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案设计(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5:48:16
诗经教案设计(专业19篇)
时间:2023-12-01 05:48:16     小编:琉璃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步骤安排和教学资源整合的工具,帮助教师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活动。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错点。教案的范文展示可以激发教师们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热情。

诗经教案设计篇一

《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当中的经典名篇,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

在对文本进行研读后,我先是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初稿中,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手法技巧、悲剧原因面面俱到,但在试了一次课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虽然在设计时觉得人物的形象分析是重点,但到了课堂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占用了不少时间,无法突出重点;其次是教学环节简单仓促,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每一个问题几乎是泛泛带过,均不深入,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一定的深度,没有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效果平平,连我自己都觉得学生心不在焉。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几易其稿,做了以下改进:

1、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大胆删减,不把课堂弄得过于零碎。问题在数量上精简,但每一个问题分量十足,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简化后,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也清楚自然得多。

2、对于文本内涵的挖掘,有了深度,并和教学实际联系,学生有兴趣探究思考,且有多种表述,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我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同时把课件当中设计好的答案删去,用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我也不会生硬地将学生往答案上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清楚流畅,我在课堂上的发挥也不受限制。

对于这次改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一:情节概括,书面表达。

故事内容的概括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素材,但从试讲课堂中学生的回答看,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概括能力不佳,如果过多点评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环节改为预习作业,给出几个示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可以模仿示例,也可以自己发挥。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在课上展示和交流点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下一个环节人物性格分析和手法探究打下基础。同时,这一环节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二:形象探究,突出主角。

在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上,只探讨主要人物形象也就是女子的形象,对男子形象进行简单概括,另外,问题设计上,不明确提出展现出什么“性格”,而只说“留下了什么印象”。“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短短的一首诗中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而且用“印象”二字,在课堂开始,可以降低学生思考难度,提高学生思考兴趣,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的依据,这样既扣住了文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语文性。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三:艺术手法,融入形象。

在手法上,不单独用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讨论,而是问诗歌是怎样来表现形象的,将此环节原本的顺序调整至人物形象的探讨之后。这样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思考规律: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艺术手法,使整个教学过程较为顺畅。对于学生初中时已较为了解的赋比兴手法,再做进一步学习。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四:挖掘内涵,提高深度。

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最重大的一个改进。作为课堂竞赛式的公开课,需要一定的创新之处,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文本的内涵才会被挖掘出来。这个教学环节,我本来设计的是女子形象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后来改为了文本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也就是《诗经氓》的经典魅力在哪里。这样修改之后,学生不会只盯着形象去说,对于语言、手法,甚至悲剧产生的原因都会涉及,也是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概括。再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这首诗流传两千多年来到我们面前,是因为它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女子相同的社会地位。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有更理性的理解。这个讨论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有一定思想内涵。

从最后的课堂效果来看,更改后的教学设计确实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学生很有兴趣去想、去说,在课堂气氛良好的基础上提升了整堂课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诗经教案设计篇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两首》和其他几首诗歌的语言形式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氓》是《国风》中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教授本课时,首先根据学生初中所学过的《诗经》知识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再次就是赏析《氓》,一使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和“氓”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诗歌里面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进一步理清女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

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诵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华文明源源流长,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诗歌便是这条大河中最美丽的一朵浪花,是我国文学发展中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而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爱情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氓》。(板书)。

二、解题。(引导学生回忆初中了解的并适当补充)。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

“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硕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关雎》,由小鸟依依联想到男欢女爱。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在历史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板书)。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

课前我们运用早读课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疏通了诗歌内容也相应找出一些常用字的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成语和特殊句式。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课文内容。

3、学习“恋爱”部分。(1―2章)。

(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面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

(6)齐背第一段。

4、学习“婚变”部分。(男生朗读)。

(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2)提问: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

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

(6)学生试背诵。

4、研习“决绝”部分。(女生齐读)。

(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

(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3)提问: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思考)。

明确: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4)提问:我们说《诗经》最大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除了“赋”,“比”“兴”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这是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作业。

五、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六、布置作业。

1、除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找出来。

2、将《氓》改成现代诗。

3、背诵全文并预习《采薇》。

诗经教案设计篇三

尔卜尔筮咎言载笑载言于嗟鸠兮。

桑葚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罔极靡有朝矣。

咥笑夙兴夜寐隰则有泮玁狁。

不遑靡盬孔疚骙骙小人所腓。

象弭鱼服雨雪霏霏信誓旦旦。

二、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三、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xx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

