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写作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些新思维的练习,以提高我们的创造力和灵感。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华,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对您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一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
6、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6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思考: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自学质疑。
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解决疑难。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学。
3、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1、教师简述诗意。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联系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
(六)拓展: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七)指导生字。
【教学反思】。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教学古诗,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如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明逼真的画面、优美和谐的音乐……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使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果学生只是抓住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最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东西,算不上读懂了诗歌,更算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教学本首诗的时候,我在播放《小牧牛》的笛声后,再有声有色地描述:在一条林间小路上,树木枝繁叶茂,遮住了似火的骄阳,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野花飘来醉人的香味。咦,哪儿有歌声传来?声音越来越响,清脆悦耳,震荡在林间。噢,原来是放牛的小孩儿,正自由自在地骑在牛背上,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正朝自己走来。忽然,他紧紧地闭住了嘴巴,原来他发现了一位歌手正在和他较量呢……学生通过想象,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后来,学生在吟诵中,完全融入到诗境中,觉得自己就是这一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牧童了。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牧”、“捕”、“蝉”等生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在识字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出示苹果树图片)同学们,看到这课苹果树,你们想不想去摘苹果啊?下面大家举手来摘苹果认字吧!
出示生字,学生举手认读并组词。(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二、初读诗歌。
1、播放诗歌录音,学生认真听诗歌中每个字的读音,并感受诗歌的韵味。
2、理解题目《所见》。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所见”就是指所看见的东西。
3、介绍作者。(袁枚是我国清代诗人)。
4、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个别字的发音。
5、要求学生朗读古诗,画/号表示停顿。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中看到的画面。
图中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这是我们看到的,想象一下,他还在干什么?(他在唱歌)。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传遍的意思。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师:他的歌声怎么样?诗人是怎么描述的?
生:他的唱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在诗中的意思是“心想”。捕:“捉”的意思。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提问:谁来说说为什么歌声停了?
(学生举手回答)。
3、多可爱的孩子啊,多美的古诗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出示古诗、请个别学生来读一读)。
四、背诵古诗。
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看看谁先背会。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背诵下来了,大家课后再去感受古诗中描写的美景吧!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黄牛。
林樾鸣蝉。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四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黑板录音机。
1、学生交流。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配乐朗读。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温暖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就要迎来好玩的夏天了。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生自由发表意见)。
2、你们的夏天可真有趣。可以放牛、可以捉虫子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所见》。
(板书课题)配乐指名读,
谁认识这两个字?你怎么认识的呢?指名读课题。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录音范读、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小牧童、树上有一只蝉、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多读几遍。
4、离开了古诗,这些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课件出示生字认读——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
所:(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5、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同学,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
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课件出示画面(播放音乐):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课件出示一、二句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学生自由练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生边说边做动作)。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好听吗?“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课件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呢?(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学生体验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指名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生讨论交流想到的各种方法)(踩石头、踩牛背)。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诗、林”,学生认读。
2、师范写,生跟写。
3、分析结构和字形,给生字组词。
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书写。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六
古诗小学语文《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隔学生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针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本课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前几组的教学中已积累了很多学习生字的方法,针对本课生字少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认字方法,也可以在学习古诗时纠正个别发音强化认字,了解诗意的过程中学会组词,学会词语的灵活运用,积累语言。
2、古诗教学学生毕竟见得少,所以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当我再重新审视古诗《所见》的教学时,心中有了许多的想法。
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但这四大块并不是独立成块的,而是互相融汇,只不过有时是突出了生字的认读,有时是突出了朗读的感悟,有时突出了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又注重了拓展学习。
当然,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纠正字音后,读正确。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第三步自由朗读,指导划出节奏及韵律,读出语感。第四步的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夏天的有趣,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评,学生将读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诗意,是我的最大启发。这首诗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认为可以扣住“歌声振林樾”的“振”字进行理解,为什么牧童歌声响亮?(因为牧童高兴、活泼可爱。)那为什么又“忽然闭口立”呢?(因为牧童要捉知了,怕惊吓了知了。)一幅天真可爱的牧童捕蝉图就展示在了学生眼前。
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创设了学古诗的意境;在学完《所见》后,又展示了课外的一首描写小孩童趣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加深感悟童趣;课外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所见》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学这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诗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捕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课文插图,把学生带到绿色的树林中,林荫小道上,牧童和黄牛是那样的充满田园的气息,感受着初夏的新绿和泥土的芬芳,学生的情绪瞬间萌动起来。
2、借助录音带,播放《快乐的小牧童》,在悠扬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缓缓走来,一下子让学生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3、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走在这林荫小道,你仿佛听见什么?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说,听到了牧童的歌声,还有的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继续追问,还有耳朵灵敏的同学还听到什么?学生们楞了一会儿,马上就有人回答说,听到了黄牛的叫声,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听见山涧溪流的哗哗声。他们在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骑牛,玩耍。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完成对它的全方位理解体会。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通过集体吟诵,男女声吟诵,师生吟诵,分组吟诵,表演吟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回环吟诵中,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蝉又生怕吓跑蝉儿的忧虑以及“忽然闭口立”的机灵;在吟诵中,孩子们将自己化为牧童,真真切切地领会了农村孩子乡间生活的乐趣。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七
1、复习巩固“所”、“牧”、“捕”、“蝉”等生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这首诗。
在识字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
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出示苹果树图片)同学们,看到这课苹果树,你们想不想去摘苹果啊?下面大家举手来摘苹果认字吧!
