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生调查报告有哪些 中学生调查报告(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5:14:07
2023年中学生调查报告有哪些 中学生调查报告(优质8篇)
时间:2023-12-02 05:14:07     小编:ZS文王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生调查报告有哪些篇一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我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我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我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我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

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我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我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我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我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我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我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我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我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我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我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中学生调查报告有哪些篇二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 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 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

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 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中学生调查报告有哪些篇三

中学生的消费与消费观虽已渐渐独立,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由于中学生所处于的年龄阶段,既有叛逆又有彷徨,中学生的消费渐趋自主,但其经济又不能独立,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努力宣传朴素的生活作风,引导适度的消费,健康的消费,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能一味纵容,把握好度。社会也应对消费歪风与不正常的舆论进行纠正,规范中学生消费及消费观,使中学生消费走入正轨。此项调查是对海棠中学八年级学生的消费情况,从而能初步反映当代中学生的消费情况及问题。

海棠中学八年级学生

进行随机抽样方式对海棠中学的100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次问卷调查100份,有效问卷94份,完成率达到94%,时间为12月16日。

调查男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44.68%,女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55.32%

分析调查统计如下表

(一)初中生零花钱的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86.17%,没有零用钱的学生仅占13.83%。初中生零用钱每月多在50元以下,占了被调查总数的65.96% ,50-100元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0.21 %,100-150元占了被调查总数的5.32 %,150元以上占了被调查总数的3.19 %。那么中学生们的零用钱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被调查总数的78.72%;其次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6.20%;自己打工而来的只占了被调查总数的14.89%。其他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0.21%。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再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用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的好些呢?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学前总会在他们兜里放上几元钱,给孩子买些零食和学习用品。在孩子出门玩耍时也会给孩子准备一些花费,这些零花钱也是家长对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极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零用钱了。但是这些都是比较少数的家庭。所以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零花钱,但是初中生年龄尚小,平时花费不多,加之初中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行事能力都相对较弱,家长们一般不会给小孩太多钱支配,只有在一些郊游、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相对更为"慷慨"一些,一般在平时就每次给个几元钱,以应付日常花销和每日车费为主。因此大多数初中生的每月零用钱金额在50元以下。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亲属同住的,也会经常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这也是基于长辈对幼辈的爱护。少部分期望"自食其力"的学生还会通过打工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同时也接触了社会,丰富了社会经验。但中学生的年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能同意他们利用课余打工的家长还是不多。大多数的家长还是比较疼爱孩子的,不忍心让他们受苦。

(二)中学生零花钱的消费情况

(1)中学生零花钱的消费

(2)中学生零用钱的三大"流向":购书、储蓄、买零食

调查结果显示:零用钱用来购买书籍的学生人数占了被调查总数的38.30%;进行储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77.66%;买零食、饮料等占了被调查总数的39.36%,这3类用途的中选率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而玩游戏(包括一些家庭用电脑游戏)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3.40%;体育运动花费占了被调查总数的18.08%用自己零用钱买衣服的(包括服装和鞋类) 占了被调查总数的19.15%。大多数的家长认为书籍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现在的文化书市也较为繁荣,课外的,课内的;娱乐性的,电脑知识类的;趣味爱好类的,文学小说类的,等等书籍在图书市场上都能买到,所以家长对于孩子购买书籍也持赞成态度,总希望孩子能多长知识,所以书籍消费成了学生零用钱的一大消费方向。他们购买的书籍大部分是报刊杂志、接着是漫画书分别占了被调查总数的43.60%、34.04%。大多数中学生们都把自己的零用钱用在了购书上,这实际上是中学生们对于文化消费的一种表现,许多青少年们朋友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渴望,因此许多青少年通过各种各样的书籍来填充自己的业余生活和精神需要,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三)、中学生的消费风格及消费观

