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教案要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注重活动设计和资源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些教案涵盖了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拓宽教学思路。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一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4岁幼儿。
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幼儿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幼儿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玩一玩。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
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1.在科学角里提供大量有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图片、记录卡及操作材料。
2.到大自然、社区、家庭去了解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拢起来后可以放大声音的原理。
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而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一旦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声音并不是一定要依靠空气传播,如果有其他媒质,声音也可传播。如果有人把耳朵贴在桌面,当你打击桌面的另一处,他能清楚地听到打击的声音。用两只冰淇淋纸杯,杯底用一根线穿起来,制成一个“土电话”。当你绷紧细线,一个人对一只纸杯口说话,另一个人把另一只纸杯口贴着耳朵,就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种传话器就是依靠细线作媒质来传播声音的。
《幼儿园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幼儿科学宫》新蕾出版社
这是一个同知识点同一层次的活动,幼儿通过探究声音在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感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的现象,并且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声音是可控的。
从活动内容看,声音是幼儿最熟悉的,来源于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易于幼儿进行探究活动。从活动过程的安排看,层次清楚合理。活动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
1.设定两个定量一个变量。即钟表的嘀嗒声、钟表的位置与幼儿听的距离是一定的。变量是不同的方式,即幼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和在桌旁听,声音的大小是不是相同的。其结果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比在桌旁听到的声音小。
2.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变换形式,将固体木头换成了铁盒,再一次让幼儿感知声音在任何固体传播的速度都比在空气中快。这样使幼儿的思维又扩展为声音在单一物体到其他物体的对于声音的传播规律。
3.三个探究问题:既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较慢,怎样使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呢?促使幼儿又去想办法,把声音拢起来。用什么东西呢?可用纸筒等材料。由于探究思路清楚,很容易激发起幼儿的探究兴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活动目的。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二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每个幼儿喝饮料时为了知道瓶子里还有没有便摇一摇的经验,本次活动就是在这种经验的基础上来设计的,希望让幼儿的原有经验有所提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易拉罐4个,米、红豆若干。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易拉罐)。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罐宝宝和我们小朋友们玩一个好玩的游戏。你们听这里有声音吗?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摇晃一个空的罐子)。
提问:你们听,这个罐子有声音吗?它发出的声音像什么声音?(摇晃一个装有大米的罐子)。
师:那小朋友们再来听一听这个罐子又是什么声音呢?和刚才那个罐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摇晃装有红豆的罐子)。
提问:为什么同样的罐子里装上东西发出的声音却不同呢?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罐子都装的什么?(倒出大米和红豆)。
小结:原来同样的罐子里装着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也是不同的。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实验,感受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教案《听到的声音》含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能听辨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声音。
2、感受各种声音的特点,尝试制造好听的。
3、初步了解其特性。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各种空瓶子、盒子、罐子,小石块、沙子、红豆、黄豆、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音乐,雷声、动物叫声、流水声、钢琴声等录音。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玩个游戏,请你闭上小眼睛。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1、教师播放打雷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雷声”
师:“来学一学雷声”
幼儿模仿。
2、教师播放流水声“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水的声音”
3、教师播放锣鼓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敲鼓的声音。”
教师:“你再哪里听到过敲鼓的声音啊?”
幼儿1:“电视里”
幼儿2:“过年的时候”
幼儿3:“广场上”
幼儿学小猫的叫声。
教师:“小朋友们的耳朵真灵!我们刚刚听到了打雷的.声音\流水声\敲鼓声\小猫的叫声,生活中还有许多声音,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呢?”
幼儿交流自己听到过的声音。
(教师以平时听到过的、感兴趣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通过模仿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为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制造声音
教师:“小朋友们都听到了老师带来的声音,现在我们来自己制作声音。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幼儿:“盒子\瓶子\还有小罐子。”
教师:“来,我们每人一个来试着制造声音吧。”
幼儿自由操作。
教师:“好啦,谁来说说你方法?”
幼儿1:“我用手捏瓶子就会有声音。”
幼儿2:“我用瓶盖来刮瓶子。”
幼儿3:“用罐子敲一敲地就会有声音。”
幼儿4:“用两个盒子来碰一碰。”
教师:“哇,小朋友真的很有办法啊,那有没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
幼儿:“还可以装上东西摇一摇。”
三、尝试比较装有不同物品的声音的不同
教师:“老师就给你们准备了东西,看看都有什么?”
幼儿:“小石子、红豆、黄豆、纸片、沙子。”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这些东西装在瓶子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但是老师有要求,听清要求再去装,第一,每个瓶子里只能装一种东西,装完吧瓶子宝宝的盖子盖的紧紧的,不要让里面的东西跑出来,第二,在装东西时在桌子上面装,装时候要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净,第三,听到老师唱12345—的时拿着瓶子候赶紧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去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幼儿之间装的相同和不同材料进行对比)
师:12345—,都做好了吗?吧你们的瓶子保护好,不能让他发出声音,(请两位装有相同豆子量多和量少的幼儿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然后再请装有小石子和纸片的两位小朋友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
幼儿1:装的豆子多声音大,装的豆子少声音就小。
幼儿2:装小石子的盒子声音重,装纸片的盒子声音轻。
师:“原来装的东西一样,装的多和装的少它发出的声音就会不同,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也会不一样,恩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你来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哪个更好听?”
四、乐音和噪音
教师分别播放钢琴曲和电锯的声音,让幼儿倾听并说出感觉。
“你喜欢哪种声音?”