出示生字,学生举手认读并组词。(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二、初读诗歌。
1、播放诗歌录音,学生认真听诗歌中每个字的读音,并感受诗歌的韵味。
(1)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2)“所见”就是指所看见的东西。
3、介绍作者。(袁枚是我国清代诗人)。
4、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个别字的发音。
5、要求学生朗读古诗,画/号表示停顿。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中看到的画面。图中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这是我们看到的,想象一下,他还在干什么?(他在唱歌)。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传遍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师:他的歌声怎么样?诗人是怎么描述的?
生:他的唱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3、多可爱的孩子啊,多美的古诗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古诗、请个别学生来读一读)。
四、背诵古诗。
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看看谁先背会。
五、课堂小结。
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背诵下来了,大家课后再去感受古诗中描写的美景吧!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八
课题名称:。
1、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所见》,背诵《所见》。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借助插图和生活积累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歌的韵味美、意境美。2、对朗读古诗感兴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所见》,背诵《所见》。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形象思维占主体。因此,我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看图激趣。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3、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4、出示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
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五、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樾”、“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夏季)。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八、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是我觉得应通过多种生动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古诗文字精炼,感情深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细细品味意义深远。小学生学古诗,重在“读”,从读中品味,从品味中悟意。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在进行《所见》教学设计时,最好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配以动画,让学生从动画中了解古诗中所要表现的内容,并由此引出古诗文字虽少,但却表达意思详细,耐人寻味,从而激发学生发出感叹,最而爱上古诗,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打下基础。设计读诗的环节也应是多样性的,可以有指名读、展示读、比赛读等。读时要配以音乐,要以丰富学生恰到好处的读书感情去诠释古诗。
总之,对于一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我个人认为要把握好几个度,即是“爱上古诗”、“感叹古诗”、“读好古诗”,绝不要让这几个度过火或不到火,收效反之,令学生讨厌古诗、不读古诗。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该如何去吸引学生,怎样让学生自觉、喜欢读古诗,甚至为以后他们喜欢写诗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的感受到: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课堂设计只能是这一旅程的基础,绝不是不许改变的框框。有意外的生成,有生成的浪花,才是好的设计,好的教学。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九
本来古诗对我来说,无论是从分析,理解、体会诗人的伤感情怀,豪情壮志、都不是我所上手的。但通过学习本课的两首古诗感觉不差,因为课前我认真看了些资料,通过我的教学,完全能达到教学目标。背诵,默写、用自己的话阐述古诗内容。学了《夜书所见》学生有兴趣。为此,我反思了:
一、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地“引”。课前为吸引学生的新感觉,新兴趣。自描了《夜书所见》的四幅草图,每句诗一幅图,在草图的远处贴了诗人图片。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接着让学生动笔将图景写下来。(这个环节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写作的状态。)之前为了衔接新课,给图拟了题目“思念家乡”,同时也作了一定的定式引导。比如:一位诗人在看什么,由什么触景生情,想到了什么?)有位女孩儿写到:一轮明月高高挂起,滔滔江水被月光打散了,高大的梧桐树叶被晚风吹得哗啦啦直响,飘落的`梧桐叶落在诗人的脚下,诗人捡起梧桐叶,眺望着远方的家乡,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家院门前,有两个孩子正在捉蛐蛐,那孩子手上提着灯笼把家门前的篱笆照得通明,诗人望着远方长长地叹了口气)。(当我读完孩子的习作接着说:“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这下孩子们是高兴地去读古诗,还有孩子大声地说,哪句诗就是自己所写的话,也就是孩子们已经通过看图写话对诗的内容有所了解了。有了这步基础,学生理解诗意真不难了,我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悟。
二、结合生活实际感悟“阅读与写法”。本课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怎样借景抒情是本人在本课的阅读与写作中的重点指导环节。本课两首诗又都是借秋天的景物来抒发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比如、《夜书所见》中描写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由念家乡之情。怎样理解诗歌所体现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秋夜所见》中,作者通过感受了“瑟瑟的秋风”给人带来的寒意,联想到自己的家乡,触景生情,思乡之感油然而生。
三、诗歌教学适当点拨“巧用字”。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学诗,读诗、写诗的快乐。如,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这两句诗中“送”和“动”字用得特别传神,古人特别讲究炼字。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炼字,出示小黑板:“试着填写“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____”(现、闹)。
总之,语文教学,无论是诗也好,散文也好,因材施教,适合自己学生的口味就是创新语文教学。用故事引入课题,相对来讲,学生有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充满创意。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十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导入、了解诗人及其背景;第二,初读,整体感知;第三,品析词句,感悟诗情;第四,比赛背诵;第五,回顾总结。
