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程教案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3:20:09
认识方程教案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1 03:20:09     小编:紫薇儿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教案的编写要注重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好的教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认识方程教案篇一

今天,我观看了赵震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这是一节朴实而又深刻的数学课,在赵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经历了一堂轻松而又收获颇多的课堂,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打动。

一、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

这是一堂数学概念的学习,在课堂上,赵老师充分应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较好地建立了“等式”、“不等式”以及“方程”的概念。一方面,赵老师借助多媒体,充分应用了天平的直观效果,描述苹果、草莓、桔子等水果的质量,使学生能借助表象进行抽象的描述。同时在描述的过程中,赵老师并不让学生的思维停留于直观。“看谁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简单地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思维逐渐从直观走向了深刻。整个学习过程,赵老师通过电脑模拟称量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观察,用式子描述关系,从而感知“不等式”、“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概念,充分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进行新知的学习。

二、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

赵老师在课中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拓展,向学生介绍方程的历史,了解到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除了注重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教育学生学习就像吃饭一样,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即我们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来学习的。

三、巩固练习,由浅入深。

课堂上,赵老师通过多种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和列方程的方法。根据图意列方程、根据题意列方程和乘坐公交车上下车的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用方程描述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和抓住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方法。

认识方程教案篇二

1、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图片一幅、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

2、小白兔头饰一个,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主题。

二、复习图形师:小朋友真聪明,全都答对了,今天老师跟小朋友复习这些图形。

1、出示“魔术箱”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从魔术师那里借来了魔术箱。今天老师就要为小朋友表演魔术,你们可要仔细地看哟!

三、游戏—铺路。

2、摆出各种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吗?这里有很多不同的'形状,请你们把圆形材料放进圆形的坑里,把三角形材料放进三角形的坑里,把正方形材料放进正方形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铺平!(边讲解边示范)。

3、幼儿操作,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

四、结束部分让幼儿扮小兔跳,沿着铺好的路去探望受伤的小白兔。

认识方程教案篇三

小班《认识圆形》的教学反思《认识圆形》这节课在开始部分我首先和孩子们一起玩抛皮球的游戏,然后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什么物体和这个球的形状一样的呢?借助故事情节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孩子们给小兔送生日礼物的办法了解,圆形的特征,孩子们都能勇跃的参与进来,并且在动手将圆形的物体从许多物体中拿出来,孩子们也都能成功的完成任务。紧接着提供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橡皮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幼儿不受任何的限制。我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建立激励鼓舞的环境,让幼儿保持开放的心态,使幼儿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橡皮泥手工制作,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激励了幼儿自主探索。给了幼儿一个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再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了经验。学会了自主的学习。

认识方程教案篇四

今天听了涂老师的《认识方程》这节课,让我感受颇深。认识方程原来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但是涂老师把它放在四年级班级上。虽然是四年级的孩子,但是完全能接受。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方程,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还学会判断,在脑海中建立方程模型。听完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涂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现实的、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如课前导入以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给学生明确了“小a已知数”和“小b未知数”。再如给学生介绍天平,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认识天平,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操作,涂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又给学生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天平平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到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数、等式。整个环节,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无痕中让孩子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巧妙设计题组,小题体现大功效。

涂老师在巩固练习的时候设计了一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方程,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6x+=78,36+=4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辩一辩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数量关系和相同的数据才会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相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最难的是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我想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转折点,以往数学学习的是确定的数量或图形,而进入代数领域之后就进入了“关系”的学习,这样的内容更加抽象,是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由此产生了分化。而通过这个小题组,我觉得学生收获了很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从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相等的数量关系思考,而其间学生在说、在想、在辨、在创造,作为听课老师我很是高兴,看到孩子们学得轻松,学有收获,也锻炼了能力。

三、适时见针插缝,感受数学文化。

虽然这一课时教科书上没有安排相关史料,但涂老师在课上确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个是未知数的历史发展,一个是方程的'历史发展,最好还引用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的名言“数学有‘好’数学和‘不大好’的数学之分,方程,是‘好’的数学的代表”作为本课结束语,让数学文化贯穿于《认识方程》这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尾。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方程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1.知道圆形的基本特征,并能与其它图形区分开来。