“听到电锯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难听、刺耳)
“听到刺耳的声音你会怎么办?”
幼儿1:“我会把耳朵堵上。”
幼儿2“戴上耳麦。”
五、活动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很多声音,也比较了声音的不同,其实在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声音哦,那我们到外面去找找好听的声音吧。
(此环节以幼儿主动探究为主,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教师循序渐进一步步的引导幼儿制作声音,在幼儿摆弄的过程中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中一直保持着和谐自主的氛围,尊重了幼儿的个性需求。)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我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利用多种感官通过听一听、玩一玩、学一学的方式,让幼儿主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探索声音的特点。
第一环节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突然发出的、特别的声音总是能引起幼儿极大地好奇心,所以,我找了一些幼儿平时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而又引起幼儿兴趣的声音,让幼儿们能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充分的体现了师生互动。
第二环节制造声音。我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材料让他们自由去尝试怎样让物体本身发出声音,幼儿通过亲自游戏,发现了通过碰、挤、刮、敲等方式来使物体发出声音,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情绪高涨。
第三环节时探索声音的特点。教师通过在操作区放置不同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教师提前设计探索性的问题,讲清活动时规则,使幼儿在操作时有目的性。很多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很认真,等老师总结得出结论的时候,很多幼儿已经得出了结论。很多幼儿都明白了一样的物体,数量不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不同的物体装在同一个瓶子或罐子里声音也会不同。但在本环节,也发生了突发情况,一个孩子的瓶盖没有盖好导致豆子跑了出来,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哄抢。在此时就考验了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在此环节没有及时清理好豆子,使幼儿的注意力分散了。
第四环节是分辨乐音和噪音。通过两种声音明显的对比,幼儿分清了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并学会了在噪音环境下保护自己的身体。
整个活动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孩子们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由的游戏着。在操作中尝试、模仿、观察、比较、倾听,突发事件的发生告诉我以后该要怎么去处理,不要忽视每一个小细节。
小百科: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四
设计意图:
幼儿对自然界的事物有着独特的好奇心,生活中的他们不断探索和发现着来自身边的一切有趣的事情。而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像一声炮响就能引起幼儿的探望,一首好听的歌曲就能给幼儿带来欢愉,生活中的声音吸引了孩子的兴趣,影响着孩子的倾听。本次活动,利用我们身边熟悉的声音,通过听一听、玩一玩、说一说的形式来制造声音,感受各种声音的特点。
活动目标: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能听辨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声音。
2.感受各种声音的特点,尝试制造好听的。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空瓶子、盒子、罐子,小石块、沙子、红豆、黄豆、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音乐,雷声、动物叫声、流水声、钢琴声等录音。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玩个游戏,请你闭上小眼睛。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1、教师播放打雷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雷声”
师:“来学一学雷声”
幼儿模仿。
2、教师播放流水声“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水的声音”
3、教师播放锣鼓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敲鼓的声音。”
教师:“你再哪里听到过敲鼓的声音啊?”
幼儿1:“电视里”
幼儿2:“过年的时候”
幼儿3:“广场上”
幼儿学小猫的叫声。
教师:“小朋友们的耳朵真灵!我们刚刚听到了打雷的声音流水声敲鼓声小猫的叫声,生活中还有许多声音,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呢?”
(教师以平时听到过的、感兴趣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通过模仿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为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制造声音。
教师:“小朋友们都听到了老师带来的声音,现在我们来自己制作声音。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幼儿:“盒子瓶子还有小罐子。”
教师:“来,我们每人一个来试着制造声音吧。”
幼儿自由操作。
教师:“好啦,谁来说说你方法?”
幼儿1:“我用手捏瓶子就会有声音。”
幼儿2:“我用瓶盖来刮瓶子。”
幼儿3:“用罐子敲一敲地就会有声音。”
幼儿4:“用两个盒子来碰一碰。”
教师:“哇,小朋友真的很有办法啊,那有没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
幼儿:“还可以装上东西摇一摇。”
三、尝试比较装有不同物品的声音的不同。
教师:“老师就给你们准备了东西,看看都有什么?”
幼儿:“小石子、红豆、黄豆、纸片、沙子。”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这些东西装在瓶子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但是老师有要求,听清要求再去装,第一,每个瓶子里只能装一种东西,装完吧瓶子宝宝的盖子盖的紧紧的,不要让里面的东西跑出来,第二,在装东西时在桌子上面装,装时候要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净,第三,听到老师唱12345-的时拿着瓶子候赶紧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去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幼儿之间装的相同和不同材料进行对比)。
师:12345-,都做好了吗?吧你们的瓶子保护好,不能让他发出声音,(请两位装有相同豆子量多和量少的幼儿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然后再请装有小石子和纸片的两位小朋友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
幼儿1:装的豆子多声音大,装的豆子少声音就小。
幼儿2:装小石子的盒子声音重,装纸片的盒子声音轻。
师:“原来装的东西一样,装的多和装的少它发出的声音就会不同,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也会不一样,恩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你来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哪个更好听?”
四、乐音和噪音。
教师分别播放钢琴曲和电锯的声音,让幼儿倾听并说出感觉。
“你喜欢哪种声音?”