现在的学生课余生活丰富了许多,市场经济已经使得消费领域无孔不入。无直接经济来源的学生也成了许多商家的目标群体。可是中学生在父母的监督下他们的消费观大有改进肆意挥霍只占了1.06%,看到合适的就买,相信自己的眼力占了37.23%,能省就省的占了36.17%,做好消费计划也占了32.97%,现在学生经济正在迅速发展:杂货店、文具店、书店、网吧、小吃摊、电脑游戏光盘店等等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市区一些商业街上也开出青少年用品专卖店,无疑都是瞄准青少年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不少知名运动品牌也把这一群体作为重点消费对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消费市场上也在进一步启动。但是中学生在购买也会开始考虑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可以考虑占了被调查总数的60.63%,没什么看法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8.7%,不应该买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11.70%,不会因价格贵而不买的只占了被调查总数的7.45,他们同样要考虑商品的用途及价格它们分别占了被调查总数的69.14%、61.70%,款式及包装和是否符合时尚潮流的是他们接着要考虑的因素分别占了占了被调查总数的46.80%、38.80%,现在他们购买时看到合适就买,必要时才买,分别占了被调查总数的46.80%、35.11%,接着才是喜欢才买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7.66%,求异心理的只占了被调查总数的3.19%。这可以证明他们的消费观大有改进,不会盲目的消费。

中学生的情感,在小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上,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要求,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在几个主要方面增添了新的色彩。

(1)充满热情,富有朝气。

(2)情感的两极性明显。

(3)情感内容不断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由学习活动和集体生活扩展到了更多的领域,如对钻研自然科学,参加社会活动的体验;对人与人的关系,对友谊和初恋的体验;对个人前途和祖国未来的体验等。

(4)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中学生已能克服小学生体验的具体性、表面性,开始从事物的本质方面产生体验,形成内部深刻的情感。整个中学时期,情感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地深刻化。

(5)情感的稳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情感比小学生要稳定得多。一旦对某门学科或某项活动有了爱好,就能达到迷恋的程度;一旦和某个同学建立了友谊,可以达到“牢不可破”的程度。这些都表明,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情感倾向日趋定型,同时由于调节、控制能力逐步增强,到高中阶段情感的表露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

(6)情感的效能也明显增强,即情感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激励作用显得愈益明显和重要了。

观察中可以看到,中学生喜欢唱、哼歌曲,喜欢写诗、吟诗,遇到喜事往往欢呼跳跃,手舞足蹈。有人曾作过一次调查,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唱歌的占86%,喜欢吟诗的占34.8%;高中生爱唱歌的占78.2%,喜欢吟诗的占48%。可见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强烈,并善于表达感情,与成人相比,显示出他们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中学生对国家、社会充满热情,在关于国家前途态度的问卷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抱着悲观态度的只占20%左右,而抱有乐观态度的则占50%以上。中学生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他们往往是英雄事业、英雄行为的热烈追求者。有人采用问卷法,对目前中学生作调查,结果见可见,教师和家长,用英雄业绩引导,有的放矢并讲究实效地教育中学生,这是符合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他们健康成长的规律。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中学生各种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不断增长的个体需要时而受到社会的认可而得到满足,时而受到社会的否定而难以实现,这就是中学生发生复杂的、摇摆不定的强烈情感的主要来源和根据。另外,由于青春发育期性腺功能显现,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使下丘脑神经过程总的趋势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这就与大脑皮质原有的调节、控制能力发生矛盾,使大脑皮质与皮下中枢暂时失去平衡,这种状况可能是中学生情感两级性明显的生理原因。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这种两极性情感的变化,逐步使中学生的感情符合社会需要,使他们的情感既热烈又有社会意义与价值。

