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以下总结范文,掌握写作技巧和提高写作水平。
购物说课稿篇一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和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大小的比较,本节课通过购物小票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核对小票上找回的钱是否正确,引出小数加减运算,重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得出计算时,数位一定要对齐。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为什么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通过合作交流得出计算时,数位一定要对齐。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为什么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
2.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可不可以运用交换律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计算。
3.小数与整数相加减,是否遵循相同数位对齐的原则?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一般规律,我紧紧抓住了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这条主线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探索方法中不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多媒体课件、计算卡片。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活动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二、解释应用。
1、独立列式计算。
2、可采用“比比谁是计算能手”来完成此题。
3、解决图形中的小数问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4、求下列图形的周长。
5、智慧题。
购物说课稿篇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小猫钓鱼》。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什么物体也没有时),再学习书写0,最后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乐学、爱说。
学情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集训,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理解0的意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使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0所表示的几种常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鱼形卡片,直尺,温度计。
课型。
数的认识授新。
教学时间分配:
见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购物说课稿篇三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637页。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图中所安排的企鹅活动情境,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第一次出现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式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在理解主题图图意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在一定的情景画面中解决应用问题,巩固8、9的加减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好的听课习惯,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基本上已经理解8、9的加减法的意义,但对于首次出现的大括号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对南极的情况有少数学生有些了解,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企鹅的生活情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相关的加减法。
(二)能力目标。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
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重点。
1、对括号和问号的理解。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结合图和图中括号、问号对图意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2、试一试中的两张表格。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师:同学们,开学快两个月了,你们跟老师在一起开心吗?(开心)。
购物说课稿篇四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起始格和其他格所表示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b、说目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
c、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d说教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e、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在上课小猫钓鱼的故事得到平均数,进而介绍“移多补少法”。从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习内容了解之后,我便出示男生和女生的投球情况统计图,进而由教师引导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清晰地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三、练习。
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之后,教师出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平均数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常见性。
1、通过二道判断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
2、出示游泳图,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2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药节约用水。
通过以上这些信息的出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课后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关于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实际问题排队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到比较其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水平;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三、练习具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判断题是说明了平均数的含义,游泳池的平均水深问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3道题是计算题,帮助学生熟练平均数的算法。
购物说课稿篇五
本课选自《品德与社会》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三单元以“聪明的消费者”为主线,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了解生活,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育学生从小爱生活、会生活。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商店》,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课既承接前面的内容,又为下面的《我是理财小能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课的内容来看,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价格的秘密”,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个人经历层面让学生了解一些购物常识,它是后两个板块的铺垫。
第二板块是“买东西看什么”,从个人实践、走访调查的角度强调了学会选择,学会比较,买自己需要的,旨在让学生学会做聪明的消费者。第三板块是借助三无产品以及发票,旨在让学生能明明白白地购物。
《购物有学问》这个教材,能促使学生走进商业场所,走进社会,了解购物这种常见的社会现象,通过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并体验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正确的购物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儿童正处于主动消费的萌芽期,许多消费领域都开始渐渐涉足,其消费价值观尚处于模糊阶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消费意识逐渐增强,本课的内容正符合孩子实际生活需要,因此,是孩子们乐学、愿学的。多数学生对于购物、消费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践,但仍然缺乏较系统的认识。加之社会物质环境的不断丰富、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断优越,学生的消费比较盲目,“乱花钱”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热闹的市场始终是吸引学生的眼球的。所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掌握基本的消费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会选购商品的'初步常识。
行为目标:让学生形成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课的重难点:由于学生缺乏对购物知识的了解,因此让学生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使学生学会选购商品的初步常识,逐步形成独立的购物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
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对于教学而言,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是有意义的教学;也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是有效的教学。所以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让教材融进生活,让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创设充满生活味、人情味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小课堂”体现“大世界”。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新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我将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根植现实――课堂中的“肥沃土壤”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按照表格所列的方法调查商品价格的变化,课中分小组讨论,汇总并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事实面前,明白价格变化的原因。
二、快乐辩论――课堂中的“温暖阳光”辩论,让学生明理,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价值观。
三、情景体验――课堂中的“甘甜雨露”在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消费者角色,在体验中加深认识,从而明白如何成为一名聪明的消费者。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进商场,激发情感。
上课伊始,我将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切入新课。课件出示:购物场所的分类照片(大型商场、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交流在这些地方买东西的感受,引导归纳,得出大型商场环境舒适,物品齐全;超市卖场方便快捷,货真价实;农贸市场食品新鲜,经济实惠;批发市场名目繁多,真假要辨。相机揭示课题,“购物的学问”。(板题、读题)本节课一开始便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回顾自己的生活,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探究的欲望,这也遵循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用儿童的方式去探究。”
二、调查汇报,体验生活。
这一块面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1、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出示在不同的地方买的同一块橡皮,请学生你猜猜它们的价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购物场所不同,价格就可能不同。
适时交流课前调查,顺利转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2、价格的学问课前,我布置学生调查商品的价格的变化,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调查表来引导学生讨论商品的价格会发生哪些变化,并记录下研究的记录结果。最后教师总结:由于价格是由变化的,所以买东西时要注意:价相近,比(质量)质相近,比(价格)质价相近,比(售后服务)。由于教学充分调动了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样学生了解了商品变化的原因,就可以在现在和将来的购物中更加主动,同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商业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感悟。因此,课前让学生调查,课上教师以此为辐射点。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们的体验会更深。整个教学环节紧扣重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三、小小辩论,互动明理。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价廉物美,便宜也有好货“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让学生开个小小辩论会,利用自己的调查所得,现学现卖。
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把想到的、看到的都作为自己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说辩论会的基础来自于生活,能引发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让学生明辨是非,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得到了尽情发挥,继而形成正确的购物观念。
四、出谋划策,集思广益。
购物的学问很多,参与了一次家庭购物的你,有哪些金点子告诉大家,怎样才能买到又实用又便宜的商品,汇报金点子。:在激励的情境下,让学生敞开心怀,去畅谈自己的经验,让学生掌握购物的知识。
五、现场模拟,体验快乐。
在学生了解了这些方法后,教师组织在班上开一个小型商场,定好每件商品的价格,要求学生在其中购买到便宜、实惠的好商品,评选“聪明的顾客”。
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设身处地,感受购物快乐,使得学生在课后,面对琳琅满目商品,纷繁多样的促销手段,能“货比三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购物品质。
购物说课稿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购物策略》一课。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析。
《购物策略》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与饮食”中的第二节,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准确计算,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购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一数学理念的理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点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知识、技能方面所做的要求及我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购物的不同策略,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从而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知识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能通过准确的计算,多角度的思考,解决哪个更合算的实际问题。
3、能力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程序设计(点击)。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问题中来,在课堂中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生成新的问题走出课堂的过程。本节课我将采用“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包括:(点击)走进生活、发现问题;分散集中、生成问题;深入探究、解决问题;反馈练习、深化问题;拓展延伸、升华问题。下面就这五个环节具体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新课伊始我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学校要组织咱们去春游,春游之前你要准备些什么呢?”学生对春游比较感兴趣,因而能踊跃发言,我就顺势引出有几家超市正在促销饮料的课件,让学生自主发现课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二)分散集中、生成问题。
疑问是智慧的窗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提出了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根据刚才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后,我将学生的问题整理成为本课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
a、要买一小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b、要买一大一小两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c、如果每位同学准备200毫升饮料,全班56人去哪个商店购买合算?
