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3:21:51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2 03:21:51     小编:薇儿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和安排教学活动而制定的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教学资源等的书面计划。编写教案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教案的编写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希望大家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一

1、探索使潜水艇又快又稳地潜入水底的方法。

2、在小组活动中,懂得分工合作,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

3、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制作微型潜水艇一艘(在饮料瓶的一面凿一排或两排孔用来进水),打好洞眼的塑料瓶(每组一个)。

2、操作材料:螺丝、木块、鹅卵石、橡皮、长磁条、沙子等。

3、皮筋、胶带、整理箱装三分之二的水、抹布、记录表。

活动过程。

2、幼儿演示,大家仔细观察,发现问题。

教师:潜水艇下沉了吗?下沉的速度怎么样?(幼儿争先恐后表述:潜水艇下沉得太慢了:潜水艇后面先沉下去了,前面没有沉……)。

3、教师以海军叔叔的身份交给大家一个任务:让潜水艇快速下沉,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并要求幼儿与同伴商讨解决的办法。

4、幼儿4人一组展开讨论推测,第一组认为在潜水艇上加上铁块或铁条:第二组确定用石头加重的办法:第三组统一意见是在艇里加沙子,让潜水艇变重;第四组认为再在潜水艇上多钻几个进水孔:第五组讨论的结果是用磁铁捆绑在潜水艇上增加它的重量。

5、教师询问究竟哪种办法好,幼儿都争着说自己组的办法好。这时,教师出示相应的操作材料和记录表,让幼儿明确如何记录,提出分组操作要求,鼓励幼儿去实际操作尝试自己的推测能否成功。

6、幼儿4人一组开始分工,商讨谁是记录员、取材员、操作员和汇报员,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后,大家开始进入有趣的实验操作过程。

7、教师巡视观察各组的操作进程,并有目的地指导帮助。

8、小组交流,确定汇报内容。(你们用了什么材料?是怎么做的?成功了吗?)。

9、集体交流,请操作员展示潜水艇是否下沉,汇报员汇报操作的.过程后,本组其他成员可来补充。表扬能始终坚持分工、职责明确的第一、第二、第四小组。

10、根据幼儿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潜水艇不能平稳地下沉),师生共同展开讨论:潜水艇为什么会一头先沉另一头后沉呢?(重心不稳)哪一组有办法让潜水艇的身体同时平稳下沉?引导幼儿思考解决的办法(将加重的物体放在潜水艇底部的某一个地方)。

11、鼓励幼儿小组讨论出解决的方法后,再次尝试让潜水艇既快又平稳地下沉。教师分别巡回指导,提供能帮助固定的辅助材料。

12、请各组幼儿交流实验的经验、感受。

师:你们是怎么取得成功的?(幼儿汇报本组实验的过程,采用的方法及实验的感受。)。

13、表扬在小组合作中能遵守职责的小组,鼓励没有成功的小组再次尝试,寻找更好的方法。(王慧敏)。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二

1.通过观察与操作,了解动物的食物链现象,提高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2.初步感受自然界中动植物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活动准备:

1.多种动物的头饰(人手一个)。

2.长条纸5张(背后贴上双面胶)。

3.多种动物图片若干。

4.律动音乐“狮子进行曲”;

5.游戏音乐“彩虹的微笑”

6.场地布置:5条线。

7.课件:“动物移动”“生态平衡”

活动过程:

1.律动导入――“狮王进行曲”表演。

――朋友们,你们想和狮王一起来跳个舞吗?

(师幼共同随音乐表演)。

2.认识了解朋友。

――欢迎各位来到狮子王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狮子,我喜欢吃斑马。你来介绍一下自己吧?(请幼儿自由回答)。

3.课件操作(3种动植物),初步了解食物链。

――在我们狮子王国也住着许多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出示课件(集体操作):

――你认识谁?他喜欢吃什么?