整个中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和意识不断发展,渐渐形成许多新观念、新观点,这些与不断增长的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就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而且随着年级升高,社会性情感增强,有人曾有目的地观察过两个初中班和两个高中班学生需要受挫时情感的变化。学校在一星期前为学生订了星期日的电影票,学生盼了一星期,到星期六突然接到通知:为参加麦收,部分学生要在星期日参加劳动。尽管学校作了动员,但放弃看电影而投入劳动的两个初二班与两个高一班的学生情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调查统计中学生的情感尽管两极性明显,但还是逐渐趋于稳定的。他们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初中生对自己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相对要差些,波动性明显,往往还不善于使自己的情感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支配,克制自己的情感表现。高中生的控制能力则随着知识、智力的发展,意志力和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而提高,并逐渐地与前途、理想交织在一起,显得比较稳定、持久和善于自我控制与调节。但是,高中生的激情在一定场合仍表现得比较明显。教师和家长要培养中学生的挫折耐力,使他们学会调节情感的本领。挫折耐力就是对挫折情境的预料和对挫折的抵抗能力。情绪、情感是能够意识到并受思想意识的调节的,但人在受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理智降低,做出不该做的事。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就要引导中学生加强道德意识和乐观主义修养。同时增强挫折耐力,学会对复杂的事情进行全面分析。对挫折的情境做好预见性的思想准备,一旦出现挫折,会冷静分析挫折的内外因而采取恰当的行为,并学会在激怒、苦闷的情况下进行情感的自我调节。初中生尽管不像儿童那样掩盖不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极力使自己的情感不外露,但由于调节、控制能力较差,情感仍容易外露,出现一时激动的情况。高中生在这方面就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了。他们能够根据一定条件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形成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性。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逐步了解和掌握中学生情感稳定性的变化,不能仅仅以他们的表情作为判定其思想感情的依据,而应该综合一段时间的全部表现及其个性的特点,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作出结论,这样才比较可靠。

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为了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集体情感与个性因素,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中学生集体主义行为修养的培养,如谦虚、谨慎、正直、直率、与人为善、真挚相处并能对付各种各样的变化,以提高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成正常的同志式的关系。有人曾对500名犯罪青年和500名一般青年作过“什么时候结交朋友最多”的调查,发现两组青年都是在中学交朋友最多,调查资料表明,在500名一般青年中间,遇到问题时,有19.5%的被试宁肯“向朋友倾吐”,而不愿意和父母商量。因此在中学时期,他们往往把互相真诚、坦白、亲密当成友谊的宗旨。

中学生的朋友大多数是相同或相似年龄的同性别的同学。中学生在结交朋友的个数、依恋程度、友谊交往的内容及稳定性都是有差异的。总之,中学生的友谊感在迅速地发展着,健康而真挚的友谊是中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动力。但是,如果引导不好,就会发展成为江湖义气,导致拉帮结派,甚至于违法犯罪。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注意中学生这方面情感的变化,如果发现他们产生这种情感,要因势利导,把这种情感逐步引导到正常友谊和集体荣誉方面来,使它成为维护良好的集体荣誉与同志友谊的基础。

中学生的性意识与向往性爱情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年龄的差别,又有性别的差异;既有一般倾向,又的特殊的情况。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调查,一般地说,80%以上的初中生和半数以上的高中生,对两性恋爱还很朦胧,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极少数的初中生和20—30%的高中生已经了解如何谈情说爱,但出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教育,还不致把这种念头付诸行动;也有10%上下的中学生,主要是高中生,从向往到见诸行动,并过早出现初恋或有两性关系上的越轨行为。教师和家长,必须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对过早恋爱的中学生,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懂得其害处,教育他们将精力放在求知识、学本领上,并让他们懂得在两性问题上应有的道德观。对于那些为了猎奇或从异性中寻快乐的行为,不仅要讲清道理,而且还要从道德观念上让他们严肃地认识这些问题。

中学阶段是道德感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爱国主义情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等等,都要到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才深刻化,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础。道德感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

中学生的理智感,主要指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求知欲表现在学习活动上,是指对学习的兴趣,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和追求解决问题的体验等方面。有人研究了目前国内中学生的求知欲,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中学生求知欲的趋势。

心理学工作者曾以学生对作业态度为指标,研究了1200名中学生的求知欲。中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有八种,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常常刻苦钻研到深夜;遇到不会的问题,非做出不可;有做不出的题目时,总要反复看几遍,最后独立思考去完成。第二类,边做边玩(或听广播、看电视);有不会做的题目就抄别人的;遇到难题就去问别人。第三类,不想做作业;不会做就将作业扔到一边去。调查结果表明,第二类的被试最多(45.2%),第一类的被试几乎接近于第二类(42%),第三类的被试只占少数(12.8%)。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尽管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其积极性还不算太高,有待于培养。

