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的尊重和倾听,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者的文化价值。怎样让读后感更具个人特色和思考深度?以下是几点写作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读后感的写作并不是机械地简单总结或感想的堆砌,而是要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融入感性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让读者在阅读读后感时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下面就是一些精彩的读后感示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一
最近,我买了《少年蝙蝠侠》和《最后一匹狼》。其中我最喜欢读的就是《少年蝙蝠侠》。这本书的作者杨鹏是中国首位迪尼斯签约作家。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冬天,有一户人家,他夫妇两人有一个三岁的儿子,因家中贫困儿子生病没有及时医治死去了。一天,一声巨响,家中的男子在后院的水池中发现了一个小孩。上天有赐给他们一个孩子。孩子手里捧着一个水晶球。这个水晶球有医治的功能。这个人把这个孩子取名叫“天赐”。天赐慢慢长大,他渐渐明白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在恋恋不舍的心情下,他离开了爱他养育他的养父母,踏上了完成使命的道路。在途中,他把老虎打败,在天空把老鹰打败。过了很多年月,他终于找到了他在地球上失散的蝙蝠星的师傅。那是一位很老很老的蝙蝠人。这个人教他武功,但最终也去世了。在老人的教导下,他继续前进,去寻找和帮助有困难的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打败了妄图夺取政权的无双道人,拯救了小皇帝,也拯救了整个国家。这个期间他交道了很多朋友,也更加想念养育他的那对夫妇。最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回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天赐是一个孤独而勇敢的孩子,肩负使命的他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从未被困难压倒是他最大的优点,他乐于助人,结交朋友。天赐虽然是个虚构的人物,但是他身上的那些优点是我需要学习的。我没有翅膀,但是我希望自己有一对隐形的翅膀,给我自信,给我勇气,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铲除困难,取得成功。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二
丰子恺先生是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最早了解丰子恺,是从他的漫画开始的。《瞻瞻的脚踏车》等幽默风趣的漫画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暑假,我读了《少年音乐与美术故事》这本书,丰子恺先生在书中记述了自己小时候学习音乐与美术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事。
寒假里,爸爸的朋友陆先生到家里做客。陆先生带来了两把口琴和自己的著作《口琴演奏法》,教丰子恺吹口琴。陆先生认为,学习吹口琴首先要学习如何使用,而且要懂理法,还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丰子恺和姐姐认真练习,很快就掌握了技巧,也能吹奏出美妙的曲子了。
一个日长人静的下午,丰子恺被巷中的美音吸引住了。他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卖笛子的老人在吹笛子,声音婉转悠扬,非常好听。一根普通的竹管,吹出的音竟然那样地动人,真是出乎意外。好奇的丰子恺抵挡不住内心的诱惑,于是买了一支笛子。看门的王伯伯竟也能用竹笛吹奏出上腔调的曲子。正在丰子恺感到诧异的时候,爸爸给他讲述了魔笛的故事。音乐的感召力竟是这样伟大!
