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的教案(热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5:11:08
登岳阳楼的教案(热门14篇)
时间:2023-12-02 05:11:08     小编:影墨

教案起到了指导教师教学的作用,提供了教学的蓝图。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岳阳楼》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二

1、通过与两类人的比较,能说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2、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3、理解作者忧乐观的现实意义。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通过对作者忧乐观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美景欣赏。

自读课文,划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句子,读一读,试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体验。

1、划出文中描写人们欣赏景物所产生的情感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造成他们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试作分析。

三、作者之志。

1、面对这样两种人的表现,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的宽广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四、文章主题。

1、滕子京是否属于“仁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五、“仁人”之心。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和先苦后乐的忧乐观。面对这样的“仁人之心”,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六、学(教)后记。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三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情感;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主要把握前两段的内容,尽量疏通第三段文字。

一、作者介绍,解题。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研习新课。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谪、属。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可以先提问题,全文读完了再明确其缘由)。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然则、骚人、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

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做好铺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

(六)、写一写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1、播放视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的事迹。

2、林俊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们,结合自己的志向联系实际试着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设计: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对古仁人:万家忧乐。

淫雨霏霏即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春和景明则喜。

1、教案的设计,即注重了文言文基础字词的积累,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又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多媒体、教学互联网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直观性和启示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四

一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三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一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课时。

(指导自读)。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二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三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薄()暮冥冥。

浩浩汤汤()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宠辱偕()忘。

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附:“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岸芷—汀兰。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五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2课时。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诗两首》。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明确: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藤子京因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藤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绩可报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1、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的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明确: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文章中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表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象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了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象,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甫《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提示: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象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通过古代诗文的对比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相信这样的魅力将吸引我们同学不断探究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1、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2、完成《伴你学语文》p50--p51第一、二、三、四题(作业本)。

散文一篇:(散写实)。

第一段:洞庭湖水奇。

第二段:景色变坏,心情变糟,追溯古人,涕泪而下。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六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如果)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废弃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重点词: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该不会没有区别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像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重点词: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重点词: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重点词: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重点词: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完全不同。(重点词:求,探求。为,指以物喜,以己悲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自然环境的优越和自己命运的畅达而欣喜,也不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自身命运的坎坷而悲伤。(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廷为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江湖为民就为国君担忧。(忧国忧民)。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是。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主旨。

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七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八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的西北,离岳阳火车站很近。当时登上岳阳楼,心里很高兴,为什么?因为读中学时读过《岳阳楼记》,这次能亲临岳阳楼,觉得很亲切,加上这岳阳楼在1983年到1984年重新修过一次,我去的时候,正是修后的第三年,岳阳楼的每一根椽子、每一根柱子,都显得崭新、发亮。岳阳楼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是鲁肃阅兵台,到了唐朝,张说(yue)最先建起来更大规模的阁楼,所以叫岳阳楼,后来经过滕子京重新修建。在民间,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在岳阳楼,我最先看见的岳阳楼三个大字是郭沫若写的,那几个字遒劲有力,看着很舒服。看的地方多起来了,我看见很多古人的有关岳阳楼的古诗歌,用各种形式的书法镌刻在大楼的醒目位置,《岳阳楼记》自然是摆在最显著位置,还有杜甫的《登岳阳楼》,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名篇。其中,杜甫的诗歌采用了毛泽东同志当年誊抄过的字迹,显得意味尤其隽永。

岳阳楼,和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虽然为江南三大名楼,可是,它们的人文背景很不相同,滕王阁当时还没有修复,且不去说它。黄鹤楼是平民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象征,而岳阳楼则是知识分子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地方。

到了岳阳楼,自然会想起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十年之后,我成为共产党员,二十年过去了,我对照范老先生的话,应该也是问心无愧的。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九

岳阳楼,已然记不清去过几次了,但每一次接触岳阳楼都会有新的感想。岳阳楼在整个中国都非常的出名,可我这个岳阳人每次去都是匆匆去匆匆归,没有好好观赏这千古名楼。下雨了,想必岳阳楼在雨中会更美?去岳阳楼看看吧。

