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总结需要简明扼要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不冗长但又不失完整性。通过阅读范文,你可以对总结写作的结构和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一
(吉林省柳河县安口镇五人班中学)。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学的质量。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二
美术教学的改革不仅强调了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为基础,同样也强调了艺术审美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师首先就要从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两方面着重入手。审美感受的能力就是学生在欣赏一项事物的时候可以通过自身的审美思维产生一种内心感受,当学生可以对一项事物产生一种内在和外在的情感认知就能逐渐转化为审美的感受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一些美的事物,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去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其次,所谓的审美创造能力就是学生在进行审美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识和行为,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思维模式和想象力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可以说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全面的释放,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无论学生是处于初中还是高中的学习阶段,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普遍忽略美术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这个学科只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课程,抱着玩玩的态度就可以了。而学校也会把重点考试科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美术这样的学科也就只能作为主课程的陪衬,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主科目代替美术课的做法。但是美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要和美术教师一起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主动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由于学生还处在青春期的叛逆阶段,所以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初期阶段,就需要理解和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可根据他们的年龄增长趋势去带领他们接触一些心理上可以接受的艺术形式及艺术领域,比如一些抽象事物就能加强他们的体验感受。其次,在学生学习美术的整个过程中,每个人对绘画的喜好程度和感受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喜欢画静物、有些喜欢画抽象,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喜好差异和感受差异教师就可以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去满足学生的美术需求。
3.通过艺术教学情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设立,而美术教学也一样,如果教师只能按照传统授课方式照着教材去宣读,想必也就不会有多少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去学习了。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在美术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就需要通过教学情境去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其中。例如在讲到《校园的春天》这个单元模块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艺术作品,像一些知名的影视作品和艺术家的优秀作品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去选择一些比较轻松、幽静的背景音乐,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进行授课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愿意投入在其中去认真学习了。
三、通过不同课程的特点去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通过美术鉴赏课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在整个教材当中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而教师就可以通过美术欣赏课去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去带领学生去欣赏一些知名、优秀、容易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与学生加强交流与互动。再次,教师也可以自己从网络收集一些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容易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通过设计课程去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随着近两年新课改的不断改革,美术教学中也呈现出了一些美术设计类的课程,这个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展开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一些比较好的设计作品,并告诉他们设计作品当中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再告诉他们如何选择设计材料以及如何搭配不同的色彩,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以去收集材料了。
3.在素描绘画课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当中,绘画课程是整个美术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核心,它是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所进行的一项重要训练,通过绘画课程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最适合不过的。教师在展开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在学生进行绘画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一些指导,可以是美术技能方面的指导,也可以是创新能力方面的指导。例如在讲临摹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对临摹作品的特点进行一个详细的讲解,像线条的粗细、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艺术特点都是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之后才能去创作的,例如梵高的作品特点就是色彩和线条表达的非常直观,学生不仅要去理解和分析画者的作品艺术表达特点,也要深刻体会绘画者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会慢慢提高,且美术综合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可以透过美术的本质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审美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待生活也能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因此,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中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培养,让学生可以发现身边更多的美好,并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三
河北玉田刘志刚。
思维能力(也叫思考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必要手段。
语文学科以其综合性、实践性及其人文内涵,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思源于疑”。教师要从启发性原则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于无颖处生疑,引发积极的思考,以求自悟、自得。
下面是程东文老师《小桔灯》教学公开课的一个片断:
师:请大家找出描写小姑娘行动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生(很快地):这些词语有:“登上(凳子),想摘(电话),爬下(凳子),缩回(小手),(对我)点头、摇头”。我认这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师:你很聪明!不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
生(笑)......。
师:为什么这些就能表明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呢?你认为这些动作很特别吗?
生:没有什么特别......-我是从课文中找的现成的话:“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
生:找大夫为妈妈看病,文章中说:“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师:停!大家齐读“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这句话。
生(齐读):“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生(讨论)是小女孩最亲近的人。从文章中看,还是和小姑娘相依为命的人。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那首大家都熟悉的赞颂妈妈的歌。
生(齐答):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那么,“刚才”这个词呢?
生:时间短,事情刚刚发生。
师:吐血?
生:生了重病,才会吐血。
师:吐了许多血?
生:小姑娘的妈妈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师:大家把整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再理解一下。
语文课代表:小姑娘至亲至爱的妈妈在刚过去的时间里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一个九岁的小女孩,会怎么样的举动呢?
