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文的初步论证(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9:09:04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汇总14篇)
时间:2023-12-01 09:09:04     小编:书香墨

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撑力量,我们应该珍惜和家人的每一刻相处。利用具体的实例和案例,丰富总结的内容,增加说服力和可读性。通过参考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领域总结的特点和要求。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一

由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论文讲述我国法律逻辑的研究领域,从以形式逻辑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推理,逐步扩展,目前已进入法律推理与法律论证并重的阶段。

由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论文【1】。

摘要:长期以来,三段论式的司法裁判推理被作为法律逻辑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

随着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兴起,法律论证成为法律逻辑研究的重要内容。

于是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共同构成了法律逻辑研究的两个层次。

关键词:法律推理法律论证法律逻辑。

一、法律推理的涵义。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我国司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界把亚里士多德的经典逻辑三段论作为司法审判中的重要推导工具。

即大前提——案件事实;小前提——法律规定;结论——法律适用。

这样的一种推导模式,既符合“逻辑是必然得出”的基本属性,又符合“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和普遍性”的司法原则,鉴于这样的优点,我国逻辑学界和法学界开始把形式逻辑应用于法律领域中,特别是司法裁判实践中应用更为广泛,长此以往便产生了“法律逻辑”这一交叉学科。

法律逻辑的内容,亦被局限于法律推理的范畴。

对于“法律推理”一词定义,由于国内外专家学者视角不同,见解不同,故而呈现多种观点,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逻辑推理模式:即认为法律推理是形式逻辑推理在法律上的适用,是抛开思维的内容而只关注思维的形式的推理模式。

此种模式被雍绮等我国早期法律逻辑学者认可。

第二,规范推理模式:即认为法律推理就是法律规范推理,此种模式被欧洲大多数学者支持和认可。

第三,法律适用模式:即认为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的技巧,是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将一般法律规定适用于具体案件,论证判决是否正当的一种工具,是人们做出合理选择的一种理性行为。

此种模式不仅被英美等国的学者广泛采用,而且也被我国大多数法学和逻辑学者所接受。

我国法学家沈宗灵教授在其主编的《法理学》一书中就写到: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法律推理,就没有法律适用。

对于以上三种模式,笔者认为,前两种模式涵盖面较窄,不够全面,没有将法律推理的特点反映出来,而且也没有反映英美法学家的原意。

相比而言,第三种模式更为适当。

体现了法律推理就是法律适用者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运用证据确认案件事实,并在案件事实基础上寻找可资适用的法律规范,进而得出判决结论的思维活动。

从这一意义上说,法律推理首先是一种法律适用的活动,另外,它也是从案件事实出发,寻找可利用的法律规范的活动,它是应用法律和创制法律的统一体。

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是以经典亚里士多德逻辑及现代数理等形式逻辑为基础,以“必然得出”为要件。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不论是逻辑学者还是法学学者,都把法律推理等同于法律逻辑。

然而,法律逻辑在推理之外,还应当包括更加丰富的涵义。

二、法律推理的局限性。

自中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仅仅把法律推理当作一个经典形式逻辑,特别是经费三段论的推理过程。

直到近代,当一些社会问题不能简单地运用逻辑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时,人们开始对形式主义的推理观表示怀疑,学者们开始积极研究形式逻辑推理方式的不足。

“逻辑推理模式”中以形式逻辑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推理的局限性亦日趋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式逻辑的人工语言与法律文本的自然语言之间无法准确对接。

形式逻辑中,“思维的形式结构,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结合而成的符号系统。”其所使用的人工语言准确、简练、语义单一,而法律语言作为一种自然语言,由于其模糊、抽象、多义,使得法律条文本身很难直接转化成为符号语言并运用于形式逻辑。

在丰富的自然语言中,推理和论证会涉及到诸多的语境因素,不易被简单宣示为逻辑上有效或者无效,也不易用单一的标准去应对复杂的法律推理,因此二者之间很难准确对接。

(二)形式逻辑无法识别和反驳“非形式谬误”

所谓非形式谬误,也称“实质谬误”或“歧义谬误”,是指结论不是依据某种推理,而是依据语言、心理等综合因素从前提论证出来的,这种论证形式在逻辑上不成立。

比如一民间借贷合同内容为:还欠款1000元。

是还(huan)欠款?还是还(hai)欠款?这种情形就会产生歧义,这一歧义谬误就属于非形式谬误,这一谬误涉及到案件事实推理,却无法用形式逻辑进行解决。

司法实践中,由于语词、语意、语境的差别以及诉讼当事人情感、思想、陈述事实不同等,导致非形式谬误层出不穷。

这些非形式谬误的识别需要运用法律思维解决,这种法律思维既包含对法律的深刻理解,也包含对司法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切身感触。

(三)形式逻辑将内容与形式隔离开来阻碍法律逻辑的发展空间。

形式逻辑为了使形式特点表现更为清晰,将其从抽象思维的内容中抽象出来,这无疑对我们把握法律条文或者法律问题的形式和结构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这种严格的形式化思维既不利于法律思维中的创新,也不利于对法律本意和法律价值的保护。

