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4:20:23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精选13篇)
时间:2023-12-01 04:20:23     小编:薇儿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与他人分享,互相启发和交流。写读后感要注重结构安排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以下这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相互学习和借鉴。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一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李锡鹤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关键词:民法/哲学/体系。

内容提要:笔者近年来出版了一本《民法哲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发表了一些民法学论文,字数不多,问题不少,有观点上的,表述上的,也有排校上的,心中一直不安。笔者所在的华东政法学院,准备汇编出版教研室成员已发表的专业论文。趁此机会,笔者从《民法哲学论稿》中选了若干章节,另选了若干篇论文,作了修改。其中有些文章讨论了法哲学内容,但目的是澄清民法学的概念,也收入了。凑成一册,是为本书。书成后,因经费不足,未能出版。故在北大法律信息网上发表,以期与大家交流。

民事主体是民事领域中的主体。从现象看,民事主体表现为享有民事权利,是民事权利的载体。从本质看,民事主体表现为具有民事意志,是民事意志的载体。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国家三种形式。其中,关于法人和法人的本质问题,学术界分歧较大。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萨维尼和祁克。国内学术界一般否定“否认说”和“拟制说”,同意法人实有,但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实在说”的一些具体说法。

然而,细读三家论述,可以发现,它们的分歧所在只是法人人格的有无,其实就是法人的有无。三种观点中没有一种探讨了法人的本质,甚至可以说没有一种真正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它们的争论不是关于法人本质的争论。

《法学研究》编辑部编著的《新中国民法学研究综述》一书,介绍了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法人本质”的观点:“在讨论我国法人的实质时,有人提出了以下几种看法:(1)我国法人制度是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需要,为了社会主义的利益,根据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水平而建立的;(2)我国法人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独立活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社会经济实体的法律组织形式;(3)法人的权利主体资格是法律赋予的;(4)法人是一定的人的集体。”

需要指出,其中(1)、(3)两条分别是关于我国法人制度和法人的权利主体资格的观点,不是关于法人本质的观点;(2)、(4)两条在形式上分别是对“我国法人”和法人的定义,而“我国法人”和法人也是与法人本质不同的概念。

根据形式逻辑,定义应采用“被定义概念=属+种差”的公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其中“动物”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是属概念,“能制造工具”是“种差”,也就是人的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的本质是有区别的。上述“人”的定义所揭示的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能制造工具,不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即使是对法人的正确的定义,也只能揭示法人的本质属性,不能抽象出法人的本质。换句话说,也只回答了“法人是什么”,即法人应归入哪一类事物(属概念),与这一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种概念)有什么区别;而没有回答“法人的本质是什么”,即法人的本质应归入哪一类事物,与这一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什么区别。

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是事物的内部联系。上述(2)条中的属概念“法律组织形式”和(4)条中的属概念“集体”,以及(2)条中的“社会经济实体”,事实上也不是法人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因此不是法人的本质。它们只是法人的现象,这里也可以说是法人的形式。

如果把探讨法人的有无作为对法人的认识的第一阶段,那么,探讨法人的定义可称为第二阶段,而探讨法人的本质应该算第三阶段。法学史上耶林、萨维尼、祁克等人的争论属于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民法学研究综述》所介绍的情况来看,我国学术界对法人的认识,似乎处于第二阶段。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有学者指出:“对法人本质的看法,在民法上涉及到法人的民事权利、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在刑法上涉及到法人的犯罪能力问题;在宪法和行政法上涉及到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独立人格问题,等等。所以,讨论法人的本质在法律上是不无意义的。”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但讨论法人的本质似乎还有值得指出的其他意义:

1、法人是人格的载体,是主体的一种。探讨法人的本质,有助于弄清人格和主体的本质。前文把对法人的有无和定义的探讨当作对法人本质的探讨的现象,实际上也是对人格和主体的本质的某种认识程度的反映。

2、弄清了法人的本质,可以加深对我国目前所谓的政企分开问题的认识。

在笔者见到的有关论著中,只有《民法新论》一书真正表述了关于法人本质的观点:“社会组织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实际作用,乃是它们在法律上的主体资格即法人的本质所在。”

如果没有误解,作者的观点是: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主体资格,法人的本质则是社会组织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实际作用。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认为法人是一种资格,这一观点颇有影响。“‘七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人制度论》(江平主编,赵旭东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第一页开门见山:“法人的本质特征有二:一是它的团体性,二是它的独立人格性。„„这两个特征汇合在一起,就可以用最精炼、最概括的语言给法人下一定义:法人者,团体人格也。”

作者承认人格是法人的本质特征,但又认为法人是一种人格,这就自相矛盾了,因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本身是两回事,事物不能被定义为事物的某一本质特征。

法律上的人格只是法律上的人的本质属性或者说本质特征,不是法律上的人本身。法律上的人是人格的载体。我们只能说某人有人格,不能说某人是人格。同样,我们也只能说某公司有人格,不能说某公司是人格。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的本质是意志的存在资格。法律人格的存在根据是法律允许存在的意志。自然人的意志是真实的意志。拟制主体的意志是拟制的意志。对于社会来说,允许生命人的某意志存在,就意味着承认该生命人是人,必须确认其主体资格即人格;允许某拟制意志存在,就意味着承认该拟制意志的载体是法律主体,必须确认其法人资格。主体是客体的支配者,即可在客体上实现自己的意志者。因此,主体的本质是自由者。哲学主体的本质是实践意义上的自由者。法律主体的本质是法律意义上的自由者。生命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作为法学主体的生命人即自然人的本质是法律意义上的真实的自由者。拟制主体的本质是法律意义上的拟制的自由者。拟制主体包括国家和法人。国家是拟制的公法主体。法人是拟制的私法主体。国家作为主体,其本质是法律意义上拟制的公自由者。法人的本质是法律意义上拟制的私自由者。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力,但不能成为法律主体,而在当代民法上,无意思能力的人(无行为能力人)却享有权利能力,具有主体资格。”

《民法新论》所言都是事实,但只是表面现象。意思能力就是意识,是人的标志。意识必然产生意志。从法理上说,承认某事物有意思能力,就意味着承认该事物是人,必须享有人的资格即主体资格。奴隶有意思能力,但没有主体资格,这是由于奴隶的意思能力不为社会所承认。就不享有主体资格而言,奴隶和牛马处于同等地位。但在古代罗马,奴隶可参加主人的宗教活动,可以被解放为自由人,可以被主人立为继承人继承其人格,死后其尸体和坟墓受到保护。原因就在于奴隶是人,实际上有意思能力。这些待遇虽然不是法律上的主体资格,但毕竟使奴隶和牛马的地位有所区别。历史废除了奴隶制度,赋予奴隶以主体资格,没有赋予牛马以主体资格。原因就在于奴隶的意思能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而牛马没有意思能力。因此,奴隶没有主体资格的事实,其实不是否定而是肯定了主体资格和意思能力联系在一起。

在法理上,欠缺行为能力人以监护人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没有监护人的意志,欠缺行为能力人的主体资格不是现实的主体资格。因此,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享有主体资格的事实,同样不是否定而是肯定了主体资格和意思能力联系在一起。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祁克还提出:共同意思的结合便成为团体的意思。团体具有独立的意思,对外表现为主体,具有“单一性”;对内为多数人的结合,权利义务仍归各成员,具有“多样性”。

祁克这些论述,可以说已经走到了揭示“法人本质”的门槛,但终究没有跨过去。是否诞生一个法人,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共同意志或团体意志,也不在于是否有独立意志――意志总是独立的――关键在于团体成员的共同意志是否转化为单一意志。如果团体成员的共同意志没有转化为单一意志,那么,团体各成员的意志各以成员各自的人身为载体。这一团体是主体的集合,本身不是主体。如果转化为单一意志,那么,这一意志就享有法律上的存在资格,成为法律上的拟制意志,其载体就成为法律上的拟制主体的人身。不区分团体的共同意志和单一意志,实际上没有涉及法人的本质。

