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教案(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6:54:03
加法结合律教案(模板20篇)
时间:2023-11-30 16:54:03     小编:MJ笔神

教案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个环节进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课始从学校参加吴中区小学生运动会话题作为课堂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字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1)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2)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练习。

(1)填空、(2)判断、(3)验算。

(设计意图:新课刚结束就配以填空、判断、验算多种形式的联系,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以上面4、练习题为内容,让学生提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非常自然,

(1)学生一起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

(2)交流学生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

(3)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结果是否相等,为学生接下来题目,探究打下基础。

(2)教师写出左边算式,让学生写出右边算式(与左边相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3)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正直组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基础训练,分三个层次。

(1)想想做做1:运用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方法进行练习,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让学生体会在每个等式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拓展练习,分二个层次。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通过用图形式字母表示数来巩固加法运算定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使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层面。)。

五、教法、学法。

以上是本人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新授和练习尽可能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撷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本课主要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书中充分体现。)。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二

1、上课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结构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也很恰当,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激活学生参与热情,打开思维的闸门,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知识的活性。

3、精心设计练习。教学中学生有一定的练习量,除了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我还补充设计了“填空题”,在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都安排了一组练习题强化概念。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三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8、小练习:填数。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3)凑整百小练习。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96+35=35+()204+()=57+204。

23+()=15+()()+257=()+63。

2、观察与发现。

提问: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猜测与尝试。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加数交换位置以后,结果都相等呢?

4、生活中的应用。

图示: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测:学生的说法可能不够简练和准确,教师用肢体、表情等引导学生说清楚,再归纳】。

教师小结: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写成:a+b=b+a。

7、加法交换律的应用之一:验算。

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

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1.运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例题:回到操场,刚才是跳绳的同学,现在有什么变化?(屏示:23个踢毽子的女同学)。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列出综合算式。

展示(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进行展示):

28+17+2328+17+2328+17+23。

=45+23=17+23+28=28+(17+23)。

=68(人)=40+28=28+40。

=68(人)=68(人)。

28+17+23。

思考,如果不使用加法交换律调整加数的位置,有没有办法先计算17+23呢?

【预测:学生能很快想到,使用小括号,可以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

指明一位学生板演。

3、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学生观察,教师提问:计算28+17+23,按照四则运算法则,应该先算什么?(指明学生回答)。

归纳小结: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这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鼓励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6、巩固与练习。

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45+36)+64=45+(36+)。

(72+20)+=72+(20+8)。

560+(140+70)=(560+)+。

三、课堂练习。

1、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a.(75+25)+48。

(2)45+(88+12)b.16+72。

(3)75+(48+25)c.(45+88)+12。

(4)(84+68)+32d.84+(68+23)。

集体订正后,教师小结。

2、拓展练习。

四、课堂小结。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五

学习并理解6、7的加法,发展数理逻辑能力。

掌握6、7的加法,并完成6、7加法算式。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重点:学习并理解6、7的加法。

难点:掌握6、7的加法,并完成6、7加法算式。

事先把《救救地球》幼儿用书第12页的树木、花朵、蜜蜂、小鸟、松鼠和蜗牛等图片制成头饰。

请幼儿分别戴上头饰,扮演树木、花朵、蜜蜂、小鸟、松鼠和蜗牛,想象大家正一起在公园里玩。

扮演树木和花朵的幼儿,听到音乐便慢慢站起来,踮起脚尖,尽量伸展身体,长成树或花。

当老师说:“树木和花朵能使空气清新,有一只蜜蜂飞到红色的花朵上面采蜜。”一只“蜜蜂”便要飞到红色的“花朵”旁边,当老师说:“有另外5只蜜蜂飞到黄色的花朵上采蜜。”另外的5只“蜜蜂”便要飞到黄色的“花朵”旁边。

请幼儿说出分别在两朵花旁的“蜜蜂”数量,老师在白板写上:1口5=口。

向幼儿提问:

公园里共有多少只蜜蜂?怎样计算出来?

