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6:17:10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热门15篇)
时间:2023-12-02 06:17:10     小编:笔尘

读后感是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书中的思想和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要先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接下来是一些精彩的读后感摘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一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二

未来的社会,很多知识不用记住,需要时可以网上查找,甚至,很多工作都会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人工智能,攻陷了一系列人类智力的高地。目前,在医学和法律两个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河南人机教育大赛中,机器人完胜人类教师。作为老师,如果一如既往地教死知识,早晚会被机器人毫不留情地取代。

美国教育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再课堂上教。那能在百度上搜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

老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质与特质。

想要不被淘汰,要做到两条:一是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我们优于机器人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可以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我们要时刻记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我们要在教育中有情感,有互动,有亲和力,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外,我们能优于机器人的是更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需要修炼才可具备),平衡各种力量与关系。总得来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我们还要借助机器人,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自主研发了一套软件,可以详细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以各种图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充分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如果利用好这套软件,势必可以节省时间,并且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总得来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三

对未来展望,可能很多人都因为对计算机的各种兴趣而做了各种遐想,我听过别人对互联网和技术的一些想法,但仅仅是想法而已。一些美好的想法终归是想法,实现确实是另外一回事,盖茨的未来之路也是一种畅想而已,没有了行动即使是盖茨也毫无意义,但是比尔盖茨毕竟是比尔盖茨,以他丰富的经验来给我们展现未来无疑是更精彩的,重要的是他还有他或者他们的微软公司,这是一个建设未来之路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曾经也展望过未来之路。和盖茨不同的是我的想法没有他那么范围广,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只是很普通的设想了一下技术改变生活后的未来之路,当我给我的朋友、老乡说的时候他和我一样激动和兴奋---也仅仅是这样而已,我现在没有足够的能力、金钱、技术来完成我的梦想,我或许也是一位天才,你或许也是一位天才,和比尔盖茨一样,所不同的是就如盖茨所言:有多少人具有成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简·奥斯丁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天才呢?我们知道他们这种人至少各有一位。也许命运就给我们分配了这一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存在许许多多的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抱负和潜力都因经济上的困扰和工具上的欠缺而被扼杀了。新技术将为人们提供表达自己的新手段。信息高速公路将为新一代的天才们提供艺术上和科学上梦寐以求的种种机遇。(p169)。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困境,如何超越这个困境成为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依靠什么呢?所有的困难都需要们去超越,作为一种挑战,无论最终失败或者是成功,这个令我们兴奋、激动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所收获;对于短暂奇妙的一生来说又何尝不值得呢?如果我们不去做,失去的是不仅仅有时间,还有机遇,给我们留下的只有终生的遗憾。

在我的想法中,现在google正在探索者这条道路,并且暂时成为了探路者的领航人。作为搜索引擎公司baidu现在虽然在中文搜索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没有什么创新的想法出来baidu永远是一个搜索引擎公司,或许一直保持在中文搜索第一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google可能会跑的更远。

未来之路,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个机遇、挑战,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给这条大路添加一些石子和沥青,或者自己在没有走过的路中修建一条未来之路出来。

我也有幸成为时髦青年,多多感谢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帮我补上了这一课。

在开始读《未来之路》的日子里,我是怀着无比崇敬和极强的严肃心情的,事实上它恰恰与我的想法相反:刻骨铭心的经验体会力透纸背的感情,辨证思考的哲理和幽默滑稽的语言,我是一接触就深刻体会到的,脑子里不断浮现着在forword中高瞻远瞩,洞彻全局的观点和年轻人特有的无可遏制的对比尔·盖茨的崇拜与狂热。我……我坐立不安了。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内省,为什么20岁的我,一个大二的学生还没有一个清晰伟大的人生目标和为之奋斗的热情呢?而我都做了些什么呢?只是繁多的smallcase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自扰,以至于肝胆俱裂,心力交瘁,我对计算机那原有的潜在种种发展前途如此如醉的狂热在cet-4下也半睡半醒地消磨着,我变得诚惶诚恐了,更不论被人看作是完全不合潮流的野人。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四

在《互联网冲击》一书中,作者不仅向我们阐述了数字经济存在的问题,而且告诉了我们该怎样解决问题。现如今,科技已经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从媒体到医药业,再到制造业。拉尼尔在本书中指明了一条新信息经济道路,对我们处于网络世界中的普通一员也收益良多。

作为甘肃省物产集团(简称:集团)信息化办公室一员,对集团近年来的发展和探索信息化建设之路深有感触:

近几年来,集团按照国家和省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决策部署,抢抓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为了把集团打造成全省物流龙头企业。集团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始终把信息化(供应链)工程列为年度“十大工程”之一,以信息化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集团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实现产业升级。经过两年来的集团所有员工的不懈努力,集团系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作为集团内部管理 “erp系统”和“供应链系统”的成功上线,使得集团下属企业中层管理更加科学、工作效率明显提升、经营运行更加规范,使得集团公司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集团公司精心打造的全省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甘肃省物流网于20**年8月8日成功上线,标志着集团在互联网时代中的又一创新,经过半年的时间,作为甘肃省物流网的物流电商平台和平台服务已与2014年9月投入试运行,物流电商平台(包含:钢铁超市、运力大厅、物流配送、金融服务)和服务平台(商城旺铺、诚信验证、协同服务、帮你找)的投入试运行,务必成为集团信息化建设道路上的助推器。

集团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但依然存在一些发展瓶颈,现就自己对的观点做一简要阐述:

一、 思想观念影响大、

集团大多数企业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剧变的节奏,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作为集团个别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供应链的实施中,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事,这使得企业的投入没有可持续性,应对变化时,也是很被动。

二、 专业人才紧缺

虽然集团通过“人才工程”引进了一些信息技术专业高校毕业生,但他们对集团实际情况了解不充分,物流业务流程了解不全面,理论与实际结合不深。集团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但由于经验和知识需要一个积累周期,加之部分职工抱残守缺思想的存在,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目前集团各单位均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但信息化办公室的人都是兼职的,由于工作精力分散,影响信息化工作效果。需将集团下属单位信息化办公室设置机构,真正解决人员编制问题,不再把信息化办公室作为办公室的附属,更不能让信息化办公室的同志再在其他办公室兼职,真正让信息化办公室成为一个正式部门,使其真正承担起信息化服务监管、服务机关、服务基层的作用,起到提高办事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提升企业形象的促进作用。

三、 先进技术应用较少,物流设备落后

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结合物产集团公司下属单位不具备运用现代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此前,自己有幸参加了201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信息化推进大会暨物流企业cio峰会,会中了解到国外一些仓储物流企业已普遍使用先进的射频技术、条形技术、gps/sis技术,但在国内的仓储物流企业中物流设备陈旧,相应这些新的物流技术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之,在未来的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集团信息化办公室一员,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物流信息化技术,更要将理论的先进技术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的提升自己,为集团物流信息化建设增砖添瓦。

个人而言

我对互联网的认知是滞后的,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并不发达的科技细胞,另一方面则源于某些文科生特有的怀旧的偏执,将刻意疏远新事物作为坚守传统的一种象征,就像我此前坚持不使用kindle,以此作为对实体书店的支持。但是,当我有一天无意接触到kindle这一高度普及的互联网产品后,却发现它所提供的全新阅读体验及其内含的价值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互联网的确让阅读趋于碎片化,但它同时提供了相应的设备和资源储备,帮助人们收集零散时间以应对碎片化。这让我看到了互联网的自我弥合和修复能力,是互联网自身保有的生命力,即使我们像鸵鸟一样将头埋进沙堆,互联网也依旧旺盛生长。因此,本着自我反省的态度,我选择阅读《互联网时代》。

这部书追索互联网滥觞、发展、蓬勃的轨迹,通过全球范围内数百位互联网从业者的叙述,描绘了一个时代的崛起。书中引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近两百年前发出的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样的喟叹在互联网时代依旧是适用的,这里的“适用”并不是价值判断,而是指向一种态度,即直面时代,并尽力用客观全面的立场去看待和分析它。我想,《互联网时代》所做的就是这样一次努力。以此为基点,我试图撷取几组关键词,管中窥豹般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呈现出来。

1个人与集体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疑裹挟着浓郁的“后现代”味道,当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成为时代的趋势,个人的力量得到了最充分的释放,草根肆意生长,民间高手层出不穷。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消解了获取知识的障碍,一个中国山区的孩子只要拥有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便能获取大洋彼岸美国高校的公开课程;互联网同时将远距离传播的成本压缩到极致,一个人只要愿意便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到任何遥远的角落。于是,互联网时代的认同感不再被动发生于权威的压迫之下,而是源自个体间真实观点的相互吸引,个人言论的星星之火,在传播过程中,终可扩展而成燎原之势,正如书中所指出的,“个人第一次拥有了与庞大组织平等的地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时代只有个人。相反,个人的崛起重构了一个个新的集体,它们是微信群集体抢红包的热闹、是豆瓣小组中留言的兴奋、是百度贴吧讨论的激烈。互联网的自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以群分,借用《人民日报》的评论,我们开始进入平等自由的“新集体生活”。众声喧哗中有着创造的思想火花,也有着肆无忌惮的混乱,面对一个个充满个人印记的集体,如何提高其媒介素养、法律素养和历史感,显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互联网使个人在原有的社会结构中发生位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开始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