教师: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2、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

2、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

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

三、研读赏析。

精读《关雎》,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

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3、诗歌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预习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小组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二、研读赏析。

精读《蒹葭》,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2、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基本相同,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恋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也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三、拓展延伸。

1、《关雎》和《蒹葭》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感情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关雎》和《蒹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木瓜》:情人之间互赠礼品,作为永结恩爱的信物。

学生可根据理解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2、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

课后记:

1、学生这是第一次学习《诗经》中的诗歌,这些诗歌与以往学生学习过的古诗有较大的不同。一方面,诗歌的年代比较久远,缺乏对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所以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也要求教师做适当的背景知识介绍。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字音的变化,这些诗歌押韵不像近体诗那样有规律可循,读起来有些拗口,因此,在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中都必须加强朗读的练习,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直至成诵。

2、诗歌是意象完整而优美的一个整体,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可以给以必要的提示和点拨,但不能逐字逐句翻译,使诗歌意象支离破碎。应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得到美的享受。

3、这两首诗歌所涉及的“爱情”主题是学生既好奇又有所回避的话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健康爱情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诗经教案设计篇五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

投影显示: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a.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b.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c.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d.“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诗经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

教师: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4][5]。

诗经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威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诗经教案设计篇八

1.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3.体会古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1)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雄鸠(ju1jiu1)窈窕(yao3tiao2)好逑(hao4qiu2)荇(xing4)寤寐(wu4mei4))芼(mao4)蒹葭(jian1jia1)溯洄(su4hui2)晞(xi1)湄(mei2)跌叩)抵(chi)滨(st)址(zht)

埘(shi2)佸(huo2)桀(jie2)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2.关于三篇作品解题

《关雎》描写男恋女之情。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蒹葭〉也是一首情诗。诗中所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于,诗人来寻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君子于役)写丈夫久役,妻在家怀念之情。每当家禽和牛羊归来的黄昏时候便是她想念最切的时候。

1.朗读〈关雎〉注意正音。

2.赏析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

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顺手采。

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爱。

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

一片深情悠悠长,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荇菜鲜,左手采来右手拣。

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表爱怜。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拣拣开。

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娶过来。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居“三百篇”之首,因此向来倍受重视。这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所谓“君子”是对当时贵族男子的称呼。这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恋爱与结婚的愿望寄托在想象中。(诗经)最重要的艺术手法是赋/、兴。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如本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但兴有时与下文意义上无关,有时有情调上的联系,有时只是从韵脚上引出下文。本文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朗读〈蒹葭〉注意正音。

4.赏析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几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

迎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

河边芦获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这时候、这地方寻找那心中难向人说的“伊人”。伊水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得。细玩诗味,好像是情诗,而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5.朗读(君子于役*注意正音。

6.赏析

夫君服役去远方,没年没月。c忧伤。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奔回窝,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夫君服役去远方,叫我怎能不苦想。夫君服役去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何日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聚拢忙。夫君服役去远方,也许不至饿肚肠。这是一位妇女思念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诗。落日衔山,暮色苍茫,鸡栖敛翼,牛羊归舍。面对此时此景,久别夫君的闺中少妇,心头涌起一阵阵难以抑制的。调怅。她想念丈夫,该不会受饥挨饿吧?暮色越来越浓,思绪越来越长。每天这一段黄昏时光,她感到实在太难挨了。清人评论这首诗说:“写乡村晚景,睹物怀人如画。”睹物是写景,怀人是写情,此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凄凉境界,能使人感到“如画”。

《诗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尤有深刻的揭露。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广、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句式回环往复,韵律和谐。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一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__篇,包括__、_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一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君子于役)中对繁重劳役表示怨恨的句子是____;触发思夫之情的景象是__;对丈夫祝愿的话语是__。

二、断句。

1.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2.《蒹葭》“所谓”伊人,指的是“君子。()

3.《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4.(关限是(诗经)的第一抬,居“三百篇”之首。()