“听到电锯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难听、刺耳)。
幼儿1:“我会把耳朵堵上。”
幼儿2:“戴上耳麦。”
五、活动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很多声音,也比较了声音的不同,其实在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声音哦,那我们到外面去找找好听的声音吧。
(此环节以幼儿主动探究为主,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教师循序渐进一步步的引导幼儿制作声音,在幼儿摆弄的过程中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中一直保持着和谐自主的氛围,尊重了幼儿的个性需求。)。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我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利用多种感官通过听一听、玩一玩、学一学的方式,让幼儿主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探索声音的特点。
第一环节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突然发出的、特别的声音总是能引起幼儿极大地好奇心,所以,我找了一些幼儿平时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而又引起幼儿兴趣的声音,让幼儿们能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充分的体现了师生互动。
第二环节制造声音。我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材料让他们自由去尝试怎样让物体本身发出声音,幼儿通过亲自游戏,发现了通过碰、挤、刮、敲等方式来使物体发出声音,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情绪高涨。
第三环节时探索声音的特点。教师通过在操作区放置不同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教师提前设计探索性的问题,讲清活动时规则,使幼儿在操作时有目的性。很多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很认真,等老师总结得出结论的时候,很多幼儿已经得出了结论。很多幼儿都明白了一样的物体,数量不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不同的物体装在同一个瓶子或罐子里声音也会不同。但在本环节,也发生了突发情况,一个孩子的瓶盖没有盖好导致豆子跑了出来,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哄抢。在此时就考验了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在此环节没有及时清理好豆子,使幼儿的注意力分散了。
第四环节是分辨乐音和噪音。通过两种声音明显的对比,幼儿分清了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并学会了在噪音环境下保护自己的身体。
整个活动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孩子们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由的游戏着。在操作中尝试、模仿、观察、比较、倾听,突发事件的发生告诉我以后该要怎么去处理,不要忽视每一个小细节。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五
一、制造声音。(6分钟)。
1、幼儿尝试制造声音。(4分钟)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东西,请你们用它们来制造声音。你们会吗?"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2分钟)提问:"你制造出声音了吗?你是怎么制造的?"教师简单小结:"物体通过碰、打、敲、摇……发出声音。"。
二、探索声音。(9分钟)。
1、启发,提问:"刚才制造声音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1分钟)。
2、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3分钟)。
(1)教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
请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
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教师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
小结:同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教师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装东西?并出示给幼儿看。
小结: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3、幼儿操作,再次制造声音,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5分钟)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乐音与噪音。(2分钟)。
教师播放不同的录音,请幼儿听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动室里应轻轻地说话。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六
幼儿对自然界的事物有着独特的好奇心,生活中的他们不断探索和发现着来自身边的一切有趣的事情。而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像一声炮响就能引起幼儿的探望,一首好听的歌曲就能给幼儿带来欢愉,生活中的声音吸引了孩子的兴趣,影响着孩子的倾听。本次活动,利用我们身边熟悉的声音,通过听一听、玩一玩、说一说的形式来制造声音,感受各种声音的特点。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能听辨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声音。
2、感受各种声音的特点,尝试制造好听的。
ppt课件;各种音频;各种空瓶子、盒子、罐子、小石块、沙子、红豆、黄豆、小纸片。
一、兴趣导入,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玩个游戏,请你闭上小眼睛。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1、教师播放打雷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雷声”
师:“来学一学雷声”
幼儿模仿。
2、教师播放流水声“这是什么声音?”
3、教师播放锣鼓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敲鼓的声音。”
幼儿1:“电视里”
幼儿2:“过年的时候”
幼儿3:“广场上”
幼儿学小猫的叫声。
教师:“小朋友们的耳朵真灵!我们刚刚听到了打雷的声音流水声\敲鼓声小猫的叫声,生活中还有许多声音,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呢?”
(教师以平时听到过的、感兴趣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通过模仿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为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制造声音。
教师:“小朋友们都听到了老师带来的声音,现在我们来自己制作声音。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幼儿:“盒子瓶子\还有小罐子。”
教师:“来,我们每人一个来试着制造声音吧。”
幼儿自由操作。
教师:“好啦,谁来说说你方法?”
幼儿1:“我用手捏瓶子就会有声音。”
幼儿2:“我用瓶盖来刮瓶子。”
幼儿3:“用罐子敲一敲地就会有声音。”
幼儿4:“用两个盒子来碰一碰。”
教师:“哇,小朋友真的很有办法啊,那有没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
幼儿:“还可以装上东西摇一摇。”
幼儿1:装的豆子多声音大,装的豆子少声音就小。
幼儿2:装小石子的盒子声音重,装纸片的盒子声音轻。
师:“原来装的东西一样,装的多和装的少它发出的声音就会不同,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也会不一样,恩,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你来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哪个更好听?”
四、乐音和噪音。
教师分别播放钢琴曲和电钻的声音,让幼儿倾听并说出感觉。
“你喜欢哪种声音?”