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寻找眼前问题与已有知识体验间的联系,营造了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为下一步鼓励学生表达,在理解基础上,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并分享彼此的思想、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奠定了基础。
(三)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独立思索、通过亲自动手计算解决前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第三个问题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得到了两种方案。特别是第二种方案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将生活中的饮食卫生观念渗透其中。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反馈练习、深化问题。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应用。围绕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一组购买酸奶的练习。(点击出题)这部分既包括了“有几种买法”这一基本的练习,同时又深化了“怎样买合算”这一购物的常用策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问题。
在前四个环节中学生已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那么本环节则用一道有难度的思考题(点击出题),达到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作用。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在探索中体味到做数学的乐趣,进一步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购物说课稿篇七
一、说教材:
这节课我讲的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认识整时”。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会用两种形式表示同一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猜吗?(出示课件)“滴哒滴哒,滴哒滴哒,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吗?(钟表)答对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a、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表,仔细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说给小伙伴听听。(学生玩学具,观察钟面。教师指导。)。
b、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学具,一起来看黑板上的大钟面。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贴钟面)。
*钟面有两根针,一根长的,一根短的。
*还有12个数,我们数一数。
*钟面上还有12个大格。
(教师小结)我们把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板书时针、分针)。
同桌拿学具表互相指一指“时针和分针”
(二)认识整时。
1、认识。
(过渡: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这些表的时间吗?)。
课件出示7时、3时、6时(学生说出时间)。
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3个钟面,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发现分针都指向12。
(师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2、拨一拨。
同桌合作,二人一组拨钟练习,一人说时间,一人拨。
(教师小结:像这样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我们把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
(三)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过渡: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表)。
1、认识电子钟。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电子表。
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7时和7:00是一个时刻的两种写法,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老师和学唱“找朋友”。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问:“1:00,你的好朋友呢?”老师戴上1:00的头饰,原来在这儿呢!)。
购物说课稿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折扣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2、能比较熟练地解释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并用于生活实际。
3、培养理性消费的正确观念,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重难点:
重点:折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应用折扣合理消费。
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语:(先提示课题:购物中的学问)。
同学们,你喜欢购物吗?购物时你最重视商品的哪些因素?每逢节假日,各大小商场都会推出各式各样的促销方式,你见过的促销方式有哪些?举例说一说。
你会购物吗?(会),真的,那老师就要请帮忙买东西了,你愿意帮帮我吗?谢谢!
二、课堂环节流程。
1、教学例题。
春天到了,聪明明媚,百花盛开,正是春游的最佳时机,老师也想出门到美丽的大自然走一走,同学们帮老师做一下准备工作吧。
投影一:购物我能行:某品牌旅行箱,原价215。
甲商场:买一送一。
乙商场:满100减50。
丙商场:五折。
在哪家购买合适?为什么?
2、“购物达人”过三关。
引言:五花八门的折扣方式让人眼花缭乱,商家的促销宣传,也让人心动,而具有一双敏锐的慧眼,我相信不一定能揭开折扣的神秘面纱,去看清它的真正本质。
投影:
第一关:慧眼看本质:
你能说出下列各促销方式的含义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一、买一送一;二、满100减50;三、打五折。
提问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各折扣意义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联系与区别。
小结:商家广告宣传中的折扣往往并不等于实际购物中真正享受到的折扣,所以老师给你温馨小提示,擦亮你的眼睛,拒绝美丽的谎言。
第二关:智慧比价格。
同桌可商量讨论。三人渲板,集体订正。
小结:货比三家不吃亏,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智慧,用最便宜的价位,买到满意的产品,看来大家离“购物达人”的宝座已经不远了,给自己加油鼓劲!
话题:家乡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通过对比、辩论,找出最佳购票方案(答案合理就行,适当融合感恩教育)。
小结: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更让人惊叹,知识就是力量,就是金钱,同学们智慧的结晶就有可能创造奇迹。购物中价格价物价廉是消费者永远追求的目标。老师给你二句温馨提示,捂紧你的口袋,省钱才是硬道理。
第三关:理性来消费。
引言: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有了足够的购物经验基础,同学们是不是从此可以在各商店大买特买了呢?学生自由发言,形成共识,合理消费,理性消费。
温馨提示: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不必要的浪费。
2、总结全课:
购物是门学问,它不仅仅出现在书本上,还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中,我们提倡作购物达人,不作购物狂人,应把这种理念传播到每个家庭,传播给全社会的人。
结束语:爱购物,爱生活;会购物,用数学。
倡导理性消费,享受美丽人生!
板书设计:
例题:……第一关看本质第二关:智慧比价格第三关:理性消费。
甲:215。
丙:215×50%=107.5(元)。
选丙。
购物说课稿篇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以内的合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
本节课围绕的4、5、6的组成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4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合起来有几个花片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目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来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通过摆出的花片学习2和2组成4。活动二,5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个的活动要求。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在学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5的组成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出1和4,2和3这两个组成式。活动三:6的组成。在学生学会了5的组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出6的组成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归纳4—6各数的组成式的过程。
2、理解和体会合的方法,学会6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掌握2—6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分与合的方法,了解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具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圆片为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习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习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猜数:一个数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几?