《诗经》三首(教师中心稿)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诗经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3、体会古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1)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雄鸠(ju1jiu1)窈窕(yao3tiao2)好逑(hao4qiu2)荇(xing4)寤寐(wu4mei4))芼(mao4)蒹葭(jian1jia1)溯洄(su4hui2)晞(xi1)湄(mei2)跌叩)抵(chi)滨(st)址(zht)。

埘(shi2)佸(huo2)桀(jie2)。

2、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二、导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2、关于三篇作品解题。

《关雎》描写男恋女之情。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蒹葭〉也是一首情诗。诗中所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于,诗人来寻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君子于役)写丈夫久役,妻在家怀念之情。每当家禽和牛羊归来的黄昏时候便是她想念最切的时候。

三、正课。

1、朗读〈关雎〉注意正音。

2、赏析。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

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顺手采。

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爱。

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

一片深情悠悠长,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荇菜鲜,左手采来右手拣。

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表爱怜。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拣拣开。

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娶过来。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居“三百篇”之首,因此向来倍受重视。这是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所谓“君子”是对当时贵族男子的称呼。这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恋爱与结婚的愿望寄托在想象中。(诗经)最重要的艺术手法是赋/、兴。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如本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但兴有时与下文意义上无关,有时有情调上的联系,有时只是从韵脚上引出下文。本文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朗读〈蒹葭〉注意正音。

4、赏析。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几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

迎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

河边芦获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这时候、这地方寻找那心中难向人说的“伊人”。伊水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得。细玩诗味,好像是情诗,而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5、朗读(君子于役*注意正音。

6、赏析。

夫君服役去远方,没年没月。c忧伤。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奔回窝,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夫君服役去远方,叫我怎能不苦想。夫君服役去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何日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聚拢忙。夫君服役去远方,也许不至饿肚肠。这是一位妇女思念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诗。落日衔山,暮色苍茫,鸡栖敛翼,牛羊归舍。面对此时此景,久别夫君的闺中少妇,心头涌起一阵阵难以抑制的。调怅。她想念丈夫,该不会受饥挨饿吧?暮色越来越浓,思绪越来越长。每天这一段黄昏时光,她感到实在太难挨了。清人评论这首诗说:“写乡村晚景,睹物怀人如画。”睹物是写景,怀人是写情,此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凄凉境界,能使人感到“如画”。

四、小结。

《诗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尤有深刻的揭露。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广、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句式回环往复,韵律和谐。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诗经教案设计篇十

作者:佚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民。蚩蚩(chi):笑嘻嘻的样子。(2)布:古时的货币,即布币。贸:交换。(3)匪:非。(4)即我:到我这里来。谋:商议,这里指商谈婚事。(5)涉:渡过。淇:河名。(6)顿丘:地名。(7)衍(qian):过,拖延。(8)将:请。(9)乘:登上。诡垣(guiyuan):毁坏了的墙。(10)复关:地名,中男子居住的地方。(11)体:卦体,咎言:不吉利的话。(12)贿:财物,这里指嫁妆。(13)沃各:润泽的样子。(14)耽:沉迷,迷恋。(15)说:同“脱”,摆脱。(16)徂(cu):去,往。(17)渐(jian):沾湿,浸湿。帷裳:车饰的帷幔。(18)爽:差错,过失。(19)贰:差错。(20)罔极:无常,不可恻。(21)遂:安定无忧。(22)硒(xi):大笑的样子。(23)隅:即“湿”,河名,指漯河。泮(pan):岸。(24)总角:古时儿童的发式,借指童年。宴:逸乐。(25)晏晏:和好柔顺的样子。(26)旦旦:诚恳的样子。

