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中心稿教案(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9:52:14
教师中心稿教案(实用15篇)
时间:2023-11-30 19:52:14     小编:FS文字使者

编写教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要想写一份优秀的教案,不妨参考下面这些值得借鉴的范文。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一

上课教师:李益华。

【教学目的】。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电视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蒹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记)2翻译全诗(写)。

板书设计:见有关课件。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二

3、反复诵读增强文言积累。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思想内容及诵读。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思想内。

【教学时数】1课时。

上课时间:9月22日下午第一节。

地点:06级3班上课人:刘顺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导入)。

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四、表演。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妇--啼--苦。

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要求:

一、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二、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意境很美,语言很美,可以采用视听手段(出示相关画面,配乐朗诵),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

二、通过学生的充分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具体的感受、认识,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同学们的发现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引导同学回顾朱自清先生的有关信息,并出示幻灯片总结。

2、简介写作背景。

三、研讨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一)、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问题供同学思考:

1、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一些?

2、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一些?

二)、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三)、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四、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一)、幻灯片出示荷花的`画面,形象直观领略其神态情韵,并与课文做比较。

(二)、教师配乐范读,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

(三)、鉴赏文章第四、五段。学习课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用词及修辞方法运用的妙处。

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文章的抒情性主要是通过精妙的用词和恰切的修辞方法实现的,如叠音词、动词,比喻句等。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相机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五、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两段。

2、学习本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四、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n。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五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刘志。

一、简介作者,导入课文。

川端康成幼年时祖母,父母相继去世,分别有外祖父、舅父抚养,在孤独中长大。童年没有感到人间的温暖,相反却渗透到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与悲哀之中,内心不断涌现对人间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形成了川端康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与气质。他的这种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1968年他的作品因为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哲理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出能够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读完后由学生筛选,教师归纳。

自然美无限,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美需独具慧眼,善于发现。

三、局部突破,破解难句。

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略加点拨。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接近死亡。即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从一朵花想到人的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只有活下去,才能欣赏到五彩缤纷的自然美。

3、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明确;只要能欣赏到沧海日出、雷蜂夕照,只要能欣赏到潺潺小溪、奔腾江河,只要能欣赏到春天的点点新绿、剪剪飞燕,只要能欣赏到夏夜的闪闪萤火、虫唱蛙鸣,只要能欣赏到秋天的累累硕果、成行雁阵,只要能欣赏到冬天的六出飞花、玉树琼枝,即便死了,也心甘情愿。也即孔夫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4、所以,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能引发人的美感,要仔细观察,从细小的事物获得美的感受。也就是要“一粒砂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譬如冰心的《繁星》有这样一首诗:

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她当初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解读:成功的花儿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奋斗是痛苦的,渗透着痛苦的泪,牺牲是壮烈的,洒遍了生命的血。奋斗和牺牲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5、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并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忽视自然美,只顾去欣赏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

6、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结合能够给人以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作品更能引起欣赏着的共鸣。

7、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侯,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明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善于发现的人才能见人所未,闻见人所未闻,发人所未发。

四、质疑权威,挑战名家。

在局部突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质疑,并并加以修正,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开进。

1、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明确:“美是亲近所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因为美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人亲近了美都能发现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修养、不同的气质的人,他们的欣赏对象截然不同。譬如贾府的焦大绝不会爱林妹妹。即便让我选择,我也不会选择林黛玉,整天病病歪歪的,花不起那高昂的医药费,况且还动不动就耍个小性子,在如今个性张扬的时代,又有谁能低眉顺目、低声下气?我还是选择薛宝钗,她雍容华贵,通情达理,对上柔顺,对下宽容,人际关系又好,应对俗务游刃有余。即便是面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曾经指出:“《红楼梦》一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由此看来“美是亲近所得”这个观点显得绝对片面了。

2、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并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明确:川端康成意思是说忽视自然美,只顾去欣赏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其实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能给我们到来审美的愉悦,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自然美能够让人陶醉其中,社会美能够让人感受沧桑变迁,艺术美能让人领略文化底蕴,它们都有各自的作用。而且自然、社会、艺术,也是相通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不就是自然与艺术的最高境界吗?所以没有必要扬此抑彼,须知“合之则双美,分之则两伤”。

3、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拟标题,迅速理清小说的情节;

2、通过对情节和环境的分析,对小说语言的品味,鉴赏小说的人物和主题,领会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迅速成长的性格和精神,感受夫妻之情、家国之爱和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鉴赏小说的人物语言;

难点:领会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迅速成长的性格和精神,感受夫妻之情、家国之爱和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

三、教学方法:

1、自读指导法。

2、讨论法。

四、教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孙梨的一篇小说《荷花淀》。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中国普通妇女品格和精神的小说,也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妇女在硝烟中成长的小说。

2、迅速理清小说情节:

这篇小说自然划分为三个部分,速读小说,给三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并复述小说情节,指出矛盾冲突及其发展的几个阶段。

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标题:夫妻话别探亲遇险上阵杀敌。

送夫参军寻夫遇敌助夫歼敌。

(注意,拟小标题必须注意角度的统一,这三个题目都是从水生嫂和妇女们的角度命名的)。

小说的矛盾冲突是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之间的矛盾。小说的主人公们,荷花淀的妇女和男人们,爱家、爱国,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在践踏着我们的土地,于是,这些淳朴可爱的人们,不得不舍小家,顾大家,上阵杀敌,以求和平安稳的日子。在这一矛盾冲突中,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精神和品质。

开端是:夫妻话别。

发展是:探亲遇敌。

高潮是:上阵杀敌。

结局是:战胜成长。

3、抓住情节、环境尤其是语言,鉴赏人物形象。

(1)夫妻话别。

明确:写水生女人编写,月亮高照,空气凉爽,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篇洁白的云彩上”,勾勒了一副优美的劳动图画。表现了人物的勤劳、劳动的优美。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劳动场面的描写互相融合,突出了白洋淀人们的勤劳、灵巧。

读前三段,就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美感。如湘西的边陲小镇,景美人更美。而景物的美也同样是为衬托人物的美服务的。

分角色朗读其余部分,结合有关情节和句子,谈谈水生和女人的形象。

参考:水生――干练、简朴、积极、向上、关爱家人,胸怀国家。

水生嫂――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

讲解和练习:要注意一些细节描写,课后第二题。

如水生说明天要到大部队去,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女人的温柔、对丈夫的关心)、水生说县委决定成立地区队,他第一个报了名,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传统妇女的贤惠,同时又深明大义,欣赏和支持丈夫做积极向上的事情)、女人要水生嘱咐她几句,直到水生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时,女人才流着泪答应了(夫妻深情,坚贞不愉)。这些细节最能表现人物真实的内心,要注意体会。

(2)探亲遇险。

参考:水生嫂――冷静、沉着;其他妇女――依恋丈夫,各有托词。

紧张的情节――表现了妇女们的沉着、能干、有谋略。妇女们在抗张的背景下,既保持着传统的美德、青春的多情,又正在一步步成长。

这一部分有基础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水像无边跳荡的水银。”(作者暗示遇敌的遭遇)。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有作者纯粹抒情的意味,表达作家对白洋淀人民打走鬼子的信念;也包含着作者对白洋淀人民勇敢抗日的赞美)。

(3)上阵杀敌。

这一部分写女人们在荷花淀里遇到了丈夫们,男人们打退了敌人,收获了战利品,又急匆匆的走去。女人们见到了丈夫,欢天喜地,却不服男人们的“横样子”,决心成立队伍。又交待了她们学会了射击、警戒、作战。是情节的高潮,也是结局。表现了白洋淀人民敢于与敌作战、能够与敌作战,爱家、爱国、上进、在战争中成长的崇高品质。

有几处细节描写很有表现力,找出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水生一面说“一群落后分子”一面把捞到的战利品“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丢在了女人们船上。(男人是上进的,女人是多情的,互相是恩爱而幸福的)。

女人们不服“他们那个横样子”的一段对话。(男人们以革命为重,妇女们在战争中逐渐成长)。

4、讨论小说的主题。

提问:本文是怎样的典型环境,又是怎样的典型性格。典型的意义何在?

抗战大背景,美丽淳朴的白洋淀。――典型环境。

积极上进、乐观革命、勇于杀敌的男人;温柔多情、坚贞勇敢、不断成长的妇女。中心人物是水生嫂,但她只是一个代表,代表了白洋淀妇女的精神风貌,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抗日的精神风貌。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优美的自然风光、祖国的大好河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前途灿烂的革命图景。

六、教学反思: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七

一、课文解读:

《门槛》是屠格涅夫晚年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革命家一直有来往。1878年1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俄罗斯的姑娘”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这篇散文诗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以及体味深沉而悲壮的感情。本文主要应用是“理智象征”与“寓言式象征”,前者是借助于艺术意象去象征抽象的观念或理念;后者是群体象征,且被固定在一个布局中,象征与被象征不必靠想象来连接,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文中“一座大楼”一方面象征着俄罗斯的民主主义革命,一方面象征着人类社会中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散发着寒气”象征着革命者所面临的恶劣环境――沙俄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统治。“高高的门槛”既象征能参加革命和不参加革命,进步和落后的分界线,也可以理解为摆在革命者面前的重重艰难险阻。“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象征了革命者将要面临的各种严酷的考验。“俄罗斯姑娘”象征了坚强勇敢的、敢于为自己崇高的信仰而献身的革命者。全文用一个场景勾勒了一个简短的梦幻故事,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供读者细细揣摩。

