建设辛辛苦苦的奋斗了三十多年。退休以后的外公不甘享乐,每天坚持学习,读书念报收看央视新闻联播成为他老年生活中唯一的消遣方式,并作为精神支柱,乐此不疲。因为子女先后在十堰、武汉各地成家立业,外公外婆在颐养天年之际又不肯累及子女,只愿久居故乡。最让人感觉难得的是七、八十岁的夫妻双双健在,而且相互恩爱,对于子女后辈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
故乡塞北年年岁岁春来迟,龙年的春雨更是如此,长江流域已是春草翠绿,这里才迎来第一场夹杂着雪花的绵绵细雨。早春夜寒,阴冷潮湿,斜风细雨,飘飘洒洒。紧一阵慢一阵的下,密一会疏一会的飘。“随风轻舞湿万户,径去旧国洗城楼。”雨从风中透出,天空灰雾蒙蒙,雨水落地成冰,风扫夜归行人生晚愁。
春雨涟涟,春水弥天,万物尽沐雨中。浓浓迷雾笼罩大地,稍远点就看不清轮廊。长长的车龙暗淡的灯光慢慢的爬行,风渐雨浓空带愁。雨上寒山摇春树,风乘华阁舞琼楼。烟雨中,远处山上的房舍只见红瓦屋尖,酷似漂浮在云中的海市蜃楼。
风雨春回地,春水在心头,心随春雨飘。雨中悬浮的高架大桥,颇象古时的栈道。错落有致的红色人行道,滚圆的金属栏杆包着一层薄薄的浮冰,在雨中泛着耀眼的亮光。三三两两的彩色花伞在烟雨中飘移,颇象流动的苍荷,更象一幅秀美的水墨画。
风雨中有惆怅,风雨中有怀旧,风雨中也有凄清。人生如风雨,风雨戏人生。这晚来的细雨斜风,这斜风细雨中的亭台楼阁,这楼台之外的寒山秀水。不知历经了多少岁月,历经了多少风雨人生。三月春雨淅淅沥沥,三月的春雨寒冷无比,三月春雨愁肠百结。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小雨为谁飘啊!小溪为谁流啊!带着我满怀的凄清。年年春风雨凄凄,岁岁春雨心不同。
晚来的风,夜来的雨,晚归的麻雀啼寒烟。枯树摇风,暮色渐渐地浓了,暮雨缥渺,雨夜迷朦,雨夜里透着浓浓的诗意。路灯亮起的时候,临街酒搂门前的霓虹灯亮了。那雕梁画栋的装饰使人觉得有“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的惆怅。更有“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的梦幻。
雨,在不紧不慢地下,无声无息地飘落在片叶无存的树枝上,带着对大地的眷恋,风的期许,把蕴藏于心间的款款祝福无限欢乐,缓缓洒向遍地,湿润了每一个角落。湿了大地,湿了房舍树丛,也淋湿了人的心情。
夜朦胧,雨朦胧,眼前一片朦胧,只有雨声。“小楼夜听雨声,深巷明朝卖花!”