译文。

小伙走来笑嘻嘻,拿着布币来换丝。不是为了来买丝,借机找我谈婚事。

谈完送你过淇水,一直送你到顿丘。不是我要延婚期,是你没找好媒人。

请你不要生我气,定下秋天为婚期。登上残破的墙垣,心中念你望复关。

遥望不见复关影,低头伤心泪满面。望见复关心中喜,喜笑颜开话不断。

你又占卜又问卦,卦象吉利没恶言。把你大车赶过来,我带嫁妆随你迁。

桑树叶儿未落时,枝叶繁茂色泽润。小斑鸠啊小斑鸠,不要贪嘴吃桑椹。

好姑娘啊好姑娘,不要痴情迷男人。男人沉迷于爱情,想离开时可脱身。

女子沉迷于爱情,想要脱身不可能。待到桑叶飘落时,颜色枯黄落满地。

从我嫁进你家门,三年吃苦又受累。淇水浩荡滔滔流,打湿我的车帷幔。

我作妻子没过错,你作丈夫差错多。男人心理不可测,三心二意没品德。

当你妻子整三年,终日忙碌活全干。起早贪黑操家务,没有哪天有空闲。

生活安定无忧愁,你却粗暴又专横。亲兄亲弟不知情,总是拿我作笑柄。

静心思前又想后。独自悲愁心哀伤。当初相约同到老,到老尽是愁和怨。

淇水虽宽有河岸,漯河再阔也有边。从小一块同游乐,有说有笑心喜欢。

忠诚盟誓都明白,哪知从此已改变。过去时光不留恋,一刀两断不再谈!

赏析。

这是《诗经》中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位女子从青梅竹马、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一刀两断的全过程,把弃妇的悲愤一泻无余地抒写了出来。

从中使我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夫妻关系如何才能持久?在传统社会中,这个问题使无法讨论的,因为道德准则规定了妻子是附属于丈夫的,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另一方面,对丈夫却少有约束,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对作丈夫的网开一面,可以可以三妻四妾,而不必将情感专注于一个女人。

如今传统的观念和道德准则已随时代发生了改变,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维持夫妻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并未解决,并且由于观念的巨大变化,甚至还更加突出。

仅靠美貌来维持夫妻关系,显然是幼稚的。花无百日红。美丽的花朵,也有凋谢的时候。再漂亮的脸蛋儿,也会有徐娘半老人老珠黄之时。更要紧的是,当两个人朝朝夕夕同在一个屋檐下相处时,漂亮的脸蛋儿无法弥补彼此间的各种摩擦和矛盾。性格是否相合,生活习惯是否能彼此容纳,观念是否一致等等比脸蛋更加重要。它们的融合补充有助于关系长久健康地持续发展。

以为感情不会变化,或者以为感情可以代替一切,同样也是天真的。初恋时的激情不可能始终保持高热度,随着结婚、生子、度日,热度会逐渐降低,甚至可能接近冷漠状态。如果对情感的期望值太高,那么情感热度降温带来的失望就会越大,挫折就会越深。这么说来,夫妻长期相处就没有情感了吗?肯定不是。情感的确是使夫妻关系和谐的重要粘合剂,但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有现实的.基础。外表的吸引力,性格的投合,情趣的一致,性生活的和谐等等,是不断为情感提供活力的源泉。另一方面,这些因素中的变化,也会对情感产生微妙的影响。如何意识到各种变化,并努力使它们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倘若对此麻木不仁,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事情发生了转折,情感出现剧变,再来呼天叫地,就迟了。西方格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夫妻间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也不是一天出现的,必须像培育花朵一样地经常松上、浇水、施肥、剪枝、除虫、防冻,才可能使之茁壮成长。

世上没有不变的情感,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更新和不断充实的情感。世上没有架在空中的爱情,只有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度日中生长起来的爱情。

涉及夫妻关系的因素实在大多了。仔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公牵一葛动半山似地产生连锁反应。这不单单是变不变心的问题,也不单单是所谓女人独立的问题(男人同样也有独立的问题)。从令天的立场来看,仅仅以某种固定不变的观念来评判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夫妻关系,简单地指责这不对那不道德,已经大大地落伍与僵化了。

诗经教案设计篇十一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一课时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诗经教案设计篇十二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诗经教案设计篇十三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诗经教案设计篇十四