2小时代与大数据

当一个时代可以用数据进行分析和描述时,它似乎变小了。互联网使得采集数据变得容易,大量数据的沉淀让我们有理由用更清晰的方式描述这个世界。同样,公共管理也因大数据的出现而变得更具可操作性,电子办公平台和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更新对每一个公务人员而言都显得别具意义,而大数据造成的思维变革则更加重要。大数据落脚于数据体量的巨大,暗示我们应将留下痕迹的数据全部收入囊中,接受数据的混杂,而不是偏好性的筛选或排除,这是对传统抽样调查逻辑的冲击。

同时,大数据提醒我们将注意力由单一的因果关系转移到更为丰富的相关关系上,很多时候,两件看似无甚因果的事物,却有着某种不易察觉的深层关联。大数据要求我们保持对数据的敏感,坚守理性与客观,并努力打开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

3信任与隐忧

我们信任互联网的力量,它为城市管理精细化提供了可能,为万众创新、全民创业提供了可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变革提供了可能,在当下浦东二次创业的机遇期,互联网不仅应作为一个行业被发展,更应作为一种思维被发扬。但互联网时代这一提法又让我感到了一丝隐忧。这隐忧包括了书中提到的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伦理问题,但更多则源自这一提法本身——它太过热闹了。一个“宏大概念”突然流行起来,人人对其津津乐道,但如果缺乏反思,很可能也沦为表层的炒作。从一篇文章我看到了德国人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他们同样推崇,却不似我们这般热衷,因为“并不是实体经济要以互联网为标志,而是互联网必须深入实体经济内部”。

换言之,互联网并非标签一般的外在之物,当某些所谓擅长互联网思维的专家指责实体产业不懂互联网时,应该首先反省的是专家自身是否懂得实体经济的需要,互联网从业者在推广概念的同时,应该主动为服务产业和经济做出努力。最新确立的“互联网+”发展方向以及对“工业4.0”的憧憬,某种程度也是在提醒我们防止互联网概念的滥用,将目光务实地聚焦在互联网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价值上。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五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为会在一片轻松和谐中度过,未来简史读后感。没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连开四个会,感觉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变化,又是从零开始的节奏。

这是我做互联网的第5个年头,我自己最大感觉就是变化。每一年都在变,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为去年的经验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项目已经被砍掉了。

虽然在体制内,我们的人员直接被砍掉的情况还没有发生,但是我总觉得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赫拉利在书中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以前,一个本科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可以在社会上用3年,研究生学的东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现在呢?不管你是什么生,只要你一毕业,你上学学的东西基本都过时了。

当然,在未来也会有很多新的职业诞生,比如虚拟世界的设计师。但是已经50岁高龄的我,能够转型成功吗?就算我真的转型成功了,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后又需要转型一次。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消息,说硅谷已经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写代码了。背后不禁一阵寒风,连程序猿哥哥都危险了。

面对一个如此"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一条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有愿意做一个这样的人,一个终生的学习者。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你准备好了吗?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六

著名的年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就如同21世纪的先知,他的三部简史著作描述了从人类诞生到智神出现,超过数个千年的宏大图景。与普通的历史作品不同,赫拉利的简史更像小说,一部一环扣一环扣人心弦的小说,他并不只是陈述历史事实,而是结合了广博的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猜想,将人类演化,乃至未来发展的未知景象如同珠串一般粒粒穿起。很难想象如此系统严谨,在多个学科中行进自如地描述未知的作品,竟只出自一人之手,称赫拉利为先知并不为过。

《人类简史》讲述人类由一种普通的生物最后成为地球之主的故事,《今日简史》讲述人类即将面对的几项挑战,而《未来简史》则暗示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数个世纪之内,人类使用科技使自己的生存摆脱了瘟疫,饥荒,与战争的威胁,如何走向下一步,赫拉利给出了自己的猜想。

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已经指出生命就是许多体内的生化算法,只要人类得以控制其中的某些机制,就可以做到长生不老,或是让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最后利用科技使人类走向更加高级的生命形态,也就是赫拉利所说的“智神”。这些在科技上并没有这么容易,人类或许再需要数个千年才能达到,但在历史的方向上并不只是毫无根据的幻想。企业家将钱投入延长寿命的研究;中年乃至青年人花钱保养自己的身体免受时间的侵蚀;人类一直在与饥饿,瘟疫,战争的斗争其实也是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细观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对长生的渴望。又或是实验小鼠为获得快感刺激,踩动踏板最后将自己饿死;全球毒品屡缉不止,成为可怕的非法势力;为使人类更方便社交,游戏,看视频,购物的公司引领了市场,被称为“爸爸”,可见人们对快乐的购买力之高。至于使用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将人类的智力,体力提升一个档次,或是能够掌握万物,甚至更方便离开地球,则是牵动着科学家与小说家的心弦。

对于这些猜想,赫拉利表示,几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和政治一直发生巨变,但是有一件事始终未变,那就是人类本身。我们并不知道眼前这些道路会把我们引向何方,也不知道我们像神一般的后代是什么样子,因为科技能改变人类的心灵和欲望,而我们以今天的心灵和欲望,无法理解其对未来的影响。即使如此,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相关细节,但仍然能够肯定历史的大方向。