中学生美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绘画、音乐、舞蹈、阅读文艺作品等活动中发民兵了美感;二是对人的外貌也产生了一定审美体验。中学生在文艺活动中的美感,一般地说,更多地指向作品的内容,很少注意作品的艺术评价;更多地指向具体事实情节,很少注意艺术形式。这一点可以从对500名中学生“最喜欢”阅读什么书的调查数据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和说明。

因此,进一步培养中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力,发展他们的美感,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之一。

中学阶段开始,由于性意识的萌芽与发展,中学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对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他们注意自己的外貌,喜欢受到好评。有的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感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发胖,男生顾虑长得矮,脸上长疮等等;有一定生理缺陷的中学生,开始产生为缺陷而痉的体验。也是从这个阶段起,中学生对自己形象的美比较重视,注意穿着打扮和仪表风度。对自己的形象产生新的情感,注意外貌,这是从中学阶段起,整个少年期和青年期较突出的心理特点。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这样折心理特点为,加强对他们传授有关的生理解剖知识,并进行美育教育(仪表美、心灵美的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引导中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于学习,并健康地成长)。

中学生调查报告有哪些篇四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家长们对自己子女过度宠爱,所给零用钱也比较多。那么,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呢?这些消费开支合理吗?高中生应建立怎么样的理财观念?现在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消费情况做一些调查,进行一些研究。

预设目标: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大体了解现代中学生消费情况,能够找出其特点,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实现目标:了解中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中学生消费现状的合理方面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撰写论文,实现预定目标。

我们的主题调查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收集了36份有效问卷(男生18份,女生18份)。调查问题均为客观选择题,然后对答案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准备阶段:在众多课题中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我们都感兴趣的关于中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询资料后,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我们讨论并制成了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阶段:向学生发送问卷。研究对象为高一男生和女生。

统计整理:采用人工统计法,组员利用课余时间对回收的3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报告撰写:首先,对统计数据进行仔细透彻的分析。此外,参考查询的数据,确定报告格式、讨论目的和分析对象,并编写书面报告。

(一)中学生消费的合理性

1、合理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可以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每个中学生都是消费者,消费主要是生活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第二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大约64%的中学生每月的支出合理,只有少数中学生的支出更多。

同时,据第十一题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消费时,注重质量的占61.1%,这说明过度追求名牌的消费观念将成为过去,理性消费渐渐成为主流。据第十二题调查表明,50%的中学生有为自己做过“财政计划”,消费的有序进行也是中学生消费观念合理性的表现之一。

2.消费内容的合理性

据第三题的调查结果表明:

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的比例相对协调。这表明中学生的消费不仅满足了衣食的基本需求,而且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比例也在上升。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网上信息查询和休闲娱乐已经成为当代中学生的时尚消费。这些消费是电子时代的必然产物,这也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网络产业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无限便利和乐趣。

学习资料是中学生消费中继食品、上网消费以后,居于第三的消费内容,这说明中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很高。

3.消费方式现代化

据十四、十五题调查结果表明,约13.9%的中学生使用过银行卡,有50%的中学生已有或将会有属于自己的银行卡.这表明中学生的消费方式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快捷便利的消费方式深受中学生欢迎。作为新一代青年,当代中学生是不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

4、对于消费的正确思考

第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94.4%的中学生的经济来源是他们的父母,这是稳定可靠的,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根据问题6的调查结果,94.4%的中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考虑了家庭经济状况,他们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这表明,中学生不再是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而是逐渐成为能为父母和家庭分担责任的主人。此外,问题10显示,66.7%的中学生在心理上做好了自食其力的准备,61.1%的中学生进行过锻炼。这也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对消费的思考越来越理性,对未来消费的思考也越来越成熟。