所以,从法理上说,有限公司享有法律上的主体资格,是法人;合伙、无限公司不享有法律上的主体资格,不是法人;两合公司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组成,不同责任股东的共同意志没有转化为单一意志,不享有法律上的主体资格,不是法人。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独立意志”、“独立法人”用语重复。所谓有“独立意志”,应表述为有意志或有自己的意志;所谓是“独立法人”,应表述为是法人。人格是一种资格。资格只有有和无,完全和不完全的区别,没有独立和不独立的区别。“独立人格”、“人格独立”的提法也有语病。所谓有“独立人格”,应表述为有人格;所谓“人格独立”,可表述为有人格,或“身份独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法人的意志是拟制的,这一意志的载体也是拟制的。《民法新论》认为:“‘拟制说’深受罗马法所贯彻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奉行‘权利和义务之主体,仅以自然人为限’,认为只有自然人才是权利主体,而法人不过是法律的拟制,这种规定不仅不适合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自然人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样是法律赋予的,为什么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主体地位不能称为‘拟制’,而法律赋予法人的主体地位就要称为‘拟制’呢?”这里的推理过程有些勉强。所谓“拟制”,就是仿制。很明显,视自然人为人,从而确认其人的资格,是承认事实,尊重事实,不存在什么“拟制”问题;而将共同意志视为单一意志,将其载体视为人身,那就只能是“拟制”了。两者不可并论。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其核心就只能是企业法人代表的意志,而企业的法人代表又由国家任命,应该是国家意志的代表,企业形式上是企业法人代表的意志的载体,实质上则应该是国家意志的载体。如果“政企分开”指国有企业不受政府管理,那就意味着企业法人的意志与政府意志资格平等,类似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否则,如果企业法人代表是政府的聘员或下属,或者,虽非聘员或下属,但必须由政府任免,那么,企业法人意志与政府意志必然是从属关系,所谓“政企分开”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政企分开”指国有企业不受国家管理,那就十分荒谬了。因此,即使国有企业意志与政府意志资格平等,国有企业仍只能由国家管理,换句话说,国家不通过政府,也会通过其他途径管理国有企业。如果国家通过政府没有管理好国有企业,至少现在还没有根据认为,国家通过其他途径就能管理好国有企业。由于国家既是全社会经济活动管理者,又是民事活动中国有企业一方投资者,具有双重身份,问题的关键就不在于从政府外寻找一条国家管理国有企业的途径,而在于国家能否处理好两种身份的关系。

注释:。

《法学研究》编辑部:《新中国民法学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1990年版,第11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王利明等:《民法新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王利明等:《民法新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4页。

参见周枬:《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版,第129页。

转引自王利明等:《民法新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页。

出处:原文载《法学》1997年第2期。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二

在《经营的本质》一书中,开篇便对经营的基本元素进行了浓墨重彩的阐述,虽然只是7大节中的第1,却占据了极其重要的认知地位:我们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后续的6部分主题将成为无根之木无之水。所以,我就将其单独拿出与大家进行剖析和分享。

这本书有个姊妹篇,名字是《管理的常识》,也非常值得大家一看,如果你定位是管理者,或者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管理方向,或者你本身就是企业主的话,这两本书能很好地让你分清经营和管理的本质区别,更能深刻地理解这两个词背后的思想和内涵。

经营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四方面的内容:顾客价值、成本、规模和赢利。乍看上去,你可能会感觉很枯燥,在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同感。但是当我抱定一种一探究竟的决心时,才会发现: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你会跟随着书的叙述,不断地连结合自己的企业或管理进行思想上的灵感捕捉。我个人受益匪浅,后续也会一一与大家分享,更会将之付诸实施在我自己的企业经营活动当中。

当然如果你实在看不下去这本书,也别担心,反正你还有我呢!我帮你打捞重点信息,并解析给你听:

1、请始终牢记“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这是经营的核心思想,也是评价一切经营行为对错的永恒标准:

而我们很多企业,非常热衷追捧那些最新管理工具,甚至有些崇洋媚外,看不懂的都是好的,复杂的都是先进的。所以,在纷繁变动的市场中,能够返朴归真、化繁为简的永远都是这一条。

3、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因为"顾客价值"本事就是一种战略思维或行为准则,或者我们称之为“以顾客为中心”,即:在开展任何经营活动的时候,始终站在顾客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并决策。比如,作为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我会不断地进行思考:

(1)人们工作之余需要学习什么知识?

(2)人们工作之余喜欢增长哪些能力?

(3)人们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

(4)公司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些学习或进步的需求?

(5)公司在满足上述需求时,有哪些核心优势?

始终以这样的经营思路进行发展,管理咨询公司一定会拥有牢不可破的的顾客基础。

4、我们的眼睛不能总是盯紧行业内的龙头老大,以此为目标进行仿效和赶超,因为任何优秀的企业都不能代表市场,更不能代表顾客的立场,顾客跟谁都没站在一起,他们只和自己在一起。所以,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并擅长从顾客资中汲取养分,寻求创新和发展的新空间。

5、价值是由顾客和企业共同创造的。这里,作者谈到了三个“放弃”,即:

a、放弃企业独立创造价值的传统思维。

b、放弃基于企业的顾客分类方法(比如红酒经销商会按照顾客的年购买量进行划分和管理等)。

c、放弃站在企业层面理解顾客的惯性思维。

6、企业现在要有意识地打破企业和顾客的边界,然企业和顾客融为一体。真正成功的企业,其产品或服务一定是融入社会大众的生活或工作中的。找到对方需求并努力、快速满足的方式才是现在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式。

1、作者首先指明了一个观念:成本没有最低,只有更合理。当然,如何界定成本的定义?如何让成本更合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必修题。

2、作者澄清了一个现在社会的普遍错误认知:廉价劳动力是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说起这一点,我们这一代商界人都该有义务反思和努力:中国"世界工厂"的模式,如何扭转?作者列举了是个企业案例,分别是:美国的西南航空公司、日本的丰田公司和美国的沃尔玛公司。这些企业都是世界知名的成功企业典范,他们在对待员工的态度上,值得中国的企业借鉴:

a、西南航空公司认为员工是公司的竞争优势,并努力帮助员工成为优胜者。在此理念下,员工们回馈企业的是从到达登机口到起飞的时间仅占其他航空公司的不足1/2!这种就"尽可能最少地占用顾客的时间"让员工倍加努力。

b、丰田始终认为:在制造机器的生产线上,一线员工都有灵魂,他们是问题解决者、创新者和变革推动者。

c、萨姆沃尔顿认为:与你的员工分享你所知道的一切,他们知道得越多,就会越关注。一旦关注了,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们了!

d、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绝对没有"一劳永逸"的说法,我们需要始终盯紧市场、关注顾客,让产品和服务持续符合顾客的期望。企业不会因为规模大了、历史久远,就安全,任何时间点都会有失败的可能。

4、成本的概念度娘就可以告诉我们,而知道和意识到之间差距甚远,比如:流程成本、管理成本、沉默成本、营销成本等,这些都值得关注,成本渗透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绝对不能只盯着劳动力和原材料。

5、企业主和高管必须纠偏的三个误区需要我们明确:

a、企业不缺少管理,而是管理过多:过犹不及的道理,谁都了解。

b、企业不是缺乏体系建设,而是系统能力不足。评价体系建设优劣的永远应该是效率。

c、企业不是员工没有执行力,而是管理指令太多且模糊。

1、今年一起分享了吴晓波老师的《大败局》,其中不乏因为单纯追求规模而惹祸烧身的企业。陈老师在书中列举了三株口服液和比亚迪的失败。其实这种高案例还有很多:顺驰房地产的孙宏斌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他跑马圈地和自以为聪明的压缩成本,在稍稍遇到点儿政策干预就一败涂地了。太阳神、科龙等企业也都是一样:虚胖到几乎可以用"脆弱"形容。其实,作为顾客,他们根本不关心企业的规模,真正关心的是价值。所以,以规模论英雄,只能让企业倒得更快。

