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说课稿(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8:23:13
质量说课稿(优质20篇)
时间:2023-11-30 18:23:13     小编:笔尘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成绩的关键。一个完美的总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价自己的表现。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让你更好地掌握总结的技巧。

质量说课稿篇一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说课稿篇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和单位,本节是对上节课《质量》知识的拓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使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技能要求之一。这节课的内容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内容上难易适当,易激发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2)了解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3)知道托盘天平的调节、使用和读数方法。

(4)学会正确使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以及生活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托盘天平是测物体的质量的仪器之一。用托盘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正确测出液体质量又是一个难点。

(四)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安排:

1.教学内容的安排:

(1)通过ppt和实物,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

(2)通过分小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出规律,得出托盘天平的调节方法。

(3)通过与刻度尺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标尺上读数。

(4)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5)知识的运用:学会如何识别社会上短斤缺两的方法。

2.教材处理:

由于托盘天平有称量的范围,而教材中没有提及,根据实际应用,增加了天平的称量和感量的介绍,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出规律,从而加深对天平正确使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1、由于本节内容难点不多,且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实验中培养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

2、重点知识重点解决,通过类比法(标尺的读法与刻度尺相比较)进行突破。

三、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实验中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中以ppt和仿真实验课件为辅助教学工具增强教学效果,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实用性。

四、学法指导:

由于本校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相当一部分差生,加上初二课时较紧,因此,我采用以下的方法:

1.课前准备,预习课本内容,找出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常见工具。

2.实验中,教会每个人读标尺上的示数(如果靠老师一个个地教,显然课时不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去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实验中去得到证明。

思考问题:

问题1:在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如果左盘低,右盘高(指针偏左),应如何。

调节平衡螺母?

问题2:在称量时,游码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3:在称量前,如果天平未调平衡,左盘低,右盘高,则测出物体的质量比。

实际的质量是偏大还是偏小?反之又如何?

问题4:在调平天平的过程中,没有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则测出物体的质量比实。

际的质量偏大还是偏小?

问题5;如果用已磨损的砝码去测物体的质量,结果又如何?

问题6:如果砝码上沾上了杂物,则测出物体的质量又如何?

问题7:在称量时,如果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错误),能否通过一。

问题8:如何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问题9:如何测量一杯水的质量?

问题10:如何测量一滴水的质量?

问题11:一堆相同大头针,估计几千个。利用现在的仪器,能否很快知道大头。

针的数目吗?

问题12:如果测量固体的质量后再测量液体的质量,课时显然很紧张,再说以。

后测量液体的密度时还要先测量遗体的质量,所以这次如何测量液体的。

质量改为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正确测量不同液体质量的方法。

4.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总结规律。

5.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应该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1.托盘天平的调平方法。

(1)天平放在水平台子上。

(2)游码移至零刻度处。

(3)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板中央,使天平平衡。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物体放在左盘中。

(2)在右盘中增减砝码,使指针接近零刻度。

(3)调节游码,使指针指在刻度板的中央。

3.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总质量+游码所示的质量。

4.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1)每一架天平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放在天平上的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2)不能将潮湿的、腐蚀性的物体直接放在托盘中。

(3)砝码要用镊子夹取,用毕及时放回砝码盒中。

七、教学评价:

活动卡:将十二个思考问题改变成十二题目进行课堂反馈。

质量说课稿篇三

《测量物体的质量》是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常用的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这节内容对以后的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的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教材的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了解天平的构造,会调节的平衡螺母,知道称量原理,认识游码,并初步了解天平的使用。

(3)、对常见事物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调节托盘天平,并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杆秤这一我国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说教法。

1、说教具。

演示:演示用托盘天平、砝码。

学生实验:托盘天平、砝码、烧杯、大头针(一盒)、盐、水、塑料瓶、剪子。

2、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再一次明确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尽管物体质量的测量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去实验去感受。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比较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归纳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愉悦,并学习到这一研究方法。