儿童节的前夜,丰子恺和弟弟做“山芋版画”。起初,弟弟只是不经意之间的一个动作,激发了丰子恺用山芋做版画的灵感。后来,他俩和华明一起,把山芋用小刀刻上花纹和文字,蘸上颜料,再拓印到纸上,就成了山芋版画。于是他们就以“山芋版画”作为儿童节的礼物。可见灵感对于绘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特别是在《芒种的歌》这篇短文里,丰子恺记述了爸爸对他的教导:“音乐并不完全是享乐的东西,并非时时伴着兴味的,在未学成以前的练习时期,比练习英文数学更加艰苦,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忍耐。人生的事,苦乐必定相伴,而且成比例。吃苦越多,享乐越大;反之,不吃苦就不得享乐。”以我学习钢琴的经历来看,这段话尤其意味深长。学习任何一门功课或艺术,都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钢琴练习更多的'是枯燥、单调、乏味。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从基本功练起,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三
上海自由贸易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世界自由贸易联合会、世界贸易组织„„当今世界,各种促进贸易的组织已有千千万万,贸易已经成为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和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贸易的由来与发展却有不得不说的故事。
1交通运输工程试验1401班孙培响1101140333必然是另一方所失。罗马帝国时代,虽然贸易得到许可,但和来自地产的财富比起来,从贸易获得的财富依然更有争议。尽管那时候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但商业活动依然发达而显著。
中世纪,人们对新的商业制度的发展给予了关注。早起的基督教教会的《旧约》通篇写的是,增加个人财富总是和不诚实的商业活动以及剥削穷人相联系。北非的希波主教圣奥古斯丁认为贸易本身没有错,因为它可能使本来得不到物品的人得到需要的物品,因而有利于人类,可贸易也容易被误用。罪恶存在于贸易商身上,不在贸易本身。伊本·赫勒敦的作品显示,在十四世纪的伊斯兰世界里,贸易与科学共同繁荣。托马斯把商人放在与工匠平起平坐的位置,而在当时,工匠是深受欢迎的职业。当时,人们对货币、价格、商品价值等与贸易有关的元素进行了研究与谈论,分析了经济运行方式。
十六世纪,重商主义开始兴起。部分国家开始利用重商主义政策来实现一些目标:1.利用全国保护性的关税和国内自由贸易制度统一国家;2.通过发展经济,为国家提供充足的收入;3.通过鼓励贸易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实现高就业;4.利用贸易政策积累财富。这些政策都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罗杰·诺斯认为,任何有利于个人的贸易也有利于公众,因此管制贸易永远是有害的。同时期,贸易平衡、贸易差额论、贸易收支理论、利率与自由贸易等重要理论都得到发展。
重农主义与重商主义在一段时期是此起彼伏。十八世纪中期,2交通运输工程试验1401班孙培响1101140333皮埃尔·德·布瓦吉贝尔在《法国详情》和以后二十年中的一系列其他出版物中,对路易十四的重商主义政策提出了批评。重农主义思想在1756年到1763年间得到发展。重农主义者认为贸易是重要的,因为贸易提供了维持生计的可靠手段,可农业仍是根本大计。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才获得净收益,也就是获得超过生产必需成本的盈余。杜尔哥却认为政府应该给一切商业部门恢复自由——除去贸易壁垒,简化税收,给予每个人工作权。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都作了批评,他。
总结。
道,市场可以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运作,甚至在人们无意为他人服务的情况下,也能促使他们生产其他社会成员需要的物品。这就是自利能够制造有利于社会的成果,即使人们并不相亲相爱,商业社会也能繁荣的原因所在。
随着贸易的扩大,自由贸易主义也得到了发展。亚当·斯密倡导他所谓的“天赋自由”制度,自由制度导致资源被转移到最需要的活动中。古典经济学家基本都是自由贸易主义者,他们指出保护主义为腐败提供了机会,使国内工业发生了有利于强势集团的扭曲。同时,亚当·斯密并未否定政府在贸易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贸易仍在不断的发展中。贸易使人们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获益。我们也要积极地参与贸易,改善贸易方式,提高贸易利益。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四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非浅。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五
我从小喜欢科学,我从书中知道了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就是指生活中人们能够应用科学去做事,对自然界和因人为因素而改变的自然界进行理解,做出决定,还要能够辨别真假的能力,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我们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科学素养呢?我想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善于观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善于总结,慢慢地我们就会具备这种能力的。
我们在生活中还应该善于阅读,因为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像鸟儿没有翅膀,鱼儿没有尾巴一样惨,没有书,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很烦恼!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无穷的真理,我应该向书上说的那样,在学校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和同学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家不仅要善于阅读,更重要的是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尊老爱幼,做一名真善美的好少年!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六
专业:中英文秘书学号:2010105144姓名:孙明燕。
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学史教材。自从它在1963年初次问世以来,不仅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也获得了海外读书界的好评。
朱先生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各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朱先生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古希腊时代)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古罗马)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即“天意安排”的合理性)。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前的美学史上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于是从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的论点。诚然,他们两个也各说各是。康德用主观唯心主义来调和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矛盾;黑格尔则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来阐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前者的内容是超验的理念,而后者的内蕴则是绝对精神。十九世纪中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史上最大的,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是,竖起了美是生活的大纛。
