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3:48:36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2 03:48:36     小编:FS文字使者

工作中的每个项目都应该总结,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的表现并改善工作效率。在总结中,我们可以体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也要保持客观和中立。欢迎大家参考以下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总结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二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一、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二、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三、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四、品读诗中妙笔:

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三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

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

(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5分钟)。

师: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1、简介作者: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

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

(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2、课下积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

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他们灵感,更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恒的诗意啊。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也记住他们千古传颂的诗歌。

师:你还能说出描绘西湖的诗句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出示目标:(1分钟)。

师:欣赏完这两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

四、读一读领略诗之韵(6分钟)。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五、译一译通晓诗之意(5分钟)。

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五

世间有一种美妙不过的事情,那就是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碧水青山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它就像养在深闺的处子,有待天才诗人去发现。天才诗人才高八斗,锦心绣肠,但他们涌泉般的才思必须找到一个最佳喷发口。前者一直在默默等待,后者也在苦苦寻觅。一旦他们相遇合,碧水青山将成为激发诗人创作激情和灵感的绝好对象,而天才诗人也将以与世人不同的慧眼灵心和生花妙笔发现并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它的绝世风姿。于是,作为他们美满结合的结晶,璀璨夺目的诗章诞生了。因此,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实在是山水的幸事,诗人的幸事,也是诗坛及后世读者的幸事。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与杭州著名的西湖之间,就曾有过这样一段姻缘。穆宗长庆二年(822),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又不被理睬,正任中书舍人的白居易请求外任,被出为杭州刺史。已值“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不再是那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愤激的青年,他的人生态度多了一份恬淡、超然与从容,从而有了更适宜的心情静观世事、领略山水、品味人生。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青少年时代,因河南家乡藩镇战乱不休,他曾南下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这段早年时种下的情愫,使他对杭州除了向往之外,更多了一份亲切感。三十多年过去了,西湖畔的一花一木都还风景如旧否?这一切无疑一直在令他梦魂萦牵。出刺杭州的任命,对他来说可谓正中下怀。他怀着极其轻松喜悦的心情赴任,途中就写下了《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这样的写景佳制。到杭州后,他更是诗兴大发,留下了一系列描绘这里佳丽风光的不朽佳作,《钱塘湖春行》就是其中之一: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当作于长庆三年(823)春。白居易于上年年底到达杭州,大约有许多公务急需交接处理,加上西湖的冬景毕竟稍逊其它季节的景致,所以白居易没有留下游赏之作。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的春天来临,大自然才刚刚吐露出些许春的消息,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

全诗第一句交待了诗人观赏西湖的立足点,也是诗人此次“春行”的中国,为以下整个画面的展开确定了角度。“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因与其它山不相连接,故名。据五代王谠《唐语林》卷六:“贞元(785—804)中,贾全为杭州,于西湖造亭,为‘贾公亭’。”白居易此次春行距贾全造亭不过二十余年,“贾公亭”当还存在,但现在已难觅它的踪迹。据白居易此诗,则贾公亭大致也在孤山的西北侧,则白居易此行的中国大约在今里西湖西岸的北山路中段。到过西湖的人都知道,这是观赏西湖景致的颇佳角度。从这里人们的视线可作扇面延伸,既能一目瞭然地看清里西湖,又可透过白堤看到外西湖更开阔澹远的湖面,有近有远,虚实相参,西湖的美景可尽收眼中。

第二句是总写。诗人来到湖边,首先自然是放眼四望,以求对西湖此时的景象有一个完整把握。只见春水方生,湖面一改冬日的浅涸,变得满满荡荡,似蕴含着无限生机。“初平”不一定最满,但意味着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继续上涨的势头,这是比已达到稳定的饱和更能唤起观赏者兴奋之情的景象。因为事物最美好的时光不一定是它达到盛满状态的时刻,而往往在于它蓬勃向上之时。云脚低垂也正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它似乎随时都有可能霈然作雨,催生万物。总之,春天来了,大自然的一切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都变得那么活跃,那样时刻滋生着变化。

更值得玩味的.是诗人的笔法。无论是交待观赏的立足点,还是总体描绘湖上景象,他都不是呆板地描叙。写位置,他忽北忽西;写景致,他忽高忽低。左右变幻,上下呼应,跌宕多姿,隐约透露出诗人既兴奋又闲暇、既深情又从容的观赏心态,并为全诗定下了轻松活泼的情感基调。

如果说首联是长镜头似地总写西湖的山寺云水,那么颔联则是目光收回,进行局部特写,着意刻划早春西湖的花鸟。诗人仍然不作呆板静止的描绘,而是换以疑问的语气出之。写早莺争树,问“几处”,可见不是处处;写新燕啄泥,问“谁家”,可见不是家家。这不仅极有分寸地准确描绘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而且诗人自身那忽为争树的早莺所迷、忽而又为掠过的燕子所吸引、完全沉浸在这一派莺歌燕舞的早春景色中、时惊时疑、时喜时笑的姿态神情,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目前。方东树评此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是深得此中三昧的。

