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检察理论研究,就是对检察工作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更好的指导检察工作的开展。其指导意义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发现检察工作中的漏洞或不足,加以调查研究,寻求对策,改进工作;二是通过理论调研来促使检察干警学习、思考、创新、提高,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伍营造良好氛围;三是针对执法办案中发现的法律或规则中不明确、不完善、不现实的地方,集思广益,为完善立法奠定基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添砖加瓦。
基层检察院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比上级院更加“接地气”,所以其理论研究工作更应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是在检察工作中,基层检察的理论研究工作远没有达到上文分析的该项工作所应具有的意义。下面,本人将结合本院检察理论研究工作,分享和探讨类似于本院这样的基层院在检察理论研究工作方面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基层检察院政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调研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检察系统内部就存在“重办案、轻研究”的思想,直接造成了检察干警对检察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于每年的检察理论研究任务必须“包产到户”才能完成,而完成情况也只是应付了上面的任务,很少有人认为检察理论研究工作是检察干警根据检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调研分析,提升自己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这与张军检察长提出的“检察理论研究要从检察实践中吸取营养、提升研究深度和精准度,更好引领、促进检察实践,实现‘双赢共赢’,要指导检察人员紧紧跟上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不是被推着走”存在一定的差距,检察理论研究意识不够。
(二)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缺乏调研基础技能
目前,基层检察院的人员构成以法律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而且检察干警文化层次高低不同,以本科生、专科生为主,研究生的比例非常低。即使一些干警积极参加理论研究,研究具体检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由于理论研究水平有限,理论研究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层面,至于如何解决问题,分析研究往往停留在表层,对于具体问题不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干警理论研究水平影响着检察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近年来,虽然检察机关对加强学习培训、增强人员素质十分重视,但是检察理论研究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却不常见,而且理论研究工作高度和广度,单纯依靠从工作中挤出时间努力自学也是不容易养成的。
(三)缺乏理论研究人才,研究成果质量较低
检察理论研究的工作特点,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检察人员不仅具备较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丰富的办案经验,还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是基层院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缺少的问题,最基本的现状就是人员少、人才更少,精通法律、熟悉办案、善于思索、擅长写作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加稀有。但凡具备一定的法律政策知识水平、写作能力和钻研精神的检察人员,一般都是各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虽然确实有、也存在在办案过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值得去分析研究,但办案工作就十分繁忙辛苦,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再去开展检察理论,时间不够、精力不济、兴趣不浓,以致于法律政策研究方面调研成果较少,出现高质量、有水平的调研成果就难上加难。
二、改进基层检察院政研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出误区,正确定位检察理论研究
要清醒地认识到,检察理论研究工作是检察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检察业务整体健康发展的重要肌体。如果检察理论研究搞得不好,对检察工作方方面面不进行实事求是、认真充分的调查研究,那么有了漏洞和不足就极可能不知情,出现了问题就极可能搞不清原因,遇上了困难就想不出解决办法,就极可能像盲人摸象,可能像又聋又瞎的人走路一样瞎闯一气,检察工作有时甚至可能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危险境地。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检察理论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必备手段,是促进检察业务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催化剂,是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善于创新、勇于进取的检察队伍的强大武器。检察人员要在思想上走出轻视、冷漠甚至反感的误区,在行动上要走出敷衍、应付的误区,在调研写作习惯中要走出凑篇幅、凑字数等误区,在调研质量上要走出内容空洞、无价值、无创新等误区。要通过在思想上重视、态度上端正、调研中勤奋,把检察理论研究的强大功能充分释放出来,带动整体检察工作蓬勃发展。
(二)注重吸收、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实队伍力量
把优秀的年轻检察干警安排在业务科室,使其熟悉检察工作,积累办案经验。经过一个时期的培养和锻炼,选调一部分人到理论研究岗位兼职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使其能量得到更为充分发挥。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研讨交流活动,提高理论研究工作水平
将检察理论研究纳入培训计划,每年定期组织集中教育培训,积极学术界人士与从事政研工作的检察人员对接交流;组织理论研究会、检察官论坛等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干警深入调研,踊跃写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创造检察政研新成绩。
(四)提高理论研究质效,推动理论研究见实效
检察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和困难、服务于检察工作、推动检察工作,从事检察理论工作,要自始至终牢记这一根本。在选题、立意、调研和写作过程中,要始终秉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态度,切忌华而不实、形式主义,切忌内容空洞、远离实际;要使调研成果做到确实发现了突出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到了真实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对检察工作确实能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为调研成果向检察工作业绩转化打好理论基础。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二
风水理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提高,风水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将分享个人的风水研究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基本概念
首先,了解风水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十分必要的。风水起源于汉代,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其主要包含磁场、山、水、环境、气场等多个要素。其中,磁场是指地球磁场引起的各种物质的影响;山、水、环境是指山势、水势、周边环境等要素的影响;气场是指影响人类运动、工作、生产、生活及其身心的天空气象状况和地球磁场状态。风水理论认为,这些要素对于人的命运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段:实践的意义
那么,风水理论究竟是什么意义呢?实际上,风水理论并不仅仅是一种神秘的信仰,而是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在现代社会,风水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建筑规划、城市规划、健康养生等多个领域。一个好的风水环境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身体健康,更可以对工作事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运用风水理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第四段:风水理论的实践
个人在风水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和心得:一是了解自身所处环境。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在风水理论的应用中,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场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调整;二是注重细节。一个好的风水环境不仅仅是山、水、气场等因素的影响,更注重于细节。比如室内色彩、家具布置等都是需要注重的要素;三是科学的风水法则是基础。风水学作为一门学问,需要符合一定的科学规律。因此在研究和实践中,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风水法则。
第五段:总结
总体而言,风水理论的研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认真的态度。但在我看来,风水理论是一门十分有意义的学问,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我相信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和帮助。在日后的人生中,需要我们更加注重环境与气场,营造良好的风水,令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检察理论研究,就是对检察工作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更好的指导检察工作的开展。其指导意义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发现检察工作中的漏洞或不足,加以调查研究,寻求对策,改进工作;二是通过理论调研来促使检察干警学习、思考、创新、提高,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伍营造良好氛围;三是针对执法办案中发现的法律或规则中不明确、不完善、不现实的地方,集思广益,为完善立法奠定基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添砖加瓦。
基层检察院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比上级院更加“接地气”,所以其理论研究工作更应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是在检察工作中,基层检察的理论研究工作远没有达到上文分析的该项工作所应具有的意义。下面,本人将结合本院检察理论研究工作,分享和探讨类似于本院这样的基层院在检察理论研究工作方面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基层检察院政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调研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检察系统内部就存在“重办案、轻研究”的思想,直接造成了检察干警对检察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于每年的检察理论研究任务必须“包产到户”才能完成,而完成情况也只是应付了上面的任务,很少有人认为检察理论研究工作是检察干警根据检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调研分析,提升自己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这与张军检察长提出的“检察理论研究要从检察实践中吸取营养、提升研究深度和精准度,更好引领、促进检察实践,实现‘双赢共赢’,要指导检察人员紧紧跟上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不是被推着走”存在一定的差距,检察理论研究意识不够。
(二)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缺乏调研基础技能
目前,基层检察院的人员构成以法律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而且检察干警文化层次高低不同,以本科生、专科生为主,研究生的比例非常低。即使一些干警积极参加理论研究,研究具体检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由于理论研究水平有限,理论研究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层面,至于如何解决问题,分析研究往往停留在表层,对于具体问题不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干警理论研究水平影响着检察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近年来,虽然检察机关对加强学习培训、增强人员素质十分重视,但是检察理论研究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却不常见,而且理论研究工作高度和广度,单纯依靠从工作中挤出时间努力自学也是不容易养成的。