2.能正确寻找周围生活中类似的圆形的物品。

活动准备。

1.自制的圆形蛋糕,小兔、小猪、小猫的头饰图片各一张,各种图形的饼干若干。

2.教室的四周摆放各种圆形的物品。

活动流程。

一、引题,引发幼儿兴趣。

1.今天小兔要过生日,有两个朋友来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吧。出示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并请幼儿向小动物问好。

噢,原来是小猪和小猫来啦。

2.朋友们送来了一个蛋糕还有各种美味的饼干。出示自制的圆形蛋糕和饼干。(通过教具吸引幼儿的眼球,更好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认识图形。

1.宝宝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形状的蛋糕吗?可以提问个别幼儿。回答圆形。然后讲解圆形的特征:边不是直的,没有角,摸一摸是光滑的。

2.因为小兔喜欢吃圆形的蛋糕。看看美味的饼干里有没有圆形,小兔还喜欢吃圆形的饼干。请幼儿在各种形状的饼干里找到圆形的饼干,并检查幼儿是否拿对。

3.现在宝宝们来告诉老师小兔、小猪、小猫的哪个部位是圆形。

4.请宝宝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苹果,西瓜,篮球,碗,盆等)。

活动结束。

认识方程教案篇六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件,习题板。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8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88+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认识天平。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

自学p53,分别说一说图1,图2,,显示的信息。

图1天平两边平衡,一个空杯重100克。

图2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再看图3说说图3显示的信息。

天平1杯子和里面的水比200克法码重。

天平2杯子和里面的水比300克法码轻。

请用算式表示图3数量关系。

天平1、100+x200。

天平2、100+x300。

再看图4说说图4显示的信息,请用算式表示图4数量关系。

100+x=250。

观察比较下列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观察比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

写出几个等式。

请学生把这里的等式分类,并说说你们是如何分类的?

20+30=50。

20+χ=100。

50×2=100。

14-8=6。

3y=180。

78×3=234。

100+2y=3×50。

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没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

请大家写出几个方程。

四、小结:回答什么是方程?

认识方程教案篇七

活动安。

星期三。

教学内容。

数学《认识圆形》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圆形的基本特征。

1、播放dvd,故事欣赏。2、问题解决。(1)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提问活动过程(2)让幼儿在教室找一找圆形的物,:找到后,和幼儿一起总结圆形的特征:圆形是圆滚滚的,光滑的,没有角的。(3)用圆形泡棉和圆形印章进行操作,再次感受圆形的特征。3、巩固拓展。4、集体检查操作结果。5、表扬能找到圆形物品和说出圆形特征的小朋友,结束课堂。

活动延伸。

园内活动:游戏:圆形变变变。

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教案篇八

张老师是我们数学组的优秀教师,他今天讲课的内容是《从算式到方程》,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起始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细腻、流畅。

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方程,张老师先学生举例出一些方程,然后一起归纳出方程的定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方程的定义,张老师让学生找关键词,并配上相关的练习。

寻找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办法。

1、算术方法;

2、方程方法。

从而让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兴趣。

紧接着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如何设方程解应用题。张老师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并上台画示意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题目的深入理解。示意图很直观的反映了行程问题的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根据题目设出未知数后,张老师引导学生将各个量用表示出来,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这里张老师做得非常完美。应用题中各个量的关系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张老师的这种分析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解应用题的妙招。列出方程,张老师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设未知数的方法。再一次将这个问题理解透彻。

从特殊到一般。由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总结出列方程的各个步骤:1设2审3找4列。从一般到特殊,再一次回归到鸡兔同笼问题。通过一些有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明白如何列方程,然后让学生观察所列方程的特点,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并通过一些方程对定义进行巩固理解。

最后,张老师让学生自我总结,在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

张老师的课堂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本堂课由于张老师对学生不够熟悉,所以课堂上面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