二、教学思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新《大纲》指出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语文教学中用“崇高美”的美育观,引导学生在文学鉴赏中体味崇高美,以培养他们崇高的审美趣味,陶冶学生崇高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语文教学更能体现一种人文的关怀。新课程的推进,注重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的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篇散文诗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以及体味深沉而悲壮的感情。本文是一位外国的作家,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怎样拉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一是对文中象征意义的理解,二是感悟文中深沉而悲壮的语言,使学生在此感受崇高美。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将本文改写成一部独幕剧的形式,让学生自编自导,从演出中体味故事情节及语言特点,同时,还让学生拓宽思路,将课文延伸,从中外仁人志士中找出类似的例子,用来演绎文本。通过演出剧本,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赏析评论,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散文诗的知识。熟读并能达到背诵。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体味散文诗中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隽永的富有哲理的语言。赏析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逐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把握“门槛”的象征意义。

3、德育目标:学习《门槛》一文,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要对理想执著追求,对信念坚定不移。

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捕捉《门槛》一文多种象征意义,体会字里行间深沉而悲壮的感情和作品的含蓄美、崇高美。

教学难点: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改编独幕剧演出体验法。3、讨论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要点:

1、了解有关散文诗的知识。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

2、指导学生诵读,教会学生美读。

3、引导学生初步体味“门槛”的象征意义,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深沉而悲壮的感情。

4、引导学生将本文改写成一部独幕话剧或编写一幕类似本文内容的话剧。指导学生排练改编的剧本,通过语言、动作的表演,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二、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面对无数道门槛,前进或后退,坚持或是放弃,勇敢或是懦弱,都需要我们做出选择,跨过一道道人生的门槛,对理想执著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定不移,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篇散文诗的象征意义和深沉而悲壮的感情。

2、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深沉而悲壮的感情。

3、教师讲述本文综合运用的两种象征:

小黑板板书:理智象征:借助于艺术意象去象征某种抽象的观念或理念。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等都具有理智象征的意义。寓言式象征:突出特点是群体象征,且被固定在一个布局中,象征与被象征不必靠想象来联系,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如鲁迅的《秋夜》。

4、学生阐述“门槛”的象征意义:

(言之有理既可)明确:文中“一座大楼”一方面象征着俄罗斯的民主主义革命,一方面象征着人类社会中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散发着寒气”象征着革命者所面临的恶劣环境――沙俄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统治。“高高的门槛”既象征能参加革命和不参加革命,进步和落后的分界线,也可以理解为摆在革命者面前的重重艰难险阻。“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象征了革命者将要面临的各种严酷的考验。“俄罗斯姑娘”象征了坚强勇敢的、敢于为自己崇高的信仰而献身的革命者。

5、学生表演改写的话剧,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评论演员的表演,进一步的体味“门槛”的象征意义,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深沉而悲壮的感情,以及俄罗斯姑娘的性格特点。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他们为着理想、为着科学,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忍受着寒冷、饥饿、憎恨、朝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孤独、牺牲,更为痛苦的是:1、这些痛苦,这些打击不仅来自你的敌人,而且来自你的亲人。2、你还准备去犯罪。3、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的年轻的生命。

7、学生表演以下几个片断,主要是理解课文的以上几个难点。(如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主义革命者秋瑾,她为推翻封建的帝制,献出自己的生命,可是愚昧的国民却不理解她的革命,还有刘胡兰、江姐、保尔・柯察金等革命者,还有为真理而战的意大利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评论,评论时扣住对课文几个难点的理解。

8、学生概括《门槛》的主旨:本文通过描写“一个俄罗斯姑娘”执著地要跨进“高高的门槛”的梦幻情景,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格,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苦卓绝,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家的无比崇敬。

9、同学们一起诵读课文读出深沉而悲壮的感情。教师总结:同学们,面对青春的门槛,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迈过去,义无返顾!敢于用你那还不太坚实的肩膀,去承受社会的压力,敢于用你那还不太成熟的思想,去思考社会的方方面面,敢于用你那不太结实的身体,去搏击生活的风浪。这就是屠格涅夫的《门槛》给我们的启示。