(根据幼儿回答将3个动植物连成食物链,共3条食物链)。

――你发现,他们排队时有什么规律?(前面一个吃掉后面一个)。

小结:这些动植物都是前面一个吃掉后面一个,像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叫做食物链。

4.幼儿操作、探索(5种动植物),进一步了解食物链。

――还有许多朋友也来了,我们能不能也他们变成一条食物链呢?

(1)操作要求:

――每组上来了7个动植物,请你从中挑出5个动植物排列在这张操作卡上面,组成一条食物链,请你从红旗的这段开始排列。

(2)幼儿小组操作。

一组幼儿操作完后将操作卡展示在黑板上。

(3)讲评幼儿操作结果(讲评3组)。

――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么排列的?(请幼儿将排列的动植物按照顺序念出来:…吃掉什么…..,…..吃掉什么….)。

若错误:

――哪里不对?为什么?应该怎么排列?请你来排一排。

5.游戏,巩固对食物链的了解。

(1)规则:

(2)排好后:

若有错:

――你观察一下,每组的食物链都排列正确吗?

――哪里错了?为什么?应该怎么排?

若全部正确:

――小朋友们真棒,全部都排列正确了!

6.经验提升:了解生态不平衡对自然界的破坏。

――朋友们,狮子国王最近有一件烦恼的事情,小动物们都不喜欢狼,于是我就把狼赶走了。可是狼走后,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欣赏课件后:

――狼走后,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羊越来越多,草被吃光了)。

――草没有了会怎么样?(水土流失、环境破坏、吃草的动物饿死)。

小结:大自然中动物和植物谁也离不开谁,我们要爱护动植物。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三

针对我班幼儿园不同发展水平,我先让能力弱的幼儿在来园活动中先接触了一下内容,相信这样在活动中,幼儿的发挥会均衡些。

目的要求:

1、认识一些动物的尾巴,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学习词:平衡、观赏。

2、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发展幼儿良好的观察力和操作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各种动物尾巴不同的样子;难点是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图片挂件若干。

2、背景图一幅,动物图片和象征物若干。

3、多媒设备及课件。

4、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说说讲讲动物,观赏动物,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

1、师:“今天,有好多小动物到我班来作客,这些小动物是谁。

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让我们跟它们做做好朋友吧!”

2、幼儿在音乐中自由地讲解各种动物,教师指导幼儿比较它。

们尾巴的不同。

3、集中幼儿讲解尾巴的不同。

师:“你同谁做好朋友,它的尾巴怎样的。”

二、幼儿独立操作。

师:“还有一些小动物也想来和你们做朋友,可它们把尾巴忘带了,我们帮它们装上尾巴吧!”幼儿操作,并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奖五角星。

集中讲一讲幼儿的操作。

三、玩“捉迷藏”游戏,认识一些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目的1)。

1、师:“现在还有一些小动物要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来找找它们是谁。”

2、幼儿找出小动物:猴子、牛、燕、袋鼠、松鼠、鱼、孔雀。

3、认识这些小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师:“这些小动物真粗心,身体藏好了,尾巴却露在外面,我们看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象什么?”幼儿讲解,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四、初步了解尾巴的用途。(目的1)。

(一)听录音,了解。

1、幼儿自由讲。

师:“尾巴有粗有细,各不相同,那它们有什么用呢?”幼儿讲解。

2、听录音。

3、再次讲解。学习词。

(2)“观赏”(让别人观看,得到他人的赞扬)。

(二)看电脑,了解:设置情境“换尾巴”。

1、看电脑。师:“换尾巴后,发生了奇怪的事,你们猜是怎么回事。”

2、幼儿互相猜测,再讲解。

3、听电脑告诉大家,再讲解。

4、集体给小动物换回尾巴。

五、动物舞会。

师:“今天,你们做了这么多好事,高兴不高兴,我们一起来扮演喜欢的小动物,参加它们的舞会吧!”