(二)学生消费中的问题与不足

1、消费结构仍有片面性

首先,一些中学生的消费内容过于集中。其次,追求品牌的中学生也占一定比例。这些学生的消费观念明显进入误区,这也反映了中学生消费不合理的一面。当一个中学生身上覆盖着名牌和时尚服装时,表现出来的不是中学生的个人价值,而是虚荣和不合时宜。作为一名中学生,他的个人价值在于他的勇气、勤奋、智慧、活跃的思想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他的独立性。这样的中学生充满信心。他们是否穿名牌不会影响他们的个人魅力。相反,如果一个中学生只能依靠自己在名牌上的外表来支撑自己的“价值”和“地位”,那就说明他没有自信,什么都没有。

2.比较现象严重

据第七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是十分严重的。这种不好的现象会使中学生的消费走向歧路,不利于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另外,要注意的是94.4%的中学生的.经济来源是父母,过攀比会使中学生的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为了满足这些中学生的虚荣心,过度溺爱孩子的父母只得一再尽力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而对于这些中学生来说,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和自省,若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变得歪曲,消费很难再正常化,会影响他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

3、家长对于中学生的理财教育不够到位

根据问题8的调查结果,约38.9%的中学生家长不经常甚至从未进行过财务教育,这也是中学生片面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问题9的调查结果,8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需要金融教育,这反映了中学生对金融教育的渴望。

(三)培养中学生合理消费习惯的几点建议

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攀比,不过分追求名牌,提倡艰苦奋斗精神。

由于中学生处于消费的前沿,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轻松获取各种消费信息。因此,对于社会上的新兴事物,我们应该学会分辨好坏,增强消费意识,提高自主消费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勤劳、勤俭少言,造成浪费。一些父母相信,现在生活很好,他们不能失去孩子。他们喜欢节俭生活,但也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太溺爱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他们可以过着“张嘴吃饭,伸手拿衣服”的生活。学生之间的比较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当小康生活向我们召唤,和平繁荣的时代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取得巨大成就。因此,希望学校和家长加强教育引导,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中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勤俭节约的正确消费观和人生观,尊重和珍惜成年人的劳动成果,不要追求奢侈和享乐。

中学生的家长应该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财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不要过度放纵,严防中学生严重的比较心理,经常给予适当的引导,做中学生合理消费的第一任老师。引导学生节省零花钱,并在最需要的地方使用。它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家庭财务管理。

对于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合理消费习惯,中学生所在学校也应该积极对中学生进行理财教育。

在一些发达国家,金融教育是中小学和家庭教育的热门话题。学校和家长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开展理财教育。面对新世纪,中国加入了wto。在我们准备好之前,外国人不会和我们赛跑。如果你没有意识到金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后果不难想象。因此,只有通过教育,中学生才能注意培养合理的消费习惯,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通过本研究,我们不仅了解了现代中学生的小情况,而且提高了我们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为做好中学生消费状况分析,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经济来源、每月花费、消费内容,以及同学的一些想法和消费方式等内容。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同学们的消费理念较为合理。大部分人在消费时更注重质量和实用,并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看来,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中学生消费也是同我国的国情相统一的。并且,同学们也同时保持着艰苦朴素、不乱花钱的优良作风,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一些问题,有些同学仍然有攀比心理,而且比较严重,这与许多因素有关,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还有,有些同学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偏重在玩乐上,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既然已经出现问题,就应该拿出积极的措施来改正。在这方面,我们希望家长和学校对学生加强理财教育,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中学生的消费问题。

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面对问题和困难,我们不会退缩,而是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学习态度更加严谨认真,在困难面前我么学会了坚持与忍耐,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无论做什么,都会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我们发现自己遇事更冷静,处事也多了一份成熟。

一份努力,一份甜蜜,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对我们来说是一次特殊而有意义的经历。我们克服了胆怯,更加自信和成熟。