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想法,也就是教学中的得与失吧:得就是通过教学,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如在教学“初读,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上,因为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过,所以在这里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用他们自己提出的办法来互相学一学这首古诗,看看能读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就解决了的问题,我问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结合自己的想象等途径来弄懂的。我想: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获取的知识来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很难得。在抽读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互相纠正着对方生字的读音。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我认为课堂的生成不错,既帮助了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同时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大家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再次巩固及书写。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
一、在引导学生释题时,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指那个人在看书,有的同学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的意思,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由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所以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二、在教学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这句诗时,尽管在教学中,没有强加给学生”挑”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而是采取了查字典的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但在课堂上我没有清楚的处理“挑”字的教学,感觉当时有一点绕口,挑促织——让学生听老师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显。虽然学生知道作者描述的是晚上,两个孩子打着灯笼在捉蛐蛐,但学生不知道那个时候,蛐蛐应该是在石缝里或者草丛中比较隐蔽的地方,这样捉蛐蛐就还得有一个过程,而不是直接用手去捉,因为学生对捉蛐蛐的操作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这是用一根麦杆或者很细很细的树枝在洞口拨弄,把蛐蛐拨出来,所以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找到正确的读音。可见,教师的备课还应更细致些,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同学们换上了长衣服,天气一天天凉爽起来,秋天来了。让咱们一起和作者们到课文里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丽景色吧!
2、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
教师:一起来读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看看讲了什么。
学生读完后教师适当引导。
3、引入古诗学习。
教师: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二、读准古诗。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齐读古诗。
2、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李天竣读——请学生来发现他的读——学生提出的读里的字音——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读准:声、情、促、深、灯、明——学生自由练习——再读。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非常好,正好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很好!)。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那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解词(2)明句。
4、悟诗情。
生:好!
(二)解诗题。
1、(1)你认为解诗题是什么意思?
(2)来一起读读古诗的题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胡正:我觉得“夜书”的意思晚上。所见的意思是;所看见的。
肖路:书应该是看书。
……。
师:看来我们解诗题还不太成功,没关系,也许等咱们学习完了这首古诗就能解释了!以后咱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注意,如果一开始不能解决的问题,等慢慢学习中再解决。
(三)知作者。
1、什么是知作者呢?
2、那怎么去了解作者?昨天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扩展学习里你查找了作者的资料了吗?在交流的时候先说在什么地方找的资料。
杨紫鑫:我在《语文课外扩展阅读》上找到了作者的资料。
万鑫淼:我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里找到了。
马涛:我上网查找了资料。
……。
老师:非常好,来我们看看马涛的资料(老师念)……原来作者是宋朝的……。
杨紫鑫:(枪着说)南宋。
学生:查找书!
老师:像马涛这样是……。
学生:上网!(教师把这些方法补充板书在小黑板上)。
(反思: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怎么查找作者资料)。
(四)明诗义。
教师:明古诗的意义必须要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1、解词。
(1)老师引导学生在古诗里找到不明白的词语。
(2)回忆和学习新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老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注意,可以想想以前我们学习《揠苗助长》的时候用过的方法。(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回忆出了:画画、换词、查字典、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动作、看图、)。
(反思:这个环节很好,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
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用看注释来解释词语。(板书)请大家看语文书35页,看到注释,跟着我读——注释——,请大家看,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在注释里是什么意思,自己读读,读好了举手。(学生练习)。
萧萧——学生说是风声音,我让他说明白,让听的人懂他的语言。
挑、促织——让学生看图理解,并看着图用诗里的话说说孩子在做什么。
篱落——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来理解)。
3、明句义。
(1)老师: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老师:现在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老师:我看到大家很多选择了最后两行诗,来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知道有两个儿童在捉蛐蛐,夜晚的时候篱笆旁边有一盏灯还在亮着。
生:因为有灯光!