3、用我们学过的数字说一句话。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好吗?我们给他们鼓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同学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谁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把分开的两个手合在一起。
说得真好!看来只有把分开的两手合在一起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合成。
[说明:通过鼓掌,使学生理解合与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学生动手操作合的过程,学习4的合成。
拿出2个蓝色圆片和2个红色圆片,合起来有几个圆片?
(1)放手让学生活动,教师适当引导。
(2)全班反馈,交流摆的结果。
使学生知道两种颜色的圆片摆的先后不一样,结果相同。
教师讲解:2合2合起来是4,并写出表达式。
购物说课稿篇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新课伊始我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学校要组织咱们去春游,春游之前你要准备些什么呢?”学生对春游比较感兴趣,因而能踊跃发言,我就顺势引出有几家超市正在促销饮料的课件,让学生自主发现课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二)分散集中、生成问题。
a、要买一小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b、要买一大一小两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c、如果每位同学准备200毫升饮料,全班56人去哪个商店购买合算?
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寻找眼前问题与已有知识体验间的联系,营造了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为下一步鼓励学生表达,在理解基础上,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并分享彼此的思想、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奠定了基础。
(三)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独立思索、通过亲自动手计算解决前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第三个问题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得到了两种方案。特别是第二种方案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将生活中的饮食卫生观念渗透其中。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反馈练习、深化问题。
购物说课稿篇十一
《去超市购物》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一学期“生活百事通”单元的首篇课文,课文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本课重在以购物的有关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文明购物和明白消费的教育。
针对课程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在超市及其他商店的有关知识。
2、学习文明购物和明白消费,初步懂得在消费时维护自己的权益。
学会文明购物和明白消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应以学生的体验感悟为主,活动设计针对学生实际,采取图像感知、情境体验、故事导入等教学方法,并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根据课文内容,我将教学分为这两个教时五大版块组织教学:第一教时通过观看一段超市购物的录像,让学生初步了解怎样在超市里购物,在超市里购物要注意些什么,初步明确在超市中应该文明购物和明白消费。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模拟超市里进行购物,通过分组合作中,进一步体验文明购物和明白消费的必要性。第二教时在回顾如何进行超市购物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小小研讨会”“各类商店比较”、“商标品牌大搜索”三个教学板块,通过一系列的研讨活动,让学生了解与商品有关的一些知识,初步懂得在消费时维护自己的权益。
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学生亲身体验,新课伊始,教师以一段录像引入新课:双休日,妈妈带丁丁去超市购物。让我们一起随着丁丁跟妈妈到超市里去买东西,一边看录像一边想:丁丁和妈妈是怎样在超市里购物的?在超市里购物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通过银幕直观地了解超市的机构设置和购货特点,仿佛身临其境地参观一次超市。利用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知道超市购物的特点和优越性。通过交流感悟,初步明确在超市中应该文明购物和明白消费。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去超市购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在教室里设置三个模拟的商场摊位,将学生课前准备好的实物进行展示,有的实物贴上商标、厂名、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价格等,有的则是“三无”或是保质期已经超过的产品,让学生分组自由上来选购自己需要的产品,看看学生是否能文明购物和明白消费。通过模拟购物,教会学生购物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购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分组合作中,进一步体验文明购物和明白消费的必要性。
开展小小讨论会:讨论专题一:买到了假货怎么办?讨论专题二:说说自己看到的确价格变化现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生活经验。利用文中的教学资源“如果买带假货,怎么办?”“教你一招”,教会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师出示不同的商品,让学生讨论青菜、玩具熊、瓷砖、报纸、咳嗽药分别在什么地方。
购买。充分运用课文中各类商店的照片,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比较一下各类商店的。
异同,并交流一下在购买何种商品时适宜选择何种商店,进一步教会学生生活的经验。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于如何挑选超市里的商品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于是让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将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商品的包装盒进行展示,说说这些商品是在哪里生产的,想想为什么他们喜欢把商品卖到上海来,并列举一下上海、外省市和国外的著名品牌,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商品的认识。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交流,还不够成熟,敬请指正!
购物说课稿篇十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购物消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说反思等五个大方面来进行阐述。
1、教材内容:本教材是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一本新编教材,教材结构采取模块化的形式,每个话题按照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实践探究、启示感悟等体例展开,体现了时代性、职业性和生活性的要求。本课是模块二《多彩消费》中的第一个话题,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日常购物的渠道,熟悉日常购物的方法,学会合理消费。话题涉及的内容丰富,给授课教师提供了较大发挥的空间。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分析日常购物消费形式的内容,学会理性消费。
1、学情分析:虽然是中学生,但是无时无刻不与经济生活打交道,而且平常的生活中的消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虽然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但是,他们在观察生活、情感体验、人际交流方面较好。
2、主要教法:我校一直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德育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经常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践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小组教学方式己基本成熟。因此,本课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究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合作、愉悦、和谐的开放式教学课堂,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师要自然地融入到学生中间,成为他们活动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购物,如何在购物中还价,以真情实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实现知、情、行的和谐发展。
3、教学手段和板书:采用多媒体教学。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板书设计:话题一购物消费。
一、日常的购物渠道。
二、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
三、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动脑想,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讲,主动求知,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从学会到会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将课堂中所习得的正确认识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真正架起知行统一的桥梁。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本课分为七个步骤,分别是导入、日常购物渠道多、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教师总结、作业布置、机动环节。
1、导入:从“淘友”小王的案例与学生探讨购物的方法。
2、日常购物渠道多:在此环节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大家平常会到什么地方购物?然后分析几种购物渠道的优劣。让会网上购物的同学,描述购物流程。通过讲解,使学生知晓日常的购物渠道。
3、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在此环节教学中,让学生讲述自己身上有哪些消费心理,破除错误的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心理。
4、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请同学们讲述自己如何少花钱,购好物的例子。分析教材上提供的几种方法。让学生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5、教师总结:授课内容告一段落时,教师用简短的话语将课文主要教学内容做一个概括总结,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理解今后学习的内容,把握重难点,用智慧的双眼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7、机动环节:因为具体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即使准备的再充分,时间也不一定卡的很准,所以我通常会准备一个机动环节作为教学的补充。作业第2题作为机动环节。