作者在介绍不同时代及不同学派的美学思想时,做到了“史”与“论”的结合,因而相当清晰地给读者勾勒出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轮廓。他不是把美学史上各种流派当作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纯思想材料来加以介绍,而是把它们放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尤其是阶级根源上来进行分析,同时还扼要地说明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承续关系。例如,朱先生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对于最美的形式所持的论点时,不仅将其同古希腊罗马时代毕达哥拉斯、亚里斯多德、圣奥古斯丁及圣托马斯关于形式美的看法相比较,相鉴别,并且还指出它对后来德国启蒙运动时代文克尔曼、莱辛以迄于康德等人的形式美的影响。这样,就便于读者把了解到的有关形式美的知识串连起来,既见出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在形式美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论点及其不同的侧重面,同时又能见出形式美的思想在美学史上的一个衍化的过程。这种“史”与“论”的结合,应该说是《西方美学史》的显著特色之一。
《西方美学史》是一部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到现代欧美的美学思想发展史。西方美学史源远流长,著名的美学家、著作和流派极多,影响遍及世界,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对于后人深入探究美的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七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有的想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当一位航天员;有的想像园丁一样栽培我们祖国的花朵当一名老师;有的想像爱迪生一样当一位小有名气的发明家;有的.想像姚明叔叔一样当一个“篮球能将”,有的想像徐悲鸿爷爷一样当个举世闻名的画家……而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
我非常热爱美术。记得刚刚踏入小学一年级时,美术老师在“第一节”美术课上,老师和我们分享了许许多多的图画,它们美极了,我深深地被它们的色彩和图样吸引了。那是节令我难忘的美术课。下课后,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后我要你们设计一个属于你们的书包,下节美术课我会来好好欣赏你们的“杰作”。要好好完成小学第一份美术作业。
真希望我的美术梦早日实现!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八
对我这种门外汉来说,信息量很大。书里提到的画家,基本都是天才。天才的活法和普通人不大一样,大约因为有天赋纵护,他们更加放浪形骸,常能在规则之外。
比如拉斐尔本人挺帅,既擅长画画,又擅长带徒弟,经营人际关系,把画画这门生意做很大。只是37岁去世,好像是因为太纵情享受而得了病,英年早逝。他擅长柔和细致。
米开朗琪罗自画像有点阴郁,他做事倾向把自己累死。他不带徒弟,对属下和同行都不大信任,能自己做的事情全部自己做,比如在教堂顶部画《创世纪》,做事情很严谨,是客户放心的对象。米开朗琪罗喜欢画肌肉健壮的对象,雕塑代表作《大卫》,裸身,肌肉男。
达.芬奇做事不遵循常规,比如画《最后的晚餐》,在墙壁上画画,用湿石灰画会比较好,但是他用了另外一种容易导致画剥落的方法。敢不顾及主顾的要求,去尝试挑战自己想要的念头,从世俗道德来说是一种自私自利,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是大胆自行,能跳出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达芬奇各种奇思怪想很多,他把它们都记载下来,但是他真正的作品不多。《蒙娜丽莎》是画买不出去后,他随身带着,想起来就试验晕染法,一层一层往上刷色,才达到“晕染”的极致。达芬奇也带徒弟,带的都是画技不大好,近似他的伴侣那种角色。和他的画画有点类似,自己兴趣。得到满足要紧,利弊权衡不是最重要。
卡拉瓦桥更跋扈,他的天分在于把静物描绘得逼真,又会画出人物的情欲,哪怕是圣经的故事,还会运用光线的阴暗来画出故事的动态。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西方艺术的形式与特征等的发展史,其中心问题是美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另外,西方美学与西方的哲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美学,哲学是关于一切美学问题的最基础的思考,具有元美学的性质。对美学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和丰富对西方哲学的理解。西方历史上的文学艺术作品是许多美学思想的源泉。
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古埃及希腊罗马美学。提起埃及,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卓越的建筑艺术,它是法老王们的陵墓。对于金子塔的美丽和雄伟我不多说,在课上学到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从那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埃及人的灿烂文化以及他们对“秩序”的狂热追求,绘画的比例,外形都奇异的保持一致,宏伟的雕像现在虽然有好多残缺,但仍能感受到那埃及的辉煌文明!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是在其哲学,艺术,宗教,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超凡入圣的艺术,古希腊与古罗马。罗马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直接根据面具制作肖像雕塑。后来古罗马肖像雕塑的美学追求在于求真美,这同古希腊的宁静、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这种特征趋向于个人意志的创造,表现出敢于参与世事争胜的气概。它是希腊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伟大的罗马,璀璨的希腊!充满神话的希腊,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这些美丽的地方都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享受。虽然没有在幻灯上看到十几米高的雅典娜塑像,但是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宏伟美丽。充满了神圣,梦幻般的感觉!这些都给我从新认识了希腊的文化,对希腊的建筑也有了一些了解。