法律领域许多具有专业性、特殊性的问题,属于非形式问题范畴,需要实质推理予以解决。

法律逻辑作为研究法律思维的重要工具,要充分发挥其在法律实践中的作用,就必须在法律问题特别是在法律实践问题中拓宽视角,寻求发挥其实践功能的空间。

首先,法律具有“有限的不确定性”。

在对大前提运用形式逻辑推理时,其对相关性、准确性的论证以及论证的评估问题无法解决,这就需要形式逻辑突破视角。

否则,法律思维将会受到束缚而难以有所创新,立法和司法将会陷入一种机械和僵硬状态。

其次,在具体的案件审理中,形式逻辑的有效判定规则在很多场合无法使用。

比如在民事审判领域,证据优势原则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法定规则。

最后,形式逻辑的形式化推理无法涵盖司法过程中的全部推理。

比如实质推理,形式逻辑就无法对其进行规范和制约。

三、法律推理向法律论证的演进。

20世纪70年代,西方逻辑学界兴起了一场由逻辑学家们发起的运动,即“非形式逻辑运动”。

它以批判性思维为特点,致力于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非形式化推理和论证的方法、规则和模式。

作为一支独立的哲学分支,非形式逻辑在短短不到40年的时间里,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开始有学者将这一思维模式引入法律逻辑研究领域。

(一)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涵义。

1.非形式逻辑的涵义。

美国学者拉尔夫·约翰逊和安东尼·布莱尔提出:“非形式逻辑是逻辑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讲述日常生活中分析、解释、评价、批评和论证建构的非形式标准、尺度和程序。”他们认为,非形式逻辑之所以称为“非形式”,主要是因为它不依赖于形式逻辑的主要分析工具——逻辑形式,也不依赖于形式逻辑的主要评价功能——有效性。

非形式逻辑所关心的领域是自然语言论证,它分为两部分:(1)日常讨论,如报纸社论上对公共事务的讨论;(2)风格化的讨论,即一定学科的论证、推论和认识论的特定领域的风格,如不同的科学。

这种关键的区分不是日常谈论与风格谈论的问题,而是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的问题。

不管谈论是什么,后者是非形式逻辑的关注焦点。

2.批判性思维的涵义。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直接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及其进一步指向的结论。

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被用于标志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教育领域兴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批判性思维运动”;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各层次都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个广为接受的、较易理解的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德尔菲报告》中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的结果是诠释、分析、评估和推论,以及对这种判断基于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语境等问题的说明”。

《德尔菲报告》强调批判性思维的两个维度: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倾向(或气质)。

质疑、问为什么以及勇敢且公正地去寻找每个可能问题的最佳答案,这种一贯的态度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报告揭示出批判性思维的六种基本能力和七种倾向,六种基本功能指: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校准;七种倾向是:求真、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好奇性、明智。

批判性思维带来了“逻辑的革命”。

批判性思维与以往各种逻辑理论一样是研究推理、研究论证的,但它带来了逻辑观念上深刻的革命。

第一,从形式转向内容。

批判性思维不是对推理、论证进行形式分析,而是大胆地把关注点从推理、论证的形式转向了推理、论证的内容,直接从对各种推理、论证的内容分析中来揭示人们运用推理、论证的规律。

第二,将有效降为合理。

批判性思维从合理的角度来评价一个推理、论证,比如认识和表达上是否清楚、明白,所做出的判断、解释或说明是否一致、理由或依据是否可靠、可信,理由或依据与结论是否相关,理由或依据以及背景知识等是否充分、是否足以得出结论等。

第三,从确定走向不确定。

批判性思维打破了形式逻辑“正解答案”的神话,启发、引导人们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形成广阔的思考空间,力求使人们在广泛、深入地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思维效果。

第四,从书斋走向社会。

批判性思维与其说是一种理论,更不如说是一种技能。

批判性思维分析、研究的对象就是日常推理、论证,它直接面对的就是日常推理、论证丰富多样的思维内容。

日常思维、论证是批判性思维生命的源泉,是批判性思维扎根的沃土。

(二)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都关注于论证。

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关注点都在于论证。

这种论证不同于形式逻辑中形式化的推演系统,而是依据经验、实际,运用人类自然语言所表述的论证。

它们的性质和功能简言之,就是“尊重论证”。

这并不意味着现代逻辑研究中的形式论证和实际思维中的非形式论证相互对立,与其说非形式逻辑研究的兴起是对形式逻辑的突破与超越,不如说非形式逻辑是研究如何把形式逻辑已把握到的逻辑法则更好地运用到实际论证中去。

逻辑方法对司法过程中法律论证的形式分析和评价颇为重要。

因为法律论证合理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裁决需从论述中推导出来,所以说形式逻辑是基础性的。