10、布置作业:将这次教学活动写一篇感想。

11、参考的相关资料: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修订本第三册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远方出版社:高中语文全程学习方略》、天津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备课资料库》、南方出版社:《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八

1、夏天就要到了,在这美丽的季节里,小动物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一年级下册识字4教案。

1、小动物们多可爱啊,有一首儿歌就写了这些小动物的有趣活动,这就是我们语文课本上的识字4,你愿不愿意自己读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是遇到了困难,你怎么办?(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或者是向老师同学请教。)。

2、学生快速读课文。

3、这些字你们认识吗?出示卡片:展、运、网指名读字,组词,

展:谁能用动作比比蜻蜓展翅的动作?运: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网:谁能到黑板上为我们简单的画一张网?你还知道什么网?

4、我们一起合作来读儿歌,小组里一人读一行,听的同学要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

5、指名读。

6、男女生比赛读。

7、在儿歌中找一找这些小动物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来。等你同桌的小伙伴也画完了,把你认识的小动物的名字读给小伙伴听,不认识的你可以问问他。

学生画出小动物的名字,不认识的`同桌互相学习。你都画了那些词?谁画的和他一样?

8、现在小动物们从儿歌中跑出来了,你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出示课件)比赛读词。

小动物们又跑回去了,还能认出来吗?没有拼音能读吗?

排列顺序读:在这些词中你还有哪个词不认识?请你的好朋友来帮助你。

还有谁不认识?快问问你的同桌。

谁全认识了?全认识的同学请起立,我们大声读一读。

9、出示图片找朋友。出示词语卡片。

1、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什么了?(都是虫字旁)。

像这样,在一个字当中,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另一部分表示读音,这样的字叫——形声字。在汉字中有许多形声字,抓住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些字。

我们今天不仅学了形声字,还要来写形声字呢,指导书写“蚂、蚁”

目标:

1、学习,发展语言,培养幼儿记忆力。

2、认识汉字“西瓜”,能用“瓜”说词。

准备:

1、挂图:(1)大西瓜(2)剖面图(3)西瓜皮做成的船图(4)挂图:西瓜大,西瓜圆,红红瓤儿真是甜。瓜吃完,皮做船,黄色手绢做船帆。

2、有《大西瓜》歌曲的碟片一张,课前放给幼儿观看。

3、黄手绢一张,小纸棒一根,黄色蜡光纸一张。

4、西瓜字卡。

过程:

一、引入,认识汉字“西瓜”

师: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儿子多,个个黑脸膛。小朋友猜猜是什么水果?引导得出是“西瓜”。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西瓜,看看和小朋友吃的西瓜有什么不同?(引起幼儿好奇心,出示字卡西瓜,幼儿认读)。

师:西瓜字宝宝里边,有几个字宝宝?(引导幼儿分别认识汉字西和瓜)小朋友知道有西瓜,还有一些什么瓜?西瓜里边有些什么?哪些东西可以吃?(引导用“瓜”说词,了解各种瓜以及西瓜的结构,过渡到学习)。

二、观看挂图,学习。

1、学习第一句:西瓜大,西瓜圆。幼儿看图,自己总结说出这句话。

2、看剖面图。

幼儿自由发言,说出瓜瓤的颜色和味道,完整连贯说出:红红瓤儿真是甜。

3、看第三幅图。

看看瓜吃完了吗?吃完了可以用来做什么?引导幼儿自由发言,个别幼儿提名回答。有一首《大西瓜》的歌,小朋友会唱吗?(唱:大西瓜,圆又圆,切开就是两大碗,你吃一碗,我吃一碗,留下空碗当小船,留下空碗当小船。)歌里面的大西瓜吃完后,留下皮来做什么?(当小船)引导得出:挂吃完,皮做船。师:这样的小船跑得快吗?如果加上船帆以后,风一吹,就会跑得快。用什么来做船帆呢?(出示黄色手绢)引导幼儿念:黄色手绢做船帆。看看这儿有船帆吗?老师带来了船帆(出示小纸棒,黄色蜡光纸,贴上去)。

4、幼儿看三幅图,完整念。

5、幼儿看挂图,完整念。

三、巩固识字。

1、观察挂图,问:小朋友刚才念的西瓜大,西瓜圆,“西瓜”字宝宝在那里呢?(幼儿找,用红笔圈出来)。

2、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西瓜”字宝宝?还有个“瓜”字宝宝在哪里?