颈联两句,诗人将目光再次稍稍推开,有似中距离的观照,转而重点写早春西湖的花草。上联中的莺燕是灵巧飞动的,而诗人则基本不动,在那里左顾右盼,四处打量。本联中花草是静止不动的,而诗人仍不肯作静止的描写。他反客为主,让自身动起来,走马观花,于是不动的花草也动了起来。不了解诗人与景物之间这一动与不动位置的变化,就不能理解花为何是“乱花”,花怎能迷人眼;为何是“浅草”来“没”、“马蹄”,而不是“马蹄”踏“浅草”。其实花并不“乱”,也没有有意来迷人眼,这只是诗人骑马一路穿行而产生的主观感觉。前四句画面中的景物都是动的,但整个画面本身没有动。这一联则画面中的景物基本不动,而整个画面快速切换,构成一种动静交错之致。同时,“渐欲”、“才能”与“初平”等相呼应,再次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点。

尾联两句,诗人将视线重新推向远处的白沙堤和湖东,描绘西湖的总体轮廓,以与首联相照应,使全诗的内容更加完足。如果说前六句都是实写,那么这两句是虚写;如果说前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这两句是情中有景。诗人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依恋,坦言自己的“最爱”。同时,它也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那里堤痕隐约,绿树掩映,一切是那样的清丽,又带着一层朦胧。读者在欣赏前面各种景致的基础上,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开丰富的联想。虚实相生,全诗的意境得到了拓展。

我们能够分析的是此诗的技法,诗人也很可能或经过精心的谋篇布局、或不假思索地运用了这些技法。但仅靠技法写不出好诗。白居易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不朽才思与西湖美丽风光的美满结合,是作为歌咏西湖最优美乐章之一的这首诗歌问世的根本原因。杭州西湖名闻天下,与众多文人学士对她的动人赞美是分不开的。在这个行列中,我们忘不了白居易,也不会忘记这首《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六

钱唐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此诗写杭州西湖,堪比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充分地表现了西湖的美景神韵。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唐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方东树《续昭昧詹言》);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七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首联:诗人浏览路线【暗喻(景色非同一般)】。

西湖的一个标志,名胜。

水面初平云脚低以云脚来比喻水面的云气,写出了西湖朦胧的`静态美。

西湖的早春的情景:春水出涨,湖面如镜,映照的满天白云也低矮了许多。水色天光,波起波平,云卷云舒。

颔联:写景。

颈联:写景。

尾联:具体地点~~白沙堤。

本文利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分别以近视,远视,仰望和俯视以及最后的总结来描写钱塘湖之春的美丽,结构精巧。

营造早春新鲜的情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由静而动,有轮廓而细节,展示春天的活力,及大自然从深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情形。因为早莺,所以含争着飞向暖树因为它是春天最早的流行歌手。因为新燕,所以很辛勤地营造家园。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由一般的春景转换由上而下的新视点。烂漫春花次第开放,如荫绿草刚没马蹄,来渲染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值得留恋,经常去也不能满足,给人无比喜悦的感受以及作者对于钱塘湖春行的无限怀念。

全诗描绘了西湖蓬勃盎然的春意,表达了作者流连忘返,在西湖早春风光中无比喜悦的感受。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八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2、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句谚语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在天上天堂最美丽,在人间苏州、杭州最美丽。说到杭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西湖,今天我们学习的《钱塘湖春行》就是白居易游览西湖时写下的名篇,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下面,我们就随着白居易去西湖赏玩一番。

二、诵读感知。

学习古诗,一定得多读,那么诵读古诗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

请一生试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明确。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争”、“啄”应读得轻快些、有活力些,谁家应读出疑问语气,最爱句应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注意刚才的几个要求。

三、理解内容,还原画面。

通过刚才的读,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得什么时候的西湖吗?——早春。你的依据是?请你从诗歌中找出依据。提示:可抓住体现早春特点的词语。

预设:初平:初,刚刚,春水不是很大,刚刚使得水与堤岸齐平,从水初平可看出是早春。

几处:而不是处处,说明莺的数量不多。

早莺:早来的莺,也写出了是早春。

谁家:这里是某家或者某几家的意思,而不是每家,家家,也写出燕子数量之少,体现早春。

新燕:刚从南方过来的燕子,写出这里开始变暖,体现早春。

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黄莺争着栖息在朝阳的树枝上。从早莺的这一行为可以看出是早春。