逻辑方法对分析法律论证的重要性在于,它从逻辑的视角,促成了基于证立论述的重构。

在重构中,必须、也必然纳入评价的论证中的隐含要素被明晰化。

逻辑方法在评价中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助于确定裁决是否从论述中导出。

如果一个形式有效的论述是构成证立的基础,那么该裁决即是从该论述中导出。

但逻辑效力只是法律论证合理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本身不构成充分条件。

法律论证的逻辑特征是一种“似真论证”,法律意义上的真理、真相、或真实其实只是程序意义上和程序范围内的,即程序中被信息与证据所确认的“真相”。

如果说程序提供了一次重塑过去的机会,那么经过程序加工和确认的“真”,才是法律意义上的“真”。

法庭上所出现的“事实”都不是那种作为物自体而存在的事实真相。

法官只能根据他所听证和获得关于事实证据而判断决定。

法官与其说是追求绝对的真实,毋宁说是根据由符合程序条件的当事人的主张和举证,而就重构的事实做出决断。

因此法律论证的逻辑特征是似真的,其法律论证的结论具有可废止性。

总之,法律论证正当性,除了形式标准以外,还要求一定的实质标准。

形式逻辑并不提供那些用以评估法律论证实质方面和程序方面的规范。

而这就是修辞方法、对话方法等其他方法的用武之地。

总之,以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法律论证,是对传统法律推理为唯一内容的法律逻辑的必要补充。

目前作为一门学科的法律逻辑学,笔者认为可以分为第一层次的法律推理和第二个层次的法律论证两部份。

法律推理,以“蕴涵”为特征,强调“必然得出”;法律论证,以“似真性”为特征,强调“说服听众”。

第二层次以第一层次为基础,二者共同构成了法律逻辑的两个层次。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二

去年开始兴起的就事析理任务驱动型看似解决了学生作文素材积累方面的欠缺,但少了古人聚会、名人开会的议论文让有的学生更无所适从了。因为他们发现,新的问题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只是翻来覆去地重复着基本相同的内容,甚至无话可说。其实,任务驱动作文只要主体段落处理好了,那一篇保量乃至保质的议论文就能一气呵成了。

在考场作文中,虽然很多时候教师都强调学生写一个好的开头,以达到先声夺人、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但是文章的主体应该是主体段落,因为它是决定文章是否充实、是否有说服力的重要指标。好的主体段落才能让学生的文章经得起细读、经得起检验,而不是只是空有其表的表面文章。

要写好议论文主体论证段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分析事件的原因。

当代著名写作学专家、四川大学马正平教授认为,因果思维以其深度的逻辑分析能力与结构能力而成为拓展论域与深化论证的基础思维模型。

原因分析是对某种现象、某种结果状态所做的原因、前提分析。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多为叙事型材料,在写作过程中,抓住材料中的人和事,就事论事,分析原因有助于对现象进行深度剖析与有序梳理。

如3月福州高三质检作文“爱乐乐团不欢迎不尊重艺术的观众”,写作中学生就可以分析乐团明明做出警示,但观众仍违规摄影录音背后的原因。以此可以得出几个由浅到深的原因:观众对乐团的表演是发自内心喜爱的、观众对艺术的认知程度不充分、观众的素质参差不齐。

再如203月泉州高三质检作文“藏书家布罗斯基把藏书捐给别的大学,而不是母校耶鲁”,写作中学生可以分析耶鲁把辛德仁奖颁给《火车时刻手册》的原因:耶鲁大学和布罗斯基对“什么样的书更值得学生收藏”的认识是不同的。还可分析布罗斯基把藏书捐给其他学校,而不是母校耶鲁的原因:捐给其他学校更能发挥藏书的价值,其他学校比名校耶鲁更需要布罗斯基的藏书。

这样的分析不仅是基于作文材料的评论,而且符合由浅入深的逻辑思维顺序,既让学生有话说,又体现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可谓保量又保质。

二、分析事件的结果。

分析事件的结果其实就是由材料中已知或者可推知的结果,扩展到程度更重、范围更大的结果。结果分析是对事件后续性因素进行的分析。结果分析同样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时可以只是分析事件的结果,也可以分析事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还可以从时效的角度分析短期效果、长期效果。

而2016年3月泉州高三质检作文,耶鲁的做法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藏书的收藏价值,而且也鼓励了学生藏书。布罗斯基的做法则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那些更需要社会资源的学校,而不是狭隘地只回馈母校,更不能是只能捐献给母校的“道德绑架”。

这样的分析因为是基于材料已知结果的推断,所以既贴近生活、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三、分析事件的解决方法。

好的议论文除了论证深刻有力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检测指标,那就是现实意义。在指出作文材料现象背后的原因后,适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法往往就是必须的。解决方法分析往往要建立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原因分析要深入挖掘现象产生的根源,解决方法分析时就能对症下药,指出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2016年3月福州高三质检作文写作中,基于之前的原因分析,可以给乐团提出可行的建议:在每场演出开始之前,向观众普及有关交响乐的常识,让观众理解摄影录音对演奏者的影响。三个病因最终落实到同一种解决方法,两相呼应,共同为说理服务。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学生已经能透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并且指出其形成的良好效果或者不良后果,而且也针对原因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他们已经告别简单粗糙、轻易否定、封闭说理,正逐渐走向深入的理由阐述及开放的文明交流。