檐前滴雨叮咚,这雨这夜,这心醉的情景使人平添出些许归去的感伤,看雨变成了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如今听雨僧庐下,鬓巳星星——!”晚风夜雨迟不归,斜风细雨无需归。
静静聆听,沙沙沙,沙沙沙的雨声,从空旷而又灰白的天空传来,像一段无序的小曲,从四面飘然而起,逐渐清晰,由远而近,响亮起来……又渐行渐远。
一缕缕雨丝轻若烟,千万条银丝荡漾在空中,宛如串起的纤细珠帘。雨雾笼罩着远近的一切景物,空气里弥漫起湿漉漉的潮气。清清缠绵的春雨,如烟,如雾,如梦幻,似空灵又迷离。
细细的春雨,溅起溢满的柔情,丝丝融入眼帘。仰起脸,亲吻早春的雨滴,冰冷的悄然飘落在脸庞,有丝丝寒意,一份清醒。随风印入心,滋润细无声。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宁静的雨夜,独坐灯下,手执电脑键盘,品读诗人抒怀深沉的伤感与凄美……耳伴窗外嘀嗒,嘀嗒的雨声,或重,或轻,或稀疏。仿佛又见儿时,家里那把黄灰色的油布雨伞,悠然游走在沥沥春雨中的塞北小镇,古朴僻静的高墙小巷深处。
雨绵绵,心柔柔,意切切。沙沙的细雨声,在寒意未消的塞北三月,如天籁,已唱响春的序曲。
晚风生春愁,晚雨多寂寥。望着灯下渺如烟雾的雨,一种挥之不去的思绪弥漫在心底,久久地,久久地不能散去。
念故乡随笔篇十一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题记。
时时感觉自己就象一只南飞的雁,本来生长在帝王之都北京,是命运将我带到了遥远的南半球,可是我的心永远向着北方,因为那里有我的亲人!
听着李健的《月光》,让我又开始思遥远的北京和亲人。
把古老的歌谣轻轻唱。
无论走到任何的地方。
月亮高高挂在了天上。
给回家的人照着亮。
快快回去见爹娘。
每逢佳节倍思亲,新年快到了,将杜牧的这首诗放在微信上,得到许多好友的回应,还有好友回了一首:“北方风景虽独好,身处南方更逍遥。南北交融,海天一处,至佳境”。忘掉北方乡思之苦。
墨尔本是盛夏了,北京进入了冬天,忽然记起,今天是冬至,北方的习俗是冬至吃饺子。每次探亲回北京,妈妈做的最多的是饺子,来到墨尔本之后,我最想念的也是妈妈的饺子。每年春节的时候,是妈妈自己把全家的饺子包好,让家人踏实看春晚。也是妈妈起得最早,把煮好的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今天,我吃不到妈妈的饺子,只能想象它们的味道了。
身处北京的同学们纷纷在微信圈里发祝福:
天岁寒,心转暖,心要快乐忧愁远。情谊深,温馨传,深深祝福送身边!
更有好友送上摄影佳作——“日南至,情思远”!夕阳下的北海、白塔,美的如此多情,以前竟然没有发现北京的雪景是如此之美!
还有同学在微信上分享了北京那些冬季最美的雪景,让我在遥远的南半球看到如此美丽的北京——白雪覆盖的故宫,景山公园的松柏雪海,雪中富有情调的什刹海,颐和园的残雪拱桥,远眺西山晴雪,潭柘寺赏雪听禅音,雪中的居庸关,以及布满脚印的最普通的胡同。这些美景让我心醉,让我心潮澎拜,情不自已。
北半球的冬至,是南半球的夏至,故乡那里冬雪飘飞,这里烈日炎炎。直到现在也不喜欢炎热的圣诞节,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历史上传说,芬兰是最早迎接圣诞老人安居的故乡。芬兰和前苏联于1927年确定以拉普兰省“耳朵山”为两国通往北冰洋的国界线,芬兰的儿童故事大王玛尔库斯以此为灵感在电台讲故事时说,圣诞老人和两万头驯鹿一起就住在这座“耳朵山”上,正是因为有“耳朵”,圣诞老人才能在北极也能听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声。
我喜欢有雪的圣诞节,那才是真正的圣诞,就象我喜欢雪中的情人节一样,那鲜红的玫瑰在雪中越发艳丽。