细雨蒙蒙地下着,岳阳楼是难得的清闲。一切都是那么地静,静得听得到飘雨落地的声音。假山池里的鱼躲在水下,不肯露出脑袋,岳阳楼与几座古楼在远处驻立着,接受着细雨的洗礼。难得的.松弛与愉快,鞋子踩在水洼里的声音是那么欢快与自然。

这座古楼被雨水洗得发亮,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楼仍然是这样雄伟,让我内心激动不已。修建岳阳楼没用一颗钉子,这是历史的奇迹!古楼的颜色对比鲜明,土黄的瓦顶,红色的墙壁,让人有一种视觉的享受。楼的全身都散发出一种朴素的美,宁静的美。

展览厅里到处是《岳阳楼记》,那一行行清秀挺拔的字体配上流芳百世的文采《岳阳楼记》,不论是听还是看,都能令人醉在其中,从古老的岳阳楼中可以看见美丽的洞庭湖,雨天的洞庭似一个身披轻纱的少女,湖面上雾把船只藏了起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船尾。这明明是一块蓝宝石嘛,洞庭静得似乎没有水在流淌。“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楼上的对联真好,把人们心中所想全写了下来。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

不知去过多少次岳阳楼了,但每一次接触岳阳楼都会有新的感想。岳阳楼实在出名,可我这个岳阳人每次去都是匆匆去匆匆归,没有好好观赏这千古名楼。下雨了,想必岳阳楼在雨中会更美?去岳阳楼看看吧。

岳阳楼坐落在洞庭湖岸上,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宋朝的范促淹曾写过《岳阳楼记》来赞美岳阳楼。

岳阳楼高21.35米,为四柱,三层,纯木结构,没有一块砖头。每层的檐面有四条脊,第一层脊上饰以荷花、莲蓬,翘首为凤凰;第二层为昂首的龙头;第三层饰以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岳阳楼的楼顶,特别像古代将军的头盔,称作盔顶,由于盔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极为少见,才使盔顶让岳阳楼成为名的重要因素之一。整个岳阳楼在美学、建筑学、工艺学上都有惊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其实,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的时候是在范促淹写了《岳阳楼记》后。庆历四年,滕子京因遭人诬害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一上任就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修建偃虹堤,以防御洞庭湖的波涛;第二,兴办郡学,造就人才;第三,重修岳阳楼。重修后的岳阳楼规模非常雄伟,但当时的滕子京知道,光靠气势雄伟是不够的,滕子京立刻想到与自己同中举进士的范仲淹,范促淹和滕子京一样,也是因为遭人诬灭,被贬为邓州知府。滕子令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岳阳楼的气势和结构。范仲淹看了以后,经过精心构思,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转世名句,启迪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要奋发图强。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正因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

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黄昏时湖山之下。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望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学习总结二: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二

岳阳楼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台基宽度17.24米,进14.54米,高度为0.65米。岳阳楼高度19米,在建筑风格上,前人将其归纳为木制、三层、四柱、飞檐、斗拱、盔顶。岳阳楼是纯本结构,整座建筑没用一钉一铆,仅靠木制构件的彼此勾连。

“四柱”指的是岳阳楼的基本构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楠木,被称为“通天柱”从一楼直抵三楼。除四根通天柱外,其余的柱子都是四的倍数。其中廊柱有12根;檐柱是32根。这些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既增加了楼的美感,又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由于古代中国建筑中房檐挑出很长,斗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挑出的屋檐进行承托。这种方木块叫做“斗”,托着斗的木条叫做“拱”,二者合称斗拱。岳阳楼的斗拱结构复杂,工艺精美,几非人力所能为,当地人传说是鲁班亲手制造的。斗拱承托的就是岳阳楼的飞檐,岳阳楼三层建筑均有飞檐。

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顶就是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盔顶结构。据考证,岳阳楼是中国仅存的盔顶结构的古建筑。

岳阳楼采用纯木结构,其造型因露明的木梁柱、构件、装修具有线条优美的表现力,显示出中国古建筑的独特的民族风格。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三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就跟诗人杜甫一样,听说了“八百里洞庭”,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果然名不虚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当时的吴国和楚国被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水天然隔断。天地间日月星辰好像日日夜夜在水中漂浮着,汹涌澎湃、雄伟壮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那时候杜甫在湖南,想跟家人团聚,但亲戚朋友天各一方音信不通,他年老多病寄生于孤舟上北方边地的战争不断,不禁靠着窗口泪如雨下。