(生自由说。)。
师:我们再这样说一说:知道……是因为……(生自由练习)。
师:好,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面的:因为看到了篱笆旁边那盏闪烁的等,所以……(生说)看到了篱笆旁边的灯在闪烁是因为……好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思;在课堂上我没有这么清楚的处理,感觉当时有一点罗嗦,不过总体是这样的思路)。
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有个孩子举手了。他说他知道了诗的题目的意思。我让他说,他当着全班同学说了:夜晚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景物。(反思:这个时候的课堂生成非常好,但是应该再轻轻引导学生在体会一下)。
师:那么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
(五)悟诗情。
师:这首诗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的呢?我们来看图画……。
(反思:这个环节的处理不是很好,因为到底有些什么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呢?我自己都没想好,以前看过有劳市是用音乐、录象、画面来帮助理解体会。)。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网易娱乐新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诵诗爱诗。
1、挖掘积累:小朋友,周老师每次走过你们的教室的时候,总发现你们的黑板上写着一首古诗,是不是一直在进行着古诗的背诵活动,那我们肯定会背许多适拢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br评价:背的不错,谁愿意比他的声音更响亮。
你背的是哪一首?对,咱们背诗还要记住诗的名字。
瞧,摇头晃脑背得真投入。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二、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出示袁枚及诗)。
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谁会读?(请两个)正音。--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读错的字帮忙纠正一下,读的好的,请你送上你的掌声鼓励一下。--都会读了,那我们一齐读。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立:说反义词,做动作。)。
4、离开了古诗,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认读--做小老师读)。
有谁愿意为其中的一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呀?(生字组词)。
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
5、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见了,谁还会读?(指名读--齐读)。
6、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
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8、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你们帮助我一起读。(齐读)。
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评价:你的话说的真完整。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你可真会观察。)。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播放音乐,学生跟着做律动操)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2个)。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回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正音,齐读。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12、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13、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四、表演朗读,探寻诵背乐趣。
1、小朋友,我的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喜欢这首诗吗?你最喜欢什么?(牧童、知了……是呀,袁枚真是个有心人,把自己看见的写下来就是一首好诗。我们也日记也要像他一样,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写下来就行了)。
2、你们真能干,又会学习,又会提问。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诗配音朗读)。
3、听着我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那就请你也做一回大诗人,用你的方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背,也可以是表演读来把你的所见表达出来吧。
5、学生展示--齐背。
(指名读--交流所见--齐读)。
五、复习生字,写字指导。
1、你们学得真好,虽然只上了一节课,但老师已经喜欢上你们了。我要把好吃、的水果送给你们,看谁能接住。出示带苹果的生字,学生认读。
2、别着急,我这儿还有许多,只要你能把两个生字宝宝写漂亮,看他们停在田字格里,谁认识他们?要想把这两个字写漂亮,要注意些什么?仔细观察,谁愿意给大家提醒一下。
3、老师范写。学生写字。互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
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大意,明白“寻、闻、畏、缘、横、侧”的意思。
2、通过想象和对比,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渗透学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古诗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清楚古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2、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道理,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学前准备:
1、老师自制教学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二、通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指导字正腔圆地读正确。(板书:知音)。
3、读后交流: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预计: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
(2)都有景物描写。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过渡: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三、明白诗意感悟哲理。
学习《登飞来峰》。
1、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2、在自学的过程中,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需要提醒大家的?
3、品读“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体会山高塔高,指导朗读)。
4、品读“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悟出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5、补充阅读《登鹳雀楼》、《望岳》深化感悟。
学习《题西林壁》。
1、出示诗:指名读。
2、欣赏庐山风光,品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理解诗句意思。
(2)补白练习,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感受不同。
从远处望,庐山(高大巍峨)。
从近处看,庐山(青葱翠绿)。
从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
从低处仰望,庐山(飞流直下)。
3、品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悟出哲理:看事情不能片面)。
四、对比阅读深入体会。
2、出示小资料,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再次感悟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和人生感悟的不同。
五、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六、总结。
板书:
古诗二首。
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
活用。
明理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晓意。
知音。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篇十四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六、布置作业。
1、抄第5课生字组三词。
2、背诵第5课。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
山西村庐山。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
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30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