认识方程教案篇九

今天听了涂老师的《认识方程》这节课,让我感受颇深。认识方程原来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但是涂老师把它放在四年级班级上。虽然是四年级的孩子,但是完全能接受。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方程,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还学会判断,在脑海中建立方程模型。听完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想法:

涂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现实的、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如课前导入以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给学生明确了“小a已知数”和“小b未知数”。再如给学生介绍天平,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认识天平,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操作,涂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又给学生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天平平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到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数、等式。整个环节,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无痕中让孩子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涂老师在巩固练习的时候设计了一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方程,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6x+=78,36+=4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辩一辩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数量关系和相同的数据才会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相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最难的是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我想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转折点,以往数学学习的是确定的数量或图形,而进入代数领域之后就进入了“关系”的学习,这样的内容更加抽象,是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由此产生了分化。而通过这个小题组,我觉得学生收获了很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从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相等的数量关系思考,而其间学生在说、在想、在辨、在创造,作为听课老师我很是高兴,看到孩子们学得轻松,学有收获,也锻炼了能力。

虽然这一课时教科书上没有安排相关史料,但涂老师在课上确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个是未知数的历史发展,一个是方程的历史发展,最好还引用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的名言“数学有‘好’数学和‘不大好’的数学之分,方程,是‘好’的数学的代表”作为本课结束语,让数学文化贯穿于《认识方程》这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尾。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认识方程教案篇十

今天听了涂老师的《认识方程》这节课,让我感受颇深。认识方程原来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但是涂老师把它放在四年级班级上。虽然是四年级的孩子,但是完全能接受。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方程,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还学会判断,在脑海中建立方程模型。听完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想法:

涂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现实的、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如课前导入以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给学生明确了“小a已知数”和“小b未知数”。再如给学生介绍天平,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认识天平,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操作,涂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又给学生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天平平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到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数、等式。整个环节,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无痕中让孩子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涂老师在巩固练习的时候设计了一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方程,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6x+=78,36+=4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辩一辩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数量关系和相同的数据才会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相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最难的是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我想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转折点,以往数学学习的是确定的数量或图形,而进入代数领域之后就进入了“关系”的学习,这样的内容更加抽象,是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由此产生了分化。而通过这个小题组,我觉得学生收获了很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从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相等的数量关系思考,而其间学生在说、在想、在辨、在创造,作为听课老师我很是高兴,看到孩子们学得轻松,学有收获,也锻炼了能力。

虽然这一课时教科书上没有安排相关史料,但涂老师在课上确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个是未知数的历史发展,一个是方程的历史发展,最好还引用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的名言“数学有‘好’数学和‘不大好’的数学之分,方程,是‘好’的数学的代表”作为本课结束语,让数学文化贯穿于《认识方程》这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尾。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认识方程教案篇十一

今天,有幸听了汤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方程,是新课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汤老师对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略作调整,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整节课的结构:

1、创设情境,认识等式的含义。(用时3分钟)。

2、结合情境,观察探索、讨论交流认识方程的含义。(用时16分钟)。

3、精心设计练习与提问,找到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用时8分钟)。

4、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练习。(用时12分钟)。

5、交流收获,全课小结。(用时1分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目标定位切合学生实际,灵活组合改编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现实和日常生活的问题,学生的各种学习内驱力被激活,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全课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用时40分钟,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色:

以熟悉的生活为起点,亲历学习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发展。本课教师首先先很好地解读了教材,再在此基础上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进行灵活组合适当改编,顺着学生学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本课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小明玩天平的情境,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通过”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50+50=100、和50x2=100”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紧接着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思考,小明从左边拿走一个砝码,天平会怎样,还能用等号连接式子吗?得出两个不等式,50小于100和100大于50,通过在现实情境中的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等式的结构、含义,进一步知道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等概念。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的设想与教材中例1的设想相同,只是增加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而这一情境的创设贯穿在整个新授过程中,在例2的教学中继续运用情境,使学生接受得更轻松快捷。例2进行了结合情境的灵活组合适当改编教材,小明在天平左边放上一个物体,让学生猜想如果放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立刻有学生说到:x+50=100,我想,这也是教师之前精心的预设中所考虑到的,因此,教师反应很快,这个x表示什么?学生答:物体的质量。教师适当点拨:用字母表示非常简洁,这个物体质量不知道,是未知数,人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演示:历史中未知数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未知数用x表示,继续思考第2种第3种可能的情况,分别是x+50大于100和x+50小于100。