(三)缺乏理论研究人才,研究成果质量较低
检察理论研究的工作特点,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检察人员不仅具备较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丰富的办案经验,还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是基层院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缺少的问题,最基本的现状就是人员少、人才更少,精通法律、熟悉办案、善于思索、擅长写作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加稀有。但凡具备一定的法律政策知识水平、写作能力和钻研精神的检察人员,一般都是各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虽然确实有、也存在在办案过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值得去分析研究,但办案工作就十分繁忙辛苦,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再去开展检察理论,时间不够、精力不济、兴趣不浓,以致于法律政策研究方面调研成果较少,出现高质量、有水平的调研成果就难上加难。
二、改进基层检察院政研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出误区,正确定位检察理论研究
要清醒地认识到,检察理论研究工作是检察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检察业务整体健康发展的重要肌体。如果检察理论研究搞得不好,对检察工作方方面面不进行实事求是、认真充分的调查研究,那么有了漏洞和不足就极可能不知情,出现了问题就极可能搞不清原因,遇上了困难就想不出解决办法,就极可能像盲人摸象,可能像又聋又瞎的人走路一样瞎闯一气,检察工作有时甚至可能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危险境地。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检察理论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必备手段,是促进检察业务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催化剂,是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善于创新、勇于进取的检察队伍的强大武器。检察人员要在思想上走出轻视、冷漠甚至反感的误区,在行动上要走出敷衍、应付的误区,在调研写作习惯中要走出凑篇幅、凑字数等误区,在调研质量上要走出内容空洞、无价值、无创新等误区。要通过在思想上重视、态度上端正、调研中勤奋,把检察理论研究的强大功能充分释放出来,带动整体检察工作蓬勃发展。
(二)注重吸收、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实队伍力量
把优秀的年轻检察干警安排在业务科室,使其熟悉检察工作,积累办案经验。经过一个时期的培养和锻炼,选调一部分人到理论研究岗位兼职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使其能量得到更为充分发挥。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研讨交流活动,提高理论研究工作水平
将检察理论研究纳入培训计划,每年定期组织集中教育培训,积极学术界人士与从事政研工作的检察人员对接交流;组织理论研究会、检察官论坛等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干警深入调研,踊跃写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创造检察政研新成绩。
(四)提高理论研究质效,推动理论研究见实效
检察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和困难、服务于检察工作、推动检察工作,从事检察理论工作,要自始至终牢记这一根本。在选题、立意、调研和写作过程中,要始终秉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态度,切忌华而不实、形式主义,切忌内容空洞、远离实际;要使调研成果做到确实发现了突出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到了真实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对检察工作确实能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为调研成果向检察工作业绩转化打好理论基础。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四
人大理论研究工作是中央高校重点建设项目,旨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思想方法的探索,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理论支持。我有幸参与了人大理论研究工作,并从中感受到了很多,今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参与人大理论研究工作的收获
首先,我通过参与人大理论研究工作,认识了很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了他们对于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和思考方法。其次,我通过与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得到了一定的学术指导和启发,对于我的个人学术能力和研究兴趣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后,我从人大理论研究工作中了解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创新性,对于我的整体学术素养有了相当的提高。
第三段:参与人大理论研究工作的困难和挑战
在人大理论研究工作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在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中,由于学科背景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存在一定的理解和语言上的困难。其次,在一些高难度课题的解决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理论难点和技术瓶颈的挑战。不过,在困难和挑战的面前,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学术创新的重要性,坚定了继续深入探索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段:如何提高人大理论研究工作的质量
从我的参与体验看来,提高人大理论研究工作质量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科交流和合作,弥合学科差距和语言障碍,以便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创新和学术切磋。其次,要深入探索重大理论问题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次因素,加强对于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深入挖掘。最后,要加强创新和突破,尝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破解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难题。
第五段:总结
人大理论研究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学术事业,需要融合众多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我自己的参与经历和实践体验,我深刻认识到了人大理论研究工作的内在精神和理论意义,也领悟到了如何提高研究质量的实际手段和方法。我相信,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五
企业的竞争能力体现于企业的战略策划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 生产经营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 其中最核心# 最根本的是将各种能力要素进行整合的能力” 企业这种能力!是基于特定的市场# 企业历史# 文化背景!经过一段时间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建立起来的!这一过程无捷径可寻!也是其它企业无法复制和模仿的!因而它具有独创性“ 学习和创新也是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和创新不仅指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创新!关键在于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 无论是经久不衰的百年老店!还是快速成长的新兴企业!无不是在其企业价值观指导下!依据核心流程确定的行为模式!迎接挑战# 把握机遇# 持之以恒!在紧要关头做出正确# 果敢抉择的结果”企业价值观就像一支无形的手!左右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左右着企业的活力# 形象和业绩“ 毫无疑问!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必然”
中作为$无形的手% 发挥着潜在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渗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 马建集团公司在施工中形成了$铸造精品!创造一流% 的企业精神!把员工的工作提升到奉献社会# 造福社会的高度凝聚员工” 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相互依赖!互相合作!形成坚强的共同体“ 马建集团的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对员工起到了激励# 团结和促进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 要立足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积聚而成的!它植根于企业!而人的因素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建筑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影响工程质量因素中的人的因素占有很大比重!这就需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 针对建筑企业的特点!建立$人企合一% 的文化氛围!用优秀的$文化力% 协调和引导人的行为!统一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
# 要加强工地文化建设” 工地是建筑企业的$窗口%“
工地文化是构筑企业精神# 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注重工地文化建设“ 首先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工地设置报栏# 组织$四比四赛% 劳动竞赛活动# 开展$热爱岗位# 忠诚企业% 主题教育等)其次要开展工程$创优% 活动!实施奖罚措施!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 安全化# 优良化” 三是统一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将企业精神# 宣传口号# 员工行为规范等具有企业特色的标语图牌悬挂张贴“ 以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员工士气!增强企业凝聚力!使员工对企业有自豪感和归属感” 建筑企业只有将工地文化扎扎实实做好了!才能真正使企业文化内化于员工心中“总之!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上下团结一致的努力!才能形成合力!唯有形成合力!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六
青阳医院 徐萍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深入的变革,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医患关系紧张就是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然而目前的医患关系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医患之间冲突频繁发生。
近年来,因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诊疗失当、疗效不理想、服务不到位等引发的医患冲突比例不断上升,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完全杜绝是不现实的,但是医疗纠纷如此频繁地发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医患关系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
二、医患之间的信任缺失。
某些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给患者开不必要的检查,开大处方以从中获利,造成患者对医生所开列的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案戒备心理加强;而一些患者使用非法手段处理纠纷,也使医生惧怕纠纷缠身,有意识地规避医疗风险,进行防御式医疗。由此,本该一致抗击疾病的医患之间由信任、协作,逐渐演变为戒备、防范,严重的甚至走向对立。
三、医患冲突引发其他问题。
医患矛盾渐成社会焦点,一些医患冲突因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而不断升级,从而发展成治安问题乃至刑事案件。这种状况严重干扰了医院正常秩序,威胁着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影响了其他病人就医。医患关系不和谐表面上表现为医、患之间不和谐,但实质上有着体制、医疗保障和社会变革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
1、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
医疗体制改革之后,相应的医疗保障体制没有跟上,即使是后来实施的保障制度,但其覆盖面有限,也没有能够发挥社会统筹的作用。由于医疗保障不健全,加重了个人看病的负担,还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使贫者愈贫。