“听到电钻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难听、刺耳)。
幼儿1:“我会把耳朵堵上。”
幼儿2:“戴上耳麦。”
五、活动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很多声音,也比较了声音的不同,其实在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声音哦,那我们到外面去找找好听的声音吧。
(此环节以幼儿主动探究为主,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教师循序渐进一步步的引导幼儿制作声音,在幼儿摆弄的过程中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中一直保持着和谐自主的氛围,尊重了幼儿的个性需求。)。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七
背景资料:
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而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一旦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声音并不是一定要依靠空气传播,如果有其他媒质,声音也可传播。如果有人把耳朵贴在桌面,当你打击桌面的另一处,他能清楚地听到打击的声音。用两只冰淇淋纸杯,杯底用一根线穿起来,制成一个“土电话”。当你绷紧细线,一个人对一只纸杯口说话,另一个人把另一只纸杯口贴着耳朵,就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种传话器就是依靠细线作媒质来传播声音的。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活动所需资源: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活动内容及过程。
幼儿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幼儿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玩一玩。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注意事项: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
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拓展思路:
1.在科学角里提供大量有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图片、记录卡及操作材料。
2.到大自然、社区、家庭去了解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拢起来后可以放大声音的原理。
活动点评:
这是一个同知识点同一层次的活动,幼儿通过探究声音在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感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的现象,并且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声音是可控的。
从活动内容看,声音是幼儿最熟悉的,来源于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易于幼儿进行探究活动。从活动过程的安排看,层次清楚合理。活动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
1.设定两个定量一个变量。即钟表的嘀嗒声、钟表的位置与幼儿听的距离是一定的。变量是不同的方式,即幼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和在桌旁听,声音的大小是不是相同的。其结果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比在桌旁听到的声音小。
2.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变换形式,将固体木头换成了铁盒,再一次让幼儿感知声音在任何固体传播的速度都比在空气中快。这样使幼儿的思维又扩展为声音在单一物体到其他物体的对于声音的传播规律。
3.三个探究问题:既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较慢,怎样使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呢?促使幼儿又去想办法,把声音拢起来。用什么东西呢?可用纸筒等材料。由于探究思路清楚,很容易激发起幼儿的探究兴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活动目的。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八
1、是各种对各种食物的声音的独特形容方式,体验爸爸妈妈的慈爱。
2、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尝试根据诗歌原有的结构进行仿编。
1、森林狂想曲,优美音乐。
2、大图书一册,课件。
3、“———的声音是——”字符人手一张。大卡纸五张。
一、倾听导入:
“小朋友喜欢跳舞吗?那咱们一起随着音乐跳起来吧”。,请幼儿说说音乐的开始部分都有那些小动物?它是怎么叫的?并模仿它的叫声。小结:青蛙的声音是呱呱的。那还有那些小动物呢?。。。。。。他们又发出怎样的的声音呢?这么多不同的声音小朋友是怎么发现的(耳朵)我们的小耳朵可以听到好多不同的声音,还有一些声音耳朵听不到,眼睛能看得到,心可以感受到,那这种声音又是怎样的?咱们一起观看画面。
二、理解诗歌:
3、学习诗歌,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幼儿掌握诗歌内容,大声领读,鼓励幼儿有感情的进行朗诵。“有个小朋友他朗诵的诗歌也非常好听”,再次欣赏诗歌。
4“树叶的声音是绿色的,花朵的声音是五彩的,小朋友谁知道这首诗歌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式,引导幼儿说出“——的声音是——”的句式,除了诗歌中所提到的,你还知道哪些独特的声音,组织幼儿行仿编。
5、我知道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想创编出美丽的诗歌,下面老师给每个小朋友一张字条,把你的想法和发现用写或者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整齐的贴在老师为你准备好的彩色卡纸上,并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成果。
6、请小组长将本组创编的诗歌送到前面黑板上,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创编。
结束部分:世界上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无论是用耳朵,眼睛,还是用心,都会感受到最美丽的声音。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九
活动目标: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能听辨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声音。
2.感受各种声音的特点,尝试制造好听的。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空瓶子、盒子、罐子,小石块、沙子、红豆、黄豆、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音乐,雷声、动物叫声、流水声、钢琴声等录音。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玩个游戏,请你闭上小眼睛。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1、教师播放打雷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雷声”
教师:“来学一学雷声”
幼儿模仿。
2、教师播放流水声“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水的声音”
3、教师播放锣鼓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敲鼓的声音。”
教师:“你再哪里听到过敲鼓的声音啊?”
幼儿1:“电视里”
幼儿2:“过年的时候”
幼儿3:“广场上”
幼儿学小猫的叫声。
教师:“小朋友们的耳朵真灵!我们刚刚听到了打雷的声音流水声敲鼓声小猫的叫声,生活中还有许多声音,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呢?”
幼儿交流自己听到过的声音。
(教师以平时听到过的、感兴趣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通过模仿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为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制造声音。
教师:“小朋友们都听到了老师带来的声音,现在我们来自己制作声音。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幼儿:“盒子瓶子还有小罐子。”
教师:“来,我们每人一个来试着制造声音吧。”
幼儿自由操作。
教师:“好啦,谁来说说你方法?”
幼儿1:“我用手捏瓶子就会有声音。”
幼儿2:“我用瓶盖来刮瓶子。”
幼儿3:“用罐子敲一敲地就会有声音。”
幼儿4:“用两个盒子来碰一碰。”
教师:“哇,小朋友真的很有办法啊,那有没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
幼儿:“还可以装上东西摇一摇。”
三、尝试比较装有不同物品的声音的不同。
教师:“老师就给你们准备了东西,看看都有什么?”
幼儿:“小石子、红豆、黄豆、纸片、沙子。”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这些东西装在瓶子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但是老师有要求,听清要求再去装。第一,每个瓶子里只能装一种东西,装完吧瓶子宝宝的盖子盖的紧紧的,不要让里面的东西跑出来,第二,在装东西时在桌子上面装,装时候要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净,第三,听到老师唱12345-的时拿着瓶子候赶紧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去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幼儿之间装的相同和不同材料进行对比)。
教师:12345-,都做好了吗?吧你们的瓶子保护好,不能让他发出声音,(请两位装有相同豆子量多和量少的幼儿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然后再请装有小石子和纸片的两位小朋友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
幼儿1:装的豆子多声音大,装的豆子少声音就小。
幼儿2:装小石子的盒子声音重,装纸片的`盒子声音轻。
教师:“原来装的东西一样,装的多和装的少它发出的声音就会不同,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也会不一样,恩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你来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哪个更好听?”