让学生自己讲述购物消费的事例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性消费上还要下功夫,效果可能更理想些。
总之,整节课通过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实践探究、启示感悟等手段展开,力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观察人生、思考人生、规划人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购物说课稿篇十三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购物策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的基础上,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所设计的有关折扣问题的教学。
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媒体使用、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课后分析七个方面进行汇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打折促销活动入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这节课设计中,我遵循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注重“以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体”。重视创设生活情境,有效地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本节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在购物广告展示、对比和应用中认识“折扣”和“买几送几”的含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优惠方式。
过程与方法: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情感与态度: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优惠方法。
教、学具准备:广告纸。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折扣问题与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争辩、评价反思等活动时空,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合作交流的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媒体,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插图)课堂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点,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利用学生收集的信息来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好地展示了教学成果。
在对教学目标的反复研究、以及新课标的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四、实践模拟,拓展延伸;五、全课总结,自我评价。下面,我将分别介绍教学的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数学本源于生活,我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入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首先由教师展示学生都熟知的商场的一则广告语“每满199元就送200元券”引入课堂。(插图)引导学生分析、理清商家的这些活动并不会亏本,而是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再通过学生信息的收集,(插图)含义的理解,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区分“省现金”和“送券”的区别,并设下疑问“如何在这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中,也能让我们消费者获得利益”,从而引出课题《购物策略》。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本环节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能根据购物商量的不同合理地选择优惠方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老师再次提供买书的信息,创设争辩的情境,引导学生比较“买三送一”和“全部七五折”。再由学生自己选择数量进行计算。(插图)在计算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当买20本时,两种优惠方式的价格一样:当买30本时,“买三送一”的价格要高于“全部七五折”。从而产生疑问,这中间有什么规律吗?老师大胆放手,由学生自己选择一些比较小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找到的规律。(插视频)。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买四送一”和“全部八折”这一问题,并能根据购买的数量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优惠方式,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购买大衣的生活情境,面对这一情境,学生提出:“怎样购买更合理”这一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思考、计算、研究发现:如果买一件,就选择“6折”;如果买两件就选择“每满300元就送300元购物券”。从而总结出购物策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合理地选择正确的优惠方式。”
四、实践模拟,拓展延伸。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环节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插图)采用小组合作,请学生设计商家折扣的广告语,(插视频)这一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老师提出问题:“在这节课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所感、所获。并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本节课的表现给予正确的评价,让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过程中得到发展。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大家在视频中已经可以看到,具体的版面设计如下:
数据。
合理消费。
需要。
八、自我反思。
在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反复研究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下几点:
1、挖掘资源、丰富素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入地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选取的学习材料也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从生活中选取材料,丰富了教学内容。
2、互动交流、寻找规律。
纵观整个课堂,都是在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中完成的。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探究学习,发现规律。
3、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本源于生活,本节课所选择的学习材料都来自学生熟悉的商场及生活情景,师生围绕这些情景展开讨论,学生个个热情高涨。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通过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比如对学生的放手还不够大胆,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很有限。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总之,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购物说课稿篇十四
《不同的购物场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去哪儿买东西”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本课是在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本节课的学习主要以体验和直观形象感知的学习活动为主。品社学科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去观察、自主探究上,力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不同的购物场所的了解更进一步,感受祖国60年巨大的变化。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购物场所的多种类型,知道不同类型购物场所的特点。
2、了解城市和农村购物场所的不同。
3、了解一些新颖的购物方式与支付方式。
(三)、情感目标:感受祖国60年的巨大变化,体会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购物场所的多种类型,知道不同类型购物场所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感受祖国60年的巨大变化。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活动化的教学策略。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我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和总结反思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爱国主义等有机融合,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基于上述,根据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1、走进购物场所。2、了解人们的喜好,感受农村和城市的不同。3、了解新颖购物方式。4、感受祖国60年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的走近、了解进而熟悉购物场所,最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的选择购物场所。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走到一名学生的附近:
你穿的衣服太漂亮了,能告诉老师你妈妈是从哪儿给你买的吗?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衣服或者文具等是从哪儿购买的?
教师叙述:你对这些购物场所知道多少、了解有多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购物场所我知道(板书:购物场所我知道)。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活动。
活动1、走进购物场所。
1、提问:你知道哪些购物场所呢?指名说一说。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购物场所。你都调查了哪些购物场所调查的情况怎样呢?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4、全班汇报交流。
(1)超市:课件。
(2)农村集市:课件。
(3)其他购物场所:百货商场便民店专卖店农村代销点让学生读一读资料库。(课件)。
5、同学们可真能干,找出了各购物场所的特点。其实这些只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典型的一些购物场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购物场所呢!(板书:)如:拍卖会、展销会等。
6、考考你:如果是你你会去哪儿购买?