生物是算法,在大数据时代,积累了数据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而这一切都将掌握在大数据巨头的手中,对此我深感,看似是巨头服务于我们,也许是我们成为巨头心甘情愿的奴隶。这一切在我们的身边初见端倪,数据巨头根据我们的喜好推送源源不断的信息,随之而来的是广告,也许我们有一天不知为何去买一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或是站在一个寸草不生的高原湖边,正是因为电商与旅行社付给了数据巨头广告费。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将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到时候我们会习以为常,因为它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如果细细想来,确实令人毛骨悚然。

在结尾处我们的天才作家赫拉利写到,“那些永不知足的又不负责任的造物主们连他们究竟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吗。”虽然《未来简史》讲述未来,却无不显示着人类本性的贪婪与自私。未来已来,美好的未来需要全人类一同守护。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七

开复老师在书里写道:“自主人工智能是前三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集大成者,也是顶峰,把极复杂的数据和机器感知能力结合起来,就会得到不仅能了解世界,也能改变世界的机器,比如自动驾驶汽车。”

这种智能化将不同于现在生产线上的自动化设备,它不是只能机械的重复某个单一动作,这种“自主”的智能化可以自主做出决策或者处理突发状况,能够应付偏差或异常。当人工智能具有了视觉和触觉等感知能力,并且可以使用数据进行优化的能力,机器能够处理的工作范围就大大增加了。

人工智能的这四波浪潮,或者说发展的四个阶段,充分体现了“智能是发展的,智能是相对的”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阶段的所谓“智能”,在下一个阶段有可能只是一个基础条件。智能就是在这样不断积累和迭代的过程中,引领着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八

此书是易宝支付创始人余晨所写,缘于他在担当央视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的顾问时,曾面对面采访了很多互联网的缔造者。

通过本书,我知道了伦敦奥运会上蒂姆•伯纳斯•李敲出的“这是给所有人的”的含义,原来作为万维网的发明者他无偿放弃了专利权;知道了温顿•瑟夫发明的tcp/ip协议沿用至今,由此产生的“深空网”协议让科学家联系上了通往火星的“凤凰号”和“勇气号”;知道了互联网三大定律(摩尔定律、里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及其衍生发展的趋势。

最喜欢这句话:“互联网让未来呈现出诸多的可能性,如此一来,我们的明天才不是对自己祖辈生活的重复”。本书中描绘的神经技术革命则让我想到了科幻电影《超体》和《盗梦空间》。

最洒脱的youtube创始人,陈世骏。他曾因脑瘤触发癫痫,开颅手术后重新思考生活的状态,而后脱离谷歌再创avos,他对余晨打趣讲:人生总要“发癫”一回。有一天,他站在火车铁轨中间,跟助手开玩笑说:“如果这时火车开过来,结果会怎样?”助手吓坏了,叫他赶紧离开铁轨。陈世骏说:“如果你拥有的一切,在一瞬间会全部消失掉,你就会明白不该浪费时间、不该过得无聊、不该消耗生命”。

最敬佩的两位大师,乔布斯和马斯克。乔布斯不是智能手机的发明者,但是他能够把极简的硬件设计、完美的软件体验,还有应用商店等网络服务整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马斯克也不是第一个尝试制造电动汽车的人,但是他把电池组管理技术、车载联网技术、直销渠道和充电站网络整合成一个生态系统,不愧被称作“来自未来的人”。

最让我感到游戏没有白玩的人,迈克•莫汉。他的暴雪娱乐公司打造了《魔兽世界》等经典游戏,他认为游戏并不简单是娱乐,游戏可以让玩家学电脑技术,学会沟通世界;可以培养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心态;可以锻炼团队合作和领导力。

最欣赏的是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他是一个如同马可•奥勒留般(沉思录、对个人德行极致的追求)的斯多葛主义信仰者。他注重自我的独立、注重自我的自由和自律;他懂得宽容和谦让,他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纯粹;他也是第三个参加“捐赠誓言”的人,同时他依靠强大执行力完成的年度挑战更使他闻名全球。

这个时代强调要用强大的创新能力去发现需求。诸如某平台游戏主播年入千万,快手卖货节散打哥带货1.6亿等等都是借助了互联网这个时代的热潮,发现了人们的某种需求。

我要努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自己的“本质方法论”,以期通过学习、实践去理解更多不理解的存在,去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九

教育面向未来肯定是会改革的,未来的学校会变成什么样?未来的教育方式会是什么样子?朱永新的这本书给了一个大胆的新颖的方案。

一、学校被“学习中心”取代。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甚至在培训机构。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书中系统的描绘了未来学习中心的八个问题。

1、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2、学习中心,谁来学?

3、学习中心,谁来教?