2、社会转型时期引发的社会矛盾在医院的泛化。
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发达国家的社会变革矛盾聚集的过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在转轨、过渡、并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有冲突和摩擦。此外,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把市场经济的原则“平移”到社会生活领域,导致了思想观念及道德取向出现了混乱与失衡。由社会深层次变革而带来的人们生活、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和混乱,又极易在医院这个特殊环境下,以各种因素为导火索以医患冲突的方式,比较集中、激烈地表现出来。
3、对医疗技术的有限性认知不足。
近年来,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在提高了诊疗水平的同时,使医生的诊断更多地依赖于仪器,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物化”与“疏远”。医院服务的对象淡化了病人,突出了疾病,忽视了病人的整体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主观期望值比较高。部分患者医疗消费意识比较强,认为付出了费用就一定能有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既有长期以来国家发展过程中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又有医院、医护人员的因素,还有患者自身的因素。既然构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那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也必须从多个方面来架构。
医患沟通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只要善待患者,加强沟通,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就会赢得患者对我们的尊重和认同,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一定会建立起来。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七
双鸭山市侨联
双鸭山市是一个贫侨地区,海外侨胞少、社团少是当地侨联基本工作难以开展的最大难点。市侨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构建和谐、平安、富裕双鸭山,不断创新侨联工作新理念,丰富侨联工作活动载体,规范侨联工作运行机制,对贫侨地区如何做好侨联工作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促进了侨联工作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加强自身机构建设,为侨联工作开展建立保障
县区基层侨联及县区侨联专职干部的配备。
二、提高侨联干部素质,为侨联工作开展建立新队伍双鸭山市县区侨联工作都是尽管实现了侨联专职干部的配备,但是县区侨联干部对侨联工作还很陌生,属于新队伍。为此,市侨联把培训侨联干部、提高侨联干部素质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今年还计划对侨联干部进行了由省侨联组织的培训。通过系统培训来提高侨联干部综合协调能力和对外交联能力。虽然市侨联只有一名主席,3名工作人员(编办至今未批我会的内设科室),但是我们还是积极、认真、负责的完成中国侨联、省侨联、市委和市政府交予的各项工作。
低生活保证金的贫困归侨侨眷每个月在最低生活保证金的基础上多领取200元。
四、加强联谊,为侨务工作开展建立新平台
只有不断强化海内外联谊活动,主动与海外侨胞联系,才能使侨联工作的活力不断增强。一是主动与省内各侨联加强联谊。二是与省侨联联系。三是主动与国外社团侨领联系,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以促成商务合作。
五、提高侨界素质,为侨联工作开展建立新环境
一是不断强化侨界各阶层人士的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高侨界各阶层人士的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二是不断深化“聚侨心、促和谐”的主旨,积极创建在侨联开展和谐机关活动,组织归侨侨眷和侨属参政议政。据统计,双鸭山市侨界省政协委员1人、双鸭山市侨界市政协委员5人;双鸭山市县区侨界政协委员8人。这些委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为双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六、小团体大侨务,侨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侨联本着小团体大侨务的观念,培育整合可持续发展侨
力资源,促进双向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格局。就侨联组织而言,所谓小团体大侨务,就是侨联要找准位臵,淡化职位,强化职能,不依权力,要靠活力,认清侨的优势在基层,侨的活力在基层;侨联的服务空间广阔,在服务国内外两大群体中,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打造品牌,健全载体,丰富内容,培育可持续发展侨力资源,做到侨为社会服务,社会为侨服务。只有这样,侨联在对外联谊工作中才会肩负大侨务重任。
总之,新时期侨联工作任重而道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增强做好侨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对侨联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中国侨联、黑龙江省侨联、双鸭山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紧密联系实际,认清侨联在对外联谊工作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侨联独特优势,延伸党的工作手臂,打好侨界群众工作基础,创建联谊新平台,拓展联谊新渠道,凝侨心、聚侨力、促和谐,团结壮大爱国力量,共同为建设平安、和谐、富裕双鸭山作出积极贡献。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八
人大理论研究工作是指对共产党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等方面的研究。这项工作是加强党性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人大理论研究工作得到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密切关注和积极支持,一批批优秀理论成果涌现出来,不仅为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全党广大干部和群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第二段:介绍我参与人大理论研究工作的情况
近年来,我积极参与了所在单位的人大理论研究工作。我认为,理论研究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实践性,既能锤炼思维,提高自我修养,又有助于在实践中指导工作。我主要参与了“十三五”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研究和撰写工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深入研究,我对许多重要理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
第三段:总结人大理论研究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我认为,人大理论研究工作的核心在于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要把握好“三定位”,即定位在系统研究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上,定位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上,定位在加强党性建设和理论武装上。要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鼓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理论研究和写作,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紧密结合。
第四段:展望人大理论研究工作的前景和挑战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人大理论研究工作任务艰巨,任务重大。这是因为,我国社会面貌、经济政治形势和全球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掌握,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深化改革,稳步前行。同时,理论研究还面临着时代性、群众性和复杂性的挑战,因此要用好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和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第五段:我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通过多年的参与人大理论研究工作,我深刻认识到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它涉及到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只有把握好理论研究的方向、方法和创新,才能反哺工作实践,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理论研究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让我不断地接触新知识、新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拓宽自己的眼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总之,我将继续坚持走理论研究之路,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九
作新局面
加强政协理论研究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作实践,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做好政协工作的迫切要求。
一、充分认识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理论研究是指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它既是实践的总结,又是实践的向导。人民政协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科学,应是以人民政协为研究对象,是关于人民政协产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进一步加强人民理论研究工作,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对推动政协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个基本的理论体系。多年来,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工作者和一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敏锐地看到开展政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政协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许多理论问题有待于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有些是重大的基础性问题,如履行三项职能,从政协章程上看是清楚的,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与党委、政府、人大协调衔接问题以及如何增强实效的问题。有些是新问题,如政协如何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特殊的优势等。有些是政协正在实践、迫切需要进行理论总结的,如开展民主评议、委员学习活动小组开展活动、委员的教育和培训、委员的考核和管理等等。因此,加强政协理论研究,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民政协理论体系,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持的迫切要求。
二是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是提
高政协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政协履行好职能,必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这种能力和水平,与执政党执政能力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上。提高政协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就要在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提高求真务实、深入调研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结各方、形成合力的能力,提高发扬民主、有效监督的能力,提高改革积弊、开拓创性的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就要在参政议政的作用、主体、内容、形式、方法、要求、效力等层面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给实际工作予以指导,以推动政协工作的发展。