中学生调查报告有哪些篇五

1。了解学生的理想

2。了解学校指导的实际情况和理想教育现状

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详细调查)、学生当面了解、采访学校教师和领导

从15到20岁的左右的六年里,现在的孩子一般都要从中学里走过。六年的漫长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很多的东西,甚至所获得的改变可以左右一个人一生的道路。特别是人在中学阶段的当口。人的身体,人的大脑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奇异而深刻的变化。一点点,人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成长为一个青年。这个过程中所接受的每一种思想,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一个开始,而在这个阶段确立人的理想就是人生最紧要的第一步。

人的理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活理想、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是基础,是人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应予以合理的满足;社会理想是人理智上的最高追求,包括国家的,民族的,人类的。而职业理想是生活理想和和社会理想之间必要的过渡阶段和中介环节。换句话说:生活理想应提升到职业理想的高度上去,社会理想应落实到职业理想的实际中来。

在人一生的活动中职业生涯既是一个人谋生的手段,实现自身价值的必需,又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人生实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就是中学生实现生活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最佳结合点。

然而,当代中学生的职业理想现状如何呢?对此,笔者对一所普通高中的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从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问卷显示,虽然经过了初中三年的成长,到了高一高二仍有近16%的学生认为:理想与职业理想的概念是一样的。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这部分学生连职业理想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更不用谈自己树立什么职业理想了。自然的,问卷相关显示:有的学生未曾考虑过自己未来的职业。那么,在其余近84%的.学生中,他们对于职业理想就一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吗?根据我对一些学生和老师的近距离了解,多数学生对职业理想的问题是比较混沌的,或者说是没有责任型的,职业理想对他们来说并没有起点或者目标的意义。有的学生曾想过有关职业的问题,实际上,也仅仅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对于他们来说,最眼前的学业才是他们所应该关注的。

在问卷的主观题中,有很多学生明确地写出:理想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那么考上好的大学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以后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但是,这种好生活好工作对他们来说是极其抽象的,并没有清晰的想法和设想。他们实际上把考上大学看成了终极目的了。考上大学之后呢?再说吧!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大学生中才会有这样的情况:学中文的不喜欢中文专业,学外语的转学法律,有的甚至放弃了学业。在问及是否关于职业理想的问题以后再考虑会更好一些?现在主要是学习?时,62%的学生选择了是,还有近7%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我不禁想起了资深顾问式培训专家倪砥的《我不是在教训你》这本书中的一句话:错就错在不知要到那里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1962年克林顿作为阿肯色州的学生代表,到华盛顿出席了全国青少年代表大会。他们参观了白宫,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而年仅16岁的比尔在当时就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当美国总统,成为影响世界的人。这以后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走进白宫,几乎没有走什么弯路,在他46岁那年如愿以偿。用三十年的时间哪一种合理的目标达不到呢,怕就怕南辕北辙。我们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都脚踏实地没错,眼朝地下,背负着学习的铁犁向某一所大学开垦着,而这所大学所学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想要的吗?只要看看下面的问卷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对于已分科的高二年级,有近50%的学生所选的班科与自己的职业理想不一致或不知道是否一致。连最眼前的分科都没法保障是学生自己所需要的,大学就可想而知了。这显示出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要持续多久,而我们的学生究竟要往哪里去?撇开上面有没有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是什么的问题。首先,要交代的是:我调查的是一所设于小镇上的普通高中,吸收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周遍地区农村的孩子,有一定区域局限性。

对于我的职业理想是什么这个主观题,我仔细翻阅了完整的四个班级的问卷,(其中两个高一班,两个高二班)我惊异的发现这四个班分别是全班45人中有18人,58人中有13人,67人中有18人,73人中有20人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另外,比较多的是医生,每个班里也都有10人左右,此外较多的就是警察、律师。当然也有其他种类的,但这种分布状况实在是不平衡。

是什么左右了我们学生的选择?是选择的范围!又是什么规定了选择的范围?是周围社会所给予学生们有关的职业信息!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的重重围困以及学业的重压下,他们的眼睛所能触及并能够比较了解的也只能是这些。更何况,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小镇,视野更加狭窄,也就更加需要有关这方面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