4、学习中心,学什么?

5、学习中心,怎么学?

6、学习中心,怎么评价学得好不好?

7、学习中心,父母应该做什么?

8、学习中心,需要政府干什么?

二、寒暑假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花费巨资修建的美丽校园每年的使用率只有50%太浪费资源了。千百年的农耕文化导致学堂需要放农忙假期,而现代的经济文化学校是不需要放寒暑假的。

三、“能者为师”。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将会变成历史,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

四、“混龄学习”是常态,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五、教育体系描述。国家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的教育要求,由一个国家机构来负责运营,全面免费,全民覆盖。每个人都可以轻易的获得这个资源,不管是城市还是偏远农村,是公平的,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主要手段依靠网络资源。而每个人有一个学习银行,就像社会保险号一样,一生下来就有,所有的学习经历、过程、结果等都可以储存上去。找工作也将没有学历限制,人事部根据你的学习银行来选择面试。

六、总结:未来学校将彻底打破学习年龄的限制,学习形式的限制,学习时间的限制,学习地点的限制,师资力量的限制,学习文凭的限制,职称的限制,等等,大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在未来学校这个大系统,核心是学者资源,其次是网络维护和建设师,第三是现场学习指导师。每个角色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学者资源,因为它影响的范围最大。未来的资源,不是文凭资源,也不是职称资源,而是“能者为师”。年龄和体力将不再是一个决定因素,而能力成为决定因素。

七、学力与学历:而在未来的社会,学力比学历更重要。学历只证明着过去,学力才意味者未来。如果我们不能够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我们将会被时代淘汰。

八、从新定义学习:现代社会的交通、通讯、科技比200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现在的教室和200年前几乎一样,这是非常不和谐的事情。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把所有的学习放入童年,包所有的工作放入中年,把所有的休息放入老年,这是极端错误和非常矛盾的做法。所以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事情,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打破现在学习太晚的固念,打破学习是孩子的事情的固念,不管你是30岁还是40岁,现在是社会你都需要去学习。对于还在教育体制内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心模式也许是未来的事情,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未来已来,学习中心无处不在,选择一门学问区听课吧。过去人们问候是:你吃了吗?我觉未来的问候改成:你听课了吗。

九、作者还是比较权威的: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30人论坛和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人。

十、写给自己和大诗婷的财务:学到老活到老,学习这件事什么时候都不晚。小的时候没钱上学、没钱买学习资料,你耽误了大学,而现在的学习资源、信息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容易获得,你却选择了不学习。所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去努力学习吧,你将改变你的后半生。我知道还有一个悲哀是我们不知道选择学什么。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准备开始学改变人生,却还是迷茫不知道选择学什么,就是不知道要把有限的时间资源精力资源放到学习研究哪方面,那我认为就从自己的工作出发。你每天花的最多的时间在什么事情上面,你就从个事情去开始学习吧。比如我们的财务人员不知道要如何改变开始学习,就从2020年考一个中级会计师开始吧。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十

打算每个星期看一本书,今天赶紧把这本快超了一星期的《经营未来》看完了,有必要写些感想,希望以后能坚持。

李明博,作为韩国的总统,居然是从那么贫穷过来的,让我难以置信,他年轻时的经历奇特,一个连高中都没钱读下去的孩子居然靠自己完成了大学,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李明博三年夜校是靠每门课成绩都是第一名而免学费的,他不仅在学习上那么突出,还同时随着季节变化做买卖,他卖过麦芽糖,卖过冰棍,卖过爆米花,卖过水果。就是在这种既不耽误学业又赚钱的艰苦生活中完成了高中。他的大学之路更令我敬佩,他只是一个突发的念头去考一次试试,如果考取了大学,就算是大学中退了,比高中毕业证强些。

他拼命复习,在离考试一个月时还开始熬夜复习,终于他的大学梦实现了,但是光是考试合格,没注册是不能算大学中退的,于是他靠清理垃圾卖苦力交了他大学的学费。他说他从一个清理垃圾卖苦力的工读学生,到敢于迎接挑战的学生会主席,到军事政权的反抗者,到打工者,到职业经理人,到首尔市长,到当选总统,是贫困教会了他善于学习,教会了他冷静地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迫使他执意进取,直面挑战,勇于变革,使他懂得了把握未来,经营未来。这也让我想到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明博就是乘着贫穷的翅膀腾飞的。

李明博在“现代”的经历是常人无法完成的,在现代工作了27年,从一个普通的打工者,20多岁当代表理事,35岁当社长,40多岁当会长,人们称他为“工薪族的神话”,他靠得是一种信念和精神,一种怀揣志向和梦想,遇到挫折不放弃的精神,一种在困境中总是拼尽全力去挑战,去奋斗的精神。

下面是他的一些名言,一起共勉。

年轻人一定要勇于挑战,无论陷于何种绝境,都要勇敢地挑战!