生(疑惑,既而恍然大悟,兴奋):在危急的情况下不慌乱,就是镇定;遇到危险不害怕,就是勇敢;在艰难困苦中不绝望,就是乐观。
师:好的,同学们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理解了小姑娘为什么会有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也就是说,不仅能知道“是什么”,还能知其“为什么”,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这比知道标准答案重要的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转述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同样是正确答案,前边的是学生不假思索得到的,教师没有满足这表面的“流畅”与“和谐”,而是打破平静,巧妙设疑,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去探究。还是这个答案,但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晶。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的困惑和喜悦,思维得到了训练。
第二,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
王红老师讲了她教学《荷塘月色》的一段经历:在讲解《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经典名句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试探着说:“老师,我觉得朱自清把荷香比作歌声似乎并不最好,文章通篇的意境都有极为宁谧,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如果用‘歌声’有点破坏整体效果,照我看来,改成‘笛声’更好,既无人声渗杂,也符合当时的意境。”
震惊之余,王老师先是表扬了这个学生的“独特发现”,然后推翻了原先准备好讲解“通感”的教案,当即决定让学生装来唱主角改写这句经典名句。结果涌现了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地抚拍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的绵绵微笑似的”等等。学生思如泉涌,兴奋异常。
学生积极的思维,独特的发现往往孕育着创造,教师朵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具备的教学素养。
1、分析--综合的能力。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综合则是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并结合起来。如上文中程老师抓住“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这句话,让学生逐词分开想,然后学生得出“小姑娘至亲至爱的妈妈在刚过去的时间里生了非常严重的病”。这就是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再比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抓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让学生对“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这些关键词进行分析,然后把分析结果整合起来,从而认识孔乙己的内在特质:穷困潦倒而自命清高。这既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2、概括--抽象的能力。
概括是把各个事物的共同属性综合起来,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抽象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内容和提炼中心思想的过程,就是概括和抽象的过程。宁鸿彬老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给课文《七根火柴》重新拟题,用一个字概括《皇帝的新装》的主要内容,这都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具体化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记事、写人及论理的过程中是怎样把抽象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的。
朱自清写春,抓住景物特征,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画面,写春风分别从触觉、嗅觉、听觉三方面,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的神韵透彻、具体可感。
在写作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具体化,使文章言之有物。写人,有血有肉;写景,有声有色;状物,细腻逼真;说理,精辟透彻;避免内容空洞。
4、联想与想象能力。
联想是根据事物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朱自清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以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从荷花联想到“明珠”、“星星”,把婷婷玉立的荷花想象成“刚出浴的美人”,把幽远的荷香想象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把荷花的明丽、清新、妩媚,荷香的淡雅、幽远写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失去了联想和想象,文学作品就失去了神韵和灵性。同样,不借助联想和想象,学生很难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更不会有“共鸣”所以也就谈不上文学作品真正的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用语言描绘形象。要使白纸上的黑字以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脑中和眼前,必须经由读者头脑中的再造想象。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情感,主要产生于联想。有位男生在读《背影》时哭了。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想爸爸。父母离婚后,他已经很久未见爸爸了。
5、甄别比较的能力。运用比较,可以更好地辨别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养成深思慎取的思维习惯,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加强,提高感受、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于漪老师在上《孔乙己》时,让学生比较“排”和“摸”两个词,明白作者通过前后两字的置换,刻画出孔乙己精神彻底被摧毁的悲惨景象。学生对遣词造句工力赞叹不己。
6、克服定势思维,发展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养成了唯“权威”独尊、唯“教参”独尊的思维定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追求所谓“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个性。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教师问学生,春天到了,花儿怎样了?小朋友有说花儿笑了,有的说花儿睡醒了......老师说不对,应该是花儿开了。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让学生勇于且乐于说“我认为”--发人之所未发,道人这所不道,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如有位同学在读完《曹刿论战》后,对鲁庄公大唱赞歌,认为鲁庄公任人唯贤,敢于启用人才,重用人才,比之当今某些领导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的行径,尤为难能可贵,应该大力弘扬。这就是求异思维的结晶。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这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去努力践行。
作者邮箱:lzg_630414@。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四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高中美术专业教学正逐步摆脱普教的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教学探索和发展的一大成果,值得庆贺。但是我们也能看到面临的现实问题,职业高中美术专业的学生入学时文化、专业基础都比较差,他们中大多数人以前没有上过系统的美术专业课,对于今后能否学好本专业是一个疑问;此外,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也相应的影响了职高美术教育的质量。这些就给从事职高美术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作为美术教师,在职高美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情感。
学习动机指的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常常通过学生学习的意向、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具体说来,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动机越是远大、越是高尚,就越能推动人们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反之,如果目标浅近、低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那就难以唤起人们的热情,稍遇困难便半途而废,因而难以脚踏实地去学习。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端正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能够追求自己的艺术学习目标。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器材(范画、教具等),挖掘知识之间互相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到绘画学习是生动有趣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信心,学习之初可以安排些绘画基础兴趣课,例如可以从临摹速写入手,简单易画、趣味性强的速写等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初步感受到线条和造型魅力,让他们体验到绘画学习的乐趣,产生动手尝试欲望,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再视情况适时安排素描、色彩、设计等的学习。当然在整个专业教学安排中的技能训练也应该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样做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寓学于乐,乐中求美。
二、全面正确理解“素描”等基本技能课程。
基本技能课程是美术学习的必修课,学生今后的发展潜力如何,基础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基础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的理解素描,把各种表现形式的经典素描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讲解这些作品。只有这样,学生的欣赏水准才会拓宽,素描教学的形式才会拓宽。在进行大量欣赏后,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外形结构,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刻画物象的外轮廓结构上,理解用一个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外部形体,先开始只抓外形,不需要添加明暗调子,用非常简单的概括线条把形体的外形、比例和结构画下来。然后摆上静物组合,引导学生理解静物的整体外形,带领学生到外面观察自然物体之间的形体变化与差异,用心感受自然物体那种丰富多彩的外形结构特征。最后,非常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领略形体美,个体之间的关系,这样步步深入,能让学生加深表现物象的理解,认识客观形象的美感。
三、注重开展美术装饰画教学。