当然,要写好议论文主体论证段落,除了上述的原因分析、结果分析、解决方法分析外,也可以分析事件的对象、意义、影响等,还可以从辩证角度进一步阐述。本文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指导议论文主体论证段落的写法,至于其他,有机会再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范纯正。新材料议论文点拨与训练【m】。福建人民出版社,

【3】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名称溯源、命制要求与写作指要【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6(2)。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三

摘要: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及时发现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让我们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才能不断让我们的教学趋于完善、更加完美,才能引导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关键词:反思语言评价教学方法。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变革,不断地孕育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成为时代的需求。而在中国,也在进行着反思型教育与教学的探索和总结,也在不断地在全国普及着反思型教育与教学,也在不断地培养着具有反思型教育教学的老师和学者,哪怕就在我所在的边远学校——166团中学,这些年也在进行着反思型教育与教学的研究工作。这不仅源于国家的号召,也是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反思的教学和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教育,要想教好学,要想做一名合格教师,就应该将自己打造成一名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通过这些年对反思教育的初步研究,我个人认为,反思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自我反思。

要想切实减轻学生心理上和学习上的负担,让所有的.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物理,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底蕴、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不断要求进步,不断要求完善自我教学形式的责任心。而教师的教学要想进步、就要在自己前行的道路上不断地反思自己。教师的反思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艺术,但它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自己的语言艺术。而我认为,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首先必须有足够的亲和力,只有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建立起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才能切实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其次,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要注重物理术语在教学中的运用。最后,教师的语言还要注重时效性。教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必须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精辟,过多的话不要说,累赘的话不要说,没用的话更不能说。

2.教师要反思自己对学生的评价。

首先,要对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反思;其次,教师还要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发现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最后,教师一定要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是否对学生使用了鼓励性语言。教师不仅要鼓励答对的学生,对答错的学生更要鼓励;不仅要鼓励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要鼓励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让我们鼓励性的评价贯穿整个课堂,这样的课堂氛围才是学生所需要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评价才是学生所需要的评价。3.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我认为是从“得与失”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教师在课后要反思自己的“失”,也就是教师要对本节课中出现的学生听不懂或者是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反思学生为什么听不懂、在哪个环节没有听懂,进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就是“得”的反思。一堂课,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闪光点,那么就说明这堂课是一节失败的课。教师不仅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也要发现每堂课中自己的亮点,这样不断地存“得”除“失”,教师才能不断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教会学生反思。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去做人。而教会学生反思,是对这三个方面的有益补充,学生只有学会了反思,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才能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更清楚地把握做人的道理。而我在让学生反思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去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2.反思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收获的知识和自己的付出是否成正比,如果付出大于收获,就要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存在问题,要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出及时的调整。

3.反思一段时间内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变化,如果出现问题,就要针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

总之,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及时发现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让我们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才能不断让我们的教学趋于完善、更加完美,引导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徐国英高春利《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新修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许志《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孙德玉《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四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引证法在考场或平时练笔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中常见的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每一种论证方法都是对议论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直到更透彻为止。

(1)亮观点,单刀直入。198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习惯》有篇高分作文的开头这样写:“就像那溪流惯于奔腾,大海惯于咆哮一样,我习惯于沉思,习惯于遐想,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在日记簿上。”

(2)打比方,隐喻题旨。1987年全国高考材料作文“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有篇高考作文拟题为《灯塔·路标·理论》,开头写道:“在暗礁四伏的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指点迷津;在岔道口上,需要路标指引方向。否则就要触礁,迷路。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讲故事,引入主题。1994年全国高考有篇高分作文《习惯》的开头幽默风趣:“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小公务员曾在厕所里遇上了局长,于是,他脱口而出:”局长,您也亲自上厕所?“一听这话,旁人当然会捧腹大笑,但一笑过后,发现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据说,这小职员在其他场合也总“局长,您亲自……”、“科长,您亲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动物性条件反射,哪怕时间、地点、环境早已改变。我说这就是习惯所致。”

(4)引名句,扣住中心。这里所说的名句,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诗词歌赋等。1995年获得高分的高考作文《责任》,开头这样写道:“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

(5)摆现象,揭示论题。题《父辈》,有篇作文这样开头:“父亲这一代人,他们长身体时遇到自然灾害,求学时上山下乡,回城时赶上压缩居民户口,子女深造又正好赶上大学自费……可他们的眼睛依然闪亮,他们的腰杆依然挺直,显得踏实、自信、沉稳。”

另外,材料作文的开头要注意三点:一是转述材料必须简洁;二是必须根据试题要求和提示转述;三是迅速从叙述转入议题或论点。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五

议论文是学生在各级各类应考或平时练笔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论证法、引证论证法、比较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喻证论证法、因果论证法、归谬论证法和反证论证法。现就以上几种方法做些解读,以求对学生写作议论文有所帮助。

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的人们,(总体性例子)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拿美国的‘救济粮’”(个别事实)。