然而,令人担忧的也正是目前的传统教育,升学率是学校日程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长远需要。现代社会的现状是高度信息化、科技化、多元化,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传统的三百六十行其实早已被打破。据统计,全国现有一万多种职业,新职业仍在不断涌现。闭目塞听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的机会。中学阶段是学生吸收外在信息,定下生长基点的紧要时期,在新的形势下,非常紧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状况,了解世界形势,开拓视野,这样学生才会有较高的人生起点和更高的人生标准。而对于学生职业理想教育更是起着目标性的启示作用。

1994年9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颁布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之中,明确表示,职业指导是普通中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志愿之间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方向。

而且明确规定:职业指导的教学课时,在初中阶段不低于15课时(一般在初二设置为宜),在高中阶段不低于20课时(一般在高一设置为宜)。职业指导的目标和内容,分初中和高中两阶段分别加以说明,并说明了职业指导的途径和方法。

然而,职业指导在学校的现状如何呢?据我了解,类似的指导往往集中在学生毕业前填报志愿时进行。其实进行的指导只是升学指导中的一部分。一般教师也往往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指导。重要依据即是高校历年招生的分数线,主要是注意学生的专业限制和录取可能。虽然减少了一些填报志愿的盲目性,但这显然比较忽视学生的兴趣,身心素质,学习潜能和个人理想,也忽视了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再则职业指导的内容并不是单纯的最后选择,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提高素质,发展潜质,使学生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决策的高度。这些都需要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系统启蒙与引导,需要学生在平时就有一种对职业与专业信息较广泛的耳濡目染以及对自身的科学的观察与分析。显而易见,在现行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在仓促的时间里决定自己的命运,似乎可能违背问卷里显示的的人所支持的一个美好的少年愿望会努力使职业理想成为现实选择!显然这样的指导已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离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的目标更远。中学生正值富于幻想,树立理想,建立人生基点的最佳时期,职业理想教育更成为当代中学生潜在的强烈需求。学校的职业理想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定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和落实到位才能够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召唤。

中学生调查报告有哪些篇六

调查原因: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明星”似乎成了时尚的代名词,形形色色的明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他(她)们以其亮丽的外形,俊朗的面容,迷人的身材和天籁般的嗓音,使得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们为之倾倒,疯狂。为了追星,多少花季少年放弃学业,放弃财富,甚至放弃宝贵的生命。为了解目前中学生追星情况和家长对此报以的看法,作此调查。

调查过程:

为了详细地,全面地了解情况,做了一下的问卷调查:

1、你有喜欢的明星吗?a、有b、没有

2、你喜欢那类明星?

a、歌星b、影视明星c、体育明星d、文学家

3、你是怎样开始追星的?

a、受朋友影响b、媒体宣传c、看到其作品d、其他

4、你父母支持你追星吗?a、支持b、不支持c、无所谓

5、你用哪种方法追星?

a、买海报照片b、买其作品c、支持其每场活动d、其他

6、你与父母在追星问题上发生分歧时,你会怎么办?

a、顺从父母b、表面服从,背地里依然支持

c、我行我素,执意追星d、和他们谈谈

7、你认为追星会影响学习吗?

a、会b、不会c、不清楚

然后发放给身边的同学,收回答卷后统计数据。如下:

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看来,中学生追星的理由有:

1、慕拜心理

2、从众心理

3、时尚心理

调查总结:

追星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需求和体现,但要把握分寸:

1、不盲目追星

2、不疯狂追星

3、摒弃狭隘心态

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人生的经验总之,不要在追星中失去自己,因为你最终只能做你自己。

中学生调查报告有哪些篇七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极少部分

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中学生调查报告有哪些篇八

据统计,在孩子做家庭作业时,绝大多数家长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做家务,做完作业后家长不检查就签上大名。我觉得家长玩手机、看电视,都对孩子有所影响,随随便便签个名字不提任何意见也会让孩子养成草率完成作业的习惯。我觉得家长可以坐在孩子身边静静地阅读,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孩子,做孩子的榜样。

以上陈述的几点,值得大家认真反思,希望同学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努力做得更好。

调查人:赵**

调查日期:20xx年5月13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108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