装饰和装饰美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特有的审美文化,装饰的需要出自人类爱美的欲望。装饰画通常是指采用形式美的规律和装饰设计手法创作的绘画形式。美术装饰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引导和陶冶着人们的心灵。应该说,美术装饰绘画本身具备了一些绘画艺术的特征,像绘画中的主题性、独立性、完整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等,但同时它又具有某些设计的形式特征,如平面化的造型方式和秩序化的形式结构等。美术装饰绘画对自然形象的表现不是通过模仿的方式,而是按照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形式美的规律,运用夸张、变形、抽象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在秩序化的平面中,形成艺术的基本结构。装饰画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关于图案的基础知识和对作品的欣赏,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装饰画的临摹和创新,从而为从业和考入高等艺术院校作准备。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视眼,优化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为职业高中美术类专业的教育和教学注入了大量的新鲜活力,大大的拓展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视眼。在科学文化与先进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集光、电、声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其快捷、高效、全面的传授知识和在保存收集资料、便于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教学环境的改革和发展,学生也因此而受益良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已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不过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在美术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也并不是万能的,同样也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另外,在进行教学过程时,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引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会新的乐趣,无疑会使学生感受到更为饱满的美术信息含量,这样教师与现代技术手段各施其能,优势互补,更多地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求。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职高美术类专业的课程更接近现代社会行业发展的需求。以设计类课程为例,平面设计、书籍装帧、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的发展都要依靠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视觉媒体技术必然成为美术类专业学习、研究和应用的对象,而现代教育技术更是为美术类专业提供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比如: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设计史等理论课程,通过引入视频、音响、影像、动画等现代教育技术后,就变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配合图片教学,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些现代教育技术与职业高中美术专业的互相交叉影响,又导致了更多美术类应用性新专业和新课程的产生。例如:动画艺术与计算机的结合产生了动漫课程,造型艺术与新媒体的结合产生了电脑绘画课程,美术专业与网络的结合产生了网页设计等课程。
五、职高美术教育要适时的突破常规。
在职业高中美术教学环境过程中,大胆突破已有的常规教学,对一些复杂的课题,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分而治之。例如,水粉静物画,首先就是学生对色彩和颜色之间的关系把握,利用色彩原理认真体会颜色之间的微妙关系。其次就是水粉画绘画工具和不同色彩技能的把握,多种绘画表现手段,如干画法与湿画法的技能和工具性能的掌握和运用等,针对像一般高校教育的模式要求显然不适合职业高中美术学生的发展。刚接触色彩的时候,不妨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原理,感受色彩之间的魅力,先做一些色块之间的速写练习,对事物的形体、比例、体积和质感的关系暂且不作太深的研究。并且要求学生一天完成尺寸在八开的两到四幅作品,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快速把握具体事物之间色彩的微妙关系,(速度和量的要求使其无暇顾及其他)。到了一定量变的时候,在进入对形体的塑造和深入,画幅改为四开大小,时间规定一天一幅作品。在原有色彩基础上开始提升对画面表现形式的基本要求。进入高年级则开始注重技法的综合表现力,对画面质量也随之提出更高的要求,幅面由四开改为对开,时间为二至三天甚至更长的长期作业。最后转入八开三小时作业的考前复习中,这样一来,学生无论是从作画速度还是审美能力和表现对象的综合把握能力都得以巨大的提高。
六、在利用美术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为美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与此同时也为美术学术和信息交流之间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信息化资源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具有辐射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它在不同程度上代表着特定时期视觉文化发展的方向,但还是不能替代与地域美术资源之间的开发和价值的利用。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拉动了人们的交流,地区与地区之间交往日益密切。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交流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蒙古族皮画,蒙古族服饰,四合院等),生活中对于文化二字的概念愈加重视。人类生活在美丽的自然界中,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美,对于美有着深度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应,因此美术就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运用美术的形式传递人们的真情实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表现手段,故而美术包含的内容极具有丰富性,融入了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文化。因此,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征、人文素养表达地域美,艺术美是人们感受生活的必然所在。
总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职高美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我将始终以坚定执著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新时期的美术教育,为职高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而不断努力。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五
摘要:。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学活动中我们进行了思维教育的探索,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其次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并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现代教学观的形成,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密切相关。观察时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是不可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做实验必须手脑并用,不假思索的机械操作将无法提高实验水平;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思维能力对其它能力的发展水平起着制约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目的,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我们对已知和未知这两个方面作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让学生在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思维目标系列指引、激励下,通过分解、简化、归类等方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从而明确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设置的思维目的系列,从而缩小未知和已知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拾级而上,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
明确一堂课的思维目的是重要的,然而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意义则更大。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各学科考查的重点,而且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常常告诫学生:体会一门课或一本书的思想精华有时可受益终身。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而思想的有效性是长存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的目的,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思维的活力,提高思维的效率。
2.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善于为学生架设“台阶”,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目的。
2.1通过课堂提问启迪思维。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如果所提的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过难或过易、缺乏提问的方式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思维,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具备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把握时机、面向全体学生等基本要求外,还应特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2.1.1提问要难易适度。
在目标教学实施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要按能级从低到高,由易到难逐层展开,其难易程度不能超过或低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高不可攀,徘徊不前,也不能唾手可得,失去兴趣,而是“跳起来摘果子”,做到伸手不得,跳而可获。实践证明,过难过易的提问均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艺术又不新颖,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引起较强的注意,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学生自然会产生兴趣,被新奇之感所吸引,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
2.1.3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提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富有启发性,达到激发思维,诱导思维的目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以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点拨,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越过思维障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2.2通过思路教学激发思维。
所谓思路教学,就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一条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有目的地促进其发展的科学思路,让学生循着这条思路的正确线索而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思路教学的本质是以思维活动的显示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师在教学根据教材思路,联系自己的领悟,理清思维脉络,先讲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再导出思维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在思路教学中我们坚持“三思”(教材思路、教师思路、学生思路)相结合,以教师思路引导学生思维,就可以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得巩固的、灵活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2.3通过生物实验活跃思维。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生物实验以其丰富的生物对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深入细致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无疑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生物实验,努力改进、增补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3.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物质与能量的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在生物学习中都有重要的意义。综合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