最后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天才——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纪录片记录了他们的生平种种,让我们了解了天才成功的不易与艰辛。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时代!他们值得我们现在每一个学生去学习,为之理想而奋斗,因为他们告诉我们,艺术是门伟大的科学!终求一生,值得为之奉献,为之探索!
它介绍了几种最早形态的美学思想。塔塔凯维奇认为美学思想最早包含在艺术之中;鲍桑葵认为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吉尔伯特和库恩认为哲学孕育了美学。综合几位美术家的观点,早期希腊的美学思想是蕴含在宗教,艺术,和哲学当中的。这几种观点的分歧是美学本身是什么,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是什么。由此可见,美学不仅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他们之间还有更复杂的关系。要理解他们的关系,我想必须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十
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在这一天,我却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13封信,而这13封信让我对美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篇读来,其中具有开创性的观点比比皆是,现在简要归纳辑录如下:
一
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
二
学习美学的方法应是:在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同时,应多结合其他流派的观点考察美学。
三
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在审美中,人有意识的依据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和发现美,所以,美也是一种生产劳动。
四
美是有阶级性的,但同时,美更本质的性质是人性,阶级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这及时的更正了人们关于美的错误意识。
五
美与生理状态的内在联系,并认为美的文艺作品中应有思想性的渗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间接从作品中表现出来。
六
现实主义从客观出发,而浪漫主义从主观出发,并据此认为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因一点小过错而失败,从而产生出悲剧感,惊恐和哀怜是悲剧的情感基础,悲剧更为本质,好的喜剧作品中一定有悲剧性。
七
崇高是我们由压抑而产生的,它是由恐惧转为振奋的,并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自尊或愉悦。崇高侧重于对立和冲突,而秀美侧重于平衡和和谐。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这本书是以信件的方式组成的,大多都是给读者的回信。(这一点,书中也有提到过)因此也就比较浅显易懂。在“知识链接”一栏中,编者提到了许多有关学术方面的美的知识。这让我们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关美的知识。
虽然此书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帮助。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十一
通过学习美术课程标准,我了解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并且还告诉我们怎么更好教学的建议。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根据美术的学习活动的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为了美术学习的四个阶段:第一学段,1–2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合不同的学习阶段,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也截然不同。我即将要去任教的是初中,所以在7–9年级这个学段我着重的看了一下,也在此做了自己的总结:
在初中生学习美术的前提下,已经对美术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对美术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对四个领域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学段的掌握知识程度,我分为以下几点: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主要了解设计相关门类的基础知识,应用相关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制作和评定。可以通过媒介来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了解当地的习俗和中国传统文化。
三、“欣赏。评述”领域,主要是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美术家及流派,然后对美术作品和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通过互联网或者借阅美术相关图书来加深对美术的了解,在这一节可以让学生留作业,写出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家和作品。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不仅对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了解,任何东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联系其他学科,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美术与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美术与我们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最后文章还给了我们教学建议,美术课程不仅是内容的改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教师要有一个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对于不同的学生,都要公平的对待,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追求知识的权利。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探究有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各种美术优秀作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的有兴趣去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更完善的了解到美术的相关知识。
这个暑假我真是收获了很多,不仅是即将作为一名教师而感慨,更是我作为一名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我希望以后更多的机会去翻阅,这就是我对美术课程标准的真实感受。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十二
儿童在知觉中的视觉记忆对绘画创作特别重要,他们能把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观察记在心中,比起跟学生用语言描述与讲理论方法,让学生在绘画创作时通过记忆的提取再进行创作的的效果会更好。