四、乐音和噪音。
教师分别播放钢琴曲和电锯的声音,让幼儿倾听并说出感觉。
“你喜欢哪种声音?”
“听到电锯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难听、刺耳)。
“听到刺耳的声音你会怎么办?”
幼儿1:“我会把耳朵堵上。”
幼儿2:“戴上耳麦。”
五、活动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很多声音,也比较了声音的不同,其实在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声音哦,那我们到外面去找找好听的声音吧。
(此环节以幼儿主动探究为主,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教师循序渐进一步步的引导幼儿制作声音,在幼儿摆弄的过程中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中一直保持着和谐自主的氛围,尊重了幼儿的个性需求。)。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我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利用多种感官通过听一听、玩一玩、学一学的方式,让幼儿主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探索声音的特点。
第一环节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突然发出的、特别的声音总是能引起幼儿极大地好奇心,所以,我找了一些幼儿平时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而又引起幼儿兴趣的声音,让幼儿们能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充分的体现了师生互动。
第二环节制造声音。我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材料让他们自由去尝试怎样让物体本身发出声音,幼儿通过亲自游戏,发现了通过碰、挤、刮、敲等方式来使物体发出声音,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情绪高涨。
第三环节时探索声音的特点。教师通过在操作区放置不同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教师提前设计探索性的问题,讲清活动时规则,使幼儿在操作时有目的性。很多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很认真,等老师总结得出结论的时候,很多幼儿已经得出了结论。很多幼儿都明白了一样的物体,数量不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不同的物体装在同一个瓶子或罐子里声音也会不同。但在本环节,也发生了突发情况,一个孩子的瓶盖没有盖好导致豆子跑了出来,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哄抢。在此时就考验了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在此环节没有及时清理好豆子,使幼儿的注意力分散了。
第四环节是分辨乐音和噪音。通过两种声音明显的对比,幼儿分清了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并学会了在噪音环境下保护自己的身体。
整个活动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孩子们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由的游戏着。在操作中尝试、模仿、观察、比较、倾听,突发事件的发生告诉我以后该要怎么去处理,不要忽视每一个小细节。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十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耳朵的作用,懂得保护耳朵。
2、聆听各种东西发出来的声音,并能用语言表达。
3、学习保护耳朵的基本常识。
活动准备:
音乐、嘈杂的声音音频、课件、眼罩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请一个幼儿上来,并戴上眼罩,教师请在座的一个幼儿喊他/她的名字,请戴眼罩的幼儿猜猜是谁在叫他/她。
小结:我们的耳朵长在我们头的两侧,它的主要作用是听声音。
二、了解耳朵。
——师:耳朵和眼睛、嘴巴不一样的地方是:眼睛和嘴巴能闭起来,耳朵可不行。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声音,耳朵都能听得见。
——教师播放音乐和嘈杂的.声音音频让幼儿听,并问他们喜欢哪个声音?不喜欢哪个声音?原因是什么?(让幼儿积极回答)。
——有些声音很吵,不好听,我不想听,我们可以怎么做?(引导幼儿回答,例如:用手捂住耳朵等等)。
——我们想听美妙的音乐,可是又不能影响别人,可以怎么做?(引导幼儿回答:把声音调小、戴耳机等)。
——我们的耳朵还能为我们预知危险,当我们在路边行走,听到后面有汽车喇叭的声音,我们要赶紧让路,靠路边行走。
——师:聋哑人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他们之间的交流只能用手语来实现。
小结:我们的耳朵是非常重要的五官之一,没有了耳朵,我们将听不见任何的声音,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耳朵。
三、学儿歌。
——师:大家都知道了要保护我们的耳朵,那应该怎么保护它呢?(教师表扬幼儿的发言并做小结)保护我们耳朵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随便挖耳朵。
——教师用欢快的节奏念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边打节拍边念儿歌。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十一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让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
2、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3、让幼儿获得探索的快乐。
装有核桃、红豆、米的罐子若干、空罐子若干、《幸福拍手歌》、标记牌、黑板、桌子三张、椅子分三组摆好。
一、导入,让孩子自己发现探索怎么样罐子会有声音。
1、老师出示一个空易拉罐,摇一摇,问:“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东西的?”(没听到声音)。
2、老师转身在罐子里放进一个核桃,摇一摇:“现在里面有东西吗?”“为什么?”(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3、老师带了好多罐子,你去找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请幼儿用耳朵找到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用耳朵去找找那些罐子是有声音的,找好了带回座位上。(让孩子自己体会声音)。
二、通过听声音,引导幼儿分辨罐子里面的东西是否一样。
1、老师摇一摇罐子,大家来听一听罐子里的东西是不是一样,大家来为罐子里的东西找朋友啊。
玩游戏: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1)老师叫一个学生摇罐子,大家通过罐子的声音来分辨里面的东西是否一样。
(2)老师摇罐子,谁是我的朋友?你是我朋友吗?(让学生自己分辨声音)(三个好朋友坐在了一起,分成一组)。
(3)最后三个幼儿分成一组,好朋友坐在一起。
2、让幼儿了解每个罐子中的材料以及特点。
(1)罐子里面有米宝宝,核桃宝宝,红豆宝宝。