2、对于规模的4大错误认知,需要我们提起注意:

a、规模无法带企业的领导者地位,市场需要竞争,谁都不能一企独大。

b、规模不能自然地带回报率,70%的赚钱的公司都不是最大规模的公司。

c、规模不经济,因为规模随之带的成本会如潮水般淹没企业:管理人员成本、培训费用、新业务成本等。

d、规模不能吸引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看重的是积极向上和充满希望的企业化。

e、顾客现在越越多地有了话语权,企业开始转型为顾客生产"定制化"产品,所以,根本上讲,规模带的是竞争而非顾客。细分市场的趋势已经形成,规模越大,遇到的竞争对手越多。

4、企业只要抓两手就行,即人和财。人包括内部员工的满意度、管理者的成就感和外部顾客的满意度。财就像企业的"脉搏"(陈老师的这个比方很贴切呢!),确保现金流丰裕,就一切皆有可能。

1、《管理十诫》的'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努力照顾你的生意,生意自会照顾你的生活。在"深具人性关怀的赢利"的这一节中,作者想要阐述的观点,我是这样理解的:努力顾客的需求并快速满足,还要让顾客确切地感知到这种满足,顾客自会光顾你的企业。在满足顾客的需求上,没有重点,因为都是重点。在提供顾客的价值上,没有终点,因为随时都是起点。

2、企业对于顾客需求的发现和满足一定不是喊出的,而是用产品和服务表达出的:“知行合一”(与《管理十诫》中第9诫可以结合看,因为两个观点如出一辙。

3、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理解一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需要从6个纬度进行端详,毕竟核心价值观是服务于企业赢利的:

a、利润:不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利润,一定是短期的。

b、顾客:离开顾客的经营迟早会失去赢利能力。

c、成长:靠透支资而非关注顾客的成长,也是短期的。

d、人员:没有依靠提升员工效能而获得的赢利,是不长久的。

e、管理: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是不科学的。

f、公民身份:单一的产品成功、单一的资成功、企业主的个人成功和没有以正规手段的成功都是不长久的,这些违背了一个企业作为公民身份的底线。

4、企业需要赢利,绝对无可厚非,尊重并满足顾客的需要和企业自身价值连员工的需要才是持久的赢利。

总之,经营的四大基本要素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深刻,而花些时间去理、参悟这些基本概念是必要的。作为一个人,我们要站在未看现在,并用未指导现在的生活。作为一家企业,我们更要站在未看现在,并用远景决策现在的每一个决策!经营企业很难,可是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劲呢?知难而进、怕什么就面对什么、乐在其中,才是经营好手的内在心声吧!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三

2009001380。

自由之求索路。

——《论自由》与《自由秩序原理》读后感。

这是两本关于自由的经典巨著,在此将二者进行对比阅读,不仅因为主题相同,还为了透过这两本著作反思中西近代的自由求索之路,鉴古明今。

一、严复、密尔与《论自由》。

本人阅读的《论自由》(又名《群己权界论》)的翻译者为清末学者严复,作者是英国学者约翰.密尔(穆勒)。严复是百年来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杰出先行者,他在国家内外交困、濒于灭亡之际,埋头译著。严复最推崇达尔文的进化论,他相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由于认识到政治制度的根据是哲学,严复以实用主义者的眼光一共翻译了八部西方政治哲学著作,其中就有密尔的《论自由》。

《论自由》发表于1895年,最具密尔个人特色,影响也最大。这部著作探讨的主旨是确定社会所能合法施予个人的权力和限度,强调只要个人的行为不涉及他人的利害,就不应该受到限制。密尔从个人在生活、言论、结社、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诸方面,把自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主张的是真正的社会自由。作为英国古典自由主义者的代表,密尔是个人自由权利的捍卫者,他认为社会只有在以下几种条件下才能对个人实行强制或法律制裁:第一,个人彼此互不损害法律明文规定成员在默契中认作权利的确切利益;第二,每个人都承担着保护社会或其他成员免遭损害的责任;第三,对于某些有害于他人或对后果欠缺应有的考虑,但又没有达到违犯其既得利益的程度时,就不能施予法律惩罚,而应给予道德谴责。

密尔的阐述都围绕着这样一个出发点:一个人自己规划他的存在方式总是最好的,不是应为这个方式本身最好,而是因为这是他自己选择的方式。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对于他自己而言,这种选择权就是自由,对于除他外的其他人而言,给予他自由的方式就是尊重他的选择。

二、哈耶克之《自由秩序原理》。

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首先明确,他所定义的自由不同于政治自由、内心自由、自由权项等,是与强制对应的最原始意义上的自由,即在社会生活中他人强制的最少或不存在。

自由的价值主要是由于人类不能完全避免无知,文明的发展延续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学习、模仿的结果。在对人的理性局限做了详细的阐述后,哈耶克对进步亦做了仔细考量,他认为人类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怎样应对人类无知或理性不及所带来的问题,并且给出答案是:

2009001380把个人自由发挥到社会所能容许的最大状态。

这也是哈耶克主张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在这里我对他的其中一个观点产生了共鸣,即“各种伦理价值化约到最后,只有个人不能化约”。不能为了符合所谓的“历史发展规律”而鼓动他人牺牲个人自由甚至生命,因为首先对历史规律的认识难免包含错误,对善的认识不同的时代都不相同,其次个人的自由和生命具有最高的价值,不能把人作为工具,换取所谓的“崇高的事业”。二战期间,法西斯鼓吹为了“德意志伟大民族”的事业而奉献自己生命,导致了悲惨可怕的后果。

当然,真正为了实现个人自由价值的“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情操是伟大不朽的,因为它不是为了某些政治家或政治团体的功名。如上世纪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就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不再受到奴役。为此种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是值得万世高歌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抽离了个人自由和生命价值的事业是必然会走向穷途末路。

三、严复、密尔、哈耶克求索之比较。

严复、密尔与哈耶克站在不同的历史起点与背景上看待自由的价值,作为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阐述与结论各有不同。

严复翻译的方式是意译和节译,因而,他舍弃甚至歪曲了部分他理解不了或者不符合他需要的内容,更鲜明的贯彻了求国富民强这个意图。肯定个人本身就是价值,个人价值的实现本身就是目的,这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无论是洛克、密尔还是斯宾塞等人的英国古典主义,还是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罗尔斯等人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都把自由视为一种独立的善。然而在严复翻译的《论自由》中,这个核心却消失不见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个人自由只是一种手段,一个工具,其价值仅仅在于,通过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和竞争,可以使人的进化过程得以尽快实现,从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密尔与哈耶克都是功利主义者。功利主义是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其基本倾向是“认为一切立法、政府政策和道德原则的最终判定标准是其实行之后可能达到的功利水平”。边沁认为,在经济领域,个人使自身幸福最大化的行为可自然地导致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使得社会的总体功利也最大化。而密尔作为他的追随者,在《论自由》中更清晰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其理论基础仍然是这种功利主义。在密尔看来,通过明晰社会与个人的权力界限,只要个人不干涉他人利害,就可达致人所追求的快乐。在这里,个人的幸福或快乐是目的,因而人便成为了手段。哈耶克亦以“资源有效配置论”为自由市场经济作辩护,他的新自由主义仍是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上,而不是像康德那样以人本身为目的。