(1)妈妈让你去打酱油。
(2)买一双阿迪达斯的运动鞋。
(3)买牛奶去看望生病的爷爷。
活动2、了解人们的喜好,感受农村和城市的不同。
1、小组内分析。
2、全体汇报交流。
3、教师出示一组有关农村人们经常光顾购物场所的统计表和一组城市人们经常光顾购物场所的统计表。
4、让学生说一说从两组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
教师小结:城市人们一般喜欢光顾大型超市以及专卖店,而我们农村一般喜欢去集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和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欣喜的看出,超市也是农村人们的第三选择,说明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活动3、了解新颖购物方式。
1、怎样网上购物:
以淘宝网为例,你在淘宝网申请一个支付宝,然后你要有个开了网上银行的银行卡,然后就按照支付宝的要求操作就可以了。另外,淘宝网买东西要装一个安全控件,就在淘宝网就有;还有要用网上银行要下一个网盾,每个银行的要求不同,有的是要持本人身份证去银行营业厅开通网上银行并且要买个网盾。
小结:新颖的购物方式和付款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里面也充斥着诈骗,所以同学们回家告诉自己的父母,在使用新颖购物方式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网上购物为例)。
课件出示:
网上购物注意事项。
二是认真阅读交易规则。由于此类电子证据具有“易修改性”,应将这些凭证打印保存;
三是如果使用信用卡或银行卡支付货款,最好使用专用的一个账户,不宜存款太多;
四是注意保存有关单据;
五是商家送货时,应注意核对货品是否与所订购商品一致,有无质量保证书、保修凭证等,同时索取购物发票或收据,以便在遇到所购商品与广告宣传不一致时要求退货。
活动4、感受祖国60年的巨大变化。
2、出示70年代的商场场景。出示布票、粮票、肉票等画面。(课件)。
边播放教师边介绍:从(1)--(2),而在刚建国的时候我们国家是一贫如洗,什么商品的短缺,人们穷的叮当响,国家也穷的叮当响。而60年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同桌互相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指名说一说(2)教师总结。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课件出示)。
(三)总结回顾。
1、谈收获: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走近了购物场所,了解了不同的购物场所,了解了多种新颖的购物场所,感受了祖国60年巨大的变化。
3、布置作业:对学生进行分组,对超市进行调查,了解超市的秘密,各小组长要制定调查计划,负责分工。
不同的购物场所。
超市:种类齐全、顾客自选。
农村集市:时间、地点固定、可还价。
购物说课稿篇十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起始课《小熊购物》。课标对低年级数学的要求是: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其应用意识。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能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并且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教材创设了“小熊购物”的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出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解决有乘法又有加法或者减法的解题方法,通过教学的不同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针对本节课的课程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者减法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经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同时,对于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有了一定的训练,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体差异的不同,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来理解混合运算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多交流方法,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去购物这一情境来理解并掌握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并通过合作交流、同伴互助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出示10道口算题,其中包括2道连加、连减口算,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一是属于课前的常规训练,二是通过2道连加、连减题目的计算,为本节课“乘加”“乘减”问题的运算顺序做好铺垫。
小熊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超市,今天我们就和小熊一起去购物,看看会有什么收获。
(通过一个情景的导入,吸引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a)提出问题。
1、现在我们来到了超市里,介绍超市中都出售哪些物品?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根据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这部分可以由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可能提出加法、减法、乘法不同的问题,也有可能提出一步、两步甚至更多步的问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合理的,是结合本课的数学信息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同时,在这一环节中,当学生提出和本课的知识点有关的问题,也就是乘加或乘减问题是,老师就应当即把相应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为后来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b)解决问题。
1、结合实际情境,理解乘加问题算理。
根据老师板书的问题,指名找学生完整读题。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同时找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板书。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算法说说自己是怎么想。
(虽然以前学生接触过连加、连减或者加减混合的两步运算,但本节课作为两步运算应用题的起始课,要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运算应用问题却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所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说清楚,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列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针对学生所列的两种不同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列式虽然不同,但是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并且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以后在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列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答)。
2、介绍脱式的书写。
强调“=”位置的书写,同时注意训练学生完整的进行讲题。同时提示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加上单位名称和答。
(在这里要让学生明确,在计算综合算式时,要运用脱式计算的方法,同时老师要教给学生完整讲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
3、巩固内化练习。
结合开课时学生提出的和本课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进行巩固内化练习。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选出一道有乘法,又有加法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在下面独立完成。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上面所讲解的内容进行的内化练习,同时引出加法在前时的书写,这部分如果前面的讲解扎实,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会很简单)。
4、观察算式,总结乘加问题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观察黑板前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从而总结出: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5、小练习,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样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于乘加问题运算顺序的掌握)。
1、结合问题,理解乘减问题算理。
出示有乘法,又有减法的应用题,让学生读题后,在练习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同时注意脱式的书写。
(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前面的乘加问题的迁移,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在解决乘减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相对熟练了很多,也简单了很多。)。
2、总结乘减问题的运算顺序。
总结乘加、乘减问题的运算顺序。
观察黑板前的乘加、乘减问题,自己总结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c)新授小结。
学生在总结新授内容时,能够总结出两点来:一是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二是脱式书写;第三点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应用题也可以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决,学生不一定能够总结出来,可以由老师加以补充。
(小结的时候,让学生回忆新授部分的学习内容,自己尝试着进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整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题,
第一题,计算题。
这道题的设计:一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于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二是为了巩固脱式计算的书写,检查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第二题,改错题。
设计了3道题,其中2道错误,1道正确。2道错题分别是运算顺序出错和脱式的书写出错,目的同样是为了巩固学生对于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脱式书写的掌握。
第三题,计算题。
在前面改错的基础上,自己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提醒学生进行规范的书写和准确的计算。
第四题,应用题。
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学生运算顺序和脱式书写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的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购物说课稿篇十六
通过我对我校三年级的学生的作文调查,发现45%左右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只有10%的学生喜欢作文,其余学生介于两者之间。而不喜欢作文的原因中,认为字数较多的学生占75%左右,害怕重写的学生40%左右,不知道写什么的学生占15%左右,以上数据说明,老师在作文课上的指导以及在作文课后的评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知世界的好奇心,打开他们的思维,选取有新意的材料以及有效的作文评价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册教材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如下:鼓励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自从进入小学三年级后,写作的要求变得更高了,孩子们从今开始接触“正式”作文了。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自主作文、形成写作能力,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当务之急。
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集市与超市》是一个开放单元,开放单元的目的是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我今天为大家呈现的《记一次自己购物的经历》就是根据教材第七单元《集市与超市》中“笔下生花”设计的习作指导练习。
“记一次购物经历”这一话题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是新奇有趣的,但要孩子将自己的一次购物经历写清楚、写明白还是比较有难度的。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前,我围绕“购物”这一主题结合“初显身手”、“畅所欲言”、“开卷有益”设计了多个体验活动。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购物经历以后再来进行习作创作就容易多了。
1、学习目标。
学习将一次自己购物的经历写清楚、写明白;
习作过程中能主动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让习作内容更具体;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2、学习重难点的定位。
这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定位于通过学生回忆一次自己购物的经历,指导学生利用写作六要素将一次经历写清楚,并运用一种或多种描写手法让习作更具体。
学生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习,刚刚接触写作。通过访谈节目的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从而引导他们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如实的记录下自己的购物经历。
1、创设情境。
访谈节目导入,介绍在场嘉宾,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出“购物”这一话题。
2、现场调查,了解学情。
3、谈话活动。
谈话的过程中,由购物时的心情引入,充分调动学生脑海中自己的购物体验:购物的心情不仅有快乐、高兴的,还有悲伤、难过的,甚至还有愤怒的。再请学生回忆购物原因,暗示学生购物的原因各有不同,自然购物的经历也不是“千人一面”,要说清楚购物经历,原因可少不了。
4、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小组交流自己的购物经历,让学生大胆在组内畅所欲言,并让学生比比看,谁说得棒。
5、生谈经历,引出写作要素和描写手法。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购物的经历,其他学生听完后评评哪些方面说的好?为什么好?通过学生的评价引出写作要素和描写手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6、特殊场景创设,同桌交流。