(2)你们刚刚拿的是什么宝宝?自己拿回自己的罐子宝宝。
三、引导幼儿再次巩固罐子里不同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老师举出不同的卡片,不同组进行回应摇罐子.(通过老师唱歌,加快速度,摇罐子)。
四、延伸探究活动。
听听想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出示装有纸的罐子,摇一摇,没声音,为什么?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十二
1、熟悉()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词内容,跟唱歌曲,提高学新歌的兴趣。
2、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指导语:
1、声音是一种信息,动作、图像也是一种信息,把两者的共同点,联结在一起,可以提高宝宝的声音辨别能力及提升听觉能力。
2、本组游戏适合1个家庭中完成,通过游戏,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培养孩子对音乐和乐器的兴趣,让妈妈更了解孩子的发展。
3、本组游戏适合3-4岁的幼儿。
游戏一:循声找图编者:祝琳游戏功能:
提高孩子的声音辨别能力及听觉能力。
录音带、录音机、图片。
首先妈妈用录音机录取物件发出的声音。例如:交通工具的行车声、按门铃的铃声、下大雨的水滴声等;按每一种声音准备一张图片,让宝宝面听着声音,一面依据声音找出相关的图片。
提示: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增加一些音乐乐器的图片和声音,从而增加孩子对音乐的敏感度。
游戏二:乐器演奏会编者:祝琳游戏功能:
1、模仿弹奏乐器的动作,增加对乐器表演的兴趣。
2、提高孩子的听辨能力。
游戏材料:音乐cd、cd播放器。
妈妈挑选一些钢琴、小提琴、小喇叭等乐器的独奏曲,每次让宝宝听一种乐器;一面播放音乐给宝宝听,一面告诉他那是什么乐器的声音,然后叫宝宝模仿一下该乐器的弹奏动作。
提示:在游戏开始前,要确保环境安静,没有任何杂音,保证宝宝可以集中精神,请醒地听到单一的音乐声,学习把专注力凝聚。如发现宝宝对做该游戏很感兴趣,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每次听两种乐器的演奏。
第二组游戏:(3-4岁)指导语:
1、游戏是培养宝宝乐感不可多得的好方法,寓教于乐中,宝宝和音符玩得不亦乐乎。这些游戏非常适合父母在家里和宝贝一起娱乐,益智的同时,也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
2、此组游戏适合3-4岁的孩子玩。
游戏一:随音乐绘画编者:祝琳游戏功能:
让宝宝可以全身心地感受音乐及节奏,并知道可以跟音乐一起做游戏。
游戏材料:适合小朋友的歌曲、画板、画纸、多色的颜料。
妈妈把大张画纸放在地板上并播放音乐,在宝宝的小脚上涂上颜料;开始的时候,妈妈可以拉着宝宝的小手,让宝宝根据音乐的快慢在纸上跳舞;然后再添加更多色彩的颜料,让宝宝继续根据音乐的节奏在纸上用小脚绘画。
游戏二:音乐按摩师编者:祝琳游戏功能: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快慢变化。
游戏材料:节奏鲜明的音乐游戏过程:
在游戏开始前,家长先播放宝宝爱听的音乐10分钟;妈妈把宝宝放在大床或地板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对宝宝进行从头到脚的按摩游戏;妈妈在按摩时要注意节奏,每一个身体位置可以停留15秒钟;可调整速度,让宝宝感受音乐节奏的快和慢。
游戏三:风之乐章编者:祝琳游戏功能:感受音乐的节奏。
游戏材料:节奏稍快的音乐、纱巾。
妈妈跟宝宝坐在地板上并播放音乐;妈妈手拿着纱巾根据音乐的节奏来挥动;妈妈鼓励宝宝用手去拿纱巾,也可以把纱巾放在宝宝的头上让宝宝把纱巾掀起来。
游戏四:敲鼓高手编者:祝琳游戏功能:
让宝宝感受音乐并开始认识音乐的节奏,直到可以跟音乐一起做游戏。
游戏材料:奶粉罐,小凳子、小盘子(塑料)、小瓶子(放了豆子、米)、小棒子。
1、妈妈准备好各种用具并放置在宝宝可以碰到的地方,妈妈先带领宝宝敲击一种"小乐器"(游戏用具)。
2、妈妈开始有节奏地带领宝宝模仿敲打。
3、妈妈可以播放一些节奏简单的音乐加以辅助,让宝宝继续敲打,以增加宝宝对音乐的感受力。
在这节音乐活动中,开始时,我以情境表演自然而然的引出生活中的声音,进而开始重点活动探索我们身体所发出的声音,在接下来的巩固活动中我通过游戏来贯穿其中,因为小班孩子注意力还不太集中,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贯穿活动,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这一音乐活动。《好听的声音》这个活动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充分突出以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他们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知,充分表现自己,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本次活动共有以下三个目标:
1、探索生活中的声音。
2、发现身体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大胆进行尝试表现为音乐伴奏。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十三
1.学唱歌曲《咿呀咿呀》,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欢乐情绪。
2.歌曲猫、狗、鸭的音响,学习这三种动物的真实叫声。对周围环境中动物的.叫声感兴趣。
3.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1.《小朋友的书.我探索我快乐》磁带及录音机。
2.自备猫、狗、鸭三种动物真实叫声的录音。
一、学习歌曲《声音回旋曲》。
1.引题导入。
师:我们小朋友高兴时,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这里有一首高兴时让我们小朋友唱的歌曲。
2.教师范唱。
提问:听到了这首歌曲中有什么歌词?(把快乐声音发出来,咿呀咿呀哟)这两句歌词有没有重复。
3.教师范唱。
4.幼儿学习在弱起拍歌曲中合重拍的拍手方式。
5.幼儿学唱歌曲。
二、学习动物的叫声。
2.放小动物叫的录音,请幼儿模仿小动物叫声。
学猫的叫声。教师放猫叫的录音,请幼儿根据录音学猫叫。
学狗的叫声。(过程与学猫叫相同)。
学鸭的叫声。(过程与学猫、狗叫相同)。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能听辨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声音。
2.感受各种声音的特点,尝试制造好听的。
3.初步了解其特性。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各种空瓶子、盒子、罐子,小石块、沙子、红豆、黄豆、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音乐,雷声、动物叫声、流水声、钢琴声等录音。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玩个游戏,请你闭上小眼睛。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1、教师播放打雷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雷声”
师:“来学一学雷声”
幼儿模仿。
2、教师播放流水声“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水的声音”
3、教师播放锣鼓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敲鼓的声音。”
教师:“你再哪里听到过敲鼓的声音啊?”