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要我们写作议论文时充分运用中外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包括实践经验、统计数字,以及从图片、电影、电视、戏剧等搜集积累的材料。需要提醒的是,所选事实论据要可靠,“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不使差忒,乃可传信。”(洪迈《容斋随笔》)要典型,古人云:“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新鲜,俗话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选取事实论据,要尽可能挑一些发生在自己生活周围的事例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尽量捕捉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思想,给人以新鲜感和真实感,从而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辅证,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例:《六国论》第二段:首先,通过“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之对比,证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其次,通过“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对比,证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最后,又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证明秦的欲壑难填。这三方面,都是为了从理论上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议论文讲究的是摆事实,讲道理。学生作文经常会出现事例加观点的简单化论证模式,其原因就是缺乏理论分析。要知道,议论文分析才是硬道理。

例: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几番挑衅,为什么不以牙还牙,不与之“争列”?因为他懂得“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懂得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带来的必定是心灵的负累,懂得真正的智者会以大度的胸怀化解仇恨。正是由于他以德报怨的宽容,最终赢得了将相和欢。

在列举事例后,本文能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掘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这样的理论分析就能使文章说服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例:“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威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五百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将自己受蔽于妻、妾、客这个事例与齐王受蔽于宫妇左右那个事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了“王之蔽甚矣”这个具体的、特殊的论点。分析入情入理,道理清晰明了,齐王顿然明白,欣然接受。邹忌以“口舌之劳”比较分析,赢得了齐王的顿悟,国家的兴盛,国之万幸也。

(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这里把“骐骥”和“驽马”、“蚓”和“蛇”从自身条件优劣、奔跑寻食态度、最后努力结果等进行对比,自然得出结论: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一致。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例:“学习必须要打牢基础。以前有个‘三重楼喻’的故事,说一个富翁大兴土木,要盖一幢三层楼的新房。他看见工匠在地面上立柱砌砖,就焦急起来,连忙上前阻拦:‘我只要那最上一层,不要下面两层从平地造起,不是浪费吗?’这个富翁何等荒唐,不扎扎扎实实建好一、二层,何能建起第三层?”

作者在这儿以富翁的故事为喻,生动、形象地指出做学问,钻科学,不能像这位富翁,采取不从实地做起的荒唐的跳跃法,从而证明了学习必须要打老基础。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

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提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

“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送来主义”使清醒的青年都对洋货发生恐怖。第七节推出结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例(2):由果推因。“拿花朵久久地挨近鼻子,我们对于香味就会没有感觉;

吃了很多蜜,我们喝茶时,便以为没有放糖;一只手托起很重的物体,好一阵子,再来举轻巧的东西,就仿佛没有重量似的这些例子,这些过分的情况都说明活动起着消耗作用;活动愈猛烈,成比例地,后果愈是筋疲力尽。

这是写驳论文常用方法。它用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从而否定反面观点。具体做法是:首先,暂且假设对方的错误结论是正确的;接着,顺着对方的逻辑去推理;最后,导出一个十分荒谬的结论。运用归谬法,可使文章具有幽默和讽刺性,文风犀利而泼辣,让人有胜利的快感。

韩愈在《讳辨》一文中,为了反驳有人提出的“李贺父名晋肃,故而李贺不得做进士,(“晋”“进”同音,同音需避父讳)”的谬论,就用了归谬法。韩愈指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为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显然,“父名仁,子不得为人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因此,“父名晋肃,子不得为进士”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

就是不对论证的论点做直接论证,而是对这一论点相反的另一论点进行论证。如果“另一论点”是正确的,那么,“这一论点”就是错误的;如果“另一论点”是错误的,那么,“这一论点”就是正确的。反证法的逻辑基础是排中律,即,在同一时间内,由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来说,两个矛盾判断不能都是虚假的,其中必定一个真实,一个虚假,而没有第三种可能。反证法有立论和驳论中反证两种。立论中反证,并不直接论证作者的正面观点,而是论证与正面观点相对立、矛盾的反面观点的错误性,从而反证出正面观点的正确性。驳论中的反证,并不直接批驳错误的论点,而是论证与错误论点相对立、矛盾的另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反证出错误论点的错误性。

立论中的反证。

例:“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么?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人皇帝还有没有?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毛泽东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有一段文字,旨在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这个正面论点,但并未直接论证这个论点,而是论点与之相反的“国民党以为他们的堡垒政策是铜墙铁壁”的论点的错误,从而也就肯定了自己的正面论点。

驳论中的反证。

例:“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又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并未直接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结论的错误,而是论证与之相反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性,从而也就否定了作者需要批驳的错误论点。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整理的议论文写作的几种常见论证方法,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练笔中如能综合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一定会使自己的说理水平得到提高。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六

1、举例论证: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或引证法):

(1)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2)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论证了……观点,从而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3、对比论证: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七

议论要切中要害,始终紧扣论点,不游离于论点之外,不偷换论题。下面是小编收集了议论文论证写作方法,欢迎阅读。

现在社会出现了各种社会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我们多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但是因为抓不到事件的本质,突然不知道自己的议论文该如何下笔。有些同学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的论点说明相当于隔靴搔痒,并不能让大家正视到你的论点。要想论证深刻,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世界是由互相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生活中发生的事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在进行分论证时要揭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20xx年高考优秀。