四、说学法。

实验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概念,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说明物体是有物质组成的,如铁桶和铁制的文具盒都是由铁这种物质组成的,教室里的木门和木椅子都是由木头这种物质组成的。可以得出自然界的一切的物体都是又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类似于大铁桶和小铁钉,虽然都是由铁组成的,但所含铁的多少量不同的例子,以引入质量的概念。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

在学生明白了物体所含的物质有多少后,直接引入质量的概念,不必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自己举例的方式说明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初步理解质量的概念、对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可以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来认识理解,让学生课前准备一块橡胶泥,上课前捏成各种形状。设问:这块橡胶泥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也可以让一个学生将一块橡胶泥从教室的后面传到讲台,再设问:如果将这块橡胶泥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教师还可以举出冰块装在容器里化成水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质量是否变化?让学生结合图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无关。

2、物体的质量的测量。

通过要比较两个物体质量的大小就要确定质量的单位,直接给出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对于1kg的大小,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约1kg学生又比较熟悉的例子,如20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kg,让学生对1kg的大小形成具体的直观的印象,然后通过阅读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的近似值”和动手掂一掂物理课本的质量|,文具盒的质量,使学生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有较多的认识。

对物体质量的测量的仪器,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实例,教师再以补充。对于杆秤的应用可以介绍是我过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这里的教学上,先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天平的名称,接着自己看天平的调节方法和使用方法,这是可以选学生代表上讲台演示,其他同学在台下评价,老师再给与补充,同时老师强调:天平在使用之前必须调节水平,加砝码时应先估计物体的质量,加砝码是应加大的后加小的,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的砝码的总质量数与游码上的读数相加,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测一些物体的质量,老师下去巡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能够较为熟练的正确使用天平的目的、最后可以让学生思考,砝码用完后不放回盒中,使用是不用镊子直接用手拿砝码行不行、我们吃的食盐,刚从水中取出的小铁块能否直接放左盘中去称质量?让学生自己发表看法,然后教师予以强调,这样注意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经过学生思考会理解得更深刻。

本节课的小结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三)课堂反馈。

1、使用天平前,在调节横梁平衡是将游码放在____位置调节平衡螺母。如果横梁右臂偏高,则应将右边的平衡螺母向____旋。

2、估计一下身边的物品质量是多少,再称一下,看看你的估计是否正确。

质量说课稿篇四

首先来说教材,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地位和用;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第一课时,它包括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验证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从质过度到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1、具备知识:了解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实质。

2、具备能力: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心理特点:兴奋、好奇,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心理上比较兴奋、好奇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但是定量意识、动手能力不足。

根据教材、学情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开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提高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能力,特别是提高思维能力。

3.增强创新意识、感知数字实验的功能。

(四)重、难点。

突破:

1.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理解“参加”的含义。

2.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分析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

教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学法:动手实验、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4、反思、优化装置。

5、学以致用。

具体如下: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我的情景导入是表演两个化学小魔术:1、“自制果冻”,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类似果冻的现象。2、不打开瓶塞,不用火,就可以把燃烧匙中的铁粉点着。燃烧匙中装的是纳米铁粉,激光手电发出的激光就可以引燃它。

神秘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此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及其他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设计出测量方案。

2、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用激光手电引燃纳米铁粉代替书中学生难以完成的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代替书中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趣;同时让学生接触纳米铁粉、激光手电从而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用电子称代替天平,可以快速的测量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所以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方案。

(2)进行实验。

因为激光手电发出的光较为耀眼,所以方案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利用手机、同屏器把学生的实验操作同步在大屏幕上,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观看,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并且可以同时拍下精彩的瞬间,传到班级的微信群、qq群中,学生可以自己下载欣赏、向亲友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3)收集证据、得了结论。

学生测量后发现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此时以方案一为例让学生分析反应前后测量的总质量包含哪些物质或物体,启发学生还可能有剩余的铁粉和氧气。

此时老师用数字化实验,氧气传感器定量的测量反应后剩余气体中确实有氧气剩余!这不仅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氧气的剩余,同时感受到数字化实验的功能,开阔了眼界!