幼儿1:“电视里”
幼儿2:“过年的时候”
幼儿3:“广场上”
幼儿学小猫的叫声。
教师:“小朋友们的耳朵真灵!我们刚刚听到了打雷的声音\流水声\敲鼓声\小猫的叫声,生活中还有许多声音,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呢?”
幼儿交流自己听到过的声音。
(教师以平时听到过的、感兴趣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通过模仿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为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教师:“小朋友们都听到了老师带来的声音,现在我们来自己制作声音。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幼儿:“盒子\瓶子\还有小罐子。”
教师:“来,我们每人一个来试着制造声音吧。”
幼儿自由操作。
教师:“好啦,谁来说说你方法?”
幼儿1:“我用手捏瓶子就会有声音。”
幼儿2:“我用瓶盖来刮瓶子。”
幼儿3:“用罐子敲一敲地就会有声音。”
幼儿4:“用两个盒子来碰一碰。”
教师:“哇,小朋友真的很有办法啊,那有没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
幼儿:“还可以装上东西摇一摇。”
三、尝试比较装有不同物品的声音的不同。
教师:“老师就给你们准备了东西,看看都有什么?”
幼儿:“小石子、红豆、黄豆、纸片、沙子。”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这些东西装在瓶子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但是老师有要求,听清要求再去装,第一,每个瓶子里只能装一种东西,装完吧瓶子宝宝的盖子盖的紧紧的,不要让里面的东西跑出来,第二,在装东西时在桌子上面装,装时候要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净,第三,听到老师唱12345-的时拿着瓶子候赶紧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去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幼儿之间装的相同和不同材料进行对比)。
师:12345-,都做好了吗?吧你们的瓶子保护好,不能让他发出声音,(请两位装有相同豆子量多和量少的幼儿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然后再请装有小石子和纸片的两位小朋友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
幼儿1:装的豆子多声音大,装的豆子少声音就小。
幼儿2:装小石子的盒子声音重,装纸片的盒子声音轻。
师:“原来装的东西一样,装的多和装的少它发出的声音就会不同,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也会不一样,恩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你来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哪个更好听?”
四、乐音和噪音。
教师分别播放钢琴曲和电锯的声音,让幼儿倾听并说出感觉。
“你喜欢哪种声音?”
“听到电锯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难听、刺耳)。
“听到刺耳的声音你会怎么办?”
幼儿1:“我会把耳朵堵上。”
幼儿2“戴上耳麦。”
五、活动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很多声音,也比较了声音的不同,其实在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声音哦,那我们到外面去找找好听的声音吧。
(此环节以幼儿主动探究为主,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教师循序渐进一步步的引导幼儿制作声音,在幼儿摆弄的过程中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中一直保持着和谐自主的氛围,尊重了幼儿的个性需求。)。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我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利用多种感官通过听一听、玩一玩、学一学的方式,让幼儿主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探索声音的特点。
第一环节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突然发出的、特别的声音总是能引起幼儿极大地好奇心,所以,我找了一些幼儿平时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而又引起幼儿兴趣的声音,让幼儿们能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充分的体现了师生互动。
第二环节制造声音。我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材料让他们自由去尝试怎样让物体本身发出声音,幼儿通过亲自游戏,发现了通过碰、挤、刮、敲等方式来使物体发出声音,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情绪高涨。
第三环节时探索声音的特点。教师通过在操作区放置不同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教师提前设计探索性的问题,讲清活动时规则,使幼儿在操作时有目的性。很多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很认真,等老师总结得出结论的时候,很多幼儿已经得出了结论。很多幼儿都明白了一样的物体,数量不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不同的物体装在同一个瓶子或罐子里声音也会不同。但在本环节,也发生了突发情况,一个孩子的瓶盖没有盖好导致豆子跑了出来,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哄抢。在此时就考验了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在此环节没有及时清理好豆子,使幼儿的注意力分散了。
第四环节是分辨乐音和噪音。通过两种声音明显的对比,幼儿分清了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并学会了在噪音环境下保护自己的身体。
整个活动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孩子们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由的游戏着。在操作中尝试、模仿、观察、比较、倾听,突发事件的发生告诉我以后该要怎么去处理,不要忽视每一个小细节。
小百科: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十五
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碰铃等若干件,琴一架,大鼓一面。
乐音和噪音的录音。
重点难点。
知道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知道噪音的危害,在生活中避免噪音。
活动目标。
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能够对探索周围世界感兴趣。
了解噪音的危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样东西,这几样东西能产生声音,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猜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师在遮布后面,先后敲鼓、摇铃铛、拍打响板请幼儿辨别是什么声音。)。
(二)、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时就会发出声音,并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1.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2.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教师小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就会发出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利用实验游戏,帮助幼儿了解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也就没有了。
1.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咿?花生米不跳呢?怎么回事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大鼓给她唱歌她才跳舞。要怎样让大鼓唱歌呢?”(幼儿回答击打大鼓)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振动而发出鼓声)。
2.先请两、三名幼儿把一只手放在鼓面上,师用力敲击鼓面,说说有什么感觉?(鼓面在动)。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十六
通过活动,感知扣子的弹性势能、动能、惯性、旋转时与空气的摩擦力。让幼儿探索扣子会响的方法。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
棉线、扣子、取掉尖的牙签(与幼儿人数一样多)。
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让一根棉线穿过扣子的两个孔,使扣子穿在线上。
幼儿讨论。
(1)把线穿在扣子的小孔里,再从另一个小孔中穿出来。
(2)把线的一头穿在一个小孔中,把线的另一头穿在另一个小孔中。
做一做。
(1)把线穿在扣子的小孔里,再从另一个小孔中穿出来。
(2)幼儿把穿好的扣子两头打上结。
(3)用牙签套在线的两边,扣子在中间。
试一试:怎样使扣子发出声音?