啄春泥:燕子啄泥是用来筑巢,也写出了燕子新到,体现早春。

浅草: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颜色不深或者指草短小,一个浅字即点明早春的季节。

才能:刚刚能,写出草不高,侧面点明了游行在早春。

没马蹄:没,在这里是遮没的意思,草还没有长高,所以刚能遮住马蹄。

渐欲:渐,逐渐的意思,欲,想要,将要的意思,写出花儿将会越开越多的情景,这里也能体现早春。

(过渡)同学们找得都非常好,我们知道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首诗白居易所描绘的早春之景中,每句都有优美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示例,用下面的句式来描绘画面。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从“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看到了诗人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从孤山寺的北面出发,一会儿走到了贾亭的西面,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开阔的场面,平坦的湖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辽阔。

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用句式来描绘画面。

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四、析手法。

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知西湖的景色十分美,由此诗人喜欢这里,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爱/最爱)对,本诗就是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诗人对早春西湖的喜爱之情。我们来齐读最后一联,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何作者能把这首诗写得这么美这么好?我们能不能从一些写作手法来分析这首诗歌。(小组讨论,一会交流。)。

1、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描绘了早春的一派生机,注重炼字,“争”、“啄”使得这一画面更具有动态感。

2、运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之景的喜爱之情。

3、景中寄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争”字寄寓着诗人对早莺的喜爱之情。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一个“争”字,赋予鸟以人的特性,写出了鸟的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5、动静结合,诗人写了动态的早莺和新燕,写了静态的浅草和春泥,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6、按照一定的顺序而写,本诗按照诗人的游览顺序完篇,从孤山寺出发,经由贾亭,最后到白沙堤,这样写使得全诗条理清晰。

7、具有色彩美。诗中虽没有明写色彩,却处处可让读者想见色彩。如:水:清澈的。云:白的。天:蓝的。草:绿的。马:白的。

总结:这首诗之所以写得好,写得美,原来是运用了如此多的写作手法,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如果也能适当的使用一些写作手法,一定会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五、再读感受。

这首诗讲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有则共同探讨)那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去感受西湖之美,去感受诗人对西湖的喜爱。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及诗文。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

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

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

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一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下文是关于钱塘湖春行原文的相关资料,欢迎浏览。

作者: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孤山寺:在里湖与外湖之间的孤山上,是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所建。

贾亭:唐贾全德宗贞元年间在杭州做刺史时,于西湖建亭,又称贾公亭。

云脚:流荡不定的行云,多在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

暖树:向阳的树。

不足:不厌倦。

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后人误为白居易所建。其实白氏所筑之堤在钱塘门外自石雨桥北至武林门外一段。

译诗: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赏析: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无比美妙的春光,有很多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仍然只有几首作品能广为传诵。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其他人,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白居易的诗有哪些:

1、《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4、《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6、《琵琶行》。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7、《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星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馀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8、《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9、《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0、《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上三田下缶)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二

世间有一种美妙不过的事情,那就是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碧水青山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它就像养在深闺的处子,有待天才诗人去发现。天才诗人才高八斗,锦心绣肠,但他们涌泉般的才思必须找到一个最佳喷发口。前者一直在默默等待,后者也在苦苦寻觅。一旦他们相遇合,碧水青山将成为激发诗人创作激情和灵感的绝好对象,而天才诗人也将以与世人不同的慧眼灵心和生花妙笔发现并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它的绝世风姿。于是,作为他们美满结合的结晶,璀璨夺目的诗章诞生了。因此,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实在是山水的幸事,诗人的幸事,也是诗坛及后世读者的幸事。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与杭州著名的西湖之间,就曾有过这样一段姻缘。穆宗长庆二年(822),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又不被理睬,正任中书舍人的白居易请求外任,被出为杭州刺史。已值“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不再是那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愤激的青年,他的人生态度多了一份恬淡、超然与从容,从而有了更适宜的心情静观世事、领略山水、品味人生。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青少年时代,因河南家乡藩镇战乱不休,他曾南下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这段早年时种下的情愫,使他对杭州除了向往之外,更多了一份亲切感。三十多年过去了,西湖畔的一花一木都还风景如旧否?这一切无疑一直在令他梦魂萦牵。出刺杭州的任命,对他来说可谓正中下怀。他怀着极其轻松喜悦的心情赴任,途中就写下了《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这样的写景佳制。到杭州后,他更是诗兴大发,留下了一系列描绘这里佳丽风光的不朽佳作,《钱塘湖春行》就是其中之一: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当作于长庆三年(823)春。白居易于上年年底到达杭州,大约有许多公务急需交接处理,加上西湖的冬景毕竟稍逊其它季节的景致,所以白居易没有留下游赏之作。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的春天来临,大自然才刚刚吐露出些许春的消息,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