3.2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属性,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扩大和获得新知识。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按照一定规则得出个别具体事物的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证明、科学预见和构建理论体系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得出的,教学中可以用一些个别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更多现象,从而更深入地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
3.3比较、分类和类比。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分类的实质,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和联系,它可以使大量繁杂的生物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有序地学习生物创造条件。类比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推知它们在其它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把其中的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广到另一对象的逻辑方法。运用类比,陌生的事物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事物,通过类比能使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并向更深层次或更广泛的领域迁移发展,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提炼和升华,因此它在生物学学习的应用上十分广泛。例如学习细胞的结构知识中,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和类比可以认识到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使对细胞知识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学习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殖发育等知识也可以通过动、植物的相同与不同进行比较、分类、类比,使知识得到深入和升华。
4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这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等。在生物教学中,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是我们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表现在思考问题时反应灵敏,推理过程简捷、快速。这种思维品质我们可以在生物学习的训练中得到提高,比如辨析概念,归纳类比,遗传计算等。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是对原来他人或自己所确定的思维框架的突破甚至摒弃,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改变研究的方案、思考的程序、实施的途径,求得更新更快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地钻“死胡同”。这种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的缜密的思维习惯,启迪学生的心智,从而灵活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遗传推断题,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这种品质使学生从简单的或复杂纷纭的现象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思维的升华,属高层次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必备素质。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关系时,从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不同现象中归纳出都是适应现象,“冬季,松树常绿;梧桐落叶”也都是适应,从而更有利于认识生物适应的普遍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也称创造性思维。这种品质能使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方法和途径,而是独僻蹊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案,具有强烈的独创意识。比如鼓励学生“独思”、“善辨”,调动学生积极性;开设创造性思维的氛围,让学生进行“一题多用”的训练,即教师借题发挥,给学生创造较多的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生物参考书时,要让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有的参考书中的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个别地方有错误,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求新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以上五种思维品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不可能用一个问题去训练学生某一种思维品质,同时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提高也需要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层次。
5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充分体现在指导系统中的主体作用,而且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在学生中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因此我们应积极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勤思好问,注重反馈,学会反思,提高思维质量,为终身教育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5.1善于质疑,勤思好问。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又是思考的结果,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我们一方面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从对面发现问题,在反思考中发现问题,在探索因果中发现问题,在归类判断中发现问题,通过类比、比较发现问题,从实际中发现问题等等,同时对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创造让这一部分学生发问的机会,并善于抓住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以增强他们的意志,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注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局面,通过质疑不断把思维引向深入。
5.2注重反馈,学会反思。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监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能提高思维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和效益。我们的具体做法有:第一、培养学生深思反省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思维。第二、鼓励学生经常性地用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老师的、同学的及教参上介绍的思维方法进行对照比较,并加以修订。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反馈,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准确地加以点评,及时纠正错误,越过思维障碍。
以上介绍了我们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要将以上思路付诸实施,首先必须将思维教学的目标与生物教学的目标综合起来考虑,构建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检测方案,形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其次需处理好思维训练与观察、实验等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探索生物思维教学的新模式。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六
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即人们在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颖而独特的至少以前在思维者头脑中不存在的东西。按照专家的观点,创造性人才从小就可培养。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做法,就可称之为创造。已知的东西在客观上是非创造性的,但为获得成果而进行探索的“重新发现”过程,却是创造性的。人类除低能与病患者外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那么,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勤奋、恒心、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外,着重谈以下几方面:
一、认知结构的积累。
即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感觉、知觉、记忆、联想、习惯等认识特征,在头脑中形成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种内部联系积累的量越大,则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越广,从而产生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机会也就越多,探索能力越强。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学生认知结构个人积累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数学教学大体可分为认识的发生和整理两个阶段。而认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极适宜于成为组织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它是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的有效教育措施。令人忧虑的是现在课堂教学不少老师仍然不重视认识的发生阶段,特别是高初中毕业班,为了赢得几轮复习时间,新课一掠而过,不适当地扩大认识的整理阶段,往往表现为“类型加方法”的模式,让学生在题海中寻找应付考试的“验方”。使得学生只有机械记忆力和被动模仿力,堵塞了学生探索能力形成和创造才能发挥的通路。所以,教育者先改变观念和做法很重要。尤其是现在归纳法、类比法已经广泛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要用好它并让学生切实掌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二、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按照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的创造力大小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积累都成正比。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收敛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更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使之相互沟通,互相促进,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
发散性问题有多种类型,限于篇幅只谈开放、探究性问题,一般指结论不固定、条件不完备、方法不唯一等形式的题目。例如,在学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后给学生提出问题:
关于正整数数列3,9,…,2187,…,问:2187是该数列的第几项?
