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反思(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8 07:47:53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反思(3篇)
时间:2023-03-18 07:47:53     小编:zdfb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反思篇一

由于我这一次是选班上课。也是一个对自已的挑战,到一个自已不熟悉的班上课。能提高自已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尽量多的潜心会文的时间。课始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几幅图景?(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潜心会文,投入地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脑海中再现那感人的情景,真挚地走进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涵咏真情。虽然只是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太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等,以读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诗的意境。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上出语文课的特点。

二、借助文本引入资料,开拓课程资源需要有个“度”,这堂课上教师对这个“度”把握得很好。借助文本恰到好处地引入孟浩然的相关资料。这里的教学环节设计得很好,一步步让孟浩然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到:醉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只有领会了诗中的情感,才会真正的去理解这篇课文。不过,在课文中有一些地方的训练不到位,今后在课堂中要注意去克服。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反思篇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诗,我依然采用学习古诗的“四部曲”进行。所谓“四部曲”指的是“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围绕这几个环节对本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先是导入新课。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通过课前交流,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中,自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是“解诗题,知作者”。引导理解“之”、“广陵”和题目的意思,并了解诗题中出现的“三名”——名楼黄鹤楼、名人孟浩然,名地广陵。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完成填空,交流查找到的李白及这首诗的背景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考虑到学生手上的资料匮乏,难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资料,我还准备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导入古诗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接下来是初读古诗。让学生画出诗的节奏,并用多种方式的朗读,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第四个环节是“学古诗,明诗意”。主要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如查找注释、查阅资料等)理解古诗。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全班交流,达到理解诗意的目标。新课标在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中指出:“考察他们能否凭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说说词语、诗句的大概意思的实践中提高阅读古诗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齐探究,悟诗情”。首先引导学生感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师导入: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到达广陵,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西辞黄鹤楼”;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是顺流而下,而且诗人辞别的时间在春意正浓的三月,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下扬州”。

诗句信手捏来,豪不雕琢。然后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模仿句子写诗。如:“故人辞别广州城,烟花三月上(到)连南”“故人辞别小山城,烟花三月回广州”等。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及写作能力,让学生觉得写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接着让学生通过“寒冬腊月”“炎炎六月”“阳春三月”与“烟花三月”作比较,体会“烟花三月”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最后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展示一组美丽的春天图片,让学生欣赏,增加感性认识,再让学生用优美的词来表现三月的美丽,再过渡到描写春天的诗句,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使之得以活化,丰厚了语文的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后两行诗时,抓住“孤帆”设疑:“长江是大唐盛世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每天都有很多帆船来来往往,可为什么李白却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引发学生思考,感受,理解,领悟。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用音乐渲染,感情朗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除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我还收集了李白一年后再次为这次送别写的一首诗《江下行》,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依依惜别之情也进一步得到升华。另外,这样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本节课,按照本人的设想,已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合理。能够让学生通过尝试写诗,并给诗歌换一个词,让学生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本人的教学风格得到体现。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学生互动似乎不够大胆,课堂有点沉闷,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很积极的交流,自己完成了就不理别人,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的习惯没有落实到位。

其次,本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指出:语言,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学科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都是有言语编织的。语文学科的教师更要规范、熟练、巧妙地驾驭语言。我们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由于不注意口头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养成了重复罗嗦的语言习惯。

语文教师要用语文的方式去表达,使自己的语言“语文化”。其实,跟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要有文采,用上一些好词佳句使文章变得生动具体等的道理是相通的。反思我的语言缺点,我是属于宁可“写”而不喜欢“说”的人,说话往往是前面一句还没说,后一句已经蹦出来,说出来后才发现前一句还没说,然后再去补充,因此让人觉条理性不强,也不够规范。此外,重复罗嗦、说话艺术性不强的毛病也是存在的。这是我以后需要加强训练的。

此外,学法的指导、教学技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反思篇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

上这首诗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于是,在在教学设计上,我从题目入手,抓住一个“送”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觉得就一个字来提问非常新奇,纷纷举手想要发言,在热闹的发言中,我步步启发,引导他们提出了“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为什么送”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六个问题去反复读诗,一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的高。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

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当然,这节课上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前学生收集的东西较少,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学生了解有关这首诗方面的信息还是太少,没有拓宽学生视野。这也许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注意这些,这样一来既便于老师把握课堂教学,又利于学生的进步,拓宽学生视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838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