年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使失败,也随时可以再挑战!

如果是非做不可的事,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诸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十一

看了《经营未来》有很大的感触。李明博先生从一个清理垃圾卖苦力的工读学生,到敢于迎接挑战的学生会主席,到作为现代建设的最高经营者带领现代集团成长为韩国最优秀的企业,到成为首尔市长,再到当选为韩国总统,创造了“工薪族神话”。李明博先生在现代韩国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无论做任何事,李明博先生都会竭尽全力;在任何危机、挑战面前,李明博先生都会毅然迎上前去。这种姿态,正是韩国人在几十年时间内实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我们都只是普通的职场人,在职场中摸爬滚打,磨平了我们的棱角,磨掉了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李明博先生“不管困难有多大,我都没有轻易放弃,总是拼劲全力去挑战、去奋斗”的精神不能被磨平。现代职场很少人有这种精神的了,总是把握“明哲保身”的信条,带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将自己置身事外。没有将自己做为“自己的主人”、“良心的主人”和“事业的主人”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功?我们为什么只能在流逝的岁月中蹉跎?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第二个、第三个“工薪族神话”?因为我们缺乏斗志,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缺乏把握时机的果断,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当成主人来经营自己的工作。不管有多难,心中都要怀有希望,只要有希望能就不能放弃。遭遇困难时,要坚定自己的意志,即使暂时遇到挫折也不要太过担心,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我想只要大家都团结的在一起,学习李明博先生无私无畏、执意进取、直面挑战的精神,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强大的部门,一个强大的集团。

“溪流汇江河,江河汇大海”,再弱小的力量加在一起也会强大,当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怀有努力进取、遇事不放弃的信念时,每个人就是一个坚强的堡垒。

最喜欢李明博先生的一句话:与其在“我能做”、“我不能做”之间犹豫不定、浪费时间,不如想想“我现在能做什么”!把握现在,经营现在,也就是为你的未来开拓,经营未来!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十二

最近读了《经营未来》这本书。李明博在书中第一句话便说:“我在风中行走。”诚如李明博先生所言,他的一生便是在风中行走。这本书作为李先生的自传,详细讲述了他的.奋斗史,读罢此书,感慨颇多。

从一个只能卖苦力学生,到管理多人的学生会主席,再到作为作为现代集团的最高经营者,带领现代集团成长为韩国最优秀的企业,后成为首尔市长,最终当选韩国总统。他的一生可以完美地用经营未来四个字概括。在同学都享受着自由自在的校园生活中,他不动声色地经营着自己未来的生活,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规划自身发展。这种眼界和格局,有几人拥有呢?所以他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提前规划,精准定位。

我认为通过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一种精神,是李明博先生对待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的态度。我最喜欢李明博先生的一句话是:与其在“我能做”、“我不能做”之间犹豫不定、浪费时间,不如想想“我现在能做什么”!

在李明博先生的一生中,他经历了重重困难和磨难,无论任何事,他都会拼尽全力;无论任何困难,他都是迎难而上……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今天的社会尤为可贵。许多人怕苦怕累,喜欢捡轻活儿来做,累活难活就互相推来推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成功,大多数人只是庸庸碌碌度过一生的原因。

所以,要想在尘埃里开出花来,你需要做的就是做自己的主人!工作,不把它当成是为老板或者客户服务,而是应该把它当成自己的跳板。用心对待每一个工作,在工作中积累经验,让自己快速成长,掌控自己的人生,经营自己的未来。

李明博先生的成功难以复制,离不开他的个人因素和时代机遇,但他在书中所写的一个个真实故事,告诉我们:环境虽然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以后的人生漫漫路,我会让自己在风中行走!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十三

当我看完《未来学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书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未来学校,未来学习的重新认识。“行时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联网对未来学校的改变,进而引起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

现代学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而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已经为解决传统学校模式的各种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它既可以完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规模教育的效率问题,也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对教育选择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师孤岛,封闭性内循环,未来的学习中心是网络型或者实体型,成为彼此连接的环岛。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也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固定学习时间,上下课时间,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12岁入学;没有学习者年龄的限定,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在同一个课堂上课,一切都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选择。未来学校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那么书中也回答了未来教室会不会失业的问题。必须做到两条,意识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室,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既是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这是未来教室的重要特点。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智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

学习中心其实无非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学习游戏化,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正确认识游戏的意义,让它为学习所用。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和问题式学习相对,老师带动学生寻找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中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熟悉而的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涉及化学的问题,用化学知识去思考。项目学习需要合作探究学习来实现,混合学习(人机结合)也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永远离不开评价,未来学习中心,可以建议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

那么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学习中心。对于家庭教育的过去:从“中心”走向边缘。王者归来:家庭再次称为“学习中心”。对于未来的学习中心,父母是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