诗经两首授课方式:以反复诵读为主,进而引导领悟。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情景,感受形象,体悟情感。氓结构化预习作业:1、熟读原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原来翻译在书面上。2、这是一首叙事诗,指出哪些章节侧重叙事,而其他章节则侧重于哪一方面?3、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并指出比兴的手法运用在何处?有什么好处?4、这首诗记录了一场婚姻的失败,请探讨其失败的根源并概括女主人公情感经历的变化,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教学过程:一导语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女性来说爱情与婚姻的幸福将关系到她整个人生的幸福,即使是在女性地位相对独立的今天。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命运更是极大程度地受制于婚姻的另一方,单从“遇人不淑”、“始乱终弃”这两成语上就可以看出女性爱情与婚姻上的风险与变数。那么在大约三千年前,在诗经里面,就已经在上演这种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故事,而《氓》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一篇。诵读原诗,先由学生读,然后指出节奏与字音上的问题。要注意几点:本诗以四言为主,应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整齐而少变化;注意特有虚词和生僻字词。二、问题引导与讲解全诗六个章节,有很强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把握故事脉络,并把握主人公心境变化与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诗歌是如何将叙事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1、结合同学的翻译作业,掌握故事内容,并将故事按照脉络分一下层次,找一两个关键词进行概括。总结:一二章侧重于叙写婚前经历(美好回忆),可概括为,明确关系,相恋结婚;四五章概括婚后生活(情感破裂),关键词,士贰其行,至于暴。第三章与第六章,则侧重于议论与抒情,第三章,的.关键句子是“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婚姻失败后,对一二章婚前感情太投入的一种痛苦总结与真诚劝告。情感上,也流露出自己的无奈与无助。而第六章,可以说是女主人公痛定思痛后的明确态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决绝的态度,颇有些“努力加餐饭”味道。2、比较婚前婚后,男女主人公的变化,挖掘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可以通过细节指出来。总结:一、二两章,写了当初男子求婚,女子于归的可宝贵的甜蜜回忆。后此第五章,又追溯了婚后三年女子不暇的操劳与不幸的遭遇,反复诵读第三章与第六章,掌握相应的手法与女主人公情感体验。3、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看似在情节内容上与上下文没有关联,实则关联极切,请指出采用了什么手法?采用比兴手法,所谓“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两种手法经常用在一起。桑树,桑叶,桑葚,及斑鸠应该是现实中或眼前的景物,且贴近女主人公的身份,暗示了勤劳。这几句话且是放在开头,在于引起下文的“所咏之词”故而是“兴”。再有,这两句又都采用了比喻,意象美,形象生动,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桑叶未落之时,是润泽柔嫩的,喻女孩子的光鲜美丽;而桑叶要落的时候,先黄再落,也恰恰暗示了,女子色衰遭弃。斑鸠鸟食桑葚会醉而伤性,直接暗示了女性用情太深会受到伤害(用心专者怨必深)。4、第六章是总束,也是女主人公对往事的复杂多味情感的一种总结,指出其总的态度,并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对往事的态度,对以往的爱恋有怀念,更有懊悔与伤心。最后转化为对氓这个人的怨,既然看透了这个人,用“还是算了吧”表现出冷静决绝的态度。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善良温厚,多情纯静,勤劳独立,有主见。三、结束课文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并完成导学案相关作业,留《采薇》的预习作业。

诗经教案设计篇十五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诗经教案设计篇十六

“诗经吟诵”

微课作品介绍。

本微课《诗经吟诵》主要是针对九年级学生设计的了解《诗经》吟诵相关知识的微课。此微课以吟诵《蒹葭》为例,介绍吟诵的基本规则,让学生体会吟诵的魅力和价值。

适用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于《诗经》中的名句也有耳闻,但是对于《诗经》的学习主要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背诵上,对于《诗经》的吟诵知识也不甚了解。若将吟诵技巧运用到《诗经》的教学中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文的感悟领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记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首先介绍吟诵的含义,接着通过对吟诵历史的简单说明和学者对吟诵的推重表明吟诵的重要性。然后介绍吟诵过程中相对重要的两种方法:第一,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第二,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最后,在理论知识介绍过后重点以《蒹葭》为例,进行吟诵教学示范,让学生调动听觉系统感受吟诵。

教学目标分析。

1、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吟诵的含义及操作方法;

2、让学生在实践上感受吟诵的魅力和作用;

3、让学生举一反三,吟诵“诗经”的其他篇目。

(一)介绍吟诵的基本概念。

吟诵指的是在中国古典诗文的创作和学习过程中特有的,以有曲调的吟咏和无曲调的诵读相结合的中国式读书法。与单纯的朗读相比,吟诵具有音乐性;与单纯的歌唱相比,诗文的文学性是吟诵的根本所在。