一曲草原歌曲《鸿雁》,那样深情,那样悠远,那样豪情,那样乡思!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长,草原上春意暧。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曾经在多年前看过著名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迁徙的鸟》,影片表现了鸟类在其迁徙中的旅程,唯美而感人,看到结尾我竞被那些鸟感动的哭了。电影开篇第一句话饱含深意——“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什么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
对于我们这些北雁南飞的人,我们也同样经历了很多磨难,为生存而拼搏。可是我们永远忘不了家乡,那是我们永远眷恋的地方。
念故乡随笔篇十二
离开家乡已经有很多个年头了,我也走过很多地方,关于故乡的记忆,似乎有很多都已模糊不堪,不论我如何的去思索,始终找不到任何头绪。但无论我走过千山万水,思念像储满了记忆的酒瓶,跌跌撞撞中扑向我的故乡,那里是与我心最近,在梦里依然思念绵长的地方,是我可将一年所受的苦痛遗忘的地方,那里还有我至亲的爹娘。
一个人在异乡流浪,城市的霓虹灯再亮,也照不亮心中对家的那份记忆,照不亮徘徊在深夜中的归乡的路。都市的脚步再快,也冲不淡我的酸楚,冲不淡我的乡愁。闪闪的星星是黑夜的眼睛,常常替我看望我的故乡,故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灵魂上,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最后的天堂。我记不起回家的路在哪里?只因不想愁断肠,不敢去回想那一份埋于心底的快乐和忧伤。年少的时光,梦中的风景,多少白雪纷飞的夜晚,留下我欢声笑语的童颜。等我长大,再回去看一眼故乡,却发现这不是我儿时记忆的地方,也不是我落泪的乡。
时光的年轮,一圈又一圈的勾走了我的年华。点点滴滴间,从容地抹去了岁月的过往,不管我走的多远,走的路多长,我终将回到的地方,也是我初生的地方。我知道,我的心再也不走出家乡,永永远远,长长久久停留在我的祖祖辈辈长眠的土地上。
念故乡随笔篇十三
故乡是我小时用稚嫩的脚丫,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其实,故乡有时就是儿时头顶的那片天,有时仅仅是儿时走过的那圈地。那纯真年代留下的真切印迹,已深深地融入我的血液,联同我的生命一起涌动。对故乡那份执着的依恋,就好似盛夏酿制的糯米酒。江南,稻花香里的蝉鸣鸟叫,桃花坞里的.蝶舞蜂逐,绵绵秋风中的雨打芭蕉,暖暖白雪里的翠竹听风……把江南的聪灵、温润、纤柔、轻盈……都慢慢地渗进那坛怎么也封不住的酒中。江南的酒——糯,江南的酒——醇,江南的酒---醉心不上头。江南的酒哟,喝上一口,就让你记住那里的土,江南的酒哟,醉一回,就让你忘不了那里的根。那坛老酒,静静地躺在角落里,默默地发酵。等到满天飞雪,银锁故乡之时,敲碎那封坛的黄泥,又定是香飘千里。故乡萦心怀,走的越远,故乡在心中也就越细腻,越清晰。
金秋,我怀揣着对故乡的炽爱,踏上了梦里千百回亲过的热土,尽管没有见到绯红的乌桕树叶,那成片的竹林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由于季节不对,也未能喝上自家酿的糯米酒。但浓浓的亲情,暖心热肺的江南哩语,让我情难自抑,心醉其中。回到故土的那种激动与释怀,只有远离故土的人,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明月照我心,故乡水如酒,站在溪边,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好温暖,我踩在生命的源头,感觉到生命是那样的真切、厚实。好想捧一把泥土,轻轻地对它说,故乡我回来了!