跟随《未来学校》的作者泰德.丁特史密斯一起来了解了现代的美国教育、及对教育的启示。在《未来学校》中,我随作者走进了美国现代教育,体会感受教育困惑及变革,在教育长征中,教师打破传统教育、为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变革,虽然道路艰辛的,但最后结局的是完美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自身的能动性,快乐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警察变身幼儿园教师》章节内容。jaredknipper曾经是一名警察,他觉得自己要是成为一名老师,一定会带出不一样的学生。他不愿意接受呆板的教育规定和管理,他想到自己班级以动手为主,作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有幸获得了园长的支持,开始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做事情。他让孩子们一起设计机器,在看说明书、设计造型、编程中,开发孩子们的动手、动脑、阅读能力。

抵挡家长、同事的猜测中,幼儿园孩子一个个惊艳的作品中粉碎了质疑。这突然点醒了我“主题教育”的真实含义,设定一个活动主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散想出各种玩法,或者相关想知道内容,教师通过游戏、共同参与活动,帮助、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激发幼儿求知欲、思维能力、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等。让孩子参与教学设计,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十四

《管理大未来》是美国加里。哈默和比尔。布林于20xx年写的一本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我想这本书大概是写怎么管理未来的时间、或是写如何实现战略规划、或是写如何搞好今后的人生规划的一本书。但是读罢《管理大未来》,才真正了解到,它是论述未来如何管理,介绍今后如何进行管理创新的一本书。因此,我觉得书名可以改为《未来管理的趋势》或者《如何进行管理创新》。尽管我觉得该书的题目名字取得不是太确切,但是在读完该书的全部内容后,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并对网络化工作方式谈了几点体会:

一、几点共鸣:

1、制约组织实现优良业绩的不是其营运模式,也非其商业模式,而是该组织的管理模式。管理创新是一个公司获得长久竞争力有时的独特能力。

2、如果你想在未来的“创造力经济”中占领高点,你需要的不仅仅是认同、专注和机敏的员工,更需要它们兴致勃勃、诙谐幽默、充满激情。

3、对员工充分授权的基础是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员工的极大信任,相信员工能够采取有利于公司的行动。

4、全食公司是一个为其他人创造价值而共同努力的工作社团。

5、让创新成为每位职员的工作。管理创新最大的障碍是对传统管理的深信不疑。

6、在网络结构下,同一层面有多远的节点,有密集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时间信息可以流向各方,不需要中间层的过滤。

7、在一个高信任、低敬畏的组织里,员工不需要太多的监管――他们需要指导和支持,而不是老板时时在左右。

8、经济价值越来越多地成为与员工工作中发现灵感、使命感和快乐感的产物。

9、谷歌的组织象互联网一样:高度民主、密切联系、扁平化。

10、唯一的“管理”就是发挥组织的集体智慧来解决大大小小的决策――这需要公开、透明和大量的横向交流。

11、深刻的变革会带来危机。驱动变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变革从高层开始。

12、管理创新不是一个6个月就结束的项目,而是永无止境地探索更好地解放和组合人类能力的方法,它以最简单的“为什么”开始。

13、建设未来公司所需的5条关键设计规则:生活―变异;市场―灵活;民主―参与;信仰―意义;城市―偶遇。

14、在一个依靠创造力来发展的世界,富有激情的员工的业绩永远超越那些仅仅只是勤奋的员工。

15、吸收创意,激发创新源泉。处理系统问题,你必须理解问题的根源。设立变革性目标,但采取渐进的步骤。永不放弃:创新是永恒的!

16、通过管理产生的放大效应和聚集效应,公司可以不断扩展个人和组织的的生产边缘,实现更好的业绩,这也是管理创新的核心目标。

17、一些管理者开始了解网络能颠覆旧的商业模式,但很少有人承认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将彻底改写我们从前的管理模式。

18、网络是“全面覆盖”的,在“点对点”的网络中,人们可以与任何人联系。

二、对网络化工作方式的管理创新的几点体会: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网络化工作方式,下面结合宝钢金属的财务管理实践来谈谈对网络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1、网络化的工作方式是“点对点”的,使得大家可以与任何人联系,在这里,“控制与协调的水平联系过程代替了垂直关系”。如:在20xx年宝钢金属“bi(商业智能)系统”的开发过程就是网络化工作方式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推进该项目初期,有的部门产生为难情绪,有的产生推卸责任的想法,后来我们干脆成立了“bi”推进项目组,在落实项目的全部责任给项目组长的同时,授权组长可以协调、动用组内的任何资源,这样使之能够冲破部门的垂直管理的框框。从而进行“点对点”地沟通、协调。通过这样“点对点”运作,最后的结果是如期完成“bi”项目,并达到了预期设定的效果。