案例一:上学期的一节六年级的课《神州大地之旅》,在1班上课的时候,由于投影仪故障,导致那节课上课没有ppt,主要靠语言描述与课本的图片内容跟学生介绍我们祖国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在学生创作的环节,大部分学生都依照课本的例图做参考来画,画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效果并不理想。接着到2班上课,投影正常使用,在导入的环节,我用ppt展示了非常多我国的美景,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了他们的'视觉记忆,在新授环节更是切入不同的角度展示神州大地美景,最后在作品展示环节,学生的创作丰富多样,效果明显比1班的强。
案例二:上学期的春季实践活动,在进行之前,我明确地向三年级的学生布置了观察的任务,让他们把实践活动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仔细观察,回来之后,我们进行绘画创作。通过观察活动后创作的学生的作品让我很惊喜。大部分同学都能画出一个完整的事件场景,包括场景中的人物动态表情,实践工具,场景中的树木类型,路上的小石子等细节他们也能捕抓到。因此同学们的作品画面都非常丰富并富有趣味性。
如果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我们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适合他们欣赏的美术经典作品供他们欣赏,让他们积累到丰富的图形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儿童智力,也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如在课堂开展之前,多布置观察的任务,对观察任务进行细则划分;带领学生对学校环境进行观察并结合自己的幻想进行写生创作等。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十三
“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读了美术课程标准,我受益匪浅。
美术课堂上,当老师命题在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说:“我老想不出该画什么才好”,“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长久下去,只会使学生发展成墨守成规的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一离开书本,离开老师就似乎什么也不能表现了;另外,老师敷衍对待美术课,在没有任何设计准备的情况下就走进了课堂,甚至教学中也从不去采用一些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训练。这些现象在农村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在上一堂课之前,教师应首先根据符合学生的各种特征(年龄、个性心理、生活环境等),精心选编、设计好教学的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作好前提铺垫。
他们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好分层次的指导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因材施教,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提高。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形的魅力》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在绿色的草地上,有一只可爱的熊猫在捉蝴蝶。熊猫憨厚、笨拙、可爱的动作让学生们发出一阵阵童稚的笑声,滑稽、幽默的音乐深深吸引着学生,这时可爱的熊猫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我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椭圆形。”熊猫翘起大拇指说:“真棒,奖你们一朵七色花。”说着,屏幕上出现了一朵用圆形、三角形、梯形等拼成的七色花。七色花摇晃着说:“我身上藏着许多的形状,你们找到了吗?”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复习了几何图形。这时美丽的蝴蝶飞了过来:“我还要用这些形状拼成好看的图案,你们愿意帮我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了学境中,纷纷操作起来:多媒体的特殊功效,把学生带入到想像、创造的空间,拼贴出的作品、形态多样、造型各异。
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但离开思考总结地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单一、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如上三年级《记忆画风来了》这一课时,可以对学生设问:“当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风吹的情景有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画树干弯弯的;有的画树叶满天飞;有的画帽子飞了;有的画水起大波浪……,总之,十个同学有十幅独特的画,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
现根据低年级阶段学生特征来谈谈教学内容的选择。
低年级学生由学前期进入学龄初期,在生理上处于儿童期,变化不甚大。但由于从松散的家庭生活或者从欢乐的幼儿园生活进入正规的学校生活,这不同的生活环境,与前迥异的作息制度,有组织纪律的行为规范,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巨大变化,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学生的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变化与发展,在绘画上随意性减少,向有意性发展,画画不再任意涂抹,而成为学习的一种任务加以完成,具有责任性和进取性。然而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仍依恋画画,把它看作是一种喜爱的“游戏”,尤其是在紧张的学习中,美术课的作画更加被视为愉悦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所以无论绘画能力的“强者”还是“弱者”,对美术都抱有浓厚的兴趣。生动的形象是引起低年级学生直接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促使他们形象思维发展的主要意象。他们喜欢观赏一事一物,所以教学中可以采用写生方式来教学。选择好符合他们觉得好奇、能引起其联想、激起兴趣的简单写生对象(如布娃娃、小玩具等)。美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促使他们会感兴趣地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观察,然后会饶有兴致地很快完成这一次小小的写生活动。接下来的时间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老师可以让他们回想自己家中的、幼儿园或是商店所所看到的娃娃、玩具,选择自己喜爱的,把它添画上来。这样既不脱离教材内容,而且设计好的“写生式”和“记忆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低年级主题画式的教学,像想象画和记忆画,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的很好的手段,他们会用自然世界里留在脑海中的物象为基础,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画纸上去画去改造。