我喜欢午后,独自在阡陌上漫无目的地行走,似衰非衰的杂草,淹没了我的膝盖,草根处湿气重得很,没走多远,鞋帮就湿漉漉的,可我喜欢踩在土路上的感觉。土路很少有人行走,路两边废弃的土地里,完好地保存当年的景像。昔日,我和儿时的玩伴在这里挑猪草,翻跟头,用猪草作筹码,用镰刀扔竹篮,谁先扔到,谁先赢,常常天黑还不归家……静静的,我好似听到母亲唤我回家吃饭的声音。闭上了双眼,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土路的尽头联着溪边的一座古老的石桥,桥墩和桥面都是由一尺多厚的青石板磊成,几十年过去了,石桥仍稳稳地横亘在小溪上,厚厚的青笞紧紧地巴在桥墩上,把那个久远的岁月也依附在上面。石桥下,那股清泉还汩汩冒着。年少时玩累了,我常爬在泉边,贪婪地吸吮着,那清冽甘泉沁入心脾时的舒坦依旧鲜活地跳动着。泉边不知名的矮花红红火火地绕在枝叶稀疏的柳根边,像天真烂漫的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一样。我不解,都已快入冬了,这小花何以如此张显着盎然的生命,肆意地绽放在溪边。
晚秋,溪边的美艳把我惊呆了,第一次后悔没有带像机,我那寒酸的手机竟然没有摄像头。虽然我偶尔也出远门,但从不带像机,总觉得值得记住的,自然会根植于脑海,可我忘了,这是生我育我的故乡,是和生命相联的地方,每亲近一次就会让自己年轻几份,这些小花小草就是打开我年轻生命的闸门,在他乡异地目睹着他们就是拾起自己的青春,听到儿时的歌唱。
临近傍晚,弱弱的夕阳,懒懒地写在我的脸上。地上的万景万物,在岁月的变迁中,很多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模样。可秋日的天空和离家时一样迷人,那一朵朵千姿百态的秋云浮在空中,俯视着变迁的大地,无知无觉徜徉着自己的悠闲,把晚秋的惊艳满满地洒在我的心里。手机响起,兄嫂做了丰盛的晚饭等着我回家。母亲已经不在了,这个世上,再没有人守在村口,喊着我的乳名,唤我回家了。
念故乡随笔篇十四
故乡的迎春花开了,比街面上的烟花更艳。
而我,在烟花的风景中沉思,情绪亢奋,心里的草尖与嫩芽,文思泉涌而来,点点笔墨在纸上孕育。
红灯笼摇曳在春天的门口,家家户户的门两侧欢歌笑语,写满了祝福与希望,镂刻的剪纸、窗花,年味十足。这正是家的味道,也是故乡的味道,更是祖国的味道。
探亲访友,南来北往的大迁徙,火车在大地上画着曲线,汽车在虚线上缓步而行。车窗外,几只回归自然的鸟雀,翅膀在春风中,扇动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千姿百态的参照物,如影随形。
雨水和喜悦,不期而遇。爆竹声声,惊扰濛濛细雨,犹如草尖上的梦,在迎春花的音韵里,妙语生花。些许颤动的思维之光,沿着梦之翼,唱一支曲子,写一首小诗,酝酿一个春天的故事。醒了,笑了,心儿醉了,粉色的记忆,挺立枝头。
我从春天走来,用雨水收获一季希望,耳闻目睹、回味感怀,掌心里那抹温暖的光,在高山流水之间轻舞。爆竹声响,掀开了红盖头,欢声笑语摇醒了五彩斑斓,漫过迎春花的音韵,桃花羞红了脸,还有蜂和蝶,欢天喜地,绽放枝头。
些许颤动,草尖上绽放复苏的旋律,以及粉色花苞的隐喻,一如诸多语言的形态,温润着我的思维之光,暖流涌遍全身,恍若一炉旺火。节点,情致高涨,铺一纸素笺,在艺术与文字的空隙里,巧用拟人、排比、顶真,将一个个有关春天的'名词,簇拥着绽放。
民间艺术之花像赶趟似的绽放舞台,窗花、剪纸,或圆或方或心香一瓣,镂空艺术点亮一扇扇窗,在与窗玻璃亲吻的一瞬间,心儿欢喜,摸一摸窗,感知冰霜的温度,还有冰凌花的故事。
贴对联,放鞭炮,孩子们在节日的喜庆之中,追赶、嬉笑,轻轻展开一幅幅长长的思念与祝福。
红纸金字,炫彩夺目,暖意涌遍全身。挂红灯,将记忆打开一串串灯儿点亮心扉,挂在节点的门口,照亮漂泊的脚步,以及回家的路,思念在风中摇曳,祝福在风中膨胀。
一个个有关年味的名词,携手纷至沓来的动词,精神抖擞。舞龙弄狮、龙腾虎跃、鱼跃龙门,踩高跷舞龙灯驾旱船,年味在民间流动,诗意陡增。
念故乡随笔篇十五
好久没有这样静静的坐在电脑前写文章了,不知什么,已渐渐的远离了虚拟的网络,每天除了繁忙的工作用之电脑外,不再贪恋与它,也许是颈椎疼痛的原因吧!