分析:由于问题没有指明是什么数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假定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亦可构造成其他数列。
(1)设数列是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2187是数列的第365项。
(2)可设数列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2187是数列的第7项。(这是对刚学过知识的直接运用)。
(3)有些学生很机灵,干脆说2187是数列的第3项或第4项等。
(4)有些同学通过增设数列的第3项,构造数列而得。如设第3项为15,公差为2,则2187是该数列的第1087项,即原数列的第1089项。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力水平提出了不同思路和解法。平时适当多做这类题目,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三、直觉思维的发展。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关系的一种迅速的判断与敏锐的想象。它基于人们对该领域知识及其结构的长期积累,常常靠猜想与联想(包括直观想象)等心智活动形式将归纳或类比或探索性演绎法串联起来,作出新的判断或预见。而探索性演绎法不同于形式逻辑范围内的演绎法,它条件不充分或模糊;前提或假设常常是可更改的猜测。所以直觉思维本质上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实践证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决定性步骤。可重点采用如下训练方式:
(一)整体把握,揭示本质。
数学直觉思维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倾向于首先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人们获得答案(这个答案或对或错)而意识不到求解过程,从而导致思维创新。
(二)展开想象,作出预见。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直接把握对象,可迅速猜想、探索问题结论。
(三)触发灵感,形成顿悟。
灵感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劳动。它一经触发就会被催化,使感性材料突然升华为理性认识;它能够冲破人的常规思路,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突然开启新的境界。
总之,以认知结构积累为基础,以发散思维训练为中心,促进直觉思维能力科学发展,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七
语文课程是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目前已有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笔者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制订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计划。
第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例如,在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系统地培养学生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够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转换文章表达方式等能力。第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将同一种思维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训练。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春》一课时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境,并说说“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在教学诗歌《次北固山下》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境,尝试描述自己眼前的景象;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盛夏的夜晚,当你仰望晴朗的天空,会看到怎样美丽的景象?会想到什么?并要求学生以“夜空”为主题,展开想象,完成作文训练;等等。一系列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第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最后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探索了“单元整体教学”,即在研读课标、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监控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三单元为例,教师设置“四季”专题,将课文与学校配套的阅读书目相结合,选取了与“四季”相关的8篇课文和5首诗歌;“四季”专题分为单元导读、基础巩固、美文赏析及写作训练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中的能力。在单元导读的基础上,初中学生阅读了大量与“四季”相关的文章和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技巧,并逐步提高了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单元整体教学”实现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和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二、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昵?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昵?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三、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一过程中,并力争让学生理解语文的思维方法。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分析与综合、比喻、联想与想象、臻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观察方法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语文观察方法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七年级有一项名为“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一项为观察月球运行情况。在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或顺序让学生观察月球,总结观察心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比观察是指通过对比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教学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何其芳笔下的秋景和狄金森笔下的“晨曦”、“毛栗”、“浆果”等景象,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物联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进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天上的街市,并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又如,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渔夫在清凉的秋晨里洒下了渔网,打捞上了什么?”“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下面两句写到‘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你能想象一下渔夫在回家的路上会做什么吗?”《秋天》是何其芳的代表作,在这些生动鲜明的画面中,渔夫悠闲划桨的一幕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
四、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设计系列性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者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教师要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能力。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从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又可以从教育的悲哀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教师要反对教学教条化,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很大的差异,并且从八年级开始差异逐渐拉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第二,限定学生做题和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钱塘湖上的春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智力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时,要减少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切忌人云亦云;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遇事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五、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情境,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8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近几十年来,元认知理论对教育实践和思维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堂三分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思考解题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气质和性格等。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学生作文优秀的地方,从结构、情感、描写、立意选材等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总之,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索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八
摘要: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国初中语文教育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思路得到了完善和改进,教师开始适应当前的教育模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没有领会到新教育理念的核心,忽视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语文兴趣的培养,所以实际的语文教学效果改观并不大,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创新水平培养是教育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的新理念,进而应用针对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本文首先探讨了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而提出了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水平和能力的策略和思路。
在新课改的落实过程中,初中语文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教师并没有加强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所以整体的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持续影响下,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要求、教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和相匹配的教育评价方式都是围绕着成绩来安排的,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并且限制了学生创新力和主动性的发展,学生在创造能力方面比较差。所以说,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把创新能力培养当作重点内容对待。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兴趣培养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这可以为后续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教育中安排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比如在讲解云彩相关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和自己的真实生活经验来进行探讨,如何通过各种现象来判断天气的阴晴雨雪?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放开探讨,并且积极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光彩现象、云的变化和形态等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积极性的发展。