3、出示已识汉字若干,幼儿认读,找出“西瓜”,给它照相。

四、幼儿朗诵,走出活动室。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九

一、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理解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想。

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难点: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三、本文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四、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3、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二、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补充介绍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1、全文三部分的标题:

(1)夫妻话别(2)探夫遇敌(3)助夫杀敌。

2、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3、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4、作家作品:

孙犁(191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5、创作背景: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四、重点探讨。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提示:

首先应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

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在阅读和鉴赏时,还必须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旨。

小组讨论:放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部分内容。

(1)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

问: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明确: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用了主谓倒装的句式。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3、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4、概括”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

(l)介绍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2)学生回答”思考与练习”一。

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3)概括”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五、课内检测题: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1、“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点拨: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点拨: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出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自个性特点。

点拨:a、机智伶俐b、爽朗直率c、稳重谨慎d、性急冒失e、忸怩含蓄。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三)指出以下各句带下划线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点拨: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点拨: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

点拨: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谚的感情。

3、小船窜进了荷花淀。

点拨: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六、拓展研讨:

思考练习三:水生嫂与祥林嫂、翠翠的比较,谈谈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七、课后作业:

1、情景作文:试围绕谈理想或其他话题写一段对话,要求突出对话的个性化。

2、选读读本上的二篇小说,写一篇读后感。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十

1、紧扣单元导读,“童年生活中的浪花”,结合上文《和时间赛跑》导课:林清玄因外祖母去世的哀痛领悟到时间宝贵,时时处处和时间赛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童年里的这朵浪花奠定了他一生的幸福,今天,我们带大家再去摘取一朵小浪花---板书课题检阅。

2、理解“检阅”,结合祖国六十年大庆盛大场景认识检阅的隆重。汇报各自了解的关于波兰华沙国庆的相关资料。

3、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一名摄影记者,你将拍摄哪些场景?激趣整体感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预习自学情况,认读生字,初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理解词语。

(采用小组合作小组评价方式,努力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借助根据发言质量计分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质量逐步提高。)。

示例一:理解词语”商定“,生:商量决定。师:你说的很准确,怎么做到了?生:我课前差了词典,把意思记在心里了。师: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孩子,得10分。其他孩子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报以热烈的掌声,心里也想着下次预习课文,理解词语时一定借助词典,多查词典,理解准确也能得到最佳发言分啦。

实例二:指名朗读课文。生读“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结果读了两遍都没读好,不等老师帮忙,他红着脸读到第三遍终于读顺了,老师带头鼓掌,孩子们也跟着鼓起掌来,那个孩子脸更红了,不过全然没有刚才因为没有读好的羞涩,显然是激动的,师大声地说:好,10分。掌声再次响起,师:为什么读得结结巴巴,还能得10分呢?请了刚才读书的孩子来说,生:因为我开始没读好,我自己努力第三遍终于读顺了。师:精彩的发言不仅仅是你的发言精彩,也包括你展示出的的信心和努力。这样的评价关乎于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3、整体感知课文。

继续结合上文创设的情境,这位记者拍摄了几个场景?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写的两件事---儿童队员准备检阅;检阅时的情景。

4、指导写字。

三、提出研读:这群儿童队员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要选取他们来拍摄呢?

第二课时。

一、研读场景一。

1、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来概括队员们为检阅做了什么准备?

2、交流引导扣住“开会讨论商定”初步认识这些儿童队员对检阅的重视,感受儿童队员们的团结向上。

4、研读队员们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

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件事很棘手?引导学生从队员们的表现去感受他们内心的顾虑、矛盾、犹豫和问题解决后的激动自豪,深切体会这些孩子们以仁爱尊重呵护平等相待博莱克的美好心灵。

5、引导领悟文本内涵。

引导孩子们领悟文本内涵,如何真正平等的对待残疾人,如何真正的关心身边需要呵护的同伴,如何学会合作,如何换个角度看问题。

二、研读场景二。

1、图文对照感受检阅场面与隆重,创设情景,这些孩子带着博莱克这样盛大的检阅,能成功吗?残疾的博莱克能坚持下来。

2、研读博莱克和同伴们接受检阅的场景。

试着用博莱克的口吻改写“在队伍的第一排,我拄着拐紧跟在队伍的后面走着,那一刻,我忘记了i帧及在拄拐,我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切身体会博莱克的心情。创设情景,为了这样的时刻,为了这次的成功博莱克和同伴们怎样训练的,请把你拍摄的感人瞬间和大家一起分享。试着写一写。

3、此情此景,观众们发出怎样的赞叹,结合上文理解“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体会文本内涵,学习博莱克自信自尊自强自爱,学习其他队员们尊重仁爱。结合班级实际,鼓励各小组同学互帮互助,懂得尊重和善待有不足、落后类同学,懂得如何面对挫折和不足,发回文本育人功能。