对等式两边的进一步分析,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参加”二字的含义,从而突破了这一难点。

同样对方案二分析,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且找出重点词语。

(4)反思、优化装置。

学生动手实验意犹未尽之时给学生提供药品和仪器,请设计一套测量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测定,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生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非常的熟悉,在探究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质量总和”的含义。

学生设计出两套装置,敞口的发现质量减轻,很容易的分析出是因为水蒸气和氧气逸出。

因为亲身经历了实验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提出了气密性不好、测量误差的原因,其他学生经过分析给予了否定,有的提出了是因为没有冷却到室温,经过学生自己分析也不是主要原因,此时有的学生提出是气球胀大受到浮力,其他同学认可,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老师追问,如何消除浮力的因素呢?此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深思后交流讨论出了我没有预料到的方法,降温至室温以下(热胀冷缩)、降温到氧气为液态、放在压强大的地方测量、把氧气收集起来等。

在老师提示是否可以用消耗氧气的方法消除浮力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提出了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纳米铁粉燃烧消耗氧气,并根据前面的实验设计出这样的装置。因为这个实验时间所需较长,在课堂无法完成,我事先录制了视频让学生欣赏自己高计的成果,这是部分视频画面。

学生通过过氧化氢分解装置的改进和再改进实验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质量总和”的含义,而且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态度,用气球密封后并没有想象中的相等。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又遇到新的问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创新思维。此时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学生会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5)学以致用。

用解决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更能加深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简单明了突出了重难点。

在教学时会担心较多的实验完不成,分析浮力和消除浮力时会遇到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兴奋起来,实际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令我赞叹不已!我会和学生继续探究和创新下去。

质量说课稿篇五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习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质量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具有初步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这些技能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另外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充足的发展,思维主要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过渡。

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立足于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化学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化学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本篇课题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本篇课题会采用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在本篇课题中国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记录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由来。

环节一:情境导入。

在课堂之初引导学生回忆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的反应,并提问那么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时候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想,提升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环节二:探究活动。

结合本篇课题中呈现的四个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方案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请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注意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四组实验,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思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之后向学生讲解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名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m前m后分析。

白磷燃烧。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盐酸跟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环节三:微观解释。

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认识。

环节五:作业布置。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物质增加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建立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质量说课稿篇八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们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们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们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们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们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们思维,用引导让学生们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们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们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们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们活动,将课件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们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们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

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3、一个中学生们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

5使学生们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们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

(2)学生们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们,体现学生们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

总结。

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们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们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盘内。

质量说课稿篇九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

(五)复习小结。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质量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具有初步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这些技能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另外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充足的发展,思维主要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过渡。

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立足于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化学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化学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本篇课题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本篇课题会采用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在本篇课题中国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记录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由来。

环节一:情境导入。

在课堂之初引导学生回忆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的反应,并提问那么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时候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想,提升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环节二:探究活动。

结合本篇课题中呈现的四个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方案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请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注意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四组实验,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思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之后向学生讲解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名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m前m后分析。

白磷燃烧。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盐酸跟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环节三:微观解释。

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认识。

环节五:作业布置。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物质增加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建立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质量说课稿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活动,将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

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

使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盘内。

质量说课稿篇十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和单位,本节是对上节课《质量》知识的拓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使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技能要求之一。这节课的内容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内容上难易适当,易激发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2)了解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3)知道托盘天平的调节、使用和读数方法。

(4)学会正确使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以及生活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托盘天平是测物体的质量的仪器之一。用托盘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正确测出液体质量又是一个难点。

(四)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安排:

1.教学内容的安排:

(1)通过ppt和实物,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

(2)通过分小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出规律,得出托盘天平的调节方法。

(3)通过与刻度尺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标尺上读数。

(4)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5)知识的运用:学会如何识别社会上短斤缺两的方法。

2.教材处理:

由于托盘天平有称量的范围,而教材中没有提及,根据实际应用,增加了天平的称量和感量的介绍,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出规律,从而加深对天平正确使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1、由于本节内容难点不多,且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实验中培养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

2、重点知识重点解决,通过类比法(标尺的读法与刻度尺相比较)进行突破。

三、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实验中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各种能力。在教学中以ppt和仿真实验课件为辅助教学工具增强教学效果,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实用性。

四、学法指导:

由于本校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相当一部分差生,加上初二课时较紧,因此,我采用以下的方法:

1.课前准备,预习课本内容,找出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常见工具。

2.实验中,教会每个人读标尺上的示数(如果靠老师一个个地教,显然课时不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去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从实验中去得到证明。

思考问题:

问题1:在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如果左盘低,右盘高(指针偏左),应如何。

调节平衡螺母?

问题2:在称量时,游码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3:在称量前,如果天平未调平衡,左盘低,右盘高,则测出物体的质量比。

实际的质量是偏大还是偏小?反之又如何?

问题4:在调平天平的过程中,没有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则测出物体的质量比实。

际的质量偏大还是偏小?

问题5;如果用已磨损的砝码去测物体的质量,结果又如何?

问题6:如果砝码上沾上了杂物,则测出物体的质量又如何?

问题7:在称量时,如果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错误),能否通过一。

定的方法求得物体的质量?

问题8:如何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问题9:如何测量一杯水的质量?

问题10:如何测量一滴水的质量?

问题11:一堆相同大头针,估计几千个。利用现在的仪器,能否很快知道大头。

针的数目吗?

问题12:如果测量固体的质量后再测量液体的质量,课时显然很紧张,再说以。

后测量液体的密度时还要先测量遗体的质量,所以这次如何测量液体的。

质量改为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后得出正确测量不同液体质量的方法。

4.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总结规律。

5.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应该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1.托盘天平的调平方法。

(1)天平放在水平台子上。

(2)游码移至零刻度处。

(3)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板中央,使天平平衡。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物体放在左盘中。

(2)在右盘中增减砝码,使指针接近零刻度。

(3)调节游码,使指针指在刻度板的中央。

3.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总质量+游码所示的质量。

4.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1)每一架天平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放在天平上的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2)不能将潮湿的、腐蚀性的物体直接放在托盘中。

(3)砝码要用镊子夹取,用毕及时放回砝码盒中。

七、教学评价:

活动卡:将十二个思考问题改变成十二题目进行课堂反馈。

质量说课稿篇十三

首先认真研读课本、教参,完成伴你学、配套练习册、化学报纸和随堂练习卷上的习题,查阅网上相关资料,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想办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写出纸质版教案。最后仔细挑选随堂习题,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基准和计算公式。

(四)说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生成过程、基准的选择和会应用公式进行常见的计算。我说课时,将难点设为了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基准的理解,和教研组的相比,出现了偏差。我当时没有意识到,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对初三学生是非常抽象非常难理解的,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类比,让学生一步步接受,从而突破难点。

(五)学情分析。

见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生成。

(1)我的版本:先给出一组常见原子的质量,让学生体会原子的实际质量非常小,计算和使用都非常不方便,因此,要想办法将其转化为常规范围内的数值。通过“采用米作为单位来计量星球间的距离,非常不方便”来引入“基准”。为了计算和使用方便,必须想办法将大数值转化为小数值,即选择恰当的基准,从而引出计量原子质量的基准为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并解释什么是碳12原子。最后根据基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2)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做了进一步修改:

给出一组常见原子的质量,并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记忆原子质量,学生会发现记忆起来非常困难,从而产生将其转化为常规范围内数值的迫切需求。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通过让学生亲自体会原子实际质量记忆的不方便,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必要性。