出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大减价”、“买一送一”等图片,再次刺激孩子表达的愿望。当孩子们看到这些图片时,非常的激动。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黑板上的写作要素和描写手法送到自己的购物经历里,同桌交流。
7、生谈经历,同学送题目。
请学生加上黑板上的写作要素和部分描写手法谈自己的购物经历,学生说得比较完整的,请同学送他个好题目。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给学生留下了大约25分钟左右的习作时间。
课标要求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乐趣。我在作文评改过程中,鼓励愿意分享的学生将习作读给全班听,并让听的学生说说别人的习作怎么样?好,好在哪里。有问题,又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
这是我从教以来的第一次习作指导公开课。上完这节课,我真的很兴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前后五次大的调整,总共进行了十余次试讲,磨课的过程虽然艰辛,但是我确实成长了许多。
总的来说我的感悟有三点:
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课前对学生情况进行了充分了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能越殂代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低估他们,甚至要有向他们学习的想法。
二是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学习中出现了问题时,要凭借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为学生“引”好路。努力去点燃他们思考的“火把”,切忌将答案一古脑地“灌”给他们,而“贪污”了对他们来说最可贵的思维过程。
三是教师要有创新和求实的精神,创新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不能盲目采用和照搬别人的教案,不经思考,不考虑学情。
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
一是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对学生回答的引导也不太深入。例如:在学生回答自己的购物心情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二是教师课堂机智的欠缺,当学生的回答与我预设的情况有出入时,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例如:一个孩子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用了很多个“然后”,而我没有及时纠正。
三是我的作文评改环节,没有落实既定目标,也没有注意对范例标点符号的修改。
这节课无论是从学生身上还从领导的评课中,我都学到很多,我想今后,我会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快速提高。
购物说课稿篇十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购物有学问》。首先,我来谈谈我对文本的解读。
本课选自《品德与社会》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三单元以“聪明的消费者”为主线,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了解生活,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育学生从小爱生活、会生活。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商店》,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课既承接前面的内容,又为下面的《我是理财小能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课的内容来看,由三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价格的秘密”,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个人经历层面让学生了解一些购物常识,它是后两个板块的铺垫。
第二板块是“买东西看什么”,从个人实践、走访调查的角度强调了学会选择,学会比较,买自己需要的,旨在让学生学会做聪明的消费者。第三板块是借助三无产品以及发票,旨在让学生能明明白白地购物。
《购物有学问》这个教材,能促使学生走进商业场所,走进社会,了解购物这种常见的社会现象,通过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并体验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正确的购物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年级的儿童正处于主动消费的萌芽期,许多消费领域都开始渐渐涉足,其消费价值观尚处于模糊阶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消费意识逐渐增强,本课的内容正符合孩子实际生活需要,因此,是孩子们乐学、愿学的。多数学生对于购物、消费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践,但仍然缺乏较系统的认识。加之社会物质环境的不断丰富、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断优越,学生的消费比较盲目,“乱花钱”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热闹的市场始终是吸引学生的眼球的。所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掌握基本的消费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会选购商品的`初步常识。
行为目标:让学生形成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课的重难点:由于学生缺乏对购物知识的了解,因此让学生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使学生学会选购商品的初步常识,逐步形成独立的购物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对于教学而言,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是有意义的教学;也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是有效的教学。所以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让教材融进生活,让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创设充满生活味、人情味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小课堂”体现“大世界”。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新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我将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根植现实——课堂中的“肥沃土壤”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按照表格所列的方法调查商品价格的变化,课中分小组讨论,汇总并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事实面前,明白价格变化的原因。
二、快乐辩论——课堂中的“温暖阳光”辩论,让学生明理,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价值观。
三、情景体验——课堂中的“甘甜雨露”在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消费者角色,在体验中加深认识,从而明白如何成为一名聪明的消费者。
(一)、走进商场,激发情感。
上课伊始,我将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切入新课。课件出示:购物场所的分类照片(大型商场、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交流在这些地方买东西的感受,引导归纳,得出大型商场环境舒适,物品齐全;超市卖场方便快捷,货真价实;农贸市场食品新鲜,经济实惠;批发市场名目繁多,真假要辨。相机揭示课题,“购物的学问”。(板题、读题)本节课一开始便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回顾自己的生活,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探究的欲望,这也遵循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用儿童的方式去探究。”
二、调查汇报,体验生活。
这一块面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1、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出示在不同的地方买的同一块橡皮,请学生你猜猜它们的价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购物场所不同,价格就可能不同。
适时交流课前调查,顺利转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2、价格的学问课前,我布置学生调查商品的价格的变化,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调查表来引导学生讨论商品的价格会发生哪些变化,并记录下研究的记录结果。最后教师总结:由于价格是由变化的,所以买东西时要注意:价相近,比(质量)质相近,比(价格)质价相近,比(售后服务)。由于教学充分调动了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样学生了解了商品变化的原因,就可以在现在和将来的购物中更加主动,同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商业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感悟。因此,课前让学生调查,课上教师以此为辐射点。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们的体验会更深。整个教学环节紧扣重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三、小小辩论,互动明理。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价廉物美,便宜也有好货“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让学生开个小小辩论会,利用自己的调查所得,现学现卖。
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把想到的、看到的都作为自己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说辩论会的基础来自于生活,能引发学生的互动,在互动中让学生明辨是非,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得到了尽情发挥,继而形成正确的购物观念。
四、出谋划策,集思广益。
购物的学问很多,参与了一次家庭购物的你,有哪些金点子告诉大家,怎样才能买到又实用又便宜的商品,汇报金点子。:在激励的情境下,让学生敞开心怀,去畅谈自己的经验,让学生掌握购物的知识。
在学生了解了这些方法后,教师组织在班上开一个小型商场,定好每件商品的价格,要求学生在其中购买到便宜、实惠的好商品,评选“聪明的顾客”。
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设身处地,感受购物快乐,使得学生在课后,面对琳琅满目商品,纷繁多样的促销手段,能“货比三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购物品质。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购物有学问。
价格的秘密:货比三家不吃亏学会选择,学会比较,买自己需要的。
总之,本课的教学思路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体验,到生活中实践,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购物说课稿篇十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三节——《去商店》。
教学设想。
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元、角、分及其相互间的简单换算,而且也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为此,本节课创设一种购物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这节课一共设计了三个紧密联系的活动。
1.活动一,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
这个活动由小淘气带领大家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通过购物这个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学会计算的思考过程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2.活动二,到游乐场去。
恰逢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了到游乐场去玩的情景,用20元钱去游乐场活动,你想做那些游戏呢?这个题目是在20元这个范围内,让学生进行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通过这个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
3.活动三,合伙开百货店。
这是在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合伙开百货店,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运用的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如: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动脑算一算,合伙开个小商店等。运用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数学。
在购物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并且能与别人进行思想交流,所以在设计时应重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比较完整的认知状态,如:合伙开百货店时,店里面有售货员,还有顾客,当顾客买东西的时候,售货员和其他同学都要进行核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流程。
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也来了,请看。(课件出示:我是小淘气,我要和大家一起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你们愿意吗?出示第72页的图。)。
1.活动一:
(学生说,教师板书价钱,并且注意指导他们对计算过程的思考,提示大家,相同的单位相加,即元和元加,角和角加)。
(2)该怎样付钱呢?请小朋友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钱来试一试。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3)小组内讨论,互相说说自己要什么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并且付钱。
(4)刚才在购物广场买东西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小淘气心里非常高兴,他现在给大家出了6道题想考考大家,看谁写得又对又快。请打开课本第72页填一填。(放一段音乐。)。
填空后大家对题,并且注意纠正错误。
2.活动二:
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淘气要到游乐场去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一段录像,内容是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的欢快场面。)。
(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汇报。教师注意提醒学生20元钱的限度。)。
3.活动三:
(1)小朋友们,小淘气有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告诉大家,你们想知道吗?