教师要灵活掌握课的内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知识点外,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优化课的信息,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其实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敞开了大门,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不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年龄、生活环境等特点的教学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十四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书籍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着,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非浅。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十五
看过很多国内教育名家的专著,假期特别找了一本外国的教育书籍《德国美术教育》,书中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从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德国的艺术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个性,深受启发:
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还得用2—3年的时间来专修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才能确定。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在小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对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但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向一个学科内容为一课时过渡),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把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颇像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但在国内似乎缺少一个过渡的阶段,让教师从一个循规蹈矩的状态突然转变到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结果必然是混乱失败的。
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的。关于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指的是重新组织观念,而产生新的结果,并且在面对一个对象时,做出各种选择的假设。”在德国艺术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中学始终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找到更好方法,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启发学生如何感受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本身美的潜在性,尊重学生对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对象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对于色彩的基本知识,在德国的美术教学中表现为有序而轻松,色彩以心爱的事物为对象来认识;色环通过色板的游戏找色彩之间的关系;色调的联系通过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来出现。如:“一座房间夜里着火了”,(既形成色调,又认识暗与亮的关系);“公主希望城市变成红色”;“绿色宫殿里的红色巫师”等。表现有兴趣的内容促成知识掌握,不至于太理论化。
组织参观当地的一些博物馆和参加一些传统节日,结合这些活动来表现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事。如参观汽车博物馆,画出不同时期汽车的风格;汽车比赛的场景;星期天的登山活动;为狂欢节制作脸谱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生活体验,丰富了知识,又能生动地在画面中体现。
这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加以考试,还要在他们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记录上一笔,不是学生没兴趣不爱学,是我们硬把学生踢出了艺术的大门,不是老师们教不好,而是我们赤足站在烧得火红的石头上,只有快步奔跑保命,无力顾及其它。
除以上四大方面以外,德国艺术教育同时强调艺术教育的学科性,体系框架十分清晰,学科色彩很浓等等。总之,艺术教育始终是围绕最高教育目标,学生不仅是学会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审美力、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努力使艺术教育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相适应,把美术造型观念和能力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与一切领域的活动相联系。德国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及其观念,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十六
为了更好地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把握好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落实新课程,我认真品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一书,重点学习了“教学评价”和“学习方式”两部分内容。
首先,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1、构图是否饱满2、线条是否流畅3、造型是否准确4、色彩是否丰富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1、造型2、表现手法3、材料选择4、制作的技法5、创意6、色彩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其次,要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对于美术方面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以从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然后再让这些优秀学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新课程中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学的作用,多元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在新的教学评价指导下学习方式的变革方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书中提出了6条对于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建议:
一、我讲课占多长时间?学生参与美术活动和完成美术作业有多少时间?学生情绪怎样?