三、总结延伸,整体感悟“检阅”内涵。

1、创设情景,这样盛大的检阅,可是为什么却选取了检阅前队员们的商议和检阅时博莱克的表现来写,为什么没写队员们和博莱克怎样刻苦训练呢?引导孩子们学习作者根据写作目的取材,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明确单元训练点---童年生活的浪花,感悟孩子纯真的心灵。

2、拓展内涵,对博莱克的尊重和平等相待,对残疾人的关爱源于社会好风尚的熏陶,品析词句“视线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长时间的掌声”“淹没”“议论声”感受人们对博莱克和儿童队的赞赏态度,感受儿童队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帮助残疾人呵护残疾人尊重残疾人是社会风尚,是得到全社会认可的好品质。

3、再读课题“检阅”,理解课题内涵,懂得课题不仅是写一次庆祝国庆的检验仪式,也是对孩子纯真心灵和社会风尚的一次“检阅”,我们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接受祖国妈妈的“检阅”呢?鼓励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到实处。

教学后记:这篇课文上了好几几课,从今天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效果是明显的。我们的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善待那些群体中的“弱势”同伴,是个难题。对一些“双有”生,他们往往采取嘲讽,轻视或者回避,孤立的态度,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尊重,那些“弱势”孩子因为家庭或自身原因导致在学习表现中“状况”不断,如何懂得自尊自强自爱呢?我想通过《检阅》一文的学习,让孩子们从队员们对待博莱克和残疾儿童博莱克的自强中受到启发,得到启迪,让他们受到教育,都能用纯真的心灵培育出一个和谐合作的集体,让我们的北极星更团结更有凝聚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童年更充盈风幸福!

本学期,我开始划分小组,尝试小组合作,不光是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更主要是借助小组这个组织形式,让孩子们懂得小组成员间携手并进,学会团结学会关爱学会合作。昨天改到快乐组组长吴依凡的日记。

4月8日星期五晴转阴吴依凡。

这一学期,池老师把每个大组划分成了两个学习小组,我成为了“快乐组”的组长,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组长,带领好大家。最近这段时间,我们组的张**表现的非常不好,老师让他抄写《小学生守则》加强学习,可是他一直没抄。放学后,我在路上等他,准备和他谈一谈,叫他好好抄认真学。可是,我跟他说了一句话不到,他就掉头走了。不理我。我回到家,认真抄写了一遍《小学生守则》,想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他。下午,到学校,他说一遍都没抄,我很生气,还是把我抄写的一遍给了他,希望他能感受我在帮助他,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好好表现。

这个学期,老师把我们每周小练笔成绩放在博客上,每次看到许**和尹**的练笔不喝要求,我很着急。为了她俩的练笔合格,我买了两本作文书送给了她们,鼓励她们好好写。

经过这些事,我相信我们这个集体肯定会成为一个相互关心,互相帮助的集体!

读到这些我很欣慰。愿我们的星星们能在人生这个大舞台“检阅”中有更出色更精彩的表现!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博莱克的坚强自信,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心灵,感受博莱克的坚强自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课文。

1、板书“检阅”--齐读: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

2、赏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片段)。

教师介绍背景知识:10月1日,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隆重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同50万军民参加庆典,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画面定格,配上字幕:  阅兵--国家民族的盛典  阅兵--军人向祖国的汇报)。

提问:--现在你对“检阅”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呢?

(场面庄严、盛大、隆重,队伍整齐,精神面貌好……)。

3、出示大屏幕,引导观察。

--学生自由说(队伍中有一位拄拐的队员,随机理解“截肢”)。

(2)过渡:就在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检阅》,去用心体会那份感动吧!

(出示课题:14、检阅)。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学课文:(大屏幕出示自学要求)。

a、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b、思考:这是一次怎样检阅?有哪些队伍参加了这次检阅?

2、小组交流。

3、,读准生字字音,认读词语:

(1)我会认: 俱 博 鸦  截  伍  默  局  棒  羡  慕  禁。

席 众 纠。

(2)我会读:博莱克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羡慕 观众 纠正。

俱乐部 主席台 鸦雀无声 情不自禁(带读字:拄拐走路 声音洪亮)。

4、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a、这是一次怎样检阅?

--随机出示10自然段,抓住“盛大、隆重”,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检阅的隆重和盛大。(大屏幕出示第10段)。

b、参加这次隆重的检阅的队伍有。

--(步兵、炮兵、青年队员、儿童队员)。

二、走进故事,深入感知。

1、出示重点句,引导质疑。

(1)引:在这些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生:儿童队员)。

成千上万的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把最真诚的称赞送给他们,有人说--有人说--(课件出示句子)。

生齐: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2)引导发现: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3)质疑过渡:难道只有儿童队员的队伍最整齐吗?