幼儿找喜欢的动物挂上,集体跳舞。

在音乐中跳舞,离开活动室。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选择的儿歌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园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儿歌的内容,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所以在创编儿歌时,小朋友也能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来进行创编。但也由于我是一个刚转岗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儿童化,上课的语言艺术也还有待加强。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四

活动目标。

1、观察骨骼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骨骼的构造。

2、掌握人体骨骼的大致特征,提高探索身体奥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身体的结构-骨头。

2、白纸和双面胶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骨头的存在。

1、教师:小朋友们,请你们用手捏一捏自己的手指和手臂。

有没有摸到硬硬的东西?那是什么?

你还能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摸到硬硬的'东西吗?

(膝盖、头部、胳膊肘、颈部等等)。

教师:原来骨头支撑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小朋友们想想如果没有了骨骼,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变成软软的、像一团泥。)。

二、认识骨头。

1、说说骨头有哪些。

出示人体骨架图,对照图边讲述人体骨骼边触摸身体该部位的骨头:

-人的身体有两百多块骨头,它们连接在一起。

-我的头上有头骨,张开嘴巴吃东西靠的是颌骨。

-还有手骨和腿部,走路、做事情都要靠它们。

-弯弯腰,那是一节一节的脊椎骨。

-再摸摸我们的胸口,那一排一排的是肋骨。

2、引导幼儿再次捏一捏、摸一摸自己的骨头。

三、动手做做我们的骨头。

1、教师: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个骨架吧,瞧!老师把白纸剪成一条一条贴在了胸口,

真像一排排肋骨。

你们还能不能贴出我们其他什么骨头呢?

2、引导幼儿用剪贴纸条的方法,在自己身体上表现各种骨头。

(如胸部、手臂上、腿上。)。

活动延伸。

看各种人体骨骼图片,说说是身体的哪个部位的骨头。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五

1、知道大海中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能说出几种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的名称、生活习惯。

2、能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对海洋世界的动物、植物进行分类。

3、了解海洋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初步具有保护海洋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做有关海洋世界的调查。

1、师幼共同收集有关海洋动植物的图片。

3、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片段,《水族馆》音乐磁带、录音机。

4、教学挂图:《海洋世界》。

活动过程:

1、通过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播放动画片。

2、引导幼儿利用调查表,进一步认识各种海洋动植物。

教师引导幼儿分组交流,提醒幼儿轮流介绍,并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述。

3、引导幼儿确立标准进行分类。

教师:我们一共收集了多少种动植物的资料。

4、教师引导幼儿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教师:假如这里是大海,你想做大海里的什么动物或植物?

教师:你希望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海呢?

教师:让我们跟着音乐《水族馆》学一学你想做的动植物的样子,好吗?

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自己喜欢的海洋动植物。

活动反思:

《海洋世界》是大班的一个科学活动,首先运用多媒体《海底总动员》的视频激发幼儿对海洋世界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大海这个庞大的世界里,它的隐藏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当小朋友问我海洋里的某种鱼是什么鱼时,我一时也说不上来,于是我就让小朋友先猜猜,接着我们就一起上网查资料,课后我感觉我的知识太少,对活动的掌握不是很熟练,所以教师首先需要丰富知识。因而我也给幼儿观看幻灯片《海洋世界》,让幼儿边看边听,了解了很多关于海洋世界的知识。最后我让幼儿看看海洋污染的严重后果,萌发幼儿爱护环境爱护大海的情感。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六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小百科:滚动,汉语词汇,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七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制作潜水艇并感知潜水艇上浮、下沉的现象,初步理解沉浮原理。

2、通过与他人一起协商、制作潜水艇,初步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签字笔帽若干、橡皮泥、饮料瓶若干、透明水盆、水、漏斗、抹布等。教学课件(潜水艇原理示意图)。

2、经验准备:幼儿对沉浮现象及潜水艇的原理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重难点:

观察并理解笔帽潜水艇下沉、上浮的原因及笔帽里水的变化与浮沉的关系。

制作潜水艇时的第一步骤:怎样让笔帽立着浮在水面上(签字笔帽上有个小孔会漏气,只有堵上后,实验才可能成功)。

活动过程:

1、谜语导人,激发幼儿的兴趣。

(1)让幼儿猜谜语。

教师:“海里能上能下,擅长海底侦察,吞水潜入水下,吐水浮上来了。请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

有的小朋友马上猜出是潜水艇。

(2)请幼儿简单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潜水艇的知识。

教师:谁能给我们讲一讲有关潜水艇的知识呢?