在充分猜想之后,教师给出了事实情况是x+50大于100。并提出为了使天平达到平衡,小明进行了调整。然后,给出学习材料纸,让学生把今天见到的8个式子分一分,比较区别交流后得出方程的概念。教材中例2的安排是:首先提供了四幅天平图,继续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在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的基础上,接着提出在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列出的四个式子中,哪两个式子是等式,。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两个等式与例1中的等式不同,它们都含有未知数。由此,指出”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相比较而言,汤老师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列出x+50=100这样的式子后再给出几个式子,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方程含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探索后形成的个体认识作为生动、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自身经验,亲身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主题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实现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中理解;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进而促进自身潜能的发展。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人文气息,了解知识的“用”场。

对小学生来说,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作用,生活即数学,数学本身就是生活。

精心设计练习: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变机械重复的练习为灵活多样的活动,如何使练习的素材更加贴进学生、并富有时代气息等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认真的探讨。本课的练习设计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抽取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根据生活中的“食”:天平测牛奶的重量,称如皋特产萝卜、黄酒倒满1大1小两个杯子、加钙苏打饼干的钙含量;生活中的“行”张大爷散步;生活中的“建筑”、“艺术品”等多种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倒黄酒这一练习更是非常细腻地让学生先找出数量关系: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一瓶的净含量,再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思想,感受方程的实际价值,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精心设计提问:教学前,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特别是要在学习内容的关键处、知识的重、难点处,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本课教师很多问题都处理的比较好,如:在学生将8个式子进行分类之后,教师及时地提问:它们是方程吗?为什么?分别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其他3组式子不是方程。并阐述理由,立刻又追问:看来,要成为方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这样的及时追问,将学生的思维,由浮浅引向深入。又如:练习中将原教材中的问题分成几个不同层次来进行提问,练一练,教师并不急着让学生按原题要求找出等式和方程,而是先问:8个式子中哪些不是等式?先让学生找出不等式,剩余的就是等式,这样精彩的提问教会学生用排除法找到答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在找到等式的基础上再找出其中哪些是方程,让学生体会感受到方程是特殊的等式,四两拨千斤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当然教学是永无止境的,下面就本节课说说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说到就能做到吗?个体=全体吗?

二、细节处值得推敲。

1、问题的指向性需更强些。

2、教师要学会敏锐地听,机智地答。

在练一练中找出哪些不是等式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出现学生回答:6+x=14不是等式,教师的处理是:先轻声地说:“再说一遍”,有不同意见,再指明,学生说的却不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教师再追问:6+x=14是不是等式,让一位同学再说说理由,再问这位同学现在有没有改变想法?我认为教师应学会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错误的原因,其实这位同学也许只是认为方程就不是等式才会犯这种错误。这时教师是否在学生说完它不是等式之后将这个式子写在黑板上,与之前板书中的等式进行比较,让学生结合板书边看边思考它是不是等式,这样学生视觉与听觉结合再思考,让学生知道错并知道为什么错,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认为在学生说出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之后再回来看这个式子,让学生知道,它既是方程又是等式,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等式和方程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方程教案篇十二