这整首诗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过节时应该和家人团聚,杜甫思念家乡,我想到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正逢新春佳节,我们全家其乐融融地登上了岳阳楼,多么幸福,尤其想到杜甫是多么的悲伤。

看着洞庭湖美丽的景色,祖国大好河山壮丽美好,如果没有古人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四

岳阳楼离居住地很近,火车提速后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几家邻居相邀到洞庭湖游览。这岳阳楼以前到是来过几次,现在有时想写写“循着邮票的足迹”,一些去玩过的景区再次去看看也是为了写这篇文章,于是怀着一种与故人相见似的心情来到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城西,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我国发行的《中国历代名楼》邮票,岳阳楼位列其中。金碧辉煌的楼阁屹立于古城门上,掩映于绿荫丛中,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古时由长江水路到岳阳,岳阳楼是必经之门。当我站在宽敞的平台上,仰望着岳阳楼的全貌,重檐飞角,古朴典稚的雄姿让人肃穆。进得楼内,在古色古香的楼厅大堂里,徘徊流连,在高接云天的最高层顶楼窗前,凭拦远眺,整个楼宇巍然高耸,雄伟壮观。楼厅大堂里的诗文对联,琳琅满目,使这座古代名楼充满着一种艺术的魅力。远处,壮丽的蓝天,浩淼的碧波,绰约的'帆影,黛冒的山色,与这雄伟的岳阳楼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瑰丽画卷。置身其中,不由人的思想不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自由飞翔。

知道岳阳楼是从范仲淹的那篇《岳阳楼记》开始的,那还是上小学时,我读的第一篇古文就是范仲淹写的这篇《岳阳楼记》,这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绝唱,对于我们这些当时还只是上小学的半大孩子也只是似懂非懂。由于作品较短,读起来又琅琅上口,加上我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文章,读的遍数多了,兴味也浓厚了一些,对文中描绘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万千气象”,也多少能领悟一点,从此岳阳楼,这个千古名胜便在我儿时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听到一些关于岳阳楼的传说,也看到一些岳阳楼的图片,特别是偶然读到一些关于岳阳楼的诗词文章,于是,对古往今来久负盛名的岳阳楼就心驰神往起来,总想一睹为快。所以后来每次到得岳阳楼,总是要站在楼前的平台上仰望、端祥岳阳楼的全貌,总感到这岳阳楼气势雄伟,构筑精巧,整座主楼是纯木结构建成,没用一颗铁钉。整座楼宇,飞角重檐,雄伟壮观。不由得不从心里赞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

岳阳楼的高厅大堂里,那紫檀木雕刻的《岳阳楼记》全文的大屏,隽刻于廊柱及壁板上的历代诗人、书法大家题咏岳阳楼的诗词、对联,竟境深远,字体遒劲,不由人不从心里感叹祖国文化宝库的无比丰富。

登上岳阳楼顶层,凭拦远望,碧波滔天的洞庭湖正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述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遥望洞庭湖,千帆意发,一望无际,一派繁荣景象。这时不由得从心底里赞美祖国山河是何等壮丽。

至此,我对于岳阳楼登上中国邮票倍感理所当然,对邮票题名《中国历代名楼》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徘徊于岳阳楼的高厅大堂之上,在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景物之中,最能激起我情感浪花的还是那大雕屏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句,这句话儿时初读《岳阳楼记》是不能深刻领会其意的,今天看来,这句千古名句对于那篇文章来说是“文眼”,对于范仲淹来说是后人对其高风亮节的品格赞叹的“依据”,也许人们不知道岳阳楼,也许人们记不全《岳阳楼记》,但这句千古名句,许多人必定是记忆深刻的,或许是人们通过这句话记住了岳阳楼,记住了范仲淹,我想集邮者也许会因为这句话而记住了岳阳楼邮票。这句话勘称画龙点晴之笔。因为它既不是宣扬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也不同于发去国怀乡之感慨,而是表现了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忧乐观,也揭示出了中华民族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与崇高精神境界。过去,我们总是把古代士大夫说成不为国家,不为民众的暴利之徒,无论是岳阳楼宇,还是《岳阳楼记》,不正是激发后来人忧乐天下的最好教材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100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