2、利用课件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原理。

教师与幼儿一起观看事先制作好的“潜水艇原理示意图”课件,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原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看到潜水艇是怎么浮到水面上,又怎么沉到水底的?

幼儿:我看见当它的“肚子里”灌满水,它会沉下去了,水越多,它就越往水底下沉。还有当里面的水减少时,它就会慢慢浮上来,再灌满水就又沉下去了。

3、出示“笔帽潜水艇”,并和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1)出示事先制作好的“笔帽潜水艇”玩具,并演示使“笔帽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师:你们看见老师是怎样让这个“笔帽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呢?

幼儿:我看见你捏那个瓶子了。

教师:那当王老师不捏这个瓶子的时候,笔帽又怎么样呢?

幼儿:我看你捏的时候笔帽就下沉,松开手就浮上来了。

教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幼儿:是不是捏的时候,笔帽里就进水了,就会沉下去?

幼儿:松开手的时候,里面的水就会跑出来?这样,笔帽潜水艇就浮上来了。

(2)与幼儿讨论制作的方法与步骤,使幼儿操作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并向幼儿简单介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制作笔帽潜水艇要分两个步骤:第一,想办法让笔帽能立着浮在水面附近(为了便于此步骤实验,提供透明水盆供幼儿使用);第二,将做好了的潜水艇放人饮料瓶里试一试能不能自由浮沉。幼儿组成小组,准备活动。

4、操作活动――制作“笔帽潜水艇”。

心急的浩浩模仿着教师制作好的“笔帽潜水艇”,在笔帽夹下包了一块橡皮泥就放到水盆里,结果笔帽很快就沉下去了。

5、分享与交流。

(1)相互看一看,试一试同伴的作品,自由交流实验感受。

(2)尝试说一说:笔帽潜水艇为什么能沉下去、浮上来。

6、活动延伸。

通过查找资料,进一一步了解鱼在水中自由地浮上来、沉下去与潜水艇之间的关系。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为了使幼儿明确探索的方向,在操作之前,教师为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提示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幼儿操作探索时的目的性很强,能够围绕教师预定的目标进行探索,避免了幼儿盲目地操作。在最后的分享环节,从幼儿的表述能够看出他们已经真正体验并理解了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2、活动中的不足:

在活动中,有的幼儿很快就成功了,但有的幼儿一直找不到失败的原因。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同伴资源,让成功与失败的幼儿交流自己的经验,不仅可以达到同伴合作的目的,让更多幼儿体验到成功,也可以避免教师因照顾不到全体,未能对每个幼儿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的不足。

主要内容:

1、幼儿前期经验丰富。不仅铺垫了知识方面的经验,而且也可以看出幼儿良好的`实验常规。幼儿在活动之前对潜水艇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帮助幼儿更加深人地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这为幼儿随后的实验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

2、幼儿基本能够按照教师要求把自己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并在实验过程中洒水随时用抹布擦干净,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在平时工作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实验常规。

3、在探索活动中,教师能大胆放手让幼儿去自主操作、鼓励幼儿多次尝试,如在操作之前,幼儿都认为笔帽会在水中下沉。但在教师鼓励下,他们尝试把笔帽上的洞堵上后,笔帽浮在了水面上,这个小实验让幼儿明白:科学是要经过尝试和实验,结果才真实,而且要反复验证才算成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综合评析:

本次探究活动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教育目标,活动设计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水平。活动顺利进行得益于教师对幼儿相关知识经验的把握和铺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让幼儿自由谈论对潜水艇的认识,对他们已有知识进行了初步了解,从而能够做到心巾有数。又通过让幼儿观看课件、向他们演示教师制作的潜水艇,这些都为幼儿的亲白操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教师在活动中思路清晰,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指导明确具体,能够用多种方式积极、及时、有效地应答幼儿的需求,始终以支持、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幼儿勤于思考,敢于发言,在整个活动中,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有效地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活动中呈现出一些不足,如最后的经验交流环节,教师不仅可以让幼儿讲述实验感受和对潜水艇原理掌握情况,同时还呵以引导幼儿讲述制作笔帽潜水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或制作过程及步骤,这样,可以使幼儿从经验分享中获得更有意义的东西。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八

设计意图: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影子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也是常见的现象。但是,“亲手让影子动起来”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十分新奇,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加上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喜欢做做玩玩,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制作、实验等操作能力,这些经验、能力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我设计了本次动画游戏形式的科学活动“会跳舞的小章鱼”,让幼儿通过亲历—感悟—实践来发现、获得一些有关影子的感性经验,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小章鱼会跳舞的原因。

2、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感受让小章鱼跳起舞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手电筒、彩色的小章鱼、《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小章鱼;乌龟、海马等图片若干;胶、小框等。

活动重难点:

重点: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小章鱼会跳舞的原因。

难点: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你们都玩过踩影子的游戏吗?为什么会有影子?

小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线,被物体挡住的地方没有了光线的照射,就呈黑色状,也就是影子。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操作。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进行大胆尝试,让小章鱼跳起舞来。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章鱼、胶、手电筒和一张白纸,请你动动小脑筋让小章鱼跳起舞来吧!

幼儿尝试操作。

2、帮助幼儿发现小章鱼“跳舞”的秘密。

师:你是怎么让它跳舞的?——幼儿上来演示自己的成果。

讨论:“小章鱼为什么会‘跳舞’呢?”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有光,当光照在小章鱼上就出现了小章鱼的影子,手电筒动了,小章鱼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像小章鱼在‘跳舞’了一样。”

3、引导幼儿再次讨论:“为什么都用手电筒照了,有的小章鱼会跳舞,有的却不会呢?”。

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小章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寻找发现其中的秘密。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当小章鱼与纸有一定距离时,也就是说,当小章鱼的头、触角都没有粘胶,并且都向上翘时……小章鱼就会‘跳舞’了。”

(二)第二次操作。

1、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幼儿探索改变光线的方向产生的不同效果,并且尝试模仿小章鱼跳舞的动作。“屈.老师.教案网出处”

师:刚才有几位小朋友没有成功,那么接下来请进行调整,调整过的小朋友可以动动脑筋,看看你的小章鱼还会不会做其他的动作。

师:你的小章鱼都做了什么动作?你是怎么做的?

幼儿分享自己的方法。

(三)第三次操作。

探索不同的材料跳出不同的舞。

师:看到小章鱼跳舞跳的这么高兴,还有其他的小动物也想动起来呢!请小朋友用刚才我们发现的秘密也让他们也跳起舞来吧。

师:你们成功了吗?那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三、结束部分。

师:原来,海洋动物也可以跳舞,如果跳舞效果不明显该怎么办呀?我们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回去继续去探索。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九

1、通过实验使孩子们了解物体放到水中有沉浮现象。

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

1、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知道水有向上托物体的力(浮力)。

2、难点是漂浮的物体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下沉。

活动过程。

1、让孩子们轮流感受水的浮力。

老师先让孩子们将小皮球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后叫他们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让孩子们感受水有把球向上托的力,再把手松开,小皮球马上浮到水面上。

问孩子们:小皮球被我们按到水底,一放开手小皮球为什么自动浮起来?我们按小皮球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小朋友都说:手被弹开的感觉。

结论:这是水中有浮力。

2、让孩子们把石头和干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石头很快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却浮在水面上。

提问孩子们:为什么石头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又浮到水面上?