会的重要目标。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人民政协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具有重要位置,负有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扬民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要求我们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如何为各民主党派提供更好的工作平台,为深化政协工作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为调整政协界别设置、改革委员产生方式提供决策参考等等,是对人民政协开展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认真研究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协内部合作共事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机制,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研究新时期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及其对统一战线和政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等基本理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协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作用。
作的机制创新。另一方面,要按照十六大关于“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的精神,建议党委进一步从制度上、程序上明确如何加强和改进对政协工作的领导,规范政协在履行职能中与党委、政府等有关方面的关系,克服和避免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方面的随意性。
二、正确认识基层政协开展政协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协工作的领导、政府更好地支持政协工作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因此,开展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是基层政协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实践活动,是履行职能的迫切需要,是把握人民政协工作规律性的好方法,是统一广大政协工作者思想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领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开展政协理论研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共十六大和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着重探索政协履行职能的新途径、新方法,研究和把握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特点和规律,更加自觉地以理论为指导,不断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发挥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传媒在理论宣传中的作用,做好政协理论的普及宣传工作,以此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促进研究成果在工作实践中的转化和应用。
(二)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贾庆林指出:“加强学习不是虚的,而是实的;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当务之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人民政协理论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因此,搞好政协理论研究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当前,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论述,特别是要注意学习和把握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出的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确保人民政协事业和政协理论研究工作不断发展的首要前提。我们要结合政协工作实践,不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学习、研究,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水平,更加自觉主动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我们的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题,不断提高对政协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要立足工作实践,勇于研究和探讨,找到政协工作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得更紧的切入点,找到与本地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广大群众联系得更紧的支撑点,为政协组织提高履行职能水平多想一些好办法、多出一些好点子。要认真总结基层政协在实践中探索与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把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进行提炼、概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十
摘要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开展与良性运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能使医生与患者互相沟通、信任,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身心痛苦,而且还能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
在社会进步、市场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观念变更的形势下,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医疗设备屡次更新,医院想方设法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但是在现实中,医患关系还是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一是两者之间经常性的利益冲突和缺乏信任。医务人员一方面为了经济利益,一方面为防止医疗纠纷或为降低医疗风险,在医务活动中过度检查、开“大处方”,使医疗费用过高,导致很多患者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二是医疗服务质量下滑。大量调查表明,恶劣的医疗服务态度是导致医患冲突的主要原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医疗卫生部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冲突日渐明显,很多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三是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等行业不正之风一定程度的存在,败坏了医务人员的形象等等,使得医患之间的诚心面临危机,社会对医务人员的总体评价负面形象增加。四是医疗纠纷在各医院时有发生,而且还出现个别患者或患者家属伤害医务人员的极端事件,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甚至危及医务人员人身安全,使得不少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宁愿放弃风险性高的各种手术或医疗行为。五是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太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对享有的医疗保健水平同其他生活水平一样不断有更高的要求,但与医疗卫生行业现有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不理解现有的医疗水平的提高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六是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媒体的炒作和错误的引导,导致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和不信任。
二、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其成因很复杂,其实医患双方都有问题,同时社会因素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1.从患者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患者对医疗服务期望值过高。由于医疗存在的未知性与风险性,即使在医学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疾病诊断困难,治愈无望,有些疾病还有较高误诊率。据报道,我国医疗机构目前的误诊率和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高,而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只许成功,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等是造成医患冲突的重要原因。(2)病人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在增强。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也有患方在诊疗过程中采取先入为主,稍有不妥即持怀疑或对立的态度。患方中不少患者对医方存有戒备心理,出现了对医方与其谈话和诊疗措施进行录音或记录的怪现象,一旦诊治中发生什么“意外”,患者手中也就有了“证据”,可以告你,以为掌握了主动权。(3)患者是“上帝”的意识:一些患者自认为我花钱看病,就是“上帝”,忽视了医疗行业的高风险、难度大、复杂等特点,稍有不如意便不满,求全责备,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患方对医疗过程有疑义、有意见或不满时,因投诉渠道不畅通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4)不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个别患者反医务人员为基服务看成是低人一等,把看病等同于住宾馆等一般的买卖行为,认为我花钱你为我服务,稍有不如意就任意指责,无理取闹,甚至打骂医务人员,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相互尊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少部分病人出于某种不良的动机,有意把矛盾转嫁给医方。
2.从医务人员方面看,存在以下一些因素(1)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2)医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具有特殊性、科学性强、风险高的特点,自身的责任大、压力大,然而收入相对低,导致心理失衡。(3)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服务态度不到位,收受“红包”、“回扣”,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患方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4)药品制造商和经销商为医务人员追求“高效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5)我国现有的公立医院的生存、发展和医务人员的收入绝大部分靠医院自己的收入来维持和支出,医院决策者鼓励员工创收,医院的工作重心可能会偏向经济创收上,某种程度上影响医疗质量。(6)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重仪器检查、治疗等客观操作,很少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无意中把病人“物化”了。
3.社会因素也是重要的一方面(1)过高的医疗费用让不少患者不堪重负。过去城镇职工是公费医疗,现在因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自身需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尤其是重病、慢性病个人付费更多,心中有怨气,医务人员可能就成了出气筒。(2)目前医院中以药养医的状况依然存在,再加上药品市场中间环节过多,造成药价居高不下,导致患者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同类药品进入医院,势必形成竞争,药商提供的高额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腐蚀了医疗队伍,败坏医德医风,客观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3)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媒体的爆炒和不正确的引导,导致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和不信任。另一方面,“病人就是上帝”这种说法的误导,将患者和医务人员不是摆在平等的位置上。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1.以人为本,提高人文素养“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道出了医学既要排除患者的病痛,又要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因此作为医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医疗技术水平,还必须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
2.构建良好医德医风,搭建和谐的医患沟通渠道。医德和医风既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写照,又是责任心的体现,也是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面对现如今医务人员只对病不对人的现象,要培养医务人员换位思考的能力,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尊重患者,此外,还必须加强医务人员思想道德教育,让其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所在,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时刻为患者着想的工作理念。