让我们就先走进博莱克,用心去体验,他“棒”在何处?

(要点:博莱克得到大家的称赞,是因为他左腿截肢了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自信,又那么精神。)。

[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读课本前,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读,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探究的积极性。

2、走进博莱克。

(1)多媒体出示带有画面的文字:

引:谁来把博莱克参加检阅时的情景介绍给大家?

--指名一生读。

(2)引: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博莱克呢?

点拨:此时此刻,他忘记了自己--他也忘记了自己--。

他只记得自己--。

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3)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a、同学们,为了这次检阅,你知道博莱克和队员们练了多长时间吗?

--资料补充:在波兰,特别隆重庆祝的国庆有两个,一个是5月3日,是通过波兰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世界第二部宪法)的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11月11日,这是波兰的独立节。也就是相当于我们我国家的国庆节。

--联系第一段,可以知道这里庆祝的是波兰的第二个节日国庆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透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结合感情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博莱克在训练,他跌倒了又爬起,爬起来再跌倒。但一直在练习。

生:我看到他的头声流出了很多汗。

生:我看到他的衣服都磨破了,同学们对他说:“博莱克,休息休息吧。”但他没有停下来,还在练习。

师小结过渡: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博莱克洒下的辛勤汗水换来了出色的成绩。--再读12自然段。

(4)出示特写画面,引导写话:

--学生自由写话(配乐)--交流汇报。

生:博莱克,你真了不起,我佩服你!

生:博莱克,你是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我要向你学习。

生:博莱克,我看到你的自信了,你真的很棒!

……。

(5)指导感情朗读。

师引:自信、坚强的博莱克真让我们佩服,让我们再次把他介绍给所有的人吧!--生齐读。

(6)朗读深化。

生齐: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让我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随机指名读。

(7)真诚的赞美、如雷般的掌声都传到博莱克的耳朵,此时此刻,他的心情-。

(引导:心情非常激动,非常自豪,并对其他队员心存感激……)。

3、走进儿童队员(简略处理,以做铺垫)。

(指名几生先简略谈谈。)。

结课:同学们,下节课让我们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去用心感受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

三、小结巩固,指导书写。

1、进一步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土隹截”。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的:

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课型:讲读。

主要教法:讨论法。

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第三周星期日。

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一。

教学要点:

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

“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指导预习。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研习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三、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学。

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

(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

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

1.华家的故事情节;

2.夏家的故事情节;

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

(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药》的双线结构。

(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当天早上)(当天上午)(第二年清明)。

明线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药线索刑场(连接)茶馆(交织)茶馆(交织)坟场(融合)。

暗线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第三周星期日。

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二。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具体步骤:

分析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关系。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华老栓:

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明确: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

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

(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

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

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

小说开端部分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高潮部分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夏瑜:

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

康大叔。

1、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至于对一帮茶客的分析,这里从略。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第三周星期日。

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三。

教学要点:归纳《药》的主题。

具体步骤:

分析小说主题:

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1.提问:《药》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在分析小说主题时,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以引起学生讨论。我们的意思是赞成课文“预习提示”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

讨论明确:《药》的主题可作以下概括: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3、《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主题。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应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

4、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说明: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是肯定的。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四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

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上的花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二、布置作业。

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中。

的一段对话,二百字左右。

教后感:对本文的主题的把握是个难点,学生很容易理解为歌颂革命者,或寻找革命的教训,对于这一点,应该让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背景资料,否则上课有点困难。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十三

设计意图:

联系上下文,激情朗读,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分主角朗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博莱克的自信和自强。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4、积累课文中好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帮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情境导入,提示课题。

(板书:14检阅)。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圈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同桌在课题旁画上红旗。

3、鼓励学生上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4、同桌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先……之后……最后……)。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1、出示观众议论的两句话,激情朗读、思考:这个小伙子指谁?这些小伙子又指谁?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2、学生自学思考:

(1)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2)画出写队员们的语言、神态的词句以及写博莱克的词句。

(3)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分小组交流自学状况。

4、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第3自然段,体会:怎样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2)读4-9自然段,理解:最后、棘手、鸦雀无声、情不自禁。

(3)主角朗读,情境猜测。

当博莱克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心里,赶紧找到队长,对他说。

(4)读12自然段,抓住肯定、持续一致、睁着大眼睛,体会博莱克当时的情绪。

5、讨论。

(1)如果你就站在检阅台上,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2)如果你是队员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四、品读重点,感悟人物心灵。

1、快速默读全文,寻找最能感动你的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顺学而导(抓住队员们的对话、博莱克的表现、观众的反响)。

3、有感情地朗读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引读对话,学生齐读。

5、再谈谈你对“检阅”的理解。

五、读写结合,引导语文实践活动。

1、你想对博莱克说什么?怎样说就怎样写。

2、课外阅读《七色花》,你觉得珍妮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附:板书设计。

14检阅。

心灵队伍。

儿童队员们。

尊关这些小伙子真棒!