结论:石头重,容易下沉;而干木块轻,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十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教育中,充分挖掘生活中幼儿能接触到的多种艺术样式,对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纸棒是一种开发性的、能让幼儿在发现中学习的材料,它有助于打开思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活动“纸棒变变变”就受了电视娱乐节目“超级变变变”的启发,表现的内容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活动过程中,我本着“了解儿童、相信儿童、支持儿童”的原则,以“儿童展示——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相互交流”的方式,不断满足幼儿的需要,为他们搭建自我体验、自由展示的舞台。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比较出纸棒的不同之处如花纹、粗细、长短等特征。

2.通过比较对纸棒进行发散思维的想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

3.能用肢体语言进行艺术表演,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大小不一的纸张。

2.幼儿观看过电视节目《超级变变变》。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制作纸棒,并比较纸棒的不同。

1.幼儿制作纸棒。请你用纸做一个纸棒。

2.比较纸棒的不同。你做的纸棒和别人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纸棒有长短、粗细、花纹间的不同)。

二.启发幼儿想象,并尝试用纸棒进行表演。

1.启发幼儿想象。你做的纸棒像什么?(幼儿发挥想象,讨论并上台表演。)。

三.小组共同合作表演,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1.提出要求。现在我们知道可以用身体动作和一些道具来进行有趣的表演,我们来进行一个“纸棒变变变”的表演比赛好吗?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来表演。想好要表演什么,应该设计怎样的动作。

2.幼儿结伴讨论,分组排练,教师巡回了解幼儿的想法,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幼儿互相合作。

3.集体交流。

四.集体玩纸棒游戏。纸棒除了可以表演,还能做游戏呢?想一想,你的纸棒可以做什么游戏?(幼儿讨论,集体做游戏)。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细微变化,初步感知事物的可变性。

2、通过不时的尝试,激发幼儿探索新事物的欲望。

3、培养幼儿的`挑战性和对新事物的适应性。

活动准备:

1、已有的认知经验的准备: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密切关注。

2、气球、软铅丝、木头积木、颜料、温开水、果冻粉、纸、橡皮泥、面粉、碘、苏打等。

3、大灰狼头像一个、玩具水枪一把。

活动过程:

一、“变”,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

1、出示未吹气的气球提问:假如往里面吹气会怎么样?往里面放水又会怎么样?

(请个别幼儿操作并讲述)原来气球是怎样的?用不同的方法操作后,又是怎样的?(重点引导幼儿讲动身现的变化)。

2、根据幼儿的描述,教师小节。

气球由扁——圆,由小——大,又由大——小,由圆——扁。

二、实验活动——“变变变”。

1、出示局部准备的操作资料,提问:大家能想什么方法,使它们变得和原来不一样吗?比比谁想的方法多。

3、请幼儿讲述操作变化过程和实验结果。

三、游戏:消灭大灰狼。

1、出示大灰狼头像,用准备好的水枪对准喷射,大灰狼消失……。

(引起幼儿对感知“变”的兴趣。)这是怎么回事呢?再看一次魔术。

2、发现秘密——变。

出示一个空瓶,请一名幼儿往里灌水——出示碘,引导幼儿认识。

师:假如往水里加点咖啡色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再让咖啡色的水变成没有颜色的水行不行?

(教师盖上瓶盖摇晃瓶子,让幼儿观察水中的颜色没有了。)。

(重点:设置悬念。)。

四、活动延伸。

把水会变色又能变回来的秘密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探索、研究。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十二

设计意图:

我所带的幼儿已经进入了大班,孩子们与两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变得乖巧、懂事、能干、聪明,师生之情变得越来越浓。在诗歌《我最爱祖国》教学之后,孩子们更意识到自己从小班,经过中班到大班的一些变化。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让孩子们先寻找发现变化,接着感知理解变化,再表演体验变化,最后想象操作变化。

目标:

1、能够关注周围生活中的变化,并用语言表达。

2、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养成细心观察,积极动手动脑操作,动口表达的习惯。

准备:

1、大小照片对照图。

2、化学试剂。

3、幼儿操作材料(毛线、剪纸、粘贴图片)。

4、磁带一盒。

过程:一、寻找发现变化。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他是谁呢?