3.以诚信为经营理念,搭建和谐医患关系桥梁。从众多医疗纠纷中我们发现,失信经营,乱收费用,做虚假广告,拿回扣,改病例等成为医疗纠纷中的主要角色,这主要在于一个医院的诚信度。如何让老百姓放心、安心、宽心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诚信经营的最终归属。首先要通过普及法律知识,让医务人员意识到违规操作的危害所在;其次杜绝额外收取红包的做法,最后是公开药品价格,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收取,并建立监督机制,让社会和患者共同监督,使患者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方向明确,最终让每个人都看得起病。
4.优化服务,疏通医患关系。有这样一句话:“一流的企业经营的是服务”,良好的医患关系来源于细微的细节、精湛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医院应不断创新文化内涵,将优质、便捷的服务提供给患者。如在体检时,注重检查前后的各个环节,达到健康体检和疾病防治的的效果;再如加强术后随访,使患者出院后仍能享受住院时的指导和护理。
5.患者的理解和包容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医患关系和谐与否,涉及医患双方,这就需要患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医生这一职业。一些患者认为既然医院是治病的,那么治不好病,当然就是医院和医生的错。其实,医生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的,对一些疑难杂症,在某种情况下,医生也是有心无力。因此,医生需要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在医疗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与医生的医术和责任心无关。患者对此缺乏认识,就会和医生产生矛盾。只有社会对医护职业的艰辛、繁重和高风险性给予充分理解,只有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依存,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
6.转变政府对医疗的投入机制国家有必要加大医疗投入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力度,整合并实施覆盖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体系的经验,统一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不断提高医保覆盖率和医保待遇,努力提升基层医疗资源利用水平。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到管钱与管事分离,严格统筹基金长效监督管理,提高定点机构医疗服务水准,多措并举地方便惠及城乡广大市民。这是政府解决医患关系责任在。
7.规范媒体舆论,正确引导医患关系。媒体应该考虑到其报道的后果及影响,注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善始善终,负责任地做好后续报道,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真相,杜绝以偏概全的网络新闻。政府也有责任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媒体多报道一些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惩治一些过度“商业化”的媒体对普通事件进行炒作,促进媒体向着透明、积极的方向推进从而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
总之,医患沟通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社会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只要善待患者,加强沟通,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和耐心的服务,就会赢得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和认同,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一定会建立起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坚持常抓不懈,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推动者,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努力构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十一
人民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新的世纪,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重要位臵,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而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描述了现阶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二、人民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民政协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促进“一国两制”、祖国的和平统一,维护和发展国家的安定团结,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民政协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从人民政协的性质看,它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有内在的凝聚作用。
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的这种性质内在地规定了要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阶层、人员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越宽越有利。如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对于那些即使不热爱社会主义和热爱祖国的人们,也要加以团结。因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爱国主义具有团结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是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只要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只要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只要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团结港、澳台同胞和国外侨胞,以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在爱国主义旗臶下,这种团结越广泛,就越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可以增加国家的凝聚力,使社会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从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从人民政协的任务看,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之一。
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就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组织,也是社会建设与管理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显然,人民政协的每一项任务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直接有关。它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力地促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第三,从人民政协的功能看,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助动器。
人民政协主要具有团结、沟通、协调、自我教育等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作用的发挥,无不直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巩固和发展党同爱国宗教界的统一战线,认真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认真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团结港、澳、台同胞和国外侨胞以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调整和处理统一战线各方面的关系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部合作的重要事项;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传播先进思想,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以及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的宣传教育工作;坚持发展科学、繁荣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密切联系国家机关和其他有关组织,在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体育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等活动,广开言路,广开才路等等。人民政协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增强团结、沟通、协调、教育等四大功能,从而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团结稳定、和谐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第四,从人民政协的特点看,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人民政协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有着重要地位。因为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全国人民实行大团结、大联合的一种最重要的具体形式。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民主制度的一个具体体现。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掌握权力,人民政协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现在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社会各界和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等三十多个方面的代表,是我国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团结合作的重要场所,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人民政协的这一特点,有利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各界人士参与到国家和地方政治生活中来,从而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政治保障。
第五,从人民政协的职能看,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直接参与者。人民政协主要有三大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三大职能本身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手段,对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直接的促进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本会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所谓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可根据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提议,举行有各党派、团体的负责人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协商。人民政协所实行的政治协商,有助于充分吸纳各民主党派的意见,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同时得到发挥;有助于拓宽人民群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做到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有助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助于在团结稳定的前提下发扬民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所谓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 责的情况,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纠正失误,及时有效地改正工作。尽管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那种监督、检查、质询、弹劾等权力,但它同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所谓参政议政,是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以多种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概括性表述,它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参政议政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关规定外,还包括选择人民群众关心、党政部门重视的课题,组织调查和研究,提出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广开言路,广开才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