(二)转变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是讲述者,而学生是单纯的倾听者。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应对考试的技巧,而不是让学生真正的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考试限定范围内的,这在较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不利于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路,并且善于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并且把相关方法应用在实践中。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的课外自学,这样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其他才能。比如在讲解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系统,让学生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在实际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我们生活的城市照片,让学生感受城市生活和世外桃源的差别,并且探讨世外桃源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优缺点,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纯净和高尚。
(三)关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和成绩好坏是评价教学活动效果的标准。对此,教师需要持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同时首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利用分组学习和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中,让学生提出疑问并且协助学生解决这些课堂中的难题,让学生在这种合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路。比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着“我心中济南冬天的样子”这个主体,进行自由发挥,利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解济南冬天的美景,并且说说自己期望中冬天的状态,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选出出色的学生代表在讲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而不是简单的倾听者,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学习的主题。
(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教师需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而突破以往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更为全面的思考初中语文学习问题。比如在讲解羚羊木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的安排教学流程,首先让学生分析课文的主旨,而后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全面的分析文章内容,进而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的鼓励学生和合理的引导学生,合理的认可和肯定学生的优秀观点,让学生可以具备信心。如此一来,学生可以产生较强的积极性,并且努力从多个方面和层面进行思考和探究,有着良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学科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实际的课时比较少。同时,语文是一门适合自学的学科,教师可以打破讲台这个瓶颈,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和沟通。比如在听说培养方面,教师需要抽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演讲,让学生有条件和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样的学生,学生每年都会有多次在讲台上大声演讲和说话的机会,他们在思考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课文的交流和语文探讨,并且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听说能力,拓展自己的语文思路,积累写作方面的有效素材。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需要让学生大量的积累语文知识,而不是凭空的想象,需要引导学生多去图书馆,并且确保每个星期的阅读量,让学生持续的阅读并且做一些阅读笔记,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脑中所想和所思用笔来表达出来,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师在持续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持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发展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实现创造能力的发展。如此一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进步。
参考文献: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九
1.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
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时,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地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可见,在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火花,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课件。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学习《那树》后可写《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像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像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以文本为蓝本,进行变式训练,悟出文章内涵。
文本的魅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如何让课本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改成剧本,把课堂变成剧场。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课堂生动、教法灵活、知识丰富,要给学生的思想留下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
一、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3]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感受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的作用。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9:3-4.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一
语文是一门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学科,语文素养是提升语文应用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注重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是语文应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的工作进行:第一,巧用文章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涵。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扑捉信息的多少。初中语文的阅读文章更多的是议论文和古文,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古文、议论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阅读议论文的时候,要重点的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意图,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整体把握全文。在阅读古文的时候,要重点的把握文言文词、句、语法等知识,提高学生文言文知识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能力。其次,要注重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的时候不能仅限于教授一些基本写作要素、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理论知识,要注重写作的实际性和实用性,积极的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语文写作素材,从而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二、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探究性学习能锻炼初中学生有效搜集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以探究课题为主题,学生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遴选对语文学习有用的信息,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信息对最后解决语文问题的帮助,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语文的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逐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将语文课堂变的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去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不断的培养语文应用能力。
3.在学生中组建合作小组。
从生活、活动中获得语文课外资源,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初中生具有喜欢和伙伴们共同学习的心理特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把学生分为各个合作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的去生活中寻找语文课外资源,然后带到语文课堂上,小组和小组之间相互的讨论,互相的学习,共同的进步。通过收集语文课外资源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样不仅使语文课堂变得死板、功利,还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强调语文的实用性,要求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在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应用能力、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二
(湖南省祁东县步云桥镇中学)。