请大家讨论一下,给自己的店起个什么名字?再选出一个售货员。
咱们的货物就在课桌斗里,请你们拿出来吧。
店名有了,售货员有了,货物也有了,万事俱备,咱们开张吧!请大家轮流当顾客,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售货员和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付的钱对不对。
(2)小朋友,我们到兰猫专卖店去看看吧,你买了什么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
课后反思。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
2.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大家学会简单计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3元5角加上6元7角这样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时候我只注意了学生的活动,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能熟练掌握。如,课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个学生在算35元5角加5角一共是多少钱时候,得出40元,而且很坚定,认为自己的答案非常正确。教师指导时告诉他,5角加5角是1元,35元加1元就是36元,但是他依然很坚持自己的意见,经过再三提示,他终于明白了。他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我没有事先反复告诉大家,要让相同的单位相加,元加元,角加角。所以,必要的知识点的指导还是很重要的,今后要注意加强。
购物说课稿篇十九
芭蕾基训在舞蹈练习者必不可少的一课,它在舞蹈表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练习芭蕾基训,可以加强舞蹈特长生的身体柔韧性和体能,塑造肌肉力量和腰背的平衡。芭蕾基训以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为特点,经过“开、绷、直、立”的严格要求,逐渐让学生形成挺拔、均匀、完美的体态,在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中,使气质得到培养。对完成舞蹈作品,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每一个学习舞蹈的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学生分析。
对于我们学校的舞蹈特长生来讲,她们其中很多人并没有收到过专业的舞蹈训练,简单的舞蹈也许可以完成,但是更加专业和稍高难度的舞蹈却只能让她们望而兴叹。芭蕾基训因为它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每一个学习舞蹈的人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因为它可以训练舞者们的身体肌肉及素质能力,以及一些细节,例如脚背、外开、膝盖、延伸感等训练。所以,我们的学生想要成为好的舞者,或为了自己理想的舞蹈梦想,都要认真、踏实的学习芭蕾基训这一门课程。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完整的芭蕾集训课,它分为把上、把下、手位、旋转和跳跃练习。因此教师在教授每一个动作组合时,要做到亲自示范、讲解细致。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讲清楚练习的重点和要点,避免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拉伤韧带或受伤。还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记忆和练习动作组合,错误的方法会让训练适得其反。
四、教学方法。
在舞蹈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舞蹈如果音乐选的好,那它就成功了一半!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每个舞蹈组合我都选用了旋律优美,适合这个组合动作节奏的音乐。用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古典舞身韵组合第一步。组合动作学习我采用的是口传身授,教师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细致和动作讲解,学生才能够由初步的模仿发展到自我表现力的延伸。
五、教学过程。
1、基本功软、开度训练:基本功练习是舞蹈所有课程的基础。所以在进行芭蕾基训之前,必须让学生有基本功热身运动,主要让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动,既为后面的芭蕾基训练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减少训练受伤的可能性。
2、学习组合:组合学习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教授的过程是将动作分解开来,直至每个动作学生都完全掌握后,再合音乐练习。组合分为把上、把下、跳跃三大部分。
3、分组练习:在集体学会组合以后,把学生分为二组进行练习。一是可以让教师的注意范围缩小,更精确的看到每个学生所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二是可以让学生们互相观摩学习,自我完善。
4、背向练习:长期对着镜子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而且眼睛盯着镜子看也容易造成动作不到位、不规范的缺点。所以在课堂中设置这一环节,让学生脱离镜子,真正做到无干扰、投入用心的完成每个组合。
5、行礼下课、布置作业:总结这堂课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规范学生的课堂习惯,培养她们的舞蹈修养,提高她们学习舞蹈自信心。作业布置以督促她们课后进行自我练习,自我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购物说课稿篇二十
1、通过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常识。
2、形成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3、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价格变化的原因,学会选择比较适合的商品。
2、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形成独立的购买能力。
教学内容。
价格的秘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购买过物品吗?你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学问吗?
3、下面我们就先来讨论“价格的`秘密”。
活动二:价格的变化。
1、投影出示:蔬菜早晚价格,了解为什么变化。
2、投影出示:p39下面的表格,了解价格的变化。
教师:价格的变化还有很多,下面看看同学们了解的商品价格的情况。
活动三:集体讨论。
1、分组讨论:商品价格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2、集体交流:按组汇报。
3、总结:同一种商品因地域不同、商店不同……从而运输成本不同、利润不同……所以价格也不同。
活动四:快乐购物。
2、总结:货比三家,讨价还价。
活动五:小小辩论会。
1、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2、价廉物美,便宜也有好货。
3、你赞同哪个观点?