重爱队员们。

这个小伙子真棒。

博莱克(自尊、自信)。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十四

欣赏国庆60周年检阅录像片段,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检阅。

刚才的录像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整齐、壮观)。

一、导入新课,围绕中心句质疑。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4课《检阅》。

请同学们举起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在波兰国庆节这个盛大的节日里,有许多游行队伍要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成千上万观众的检阅,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此时通过主席台的是什么队伍?(儿童队员的队伍)。

波兰观众是怎样评价这支检阅队伍的?请大家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观众评价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读课文。

观众是怎样评价他们的?(板书最后的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这个小伙子是谁?为什么说他真棒?这些小伙子是哪些人?为什么说他们真棒?……)教师及时梳理问题,容易的问题当时解决。

二、研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1、我们先来找一找小伙子博莱克棒在哪里?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划下体现博莱克很棒的句子,体会体会。

2、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来,大家读读,你们是从哪里看到博莱里克很棒?

“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说明博莱克全身心地投入到检阅当中。

“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体会到博莱克同队伍走得很整齐,全神贯注。

博莱克是个截肢的残疾人,他竟然走在“队伍的第一排”,说明他很自信。

3、(出示插图)同学们,看,这就是博莱克,他挺着胸,抬着头,自信地走在队伍的第一排,你觉得此时他的心情怎样?(紧张、骄傲、自信、庄严、光荣……)。

朗读指导。

你想对走在第一排的博莱克说点什么?(你真棒!你真勇敢!你真坚强!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啊,多么坚强、神气的博莱克,不管是他的动作,还是他的神采,深深地感动了观众。观众不由自主地说——(这个小伙子真棒!)。

4、博莱克——一个残疾的孩子,今天能走成这样,要比常人付出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努力。看着插图中的博莱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发挥想象)。

师小结:同学们,这一幕幕镜头,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地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这个小伙子真棒!)。

让我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师点数个学生反复读“这个小伙子真棒”,最后全班一起读)。

三、研读“这些小伙子真棒!”

1、博莱克是一个残疾的孩子,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么儿童队员们呢?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9自然段,想一想,儿童队员们在干什么?(儿童队员们都在讨论,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2、因为他们觉得这件事——(非常难办、非常棘手)。

从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这件事情非常难办呢?

(1)这一段有5个问号,多为难哪!练习朗读,读出为难的语气。

(2)对于怎么安排博莱克,队员们有几种考虑?(三种:劝他不去;把他放在队尾;把他藏在队伍中间。)。

(3)这样安排博莱克主要原因是什么?(劝他不要去是队员们怕博莱克走不好,丢大家的脸;如果博莱克一定要参加,大家希望他走在队尾,即使摔倒了也不会影响队伍的整齐;把他藏在队伍中间是想让观众尽可能注意不到他。)。

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

(1)从“鸦雀无声”感觉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2)说说“鸦雀无声”的意思,并练习造句。

“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1)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2)棘手是什么意思?

(3)正是这件棘手的事情,使整个俱乐部鸦雀无声,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大家心里都在想:

如果让博莱克参加检阅,,如果不让他去,。

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看见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1)同学们,队长的提议,哪里最让你感动?(队长想的和大家都不一样,他想到的是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说明队长没有歧视他。)。

(2)队长这么好的提议,队员们赞同吗?从哪里体会到?(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员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大家脸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3)大家的意见得到了统一,可是难道大家就不怕博莱克走得慢?不怕博莱克检阅时摔跤?不怕博莱克给全队丢脸?为什么大家要冒着这么多的风险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谁来帮我解决这些疑问?(生答)。

4、博莱克也明白大家的良苦用心,所以,他在队伍中走得那么出色。看着这自信坚强的博莱克,看着这整齐划一的儿童团队伍,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人们由衷地赞叹——(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四、升华主题,拓展练笔。

1、此时,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通过掌声,我们仿佛还听见有人在说:“。”(我听到了很多观众发自内心的夸奖。)。

2、同学们,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博莱克的坚强和自信;队员们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3、小练笔:

博莱克回到家中,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教师中心稿教案篇十五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三.做“思考与练习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999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