我首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入手,一个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玩跷跷板,小女孩重一些,小男孩轻一些,这一环节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一般都是小男孩重,小女孩轻,我这里设计的是小女孩子重,孩子们都笑了,我接下来就说,要想使他们平衡,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的说:让小男孩用力一些,或给小男孩增加一些重量等才能是跷跷板平衡,这时我问:平衡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接下来,我出示天平,要想使左右两边平衡怎么办?学生说:左右两边各方10克的物品,我说10=10太简单了,能否再难一点,让大家算一算啊?学生说:左边放一个10克的砝码,再放一个4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我激动的说:“好,”谁来列式?学生马上列出了10+40=50,有的说:左边放一个碗,不知道多重,碗里放10克粉丝,右边放40克,该怎么列式呢?学生乙马上说:可以把碗看做x,等式是10+x=40,这样在学生出题,学生解答,学生争论中,探索出方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想10+40=50,x+10=50才是等式,但是10+40=50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只有x+10=50我们没有学过它就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很快总结出来了,它含有未知数,它也是等式,所以它是方程。由此,学生在辩论中,思维得到了升华,概念得到了深化。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6x+()=60,23-()=10哪一道题一定是方程?哪一道题可能是方程?由于有了以上基础,学生很快就判断出了第一道题是方程,因为它明显有未知数,第二道题可能是方程,因为()可能是未知数,也可能是数字。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有探索性,有趣味性,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容易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效果更佳!

认识方程教案篇十三

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稍复杂的方程”这部分内容共有三道例题。它们的共同点是每道例题都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是本单元的难点。学习内容难,课堂时间又只有35分钟,我觉得这样的安排对学生来说确实难度太大。为此周老师很好得进行处理,把解方程的方法先教学完。这样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相对来说少了,重点放在教学列较复杂的方程上。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再解方程。看整个教学过程,周老师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条理清楚,一环扣一环。而周老师始终以亲切的教态引导学生,很自然、很亲切。课始周老师出示3句话,让学生说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足球的单价是篮球的2倍。

(2)足球比篮球重600克。

(3)白色皮的块数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

这个安排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其中引导学生把第3句话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则是重中之重。把这句关键句分析透彻,然后再出示完整的题目,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当学生有多种解答结果时,周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理清思路,启迪思维,学会解答方法。并从中让学生体会列方程在具体题目中的优越性。

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线段图利用得还可以再充分点。当学生有多种思路时,如果我们借助线段图来分析的话,可能效果更好。

2、要让学生明确什么与什么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大数、小数、相差数来列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黑色皮的2倍看作一个整体,是大数,白色皮的块数是小数,4块是相差数。这样可能学生会想出多种数量关系式,不像今天学生思维比较单一,只能说一种。不过,考虑到新课程解方程的麻烦,我认为顺着题目思路的用黑色皮的2倍—4块=白色皮的块数,这种方法最好。

认识方程教案篇十四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法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内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苏教版数学必修二,其主要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将迈出探究解析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这为后续学习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但还没有尝试过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同时分析论证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概念的推导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困难。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是本节主要课采用“设问—探索—归纳—定论”的探究式教学,结合分组讨论的环节,营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乐学课堂。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体会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培养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激发努力思考、获得新知的学习热情。

由于本节课是首次学习直线方程的表示方法,因此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设置为教学重点。

同时,直线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超出了学生对代数和几何知识的原有认知水平,因此教学难点便设定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推导。

接下来我再来详细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以旧带新,设问激疑:

第一个环节是以旧带新,设问激疑。在回顾之前学习的直线的斜率知识后,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条直线的斜率及直线上一个点的坐标能否确定直线方程?通过这一问题,激发起学们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2、探究问题,获得新知:

图中定点的坐标是什么?

如何用已知的斜率和坐标来表示直线?

这一过程中,通过问题链来引导学生用已知点的坐标表示直线斜率,再将所得的关系式转化为直线方程,完成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类比相同方法也完成对直线斜截式方程的推导,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分组讨论,内化提高:

是否所有的直线都具有点斜式方程?

通过分组讨论的环节,培养了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达到了情感与态度的教学!