作文。

《出入红楼》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议论揭示出一部《红楼梦》倾倒几多后人,让众多专家学者倾其毕生精力,还不能尽得其珍的原因:

诗词。

歌赋信手拈来,如粒粒明珠嵌入其中;建筑设计侃侃而出,几笔勾出一个金碧辉煌的大观园,饮食医理无一不通,衣饰礼仪无一不全,洋洋洒洒如数家珍。曹公秉世之才,堪称语言大师。披阅十载,呕心沥血,字字看来皆是血泪,达到刘勰所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中真正的惜墨如金的境界。

议论要切中要害,始终紧扣论点,不游离于论点之外,不偷换论题。例如,以“跨越性格的障碍”为话题,就要紧扣“性格障碍”——不健全的性格(自我封闭,不善交流沟通,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孤芳自赏等性格缺陷)会影响我们的终生发展。有的同学大谈挑战逆境如何超越自我的问题,没有抓住论点。因此,离开论点的论述,是无从谈及论证深刻的。

抓住要害还要从若干现象的分析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以父亲的身份,向儿子进行节俭教育。文中有道理分析,更有大量的本站具体事例,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述,有很强的说服力。文中批判“走卒类士服,夫蹑丝履”虽有封建等级的观念和鄙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局限,但他总结出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规律是何其深刻!

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客观地全面发展地看问题,不要主观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次,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运用辩证法认识问颢、分析问题就会有深度。又如,就“平凡与自豪”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是典型的关系型作文题,这一话题能正确引导考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每一滴露珠,都能反射一轮太阳”。每一个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界不独是名人与胜者的天下。

很明显,这个作文导向是正确对待平凡,在人们的认识中,伟大与平凡是两极,平凡与平庸相等,鄙弃平凡是应该的,但只赞颂伟大而不甘于平凡,轻视平凡却是错误的。忠于职守辛勤耕耘的人,不管是名人还是农夫都是自豪的。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八

人生不需要短路,而是需要很多的困难。

——题记。

短路在物理学中为:电流不通过任何电器,而过电线一周,导致电源被烧毁。如果我们人生也像物理中的短路,那该多可怕。

用电器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困难,正因为我们人生中有了困难,才不会让我们的人生短路,如果我们的人生缺少了困难,可想而知,我们的生命会早早结束。有了困难,我们就有了战胜它的欲望,它激起我们的斗志,点燃我们的勇气,我们为战胜它而自豪,而快乐。

一个从小生活在温室的花朵,如果没有经历大风大浪,那么它永远不会成熟,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花,它只不过是个摆设而已,毫无用处。只有经历了风雨,经历了光照,经历了踩踏,它的生命意义才展示出来。它的毅力,它的坚强,它的勇敢,它的无畏,它的一切的一切都告诉人们,它的生命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生活的真谛。

人生的短路是可怕的,我们不需要。当困难来临时,我们应仰起头,对着它,用自己的自信来打败它,相信自己的实力,坚信自己的能力,加油!你会战胜它的。

朋友,切记,人生不需短路。

5.高二语文必修三作文训练。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九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十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作用: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十一

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

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论点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

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

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十二

可行性论证是企业投资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旨在优化投资方案,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和控制力度的实效化,对于整个投资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可行性论证工作中,要切实做好材料收集及分析预测工作,以实现论证的真实有效性。在实际的论证工作中,关于工作的认识不足及论证效率的问题,是可行性论证中比较突出的两点问题,因此在工作中要进行有效的完善,以做好对各风险因素的规避。

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投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风险由投资者自身承担。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为规避投资风险,优化经济效益,需要在决策前期,做好投资可行性论证,尤其是关于项目可行性的评估,是优化投资决策,评估投资经济效益值的重要途径。可见可行性论证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效益的优化及固定资产控制的强化是其重要性的突出点。

1.1优化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

可行性论证旨在技术、经济、财政等领域基础上,对工程的投资决策前期开展调研、科学分析及相关评估工作。可行性论证是一种跨学科、多领域合作的研究过程,其涉及内容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技术科学等。投资项目的有效分析,对其经济效益结构进行有效评价,以确保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质量,以及产品价格和销路,这就需要可行性论证,在经济效益的优化中,切实落实质量、销售等领域的工作,最大程度的降低决策的失误性。同时,基于可行性论证,前期的项目预测机制,可以优化投资的经济效益,有助于相关决策的落实,尤其是投资者的决策运行,可行性论证工作的落实十分关键。而且固定资产的项目投资,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拓展,有针对性的经营发展,对企业的技术和设备的更新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的自身发展条件逐渐成熟,对于社会经济环境适用性增强,这些都是强化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而可行性论证,就是对这些经济效益元素进行课题式研究,以做好投资前的决策及优化工作。