时间如水,日月如梭,转瞬,年带着岁月的味道姗姗而来,穿梭在购买年货的人行里,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洋溢,一种怀乡之情油然而生。
故乡,是席慕容诗中那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是余光中笔下那张窄窄的船票,总是在呼唤远方的游子归航。每天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城市,看到的只是人多车多楼房高。这里再好,也不如家乡的`父老乡亲好,这里再美,也不如家乡的丰收景色美,一曲家乡美道出了我的心声。
闲暇中,脑海中故乡过年时的影像就在眼前放映,杀猪、做豆腐、蒸粘豆包是年前所必做的,更记得的是,春节时,母亲总是扎着围裙,在锅前煮着饺子,父亲将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红红的对联透着喜庆贴在门上、窗户上,就连猪圈、鸡架也都贴上了,院子里,我和小伙伴三五成群的玩耍着、欢笑着,漂亮的新衣服和新鞋是母亲早已给我和妹妹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的,我们穿在身上,乐在心里。除夕之夜,母亲总会把几角钱放在我和妹妹的兜里,这就是我们的压岁钱。
时间不留情,我们在光阴的辗转中变老,一个接一个的年,一代一代的人,父母早已离我而去,我也成了孩子的母亲,看到孩子已长大成人,就更加的思念自己的父母,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让我有了今天。
回故乡看看吧!“现在故乡变化可大了,原来的土坯房如今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的新式民宅,农民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多少次姐姐用电话这样的催着我,是呀;该回去看看了,那里有我的亲人,还有我的老师和同学,还有我教的学生,我渴望回去,可自己现在的工作实在无法脱身去实现愿望,回故乡只是心中的向往。
故乡,是我梦中思念的家,故乡,是远方游子停靠的岸,那里有一种关爱,可以穿越千山万水;有一种伤感,可以镌刻日月轮回,即便是寒冬,那份温暖,也能将冰雪融化;那份爱,即便在荒漠,也能润出鲜花灿烂。
看到大红的福字红红的挂在商场的墙壁上,我的眼帘仿佛看到了故乡朴实憨厚的父老乡亲,他们的容颜永远最美,故乡,你永远是我的思念。
时光没有终结,岁月还在继续,我们为了生活,为了事业,注定不能原地踏步,要远行,要背井离乡,但心中永远不会忘记生养我们的故乡。最好的路是在脚下,最美的风景是在前方,用一颗轻盈的心迎接新的一年。
有一种心情,叫归心似箭;有一种思念,叫望穿秋水;有一种期盼,是亲人隔山隔水的呼唤;有一种深情,那就是对故乡的眷恋;走遍万水千山,只有故乡的风景最美,尝尽人生百味,故乡的亲情和友情最暖,泼一笔墨,为故乡写下火红的诗篇,愿故乡的明天更美好!