2009001380强的路径是拥有“坚船利炮”相比,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虽然哈耶克称自己是一个古典的自由主义者,但是他从个体主义的知识论进入研究自由,这不限于传统的政治哲学。他的基本命题是:“自由使得每个个体都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空前的实验和创造,积累对于自己有用的知识,并由于人类具有模仿能力,也就是积累对于人类有用或潜在有用的知识,使得他人和人类社会从中获取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危险和挑战。”在他看来,自由的价值在于使得文明具有创造力,进而有利于它的进步。对于哈耶克而言,幻想强制的绝对不存在,那么自由就只是一个乌托邦。他反对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计划经济,因为这些制度都给人的自由加以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四、自由真谛之我见。

自由思想在古希腊即以萌发,到近代西欧开始兴盛。经历了漫长苦痛的中世纪后,文艺复兴运动掀起反专制、争自由的巨澜,随着民主革命运动接连爆发,自由深入西欧民众内心,并反映在各国宪法中。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反映便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近代西方强盛原因的内在逻辑。反观中国,自秦以降,中央高度集权、儒家思想一枝独秀的封建自然经济在一定时期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然而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制度下,自由没有萌发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土壤。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部分苏醒的国人开始寻求国家强盛之道。直到今天,在此起彼伏的自由呼喊声中,对于自由的认识仍然亦步亦趋。

英国哲学重功利主义和经验知识,德国哲学重思辨和形而向上,这都与我国哲学大相径庭。我国的哲学偏实用主义,无论是古代老子的道家文化、孔子的儒家思想、满是智慧孙子兵法,还是当代邓小平提出的白猫黑猫论断,都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从政治角度看,对于中国人而言,自由的价值意味着和谐家园。只有发展了经济、文化事业,人民才有可能享有各种意义上的自由,才谈得上对人本身的保护。

我认为自由的价值在于个人的幸福(快乐),但前提是在法律的框架内。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法律是国家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的产物,有阶级就有对抗、压迫,因而法律就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剥削人民的工具。在此意义上说,法律就是一种绝对的恶,是限制人民自由的桎梏。比如最具人身性强制的刑法,可以从法条的现象表面看到统治阶级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对被统治阶级的镇压本质。当斯大林主义的计划经济遭遇全面失败,以致人民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加上其他原因导致苏联走向解体、冷战宣告结束时,哈耶克从自由主义角度关于计划经济必将灭亡的预言得到了应验,这是一种必然还是偶然?他在各方面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作详尽论证的同时,还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否会像计划经济一样消灭?换句话说,自由主义与国家政体有无必然的联系?这个问题我现在无法回答。

2009001380严复主张改良当时的清政府,试图建立一个像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共和国,这是他的理想。密尔则是代议制政府的积极拥护者,他认为建立政府的目的须是为了谋求社会福利。同样是追求自由,却得出了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结论。

理想中,人类法律和正义的哲学应该以自由观念来进行构建,事实上各国实践也在逐步向它靠近。“法律的目的并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1”然而,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中,法律(往往是宪法)都只承认了公民的某些基本自由。自由对于人而言,是一项基本的权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密尔和哈耶克主张的放任式自由主义在现实中已经导致了垄断的产生。任何自由都容易被个人或者群体毫无忌惮地滥用,因此不管是为了社会福利,还是防止无政府主义的擅权专断,都有必要对自由进行某些对社会有益的控制。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喜怒哀乐是在与人的交流中感知的。人与社会的互动性,再次印证自由不是绝对的。

“我们只有把美国宪政的大部分历史解释为美国最高法院试图在自由与政府权力这两。

2个逆向观念之间创制一种可行的平衡和综合的努力,我们才有可能理解美国宪政的意义。”我认为,在处理这种平衡问题上美国先行了一步,我国在建设宪政制度上可以从自由主义的角度加以考虑。坦白的将,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我还未做思考,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英)约翰.穆勒著,严复译:论自由,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

2、f.a.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2。

3、顾肃著: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9。

4、(英)密尔:功利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四

这是在《极简管理》这本书中对管理本质的定义。这本书是我国的纯本土、纯原创管理著作。此书有望打破西方管理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管理理论架构。书中对管理的认识、对管理本质的定义,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值得广大管理者借鉴。以下是书中对管理的描述以及管理本质的定义:

管,原意为细长而中空之物,其四周被堵塞,中央可通达。使之闭塞为堵;使之通行为疏。管,就表示有堵有疏、疏堵结合。所以,管既包含疏通、引导、促进、肯定、打开之意;又包含限制、规避、约束、否定、闭合之意。

理,本义为顺玉之纹而剖析;代表事物的道理、发展的规律,包含合理、顺理的意思。

管理犹如治水,疏堵结合、顺应规律而已。所以,管理就是合理地疏与堵的思维与行为。经合理地疏和堵的思维与行为,管理者能够理顺管理对象、及其与管理者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管理对象易于被管理者把握。

经营的概念。

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把事情做对。­。

经营是指涉及市场、顾客、行业、环境、投资的问题,而管理是指涉及制度、人才、激励的问题。简单地说,经营关乎企业生存和盈亏,管理关乎效率和成本。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之所以经营大于管理,因为经营决定生死。如果做的事情本身是错的,那么不管管理做得如何好,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很多企业其实管理做得并不差,差的是在经营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和创新,反而在管理上不断地寻求变化。这样就导致了很多企业管理水平远大于经营水平,而当管理水平高于经营水平的时候,只会出现企业亏损的结局。

一直是决定管理行为的一个关键。由于大部分洗浴业的管理者,都是凭经验来累积管理的知识,所以对于管理的理解多数是经验的传递和实践的总结。但是管理是有着自己的特性和本质的,这种特质和本质与经验和实践没有关系,它是管理自身的含义,所以需要回到管理的本质进行思考和行动。管理最为重要的是三个基本观念:一个是绩效观,一个是分配观,一个是经营大于管理。也就是说,管理必须对绩效负责,没有产生绩效的一切行为都不是管理的行为,因此在管理的问题上,不应该用我们以往的习惯来评价。其次,作为管理一定要不断地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管理本质上是服务,是对经营的服务,因此,管理相对于经营来说是不太重要的,不要把管理看得太过重要。如果把管理看得太重要了,反而是对经营的一个伤害。

所以相对于经营,洗浴行业在管理上付出过多,经营上却付出太少。洗浴行业总是把最好的人才放在管理岗位上,总是让管理者而不是经营者拥有更多的资源,我们总是习惯以管理职位来表明这个人的重要性;更可怕的是常常让管理人员做出多种决定,而他们又远离经营的一线。如果说经营是功夫的话经营,却属于“修外功”,而管理指的是企业内部的管辖治理,是属于“内功”。­经营关注的是发展、活力和机会;管理关注的是效率、理性和规则;洗浴行业以前是有经营无管理,现在是有管理无经营,总也把握不好这个度。

最后对于经营与管理的区别我们总结如下:

1、经营是企业外部活动,是挣钱,即开源;而管理是企业的内部活动,它的目的是如何省钱,即节流。钱是挣出来的,而不是省出来的,从这点可以看出,经营要比管理更重要。

2、管理是集体活动的产物,原始活动几个人聚在一起打猎需要管理,现在的老年秧歌队也需要管理。管理的本质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甚至对行政管理以及非营利机构都适用,不管企业发展阶段、所处产业或者规模是否相同。

3、管理强调以人为本,解决的是效率问题,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解决的是决策问题。­。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五

一位父亲因为儿子总纠缠着自己要一起玩,于是他撕下一本杂志上印有世界地图的一页,剪成几十块,交给儿子:“什么时候把世界地图全拼凑好就和你一起玩”。他想,即使是成年人,如果不熟悉世界历史知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拼图拼好,更何况一个5岁的孩子呢。当他刚要专心工作的时候,他的儿子拿着已经拼接好的世界地图来找他了,而且拼接的准确无误。他吃惊的问:“你是如何在10分钟内拼好这么复杂的世界地图呢?”儿子说:“这个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把头像拼起来就很容易了,然后反过来就行了”。