2、网络化工作方式是一个充分授权的模式。如:20xx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小组就是一个逐级充分授权的网络化工作方式的典型案例。在20xx年宝钢金属要发行短期融资券,当时遇到的难题就是我们要与时间赛跑,一般而言其他公司首次发行短融需要6至8个月的资料准备、审批时间。我们为了赶在加息前发行短融,因此需要在5个月内全部完成。因此,贾总充分授权给我,我立即成立由财务部、资产部、办公室、人力部、各营运中心、评级、审计、承销银行等单位组成的短融发行小组,我再授权给了财务部和短融发行小组。并请各单位各负其责,财务部统稿,跳开部门的垂直管理,点对点直接联系沟通。要求在碰到问题时,小组成员直接对话,最终在5个月不到的时间把所有资料备齐并通过了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批准。我们短融发行完五天后,就遇到了加息,打了一个漂亮的智慧仗。因此,充分授权的网络化工作方式是一个能够与时间赛跑的方式。

3、网络化工作方式是一个横向沟通协调、共同创造的网络化工作模式。如:这几年宝钢金属推进价值管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几年之所以在推进价值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分析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总部成立了价值管理推进小组,然后直接与各子公司价值管理小组联络,商量价值管理推进方案、沟通价值管理工作进展、横向协调价值管理遇到的难题,共同创造价值。这里面涉及的“点对点”包括了总部价值管理小组、子公司价值管理小组、价值管理项目组以及具体推进人员,他们的联系是非常直接的,对口是非常专业的。而不必通过公司及子公司的垂直汇报关系进行沟通,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率,在短时间内产生了较大的协同效应。

4、网络化的工作方式可以借鉴email等方式来实现。如:我们在某板块划转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我们把遇到的问题及需要协调事项通过email同时主送、抄送给相关公司、相关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人员,邮件后面跟着几方当事人来回联系的email对话痕迹,让有关领导一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并且很容易判断这件事的是非,使得集团公司及部门充分了解到宝钢金属在处理这件事上是专业的`、大度的,最终获得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

这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些体会,尤其是对网络化工作方式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我觉得网络化工作方式可以在宝钢金属进一步推广,它将给我们带来更高的管理效率。我觉得这是一本揭示传统管理不足的书,这是一本发掘未来管理的书,这是一本教人管理创新的指南,这是一本难得的颠覆传统管理的好教材。

未来的冲击读后感篇十五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读后感了,更有很长时间没有看别人的自传了,因为我认为自传大都有一些自我炫耀的意思在里面,卢梭的《忏悔录》除外,另外,我不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事例会对我以后的成功有多大帮助——被撵出校园的学生很多,却只有一个爱迪生。

关键词:理想。

在李明博先生的字里行间透漏着挑战和奋斗的精神,这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在其小档案里,我看到他儿时的梦想是做教师或是消防员,却做的建筑工程,虽然由于业绩突出,最终竞选为总统,这或许也是一种失败吧。就如我的短期目标是通过努力使自己有能力担任一个项目的造价管理而奋斗,却被发现足球踢得好适合踢足球被选入国家队,我也是不会有成就感的。或许儿时的梦想太过天真,算不得,但阅读完全书也没有发现对其理想的阐述,而只是提倡奋斗,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是不会拥有自信和成功感的,他的信心,将都基于别人的评价上。这样就不难理解在李明博先生担任首尔市市长的时候为何如此坚决的将汉城改为首尔了。

信任。

李明博先生在其小档案中提出正直、诚实是根本,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信任,但在他的自传内,我却看到了欺骗,李先生在书中两次提到自己的酒量,第一次是在回忆他的童年,第二次是在他新员工研修会上,好像很不错的样子,而在其小档案中,又提到自己的酒量是一瓶啤酒,这让我不禁怀疑他的诚实和信任。也许是吹毛求疵,也许是作为一个成天与合同打交道的人的职业习惯吧。李明博先生在其竞选总统期间,提出了一个“747发展计划”,给予韩国民众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得到了韩国民众的支持。然而在短短半年期间,他的支持率由最高时的百分之五十多,降到了目前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创下了韩国史上的记录。虽然外因是牛肉案事件,但其本质是他的行为背离了韩国民众的利益,可以说他欺骗了对于他很重要的信任他的选民,作为他的读者,我对他书中的表述不免产生怀疑。

节约。

李明博在其担任首尔市市长的时候,最大的政绩我认为应该是其大力开发的清溪川项目,这一切和其在任期间提倡的节约是分不开的,改造清溪川项目斥资3,600亿韩元,如果没有其在当市长时提倡节约省下的预算,这个项目是很难完成的。节约不是不作为,而是提高效率,减少浪费,这一点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尤其碧桂园这样一个大的集团公司,如果每个人在节约上注意一下,那么给公司省下的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而给自己留下节约的习惯,对我而言也是一笔财富。

平心而论,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是一个不尊重历史,将端午节、造纸术的发明等文化遗产都据为己有的国家,的确不能得到我的尊重,因此我的观点有失偏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260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