三、我提供的资料和图片对学生有用吗?我的提示对学生有指导意义吗?
四、我的课前准备充分吗?哪些问题我没涉及而学生提出来了?我处理得当吗?
五、教学效果能更好一些吗?如果再上一次,我会怎样做?
六、我在教学中学到了哪些东西?我给自己打多少分?
我觉得这6条建议太好了,对我反思教学不断提升自己太有帮助了。于是,我把这6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铭记在心里。每节课后,都依照这6个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教学中的成与败。
我发现自己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调控自己的教学情绪方面做得很不够。总是因为学生的纪律不好、用具准备不好,而影响自己的教学情绪。有时甚至当堂数落学生,这样又反过来导致学生的学习情绪下降,这样不断的形成了恶性循环,我对此十分困惑。
从学习中我知道了新课程的教学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于是我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因为没带美术用具而四处借,虽然他破坏纪律,但是他的初衷是好的,他是因为对美术学习有极大兴趣,对完成作业有极大愿望而导致的这一错误行为。谁能保证不忘记事情、不犯错误呢,孩子更是难免。犯错误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谅解和机会。想明白这些,我便转变了自己对这些学生的教学态度。再遇到这样的现象,我就以温和的引导取代严厉的批评。先是表扬他们的认真态度,再肯定他们作品中的优点,最后提出要求:每学期只有三次忘带用具向同学借的机会。这样一来,我的谅解换来了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在我的宽容和期待中,我看到了他们在慢慢改变。
在读书过程中我还感悟到:要以学生的获得为教学准则。
每一节课,我都留心观察上课爱溜号的学生。我渐渐的发现,他们爱与人争论,而且争论时的思维特别敏捷。于是,我有意识的在课堂中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争论的话题。每次讨论时都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慢慢地,这些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时间由一两分钟延长到四五分钟、十几分钟,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也明显的提高了。
面对新课程,作为美术教师的我还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只有通过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反思的效率。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十七
这个暑假,我看到鲁迅的《朝花夕拾》上提到了《24孝图》,于是,我便上网查了个究竟。我非常赞扬孝敬父母,但是,也不能只孝敬父母而不顾及其他的,比如说《埋儿奉母》和《卧冰求鲤》这两个故事。
《埋儿奉母》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郭巨的人,他父亲死后,郭巨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单独供养母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担心养活这个孩子,就无法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虽然孩子并没有被埋掉,但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对的,万一被埋,母亲也会伤心呀。更何况要“尊老爱幼”,光“尊老”不行,还得“爱幼”,再怎么贫穷也不能把亲生孩子活生生的埋掉啊!
《卧冰求鲤》讲的是有一个人叫王祥,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父亲也不喜欢他。后来,父母患病,他不计前嫌,衣不解带的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可那时正是冬天,天寒地冻,他便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就好了。钓鱼的方法有很多,不会可以请教渔民们嘛,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又笨又毁身体方法呢?!要是没掉着鱼,自己也被冻住了,那可怎么办?!
谈美术简的读后感篇十八
《爸爸的话:我的妈妈》一文中,一个严厉的父亲形象,教育孩子要热爱并珍重自己的母亲,在人间所有的感情中,母爱是最无私而又神圣的!
《同学可莱蒂》一文中,仿佛让我看到了儿时的情形,懂事的小学生可莱蒂一边照顾生病卧床的母亲,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抽空学习,他乐观向上,没有因眼前的困难而悲伤,依然乐观积极。对比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确实很需要进行一些困难和挫折教育;我时常给孩子讲述我们儿时生活在农村的一些经历,每次他都听到津津有味,但过后还是会因为一些小困难而牢骚满腹,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35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