4、根据观点分组选出三名代表进行辩论。
购物说课稿篇二十一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购物策略》一课。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购物策略》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与饮食”中的第二节,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准确计算,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购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一数学理念的理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铺垫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知识、技能方面所做的要求及我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购物的不同策略,体验到数学与日常。
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从而。
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知识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能通过准确的计算,多角度的思考,解决哪个更合算的实际问题。
3、能力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问。
题中来,在课堂中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生成新的问题走出课堂的过程。本节课我将采用“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包括:(点击)走进生活、发现问题;分散集中、生成问题;深入探究、解决问题;反馈练习、深化问题;拓展延伸、升华问题。下面就这五个环节具体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新课伊始我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学校要组织咱们去春游,春游之前你要准备些什么呢?”学生对春游比较感兴趣,因而能踊跃发言,我就顺势引出有几家超市正在促销饮料的课件,让学生自主发现课件中蕴涵的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二)分散集中、生成问题。
疑问是智慧的窗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提出了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根据刚才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后,我将学生的问题整理成为本课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
a、要买一小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b、要买一大一小两瓶饮料,去哪个商店较为合算?
c、如果每位同学准备200毫升饮料,全班56人去哪个商店购买合算?
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寻找眼前问题与已有知识体验间的联系,营造了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为下一步鼓励学生表达,在理解基础上,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并分享彼此的思想、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奠定了基础。
(三)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独立思索、通过亲自动手计算解决前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第三个问题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得到了两种方案。特别是第二种方案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将生活中的饮食卫生观念渗透其中。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反馈练习、深化问题。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应用。围绕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一组购买酸奶的练习。(点击出题)这部分既包括了“有几种买法”这一基本的练习,同时又深化了“怎样买合算”这一购物的常用策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问题。
在前四个环节中学生已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那么本环节则用一道有难度的思考题(点击出题),达到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作用。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在探索中体味到做数学的乐趣,进一步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购物说课稿篇二十二
“购物有学问”选自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一主题单元。消费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商业场所是重要的公共场所。四年级的学生,有必要走进社会,了解消费这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并体验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的能力。怎样购买实惠的商品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技能。现在的孩子一般来说,生活经验比较贫乏,生活上不够独立,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及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走访商场、调查价格等活动,发现价格的秘密。
2、学习掌握购买到实惠商品的方法。
3、初步明白合理消费的意义,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
“去商场看看”“探究价格的秘密”“怎样购买实惠商品”“我们去购物”。
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调查,看看(点击)附近有哪些商场,这些商场的相同物品的价格是否相同?填写调查记录表。
上课一开始,便让学生自由谈一谈调查的情况,谈话激趣,:“老师也去各种商场走访了一下,不知和大家看到的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看看大家发现了什么?”然后观看录像(点击)。
这段录像体现了商品价格变化的情况,包含三方面内容:不同地点水果、蔬菜的价格有变化;相同地点不同品牌的书包价格不同;不同季节童鞋、毛衣的价格有变化。通过声音的提示,画面的捕捉,引导学生从商场的名称、商品的价格进行观察。通过录像让学生感知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唤醒生活记忆,激发学习探究兴趣。
小组汇报交流时,顺势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寻找价格变化的秘密(课件任意点击出示补充图片资料。):
1、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地点会发生变化。
出示奥特曼玩具在超市、地摊上、小百货的不同价格,桔子在农村和城市的价格。引发思考:(点击)相同的商品在什么地点购买更便宜?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发现批发市场的商品价位更低,商品在产地的价格比商场出售的价格低。
2、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时间或季节会发生变化。
点击出示上海青在清晨和晚上价格对比图,西瓜在夏季和冬季价格对照图。学生发现不太新鲜的食品,顺应季节生产特点的水果、蔬菜价位相对较低。
3、同种商品不同品牌,价格也会不同。
点击出示纯牛奶,火腿肠,酱油等不同品牌价格对比图。学生发现品牌不同,价格也会有差异。
谈了价格发生变化的三种情况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思考:
还有什么秘密没有被发现?
老师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补充有关打折商品的图片资料,如牛奶快。
到期,商场开展促销活动等打折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大多商品打折的情况跟时间、地点的变化有关系。
在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价格变化的情况时,分类补充出示一些相关图片,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了从多方面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对周边事物的观察力。
学生针对价格变化的相应情况,分组讨论,研究,归纳总结价格变化的原因,做好记录,并交流汇报。了解了价格变化现象,再探讨价格变化的原因,让学生积累了一些生活常识,促使学生在现在和将来的购物中更加主动,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
在学生对价格的秘密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点击)“怎样购买实惠商品?”的思考。通过对这一问题的交流讨论,学生们会产生一些如“在批发市场购买、买换季打折的商品、不买名牌”等答案,积累了一部分购物知识。
然后观看四段录像:
录像一:一女士在超市买打折的电器,说:“过日子讲究实惠。我只买打折的,不买贵的。”(只买打折的,不买贵的)。
录像二:两个女郎一起购物,一人说:“去金都逛逛吧。”另一位摇摇头,直奔专卖店,说:“我只买名牌。便宜没好货。”(便宜没好货)。
录像三:一老师在文具店买本子,零售价1.5元/个,问老板:“批发100。
个多少钱一个?”(成批购买便宜)。
录像四:家庭主妇走访了几家便利店,说:“我买东西要多看几家店,哪里便宜就在哪里买。”(多看几家店)。
将学生分成四个合作组,利用已有的购物物知识和经验分组讨论。
一个场景:(点击)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她说得对吗?为什么?
通过对四段典型生活录像的评议,让学生懂得“买打折商品(但要注意是否真的需要)”“不盲目追求名牌”“成批购进”“货比三家”都是购买实惠商品的好方法,为学生怎样购买实惠商品提供有效的行为导向。
接下来随机调查:想购买实惠商品,我们还可以怎样做?
学生各抒己见,师总结出示(点击)“购物秘笈”,其中省略号部分根据学生的补充随机填充内容。这样,既总结补充了学生的发言,又为购物提供了行动指南。
最后,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点击)利用“购物秘笈”购买一件简单的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购买相同物品的同学之间比一比谁买的最实惠,谁将获得“聪明的购物者”荣誉称号,并介绍购物经验。课堂源于生活,也将回归生活。这一拓展延伸,让学生将课堂所学所得最终转化为生活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对价格变化的秘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怎样购买、到哪里购买实惠的商品有了一定的意识和策略,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我想,这堂课的目标也就圆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53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