我们在赞赏那个孩子聪明智慧的同时也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思维严谨周密的成年人把一些原本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呢?是不是复杂的背后却隐藏着简单的答案呢?今天的社会纷繁多样,市场更是复杂,我们都在本能的用更加复杂的思维来对抗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环境,这似乎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主流的观点也都时刻提醒我们,不要把事情想的太简单,有时我们甚至害怕自己的思维或行为太简单而被嘲笑,因此,有意去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我们也往往欣赏于自己制造出的复杂事物,觉得这样才有成就感,比如列出长长的演算公式解出的数学题,就比马上算出答案的数学题会让我们更兴奋。

从泰罗提出科学管理开始,传统的管理学就在有意无意的倡导我们创造复杂精妙的管理方式与组织架构,似乎越精妙复杂,才越没有漏洞,越完善有效。在营销活动中也以为精密的手段可以更加吸引消费者及避免被对手复制。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时也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觉得产品越复杂精密或多功能,消费者才会觉得物超所值。其实,这些都是受周围环境和习惯思维影响所形成的一种错觉。

事实往往是一个企业最初能够生存与发展,靠的就是简单――简单专一的商品、简单高效的业务流程,简单明确的管理方式。当企业逐步变大,在无形中一点点开始变得复杂,组织庞大,层级众多,员工也越来越多时,效率却越来越低;市场营销手段也逐步丰富,对应的是投入的增加,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也越发的复杂,虽然功能强大,看似物超所值,但是使用麻烦的产品却并不一定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当我们在经营活动中被复杂的事物搞的焦头乱额时,静下心来,会听到在市场乱局的背后有一个质朴的声音在告诉我们――经营的大道来自简单。还记得金庸笔下描写的“独孤九剑”吗?只有简单的九个招式,每个招式都因为去掉了繁琐花哨的动作而变得异常简单,简单到没有任何破绽。在经营活动中我们也有必要去思索,当复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高效率与无懈可击,而是效率低下、资源消耗等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试着把问题想的简单一些,也许问题就真的变简单了。

复杂的背后应该是简单的。

一个复杂事物的背后往往有一个简单的本质,之所以复杂,多是我们自己主观的把简单本质包裹起来,使清晰而简单的本质变得复杂难解。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说过:“我只会做两件事,一件是简单的事,一件是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能够制造与解决复杂事物的人只能叫聪明人,能够制造简单并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的人才是拥有智慧的人。

一家国际知名日化企业和中国一家小日化工厂分别引进了一套同样的肥皂包装生产线,但是投入使用后却发现这套设备自动把香皂放入香皂盒的环节存在设计缺陷,每100支皂盒中就有1――2个是空的。这样的产品投入市场肯定不行,而人工分拣的难度与成本又很高,于是,这家跨国大公司就组织技术研发队伍,耗时1个月,设计出了一套重力感应装置――当流水线上有空肥皂盒经过这套感应装置时,计算机检测到皂盒重量过轻以后,设备上的自动机械手就会把空皂盒取走。这家公司对于为这台设备打的“补丁”深感得意。而我国那个小工厂根本没有研发资金与实力去开发这样的补丁设备,老板只甩给采购设备的员工一句话:“这个问题你解决不了就给我走人!”,结果这位员工到旧货市场花30元买了个二手电风扇放在流水线旁,当有空皂盒经过开启的风扇时就会因为很轻而被吹落。问题同样解决了。

这个故事是在一次聚会中听一位老板讲的,不管真实性有多少,但是给我们的启示却很明显――有时是我们自己把问题搞复杂了,或是没有看清乱象背后的简单。在充满变数与博弈的市场中,我们的思维很容易被环境所影响,在复杂中挣扎,把原本复杂的事物变得更复杂,陷入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制造出两个问题的怪圈中。以市场营销为例,厂家为了能更好的销售产品,于是找来代理商帮助分销商品,代理商觉得为了更好的销售商品就要找更多的帮手,于是代理商的下面又有了更多个下一层级的分销商,这样的思维一直往复,渠道变得庞大细长。厂家得意于自己构建的这个精密庞大且井井有条的组织。虽然层级众多的渠道会增加一些成本,但是厂家却觉得这样可以换来大量的销售与稳固的市场地盘。这样的渠道模式被绝大多数企业所采用,而不断的改进措施也多在强化掌控力度,调动渠道积极性等方面下功夫,如加进管理制度、制衡机制、奖励措施等附件和补丁,使结构更加复杂。却没人考虑这样复杂的渠道结构是否可以简化。虽然近年来很多企业与工商管理课程提出要渠道扁平化,但是,却没有人像迈克・戴尔那样早,那样彻底的改变固有思维,大胆提出废除渠道环节,厂家直接与消费者对接的理念,并开创出戴尔独有的直销模式。就是这个在当初传统营销管理理论中根本无法成立的模式成就了今天个人电脑品牌世界第一的企业。

和渠道层级的原理一样,我们在内部管理时也觉得为了有效管理,必须增加管理者的人数与部门、层级,结果造成了组织庞大臃肿,推诿扯皮现象滋生,人力成本巨大,工作效率却越加低下等问题。经营战略的制定时也往往觉得越深化、复杂,就越可以强化我们的战略意图与作用。但是,看一看通用电气、沃尔玛、微软、英特尔等世界级的公司,他们的经营战略都非常简单,他们成功的原因并非因为多么精妙复杂的战略,而是因为简单的正确与有效的执行。当我们注意到这点并进行反向思考,就会发现,往往简单才是我们成功经营的有力注脚。我们在企业管理中无法全部完成管理工作或做出错误的决策多是因为被繁杂的事物所累。这就像我们很难在沙堆中准确的发现珍珠一样,我们被太多繁杂无用的沙子蒙蔽了双眼。如果我们能从复杂、精密等于优秀、卓越的迷思中走出来,把繁杂的事物过滤掉,关键要素就自然显现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抓管理中的核心部分,效率提高,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简化工作流程,简化不必要的规定,减掉不必要的会议,减掉多余或是不特别重要的层级。营销工作中试着去掉一些花哨的环节,广告简单、渠道简单、商品简单、销售简单,当真能够这样简单时,其实就是非常的不简单。当一切变得简单后,我们会感受到轻盈、清晰带来的好处,也会感受到简单的力量。

后从事食品行业转行到ibm的郭士纳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其中一点就是通过裁减员工、简化组织层级等手段使ibm的组织结构变得简单有效,行动迅速。由于对高科技行业一窍不通,郭士纳很少过问具体工作,因此,他不去管具体问题,只制定好大的方向和一些原则。就是这样一些简单的决策,通过切实的落实,使亏损131亿美元的ibm扭亏为盈,盈利达485亿美元,股价更上涨了超过十倍。

宝洁公司前总裁德克?雅德在一次公开接受采访时说:“很难想像消费者这些年都是怎样忍受保洁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实在是难为他们了”,说这番话的原因就是宝洁的产品线过于庞大繁杂,不仅品类众多,即使是同一样商品也分出十几种不同包装、类型。这虽然符合传统用细分商品来满足细分顾客的营销理论,但是,这样却让消费者本来清晰的购买思路反倒模糊了,产生了迷惑、犹豫的心理。对于小额感性商品而言,使消费者产生这样的情绪是很危险的,结果就是放弃购买,买那些清晰明了,不用劳神费力的商品。宝洁发现问题后对日化线的所有产品实行配方标准化,清除非重要品牌,把分散的规格进行归纳整理。产品的品类与规格锐减,可市场份额却提高了1/3。