分别设计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引入计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第一个事例为“古希腊人用一种植物的种子克拉来计量钻石的质量,从而将小数值转化为常规数值”,第二个事例采用了我前面的设计。仔细分析第一个事例,发现它也是将小数值转化为常规数值,用它来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非常贴切,并且更加全面。这样设计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在介绍碳12原子时,我只是口述。教研组修改为:一边描述,一边给出碳12原子的微观示意图。从该图中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碳12原子中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这样设计更加直观生动,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介绍碳12原子质量的1/12时,我只是简单的描述。教研组修改为:将一个碳12原子比喻为一个大西瓜,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一份就相当于是基准。这样设计,接近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利于学生理解。

(3)这个环节我设计的是6分钟左右,经过上述修改,该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2、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

(1)我的版本:根据定义,让学生总结出公式,然后练习三道题。这三道题由易到难,第一题可以直接套用公式,第二题需要稍微转一个弯,第三题将具体的数值变为抽象的字母。这样设计,帮助学生一步步学会公式的应用,便于学生接受。

(2)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在第一道习题后,引出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而我则是根据公式直接推出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相比较而言,教研组这样设计使知识点呈现的很自然。

3、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实际质量之比。

(1)我的版本:通过习题总结出该规律,并通过习题巩固。

(2)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增加一句话:我们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来代替实际质量比较大小。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我的版本:让学生观察表格,找规律。然后再从理论上帮助学生分析该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最后做练习巩固。

(2)教研组建议理论分析在新授课中可以不讲。理由:该知识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推导该公式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从而造成后面做习题时间紧迫该推导过程对本校初三学生来讲,有较大难度,班级后20名学生可能听不懂。因此,建议新授课中不去推导,可以放到下节习题课中。

5、原子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6、课堂小结。

三、课后反思。

经过组内说课,改正了一些问题,在实际讲课过程中,发现仍有不足之处。

1、提到“克拉”时,虽然强调了“2克拉”不是实际质量,而是相对质量,但是未明确指出“克拉”是该种子的名字,而不是质量的单位。

2、引出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后,进行第一个计算题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一步步教学生列公式带数据计算,而是直接让学生计算。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化学计算题,这是第一次,所以要告诉学生做题的步骤,并且强调化学上做计算题必须带单位。

3、在计算时,发现学生不会利用科学计数法计算,这是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于是,我又讲解了科学计数法的计算方法。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充分备课备学生,对重难点熟记于心,并采用最恰当的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质量说课稿篇十四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初中科学七(上)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质量的相关知识之后的学生分组实验。

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了质量的含义,但天平是学生第一次使用的较为精密的仪器,所以本节课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和保护精密仪器。另外,正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可以为以后学习密度的有关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称量范围。

(2)学会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进一步认识。

(2)通过对微小物体和液体的质量的称量,练习用辅助和间接测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爱护仪器的品质和认真实验的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2)用辅助获间接法测量测物体的质量。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突出新课程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所以,这节课我采用老师指导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验前,我引导学生先组内讨论正确使用使用天平的方法,然后组内推出一名学生上台边操作边讲解,学生评价修正。实验时,要求每个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及操作步骤。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做好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亮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要求学生对照实验册18页预习实验目标、实验步骤等知识,教师课前准备分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板一、托盘天平的使用。

1、教师出示天平,请学生回答天平的结构。

2、课件展示下列问题,请学生一一回答。

(1).托盘天平的用途是什么?

(2).测物体质量之前,应怎样调节托盘天平?

(3).为什么托盘天平的左盘要放物体,右盘要放砝码?

(4).用标尺模型做读数练习。读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

[设计意图]通过对天平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热情,让学生产生一种想动手实验的欲望。。

(二)新课展开。

这时我会问:如何用天平测出小铁块的质量?学生自由回答。

我追问:如果叫你质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也能用测小铁块的同样方法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采用累积法称量。

1、请一位学生讲述本次实验的目的、实验所需器材、实验步骤。讲完后请同学评价。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倾听其他同学意见的能力,学会尊重别人、尊重知识。

2、再请一位同学回答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及时补充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如夹取砝码要用镊子,要轻取轻放等。测量时,态度要认真,要实事求是。仪器放置、操作过程要规范。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补充,教师的示范作用更能保证实验科学顺利地完成。