创新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所在,也是教学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新课标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提高了语文教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融入适合学生思考和发展的问题,用一些问题去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得到一定积累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创新能力。本文根据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语文教学课堂的环境对语文课堂的授课以及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语文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知识点也是繁琐复杂,在长此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对课堂产生一定的厌倦感。比如,很多学生每当到了语文课就走神或者睡觉,亦或者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过于严谨,感受不到课堂的快乐,只是一味地单调学习。这样的情形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语文教师除了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需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跟学生聊聊天;或者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一些笑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课后是课堂的延伸,教师要做到多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状况,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以及生活中出现的困难,要及时辅导和给予帮助,对学生多用亲切的话语,善于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加尊重教师,尊重课堂,从而做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创新丰富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这门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丰富其教学手段,而不应该只将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听讲中。以往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记笔记,很少运用其他方式去进行授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多一些互动,尽量让学生多想、多思考、多表达,在这些表达中,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和想法,从而达到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再者,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去,让多媒体给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感官上的辅助学习,从而激励学生思考。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根据学习成绩以及性格特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教师给每个小组安排相同的学习任务,最快最好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关键得到了相互的交换和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迸发和创新。创新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迸发思维的火花,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创新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可以依靠教学方法和课堂气氛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中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之后,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思考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无限的思维不局限在有限的教学内容内。比如,在《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提问,如,如果你是皇帝发现了事实会怎么做呢?等等之类的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完善,与学生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02)。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三
(海南省临高县红华中学)。
摘要: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要求现代学校内部教学也需积极有效地落实实践,真正保证学生高效优秀的成长和进步。依照现代教学基础,积极探讨和分析初中语文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方法,真正实现现代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技能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现代初中;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
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呈现在表面体现在时代节奏感加快、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这种高节奏、高格调的社会发展状况需要现代青年具备高智商、高思维才能在现代社会发展生存过程中处于不败之地。初中语文这一初中内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课堂参与对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落实到现代初中内部,教师就需不断花费心思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教学课堂上,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获取对自己有用、对自己未来有用的知识。初中语文作为现代初中教学课程内部一门重要的语言类学科,在学习和考试中占很大比重,需要教育教学者对其真正重视。真正实现现代初中语文培育学生多方面思考、全方位思维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现代学生的高效培养。
一、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真正参与和思考。
在过去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讲解课本内容不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真正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教师可以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较为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有效地应用教学技巧,不断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不断引导和带动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真正参与的实践当中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掌握,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综合高效教育。
例如,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养成诵读古诗的习惯,“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以初中二年级课文《老王》一课为例,在诵读之后,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明确参与《老王》一课了解以及掌握的重难点,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获。上课之时,找一位学生讲解课文出现以及所着文章的作者的背景和主旨等,讲解完课文,找几位学生对课文做主题总结和归纳。再如,《背影》一课,了解父亲与“我”深深的爱之后,鼓励学生参与分析两课的写作手法和方式。如此下来,在各种教学内容的贯穿以及教学技巧的灵活参与和应用下,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将会得到基本的培养和提升,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和思维潜力。
在许多的初中学校内部,许多教师为了减少工作量,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对于学生真正掌握状况以及学习产生的问题都拒之门外,这样不利于学生自身思维和学习能力的真正提高,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学生在学习参与中激情高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自身学习为主,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和讨论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发现问题以及能真正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和思维潜力,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交流思想、沟通想法,真正激发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思维,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和教学。
例如,以初中二年级《中国石拱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分设给学生几个问题:古代用石头、木料、竹子等做成了石拱桥、廊桥等,现代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了钢筋混凝土大桥,那么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桥呢?再如,《苏州园林》一课内容,“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其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思考,做到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讨论和交流的基础,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三、结合信息应用技术,开阔学生认识视野,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现代信息应用技术作为现代学校内部参与教学的一部分,真正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在语文课堂上予以辅助和指导,能够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知识汲取的实践中,了解丰富多彩的语文文化和知识,实现对学生学习教育的有效落实,真正做到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育和提升。
例如,以初中二年级《奇妙的克隆》一节为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之后,教师把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等应用的呈现,让学生通过有声画面的呈现有效了解克隆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前对科学创造的探讨和分析,与此同时,让学生结合实际和生活,谈谈自身对科学技术创造以及克隆技术的态度和看法,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课堂上得到有效的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提升,实现对学生的基本教学和培育。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不断进步和提升,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力度也需真正加大,学生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需要学生自身真正有效地参与,需要教师真正积极地参与教学,两者相互监督和协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光,万美莉。《氓》创新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32)。
[2]管然荣,赵月华,于晓丽,等。如何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11(03)。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四
一、教学生爱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英国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髓、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由此可见,爱读是会读的基础,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中产生某种体验,引领学生在文本畅游中理解、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力求和作者达到“共鸣”,以此使学生获取和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激起阅读兴趣,这一目的可用朗读的方式达到,必要的时候给学生简要介绍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将会更快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生会读,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文字、理解意义、联想、想象等在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完成这一系列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培养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读感知能力,包括字形、字音、字义。对于初读时,要求他们能够感知内容,对文本有大致的掌握,知道文写了什么事,解决文中生字词及难懂的句子。这些可在预习时,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采用默读和自由读的方式去解决,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一下就可以了。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词语的感情色彩,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含义。“潜台词”,变动语序的微妙含义等,这是整个阅读能力的核心。所以,在初中阶段,应当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它伴以“精读细研”的阅读方法进行,要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着重做好下面两项工作:
1.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和作用。一篇文章是由许多词语、句子、甚至语段组成,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都做详细的分析,只要抓住关键的就行了。关键词语往往是这一句的中心词,()理解它尤其是它的深层次意思往往就能理解句子的含义,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孤立地看一个词语,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去理解,否则同样会出错。
比如朱自清《背影》中有一句话“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有智慧、头脑灵活了,而是太笨、太愚蠢了,因为那时他未能理解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现在表现出一种自责、奥悔之情。再如魏巍的《我的教师》中有一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这里的“狡猾”已不再是我们经常说的诡计多端、老谋深算之意了,而是特指小孩的聪明伶俐了。因此,我们说理解词语的意思必须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单独解释词语。至于关键句,它往往是能帮助我们理解整个段落甚至某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说来,一篇文章的第一句或某一段第一句都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句,个别文章在最后或某一的最后点一下重点,那么这篇文章的关键句就是在最后了。平时我们所说的把握文章主旨,抓住关键句很重要就是这个意思了。对难理解的句子,则注意从意义上和语法上做好句子的讲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分析文章。整体性的理解分析能力,即是在对文章的关键词语、句子乃至关键语段的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培养一般性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是理解课文的需要。学生阅读课文,仅仅懂得了文章里写什么是不够的,只有用正确的观点去评判它说得对不对,值不值得同情或接受,这才算达到了对文章更高层次的理解,完成了对文章理解的全过程,第二是日后阅读鉴赏的需要。
指导学生就一篇文章或阅读材料的内容或语言或写法做出评价或者把两部相似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对作品的评价和分析当中,首先,要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够发现和提出作品中值得肯定和成功的方面或应否定不足的方面。其次,要教学生能够对自己所持的观点做出证明。在证明中,做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再次,在评价中要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可采用朗读的方式进行,这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阅读方法诵读的.目的是以声传情,因声求义,探求文字语言的艺术魅力,进入语言所表现的境界,品味其所蕴含的情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不尽。”
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重要,吕淑湘先生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曾经说过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苏轼的“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明确指出,只有思考和消化书上的知识,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发挥读书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在《略谈学习语文》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一种习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学校里学生阅读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应养成以下几点习惯:一是读书拿笔的习惯,该勾画的勾画,该记录的记录,勤于积累;二是选择好的版本去阅读的习惯;三是分门别类做卡片的习惯;四是随手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只是局限在教科书这一狭小的圈子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是委难保持高昂的热情的,要想提高阅读能力,需要在兴趣的前提下,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艺术,培养他们终身读书的好习惯,达到营造“书香社会”的目的,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五
中学语文的“文道”之争历来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中国历来有把语文教学作为“文以载道”的思道德教育工具的传统,而最近不少老师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语文应用能力。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学对文本内容过多地拔高分析和条分缕析地讲解,为了应付频繁的月考、抽考、统考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练习和考试,学生挤占了对语文教学内容学习的空间和大部分思考时间,忽视了培养最基本的语文实用能力。在走入社会的很多初高中毕业生中,很多人在语文能力的应用方面捉襟见肘:普遍存在着汉字书写错别字连篇,讲起话来不是辞不达意,就是啰嗦重复,写起文章来不是不知要写什么、无话可说,就是空洞无物。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各种类型的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几乎随时随地都要应用到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语文实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用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的工具性特点,充分认识并尽快纠正上述偏向,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和社会效益。教师要结合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为实现上述目标选择科学的教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初中阶段是我们国家九年制全民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功夫。所以教师既要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又要针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心理上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心理特点,在促进学生独立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扶上马”,并为学生牵蹬引缰,为他们放开思维自主学习“送一程”。按照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合的教学基本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分项集中训练,努力在初中阶段使学生的写字、口语、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性语文能力基本过关,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和技能。
如在训练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实用性的原则以硬笔为主。
加强对学生进行硬笔书法训练,并为了巩固和复习中华民族的书法精粹,辅之以软笔书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把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定时定量练习相结合,可先通过板演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用笔要领,再让学生像古代学生描红学习书法一样,摹写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然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写基本笔顺、基本结构。在这个练习阶段,要让学生学习小组的互评矫正和教师评价分析相结合,最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独立背帖练习,逐渐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写字训练与课文字词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联系。
二、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的。无论是选用的文言文课文,还是现代白话文课文,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文言文毕竟在现实的交流、交际中不再广泛使用,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还必须以现代文为主。以白话文为基本工具的现当代文学使学生在阅读接受起来没有像面对文言文那样的语言障碍,当代文学作品更是和当前的汉语同步,而且所选的课文都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之作。这些课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现代汉语语汇,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而且不同体裁的课文对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写作能力都大有帮助。教师在讲授现代文时,要注意采取与文言文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上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要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着重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运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朱自清在《背影》中运用了一系列的描写“父亲”去买桔子的动词,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替换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并及时地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描写自己或亲人朋友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动作,让语文能力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先要排除学生怕字当头、惧怕当众开口讲话的羞怯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说话的勇气和学习兴趣;然后在口语交际的练习中,对学生进行发音准确、语速、语调得当、中心突出、条理分清、表意准确、文明礼仪等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可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指导学生了解准确复述、口头问答竞赛、即席发言、交谈采访、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解说、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各种口语交际形式的基本要求。
三、利用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在应用文写作训练中,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学生根据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已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写作结构格式、内容语言的顺序等写作规范,再由易到难地重点进行语文应用规范训练,并让学生贴近现实,联系实际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注意现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准确、含蓄的精华,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使学生明显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写字训练使学生养成静心、专注、一丝不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说话训练发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应用文写作训练则增强学生参与生活的意识和为社会服务的才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4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