念故乡随笔篇十六
车路蜿蜒,迤逦入山,过迷塘沟穿向覃坪。迷塘沟细流清浅,河石光润,河草依岸,两边木棉花开似火烧。我,欣喜之情从内心油然而生,外露于形,笑颜嘻嘻,手舞足蹈,还险些碰掉车师傅的烟斗。
时隔九年,重回老家,心里装填的是故乡可能变可能不变的遐想。因为它只与童年捆绑在一起,与今天有如梦与现实的暌隔。
有时,突如其来的思潮,在不受理会的境遇里遥为轻云进而飘过头顶,散在天边。而此行,我确定将会获得再好没有的满足。
山路陡峭难行,坎坎坷坷,众人一路饱受颠簸之苦,当然也在曲曲折折中感受万山圈子里和柳暗花明的意味。至于我是在心里把故乡的样子一点一点地塑起。
终于到了覃坪,踩到真正的童年的园地上。还能看到像谩骂不绝的妇人的怪石和其侧苍老奇曲的桃树,还能看到石子羊路和防牲口的围栏,只是它们变窄变矮有情有感了似的。我开始嗅到了梦寐的气息,从而极力地去求索一切能够修复我记忆的钉钉镙镙。对,我要去看旧房子,可是我最终发现童年温暖的记忆就在一个片瓦不存乱草丛生的乱墟下苦苦呻吟。如今,看一回对面山顶与瓦檐间徘徊的皓月已属奢想。正当我面对这片败景黯然伤心之时,有人轻拍了一下我的左肩。“你是比斯?”大概是看到我讶异茫然的表情他又说:“遝子,八坛子呀,不认识啦”。这时我才半信半疑地应着转过身来。
站在我面前的这位穿风衣戴围巾修眉俊脸的青年正是我童年的伙伴。老朋友相见嘘寒问暖、悲喜交集自不必说。但是慢慢地彼此的话都变少。静而无觉,动则万变,身旁的和前所未知的中间往往很难感知到时间的变动,时隔多年才相见的我俩跟前便显出时间足迹的.沧桑了。同朝霞的绯色和天空的蓝色的衔连一样微妙地让我们从童年度到了青年。此时,惟有,在思想里,在记忆里,将所有联系他和我的像珍珠一样的过往翼翼小心地串起,可是到某处,线断了,已串的珠子散落一地。此刻我们又只有呆定。
童心恝然,灿若向阳葵,正是吉卜赛姑娘唱悲歌也唱得欢天喜地。我们,本是无话不谈的,就剩各自皱眉敛唇的心事;本是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也只剩支吾与默然。最后我俩还是在有话未吐中挥手作别了。
天空雪意涔涔,我再度离开老家,与上次相比,除却翻山越岭时坐车之与徒步的感受外,便是过客之与出门的心情了。
大概生活的组成就是:一份回忆的温暖,一遭现实的尴尬,一段未来的盼念罢。
念故乡随笔篇十七
一直都很喜欢下雨的日子,可是不喜欢下雨时还要上班的日子;记得幼时每年农历三四月份故乡的雨季。那时气温开始回归,春夏交接时期的时节雨水总是如此充沛,每天穿着自己的雨靴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学,田野里一片嫩嫩的绿色,雨水积攒到田里非常清澈,显的底下的小草更是清新,一直很喜欢这种绿色,譬如初春的树枝新绽放的嫩叶,特别是当阳光透下来的那一刻,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很舒服了。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每次上下学的`时候穿着自己喜欢的雨靴走在渗满了雨水的田野里,因为这样我的雨靴就会变的特别干净,而且有时走在田野里的时候会捡到鸭蛋,带回家里等到雨停的时候去土地里摘一把野胡葱做个胡葱炒蛋那味道简直是绝了。
其实在读初高中的时候自己是不那么喜欢下雨天的,因为我所求学的一个小镇每当下雨的时候地上就会有许多污水往下水道流去,让整个街道都会看起来特别脏并且下雨的时候路上少有行人,这让整条街看起来更为萧条了。
大学时是在长沙,每次雨季时下的雨都仿佛要把这座城市淹掉,不过下完雨后,整个街道都无比的干净,而且每当下雨无课的时候,我都回到寝室换上睡衣躺到我温暖舒适的床上,那时的长沙还稍有点冷,所以还需要一个热水袋,然后插上耳机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我可以这样躺一天。
大概其实我并不喜欢下雨天吧,我喜欢的只是下雨天时的雨靴,街道和我的床以及那些电影。但是无论如何,下雨天都不能影响我的心情,只有我在乎的人和事才会影响我。
念故乡随笔篇十八
在北欧,尽管丹麦是最小的国家,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其实,对于外国游人而言,更多的还是因为丹麦是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故乡。安徒生的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的珍贵宝藏,并使丹麦以“童话王国”之称闻名于世。