在这个平的世界里,企业经营时的困局不是选择的机会太少,恰恰是选择的机会太多,才使我们迷失,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只有具有化繁为简的能力,拨开繁杂的迷雾,才能清晰的看清市场的本质与经营的真谛。

简单的背后应该是复杂的。

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却很复杂。前面提到的要尽可能去掉繁杂,追求简单,指的是首先不要自己制造麻烦,而后懂得筛检掉各种无用繁杂的表象,使简单变得有力。但是,不论在营销工作还是管理工作上,能够做到简单其实并不简单,简单的背后需要极其复杂的系统作为支持。

google就是一个表面极其简单的网站,最初谷歌的网站界面上线后招来了业界的嘲笑,认为google浪费了宝贵的首页资源,因为,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都是把主要心力投注在首页之上的。他们认为,google这样简陋的页面注定会失败。但是,被花花绿绿,让人眼花缭乱网站包围的浏览者们却都喜欢上了这个视觉风格简约,操作简单的网站。其网站越是简单,使用者越是觉得google的力量强大,因为,那种在0.2秒就能搜索几亿个网站的能力,其表面却那样的简单平和。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网站,背后却有着惊人的数据库与技术支持,其独创的运算搜索技术国际领先,数据库中拥有上百亿的网页数据,承载这些的是上千台高性能最新服务器的支持。为了提高搜索速度,google将数据信息分成许多称为“碎片”的小块,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以便进行并行搜索。每一台服务器都搜索出一部分结果,然后再整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答案。为了解决不可抗力带来的影响,google搭建了google文件系统,该系统与google的搜索运算系统紧密结合,对服务器故障有很高的承受能力,使我们即使在google后台出现重大问题,或遭受攻击时,也能顺畅准确的进行搜索,丝毫不受影响,也不会有任何感觉。google类似这样复杂的系统支持还有很多,其背后越复杂,给使用者的就是越简单,这种简单让使用者喜欢,这种复杂又让竞争对手难以超越。

反观飞利浦公司,曾经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研发出一个“万能”的电子产品,兼具了十几种功能,本以为会引起一场科技革命性的抢购风潮,可结果却因为操作太复杂,一个本来要使生活变得更简单便捷的产品反倒成了专业性很高的产品,没几个消费者能能搞懂,学习使用的成本太高,导致没几个月该产品就退出了市场。飞利浦公司吸取了这个经验教训,成立了旨在使产品变得简单的部门,之后推出的每一个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简单。

德国的阿尔迪超市的经营策略非常简单,策略的核心也是简单。他们的商品只有几百种,比起沃尔玛几十万种商品来,简直是少的可怜。而且一类商品通常只有一到两个品牌和型号可以选择,但是,阿尔迪会精选那个质量最好,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免去了顾客挑选的时间。货品的摆放更是简单,没有华丽美观的陈列,都是装在原包装盒内,只是把包装盒打开了而已,很多商品是就地堆放,顾客自己去拿,超市服务人员甚至不提供装袋服务。价目表则悬挂在货物的上方。

由于商品单一,和供货商的议价能力更强;简单的货物使物流与库存效率也大大提高,成本极低;而简单的经营方式也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每家阿尔迪超市的员工不超过10人。这样一间超市简单到有些不可思议,而他们的销售额更是不可思议-――销售额每年超过四百亿欧元。更让人吃惊的是,阿尔迪每年经销的单件商品总价值超过四千万欧元,是沃尔玛单品平均销售额的30倍。当商学院的研究人员来取经探秘的时候,阿尔迪超市的总裁阿尔布莱特说:“我们只专注地去放一只羊,无数事实证明,那些想放一群羊的人,到了最后,往往连一只羊也剩不下”,这就是一家成功企业经营战略的简单与简单的经营战略。

同样的,阿尔迪超市能够做到这样的简单其实并不简单。首先要有敢于这样简单的勇气,其次是让这些简单变得卓越,比如,销售的单品虽然少,但是每一件单品都是经过专人在众多同类商品中反复挑选与比较后才确定的,让顾客闭着眼睛也能选购到好的商品,因此才得到顾客的信任;而随意的堆放货物也有阿尔迪超市的良苦用心与精心设计。看似随意的堆放却非常容易被顾客看到并获取,而摆放顺序也符合顾客的选购习惯;员工虽然少,但是在这个团队中,简单意味着默契,他们能看懂同事的一个眼神,能够默契的传递货物,能够同样的态度对待顾客,能在1秒钟以内准确的报出每个商品的价格、功效、特点等信息,结账不采用条形码,完全用收款机和心算,准确、高效。

杰克・韦尔奇一直提倡简单管理,他一直致力于在管理中能够做到最少的监督。他总是轻松的说:“越少的管理,就是越好的管理”。但是,作为一个世界级的超大企业组织,旗下十几个事业单位,能够做到这样简单的管理并不容易。杰克・韦尔奇用时间为通用电气打造出了组织中的“自然次序”,也就是一个基于文化、制度之上,良性的、智能的、具有自我驱动力的组织,这个组织运行模式非常的简单,简单的背后又极其的复杂。

追求卓越的简单。

简单就是力量,简单是复杂的终极形态,当我们能从简单走向复杂,在从复杂中走向简单的时候,也是企业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过程。看到这里,问一问自己:

我的战略够简单吗?

我的管理够简单吗?

我的营销够简单吗?

我的产品够简单吗?

我的企业够简单吗?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六

摘要:战略管理是通过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来提高组织活动效率。竞争战略和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关注的重点。战略管理对管理本质的凸显表现在:它将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强调用组织的外部适应来带动内部激励和协调。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竞争;核心竞争力;管理的本质。

“战略”原本是一个军事术语,早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在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就出现在军事论著中。最早将“战略”这个词引入管理学的是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他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战略”这个概念,但不是在战略管理这个意义上。后来,纽曼用“战略”这个概念对管理者的工作进行了分析,他的研究为战略管理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以来,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先后形成了两个主要方向:一是迈克尔・波特围绕“可流动性竞争资源在行业间的流动”所进行的竞争战略研究,二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等人围绕“差异性资源”所进行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一)竞争战略研究。

迈克尔・波特于1981年和1985年分别出版了著作《竞争战略》[1]和《竞争优势》[2],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对行业竞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主要内容包括:行业结构的五种作用力分析;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模式分析;实现这些战略的价值链分析;战略实施分析―――进攻性战略与防御性战略。

波特指出,行业竞争中一般有五种作用力在起作用,即进入者威胁,替代者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供方讨价还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力形成的“合力”,决定着不同企业在行业竞争中是否具有获得平均利润的能力。他还指出,五种作用力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等同,每种作用力的重要程度如何,究竟哪一种作用力最为重要,这要看行业本身的结构如何。

基于上述分析,波特提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三种模式: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一点战略。他认为,尽管还存在其他可供选择的模式,但它们都是以这三种模式为基础的。波特强调,无论选取哪一种战略,都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战略选择。

为了进一步论证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波特提出了价值链这个概念。他指出,企业所得与花费成本之间的差额,是反映企业是否赢利的标尺,如果差额为正值,企业就赢利,反之就亏损。

因此,在分析企业的竞争地位时,必须使用“价值”这个范畴。价值创造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和哪一个环节能单独完成的。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设计、生产、营销、交货、服务以及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如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

波特强调,一定的价值链使企业在行业中处于一定地位,价值链上的差异是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波特认为,面对竞争对手,企业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战略:进攻性战略或防御性战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提供了很多重要启示。对这个理论,管理学界也提出了一些批评:一是企业竞争与军事和体育竞争不同,对手并不那么明朗,找准竞争对手并不容易,这就为战略选择带来了困难;二是企业竞争可以出现双赢结果,军事竞争和体育竞争则是零和竞争,一方的胜利就代表着另一方的失败;三是该理论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是远距离的,粗线条的,很容易把对手抽象化,因此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并没有多大指导作用[3]381-382。