请一位幼儿在方格里写上符号和数字,请其他幼儿看一看答案是否正确。

活动依此类推,让幼儿运算6、7以内的加法。

活动结束后,请幼儿完成幼儿用书中的加法练习。

在读题时,教师口齿要清楚,速度要适中,先进行初读,使幼儿对题目形成一个总的初步的印像,能说出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其次,再进行强化,使幼儿在头脑中把题目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理解它们,能说出题中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突出主要信息;最后使幼儿能把信息综合起来,在头脑中把题目的各部分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要素、数据和问题寓于口述应用题的情节中,情节蕴含着数据和问题的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中认识部分,在理解部分的基础上把握整体。在最后把应用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又把教学问题转化为算式。

在完成了这个知识点后,最后安排幼儿完成幼儿用书中的加法练习。我出示作业本上的一道题目在黑板上示范、讲解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让幼儿知道作题的要求,这对幼儿做题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讲解后再让幼儿独立地完成作业。在这一环节后我提示幼儿“轻轻地翻开作业本先静静地、仔细地观察、思考,再慢慢地做”。这个要求对幼儿提的'恰到好处,因为有的教师会让幼儿快点做,忽略孩子做题时的准确率等,但这其实针对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说,动作快并不是最基本的,我们教师主要是培养幼儿养成独立思考动脑的好习惯,而且对于大班幼儿更是需要的,面临“幼小衔接”这方面都是十分有利的。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六

1、使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运用意识。

2、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初步培养符号感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进行运算。

主动探索法。

挂图、卡片。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玩什么?(师生做游戏进入新课)。

2、出示情景图,仔细看图,读懂图中的信息。

(1)同桌间说信息,提加法问题。

(2)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贴出问题卡)。

(3)教师小结进入课题并板书:加法运算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1)学生自练,展示学习成果。(指两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展示)。

(2)说说自己的发现。(同桌交流,展示)。

(3)师小结并板书28+17=17+28。

(4)让学生举例(自练)展示教师相机板书。

2、讨论交流:

a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异同。

b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c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d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师生交流总结并板书)。

ea+b=b+a(说说字母各表示什么?)。

3、练习。

357+218(计算并验算)。

(1)出示问题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己练习,师巡视指用不同方法。

计算的同学上台板演)。

(2)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果,师板书:(28+17)+23=28+(17+23)。

交流自己的发现。

(3)出示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

用学习例1的方法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说说其中的字母及识字的含义。

四、巩固理解运算律。

卡片出示课后“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自练,指名说)(同桌交流,展示)。

五、总结提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率都是加法运算中存在的规律,涉及到的数都是加数。加法交换率涉及到的加数只是交换了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率涉及到的加数位置不变,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也不变。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未完成的题目板书。

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七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认识“+”号和“=”,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3个同学在做游戏,又来了l个同学,合起来是4个同学。)。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谁愿意把你看到的和大家说一说?(根据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师规范学生语言:有3个同学在拍球,又来了l个,合起来是4个同学。(让学生反复说)。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用3支笔与1支笔,合起来是4支笔的过程让学生同桌讨论。

师:说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2)摆一摆。(我来说,你来做)。

师:请你先拿出3个圆片,再拿出1个圆片,合起来是4个圆片。并且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揭示加法,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同学做游戏的过程、铅笔的合并过程以及摆圆片的过程。他们都是把两种物品合并到一起,求一共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1=4。(板书:3+1=4。)。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如果学生会,让学生尝试着读一读:3加1等于4)。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看图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做一做第一题)。

2、讲故事,挑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为了奖励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他说的是一张卡片的是故事,请你快速的从算式中找出那一张。

四、作业布置。

2+1=?3+1=?2+2=?1+4=?5+1=?

5、课堂小结。

一起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八

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3例5,练习十一的第510题。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小黑板。

一、复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5+()=65+()()+147=()+274。

56+74=()+()a+200=()+()。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30+50+70=30+70+50。

a+800=800+a。

3.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计算完后,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新课。

1.教学例3。

给上面的复习题3加上一个已知条件三班有49人,问题改为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引出例2。

让学生读题后,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一班48人二班50人三班49人。

共?人。

提问:

指名说第一种解法:先把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三班的人数。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明先算一班与二班人数的和,可以在48和50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指名说出第二种解法:先把二班和三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一班的人数。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示先算二班与三班人数的和,要在50和49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提问:

这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

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板书:(48+50)+49=48+(50+49))。

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都是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同。)。

有什么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等号右边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48、50和49这三个数相加,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或者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它们的得数一样,也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1)教师:我们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2+13)+1412+(13+14)。

先让学生算一算,看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12、13和14这三个数相加,先把12和13相加,再同14相加;或者先把13和14相加,再同12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320+150+230320+(150+230)。

让学生说一说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三个等式,突出下面三点:

(2)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3)再看右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据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提问:

每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相同吗?但它们的和怎么样?