人民政协正是通过履行这三大职能,直接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促进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程。
人民政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这一地位和作用,有助于促进人民政协本身的建设,也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积极拓展人民政协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把第一要务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各级人民政协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政协成员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界别:有来自工农业经济战线的,也有来自科教文卫战线的;有从事领导管理工作的,也有奋战在各行各业第一线的。这就要求每一个政协成员搞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开拓奋进,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尽其所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开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内容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中共几代领袖倡导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人民政协发挥功能的一种重要方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情况明才能决心大。既然党和国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成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了出来,各级人民政协就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我们可以列出若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密切的问题作为重点课题,然后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到基层,了解民情、社情,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写出高质量的有分量的调研报告,为党和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建言献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之 巨大,世人瞩目。但是目前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也大量存在,有待解决。我认为当前有五大不和谐:一是城乡不和谐,城市发展快,变化大,农村发展慢,变化小;二是地域上不和谐,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变化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慢,变化小;三是收入分配不和谐,少部分人收入高,甚至是暴富,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低,至今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四是社会成员素质不和谐,现在社会上表现出良好道德素养的人确实不少。但也却有不少人道德沉沦,毒化了社会空气;五是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消耗成本不和谐。各级政协应该组织各界委员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性问题开展协商讨论,大胆建言献策,把人民政协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切实有效地发挥出来。
——对涉及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密切的党政部门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政府起着主导的作用,各种不和谐因素的消除,社会上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党和政府统筹布局,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切实有效的施行。如果缺乏监督,很可能在施行中走样,事倍功半,甚至加剧不和谐也不是没有可能。人民政协应该更好地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能,并把监督的重点对准诸如计划、财政、劳动、卫生、教育、政法等部门,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派。
——营造人民政协内部的和谐氛围。社会和谐是物质、精神、文化等的综合协调状态,而这一切都以人的存在为前提。所以,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 谐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一个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我们应该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推进各政党之间的和谐,切实加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合作共事,保持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还应该一方面加强政协机关的工作创新和作风建设,提高政协机关人员的服务意识,为广大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另一方面,政协委员也要珍惜自己的荣誉,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我们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把人民政协建设成一个团结、民主、求实、奋进的,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政治组织。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十二
1997年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格局的确立,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遭遇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表现为不同发展基础的城市纷纷面临不同程度而又必经的艰苦抉择,诸如如何实现从资源供给型经济向市场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快速、高效调整,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如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等等,从而实现以提升财政收支能力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但所有这些,随机抽选一项,都是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探寻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格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设立于1950年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地处冀南,因盛产煤炭、陶瓷、建材而一直享有“煤海、瓷都、建材城”之称,并曾因在冀鲁豫区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巨大经济贡献而被誉为“冀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与全国众多老工业基地一样,峰峰矿区也自1997年以来面对内需不足、资源衰竭关井压产、大批职工下岗的综合考验。在此情况下,矿区区委、政府没有退缩,积极探索加速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转型发展”道路。200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0.7亿元,其中区属三次产业增加值完成37.9亿元,比上年增长9.8%;财政收入完成3.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28.5和5630元。2002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比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可望增长3%以上。
总结和研究峰峰矿区的经济转型历程,将对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峰峰矿区经济转型的背景、举措与成效
(一)总体背景
峰峰矿区作为河北省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类型之一,几乎“先天”注定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初级化甚至刚性化,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一系列经济能否得以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在矿区,煤炭、建材、冶金、陶瓷等行业产值比重曾经一度高达80%,占据矿区工业结构主导地位。据统计,仅煤炭、建材两项产值就达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5%。近10年来,煤炭及炼焦行业产值大约增加4个百分点、建材为3.5个百分点,而陶瓷、机械、电子、轻工、纺织、食品等产业比重急剧下降,资源型经济色彩越加浓厚,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结构特性越加坚挺,全区9个镇中有7个镇产业结构基本雷同。从而导致了矿区低效化、高耗型经济发展的刚性模式,社会各界力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掠夺性阶段,最为疯狂的景象是乡镇小煤窑遍地开发,最多时竟达600余家,资源损耗与环境代价“相辅相成、齐头并进”,资本积累和产业转型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矿区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实现利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后续发展能力被大大削弱。
(二)应对策略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峰峰矿区区委、政府适时确定并实施了“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两个环境、实施三个创新、促进四个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一个中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两个环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外软硬环境”,三个创新是“思维、机制和科技创新”,四个转变是“地下变地上、短线变长线、官办变民办和低档变高档”。战略的支点则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城建带动”。从1997年底1998年初开始,峰峰城建艰难起步,依靠最初的5000万元资金,以经营城市理念,通过修建道路——土地增值——中心地段出售的良性循环方式,至今累计投入7亿多元,完成了旧城改造、社区建设、中心广场、煤气暖气扩容、主题公园建设、城区景区绿化等多项重大工程,特别是绿化工程,仅2001年元宝山植林就完成103万株,城区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人均7平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6%,获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一方面,带动了全区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有近7万人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促进了整体环境硬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全面增强,还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
2.“公退民进”。根据矿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委、政府提出并实行了“做好四个加减法,落实三个一批,帮助民企绕过两个坎儿,促进民气走优走强”的新思路。做好四个加减法,即“在思想认识上民营经济成分增加点尊重、减少点偏见,在营造环境上增加点服务、减少点负担,在发展套路上增加点扶助、减少点放任,在组织领导上增加点实招、减少点虚策”;落实三个一批,即“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嫁接改造一批、在全区民营企业中择优扶持壮大一批、通过改善环境积极引进一批”;绕过两个坎儿,即“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土地受让、市场准入尤其是低成本融资问题”。在此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下,三年多来全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3.3万户,从业人员5.9万人,资产总额4.3亿元,营业收入7.9亿元,民营企业也由不足200家发展为目前的520余家,从业人员已超过1万名。