师:你怎么知道是他呢?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小朋友的照片。

(1)找个好朋友,把你的变化说给小朋友听。

(2)再看看同伴有哪些变化。

教师小结:什么是变化呢?就是现在的样子和原来不一样,比如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等。

二、感知理解变化。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白纸,我想让它发生变化,可以怎样做呢?

教师示范,剪、折、卷、贴等方法。

师:这朵花美吗?

师:我要将这朵花变得更美丽,注意了,将要有神奇的变化。

教师做化学实验。

教师小结:刚才,老师用白纸,折、剪、卷等方法让纸变成了一朵花,是一种物理变化,然后,老师用无色的溶液把白花变成了红花,是一种化学变化。因为老师在这张白纸上已经洒过一些化学药水。

三、表演、体验变化。

师:是谁让这些事物发生变化呢?

师:我们人可聪明了。你会动脑筋,想一想、变一变吗?我们来玩游戏《我会变》。

1、我们来玩手指变变变的游戏。

2、我们再来玩身体变变变的游戏。

四、想象操作变化。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毛线、纸、各种图形,我们先想一想,然后用我们灵巧的小手让他们变得更美丽。

幼儿自选进行小组操作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十三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方法。

2、萌发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通过身体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自我保护方式的认识。

1、多媒体课件,音乐。

2、小动物头饰,用绉纸编成的“尾巴”,吸吸果冻瓶4个。

一、游戏:捉迷藏。

1、我们一起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我数1、2、3小朋友躲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我找到了,有的小朋友我找不到?

3、师小结。

1、了解小动物的隐身妙招。

(观看课件:枯叶蝶飞到树枝上,蜥蜴趴在土堆上,青蛙钻到草丛中的动画。)。

2、身体表演:枯叶蝶飞到树枝上。

蜥蜴趴在土堆上。

青蛙钻到草丛中。

3、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保护自己的本领?

小结:隐身。在大自然中有些动物为了保护自己更好生存,它们身体的颜色与斑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十分相近,用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4、启发幼儿讲述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隐身的本领?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观看课件。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提问:你看到了哪个动物,它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讲出一种,点击出现相应字宝宝和相应动物的头像)。

盔甲:乌龟。

硬刺:刺猬。

快跑:鹿。

自切:壁虎。

臭气:黄鼠狼。

装死:狐狸。

3、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用同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

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的,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教师出示各种动物头饰,幼儿回答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小朋友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小动物,戴上头饰跟着音乐玩一玩,咦!怎么了?老虎出来了,怎么办呢?你就要用你变的小动物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看谁模仿得最像!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沉与浮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十四

感知物体沉浮现象是幼儿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利用橡皮泥探究物体通过改变自身大小来改变在水中的沉浮。开展本次活动“笔帽潜水艇”。旨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物体自身重量来改变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1、理解沉浮原理。

2、养成合作意识。

签字笔帽若干、橡皮泥、饮料瓶若干、透明水盆、水、漏斗、抹布等。教学课件(潜水艇原理示意图)。

幼儿对沉浮现象及潜水艇的原理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观察并理解笔帽潜水艇下沉、上浮的原因及笔帽里水的变化与浮沉的关系。

制作潜水艇时的第一步骤:怎样让笔帽立着浮在水面上(签字笔帽上有个小孔会漏气,只有堵上后,实验才可能成功)。

1、谜语导人,激发幼儿的兴趣。

(1)让幼儿猜谜语。

教师:“海里能上能下,擅长海底侦察,吞水潜入水下,吐水浮上来了。请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

有的小朋友马上猜出是潜水艇。

(2)请幼儿简单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潜水艇的`知识。

教师:谁能给我们讲一讲有关潜水艇的知识呢?

2、利用课件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原理。

教师与幼儿一起观看事先制作好的“潜水艇原理示意图”课件,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原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看到潜水艇是怎么浮到水面上,又怎么沉到水底的?