全诗第一句交待了诗人观赏西湖的立足点,也是诗人此次“春行”的中国,为以下整个画面的展开确定了角度。“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因与其它山不相连接,故名。据五代王谠《唐语林》卷六:“贞元(785—804)中,贾全为杭州,于西湖造亭,为‘贾公亭’。”白居易此次春行距贾全造亭不过二十余年,“贾公亭”当还存在,但现在已难觅它的踪迹。据白居易此诗,则贾公亭大致也在孤山的西北侧,则白居易此行的中国大约在今里西湖西岸的北山路中段。到过西湖的人都知道,这是观赏西湖景致的颇佳角度。从这里人们的视线可作扇面延伸,既能一目瞭然地看清里西湖,又可透过白堤看到外西湖更开阔澹远的湖面,有近有远,虚实相参,西湖的美景可尽收眼中。

第二句是总写。诗人来到湖边,首先自然是放眼四望,以求对西湖此时的景象有一个完整把握。只见春水方生,湖面一改冬日的浅涸,变得满满荡荡,似蕴含着无限生机。“初平”不一定最满,但意味着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继续上涨的势头,这是比已达到稳定的饱和更能唤起观赏者兴奋之情的景象。因为事物最美好的时光不一定是它达到盛满状态的时刻,而往往在于它蓬勃向上之时。云脚低垂也正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它似乎随时都有可能霈然作雨,催生万物。总之,春天来了,大自然的一切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都变得那么活跃,那样时刻滋生着变化。

更值得玩味的.是诗人的笔法。无论是交待观赏的立足点,还是总体描绘湖上景象,他都不是呆板地描叙。写位置,他忽北忽西;写景致,他忽高忽低。左右变幻,上下呼应,跌宕多姿,隐约透露出诗人既兴奋又闲暇、既深情又从容的观赏心态,并为全诗定下了轻松活泼的情感基调。

如果说首联是长镜头似地总写西湖的山寺云水,那么颔联则是目光收回,进行局部特写,着意刻划早春西湖的花鸟。诗人仍然不作呆板静止的描绘,而是换以疑问的语气出之。写早莺争树,问“几处”,可见不是处处;写新燕啄泥,问“谁家”,可见不是家家。这不仅极有分寸地准确描绘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而且诗人自身那忽为争树的早莺所迷、忽而又为掠过的燕子所吸引、完全沉浸在这一派莺歌燕舞的早春景色中、时惊时疑、时喜时笑的姿态神情,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目前。方东树评此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是深得此中三昧的。

颈联两句,诗人将目光再次稍稍推开,有似中距离的观照,转而重点写早春西湖的花草。上联中的莺燕是灵巧飞动的,而诗人则基本不动,在那里左顾右盼,四处打量。本联中花草是静止不动的,而诗人仍不肯作静止的描写。他反客为主,让自身动起来,走马观花,于是不动的花草也动了起来。不了解诗人与景物之间这一动与不动位置的变化,就不能理解花为何是“乱花”,花怎能迷人眼;为何是“浅草”来“没”、“马蹄”,而不是“马蹄”踏“浅草”。其实花并不“乱”,也没有有意来迷人眼,这只是诗人骑马一路穿行而产生的主观感觉。前四句画面中的景物都是动的,但整个画面本身没有动。这一联则画面中的景物基本不动,而整个画面快速切换,构成一种动静交错之致。同时,“渐欲”、“才能”与“初平”等相呼应,再次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点。

尾联两句,诗人将视线重新推向远处的白沙堤和湖东,描绘西湖的总体轮廓,以与首联相照应,使全诗的内容更加完足。如果说前六句都是实写,那么这两句是虚写;如果说前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这两句是情中有景。诗人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依恋,坦言自己的“最爱”。同时,它也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那里堤痕隐约,绿树掩映,一切是那样的清丽,又带着一层朦胧。读者在欣赏前面各种景致的基础上,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开丰富的联想。虚实相生,全诗的意境得到了拓展。

我们能够分析的是此诗的技法,诗人也很可能或经过精心的谋篇布局、或不假思索地运用了这些技法。但仅靠技法写不出好诗。白居易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不朽才思与西湖美丽风光的美满结合,是作为歌咏西湖最优美乐章之一的这首诗歌问世的根本原因。杭州西湖名闻天下,与众多文人学士对她的动人赞美是分不开的。在这个行列中,我们忘不了白居易,也不会忘记这首《钱塘湖春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三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四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13.阴:同“荫”,指树荫。

14..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

【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初春作者游行的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春水初涨,远望与岸齐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鉴赏】。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无比美妙的春光,有很多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仍然只有几首作品能广为传诵。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其他人,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艺术特点】。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参考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赏析: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篇十六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品鉴赏。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910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