世界上有许多城市都以十分宏伟的建筑物作为自己的象征,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象征物却是小小的美人鱼雕像。当驱车前往朗厄里尼港入口,遥望美人鱼独坐港口的那份曼妙时,一种近乎战栗的喜悦涌动心间。真的不知为何,当幼年时代的一个梦在多年以后实现时,除了喜悦,竟然还有一丝莫名的怅惘。
我知道,这丝怅惘源于故事本身。安徒生《海的女儿》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人鱼”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用舌头向巫婆换来一剂药,变成了人形。她爱上了一个王子,但王子最后跟人间的女子结了婚。巫婆告诉她,只要她杀死王子,让王子的血流到她的腿上,就可以恢复鱼形,回到海底,重新去过无忧无虑的海的女儿的生活。但“美人鱼”为了自己所爱的王子,并没有这样做,相反,在王子新婚之日,她投入大海,化为泡沫。丹麦人敬佩“美人鱼”的高尚情操,并把它看成是丹麦精神的象征。
走近“美人鱼”,才发现这尊铜像高1.61米,同真人一般大小。姿态优雅的“美人鱼”孤独地坐在海边一块褐色岩石上,鱼尾人身,羞怯安详,以若有所思的神情望着大海,显露出少女纯真的美。铜像落成以来,“美人鱼”的形象不但博得丹麦人的热爱,也博得世界人民的喜爱,凡到丹麦观览的游客,必到此一睹“美人鱼”的动人风采。据丹麦朋友介绍,正因为名气太大,“美人鱼”铜像曾三遭“解体”,幸好雕刻家的模具还保存着,才使雕像得以复原。
带着对“美人鱼”的崇敬,拥有对安徒生的怀念,我们又拜谒了安徒生的故居。故居坐落在一条宁静的街道上,造型简单的联体别墅看上去毫不张扬。房子里的陈设似乎更简陋,一床、一桌、一椅而已,桌上整齐地放着一套《安徒生童话文集》。就在这样的房子里,安徒生生活了几十年,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故事。闻着书香,仿佛看到安徒生正襟危坐写着童话故事,于是,我凝神屏气、小心翼翼,唯恐自己一个不注意的神态和动作会惊扰了大师的写作。
安徒生经历坎坷,晚年落魄、终生未婚,他遭受了太多的讽刺、批评与打击,然而,他却因为塑造了许多单纯可爱的童话人物而被孩子们深深地记住了。说起安徒生,丹麦人总是一脸自豪。在丹麦人心中,安徒生不仅是一位作家,而更像一座里程碑。在哥本哈根市政厅南侧、国王的后花园、安徒生母亲曾经洗浆衣服的小河畔……到处都有安徒生的雕像,然而,给予我深刻印象的则是哥本哈根市政厅南侧约3米高的安徒生铜像。他头戴一顶18世纪流行的绅士高筒礼帽,左手拿拐杖,右手握着一本书,还以食指隔开书页,头部朝左微微抬起、仰望前方。他的身后,就是著名的“安徒生大街”。因为常有人在此留影,且会情不自禁地摸摸他的手、膝盖甚至裤脚和鞋子,所以这些地方显得有些泛白,我想游客们总是想“沾染”些许大师的灵气的。
作为“北欧的巴黎”、“花园城市”、“美人鱼的故乡”,你虽来自异国他乡,但在丹麦你却分明获得了宾至如归的感觉。在哥本哈根,游客可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找到路边、旅馆边的自行车站,塞一个20克朗的硬币便可打开锁链借出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车前的筐篮处有一幅哥本哈根交通旅游图,走到哪里都不用担心迷路。对丹麦人而言,最有权力的人和最没有权力的人距离很小。这是一个非常平等的社会,周末,女王经常只带两位随从,静悄悄走进教堂内祈祷。在丹麦,老板绝不会叫秘书倒水,如果他这样做,秘书大概会把水倒在他的脸上。看来,丹麦是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尊重的,然而,相互尊重并非无条件的。著名作家陈世旭在游记中写道:“丹麦人喜欢‘管闲事’。你在钓鱼,一些毫不相干的人会走过来。你以为他们是来给你助兴的,其实是来看你装鱼的桶。如果你钓上的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他就会要求你把这些鱼放回水里去。并且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直要在旁边监督,直到你完全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丹麦是禁止养鸟的,但其鸟食市场却又大又兴旺。人们买了鸟食,悬放在自己的庭院里,专供自然界的鸟群食用。”……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这是一个有教养的国度,是教养催生了一个社会的宽松、安宁与和谐。