3.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前后,由于驻区大中型企业在改制中大量清退农民工,加之乡镇企业开工不足、小煤矿关井压产,部分农民收入增长开始减缓。针对一情况,区委、政府实施了“332”工程,即抓好围绕市场需求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市场导向型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展增值加工,围绕“三农”促乡镇企业搞开发等三项工作;建好项目策划、技术扶助、信息服务三个中心;达到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促进农民增收两个目标。经过短短几年的实际运作,矿区农民开发出速冻野菜、方便配菜、梨枣、寒羊、瘦肉猪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
(三)运行成效
1.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型向种、养、加效益型的转变。养殖方面,以种猪繁育基地建设及各镇商品猪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为切入点,以饲料配套体系和防疫服务体系建设为关联点,以雨润集团峰峰生猪屠宰及增值加工和村镇肉类特色加工项目建设为增长点,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特征、覆盖全区农村广大地域的养殖产业链条;种植方面,以万亩鲜果基地建设为其恶如点,以反季瓜果、中药材、油葵等高效作物的引进、示范、推广为关联点,以果蔬及野生食物资源深加工为增长点,形成了“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增值加工”为基本特征的产业化经营链条。
2.工业实现了由资源型向科技、名优、新特型的转变。陶瓷行业,以邯郸电磁厂技能改造为切入点,以驻区各陶瓷生产烧成技术改造工程和彭城镇陶瓷市场建设为关联点,以艺术瓷、仿古瓷、微波炉专用瓷和高档砂锅等瓷种的开发和扩能为增长点,增强与邯郸陶瓷公司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以电瓷求突破、建筑瓷和白瓷为骨干、艺术瓷创特色的簇型产业链条;建材行业,以粉煤灰利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以推进墙体材料改革、推广煤矸石及粉煤灰烧结砖为关联点,以发展特种水泥、发展新型建材为增长点,增强与太行集团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传统建材与新型建材共存的互补型产业链条。
促进现代化的新经济已现雏形;流通领域,以市场建设为切入点,以扩散区域名优特新高产品为关联点,以温州商贸城、金明家具城、锦玉陶瓷建材市场、梦园家居城等一批市场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增长点,与原有大中型商贸市场相配套,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二、峰峰模式的理论分析
长期以来,资源依托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特征。从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资源主线在众多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类型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的生成原因
1.经济体制产生的惯性作用。资源型经济带有计划体制的深刻烙印。峰峰资源型经济主要是缘于全国能源需求和国家投资而建立并演进的,其所有制结构带有明显的公有制偏好,国有企业占据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明显偏低。资源型地区与加工型地区形成的不合理的分工体系,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
2.投资领域的相对倾斜。建国以来,国家对于峰峰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工业领域,而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所占比重甚低。峰峰矿区在“六五”、“七五”、“八五”时期,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在全区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0%、65%和60%。在资金的强力推动下,资源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高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虽然一直试图调整这种偏重的经济结构,但是由于资源型产品比较利益低,资本积累能力弱,难以及时进行设备、工艺改造,更无力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只能被迫或无奈地沿袭着现有产品结构的经营方式进行简单再生产。
3.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侧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不够协调,能源、原材料一直属于短线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此,国家提出了“大、中、小一起上”、“有水快流”等能源开发政策,以期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在峰峰矿区,受财政、投资、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激励和影响,各类煤炭、铸造、冶炼、炼焦建材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乡镇小煤窑、土法炼焦、小高炉等遍地开花。在这种政策的倾斜支持和强力引导下,虽然暂时缓解了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也带来了经济要素整体配置劣化,出现了资源型产业小型化、低效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资源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
4.思想观念保守化与思维方式刚性化。思维观念落后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传统的产业布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作用下,资源型地区形成了依靠矿产资源、依靠传统产业、依靠现有市场的思维惯性。各级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往往把开发项目局限在本地现有资源的眼界内,缺乏对市场需求趋势的研究,“资源优势——优势产业——产品优势”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产业开发躺在资源的怀抱中,经济发展单纯拘泥于资源开发领域,资源型经济被固化、定格。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使区域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更重要的是使产业发展失去了对市场导向的反应能力,对新的、更具有需求弹性的市场机会反应迟钝、无能为力。在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有煤可依”、“无矿不富”的思维观念,整个发展过程往往是围绕着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来逐步展开的。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症结
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各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大多数最后都走入过度开发阶段,随之而来的各种区域经济病便开始显现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反作用。
1.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与多重约束。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现代工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并存,且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区域经济由于规模较小,比较封闭,内部市场较为狭窄,受资源、市场、信息、资金、科技、管理水平、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约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比较困难。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区域内部,由于各地对资源使用能力的不同,致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一定差异,进而使得区域统一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施行面对不同基础与来自不同基础上的反作用力,政策作用与效果往往难尽人意。
3.经济结构的趋同性较为严重。结构趋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档次产业的趋同,这种趋同从一个区域范围观察,属于有竞争力产品规模的不断提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如果能够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则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区域特色产业;第二层次是低档产品的趋同,表现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降低质量、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区域尚未摆脱第二层次的困扰。
3.域内不同利益主体的不良竞争明显存在。当一个较紧密区域内不同利益主体将开拓市场需求作为协作基础时,所遵循的发展机制是,共同开拓市场,一荣俱荣;但当大家将资源开发视为竞争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之际,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恶性竞争,最终可能是两败俱伤。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由于历史、区位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地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是不尽相同的,有时甚至是迥然相异的,没有现存的发展理论和模式可以直接套用,而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创新就没有希望,不趋同才有可能在优胜劣汰的淘汰性竞争中获得成长与壮大的一席之地。随着资源开发型经济成长过程的告一段落,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存在横向不趋同的必然定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传导机制,即在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内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更多地蕴含了区域未来支柱产业的发展必然。受此类资源禀赋的影响,具体为传统、血缘关系、文化、地理因素以及主体素质的近似性,使得市场利益的显现成为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的关键诱导,高效益、高档次、协作型、链条型的产业群就有了萌芽与成长的可能,而具有市场竞争规模又符合当地“人情”实际的高层次“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就有了充足的发展条件,区域内纵向比较效益的发挥也就拥有了成熟的基础,区域经济便由此“特色”获得强劲的后发力。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模思维需要转变,应明确,低层次上的规模不等于特色,更不等于效益;片面追求数量和产值的规模最终只会带来导引不力、丧失威信的恶果。
三、峰峰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一)思维冲击波
1.观念转变是第一创新。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峰峰矿区上下纷纷认识到,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资源的可续性并非完全局限于同一行业这一范畴。于是,在矿区目前已发展起利用废弃工业场地兴办的5个万头猪场、30个千头猪场以及300多个养殖大户,2002年预计可使现存栏瘦肉型猪20万头,年出栏优质商品猪50万头。彭城镇张家楼煤矿被关停后,积极转产投资500万元,利用煤矿闲置场地建起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万头养猪场,实现年创销售收入150万元。峰峰矿区利用废弃煤矿场地开展规模养殖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观念的转变具有很强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要使经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2.思路决定出路。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思想观念适时转变的前提下,形成并不断完善一以贯之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激活区域经济的主要环节。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特征、资源禀赋等方面客观差异的存在,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必须时刻把思路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注意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坚持“边实践、边检验、边完善”的原则,提出科学、切实、可行、超前的战略构思。
(二)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基本原
则峰峰矿区的经验说明,在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要尽量做到:
1.研究、把握并不断提升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产业关联是指一个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其他产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程度。如果产业链前后脱节,主导产业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如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把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初步或深度的加工生产,具有较强的后方联系,其发展还能带动农业机械、维修、能源、技术服务、储藏、运输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附加值。
2.研究、把握并主动扩展市场容量。区域经济发展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应遵循市场容量原则,要对主导产业的市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未来的产品既要有现实的市场空间,也要有不断递增的发展空间。如近年来,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结构趋同,导致互相竞争资源、资金、市场的格局,这种同一市场空间上的竞争,必将使资金、技术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乡镇企业应运用创新的眼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空间。
3.学会应用需求弹性原理。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应选择具有较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表明不同产业潜在市场容量的大小。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才能不断扩大它的市场占有率,而这种产业往往代表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和趋势。
(三)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必须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放在首位。经济结构是各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互之间质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只有把经济结构理顺,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也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2.必须抓好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个关键。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和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推进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必须把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措施,抓紧抓好。在具体指导上,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确立市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极力营造“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的引资效应,建立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累建设资金。二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吸引农村人员进入小城镇招商办企业,增加城镇人口。三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建制镇要研究自己的兴镇支柱是什么,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推进全县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城镇。
3.以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为重点,建设大规模、高水平的产业化项目,发展专、精、特产业化群,推进农村工业化。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次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的着眼点上,要由过去简单的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全面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调整范围上,要由过去单纯的农业调整向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在调整的重点上,要由过去的整体推进向重点突破转移,不求其全,但求其特;在调整的方法上,要由过去行政命令向综合服务转变,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结构。
4.以区域现代化总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要把提升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区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区域人民生活现代化,作为实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确立经营区域经济的新理念,经营理念增强与经营思路的不断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
5.采取适当举措,适时适度地促进产业适度聚集。产业聚集又称产业簇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有较高创造力和生产率的产业群体。合理的产业聚集是构建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所在。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促进产业聚集的措施在于培育“三力”,一是充分发挥自然优势。自然优势的含义相当广泛,不但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还包括两者的组合优势以及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二是充分发挥区域的外溢聚集力。外溢聚集即某一厂商的建成将降低其他厂商的成本或提高他们的竞争力的现象。三是人文聚集力。人文环境不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聚集的基本动力来自传统人文环境的吸引力,如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乃至社会信用环境等。对于一个具体的产业聚集而言,上述三类聚集力可以是独立作用,也可以是综合作用。一旦产业群体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尤其是当地政府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将更是如此。
6.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省级政策突破。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关上级的支持。在当前各级综合经济实力都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可行的路径是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可以考虑,成立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构,负责首批重点扶持区域的选择与论证,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后,再协调各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特殊照顾”,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能量聚积效应,相对加速该类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步伐,待其拥有一定实力后,继而选择并扶持下一批重点区域,最终通过全省经济构成的量变,达到全省经济整体质量质变的目标。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的区别篇十三
“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多年实践,我国村民自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这项工作在我国毕竟前所未有,有关法律也不完善,如果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就很难推动这项工作。2008年10月前后,笔者参加由我院纪委组织的课题组到**考察反腐倡廉方面的工作,有幸了解到****区通过村民自治办法实现乡村治理的经验。他们的工作不仅有实践价值,也对理论研究有启发意义。
一、****区村民自治工作的若干特点1.区纪委直接负责村民自治工作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村民自治工作,区委主要领导直接抓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从1998年开始,**区委决定由区纪委直接负责农村民主建设工作,区民政部门做辅助工作。在每一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当口,区委主要领导都深入调查研究,总结以往经验,及时发现新的问题,部署新的方案。
区委在村民自治工作中舍得投入,并注重投入效果。区纪委制定了干部培训方案,对涉及村民自治工作的干部普遍进行轮训。在大规模培训中,除请专家授课外,区纪委主要领导也参与讲课。区纪委书记已经在各乡镇讲课一次以上,纪委其他干部也经常深入培训工作第一线。区委认真制定培训工作的预算,每个乡镇平均在一次选举中花费培训宣传经费10万元左右。
2.拟定详细工作规范,弥补现行法律缺失
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1998年正式颁布实行的。从此后的工作实践看,这项法律基本适应我国农村实际,但在一些方面也反映了法律的不完备性,影响了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区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补充、规范村民自治工作的有关条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区纪委的主持下,**区出台了六套制度,分别是:村民自治示范章程、村级重大事项议事决策流程、村民代表会议示范章程、村民代表选举办法、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小组示范规则、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理财小组示范规则等。
各项具体的工作规范都按照“村民自治章程”制定。从投票选举到启动罢免程序,各项具体事务的处理都可以从他们制定的制度中找到办法。他们把这些制度印制成工作手册,广泛向村民宣传,尽可能堵住因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漏洞。
3.创造性地解决“两委”矛盾,实现党的领导的新方式
在我国村民自治实践中,村委会和党支部委员会的关系始终难以理顺,成为推进村民自治工作向纵深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区通过创造性地设立制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们所建立的制度架构可以概括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中枢,以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党支部委员会的成员由党员选举,但选举中的候选人由村民投信任票,如果不能获得村民的信任,就不能当选为党支部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由村内各选民小组选举产生,成为村民代表会议的主要成员。村委会和党支委会的主要干部是村民代表会议的当然成员。村民代表会议对村内事务做出决策,由村民委员会负责执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代表会议主席。
**区这个制度在充分保障党的领导的同时,也使党的干部受到村民的约束,使党员干部更多地为村民利益着想。这个制度也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从我们调查得到的数据看,村民代表会议中党员代表数量的比例全部超过了党员在村内成年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这说明在村社区的治理中党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4.保护弱势群体,创建“和谐农村社会”
**区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威加强以后,尽管在许多公共事务上有了“少数服从多数”的议事规则,但少数“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仍得到加强。这说明民主制度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建立。各村对大学生回村在土地分配和其他利益上给予照顾支持;有经济实力的村还资助在校大学生完成学业。在国内许多农村,对离婚回村的妇女常常有不公正对待,但**区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尽可能地给离婚返回娘家的妇女提供生产和生活的支持,给她们划分承包地。
**区的乡村治理体制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类似“一事一议”这样的事情变得非常容易开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卫生维护、公共活动场所的建立等事宜,只要村民代表会议做出决策,村民都能承担责任,公务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0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