谁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让几个学生试说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再看一看教科书第49页的结语。

提问: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中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板书:(a+b)+c=a+(b+c)。

等号左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5.练习。

完成第5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让学生把数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1)教学例4。

出示:480+325+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共同讨论。

教师板书:480+325+75。

=480+400计算时方框里的这一步。

=880可以省略不写。

(2)教学例5。

出示:325+480+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学生试算后,讨论订正。

教师板书:325+480+75。

=325+75+480指出应用加法交换律。

=400+480。

=880。

(3)比较例4、例5。

让学生说一说例4、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例4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只应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就可以使计算简便。而例5,要使325和75相加,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把75调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例5也可以应用加法交换律把325调到480的后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使计算简便。

提问:

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哪些计算中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如果学生想不出,再指出:

如9+8怎么想?9+8=9+(1+7)=(9+1)+7=17。

36+48怎么想?36+(40+8)=(36+40)+8=76+8=84。

应用加法结合律不仅可以做口算加法,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4)做第50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一的第5、6、7题,做完后共同订正。

(1)第5题,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

(2)第6题,要注意a+(20+9)=(a+20)+9这道题,看学生是否能判断出,这道题虽然有字母又有数目,但它仍符合结合律。

(3)第7题,要求学生先两道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的。如37+8,先把37分成30+7,应用结合律可以先把7+8相加,再和30相加。

四、布置作业。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九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

灵活运用运算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学时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几条?

2、猜一猜:在有理数的加法中,这两条运算律仍然适用吗?

(2)[8+(-5)]+(-4)=_______=______,8+[(-5)+(-4)]=_______=______。

二、讲授新课。

教师:你会用文字表述加法的两条运算律吗?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这两条运算律吗?

(学生回答省略)。

师生共同归纳: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b)+c=a+(b+c)。

讲解例3。

教师:例3中是怎样使计算简化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请两位同学起来回答)。

三、巩固知识。

师生共同得出:解法2比较好,因为它的'运算量比较小。解法2中使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类比思想,需要注意的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与小学学习的运算律相同,运用加法运算律的目的为了简化运算。解题技巧是将正数分别相加,再把负数分别相加,然后再把它们的和相加。

五、布置作业。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十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8、小练习:填数。

四、总结新知,组织练习。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3)凑整百小练习。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十一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说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

(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巩固规律。

(设计意图:一个规律教授结束就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1、感受规律。

在学生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过程中得出等式。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判断左右两边是否可以写等号,分别算一算。

(2)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3、揭示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4、巩固规律。出示针对结合律的一些填空,巩固新知。

三、实践应用。

1、书面训练。

(1)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2)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活动训练。游戏“找朋友”

(1)如:师说出“2”,学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为“2”和“8”和是“10”,教师配合学生完成。

(2)找出与一个数和是100的数。同学配合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十二

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十三

加法结合律是在前面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节课上庄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并对于加法交换律的特点予以了强调:位置交换。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三个等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教学语言简练,问题指向性强。在发现加法结合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计算的顺序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辨析与加法交换律的特点。

2.教学过程清晰条理,环环相扣。在教学中,从复习引入、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到全课总结,教学时间分配合理,给与了学生充分的动脑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时间和空间。

1.要仔细揣摩新旧教材的编排思路,思考新教材为什么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优点,做到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去审视本节课的教学。

2.对于带有小括号的算式应如何读,还是要回归正确的语言表述上,与文字题相对应,做好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加减乘除运算。

3.学生对于步骤多一步认为不简便,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明原因,指出问题的所在。

4.对于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要理解教材为什么先用符号表示,再用字母表示的意图,还是要在读懂教材上再下一些功夫。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十四

这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应该由例题引入的,但是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使用结合律使为了使计算简便的效果,我设计了两组题让学生做,分成男女生竞赛,男生做每组题的左侧题目,女生做右侧题目,等到做第三题的时候男生开始不满了:“老师,我们的题难的了,算的时候都得用笔算,而他们女生的题直接口算就能得出结果了”,于是我赶紧调整预设,让女生完成第三组题的左侧题目,男生完成右侧题目,从而也让男女生互相体验一下因为计算顺序不同而导致计算起来难易度也不同。这三组题的安排是这样的:1.(78+34)+6678+(34+66)。

2.(129+45)+155。

129+(45+155)。

3.(3185+497)+5033185+(497+503)。

通过这种竞赛的形式,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为我们的'学习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于是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渴望,所以,在正式进入新知的时候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要将后两个家数先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干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知道我们之所以要这样算,是要凑整,使得计算起来更简便,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但是,本节课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前面安排学生探索新知的时间太长,导致后面很多加强训练的习题没有能够在本节课完成,课后还设计了一道奥数题让学生计算,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作罢!在二班讲这节课是第二节,所以我注意在时间方面把控课堂,得出结合律的定义之后就开始检测和应用,因此二班做的练习相对五班的同学来说要多一些哦!