1.2强化固定资产控制。

在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下,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内容繁而细,涉及技术、经济评估等领域。在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中,技术的论证是提高项目先进性及效率的重要手段。现代项目的投资,失去核心技术的保证,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控制。而经济评估,旨在对相关投资资源,进行前期的预测工作。进而基于预测的反馈信息,对投资项目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尤其是对于投资方案和投资周期的优化工作,是强化固定资产控制力的重要手段。而固定资产的控制,在于前期建立系统的投资程序,以优化固定资产的投资效果,规避好各方面的投资风险。

现代项目的投资,在于可行性论证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开展可行论论证分析中,论证的步骤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材料收集阶段,一个是分析预测阶段。在这两个阶段的工作中,需要基于动态分析法和静态分析法,以确保论证分析的有效性。

2.1.1分析材料的收集。

在材料的收集工作中,要做到材料的真实性、针对性、指导性,这样才能确保收集工作的有效性。在实际的收集工作中,需对企业产品的研发及工艺水平等现状进行收集。而关于厂址的选择、商业网点、环境、交通运输等基本的分析元素,要强化收集的力度。同时,产品成本、费用,以及资金流动,要做好前期的材料准备工作。关于投资资金来源及金融的动态资料,都是可行性论证的重要分析因素,在材料的收集工作中,需要认真完善和落实。

2.1.2分析预测。

分析预测的工作开展,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预测涉及经济、社会等领域,是优化决策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预测对于整个项目的投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1.2.1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主要是财务内部的收益率分析,对决策计划中的各资金流进行相关折现率的控制,以反映资金流向的盈利率。分析的动态性是指对各现金流的折现系数的计算,以量化出财务现金表的资金流入和流出量。同时,财务的净现值也是动态分析主要对象,关于收益基准率,以及折旧率的计算。

2.1.2.2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为对投资周期、投资利率及清偿能力等内容的分析。在投资周期的分析中,利用财务的现金量化表求得现金投资的回收期限,且期限都小于规定的日期,说明投资方案切实有效。同时,投资利率的分析,是投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旨在分析企业投资利率的计算及财务盈利能力的有效评估。

3.可行性论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现代企业的投资,离不开有效的可行性论证。在实际的论证工作中,领导对于论证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及部门的配合度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可行性论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1论证工作缺乏重视性。

论证工作作为投资前期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缺乏企业部门的重视,传统的投资理念忽视了可行性论证的必要性。尤其是部分部门领导的可行性论证观念淡薄,在工作的开展组织中,各项论证工作不到位,论证评估带有形式化的色彩,在论证的内容上,缺乏准确性和指导性。所以,在实际的论证工作中,要落实好各部门的职能,对于论证工作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评估,做到认真全面的对待,以落实好各方面的工作要点。同时强化领导的论证意识,对于工作的落实及全面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各部门工作缺乏协调性。

在论证工作的开展中,多个部门的同时涉及参与,尤其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工作,对于全面的开展论证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际的论证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承担,缺乏各部门的协同工作,以至于工作缺乏全面性,论证的经济价值缺乏。因此要落实好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强化工作的力度,以提高部门的工作执行能力。同时,各部门要协调和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开展,对各论证内容,进行全面的开展。

4.结语。

项目投资带有诸多的风险,在风险的规避中,关于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可行性论证优化了经济效益,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控制,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在论证工作的开展中,对于材料收集、分析预测的工作,要做到认真全面,以避免论证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有效地落实论证工作,规避投资中的各风险因素,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红.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9):1-2.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十三

作文。

在语文考试中占了半壁江山,而议论文又是作文经常用的考题,因此,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非常必要。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800字正反论证议论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商品要包装,送人的礼物要包装,人的外表要包装,就连人的性格也要包装……。

我们为什么要把一切东西都“包装”起来呢?为什么不还一切东西于真实呢?

商品要包装,那花花绿绿的外表,着实把顾客的眼睛迷乱了。人们面对着这金碧辉煌的外表——仅是那外表,已经像是在把玩着小孩子手上的“七彩魔方块”,你应该是往上转或是往下转,还是往左转或往右转呢?你一定是拿不定主意,捉不着弦了吧?然而,当你发现这有着美丽外表的商品却是名不符实的时候,你还会因为它们的金碧辉煌而动容吗?恐怕这时,那些造假的商人要想想怎样包装自己,以证明自己也不过是位受骗者罢了。看,这又是包装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人也要包装,这些包装更是五花八门,令你目不暇接。某人说:我去过英国,我去过荷兰、马来西亚、美国……噢,这人可是一个遍游了世界的人,他的知识一定很渊博。于是你问:“伦敦怎样?”他却说:“我还没吃过,不知道。”这时你才恍然醒悟,这是一个要往自己身上包金子的人。表面上看来他很富丽堂皇,然而他的内心却是最空虚的。他的无知、愚昧,恰恰被那漂亮的包装衬托得更加显眼。

所有这一切虚伪的包装,最终还不是暴露在了人们的眼前了吗?正如纸永远包不住火一样。

我说,暴露也好,一切都将从包装回到真实。人们将能够看到更清楚,更真切。

决不会的。问题就在于:离它遥远的地方,有它的源头,它为清流提供了水源,每天给它带来清新的水,为它冲掉昨日的污秽。若是离开了这一活源,恐怕这河水就不会清澈见底了。

这是因为作家们深入生活还不够。离开了生活这一活源,又怎么能得到清新的河流呢?