(三)、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检查本组已有的实验器材,检查无误后开始实验。

板:一、固体的称量。

1、调节天平的平衡:将托盘天平平放在实验桌上,把游码移到“0”位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粱平衡。

2、称量物体时,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物体的质量大小,用镊子往天平的右盘从大到小试加砝码,直到天平平衡。指导学生在称量微小物体的质量时,用积累法。(这里我会指导学生砝码放的顺序是由大到小,以便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所指示的质量数相加,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把测量的结果记在表格中。

板:二、液体的称量。

1、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

2、取下烧杯,盛上适量的水,测出此时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填入表格中。

3、在烧杯中加适量的水,重复上述步骤。

4、用差量法计算出水的质量。

5、测量完毕,整理好仪器。

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实验总结。

(1)选几组展示实验结果.(在选择展示实验结果的同学时,我会有意识地把不同的结果选出来,然后请学生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设计意图}我觉得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指出实验中的优点、缺点,特别是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今后的教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这节课,我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今天我的说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板书:

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一、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固体的称量。

三、液体的称量。

质量说课稿篇十五

物体的质量是学生认识多彩的物质世界的基础,是学习密度、重力、压强、浮力等一些关键力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学生的一些直接的经验会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的概念。

天平是学生第一次使用的较为精密的仪器,所以本节课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和保护精密仪器。另外,正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可以为以后学习密度的有关知识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学会使用天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打开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养成善于探究、

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质量的概念与单位。

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

4、教学用具。

学生用具。

托盘天平、橡皮泥。

教师用具。

演示托盘天平、橡皮泥、食盐两包、鸡蛋、多媒体课件。

1、教法。

质量的单位有那些?

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4、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25分钟)。

(1)认识天平的结构。

学生边看课本边看桌上的天平认识天平的结构,可通过课件一个一个指让学生报名称。注意在说结构时应介绍几个重要部分的作用,如:

三是砝码和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其中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

(2)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

再让学生仔细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并思考以下问题:(5分钟问题用课件展示)。

(1)测量前:a.天平应怎么放?b.游码应怎样移?c.平衡螺母怎么调?

质量的单位有那些?

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4、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25分钟)。

(1)认识天平的结构。

学生边看课本边看桌上的天平认识天平的结构,可通过课件一个一个指让学生报名称。注意在说结构时应介绍几个重要部分的作用,如:

一是指针和度盘,用来指示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刻线时说明天平已平衡。

二是平衡螺母,在天平调平时使用。

三是砝码和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其中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

(2)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

再让学生仔细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并思考以下问题:(5分钟问题用课件展示)。

(1)测量前:a.天平应怎么放?b.游码应怎样移?c.平衡螺母怎么调?

质量说课稿篇十六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说课稿篇十七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在以前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却不清楚,本节课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共同研究适合于任何化学反应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1、课程导入。

回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中物质质的变化相关知识,引出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的疑问,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2、新课呈现。

演示课本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注意观察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汇报后果。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反应都具备相同的实验结果呢?”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总结实验现象。

分组实验并观察结果:

人们经过许多年,选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做了无数次的实验发现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因此把它作为了一条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定律研究的内容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请一名同学写出电解水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完成化学反应表达式。

提问:“电解水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师生总结: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教师扩展:这些原子在数量、种类、质量上的守恒必然导致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物质在质量上存在着守恒关系。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学生讨论:对守恒定律内容里的关键词(“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再次加深理解。

4、巩固练习。

为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质量守恒定律,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习题:

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只生二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蜡烛的元素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3、a、b、c、d物质各10克,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还有c物质16克,同时生成新物质d8克,剩余部分a物质,而b无剩余,则参加反应a、b的质量之比为.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特征。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定律研究的内容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质量说课稿篇十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首先通过学生活动,将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

使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例1:(1)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盘内。

质量说课稿篇十九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四、教学过程: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质量说课稿篇二十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

(五)复习小结。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7776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