(二)吟诵“诗经”的历史。

吟诵的历史由来已久,古代文人都有着吟诵的传统,《诗经》更开我国古代诗歌之先河。现代学者对吟诵也是高度推崇的,体现了吟诵《诗经》的价值。

(三)吟诵的基本规则。

第一,吟诵时要遵循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的原则;第二,吟诵时要遵循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原则。(联系现代汉语中的汉语拼音,加入对平仄知识的补充)。

(四)“蒹葭”吟诵教学示范。

首先介绍《蒹葭》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接着按照平仄声调分析诗中的字词,包括个别需注意的入声字及韵脚字。最后进行示范吟诵。将吟诵的基本规则重点表现出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吟诵其他古诗文。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时使用本视频,并尝试在观看后吟诵《诗经》中的其他篇目。

配套学习资料。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本微课主要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工作室对ppt课件进行录屏制作,后经过剪辑等编辑,最终完成制作。

诗经教案设计篇十七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多媒体。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诗经教案设计篇十八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问,谁知道这首歌的出处?《诗经蒹葭》历代文人都给予《诗经》很高的评价,当代作家王安忆评《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天文字的河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处于河流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乳,今天,我们就通过《卫风氓》的研究再一次感受《诗经》的价值机器思想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知识积累。

三、信息筛选。

明确:1.2章追述恋爱生活,3.4.5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第6章表示“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绝。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自读文章,思考这首诗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卫风·氓文中女子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感受女子的情感变化。

明确:1-2:恋爱:热情、幸福;3-5:婚变:怨恨、沉痛;6:决绝:清醒、刚烈、坚强。(板书)。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明确:

(1)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虽然这个小商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是个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的人。

(2)女子是个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诗经教案设计篇十九

教材分析: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诗歌。

2、感受诗中的劳动美。

教学步骤:

一、唱出情感。(3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唱歌,唱爱“情歌”。我唱一句,你们能唱的跟着唱。“今夜我来到你的窗外,窗帘上的影子多么可爱,悄悄的爱你这么多年,从没有向你表白。”还有没有能唱其它歌的?“我宁愿你冷酷到底,”多么深情的男子,多么动情的诉说,让我们想起那盏悠悠地窗灯下,彷徨的影子,深情忧郁的眼晴,那双手合十默默祝福的心语。现代男人的情歌如此动人,故代男人的情歌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倾诉男人相思的情歌《关睢》。

二、读出情味(9分钟)。

1、是咱们男人的情歌,就让男同学先读。女同学听,找出他们读得不当的地方。

2、女同学举手发言。女同学如有不对的地方,男同学可以提出抗议。

教师点拨:注意发音:叠韵的字:窈窕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双声:参差、辗转、睢鸠的声母和声调相同。还有叠字,关关。这些字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a字音b节奏c情感d乐()好()寤寐()(部分字是多音字,根据学生的理解,灵活处理,言之成理即可。)。

3、刚才有的同学说要读出情感,本首诗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齐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根据你的理解诗的含义应该是什么?(学生大胆理解,言之成理即可;让学生学会掌握一节,便能理解全诗的方法。)。

4、点拨:读诗时应把握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在诗中选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点拨以下词言的含义。在河边时之。家中之。梦中之。好为爱慕也、思为思念也、乐为欢喜也。)。

5、生自由读准备范读。

6、生范读(3人)。

7、生评:看谁读得最好。

8、教师:听你们读,我也抑制不住读诗的情感,让我也读一下好吗?(范读)。

三、读出画面(10分钟)。

2、好,先让我们读一遍以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完成题单2题。

3、师:提示学生从几个画面入手。分别理解三次不同的含义。

如果是女的采荇,反复咏叹的是姑娘采荇的优美身姿。让小伙子难以忘怀。

如果采荇的是男的,在采荇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荇菜左右流去,采摘困难,美丽的姑娘求起来也很困难。

男男女女的在河里采荇菜。男的为了讨好女的,有意跑到女的身旁,一会在左面采,一会在右面采。

4、相见时,采荇菜吗?

四、读出艺术(8分钟)。

1、讲比兴。

同学们想知道:谁在采荇菜,我们可以从《诗经》的艺术手法中得出答案。《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这首诗用的主要是“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不说想说的,而是由先写其它的,用事物的特征,或事物事件之间的联系,来引出。如: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绿的时候;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聪明的你诰诉我,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不过作者想说的只是相反的方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367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