念故乡随笔篇十九
在《动物凶猛》中,王朔提到:“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可能是某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的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诚然,现在,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丧失灵魂的寄存处,不知故乡为何物。
过去,故乡是记忆;而今,故乡是籍贯。过去,故乡是出生之地;而今,故乡是埋骨之所。过去,故乡是一个地点;而今,故乡是一种精神寄托。
故乡,在当今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国家,其空间上的概念变得愈加模糊,但在世俗的打量和赶路的灰尘滚滚中,时间上心中自我定义的故乡仍然存在。
写了《我的故乡在1980》的老猫说:“故乡是气场。”在他的描述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充满了真善美的正能量。在这个气场中,各种文学、诗歌、艺术……蓬勃发展,他们,在那样一个气场中,找到了一种契合于灵魂的归属感。他们那一代的人,不约而同的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段岁月看作是共同的故乡。
在时代的潮流下,有越来越多的“北漂”一族,他们虽然没有户口,但他们仍被老皇城的胡同,四合院……而折服。在精神上,早已认定自己是北京人。北京,使他们一生的故乡。
在时代的带动下,城市野心勃勃的发展,不惜变得千城一面。有cbd,有滨江路,有步行街,有地铁……那些老城记忆,早已在野心发展之下,不知所终。在昆明生活了一辈子的诗人于坚说,自己是在故乡被流放的尤利西斯。尤利西斯被流放,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而于坚,虽然呆在自己的故乡,却再也见不到过去生活的世界。以至于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为滇池写的诗,在我们看来,似是谎言一般,昔日那一汪清水,已是污秽不堪。
20xx年,社会学家陆艺民说我国,三个农民的消费只抵得上一个市民,而今日,20xx年,农村居民消费增幅在江苏,甚至高出城市居民百分之三点五,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各种现代化产品入驻农村的趋势下,中国的农村及城市人民都在互联网上共享一个卖场。回乡隐居的话,只需一根网线,便与城市生活无异。
对于我们而言,空间上的故乡早已不复存在。但我们长大以后,一定不会忘记,幼时的小喇叭,小风车,猫和老鼠,奥特曼和小怪兽,那,也是我们生命中的故乡。故乡不是我们生存所需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建筑物。故乡是我们在建筑物中的生活方式。于坚说:“故乡是精神和空间天人合一的一个世界,它是诗意的栖居。中国人几千年来生活在人与人关系非常密切的城市里。如果这种经验摧毁了,中国最终将会成为一个无根的民族。”
今日,国在,山河变。
城市化疯狂发展,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家乡不论世事变迁,纵然物是人非,也总是在哪里。而故乡,却可以永远停于时间线上,成为情之所以,心之所寄,魂之所归。没有故乡的人,如同精神无所依,被连根拔起,成为行尸走肉。
朋友,当你行走于世时,切莫忘记寻找你的故乡。没有人可以杀死你的故乡,除了你自己;也没有人可以找回你的故乡,除了你自己。带上故乡,那一份精神依托再上路,在这个高科技逐渐侵蚀文化感情的时代,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做一个灵魂有家园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10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