在教学本节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固定思维比较严重,大多认为定义说的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就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发现第一个加数和第三个加数可以凑整也不敢往一起结合进行计算,这同时也说明我在讲授结合律的时候就只是针对结合律讲的,没有注意到要跟交换律联系,如果将两节课的知识教师先做一个处理的话,相信学生能够做到有样学样,应用自如。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前后课有联系的话,还是多做一些前后衔接的工作方便学生学习和提炼新知吧!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十五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十六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十七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继续学习并运用10以内加法的运算。

2.发展观察力,运算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洞洞板学具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导入歌谣:我来问,你来答。

师:一只小鸟天上飞,两只小鸟后面追,小朋友想一想,一。

共几只鸟儿飞?

幼:一共三只鸟儿飞。

师:两只蝴蝶空中飞,三只蝴蝶后面追,小朋友想一想,一。

共几只蝶儿飞?

幼:一共五只蝶儿飞。

师:三条小鱼水中游,两条小鱼后面游,小朋友想一想,一。

共几条鱼儿游?

幼:一共五条鱼儿游。

二、复习“+”

师:在加法计算中我们要用到一个符号,叫什么呢?

幼:加号,等于号。

师:(出示“+”)“+”表示加起来,合起来的意思,它出现在哪。

里就表示要把它两边的两个数加起来。

三、幼儿观看多媒体学习看图列算式。

师:天上飞来了3只蝴蝶,又飞来了4只蝴蝶,问天上一共有。

几只蝴蝶?

幼:7只蝴蝶。

师:算式怎么列呢?先飞来的三只蝴蝶用数字几表示呢?

幼:用数字3表示.

师:后飞来的4只蝴蝶用数字几表示呢?幼:用数字4表示。

师:那合起来一共有几只蝴蝶我们要用到什么符号呢?幼:加号。

师:3+4=?幼:7.

师:这道题我们列的算式是“3+4=7”。

四、幼儿观看多媒体并在洞洞板上操作。

1.师:听音乐取学具。

2.师“打开棋子盒,取出蓝色的数字1的那柱棋子按1到10的。

顺序摆在洞洞板的第10行数字10的后面。取出蓝色的带“+”

的那柱棋子把“+和=”摆在第9行数字9的后面。剩下的棋子送。

回棋子盒。

3.师:草地上有2只小猴,又来了4只小猴,问草地上一共有几。

只小猴?这个算式怎么列呢?

幼:2+4=6。

师:(出示多媒体)2表示的是什么,4表示的是什么6表示的是。

什么?

幼:2表示先来草地上的2只小猴,4表示后面来的4只小猴,6。

表示合起来一共有6只小猴。

4.师:天空中飞来了2架飞机,又飞来了3架飞机,问一共有几。

架飞机?请小朋友取出红色的带飞机图案的棋子插在洞洞板。

的左下角红柱子上,开始操作。

(等幼儿摆好后,看多媒体进行验证)。

师:一起说一说列的算式。

幼:2+3=5。

5.师:水中有4条鱼,又游来3条鱼,问一共有几条鱼?请幼儿。

在洞洞板上直接摆出算式。并请一名幼儿来前面摆算式,然后集。

体验证。

6.(没有图,老师读题,让幼儿在洞洞板上列算式。)。

师:草地上有5只小鸡在吃虫,又来了3只小鸡,问一共有几只。

小鸡?请幼儿在洞洞板上列出算式。

幼:5+3=8。

五、请幼儿自己创编应用题并口头列算式。

六、听音乐收学具。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十八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

(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巩固规律

出示一组填空,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出所缺的数字

(设计意图:一个规律教授结束就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感受规律。

在学生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过程中得出等式。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判断左右两边是否可以写等号,分别算一算。

(2)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3、揭示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4、巩固规律。出示针对结合律的一些填空,巩固新知。

1、书面训练

(1)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2)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活动训练。游戏“找朋友”

(1)如:师说出“2”,学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为“2”和“8”和是“10”,教师配合学生完成。

(2)找出与一个数和是100的数。同学配合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十九

1、“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本节课一侧故事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教师提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来引出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然后通过: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这个问题激发出学生对定律的`探究欲望。

2、“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蔡老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过程,得出规律,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

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蔡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练习内容,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第一层次,是用加法交换律把算式填写完整,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第二层次,安排变式练习,将三个加数相加,可以怎么来交换加数的位置,通过三位学生的计算比赛,进一步巩固了加法的交换律而且引导出了加法结合律。第三层次,简便计算,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算式中的应用,并将两种定律结合,使知识进一步提升。本节课使学生在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二十

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图形表示的,有文字表示的,也有字母表示的,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我还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比如说:让学生再写这样的算式进一步验证,增强结论的可靠性。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交流合作——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自我感觉不是很好,由于我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在课堂上一紧张,个别环节不够紧凑,这也是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缺乏经验,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完善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5527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