我看见当它的“肚子里”灌满水,它会沉下去了,水越多,它就越往水底下沉。还有当里面的水减少时,它就会慢慢浮上来,再灌满水就又沉下去了。

3、出示“笔帽潜水艇”,并和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1)出示事先制作好的“笔帽潜水艇”玩具,并演示使“笔帽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师:你们看见老师是怎样让这个“笔帽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呢?

幼儿:我看见你捏那个瓶子了。

教师:那当王老师不捏这个瓶子的时候,笔帽又怎么样呢?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十五

在游戏中大胆探索玩具的新玩法。

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

体验共享玩具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会运的玩具若干;发条玩具、电动玩具、惯性玩具等。

2.背景音乐(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和孩子一起参观陈列的玩具,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幼儿玩具探索。

幼儿自选玩具玩,鼓励他们动脑探索玩法。

三、观察幼儿探索情况。

与幼儿交流归纳不同的玩具类别和玩的方法,引导幼儿介绍探索过程(比较惯性玩具、发条玩具、电动玩具的不同玩法)。

四、引导幼儿进行比赛。

比较惯性玩具、发条玩具、电动玩具的运动速度,惯性玩具、发条玩具运动时距起点的远近等。

你在比赛中发现了什么秘密?幼儿自由交流讨论。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各类玩具的特点。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十六

一、课件导入。

2、用橙子变出橙子的横切面图。提问:这是什么?像什么?

二、橙子变魔术。

1、一个橙子变魔术。大家边念咒语边变“橙子,橙子变变变!”橙子变成一台电风扇。

提问:谁在吹电风扇?电风扇是怎样转的?会发出什么声音?

师:我把橙子变成了电风扇,我很得意,我要开心的`唱起来啦。

我的橙子变成电风扇,变成电风扇,哎呀呼呼转。我的橙子变成电风扇,变成电风扇,哎呀好凉快!

幼儿随音乐再唱一遍歌曲。

2、两个橙子变魔术。

橙子变成一辆自行车。提问:自行车给谁骑的?骑了去干什么?车轮怎么转的,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创编歌词,并找出规律,只要替换每一句歌的最后三个字就可以了。

一起唱一遍歌曲。

3、三个橙子变魔术。

这次橙子又会变成什么?橙子变出伞。引导幼儿创编歌词,随音乐将歌词唱出来。

三、提供幼儿一个竖切面的橙子,引导幼儿大胆添画。

1、橙子又变成了什么?它又可以变成什么呢?

2、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一个橙子请你们想一想,用笔画一画。

3、幼儿大胆想象在橙子上添画。

四、将幼儿作品展在黑板上。

1、幼儿介绍自己把橙子变成了什么?

2、请个别幼儿跟着歌曲把自己变得魔术唱出来。

活动准备。

课件,笔、纸人手一份,相关图片。

活动目标。

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学习替换歌词创编歌曲。

观察事物的细节部分,根据橙子的不同形状展开想象。

让潜水艇下沉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篇十七

.了解动物的颜色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感受自然界神奇有趣的现象。

.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加强对颜色的敏感。

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小组。

1.教师告诉幼儿,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只有趣的小动物,然后讲述故事《神奇的变色龙》:

友。

2.向幼儿提问:

.变色龙有什么本领?(身体会随着环境改变颜色。)。

.为什么变色龙的颜色要与四周环境相似?(这是动物的保护。

色,可躲避敌人的攻击、方便觅食等。)。

3.播放视频短片“野生动物”让幼儿欣赏,观察哪些动物与四周环境的颜色相似。

贴在活动室里相似颜色的地方。

6.创作完成后,幼儿可尝试找出躲藏在活动室里的不同的动物。

活动评价。

.能说出变色龙变色的原因。

活动建议:

.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动物保护色的资料,使幼儿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可以玩“保护色”游戏,请幼儿为自己设计一套“保护衣”,然后玩“捉迷藏”的游。

戏,体验动物保护色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861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