认识方程教案篇十五

听了姚老师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姚老师能巧妙的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很注重有机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数学知识。我认为本节课以下几方面处理得好。

1、数学教学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引入、上课过程中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很好的体现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产生多种资源,教师学会观察、倾听,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兴趣的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姚老师非常巧妙而充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例如,在巩固阶段,姚老师出示了很多有趣的题目,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并且请学生解决他们自己提的数学问题。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姚老师有效地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例如:一开始,就以小组交流题目引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所学的新知识;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又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真正开展了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

认识方程教案篇十六

前段时间听了张老师的《圆的标准方程》,我觉得张老师教学方法把握得当,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深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她的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从张老师设计的三维目标来看,目标广度和深度的设计都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也符合学生实际,以下分点来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如勤于思考、勤于动手。

张老师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圆的标准方程、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教学内容紧扣目标、反映目标。

圆的标准方程中的设计包含了正反两方面:一是圆上任一点都满足,二是满足的点都在圆上,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醒学生圆的标准方程的定义里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对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非常自然,让人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学生探究起来也非常轻松。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旨在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可以看出每道题都是教师精挑细选的,并且题目的安排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所以,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也无知识性和原则性错误;对重、难点的处理很到位,通过探究活动突破了难点,体现了重点,比如说对于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这个难点来说,她通过让学生观察圆的标准方程,然后让学生合作交流要求什么即是确定什么,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在以后的应用中很有方向性;对学生的易错点,也做了着重强调,如圆半径为,而不是。这些对于教材处理的过程,都体现出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也诠释了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教学理念。

本节课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探、思、答、练为主线,教师的引、导、启、评为辅线,合理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每一个知识点都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究,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的手、脑真正动起来了,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极大程度的发展。

我觉得张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表现在:

一是教态自然、亲切,讲授层次详略得当、有启发性,评议清晰、简练,板书设计合理;

四是现代化设备使用适时,如ppt和展台。

从课堂氛围来看,师生互动密切,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平等的环境,而学生能够大胆地探究、合作以及交流。毋庸置疑,最终的效果就是教学效率高:学生轻松地开拓了思维,获得了新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教师也轻松愉快地上完了一节课。

总之,我觉得张老师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也做了如下的反思:

第一,课堂的引入必须要提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在做教学设计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主动性;

第四,要注意多去关注学生,包括学生的疑问、见解以及及时地给予鼓励。

认识方程教案篇十七

灵武市第四小学牛晓飞说实话,我比较喜欢听天空有风的课,因为从马军花那儿经常能听到一些非常新的教学方法,开拓我的思路,今天也不例外,收获颇多,我把它记下来,和您一起交流,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上课内容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时--《方程》,她准备非常充分,没有利用现成的课件,自己精心设计了幻灯片,安排了四个环节,为这节课的成功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第一环节:她打破课本中为他安排的例题,从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喜欢玩的跷跷板入手,两个学生体重不相等和相等的几种情况,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紧接着引入了书中的例1,如果想知道某个物体的重量就需要用到砝码,在老师的设计下,学生自己总结了算式:205020+30=50.,并独立完成了书中的例1。

x+50200。

50+50=100。

x+50=150。

2x=100。

第三环节:老师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特点进行分类,得出等式和不等式两类,然后又从等式中找出了方程和非方程,并由学生自己总结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尝试用集合圈表示出来,运用了迁移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第四环节:通过练习巩固了今天的所学知识,学生掌握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这节课听下来总体感受如下。

1、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入都很巧妙,让两个例题的教学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2、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总结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主体地位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3、教师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比较到位的,关键时刻主导地位引领的也不错。

4、教师在课上和学生相当平等,“请”字始终挂到嘴上,课堂气氛很融洽。

最后感谢天空有风让我学到这么多,更是赞叹她对教育的执著,我要向她学习。

认识方程教案篇十八

“解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课陈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同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机会,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我个人认为陈老师执教的《解方程》一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灵活地处理和利用教材。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具体指导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中,(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陈老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请小组里的同学口述解方程的过程,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或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陈老师利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大胆地放手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归纳总结,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在此过程中陈老师突出强调两点:其一是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其二是注意解方程的格式。突出了这两点,为以后解稍复杂方程做准备。

3、课堂结构安排的非常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几方面:

(1)、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的很合理,并且讲与练时间搭配也很合理。

(2)、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陈教师占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刚好相等。并且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

除了以上几点外,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教学语言准确、严密;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

然而,这节课上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在教学“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时,教师讲得过多。我个人认为这个教学环节以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完成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068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