(二)核心竞争力研究。

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出现使战略管理得到进一步发展。它标志着战略管理的重心已经从追求短期的外在的竞争优势,转向追求持久的内在的竞争优势,已经由行业内部的产品竞争,转向为创造未来而竞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沃纳菲尔特出版了代表作《企业的资源基础论》[4]。他指出,企业是由各种资源组合而成的,这些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组织。资源特征使企业各具特色,形成了企业间的差异。这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保障能力,在竞争中的地位如何,主要是看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如何。不过,并不是所有资源都能够使企业持续发展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成为竞争能力的核心的。只有那些具有价值,不可替代,不可模仿和稀缺的资源,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沃纳菲尔特的理论暴露出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初,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合著的《企业竞争能力》[5]一书将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带上新台阶。他们指出,对核心竞争能力的界定不能过于宽泛,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只能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战略管理理论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组织要生存发展,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制定一个较长时期的基本目标和实施方案,使活动不再盲目。明茨伯格在《战略决策的制定》中指出,“战略的作用是为组织绘制出航线”,“战略促进了行动的协调性”,“战略提供了理解组织行为的方式和便利手段”,“战略提供了一致性和有序性”[6]7-8。有了既定的战略,整个组织的活动就有了明确目标和清晰路线。在它们的指引下,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激发,行动才能达到协调统一,组织活动的效率才能提高,组织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由此看来,战略管理的实质就是在管理中时刻强调把战略决策放在首位,并用外部适应来统帅对组织成员的激励和对整个组织活动的协调。

如果把战略管理看作一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与战略实施。在这三个阶段中,决策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战略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并对效果预先做出评估。任何战略的制定,都要先分析组织的内外环境,拟订出各种备选方案,在反复比较后作出选择。在战略分析、战略拟订和战略选择的过程中,始终需要考虑的是组织的长远目标,当下具备的资源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认清这些制约因素,不仅是为了制定出合适战略,也是为了战略能够切实贯彻执行。如果在制定战略时,不认真考虑战略的实施,这样的.战略极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甚至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战略实施绝非是机械地按照已经制定的战略方案开展活动,而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会遇到一系列新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由组织的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也可能是在制定战略时认识的片面性引起的,但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对已制定的战略进行调整都是必须的,也是经常发生的。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战略管理是一个决策链,自始至终离不开决策和再决策。从战略目标的选择,到战略计划的制定,再到战略计划的实施,都不可能一劳永逸,都必须在战略实施中进行调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决策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面对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有限性,无法确定组织活动的目标,无法制定出合理方案,无法采取有效行动。战略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战略毕竟是一个根植于稳定而非变化的概念,因而如何正确而恰当地把握转变与持续稳定之间的平衡,便成为战略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7]256。

战略管理坚信,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在变化中求得大致的稳定,是能够做到的。战略管理强调在管理活动中决策无时不在,就是为了使战略目标、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更加切合实际。尽管战略可以调整,但决策总是存在。

战略管理注重长远的战略性决策。这一根本观点,在现今所有管理活动中都得到了普遍重视。

管理中,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受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和沃纳菲尔特等人的“核心竞争力”的启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专业化、差异化、成本领先、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战略措施,许多实施战略管理的企业都认为,战略规划产生了积极效果。

战略管理对组织的活动具有协调作用。组织是由不同成员组成的,组织的活动是由不同的部门的不同职能、不同工作构成的。不论是从成员构成还是从部门、职能和工作构成上说,管理者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都需要做好协调工作。正确确定组织活动的目标和路线,使组织的成员、部门和工作都围绕目标聚焦,按路线行动,在行动中形成合力,是进行协调的重要手段。战略管理不仅强调要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还强调需要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即合理安排各项具体工作,来保证战略目标逐步得到实现。在当今,一些大公司人员众多,下属组织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但却能做到秩序井然,有条不紊,这不是采用一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就能做到的,这些大公司的经营方向、工作秩序和协调措施都无不来自战略管理。

实行战略管理有利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整体效率。由于组织在制定战略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组织的主攻方向和资源优势。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尽管需要对已有的战略规划进行调整或重新做出规划,但这种调整或重新规划主要是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的,立足点仍然是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是为了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此外,组织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对成员的行为有规范作用,能够有效减小内部的矛盾和磨擦。这些都无疑能大大提高组织活动的整体效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个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大同小异,所拥有的资源也势均力敌,但获得的效绩却大不相同。大量研究表明,组织的战略规划和组织的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这种正相关的原因在于,实施战略管理的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具有更明确的方向,更容易提高活动的整体效率。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七

认真研读安德烈·焦尔所著的《学习的本质》一书,结合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我感受颇深,收获很大。本书不仅对教育研究者,特别是帮助教师认识学生学习的机制,改进自己的教学十分实用,也为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提供了方法。

本书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关于学习研究的实用性读本。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质疑文化”。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更不是一种简单的条件作用的结果。因为学习者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进行学习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完成学习。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赋予学习以深层次的意义。学习者是其自身教育真正的“创造者”。学习是互动的结果,当学习者的心智活动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丰富的互动时,他的知识水平就会有进步。

学生如何搞好学习呢?根据书里的建议,作为教师,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学习者需要记忆的东西或知道的操作程序,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并帮助学生设置一定的目标,然后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达到目标。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学习者能够利用其所学时,他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如果学习者能够改变原处的心智结构,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学生才能真正学习。

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动机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呢?老师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给学生上课,一直坐着听这种课,不会让学生产生什么学习动机。有心的老师已经发现,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让学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会学习,就会进步。

这本书篇幅不大,作者安德烈言简意赅地讨论了学习的`许多方面,诸如社会和文化维度下人类对学习的认识,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历史演进,学习的生理学和社会学基础等。但作者的重点,在于对今天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做系统性的分析,并总结和提炼了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方案。教学不是件轻松的差事,而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学既有心理要求又有技术要求,教师既得有耐心,又得有想法,善创新。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八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不断深入,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出现,这对城市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说是挑战,尤其是当危机发生时。

与其他地方相比,城市容纳的人口多,社会生活更复杂。当公共危机在大城市发生时,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更需要及时、高效的处理。

《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中研究分析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若干大城市在应对危机时的措施。

个人认为,虽然各个国家、不同的城市有其不同的经营模式,但是面对危机时,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要稳定人心。因此政府应当担此重任,在危机发生时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公开危机及其处理情况。同时,还应告知公众应对方法。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公众恐慌,也让一些别有企图的人难有可乘之机。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九

韦尔奇在《商业的本质》中结合大量企业的现实案例和经营困境,给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经济低迷时期,提出了企业实现快速增长的六大突破口,包括:协同力、领导力、影响业绩和成本的关键数据、快速敏捷的战略制定流程、组织结构优化和领导者的心理素质。

看书之前,我认为商业的本质是,你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你是否不可替代。任何商业,都是创造了一种价值,满足了某种需求。

看完杰克韦尔奇这本书,我才发现,其实他讲的,就是他上一本书的名字”赢”,以他的.理念,商业的本质就是“赢”。

"商业的本质是一项团队运动,强调"团队"两个字。同时,既然是运动,目的就是要去赢。杰克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赢的态度,是通过抓住管理学和商业上最本质的东西走向赢的路径。"。

围绕着要"赢"这个目标,去构建你的系统,从领导力和协作力两大方面,不断的推进使命的达成。协作力,是重构你的使命,让你的行动把使命落地,并且跟进你的结果。

商业的本质,——就是给客户”想要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

要成为一个企业家,你需要有个好创意。这个好创意要足够有潜力,有利可图,能带来增值,能让人兴奋,能改变固有的范式。与以往的创意相比,你的创意要有特点,要更好。

非常熟悉的感觉的一段话,前不久在一次创投论坛上,反复听到投资人也是如此的一段话,只是没那么啰嗦,就是三点内容:

1、给你的客户带来好处(利益,价值,利润)。

2、给自己带来好处(能赚钱的买卖)。

3、提高行业效率(改变固有的范式)。

经过这几年的洗礼,国内的投资界也清醒了很多,但仍然不排除继续在制造热点,追捧热点。因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是清醒,是领跑者。大多数人都是追随者。

关于第六章的内容,我认为是有些干货的,其他团队篇和职业管理篇都是关于人事,第一部分是关于商事。虽然一些内容都是十几年前的内容,但终究逃不过商业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十

内容浅显易懂,干货并不多的一本书。由于是美联储大佬伯南克所著,于是决定一看。推荐配合《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一书来看。

其实这是伯南克的四场讲座的一个浓缩。第一讲美联储的起源与使命,第二讲二战后的美联储,第三讲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第四讲危机的后遗症。读完并没有什么感想,大概因为这本书本来针对的就是基础知识的普及,可以说是金融的入门书吧。在我看来就是一本《货币金融学》。相比于批判当下流行的阴谋论,对fed的本质做了更深的探究的《还原真实的美联储》一书,这本书可以说是华而不实。

这本书相当坑爹,看完四讲后发现全书进度才到一半,原来后面一半是之前内容的英文版。不推荐购买。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十一

群体认同是人群社会中一股巨大的力量,因为他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需求,利用”影响者”的力量,会让组织建设的工作轻松很多.团队三只脚的应用.

本组选择的三只脚分别是:一是组内最有责任心的,二是业绩最好的,三是最能活跃组内气氛的.三个小组pk成功率和结账票量,开始执行的第二天,下班后要把当天成功率报给各个小组长,由小组长记录,我听到有人说:哎呀,我今天的特低肯定拖咱组后腿了,显然团队意识在这名员工心理发芽了,第二天这位员工竟然提前2个小时来加班了,最近这位员工的业绩在不断的提高她就是本组的蒋庆阳.

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员管理,管的就是变化和惯性..59秒工具日管里和日反馈对提升班组业绩非常有帮助,每日及时发送前一日业绩,让员工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辅导业绩不好的,结合团队三只脚每天小组竞赛,获胜小组集体表扬,()小组最后一名业绩较差人员由小组长进行私下辅导,如辅导后无提升班长进行深入辅导.潜移默化中业绩较差人员体会到自己的数据会影响整个小组的评比.受到表扬的小组长的个人能力得到认可,将激发潜能更努力更负责的帮助组内人员提升业绩.

59秒管理工具的利用价值极高,如:录音分享记录,对新员工提高成功率有很大帮主,因新员工摸不准客人的意向,通过录音分享记录,引导新员工对客户的属性了解,.提升对客户的识别意识,本组这两个月进了7-9个新人,本周将录音分享工具应用于实践.期待新人进步.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十二

管理的历史很显然不是只有这一百年,只是在这过去的100管理得到了更深的认识、实践和学习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正如作者克雷纳所告诉我们的,管理没有终结答案可寻,惟有恒久的问题存在,管理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因此他就要带我们对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回顾。虽然这是个极其严肃的课题,但这本书却是用轻松甚至略带诙谐的笔调,将这百年的管理历史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并且明确的指出了诸多管理名人和理论的可取和不足之处。

对于所过去的管理百年,克雷纳将他们概括为“有趣,创新和进步的1”。因为在这百年里涌现了无数的管理名人和各样理论,有对过去的创新、补充以及批判,但无论怎样他们的出现,都使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使管理的实践更加有效。从泰罗以秒表计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到摩登时代福特的t型车装配线生产,到斯隆对组织的思考和管理,到诸多研究者对人对劳动者的探索,到在二战中吸取教训寻求企业发展,到著名的麦卡锡营销4p组合理论和麦格雷戈的x-y激励模型理论,到对源于军事的战略的研究和运用,到在面临组织危机时对管理理论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到曾帮助日本经济复苏的戴明质量管理理论在西方的风行,直至各种管理模式的实践和兴起。

不难看出,这些理论的产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些理论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代的难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论存在的不足也被一一的展露出来,就如科学管理中对人性的忽视和流水线生产对人机械化的控制等。但我想也正是因这些隐藏的不合理让人们对管理有新的认识和补充,并催生了新的理论,就像霍桑实验对人关注的开始和组织的发现与发展。这也同样可以作为我们现在学习管理,了解管理历史的重要原因。而且作者也在最末了一章中也讲到,仅仅只有那些高层学习研究管理是不够的,仅仅只有一时的管理知识而不会吐故纳新是不够的,仅仅只会学习只能坐在办公室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也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当学会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并实践应该是更能让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方式。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在里面找到的仅有的与中国相关的便是很久以前的《孙子兵法》。虽然我们的工业发展比西方晚了很多,我们的管理学也还是个年轻的学科,但我想这不会成为我们在这方面发展的阻碍。书中讲到的日本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虽没有本土的理论,但却用锐利的眼光发现了甚至未被西方认可的戴明理论的价值并能加以实践。所以说,我们也同样需要学会大胆的运用对我们来说合理有价值的理论,自己缺乏理论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适合我们的理论。

世界在不断地更新,管理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人更需要被不断地更新。

管理的本质读后感篇十三

读完《59秒管理》,我从心底佩服作者,如此毫无保留地将这么多管理的秘籍公之于众,让大家分享他的管理经验与成果。书中的事例全部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每一个解决方案都如此令人拍案叫绝。

初初拿到这本书时,书很新,也很厚,没有华丽的词藻,让刚刚开始工作的我很“嫌弃”。确实,之前一直比较倾向于文辞优美的书,感觉看那种书真是人生一大享受。这本《59秒管理》一直在我这儿放了大概有半个月。当有天晚上无比郁闷的回到家时,看到了这本书静静的躺在床头边,随手翻开,一行饱含深意的话跳入眼中:“复杂的会表像背后,往往藏有简单的的逻辑。一个越成功的组织,这个逻辑越简单,因为只有简单易懂而且容易遵循的逻辑,才能从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简单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让我反思己的工作和生活,为什么有人成功,为什么有人失败,其实会真的很简单,只要找到规律,比如成功的规律,比如快乐生活的规律,而我们需要寻找的就是高效工作的规律。

来公司已经两个半月了,也参与了小组的工作,只是参与,没有管理,所以通过读这本书对于管理没有引起太大的共鸣,但是对于书中的一个行为印象很深刻,就是关键行为。关键行为就像有一个魔力,通过一个细微的.行为就能影响己甚至团队。

全本书中只有这个关键行为记住了,并且也试着运用到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世界其实是不复杂的,纷杂的混乱中,都有一个异常简单的道理埋在底下!找到这个关键点,专注在这个关键点,世界就会产生改变!”我们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是我们能改变我们己,我们的团队!书中有一个“十分钟沉思室”十分有趣,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给己一个沉思的时间,在下班的路上,在公交车上,在睡觉之前??一切可能的空闲时间都能进行我沉思、我反盛我肯定、我鼓励。

我们要改变己,就是要找到改变己的关键行为,或许每天见到同事都微笑,就能改善己的心情,让己工作起来不是那么的烦躁;或许我们休息时间几个人聚到一块儿谈天说地,可以谈论衣服、可以谈论美食、可以谈论电影,那我们刚才遇到难缠客户时那种郁闷的心情就会莫名的消失不见;或许我们每个月规划好己的零花钱,有计划的为己买一两件衣服,那我们整个月的心情都会很雀跃;或许??这个就需要己发现改变己的关键行为,一件小小的事情,会让我们每天都笑容满面,生活灿烂!

希望我亲爱的同事们通过己小小的改变能感受生活和工作更加轻松惬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1832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