文艺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有新意,有了新意才能吸引人,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起到文艺作品歌颂美好事物、揭露时弊、激人上进的作用。堆砌华丽的词藻,乱造离奇的内容来博取读者的好感,不是文艺创作。

从古至今,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因为它们来源于生活,写出了新意才流传至今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都因其深入生活,捉住了社会的时弊,加以批判,或告诫人们。这样的文章,读来似清清小溪,人们能感觉到它的妙处。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这中间,有许许多多激人奋进的素材,也有许许多多令人不满、遭人痛恨的事件。它给了作家们许许多多的灵感,许许多多的创作素材。只要作家们进入生活这一座宝库,再用自己神奇的笔加以描绘,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

若是作家们总是囚禁于一个小天地中,做井底之蛙,在小天地里冥思苦想,或是断章取义,从别人的文章中东拼西凑,靠这种方法搞创作,恐怕永远也不能写出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一切真知来源于生活,生活给作家们提供的素材是众多的,就等着作家去发现,去吸收。只有深入生活,在生活这一活源中捕捉素材,才能写出如清流般的作品。

有了活源,才有清流,若是离开了活源,也就没有清流,取而代之的是一潭毫无生气的死水。

人多究竟力量大,还是力量小?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做了一个“拔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多力量小。

林格尔曼组织一些青年人分别以单独、两人、三人直到八人小组的形式拔河,用测力机测量并记录他们在不同群体下用力的情况,得出的结果是:当他们单个拔河时平均拉力为63公斤,按力的平均叠加计算,两人相应是126公斤,三人组相应是189公斤,八人组应是504公斤拉力。但实际上测出平均值两人组为118公斤,比叠加值少8公斤;三人组160公斤,比叠加值少29公斤;八人组256公斤,比叠加值少248公斤。这项实验证明了群体力量的总数低于单个力量叠加的总和。林格尔曼将它解释为“责任分散”现象,他说,对某一件事假如一个人在单独的情况下完成,会做出积极反应,但在群体去完成的情况下,往往有退缩和保留,因为前者独自承担责任,后者则期望别人多承担点责任。内耗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分散的结果。

林格尔曼的“责任分散”论,能否用来解释别的社会现象?我以为,“责任分散”现象在一些人浮于事的单位里,是确实存在的。由于“官多兵少”,职责不明,互相推诿,彼此扯皮,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劲,该做的事不做,该问的事不问,甚至散布流言蜚语,背后拆台,弄得“三个和尚没水吃”。对于这种现象,研究一下拔河实验的结果是有益的。我们的对策是精兵简官,把人浮于事者统统裁去,让每个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但是笼统地说人多一定力量小,那也未必。林格尔曼的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社会现象。在抗洪抢险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人少了是不成的。一旦“管涌”出现,需要成千上万个沙袋、石袋投下去;需要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蜂拥而上。由于事关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每个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人全力以赴,终于众志成城、人定胜天。所以问题不一定在于人多,而是看参与其事者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同心,是否协力,做到了这几条,人多无疑会力量大,而不会彼此抵消。

再以足球场的啦啦队为例。啦啦队的队员,也必须有一个量的聚集,人多才会势众,人多呐喊声才会震天撼地;有时叫喊尚嫌不足,还要击鼓助威。如果仅有小猫三四只,那么,这支啦啦队必定是不成气候的。而啦啦队的加油呐喊,又会对赛场内的运动员起激励作用。

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讲正气的教育,那会产生多大的力量啊!

对论文的初步论证篇十四

如中心论点是“读报有益”,试问一个“为什么”,就会引起一大串:读报能了解天下大事;读报能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与作风……还是这个中心论点,如问一个“怎么样”,也可引出一大串:读报要有选择性;读报要泛中有精;读报重在借鉴……要把正论部分写出层进式,选取一两个“为什么”和“一两个”“怎么样”,文章就展开了。

写作过程中,不一定每个观点的论证都适合这种层进的方式,有的适合回答“为什么”,有的适合回答“怎么样”,那么根据考生各人的特点,选准一个角度写深写透也可以,那就是专门回答“为什么”或专门回答“怎么样”,那么展开的.思路就是“为什么之一”、“为什么之二”,“为什么之三”……或“怎么样之一”,“怎么样之二”,“怎么样之三”……这种展开的方式为并列式。

也有的观点的展开既不适合套用“为什么”,也不适合套用“怎么样”,或者说学生的思维一时还打不开,那么可采用正反对比的应急思路。正反对比就是表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接受文章的观点。如中心论点为“既要有知识,也要有能力”可展开为“有知识,没有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有能力,无知识,那只能是井底之蛙”。

以上三种方法,在应用时,因文因人而定。如果综合运用,可使议论文内容充实,手法多变,说明力强;如果相对独立,可使议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765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