(1)用手拉在线的两边,使扣子在中间。用嘴吹。
(2)两手作顺时针旋转,把两线绞起来,再用力向两边拉。
(3)用线把扣子抡起来。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1)用嘴吹不响扣子。
(2)用两只手一同旋转扣子,线都拧在了一起,把手向外一拉,扣子欢快地唱起歌。
(3)用线把扣子抡起来,也能发出声音,但是不安全。
比一比:听听谁的扣子最响?
(1)扣子旋转的圈数越多,声音越大。
(2)越使劲向外拉绳子,声音就越大。
中班听到的声音教案篇十七
1、感受亲子间活动的乐趣,增强孩子与母亲积极交往的体验。
2、能辨认妈妈的声音,会听妈妈的指令。
1、邀请班级每位家长来参加活动。
2、围裙(口袋里装有故事中小熊、小鸟、长颈鹿、大象等动物粘贴)、磁带、手绢。
3、两排弧形座位,前排坐幼儿、后排做家长。
一、初步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1、教师:“宝宝好,老师穿着什么?”(围裙)“还有谁穿过?”(妈妈)。“我穿围裙不做饭,它是小动物们的家。是谁的家呢?”出示小熊并粘贴在围裙上。
2、欣赏故事的前半段,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小熊在干什么?谁起来了?小动物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小熊被吵醒了吗?”幼儿学学小动物发出的声音。
教师:小熊在睡觉,小动物们都没有喊醒,那你们来帮帮忙吧!(幼儿齐声喊:小熊醒来吧!)。
提问:“什么样的声音能把小熊吵醒呢?”
3、完整欣赏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母子情感,知道妈妈的声音很亲切、很好听。
提问:“是谁把小熊喊起来的?用什么样的声音把小熊喊起来的?”(幼儿学小熊对妈妈说:“妈妈,我睡得多香呀!”)。
提问:“为什么熊妈妈轻轻地说话,小熊就醒了?”(因为它是小熊的妈妈,每个孩子对自己妈妈的声音都是最熟悉的。)。
二、通过游戏,进一步感受、体会妈妈的声音很亲切、很好听。
1、引用故事情节,和妈妈一起玩:“小熊醒来吧!”的游戏。
幼儿出来扮演“小熊”做游戏,眯着眼睛不出来。妈妈一个一个地喊:“小熊,快起来!”,宝宝听到自己妈妈的声音就回到妈妈的身边。
2、亲子游戏:找妈妈。能听声音,寻方向找妈妈。
(1)妈妈对宝宝说:学xx动物的声音。
(2)拉着妈妈的手跳跳:妈妈让宝宝跳几下,宝宝就跳几下。
(3)宝宝蒙上眼睛,妈妈们相互换位置(妈妈起来干活了)。妈妈喊:小熊晴来吧!宝宝听听是不是自己的妈妈在喊,是妈妈的声音就把蒙在眼睛上的.手绢拿掉。
三、总结。
妈妈是我最亲的人,妈妈的声音真好听,我们都很喜欢妈妈的声音。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伴奏下,和妈妈亲亲、抱抱、唱唱歌,结束活动。
注:根据参加家长的具体情况,确定“妈妈”或“爸爸”的声音真好听。
附:童话《小熊醒来了》。
熊妈妈很早起来干活了。小熊还在睡觉。鸟儿唱:“滴哩哩,滴哩!滴哩!”老鼠叫:“支支支,支支支!”小狗喊:“汪汪汪,汪汪汪!”小熊睡得很好,什么也听不见。“啪嗒!啪嗒!”长颈鹿来了,小熊还在睡着。“蓬蓬!蓬蓬!”大象走过,把地都震动了。小熊还在睡着。
熊妈妈回来了,轻轻地对小熊说:“小熊醒来吧!”小熊听的很清楚,回答说:“噢!妈妈,我睡得多香啊!”小熊醒来了!
妈妈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此次活动小朋友和自己的妈妈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亲子活动,理解故事中只有妈妈的声音才能把小熊叫醒,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更深刻地让孩子体验了亲情,感受到了母爱,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妈妈的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2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